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滾水壩年限

滾水壩年限

發布時間:2021-07-24 21:59:10

Ⅰ 朋友你好,你還有滾水壩施工方案嗎能給發一套嗎

水閘施工方案
一、施工概況:
太平月閘樁號為2+386,太平月閘是放水閘,只起灌溉作用。是重建工程,即拆除舊涵重建新涵。因原涵洞身與大堤斜交,按施工圖施工涵洞身與大堤正交,所以重建新涵在原涵址位置向西偏一點布置。涵洞為現澆砼工程,由閘室段、涵身及出口段組成,其中有五節涵身,外觀尺寸為3.0*2.8米,涵閘洞身土方開挖量約為12000m3,打內外側圍堰需土方量約為8500m3。如果填築圍堰用涵閘基礎開挖的土方,填築圍堰的土方不能用於涵身回填,因此涵身回填的土方便無土源,涵身回填的土料必須符合規范要求,最好用重粉質壤土、粉質粘土。因此開工後確定土源是當務之急。
二、工程施工建議
太平月閘是巢湖堤防肥西段的重要穿堤建築物,由於太平月閘位於圩內入巢湖支流的咽喉部位,其主要擔負著圩區抗旱放水等任務。根據工程項目的地理位置特點,我項目部組織技術人員現場察勘和水文資料收集。掌握最佳施工期和施工方案:
① 不影響圩內抗旱放水;
② 原址拆除工程及原基礎處理不確定因素。
③原閘室洞身與大堤斜交,施工圖紙閘室洞身與大堤正交,所以閘基礎施工不在原基礎上,新建大閘洞身與原閘洞身必然錯開。
鑒於以上錯開原址新建涵閘,合理安排工期。
三、施工准備
選擇最佳開工時間
根據招標文件提供資料:巢湖多年平均水位為8.03m,近年來蓄水位大多在8.5~9.5m。巢湖退水期一般從9月份開始,根據《巢湖流域防洪規劃報告》,巢湖5年一遇洪水位10.8m,10年一遇設計洪水位11.6m,20年一遇設計洪水位12.5m,30年一遇設計洪水位12.6m,50年一遇洪水位12.75m,100年一遇設計洪水位13.36m。由以上資料顯示,選擇在十月份至第二年的四月份之間施工為最佳施工時期,巢湖水位在9.00左右及9.00以下,此段期間巢湖水位較低,適合這個時期施工,錯過這個時間段不宜開工。
1、抽調業務精乾的測量專職人員、熟悉施工圖紙,踏勘現場了解坐標點位置,並選用經過計量監督機構年檢合格的測距儀、經緯儀、水準儀等測理器具,做好測量施工准備工作。
2、主體工程施工前由現場專職測量人根據監理工程師提供的基準點、基準線和水準點及其基本資料和數據,與監理人員共同校核其基準點(線)的測量精度,並按國家測繪標准和本工程施工精度要求,引至現場並設置場區的永久性控制坐標樁和水平基樁,永久性樁要加以保護,建立工程測量控制網。
四、臨時圍堰工程
由於太平月閘流水高程較低為6.0,低於巢湖近年來最低位, 太平月閘圩內地勢較低,太平月閘是放水閘,只起灌溉作用。圩內是一大塘水位較低,所以圩內圍堰頂高程較低,圩外巢湖側水位較高,所以進出口段都必須打圍堰(選用土圍堰)。施工期間圍堰亦作為施工便道。
1、圍堰斷面設計
本年十月份~第二年元月份水位一般在9.00~9.50左右,因考慮水位、風浪、安全等因素,外圍堰頂高程設為10.50米,頂寬4.0米,內外邊坡為1:4。外圍堰迎水側考慮風浪沖刷鋪設一層花雨布,圍堰頂外邊用土袋打一道50cm高防浪牆,外圍堰內側坡角處用袋裝石子鋪設一道高1.0米、寬0.5米的反濾層。考慮內圍堰沒有風浪等因素,設圍堰頂高8.50米,寬4.0米,內外邊坡為1:4,
2、圍堰斷面

外圍堰斷面圖

內圍堰斷面圖

3、圍堰填築
進點後,立即組織機械集中填築圍堰,圍堰施工期計劃7個工作日完成。
(1)採用進佔法填築,採用兩台1m3挖掘機取土,兩台 120推土機推平碾壓,根據施工現場施工條件及工期安排要求,採用單側進佔法或兩側同時進佔法填築。
(2)圍堰填築出水面後,分層上土,厚度控制30cm,土料粒徑不大於5cm,每層壓實驗收後方鋪築上層土料。
(3)圍堰填築採用太平月閘開挖大堤土方作為土料。土料的含水量控制在最優含水量范圍內,以確保土源不受雨水或潛水浸泡。
(4)土方壓實採用推土機壓實,壓實後土方的壓實度達0.92以上。
(5)填築至堰頂後用泥結碎石或庄台建築渣石進行硬化處理。
4、圍堰拆除
在工程結束前拆除圍堰,計劃用5天將全部圍堰拆除完畢。拆除土方水上部分用於回填區回填,水下部分棄至棄土場或業主指定地點。
圍堰拆除採用挖掘機拆除,汽車裝運,先挖水上部分,留50cm和水下部分一道挖運。

巢湖側 圍 圍
涵閘位置



5、破堤方法
所有涵閘採用一次性開挖方法,分涵身、出口段、進口段,首先搶先施工涵身段,待圩堤恢復後施工出口段和進口段,保證巢湖大堤的安全,確保周圍居民的出行。
6、應急措施
(1)、施工工地正常一台挖掘機、一台鏟車、2千條編織袋及預備50人供應急需要。
(2)、排澇措施:當發生內澇時,①增加臨時排澇設施(注可移動水泵)。
(3)、防洪和防風浪措施:用砂袋和花塑料布在迎水坡建立抗風浪保護層,在砂袋外面拋石建立擋浪牆。
(4)、當天氣和水位發生異常時,工地人員24小時輪流值班,發現異常及時處理並上報,確保大堤安全。
五、土方工程
基坑開挖及回填土方均採用1m3反鏟挖掘機配合自卸車和當地農用車進行,與建築物結構鄰接帶及邊角狹窄部位用蛙式打夯機或人力夯進行補夯實。
1、土方開挖
(1)、基坑土方開挖前,按圖紙要求,設置標高控制樁,並按圖紙所示開挖線做好定位放線工作。
(2)、基坑土方開挖分層分段依次進行,逐層設置排水溝,層層下挖,基坑底部機械開挖預留20cm厚度保護層,待基礎施工前再分塊依次用人工挖除。不能利用的土方運至監理工程師指定的棄土區。
(3)、土方開挖從上至下分層分段依次進行,嚴禁自上而下或採取倒懸方法開挖,施工中隨時作成一定的坡勢,以利排水,開挖過程中避免邊坡穩定范圍內形成積水。在距建築物兩側底部邊線0.7米外的預留工作面上挖排水溝,在排水溝適當位置挖集水坑,用水泵將水排向施工區域之外。
(4)、此段大堤土質為重粉質壤土,含砂率大,考慮到施工安全因素,基坑開挖設兩處施工平台。按規范要求1:3放坡,在8.5米高程設一個2.0m寬的施工平台,另在11.5米高程設一個2.0m寬的施工平台,堤頂5.0范圍內不允許堆土,以保證邊坡穩定,防止塌方。
2、土方回填
基坑土方壓實均採用59KW推土機整平,推土機履帶輪碾壓,與建築物結構鄰接帶及邊角狹窄部位用蛙式打夯機或人力夯進行補夯實,保證壓實度達到設計圖紙要求。
六、模板工程
1、概述
根據本工程招標文件中招標圖紙所示砼工程建築物,包括涵閘等永久工程建築物的砼、鋼筋砼、預制砼等工程。
根據分部工程特點及實際要求,排澇涵閘砼工程具體施工順序如下:
2、模板工程施工
3、模板體系的設計
本工程模板採用木模板。模板採用優質木材,模板面板厚度不小於10mm,模板面應盡可能光滑,不允許有凹坑,皺褶和其它表面缺陷。
4、模板組裝
單塊模板的最大尺寸為1500×300mm在模板接縫隙處粘貼海綿條,防止漏漿,模板與模板邊接採用φ12mm、L=140對穿螺栓連接,支撐採用扣件腳手管搭設,模板內側塗刷隔離劑,保持成型後砼的色澤感觀。
5、模板支撐
為保證模板結構有足夠的強度,能夠滿足砼澆築和振搗的側壓力和振動力,模板背面應加固,橫向間距為800mm,縱向間距為1000mm,為防止模板下口移動,模板下口每1000mm打入兩根錨樁,中間以短鋼管連接鎖緊。
6、模板拆除
拆除模板時,除符合施工圖紙的規定外,還應遵守下列規定:
○1不承重側向模板的拆除,應在砼強度達到起表面及稜角不因模板拆除而損傷時,方可拆除。
○2墩、牆和柱部位的側面模板拆除應在砼強度不低於3.5Mpa時,方可拆除。
○3底模拆除應在砼強度達到下表規定後,方可拆除。
表3-1 底模拆模標准
結構類型 結構跨度(m) 按設計的砼強度標准值的百分率(%)
板 ≤2 50
≥2,≤8 75
>8 100
梁 ≤8 75
>8 100
懸臂構件 ≤2 75
>2 100
七、鋼筋工程施工
1、鋼筋材質控制
本工程所用的鋼筋採用馬鞍山鋼鐵公司生產的產品。鋼筋進場必須有原廠質量保證書或實驗報告單,鋼筋表面有廠家標志,且每捆有相對的爐(批)號,並報請建設單位代表及監理工程師一同驗貨,現場按要求取樣,送往具有資質的試驗室作拉力、延伸率、冷彎試驗,試驗不合格鋼筋嚴禁使用。
2、鋼筋加工
(1)鋼筋的表面潔凈無損傷,油漆污染和鐵銹在使用前清除干凈。帶有顆粒狀或狀片老銹鋼筋不得使用。
(2)鋼筋應平直,無局部彎折,鋼筋的調直應遵守下列規定:
1)採用冷拉方法調直鋼筋時,I級鋼筋的冷拉率不宜大於4%;II級、III級鋼筋的冷拉率不宜大於1%。
2)鋼筋的加工尺寸應符合施工圖紙的要求,加工後鋼筋允許偏差不得超過表3-2、表3-3的數值。

表3-2 圓鋼筋製成箍筋,其末端彎鉤長度
箍筋直徑 受力鋼筋直徑(mm)
<25 28~40
5~10 75 90
12 90 105

表3-3 加工後鋼筋的允許偏差
順序 偏差名稱 允許偏差值(mm)
1 受力鋼筋全長凈尺寸的偏差 ±10
2 箍筋彎起點位置的偏差 ±5
3 鋼筋變起點位置的偏差 構件 ±20
大體積混凝土 ±30
4 鋼筋轉角的偏差 3
3、鋼筋綁扎
施工前,根據施工現場規范和設計要求進行放樣,下料加工,包括調直、除銹、接長、下斷、剪切、彎曲。
鋼筋綁扎採用22號鐵絲兩根對擰成四股,作為扎絲,要求綁扎牢固位置准確,綁扎接頭在受壓區,受壓區應符合規范要求,如果在施工中分不清受拉受壓區,一律按受拉區接頭處理。
4、鋼筋保護層控制
在立好各部位一側模板時,用不低於砼標號的砂漿預制塊綁在受力鋼筋模板側,以確保砼保持記層必要厚度。砂漿墊層塊以設計的施工圖所示的保護層厚度,內埋設22號鐵絲以便綁扎。
安裝好的鋼筋,具備足夠的剛性和穩定性,澆築砼前檢查鋼筋架立預埋件的位置,如有變動應及時矯正。
八、砼及鋼筋砼工程施工
1、概述
砼澆築採用流水作業,砼澆築應按預定計劃連續澆築,不留設施工縫。對確需留設施工縫的下次澆築前按規范要求清理基面後再澆築,砼澆築各工序相互協調,把好質量關。
2、原材料的質量控制及稱量控制
○1原材料質量控制
水泥採用32.5級,要求有原廠質量保證書或試驗報告單,貨到後作安定性及強度復試試驗,合格後方可使用。碎石、黃砂選用附近料場材料,施工前在監理工程師指導下,取樣送往具有資質的實驗室檢測,試驗結果報監理工程師批准後,方可使用。
○2稱量控制
施工用的計量器材,定期送計量中心檢驗。本工程砼配合比執行有資質的試驗定簽發的配合比,每次澆築砼前首先對砂石含水量進行有代表性的檢測,測出砂的含水量ωg,然後根據試驗室簽發的砼配合比單中砂、石用料量,計算出該次施工的實際配合比,並報監理工程師認可。
3、砼拌和
本工程的砼施工採用JZC-350拌和機,該拌合機拌和時材料在拌合筒的中、後部拌和,拌和時間短,拌和質量較好,同時卸料迅速干凈,在砼拌合過程中,隨時對拌物坍落度檢查,如發現與規定不符,立即查明原因,加以糾正。
○1砼拌和時間的控制:我們採用的攪拌機拌和,每次最短拌和時間Tmin=90秒。
○2水灰比的控制:水灰比的控制因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大。每次施工前對砂、石的含水量進行測定,然後根據實驗室簽發的理論配合比Gc:Gs:Gg計算實際操作中所需的砂石用量:
實際的砂用量:Gs′=Gs/(1-ωs)
實際的石用量:Gg′=Gs/(1-ωs)
算出砂石料的含水量,最後得出需要加的用水量。
4、砼運輸及澆築
本工程砼運輸採用雙膠輪車,垂直運輸行走支撐採用腳手架緩坡搭設,腳手架一次爬高不超過2.5m,水平運輸距離不超過150m。以防止砼在運輸中受到強烈振動,要求運輸路面或車道板面平整,並隨時清掃干凈。在整個運輸過程中,應滿足下列基本要求。
(1)防止砼拌和物發生離析,否則將失去均勻性,難以振搗密實;
(2)防止水泥漿損失,運輸砼工具嚴禁漏漿或吸水;
(3)防止產生初凝,初凝後的砼可塑性降低,影響上下層結合,並且無法振搗密實。
砼澆築採用分層分塊澆築法施工。在澆築涵洞砼時,應使涵洞兩側砼均勻上升,在斜面上澆築砼時應從最低處開始,直至保持水平,砼澆築時嚴禁不合格砼入倉,如發現砼和易性較差時,採取加結振搗,以保證砼質量。
5、砼養護
砼澆築後嚴格控制溫度應力,砼內部溫度與表面溫度以及表面溫度與環境溫度之差均應控制在25℃以內,砼內部中心點溫升高峰值在砼澆築後3天內產生,3天後砼內部開始降溫。砼澆築後,採用塑料薄膜保水養護並用草代保溫。養護天數不得少於14天。砼拆模後,應在砼表面進行全面養護,保證砼質量。
砼澆築過程中,不定時在拌和機出料口按規范要求作砼試件試驗。
6、止水、伸縮縫施工
①止水設施的形式、尺寸、埋設位置和材料品種規格應符合本工程施工圖紙的規定。
②金屬止水件應平整、干凈、無砂眼和釘孔,止水片的銜接其厚度分別採用折疊、咬接或搭接方式,其搭接長度不得小於20mm,咬接和搭接部位必須雙面焊接。
③塑料止水片或橡膠止水片的安裝應防止變形和撕裂。
④安裝好的止水片應加以固定和保護。
⑤伸縮縫砼表面應平整、潔凈,外露鐵件應割除。
7、排水設施施工
排水設施的形式、尺寸、位置和材料規格應符合本工程施工圖紙規定。
排水管和反濾層在安裝和施工中,防止破裂和損壞,排水管接頭防止脫開,出口要保護,防止堵塞。

九、砌體工程
1、概述
本分部工程砌體部分包括排澇涵中的碎石墊層、擋牆反濾;漿砌塊石護坡、護底、翼牆。砌體施工時,嚴格執行GB50203-98《砌體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J301-88《建築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准》、SD120-84《漿砌石壩施工技術規定》(試行)和SL223-1999《水利水電建築工程驗收規程》。
2、砌體材料
砌築所有石材採用周邊採石場料石,石材的形狀、尺寸、材質和磚的質量等滿足規范要求,並要得到監理工程師的認可。
砌築所用的砂漿配合比由試驗室出具,拌制砂漿嚴格按試驗確定的配料單,採用機械拌合,並控制好水灰比,拌和時間不少於2分鍾。
3、碎石墊層及反濾層鋪築施工
碎石墊層和反濾料填築的位置、尺寸、材料級配、粒徑范圍應符合施工圖紙中規定。鋪築時濾料處於濕潤,保證層次清楚,每層厚度不少於設計厚度,分段鋪築時,應將接頭處各層鋪成階梯狀,防止層間錯位、間斷、混雜。碎石墊層和反濾層與砼或漿砌石的交界面加以隔離,防止砂漿流入。
碎石墊層和反濾料的各層必須分別壓實,壓實後的碎石墊層和反濾層應妥善保護,碎石墊層和反濾層上部有砼澆築的部位,需在砼澆築前在碎石墊層和反濾層頂面鋪設兩層水泥袋紙,防止砼澆築時水泥漿堵塞碎石墊層和反濾層。碎石墊層和反濾層上部有砼澆築的倍位預留排水孔時,埋管應埋至碎石墊層和反濾層以上達到設計要求。孔內充分填粒徑2-4cm碎石作反濾,保證排水孔在施工中不被堵塞。
碎石墊層和反濾層鋪築完畢後,在下道工序施工前需在其上搭設腳手供人行走和進行上部施工。
4、漿砌塊石施工方法
(1)漿砌石採用鋪漿法砌築。砂漿稠度為30~50mm,當氣溫變化時,則作適當調整。鋪砂漿前清洗石料表面上的泥土並灑水濕潤,使其表面充分收水,但不殘留積水,灰縫厚度一般為20~30mm。成型砌體要求平整、穩定、密實和錯縫。
(2)砌築砂漿配合比經試驗確定,並報監理工程師審核後使用。砌築砂漿可組織分段施工。砂漿試塊按規范要求留制。
(3)分層座漿砌築,石塊卧砌,上下錯縫,內外搭接,砌立穩定,每層依次砌角石、面石,然後砌腹石,砌體均衡上升。每日砌築高度控制在1m左右,並找平一次;外露面的灰縫厚度不大於40mm,兩個分層高度間的錯縫不得小於80mm;伸縮縫和排水孔按圖紙設置,砌築後按規定及時養護。
(4)砌體自下而上均衡上升,永久縫的縫面平整垂直。
(5)砌體勾縫:勾縫前,砌體表面濺染的砂漿清理干凈。塊石砌築後必須及時清縫,清縫在塊石砌築24小時後進行,縫寬不小於砌縫寬度,縫深不小於縫寬的兩倍。同時將縫槽清洗干凈,不得殘留灰渣和積水,並保持縫面濕潤,勾縫用砂漿單獨拌制,採用1:1.5水泥砂漿或設計文件規定標號的砂漿勾縫,勾縫隙砂漿嚴禁與砌體砂漿混用。
(6)當勾縫完成和砂漿初凝後,砌體表面刷洗干凈,至少用浸濕物覆蓋保持21天,在養護期間經常灑水,使砌體保,避免碰撞和振動。
(7)漿砌塊石砌體養護:砌體完成後,用草袋覆蓋,經常灑水養護,保護表面潮濕,養護時間一般不少於7天,在砌體未達到要求強度之前,不得在其上堆放重物或修鑿石塊,以免砌體受震動而損壞。
十、雨季施工
1、雨季土方開挖及開挖邊坡防護:
下雨時,一般情況下不能開挖土方,因開挖出的土方要打圍堰和回填利用。經雨水淋濕的土方不能利用,給後序工作帶來不便。開挖成型的邊坡下雨前要用花雨布蓋,防雨水沖刷造成邊坡的不穩定及滑坡。
2、雨季砼施工:
對本工程雨季施工的砼,必須做好以下針對性措施:
①拌和站與原材料
a.拌和站就用石棉瓦、毛竹搭設防雨雪的保溫棚。
b. 砂、石料應盡量堆高,利用自然條件蓄溫、遇雨、雪天就加以覆蓋,做到防雨、防雪、防凍,保證砂、石的中間溫度高於零度。
②掌握天氣預報,避免在大雨、暴雨或大風過境時澆築砼;
③砂石堆料場應排水通暢並防止泥污;
④運輸工具及運輸道路宜採取防雨、防滑措施。
⑤水泥倉庫要加強檢查,做好防漏、防潮工作;
⑥墩、牆砼的澆築倉面上,在陰雨天氣,設臨時防雨棚;
⑦加強骨料含水量的檢驗工作,控制好水灰比、坍落度。
⑧砼的澆築與養護
a. 在澆築底板、洞身、消力池等大面積砼時,用真空機吸去表面的泌水和自由水,加速凝結,增加表面強度,立即覆蓋一層塑料布和二層草袋。
⑨砼的拆模
a. 在拆模前,應壓試塊,砼的強度必須滿足下表規定

所用水泥品種 達設計標號
普通硅酸鹽水泥 40%
礦渣硅酸鹽水泥 30%

b.拆除模板時,砼的表面溫度與自然氣溫之差不應超過20℃。
c.對已拆除模板的砼,應採取保溫材料予以保護。結構砼強度達到規定要求。
⑩每人1套雨鞋、雨衣,現場塑料、毛竹搭棚。
十一、安全文明施工及環境保護
1、施工安全保證體系保證措施
(1)安全施工目標
杜絕重大人身傷亡事故和機械事故發生,負傷頻率低於行業標准。
(2)施工安全控制保證機構

2、施工安全保證措施
(1)建立由項目經理直接領導的安全管理體系,項目經理為安全第一責任人,負責全面管理本項目范圍內的施工安全、交通安全以及防火、防盜、防汛救災等工作。認真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
(2)健全安全組織,強化安全機構,充分安檢人員,完善工作制度。在安全質量組內聘用1~2名事業心強、懂業務和專職安全員。
(3)施工中重點防止發生交通事故、觸電事故、高空墮落事故、機械設備傷害事故。
(4)為確保安全,在各施工區及生活區內配備足夠的消防和滅火設備器材,組織一支兼職的消防隊伍,消防設備器材隨時檢查、保養,使其始終處於良好的待命狀態,定期進行防火安全檢查,及時消除火災隱患。
(5)項目部定期召開安全例會,並對施工現場進行不不定期檢查,並記錄備案。
3、文明施工保證措施
(1)項目經理作為文明施工的組織者,對現場文明施工的狀態負全權責任。安全質量組負責監督檢查。
(2)在制定安全、質量管理文件時,一並考慮文明施工的要求,將文明施工的精神融匯於安全、質量和管理工作中去。
(3)制定文明施工的管理實施細則,每周由監督小組把文明施工檢查情況在生產調度會上向各作業班組、有關部門及項目經理匯報,提出進一步的整改措施。
4、環境保護措施
(1)設置環境管理機構,配置1-2名專職工作人員,在項目經理的直接領導下負責施工區環境保護工作的統一管理、監督、檢查與協調。
(2)嚴格遵守國家與地方政府有關環境保護的法令、法規和合同規定,對施工活動范圍內環境予以認真保護,教育職工遵守環保法規,提高環保意識,並根據本工程的環保特點制定一系列具體措施和建立健全施工中的環保責任制,切實加以貫徹落實。自覺接受當地環保部門和工程師對施工活動的監督、指導和管理,積極改進施工中存在的問題,提高環保水平。
(3)為保護水質,防止施工廢水區和生活污廢水隨地漫流,所有建築物周圍及設施均設有排水溝,污、廢水通過排水溝匯集進入污水池,經沉澱或必要處理後,再排放。
(4)施工期間,所有機械設備運行和人員必須執行當地的有關環境保護法和規章,不得使有害物質(廢水、廢油)污染土地和河流。

供參考

Ⅱ 教來河的水利工程

干溝子水庫,1971年4月由敖漢旗下窪公社和哲盟奈曼旗義隆永公社聯合動工興建。無詳細勘測設計,由下窪公社施工,到19 72年9月完成主體工程。攔蓄教來河支流干溝子河水,流域面積194平方公里,總庫容1 479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76萬立方米,死庫容461萬立方米。水庫由均質土壩、溢洪道、輸水洞組成。建成後,年年加固也沒達到50年一遇洪水設計標准,汛期只能空庫運行,汛後蓄水。由於土方回填不實,漿砌石質量差,1973年汛期沖毀溢洪道截水牆和邊牆,1974年國家投資7萬元修復。1975年8月10日,庫區上游2小時降雨122毫米,再次沖毀溢洪道修復工程,沖走土方128萬立方米。1975年國家投資11萬元再修復,1978年8月又被沖毀。1978年實灌面積1萬畝,1979年引洪淤地2 000畝。1年水庫改為引洪淤灌工程,國家投資25萬元加固土壩等措施。
吐爾基山水庫,位於通遼市東南部,大吐爾基山腳下,與科爾沁左翼後旗毗鄰。水庫藉助周圍沙丘環抱的長條形佗甸修築而成。控制流域面積為6851平方公里,攔截清河水和洪河水。庫區靠近交通要道和重要城鎮,北距鄭大鐵路清河橋站5公里,距大林鎮8公里,東距吉林省鄭家屯鎮55公里,影響下遊人口20萬、耕地40萬畝。該水庫於1958年8月興建,1959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投工205萬個,國家投資312.4萬元,完成土方106萬立方米,石方6萬立方米。壩體為均質細沙,主壩長1 50 0米,頂壩高8米,最大壩高11.85米。副壩長1500米,壩高4米,頂寬4-6米。泄水閘為方形洞,最大泄水量為28. 4立方米/秒。水庫總庫容為1.2億立方米。196年7月,教來河出現特大洪水,水庫日進水最大入庫流量達到340立方米/秒。輸水涵洞打開4孔泄流,最大泄量49立方米/秒,消力池下25米處出現倒打河,坑深3米,當時採取拋石措施,用塊石1 000多立方米填平三分之一,1978年用塊石3 20立方米把沖刷破壞的150米渠道修復。水庫下游建有黃家窩堡、科爾沁左翼中旗安樂、科爾沁左翼後旗的茂道吐等3個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3. 42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6.9萬畝。
小塔子水庫,位於通遼市西部,距市區5公里,地處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和通遼市交界處。水庫靠近京通鐵路瓦房站1.5公里,距通大公路2公里,距東來車站3公里。小塔子水庫,於1958年開工,1959年4月竣工投入運行。1962年7月,教來河發生特大洪水沖毀原進水木閘,水庫進水失去控制,人工在泄水閘南側將大壩決口,下泄流量200立方米/秒,洪水過後堵復。1963年和1977年冬季,分別對大壩進行加固。水庫設計灌溉面積5000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4100畝,在正常蓄水情況下,有可養魚水面9850畝。
敖漢旗烏蘭勿蘇水庫,是一座灌溉、養魚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是山灣子水庫灌區水源工程之一。水庫始建於1958年,坐落在叫來河支流騰克力河上,壩址以上流域面積385平方公里。50年一遇洪水設計,500年一遇洪水校核。設計總庫容332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209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00萬立方米。設計死水位417.5米,正常高水位418.5米。設計灌溉面積3.6萬畝,並護下游下窪鎮和新窩鋪鄉的2個村1.2萬口人生命財產的安全。該水庫由攔河壩、溢洪道、輸水洞三部分組成,大壩為均質土壩,長1763米。最大壩高7.9 米,壩頂寬4.5米,壩頂高程423.4米,迎水坡1:3,背水坡1:2.5。輸水洞長35米,規格為方洞1 .2×1.5米,屬無壓漿砌石鋼筋混凝土蓋板涵洞,最大泄流量5立方米/秒,溢洪道為土渠式,全長1500米,最大泄量70立方米/秒。該水庫運用以來,年最大灌溉面積達1.4萬畝,並在敖漢養魚業中起到了典型推動作用。1969——1979年以來,烏蘭勿蘇水庫養魚產量及質量聞名旗內外,年最高產量達3萬公斤以上。1995年,該水庫並入山灣子水庫灌區管理處管理,並為山灣子水庫灌區調節水量。如今,該水庫防洪、灌溉、養魚效益顯著,特別是質量優良的鮮魚,備受廣大顧客的青睞。由於該水庫上游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使得水庫淤積較小。目前,該水庫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大壩壩後缺少排水體設施,威脅水庫的安全,比如1962年大洪水,水位達421.9米的校核洪水位,壩後出現沙浮現象,險些造成垮壩事故;大壩迎水坡由於多年的風吹雨淋,風浪淘刷,壩坡出現不同程度的拉溝,原護坡需翻修處理,未護坡部位需增加護坡;由於溢洪道是土渠,比降為1/1000,最大泄量僅為70立方米/秒。為保水庫大壩的安全,溢洪道應拓寬,溢洪道閘按加大的泄量進行改建。水庫大壩增設位移及滲流觀測設施。水庫上游建流量觀測站及雨量站等。
舍力虎水庫,水庫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2.5公里,最大庫容面積為45平方公里,蓄水量為1.2億立方米,堪稱全國大型的沙漠水庫,1965年建庫。舍力虎水庫位於內蒙古哲盟奈曼旗境內,建於1965年,水面3.3萬畝,平均水深2.5米.該庫呈卵圓形,底質平坦,淤泥質底佔70腸左右,余為砂質底。 舍力虎水庫位於奈曼旗大沁他拉鎮南15公里處。水庫建於1965年,庫區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2.5公里,最大庫容面積為45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1.2億立方米。水庫周圍均為自然沙丘,是全國三百座大型水庫之一。水庫由主壩、泄洪洞、分水閘、滯洪庫等四部分組成,作為大型水庫,它的主壩極短,堪稱世界一最。主要景觀有:九九曲水、八柳英姿、江南漁村、魚躍湖、鴛鴦橋、三仙洞、野花壩、二仙寺、觀海亭、滑沙場等。主要游樂項目有:游泳、水上賽艇、水上垂釣、沙漠娛樂、狩獵等活動項目,特別是水上釣魚已成為該景區一大特色項目。
山灣子水庫,位於敖漢旗東南部叫來河上游,西距新惠鎮約50公里,水庫控制流域面積690平方公里。山灣子水庫興建於1974年10月,於1976年8月竣工投入運用。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防洪、養魚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一期工程由攔河壩、溢洪道、輸水洞三部分組成。攔河壩為均質土壩,長1175米,壩頂寬11米,壩頂高程534.2米,最大壩高29.2米,溢洪道為開敞式,長489.5米,堰頂寬24米,堰頂高程524.0米,最大流量1004立方米/秒。輸水洞長112.3米,尺寸為2.6×2.0米,洞底高程512米,最大流量30立方米/秒。一期工程是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500年一遇洪水校核的,設計總庫容7140萬立方米,死庫容1680萬立方米,工程等級為Ⅲ級。設計灌溉面積11萬畝,保證灌溉面積6.9萬畝,一期工程自運用以來,發揮了巨大效益,為農業灌溉供水近二億立方米,並有效地保護了敖漢旗15個村2萬畝耕地、0.9萬口人生命財產的汛期安全,更重要的是保證了叫來河下游通遼市部分地區以及道力歹樞紐的安全。水庫一期工程設計使用年限為10年,到1996年已運行20年,調蓄能力下降,灌溉面積僅維持3~4萬畝。水庫二期工程是1997年5月動工興建的,二期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是:溢洪道閘工程、攔河壩加高及防浪牆工程,輸水洞尾水渠改建工程。溢洪道閘工程即在原開敞式溢洪道新建3孔每孔凈寬7米的泄水閘,閘孔尺寸7米×3.8米,閘底高程524米,最大流量594.5立方米/秒;攔河壩加高及防洪牆工程即將原攔河壩壩頂由534.2米,加高至534.8米,並在前壩肩修建了1.2米高的漿砌石防浪牆,增加了大壩照明設施,新建了大壩觀測設施;輸水洞尾水渠改建工程即將原水毀的襯砌建築物清除,採用漿砌石隔牆,干砌石裝芯的形式進行了尾水渠襯砌。二期工程設計總庫容7006萬立方米,防洪庫容4794.6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274萬立方米,二期工程完成總工程量39636.77立方米,完成總投資699.34萬元。二期工程竣工可使水庫繼續發揮效益25年以上,按設計保證率50%,可向下游灌溉供水1959.52萬立方米,年灌溉效益455.4萬元。當出現千年一遇洪水時,最大洪峰流量3330 立方米/秒,下泄625.4立方米/秒。相當於不足6年一遇洪水,大大減輕了下游防洪壓力,多年平均防洪效益30.32萬元。
孟克河青山水庫,設計總庫容35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90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2.1萬畝。
青山水庫,是敖漢旗崗崗營子公社的青山、新民、木頭營子三個大隊,為了養冰蓄水修築攔河壩基礎上興建的。1971年-1972年大旱,大壩陸續加高加厚,汛期扒口子渡汛。因涉及下游長勝、雙井、荷葉勿蘇及敖漢種羊場27個大隊,5萬餘人的安全。1974年國家投資9萬元,修築主壩壩後排水體、副壩護坡。增設溢洪道漿砌石閘門,大壩加高加厚等工程。到19 78年達到50年一遇洪水設計,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標准。控制流域面積1390平方公里,總庫容3 5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90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2 60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6萬畝,春秋兩季澆地5萬畝,198 1年水庫淤積153萬立方米,1984年失去調蓄能力。
山灣子灌區,位於北緯42°14′——42°54′,東經120°17′——120°30′之間,即敖漢旗的東北部叫來河山灣子水庫下游和孟克河青山水庫下游地區。灌區始建於1966年,原名為五一灌區。1976年山灣子水庫建成後,將下游長勝、下窪等幾個灌區串聯起來統一調度,改稱山灣子灌區。灌區總土地面積48萬畝,耕地面積40.8萬畝,設計灌溉面積32.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30.4萬畝。灌區效益范圍有:敖吉、敖音勿蘇、下窪、新窩鋪、木頭營子、雙井、長勝、羊場、敖潤蘇莫蘇木9個鄉鎮和三義井、陳家窪子兩個國營林場;敖吉、豐源、南幹校三個國營苗圃;大道海種豬場,受益區共有人口16.2萬人。灌區內現有中型水庫3座,即叫來河山灣子水庫、孟克河青山水庫、騰克力河烏蘭勿蘇水庫。山灣子水庫總庫容7006.6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274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1萬畝;青山水庫設計總庫容35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90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2.1萬畝;烏蘭勿蘇水庫設計總庫容255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46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3.6萬畝。
灌區內現有攔河引水樞紐2座,即叫來河幹流的五一樞紐和支流孟克河上的長勝樞紐;揚水站2座,即叫來河幹流的韓家窩鋪揚水站及下窪揚水站;輸水渠道有:總乾渠1條,長56.6公里,乾渠3條,長48.2 公里,支渠19條,長201公里,支渠以上建築物315座。因缺少投入,已建工程不斷老化,待建配套工程無力起動,渠道滲漏及田間工程配套差,土地平整差等原因,浪費了水資源,制約了灌區農牧業的發展。灌區自1986年實行計量供水、按方收費。現水費成本是0.126元/立方米,水費計收標準是0.09元/立方米。
瓦房樞紐工程,位於太平鄉瓦房村西北,與開魯縣東來鎮二部落村交界的清河河道上。該工程始建於1959年,主要為南岸的小塔子水庫進水。1963年開辟瓦房灌區,又為左岸的瓦房灌區分水。兩岸引水閘均為木製結構,河道中採用條葦料石籠滾水壩提高水位。1984年通遼縣水利局對該引水口進行改建設計,9877年竣工,工程總投資52.35萬元,定名為清河瓦房樞紐。該引水口分攔河工程、瓦房灌區引水閘、二部落平行支渠引水閘、小塔子水庫引水閘、劉長明平行支渠引水閘和下遊人行橋等6部分。
太平樞紐工程位於太平村南的清河河道上。該處工程最早是余糧堡灌區和六家子灌區引水口。兩岸引水口均為木製閘門,1982年重新改建。定名為太平樞紐。該樞紐控制耕地面積28.82萬畝,屬中型工程。改建後的樞紐分攔河工程、余糧堡灌區引水閘、太平支渠引水閘、六家子灌區引水閘和交通橋等5部分。
馮全樞紐工程,位於清河中游的木里圖鎮三棵樹村北。1年動工興建,投資25.3萬元,用工2.17萬個,完成土石方3. 12萬立方米。工程為鋼筋磚結構,分攔河閘,灌區分水閘共9個部分。攔河閘6孔,閘體總長30米,為鋼筋鹼平板閘,閘門單孔凈寬3.5米,設計洪水流量為1立方米/秒。工程設計灌溉面積41.42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30.33萬畝。

Ⅲ 治理黃河的資料

黃河的特點是水少沙多,水沙運行過程不協調。黃河65%的水量來自蘭州以上,而90%的泥沙來自中游黃土高原,但二者在時間上常不相適應,當中游來沙多,上游來水少時,就造成河道的嚴重淤積,洪水位不斷抬高,威脅堤防安全。目前,上游興建了一系列梯級電站及控制性水庫,減少了汛期輸沙水量,使水沙運行過程更加不協調,泥沙更容易淤積,沿黃兩岸工農業用水的大量增加,也使輸沙水量相應減少,影響下遊河勢的惡化。

四十年來,加固加高了兩岸大堤(大堤按1958年實測花園口站22000m3/s設防);建成了三門峽、陸洋(伊河上游)、故縣(洛河上游)和東平湖等水庫;興修了北金堤、北展、南展分滯洪區及沿河護岸護灘工程,初步形成了「上攔、下排、中間分滯」的防洪體系。但是,河底不斷加高,大堤質量不均,潛在危險很大;三門峽、東平湖水庫因淤積影響和庫區移民等原因,蓄洪運用受到限制;北金堤滯洪區(在北金堤與臨黃河大堤之間)內有人口150萬,耕地16.7萬公頃和中原油田85%以上油區,使用時也很困難。因此,黃河的防洪問題仍十分嚴重。

黃河的治理,近期主要是加強和改善現有防洪體系,充分發揮現有工程的作用。加速鄭州鐵橋一高村間寬淺游盪性河段的治理,通過控導主流、穩定河勢的工程措施,變游盪性河道為流路固定的彎曲河道,是防止產生橫河、斜河,確保大堤安全的必要措施。

修建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小浪底位於三門峽以下130千米處,是黃河幹流上最後一個峽谷水庫,興建小浪底工程可以緩解三門峽攔蓄洪水的壓力,控制三門峽與小浪底間洪水,小浪底可控制流域面積65萬平方千米,按設計計算,小浪底工程可攔沙100億噸,相應減少下遊河道淤積77億噸(相當於20年的總淤積量),可長期保持有效庫容50億立方米。此外,小浪底工程還可以擔負20億立方米的防凌任務。可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脅。每年可增加40億立方米的供水量。水電站總裝機156萬千瓦,保證電力24—30萬千瓦。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以防洪(包括防凌)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發電、蓄清排渾、綜台利用為開發目標的大型水利工程,可減輕大堤和三門峽水庫的壓力,增加下游防洪的安全程度,並減少滯洪區的運用。

通過多種途徑減緩黃河下遊河床的淤積,逐步變地上河為地下河,是治黃的長遠目標。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基本措施,再加以水庫攔沙、蓄水調節水沙運行過程及增水沖沙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使黃河下遊河床變淤為沖,從而實現根治的目標。

相繼興建小浪底、龍門、磧口三個庫容在100億立方米以上的水庫,估計可使黃河下遊河床40—50年內不增加淤積。配合溫孟灘、龍門至潼關間的灘地積淤,減淤年限還可延長。

在研究黃河治理對策方面,有的學者認為應在黃河下游進行人工改道,另闢新河。這種方案並不能控制洪水,也不能減少河道泥沙淤積,塑造新河初期很難確保安全,20年後又變為一條地上河,而且該方案影響人口250—300萬,難以妥善解決。

Ⅳ 現在去桂林旅遊是最好的時候嗎

其實一年四季到桂林都好玩,桂林景點隨著季節影響不是很大,比如灕江,一年四季都可以游,4-11月份灕江水最多,12-3月份灕江水少一點,不過都可以坐大船從靈川縣的磨盤山碼頭或竹江外事碼頭游到陽朔西街。桂林的龍勝溫泉一年四季都可以泡;桂林的古東冠岩一年四季都可以玩,只是冬天不能爬古東瀑布。桂林市內酒店和陽朔的陸地景點一年四季都一樣好看。桂林龍勝龍脊梯田4-10份最好看,11-3月份沒那麼好快,不過也很多人去游覽。

Ⅳ 養老養生地產項目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我覺得你可以看看四川遠景設計的《恩威道源聖城》的案例。
一、項目背景
道源聖城1#地塊位於大邑縣鶴鳴山,屬於道源聖城風景區。鶴鳴山,為中國道教發源地,屬道教名山。位於四川成都西部大邑縣城西北12公里的鶴鳴鄉三豐村,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餘米,北依青城山(約 30公里),南鄰峨眉山(約120公里),西接霧中山(約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約 70公里。因山形似鶴、山藏石鶴、山棲仙鶴而得名,為古代劍南四大名山之一,區域內自然景觀資源極為豐富。
二、設計理念
本次項目運用景區設計手法,挖掘建築特色的魅力,賦予景區以藝術、文化活力。總體景觀框架以規劃主幹道路景觀軸為主軸線,以「入口廣場——中心廣場」特色為景觀核心,規劃形成一軸、多節點、五大景觀分區的總體景觀框架:
一軸:以規劃入口廣場——中心廣場景觀主軸線。
多節點:規劃區內的公園、廣場、綠化及水體等多個景觀節點。
五大分區:廣場休閑區,停車場區,休閑娛樂運動區,濱河建築帶,濱河景觀帶。
三、遠景專家淺談
本次項目遠景著重打造地塊特色景觀,並採用科學的理念引導景觀設計。景區的景觀體系由景觀節點、門戶節點、景觀軸線、景觀控制界面、重要景觀控制區等要素共同構築而成,通過景觀體系的建立,營造具有時代特徵與地域特點的景區風貌。
同時,科學布局景觀軸線。景觀軸線是指通過景觀的系統布局,形成統一的、連續的景觀系統。規劃考慮通過主幹道的兩側的綠化的布置,同時結合建築的靈活布局和豐富的立面,形成景區主要的景觀軸線。
此外,充分挖掘道源聖城特色和文化內涵,努力塑造道源聖城新的景區形象。結合景區發展的要求,為居民提供安全、便利、舒適的環境與空間。並利用現有河道,採取滾水壩,充分利用水資源,打造舒適宜水宜居的休閑好去處。

Ⅵ 水利工程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試著總結一下,從原始社會末期到兩漢以來的水利工程,並標明時間。

周、秦、兩漢運河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黃河、淮水、長江、珠江等主要大河,都是西東流
向,東西水上交通比較便利。但南北水運困難,這就要求人們穿鑿一些南北
走向的運河。
上述主要江河的幹流,雖然都是西東走向,不過它們也有不少南北流向
的支流。而且不同大河的支流往往相距不遠,如黃河支流與淮水支流,淮水
支流與長江支流,長江支流與珠江支流等。再加上這些大河流的中下游,土
地平坦,湖泊眾多,稍作改造和連綴,便可形成人工河道。因而我國的運河
多以南北走向為主,並且很早便已出現。
1 溝通江淮的邪[讀 含]溝
相傳早在商朝末年,我國即已鑿成一條規模可觀的運河,它的名字叫泰
伯瀆,是周太王的長子泰伯將王位繼承權讓給其弟季歷、避地到荊吳(太湖
流域)後穿鑿的。它位於今無錫市東南。
春秋時期,開鑿的運河漸多,有的為陳、蔡兩國所開,在今淮水上游;
有的為楚國所開,在湖北、安徽境內;有些為吳國所開,在太湖流域和長江、
淮河、黃河之間。吳國鑿的這批運河,無論對當時及後代,都有深遠的影響。
吳國首建於商末周初的泰伯,長期默默無聞。到春秋末年,闔閭、夫差
父子相繼為王,由於當時的太湖流域有了初步開發,又有伍子胥、孫武等人
的襄助,國力逐漸強大。它首先對南方地區的兩個鄰國越國、楚國發動戰爭。
為了在戰爭中便於運兵和運糧,公元前6 世紀末至公元前5 世紀初,在太湖
流域,利用自然河道的基礎,陸續鑿成三條運河。一條叫胥浦,北起太湖東
面,南到杭州灣。這是一條從對越戰爭的需要出發而穿鑿的運河。另一條叫
胥溪,位於太湖西面,是溝通太湖、長江間的運河,便於吳船向西進入楚地。
還有一條由吳(江蘇省蘇州市)北上,到今江陰西部與長江會合,便於吳船
經此騷擾長江下游的楚地。吳在大軍代楚以前,對楚採用聲東擊西的「疲楚」
戰術,這一戰術就是利用後兩條運河,或向西擾楚,或向北擾楚,使楚軍防
不勝防,疲於奔命。「疲於奔命」的典故即源於此。這些運河的穿鑿,不僅
促進了區域性的統一,而且還為後來的江南運河奠定了初步基礎。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 年),吳軍大敗楚師於柏舉(湖北麻城縣東
北)。12 年後,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 年),它又敗越師於夫椒(太
湖西洞庭山)。經此兩戰後,楚國一蹶不振,越國也臣服於吳。吳王夫差認
為自己在長江流域的霸主地位已確立,決定用兵北方,以便強迫晉、齊、魯、
宋等黃河流域的諸侯俯首聽命。築邗城、穿邗溝,都從用兵北方的需要出發
而興建的工程。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 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左
傳·哀公九年》)邗,就是古揚州,在今揚州市西北郊蜀岡一帶,遺址周長
約九公里。這是揚州建城的開始。吳國築邗城,目的是在長江北岸建立進軍
北方的基地。鑿邗溝旨在便於運送軍隊和糧秣。據《水經注·淮水注》載,
這條邗溝從邗城西南引進江水,經過城東,再向北流,從陸陽、廣武兩湖(兩
湖分別位於今高郵縣東部和西部)中間穿過,北注樊梁湖(今高郵縣北境),
又折向東北,連續穿過博芝、射陽兩湖(兩湖位於興化、寶應間),再折向
西北,到末口(今淮安市東北)入淮。邗溝的線路比較曲折,所以如此,目
的在於利用當地的眾多湖泊,以便減輕施工的負擔。這是我國、也是世界有
確切穿鑿紀年的第一條大型運河,長約150 公里。
鑿邗溝後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84 年,吳師與齊師大戰於艾陵(今山東
泰安南)。齊師幾乎全軍覆滅,主將國書及其以下五大夫,或者戰死,或者
被俘,損失革車800 乘1。打敗齊師後,吳准備再開一條運河,以便進軍中原,
以軍事力量為後盾,迫使當時北方諸侯首領晉國就範。這條運河就是荷水。
黃、淮之間的東部,有兩條較大的自然河道,一條是濟水,是黃河的汊
道,首起滎陽,向東流經荷澤(今山東定陶東北,已淤)、大野澤(又名巨
野澤,今巨野縣北,已淤),折向東北,注於渤海。一條是泗水,發源於魯
中山地,西南流入淮水。泗、濟兩水相距不遠,只要在它們中間開一條不長
的運河,吳國的軍隊便可以從淮水北溯泗水,再通過運河,循濟水直達中原
腹地。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 年),夫差在泗、濟之間鑿出一條運河,
它東起湖陵(今山東魚台縣北),西到與濟水相連的荷澤。因其水源來自荷
澤,故稱荷水。
當年夏天,夫差率領吳國大軍到達黃池一帶(今河南封丘縣西南),召
集北方諸侯舉行歷史上著名的黃池盟會。晉國自晉文公以後100 多年中,一
直是北方諸侯的首領,不肯輕易放棄這一特殊地位。因此,在這次盟會上,
誰當盟主,執牛耳以盟諸侯①,吳、晉雙方各不相讓。正當兩軍劍拔弩張時,
吳王接到空虛的吳都被越軍攻破的消息,只好向晉讓步,匆忙帶兵南歸。
邗溝和荷水都是夫差從政治、軍事需要出發而穿鑿的,工程比較粗糙,
邗溝的河道也較曲折,航運受到一定影響。但它們畢竟溝通了江、淮、泗、
濟諸水,對加強長江、淮河、黃河三大流域的經濟、政治、文化聯系,都有
重要作用。
2都江堰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是中國建設於古代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通常認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原水運樞紐鴻溝
從公元前475 年到公元前221 年,是我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戰國初,
魏國最早進行變法,魏文侯在位時(公元前445—前396 年)在李悝[讀虧]、
吳起、西門豹等人協助下,對經濟和政治進行改革,軍事力量曾盛極一時。
戰國中期,魏惠王仍然雄心勃勃,力圖稱霸中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先在
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 年),將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東遷大梁
(今河南開封市)。繼而又以大梁為中心,在黃、淮之間,大興水利,形成
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水運樞紐。
鴻溝是溝通黃、淮兩大水系的水運樞紐。這一工程經過兩次大規模施
工,才告完成。它開工於公元前360 年,即遷都大梁的第二年。當時主要的
工程是從黃河的汊道濟水引黃河水南下,注於大梁西面的圃田澤(已淤),
再從圃田澤引水到大梁。當時圃田澤是一個很大的湖泊,周圍300 里,它既
可作為計劃中鴻溝航道的水櫃,以調劑鴻溝的水量;又可使水中的大量泥沙
沉澱於此,以減輕下游運道的淤塞。
又過了20 多年,即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 年),魏國對它又作
大規模的擴展,將原來的大溝向東延伸,經大梁北郭到城東,再折而南下,
至今河南沈丘東北,與淮水重要支流潁水會合。這條人工河道,史稱鴻溝。
鴻溝從大梁南下時,一路上又溝通了淮河的另一批支流,如丹水(汴河上
游)、睢水(已淤)、 [讀豁]水(今澮水)等。
魏國境內,本來可通航的河道較少,黃河多沙,只有部分河段可以行舟,
丹水、睢水、 水、潁水等,流短水少,也很少舟楫之利,內河航運並不發
達。鴻溝鑿成後,引來了豐富的黃河水,不僅鴻溝本身成為航運樞紐,而且
丹水、睢水、 水、潁水等也因為補充了水量,航道比較暢通了,內河航運
有很大的發展。魏襄王七年(公元前312 年),越國對魏國表示友好,贈送
一批魏國需要的物資,其中除500 萬支箭桿外,還有300 艘船隻。贈箭、贈
船,分別反映當時魏國在戰爭和航運兩方面,對這些物資的需要都在增加。
鴻溝水系不僅改善了魏國的水上交通,由於這些水道還可灌溉農田,因而它
也促進了魏國農業的發展。史念海先生在其所著《河山集》中,認為鴻溝和
丹水、睢水、 水、潁水等流域,是戰國後期我國最主要的產糧區之一。
自春秋以來,由於邗溝和荷水兩條運河的穿鑿,江、淮與河、濟之間,
已有水道可通,南北水上交通有所改善。但是對於經濟、政治、文化比較發
達的中原來說,這條水道的位置,畢竟有些偏東,與南方各地交往,未免過
於繞遠。而且因為它是當時南北之間的唯一水道,也不能滿足通航需要。鴻
溝鑿成後,中原地區可以通過鴻溝本身及丹、睢、 、潁等水徑直入淮,與
南方吳、楚等地的水上交通,遠比以前方便了。鴻溝的穿鑿,中原地區對其
他各地的水上交通也有所改進。它可以循濟、丹等水,東通衛、宋和齊、魯;
還可利用黃河,北通趙、燕,西連韓、秦。
穿鑿鴻溝以前,黃河中下游和淮水流域,已經形成一批城市。它們中的
大部分是政治性的都城,如洛邑(東周都城,今河南洛陽)、大梁(魏都)、
陽翟(韓都,今河南禹縣)、帝丘(衛都,今河南濮陽西南)等。商業性城
市較少,宋國的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因為地處荷水、濟水交點,交通方便,
才發展成為「天下之會」的商業中心。鴻溝水利系統形成後,由於河、淮之
間航運和農業的發展,使上述這些都城的商業迅速繁榮起來。如帝丘繁榮到
可與「天下之會」的陶相比,並稱「衛陶」。洛陽和陽翟也成為戰國後期非
常活躍的商業城市,當時著名的大商人白圭和呂不韋,便分別為上述兩地
人。因有鴻溝可資利用,洛陽商人還「東賈齊魯,南賈梁楚。」此外,在鴻
溝運河網中,還興起了一批新的城市,如丹水和泗水會合處的彭城(今江蘇
省徐州市),睢水邊上的睢陽,潁水入淮處的壽春等。
鴻溝到漢朝時稱狼盪渠,魏、晉時的蔡河,也是鴻溝的一部分,它在歷
史上長期發揮重要的作用。
4連接湘漓的靈渠
春秋戰國時,我國運河工程首先興起於長江中下游及黃、淮之間。到秦、
漢時期范圍擴大了,南到五嶺,西至關中,北及幽燕,都鑿有運河。靈渠便
是其中之一。
在古代,我國南方有一個人數很多的越族,他們活躍在江、浙、閩、贛、
粵、桂等廣闊的土地上,其中分布在粵、桂等地的越人叫南越①。戰國時期,
南越與楚國已有一定關系,吳起在楚變法時,即將湘南、粵北、桂東北的蒼
梧並入楚國的領土。秦滅楚後,進一步向南發展,進軍南越腹地。當時由於
五嶺②的阻隔,交通不便,糧秣運輸困難,於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 年),命監御史祿負責穿鑿運河,以解決軍隊的給養問題。
五嶺山脈中的越城嶺和都龐嶺之間,有一個谷地,谷地中有兩條自然河
道,一條是湘江上游的海洋河,另一條為粵江水系中的始安水。如果在兩水
之間鑿一條運河,就可溝通長江和粵江,便可解決秦軍的糧運問題。不過,
在此穿鑿運河,在工程上說,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
海洋河和始安水的距離很近,最近處只有1.5 公里。不利的是海洋河和始安
水間橫亘著高約20—30 米、寬約300—500 米的小山阜;而且整個谷地地
勢的坡度也較大。監御史祿等決定克服困難,興建這條運河。經過幾年的努
力,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工程基本建成。這條運河的最早
名稱已經難以考查,後來人們相繼稱它為秦鑿渠、零渠、靈渠、興安運河等。
靈渠由分水工程、南渠、北渠三部分組成。分水工程建在水量比較豐富
的海洋河上,其具體位置在今興安縣東南二公里處的分水村。這里不是離始
安水最近的地方,所以舍近取遠,選址於此,是因為此地的河床較高,大抵
與始安水相當的緣故。分水工程呈「」」形,似木工的曲尺,角尖對著海洋
河的上游。平時,它攔截海洋河水,阻止河水流入原來的河道,將其一分為
二,七分進北渠,三分入南渠。這座曲尺形的分水工程,後人稱為人字堤,
就是今天大、小天平的前身。大、小天平屬滾水壩性質的工程,洪水時,水
可從壩上漫出,流入故道,以減輕天平本身及南、北渠道的壓力。後來,在
大、小天平的頂端前面,又建鏵嘴,以提高分水功能和保護天平。據考證,
鏵嘴是唐朝增建的。
南渠可分上下兩段,上段自小天平向西北走向,到興安縣北,接始安水,
長約4.5 公里。這一段系鑿岩成渠,全部由人工開成,寬度雖較小,約7—
14 米,但工程比較艱巨。下段沿始安水、零水向西,至今溶江鎮附近,接漓
江,長約30 公里,是在始安水和零水的基礎上拓展而成,寬約10—60 米。
南渠全長30 多公里,落差29 米,河床比降很大,渠道上不設輔助工程,不
便舟楫上下。後人推測,為了便於通航,當年可能已在沿渠建有原始陡門。
陡門現稱船閘,平時關閉,隨著舟楫的前進而順序打開,從而可以減少航行
的困難。我國的正式陡門,至遲形成於唐朝,其雛形有人認為可以上溯到修
建靈渠時代。靈渠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閘運河。
北渠從大天平向北,到今洲子上村附近回到湘江故道,長約3.5 公里。
北渠經過的地帶,是個山間小平原,這里的地面雖然較少溝壑,但坡度偏大,
採用直線渠道,與南渠一樣,也會流水過急,不便航行。為了減少這段渠道
的比降,建設者們採用曲線渠道,形如蛇行。巧妙地用伸長渠的長度,以達
到減少比降、利於通舟的目的。
靈渠工程處處閃爍著建設者的聰明睿智。
靈渠全長雖然不到40 公里,是一條小型運河,但因為它溝通了長江、
粵江兩大水系,其地位卻十分重要。它不僅在秦朝,而且在以後2000 多年
中,都是內地和嶺南的主要交通孔道,對促進兩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對加快
嶺南的開發,意義都非常重大。
對靈渠構造上的巧奪天工,航運上的舟行便捷,宋人范成大深有感觸,
曾作詩加以歌頌:
狂瀾既奔傾,中流遇鏵嘴。
分為兩造開,南漓北湘水。
至今舟楫利,楚粵徑萬里。
人謀奪天造,史祿所經始。
(《石湖居士詩集》卷十五)
1936 年和1941 年,粵漢鐵路和湘桂鐵路相繼建成,靈渠才讓位於現代
化交通工具。它在1956 年最後停運,改作農田灌溉和城市供水工程,並成
為桂林地區重要的名勝古跡,供人觀賞。
5 長安、洛陽的漕河
西漢建都長安,到漢武帝時期,由於京都人口不斷增加,官僚機構迅速
膨脹,又要用兵匈奴和經營西域,中央政府的糧食支出非常浩繁,壓力很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西漢政府一方面在關中大修水利,以便發展當地農業,
就近取糧。另一方面是改善水運條件,以便從當時主要產糧區的東部地方,
調運更多的糧食進京。
西漢從函谷關以東運糧入京,本來取道渭水西運。但渭水多沙,水道淺
澀曲折,運輸功能很差。從長安東到黃河,陸路只有300 多里,而曲折的渭
河水道,卻長達900 多里①。又由於封凍和水量不足等原因,一年中,它只
有六個月可以勉強通航。因此,渭河年運輸量很少,西運入京的糧食,只有
幾十萬石。漢武帝時,須從東方調入糧食幾百萬石,急需另覓途徑解決運糧
問題。因此,當大司農(主管全國農業的長官)鄭當時建議在渭南鑿一條徑
直的運糧渠道時,漢武帝立即採納了。歷史上把這條渠道稱為漕渠。
漕渠工程動工於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由齊人水工徐伯負
責勘查、測量、定線,由幾萬軍工負責施工。渠首位於長安城西北,引渭水
為水源,經長安城南向東,與渭水平行,沿途接納泬[讀決]水(皂河)、
滻[讀 產]水、霸水,以增加漕渠的水量。這些水道都發源於南山,含沙量
很少。漕渠穿過霸陵(治所在今西安市東北)、新豐(治所在今臨潼縣東北)、
鄭縣(治所在今華縣)、華陽(治所在今華陽縣東南)等縣,到渭水口附近
與黃河會合,全長300 多里,歷時三年完工。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
年),又在長安西南鑿昆明池,周長40 多里,將灃水、滈[hào 號]水攔蓄池
內。鑿昆明池除了用來操練水兵外①,還可以調濟漕渠水量和供應京師的生
活用水。
漕渠的通航能力很高,它一直是西漢中後期東糧西運的主要渠道,一般
年代,年運輸量在400 萬石左右,最高年份達到600 萬石,約為渭水運量的
10 倍。除航運外,它還有灌溉農田之利,溉田面積約10000 頃上下,比白渠
多一倍以上,約與當時的成國渠相當。西漢亡國後,東糧西運的工作不再繼
續,漕渠因失修而逐漸湮廢。
東漢定都洛陽,漕運工程的重點隨著東移,既鑿了一條名叫陽渠的新水
道,又比較徹底地治理了汴渠。
洛陽雖有洛水可通黃河,但洛水大部分河段河床很淺,不便航運。為了
使糧船可以直達京師,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 年),在河南尹王梁主持
下,著手興建運河。他組織力量,「穿渠引谷水(洛水支流)注洛陽城下,
東寫(瀉)鞏川。」由於谷水水量不足和渠線安排不當,渠雖鑿成了,但不
通水。19 年後,即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 年),大司空張純再度在京師附
近修建運河。他汲取王梁失敗的教訓,一方面增加運河水源,除仍引谷水外,
又引來了洛水幹流;另一方面重新安排渠道線路,西起宜陽東部,向東經過
洛陽城的西面、南面和東面,再向東到郾師附近回注洛水。這條運河名叫陽
渠。第二次工程很成功,東漢從此以後,來自南方、東方、北方等地的糧船,
經邗溝、汴河、黃河等航道,再循洛水、陽渠,可在洛陽城下傍岸了。陽渠
的穿鑿,不僅便於政府通漕,而且也使「百姓得其利」。
不過,東漢最大的運河工程,當數汴河的治理。從西漢後期到王莽統治
時期,鴻溝水運體系,由於黃河的一再決口,已經支離破碎,有些運道完全
斷航,由丹水演變而來的汴河,航道也經常受阻。汴河是京師洛陽的主要糧
道,在全國入京的租賦中,來自豫、兗、徐、揚、荊等州所佔比重很大,多
循此河入京。因此,對汴河的治理,東漢朝廷非常重視,其中最重要的一次,
是永平十二年(公元69 年)由王景、王吳主持的治河、治汴工程。黃河泛
濫是汴河堵塞的根源,治汴必須治河(治河工程詳見本書《九、歷代治河工
程》)。治汴工程主要有改造渠口和築堤、浚渠等。
汴河以黃河水為水源,而黃河主溜在河床中擺動無常,單一引水口不能
穩定地引入河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景、王吳除修復舊閘外,又建新閘,
實行多口引水。同時,將引水閘由原來的木結構改成石結構,以便更好地控
制進水。黃河洪水流量很大,即便汴口設閘控制,仍然會有過量的洪水進入
汴河,汴河仍然會決堤成災。為了增加汴河的安全系數,二人又在其上游,
即浚儀渠,用「墕流法」將湧入的過量的水,有控制地排出堤外①。從滎陽
到泗水,汴河全長800 里,他們還全面地建築河堤,深挖河床。經過這次治
理,汴河的漕糧能力大大提高。
6連綴河北諸水的五渠
河北平原位於黃河下游北面,太行山之東,燕山以南,東臨渤海。這里
河流縱橫,水道眾多。南部多黃河故道,由西南流向東北;中部之水多為西
東流向,源出大行山;北部諸河為北南流向,發源燕山。它們都流入渤海,
流短水少,不便航運。不過,如能在各河之間鑿渠溝通,將它們連綴起來,
水源得到調劑和集中,航運效益便會大大提高。東漢末年,曹操從政治軍事
的需要出發,為改進這里的水上交通,做了許多工作,先後鑿成白溝、平虜、
泉州、新河、利漕等五條水道。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官渡之戰曹操雖打敗了袁紹,但紹子袁
尚仍盤據鄴城(今河北磁縣東南),負隅頑抗。建安九年(公元204 年),
曹操親領大軍渡河北征。從軍運需要出發,他在河北首先建成了一條名為白
溝的運河。白溝的主要工程之一,是築堰逼淇水北流。古淇水即今淇河,發
源於太行山,東南流向,分兩道注入黃河。因此築有大小二堰。小堰用石材
建成,人稱石堰,主要目的是堵塞小河,將全部淇水集中於正流。大堰叫枋
堰,建於淇水正流入河處不遠,這是一條木、鐵、石參用,以大枋木為主的
攔河大壩。淇水水量欠豐,不能像靈渠在海洋河上那樣建分水工程,只能堵
住全部淇水,使其北流。因此,河船入溝,溝船入河,都必須盤壩,將貨物
從船上卸下,拉空船沿壩的斜坡過壩,再將貨物裝船,繼續航行。另一工程
是在枋堰北面穿渠,引淇水進入另一自然河道白溝。白溝下接黃河故道古清
河,清河北到今天津境,與沱河(滹[hū乎]沱河)會合。這樣,白溝工程雖
有盤壩之勞,但畢竟改善了黃河南北的水運。
袁尚被曹操擊敗後,投奔遼西烏桓首領蹋頓①,圖謀卷土重來。為了根
除後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 年),曹操北伐烏桓。在進軍過程中,他命
令董昭負責組織力量施工,相繼鑿成平虜、泉州、新河三條運糧渠道,開辟
了通向遼西的水路。平虜渠在今天津市靜海縣境內,南起沱水,北到泒[讀
孤]水。泒水下游,大體上就是後來大清河的入海河段。泉州渠是溝通泒水
下游與鮑丘水(潮白河)的渠道,由於它位於泉州縣(治所在今武清縣西南)
境內而得名。新河西起鮑丘水,經過今唐山境內,東接濡[讀如]水。濡水就
是今天的灤河。這三條渠道,特別是後兩條,大概由於軍馬倥傯,而冀東又
多沼澤,施工困難,工程粗糙,實際上並未發揮作用。
如果說上述四渠的穿鑿,主要是由於軍事上需要的話,開利漕渠則不
同,主要是從政治需要出發的。鄴城北控河北平原,南聯中原腹地,地位重
要,本是袁紹、袁尚父子的大本營。曹操消滅袁氏勢力後,將自己的政治中
心由許都(今河南許昌市)北遷於此。因此,他很重視對鄴城的建設。發展
這里的水路交通,興建利漕渠,便是其中一個方面。它鑿於建安十八年(公
元213 年),以漳水為水源,經鄴城,向東到館陶縣西南,與白溝銜接。白
溝是當時河北地區重要的水上交通線,利漕渠鑿成後,鄴城因有白溝之利,
對幽燕中北部的控制,和對黃河以南的聯系,都大大加強。由於漳水水量比
較豐富,還因為增加了水源,使白溝的航道更為通暢。除以上五渠外,曹魏
時又開白馬渠,溝通沱水和漳水。
經過千百年的努力,到兩漢時,我國的運河工程已經取得很大成就,它
東起沿海地區,西到關中,南起湘桂,北到幽燕,都有運道可通。它對促進
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邊疆地區的開發,統一的、多民族
國家的形成和鞏固,都有重大作用。
①春秋時期兵制,一車四馬為一乘,有披甲之士10 人,步卒15 人。
① 春秋時期,諸侯會盟,置牛耳於盤,由主盟者執盤分賞諸侯為誓,以示信守。爭執牛耳,就是爭當諸侯首領。
① 古南越人在歷史上經過長期的演變,其中一部分與漢族融合,另一部分發展成後來的壯族、黎族等。
② 五嶺在湘、贛與桂、粵等省的交界處,是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嶺的總稱。一說有揭陽嶺而無都龐嶺。
① 這里陸、水行程的單位都是漢里。漢里比今里短,其換算方法,參見書尾所附的換算表。
① 張騫首次通西域(今新疆及新疆以西),見西域有蜀地特產細布等,聽說由商人取道西南,經身[讀捐]毒(印度半島上古國)運往。騫回國上奏此事,遂有漢武帝遣使通西南之舉。後因使臣被昆明夷(在雲南)
所阻,又聞那裡多江湖,漢於是在長安蓄水築湖,訓練水師,准備討伐。
① 浚儀即開封。浚儀渠當指開封附近的汴渠。墕同堰。「墕流法」實際上在這次大修前,他們就在浚儀渠上使用了。
① 烏桓為古代東胡族一支,因烏桓山(今大興安嶺東南端)是其較早的根據地而得名。漢武帝時,它內遷到遼西一帶,受漢管轄。

Ⅶ 吉林三快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吉林三快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10月28日,主要經營范圍為計算機軟硬體、網路技術開發等。
法定代表人:穆榮均
成立時間:2004-10-28
注冊資本:1142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22052400000764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春鐵大廈B棟2107號

Ⅷ 月柿之鄉恭城秋色怎麼樣恭城柿子林最佳觀賞時間是什麼時候

一說恭城,很少人知道它在哪裡,的確,如果不是廣西桂林人,很難想像這里是怎樣一個地方。

但是,據游小俠了解,恭城可是全國出名的月柿之鄉,秋天一到,家家戶戶柿子樹掛滿枝頭,紅彤彤的惹人喜愛。在南方,想要尋找這么一處壯觀的柿子之鄉,還真是難得~

紅岩村

紅岩村位於廣西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是一個集山水風光游覽、田園農耕體驗、住宿、餐飲、休閑和會議商務觀光等為一體的生態特色旅遊新村。

瑤賽風雨橋、滾水壩、梅花樁、觀景台、月柿節主會場、停車場、環形村道、燈光籃球場、旅遊登山小道等旅遊設施。景區內擁有中國唯一的「月柿之鄉」稱號的無公害水果萬畝月柿基地。

交通 信息

恭城位於桂林市東南部,距離桂林市區2.5小時左右的車程。

從廣州前往,可直接買到恭城的高鐵票,紅岩村距離恭城站約30分鍾車程,從高鐵站打車約60元。

最佳 觀賞時間

恭城的柿子從11月中旬開始成熟,一直持續到12月下旬,紅岩村會保留一片觀賞林,柿子不會採摘,村民曬柿餅也會一直持續到天氣轉冷。

Tips:

紅岩村有很多農家了可供用餐和住宿,但是每到旺季都會人滿為患,所以最好提前預定。

恭城距離陽朔約1.5小時車程,可以考慮與陽朔一起遊玩。

紅岩村不需要門票。

Ⅸ 列舉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著名水利工程及作用

都江堰
都江堰(Dujiang yàn),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國古代建設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遊勝地。通常認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盡快統一。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他們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一中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秦相司馬錯語)。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國郡守。李冰上任後,首先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為秦國統一中國創造經濟基礎。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

靈渠
靈渠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仍然發揮著功用。靈渠開鑿於公元前214年(秦代)。橫亘湘、桂邊境的南嶺山勢散亂,湘江、灕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興安城附近分水嶺為一列靈渠地處桂林興安縣境內,是中國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溝通了湘江(長江水系)與灕江(珠江水系),為開發嶺南起了重要作用
邗<hán>溝
邗<hán>溝是聯系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是中國最早見於明確記載的運河。是春秋時期,由吳國的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溝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又名渠水、韓江、中瀆水、山陽瀆、淮揚運河、里運河。邗溝南起揚州以南的長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邗溝開挖之初是用於軍事,末口扼邗溝入淮之口,為江、淮、河、濟四大水系的樞紐,不但是交通運輸的要沖,且江淮地區發生戰爭,必爭淮安。長期以來,淮安一直是「南必得而後進取有資,北必得而後餉運無阻」的軍事重鎮

閱讀全文

與滾水壩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