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茶葉鑒賞要素
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品質特徵,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描述。
(1)干看
主要從干茶的色、香、形三個因子上加以判斷。凡綠茶色澤綠潤,紅茶色澤烏潤,茶葉肥壯重實,或有較多白毫,且紅茶、綠茶條索緊結,珠茶顆粒圓緊,而且香氣馥郁,是春茶的品質特徵。
綠茶色澤灰暗,紅茶色澤紅潤,茶葉輕飄松寬,嫩梗寬長,且紅茶、綠茶條索鬆散,珠茶顆粒松泡,香氣稍帶粗老,是夏茶的品質特徵。
綠茶色澤黃綠,紅茶色澤暗紅,茶葉大小不一,葉張輕薄瘦小,香氣較為平和,是秋茶的標志。
(2)濕看
就是對茶葉進行開湯審評,作出進一步判斷。凡茶葉沖泡後下沉快,香氣濃烈持久,滋味醇厚;綠茶湯色綠中顯黃,紅茶湯色紅艷現金圈;茶葉葉底柔軟厚實,正常芽葉多者,為春茶。
凡茶葉沖泡後,下沉較慢,香氣稍低;綠茶滋味欠厚稍澀,湯色青綠,葉底中夾雜銅綠色芽葉;紅茶滋味較強欠爽,湯色紅暗,葉底較紅亮;茶葉葉底薄而較硬,對夾葉較多者,為夏茶。
凡茶葉沖泡後香氣不高,滋味平淡,葉底夾有銅綠色芽葉,葉張大小不一,對夾葉多者,為秋茶。
--------------------------------------------------------------------------------
春茶、夏茶與秋茶的識別
1、春茶、夏茶與秋茶的劃分
春茶、夏茶與秋茶的劃分,主要是依據季節變化和茶樹新梢生長的間歇而定的。
在我國氣候條件下,除華南茶區的少數地區外,絕大部分產茶地區,茶樹生長和茶葉採制是有季節性的:江北茶區茶葉採制期為5月上旬至9月下旬,江南茶區茶葉採制期為3月下旬至10月中旬,西南茶區茶葉採制期限為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屬於亞熱帶和溫帶地區的茶區,包括江北茶區、江南茶區和西頁茶區,通常按採制時間,劃分為春、夏、秋三季茶。但季節茶的劃分標準是不一致的。有的以節氣分:清明至小滿為春茶,小滿至小暑為夏茶,小暑至寒露為秋茶;有的以時間分:於5月底以前採制的為春茶,6月初至7月上名採制為的夏茶,7月中旬以後採制的為秋天茶.我國華南茶區,由於地處熱帶,四季不大分明,幾乎全年都有茶葉採制,因此,除了有春茶、夏茶和秋茶之分外,還有按茶樹新梢生長先後、採制遲早,劃分為頭輪茶、二輪茶、三輪茶、四輪茶的。
茶樹由於受氣候、品種,以及栽培管理條件的影響,每年每季茶的採制的遲早是不一致的。大體說來,總是自南向北逐漸推遲的,南北差異達3-4個月。另外,即使是同一茶區,甚至同一塊茶園,年與年之間,也可以因氣候、管理等原因,相差5-20天。
由於茶季不同,茶樹生長狀況有別,因此,即使是在同一塊茶園內採制而成的不同茶季的茶葉,無論是外形和內質都有較大的差異。以綠茶為例,由於春季氣溫適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樹經頭年秋冬季較長時期的休養生息,體內營養成分豐富,所以,春季不但芽中肥壯,色澤綠翠,葉質柔軟,白毫顯露,而且與提高茶葉品質相關的一些有效成分,特別是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的含量也較豐富,使得春茶的滋味更為鮮爽,香氣更加強烈,保健作用更為明顯。加之,春茶期間一般無病蟲危害,無須使用農葯,茶葉無污染,因此春茶,特別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綠茶品質最佳的。所以,眾多高級名綠茶,諸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等等,均無自春茶前期。夏茶,由於採制時正逢炎熱季節,雖然茶樹新梢生長迅速,有「茶到立夏一夜粗」之說,但很容易老化。茶葉中的氨基酸、維生素的含量明顯減少,使用使得夏茶中花青素、咖啡鹼、茶多酚含量明顯增加,從而使滋味顯得苦澀。秋季氣候介於春夏之間,在秋茶後期,氣候雖較為溫和,但雨量往往不足,會使採制而成的茶葉顯得較為枯老。特別是茶樹歷經春茶和夏茶的採收,體內營養有所虧缺,因此,採制而成的茶葉,內含物質顯得貧乏,在這種情況下,不但茶葉滋味淡薄,而且香氣欠高,葉色較黃。所謂「要好吃,秋白露」,其實,說的是茶葉「味道和淡」罷了。
對紅茶而言,由於春茶期間氣溫低,濕度大,發酵困難,而夏茶期間氣溫較高,濕度較小,有利紅茶發酵變紅,特別是由於天氣炎熱,使得茶葉中的茶多酚、咖啡鹼的含量明顯增加,因此,干茶和茶湯均顯得紅潤,滋味也較強烈。只是由於夏茶中的氨基酸含量減少,對形成紅茶的鮮爽味有一定影響。
2、春茶、夏茶與秋茶的品質特徵
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品質特徵,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描述。
(1)、干看
主要從干茶的色、香、形三個因子上加以判斷。凡綠茶色澤綠潤,紅茶色澤烏潤,茶葉肥壯重實,或有較多白毫,且紅茶、綠茶條索緊結,珠茶顆粒圓緊,而且香氣馥郁,是春茶的品質特徵。
凡綠茶色澤灰暗,紅茶色澤紅潤,茶葉輕飄松寬,嫩梗寬長,且紅茶、綠茶條茶條索鬆散,珠茶顆粒松泡,香氣稍帶粗老,是夏茶的品質特徵。
凡綠茶色澤黃綠,紅茶色澤暗紅,茶葉大不不一,葉張輕薄瘦小,香氣較為平和,是秋茶的標志。
在購茶時還可結合偶爾夾盡可雜在茶葉中的茶花、茶果來判斷是何季茶。如果發現茶葉中夾有茶樹幼果,其大小近似綠豆時,那麼,可以判斷為春茶。若幼果接近豌豆大小,那麼,可以判斷為夏茶。若茶果直徑已超過0.6厘米,那麼,可以判斷為秋茶。不過,秋茶時由於鮮茶果的直徑已達到1厘米左右,一般很少會有夾雜。自7月下旬開始,直至當年8月,為茶花蕾期,而9-11月為茶樹開花期,所以凡發現茶葉中雜有干茶樹花蕾期或干茶樹花朵者,當為秋茶了。只是,茶葉在加工過程中,通過篩分、揀剔,很少會有茶樹花、果夾雜。因此,在判斷季節茶時,必須進行綜合分析,方可避免片面性。
(2)、濕看
就是對茶葉進行開湯審評,作為進一步判斷。凡茶葉沖泡後下沉快,香氣濃烈持久,滋味醇;綠茶湯色綠中顯黃,紅茶湯色艷現金圈;茶葉葉底柔軟厚實,正常芽葉多者,為春茶。
凡茶葉沖泡後,下沉較慢,香氣稍低;綠茶滋味欠厚稍澀,湯色青綠,葉底中夾雜銅綠色芽葉;紅茶滋味較強欠爽,湯色紅暗,葉底較紅亮;茶葉葉底薄而較硬,對夾葉較多者,為夏茶。
凡茶葉沖泡後香氣不高,滋味平淡,葉底夾有銅綠色芽葉,葉張大小不一,對夾葉多者,為秋茶。
--------------------------------------------------------------------------------
高山茶與平地茶的甄別
幾乎是所有的茶人都知道,高山出好茶。高山茶與平地茶相比,前者的香氣特別高,滋味特別濃。
1、高山為何出好茶
古往今來,我國的歷代貢茶、傳統名茶,以及當代新創制的名茶,大多出自高山。高山為什麼出好茶呢?明代陳襄古詩曰:「霧芽吸盡香龍脂」,說高山茶的品質所以好,是因為在雲霧中吸收了「龍脂」的緣故。所以,我國的許多名茶,以山名加雲霧命名的特別多。如江西的廬山雲霧茶,浙江的華頂雲霧茶,湖北的熊洞雲霧茶,安徽的高峰雲霧茶,江蘇的花果山雲霧茶,湖南的南嶽雲霧茶等。其實,高山之所以出好茶,是優越的茶樹生態環境造就的。據考證,茶樹的原產地在我國西南部的多雨潮濕的原始森林中,經過長期的歷史進化,逐漸形成了喜溫、喜濕、耐蔭的生活習性。高山出好茶的奧妙,就在於那裡優越的生態條件,正好滿足了茶對生長的需要。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茶樹生長在高山多霧的環境中,一是由於光線受到霧珠的影響,使得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可見光的紅黃光得到加強,從而使茶樹芽葉中的氨基酸、葉綠素和水分含量明顯增加;二是由於高山森林茂盛,茶樹接受光照時間短,強度低,漫射光多,這樣有利於茶葉中含氮化合物,諸如葉綠素、全氮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增加;三是由於高山有蔥郁的林木,茫茫的雲海,空氣和土壤的濕度得以提高,從而使茶樹芽葉光合作用形成的糖類化合物縮合困難,纖維素不易形成,茶樹新銷可在較長時期內保持鮮嫩而不易粗老。在這種情況下,對茶葉的色澤、香氣、滋味、嫩度的提高,特別是對綠茶品質的改善,十分有利。
(2)、高山植被繁茂,枯枝落葉多,地面形成了一層厚厚的覆蓋物,這樣不但土壤質地疏鬆、結構良好,而且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茶樹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齊全,從生長在這種土壤的茶樹上採摘下來的新梢,有效成分特別豐富,加工而成的茶葉,當然是香高味濃。
(3)、高山的氣溫對改善茶葉的內質有利。一般說來,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大致降低0.5攝氏度。而溫度決定著茶樹中酶的活性。現代科學分析表明,茶樹新梢中茶多酚和兒茶素的含量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氣溫的降低而減少,從而使茶葉的濃澀味減輕;而茶葉中氨基酸和芳香物質的含量卻隨著海拔升高氣溫的降低而增加,這就為茶葉滋味的鮮爽甘醇提供了物質基礎。茶葉中的芳香物質在加工過程中會發生復雜的化學變化,產生某些鮮花的芬芳香氣,如苯乙醇能形成玫瑰香,茉莉酮能形成茉莉香,沉香醇能形成玉蘭香,苯丙醇能形成水仙香等。許多高山茶之所以具有某些特殊的香氣,其道理就在於
㈡ 語言賞析: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出處:送東陽馬生序、
[作者] 宋濂
翻譯:抄錄完畢,跑著送過去,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給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的文章。在這篇贈言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飢寒奔走之苦,並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於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㈢ 古代特定時期(朝代)的瓷器各有什麼樣的特點(以朝代為期限)
1、元明兩代瓷器的砂底,露胎處均可見星點裝或大片火石紅斑。這種火石紅斑,自元代開始出現,經明代,沿續到清代乾隆以後才完全消失。
2、釉面多為青白色,色澤清雅、柔和悅目。
3、所繪龍紋,不如元代兇猛,多為五爪龍。元代所繪的折枝或纏枝蓮葉紋的葉形較大,為大花、大葉,到洪武時則明顯縮小。
4、瓷器底足中心乳釘狀突起,是元代器足遺傳。
5、明代早期紋飾,大多簡練嫻熟,豪放生動。官窯器的紋飾精細秀麗,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風格。
永樂時期瓷器的鑒定:
1、在我國的陶瓷工藝史上,此時的鮮紅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獨樹一幟,佔有特殊地位,成為明清兩代的典型。
2、永樂瓷器的造型清芳、圓潤、靈巧。
3、永樂時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細膩而著稱。
4、釉面肥厚,瑩潤平凈,無桔皮紋。臼釉器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歸白色或黃色,手聚處閃淺談和蝦青色。
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緻色調凝重古雅,絢麗鮮艷,體態優美俊秀,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形成濃重凝聚的結晶斑點,呈凸凹不平狀。
6、圓器中的口沿,以手試之有鋒利感。而後仿的口沿多圓潤,不見稜角。這種器口特點,是我們斷定年代初區分真偽的主要依據之一。
7、琢器胎體接痕微露,不及元代與明初時期明顯。
8、常見器足有:里直外收式圈足、齊平式圈足、高深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處多泛火石紅斑。盤碗類,器心多 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狀。
9、永樂時,開始書寫帝王年號款,均為四字篆書。
宣德時期瓷器鑒定:
1、永樂為明代瓷器的開創和發展時期,而宣德則為鼎盛時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說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細,釉汁均凈,造型工整,凝重渾厚,胎質細膩,多細砂底,器形多樣,青花濃艷,紋樣優美而久負盛名。琢器介面少見,胎體比永樂時厚重、堅致。
2、釉面特點為桔皮紋。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與後期釉面稍白,中期為青白色,釉面均很細潤。
3、青花用三種色料;①進口蘇泥勃青料,②國產料, ③進口和國產混合料。青花自然暈散,形成濃重的凝聚結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謂青花之冠。
4、磯紅彩始於宣德,瓷釉為宣德創新品種之一,仿哥釉也是從宣德時開始的,黃釉是宣德時燒製成功的,青金蘭釉又稱「雪花蘭」或「灑蘭」,為宣德時景德鎮能工巧匠又一傑作。
5、紋飾一改永樂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尤以龍紋猙獰兇猛
太多了,寫不下
㈣ 茶葉的鑒賞
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品質特徵,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描述。
(1)干看
主要從干茶的色、香、形三個因子上加以判斷。凡綠茶色澤綠潤,紅茶色澤烏潤,茶葉肥壯重實,或有較多白毫,且紅茶、綠茶條索緊結,珠茶顆粒圓緊,而且香氣馥郁,是春茶的品質特徵。
綠茶色澤灰暗,紅茶色澤紅潤,茶葉輕飄松寬,嫩梗寬長,且紅茶、綠茶條索鬆散,珠茶顆粒松泡,香氣稍帶粗老,是夏茶的品質特徵。
綠茶色澤黃綠,紅茶色澤暗紅,茶葉大小不一,葉張輕薄瘦小,香氣較為平和,是秋茶的標志。
(2)濕看
就是對茶葉進行開湯審評,作出進一步判斷。凡茶葉沖泡後下沉快,香氣濃烈持久,滋味醇厚;綠茶湯色綠中顯黃,紅茶湯色紅艷現金圈;茶葉葉底柔軟厚實,正常芽葉多者,為春茶。
凡茶葉沖泡後,下沉較慢,香氣稍低;綠茶滋味欠厚稍澀,湯色青綠,葉底中夾雜銅綠色芽葉;紅茶滋味較強欠爽,湯色紅暗,葉底較紅亮;茶葉葉底薄而較硬,對夾葉較多者,為夏茶。
凡茶葉沖泡後香氣不高,滋味平淡,葉底夾有銅綠色芽葉,葉張大小不一,對夾葉多者,為秋茶。
--------------------------------------------------------------------------------
春茶、夏茶與秋茶的識別
1、春茶、夏茶與秋茶的劃分
春茶、夏茶與秋茶的劃分,主要是依據季節變化和茶樹新梢生長的間歇而定的。
在我國氣候條件下,除華南茶區的少數地區外,絕大部分產茶地區,茶樹生長和茶葉採制是有季節性的:江北茶區茶葉採制期為5月上旬至9月下旬,江南茶區茶葉採制期為3月下旬至10月中旬,西南茶區茶葉採制期限為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屬於亞熱帶和溫帶地區的茶區,包括江北茶區、江南茶區和西頁茶區,通常按採制時間,劃分為春、夏、秋三季茶。但季節茶的劃分標準是不一致的。有的以節氣分:清明至小滿為春茶,小滿至小暑為夏茶,小暑至寒露為秋茶;有的以時間分:於5月底以前採制的為春茶,6月初至7月上名採制為的夏茶,7月中旬以後採制的為秋天茶.我國華南茶區,由於地處熱帶,四季不大分明,幾乎全年都有茶葉採制,因此,除了有春茶、夏茶和秋茶之分外,還有按茶樹新梢生長先後、採制遲早,劃分為頭輪茶、二輪茶、三輪茶、四輪茶的。
茶樹由於受氣候、品種,以及栽培管理條件的影響,每年每季茶的採制的遲早是不一致的。大體說來,總是自南向北逐漸推遲的,南北差異達3-4個月。另外,即使是同一茶區,甚至同一塊茶園,年與年之間,也可以因氣候、管理等原因,相差5-20天。
由於茶季不同,茶樹生長狀況有別,因此,即使是在同一塊茶園內採制而成的不同茶季的茶葉,無論是外形和內質都有較大的差異。以綠茶為例,由於春季氣溫適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樹經頭年秋冬季較長時期的休養生息,體內營養成分豐富,所以,春季不但芽中肥壯,色澤綠翠,葉質柔軟,白毫顯露,而且與提高茶葉品質相關的一些有效成分,特別是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的含量也較豐富,使得春茶的滋味更為鮮爽,香氣更加強烈,保健作用更為明顯。加之,春茶期間一般無病蟲危害,無須使用農葯,茶葉無污染,因此春茶,特別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綠茶品質最佳的。所以,眾多高級名綠茶,諸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等等,均無自春茶前期。夏茶,由於採制時正逢炎熱季節,雖然茶樹新梢生長迅速,有「茶到立夏一夜粗」之說,但很容易老化。茶葉中的氨基酸、維生素的含量明顯減少,使用使得夏茶中花青素、咖啡鹼、茶多酚含量明顯增加,從而使滋味顯得苦澀。秋季氣候介於春夏之間,在秋茶後期,氣候雖較為溫和,但雨量往往不足,會使採制而成的茶葉顯得較為枯老。特別是茶樹歷經春茶和夏茶的採收,體內營養有所虧缺,因此,採制而成的茶葉,內含物質顯得貧乏,在這種情況下,不但茶葉滋味淡薄,而且香氣欠高,葉色較黃。所謂「要好吃,秋白露」,其實,說的是茶葉「味道和淡」罷了。
對紅茶而言,由於春茶期間氣溫低,濕度大,發酵困難,而夏茶期間氣溫較高,濕度較小,有利紅茶發酵變紅,特別是由於天氣炎熱,使得茶葉中的茶多酚、咖啡鹼的含量明顯增加,因此,干茶和茶湯均顯得紅潤,滋味也較強烈。只是由於夏茶中的氨基酸含量減少,對形成紅茶的鮮爽味有一定影響。
2、春茶、夏茶與秋茶的品質特徵
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品質特徵,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描述。
(1)、干看
主要從干茶的色、香、形三個因子上加以判斷。凡綠茶色澤綠潤,紅茶色澤烏潤,茶葉肥壯重實,或有較多白毫,且紅茶、綠茶條索緊結,珠茶顆粒圓緊,而且香氣馥郁,是春茶的品質特徵。
凡綠茶色澤灰暗,紅茶色澤紅潤,茶葉輕飄松寬,嫩梗寬長,且紅茶、綠茶條茶條索鬆散,珠茶顆粒松泡,香氣稍帶粗老,是夏茶的品質特徵。
凡綠茶色澤黃綠,紅茶色澤暗紅,茶葉大不不一,葉張輕薄瘦小,香氣較為平和,是秋茶的標志。
在購茶時還可結合偶爾夾盡可雜在茶葉中的茶花、茶果來判斷是何季茶。如果發現茶葉中夾有茶樹幼果,其大小近似綠豆時,那麼,可以判斷為春茶。若幼果接近豌豆大小,那麼,可以判斷為夏茶。若茶果直徑已超過0.6厘米,那麼,可以判斷為秋茶。不過,秋茶時由於鮮茶果的直徑已達到1厘米左右,一般很少會有夾雜。自7月下旬開始,直至當年8月,為茶花蕾期,而9-11月為茶樹開花期,所以凡發現茶葉中雜有干茶樹花蕾期或干茶樹花朵者,當為秋茶了。只是,茶葉在加工過程中,通過篩分、揀剔,很少會有茶樹花、果夾雜。因此,在判斷季節茶時,必須進行綜合分析,方可避免片面性。
(2)、濕看
就是對茶葉進行開湯審評,作為進一步判斷。凡茶葉沖泡後下沉快,香氣濃烈持久,滋味醇;綠茶湯色綠中顯黃,紅茶湯色艷現金圈;茶葉葉底柔軟厚實,正常芽葉多者,為春茶。
凡茶葉沖泡後,下沉較慢,香氣稍低;綠茶滋味欠厚稍澀,湯色青綠,葉底中夾雜銅綠色芽葉;紅茶滋味較強欠爽,湯色紅暗,葉底較紅亮;茶葉葉底薄而較硬,對夾葉較多者,為夏茶。
凡茶葉沖泡後香氣不高,滋味平淡,葉底夾有銅綠色芽葉,葉張大小不一,對夾葉多者,為秋茶。
--------------------------------------------------------------------------------
高山茶與平地茶的甄別
幾乎是所有的茶人都知道,高山出好茶。高山茶與平地茶相比,前者的香氣特別高,滋味特別濃。
1、高山為何出好茶
古往今來,我國的歷代貢茶、傳統名茶,以及當代新創制的名茶,大多出自高山。高山為什麼出好茶呢?明代陳襄古詩曰:「霧芽吸盡香龍脂」,說高山茶的品質所以好,是因為在雲霧中吸收了「龍脂」的緣故。所以,我國的許多名茶,以山名加雲霧命名的特別多。如江西的廬山雲霧茶,浙江的華頂雲霧茶,湖北的熊洞雲霧茶,安徽的高峰雲霧茶,江蘇的花果山雲霧茶,湖南的南嶽雲霧茶等。其實,高山之所以出好茶,是優越的茶樹生態環境造就的。據考證,茶樹的原產地在我國西南部的多雨潮濕的原始森林中,經過長期的歷史進化,逐漸形成了喜溫、喜濕、耐蔭的生活習性。高山出好茶的奧妙,就在於那裡優越的生態條件,正好滿足了茶對生長的需要。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茶樹生長在高山多霧的環境中,一是由於光線受到霧珠的影響,使得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可見光的紅黃光得到加強,從而使茶樹芽葉中的氨基酸、葉綠素和水分含量明顯增加;二是由於高山森林茂盛,茶樹接受光照時間短,強度低,漫射光多,這樣有利於茶葉中含氮化合物,諸如葉綠素、全氮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增加;三是由於高山有蔥郁的林木,茫茫的雲海,空氣和土壤的濕度得以提高,從而使茶樹芽葉光合作用形成的糖類化合物縮合困難,纖維素不易形成,茶樹新銷可在較長時期內保持鮮嫩而不易粗老。在這種情況下,對茶葉的色澤、香氣、滋味、嫩度的提高,特別是對綠茶品質的改善,十分有利。
(2)、高山植被繁茂,枯枝落葉多,地面形成了一層厚厚的覆蓋物,這樣不但土壤質地疏鬆、結構良好,而且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茶樹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齊全,從生長在這種土壤的茶樹上採摘下來的新梢,有效成分特別豐富,加工而成的茶葉,當然是香高味濃。
(3)、高山的氣溫對改善茶葉的內質有利。一般說來,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大致降低0.5攝氏度。而溫度決定著茶樹中酶的活性。現代科學分析表明,茶樹新梢中茶多酚和兒茶素的含量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氣溫的降低而減少,從而使茶葉的濃澀味減輕;而茶葉中氨基酸和芳香物質的含量卻隨著海拔升高氣溫的降低而增加,這就為茶葉滋味的鮮爽甘醇提供了物質基礎。茶葉中的芳香物質在加工過程中會發生復雜的化學變化,產生某些鮮花的芬芳香氣,如苯乙醇能形成玫瑰香,茉莉酮能形成茉莉香,沉香醇能形成玉蘭香,苯丙醇能形成水仙香等。許多高山茶之所以具有某些特殊的香氣,其道理就在於
㈤ 古詩鑒賞:龜雖壽
一、《龜雖壽》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的最後一章。
二、1、中心句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寫作此詩時已經五十三歲了,他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盪著馳騁千里的豪情,洋溢著積極的進取精神,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統一全國。
2、詩人在這里特別標舉神龜和騰蛇,這是因為在迷信思想相當盛行的古代,神龜和騰蛇都被染上了濃厚的神學色彩,即使這樣,詩人也斷定它們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神龜和騰蛇尚且如此,至於其他物種,那就自然更不在話下了。因此,詩人用神龜和騰蛇作比喻,不僅具有舉一反三、以重代輕的典型意義,同時也旗幟鮮明地否定了萬物不變、人可以成仙不死等神學迷信思想。從修辭的角度來看,開頭這四句用的是借喻,只寫出了用作比喻的神龜和騰蛇,至於被比喻的內容,則完全略去了。這樣處理,不僅語言精練,而且也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使讀者會自然地聯想到,衰老和死亡也是人們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是如何對待衰老和死亡,不同的人常常有不同的表現。有的及時行樂,虛度時光;有的慨嘆遲暮,消極悲觀。而曹操則表現了另外一種精神境界,這就是這首詩第二層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3、不完全由天決定。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4、《龜雖壽》是一首抒情詩,但是它和一般的抒情詩不同。一般的抒情詩都重在抒發感情,而這首詩卻明顯地具有哲理的內容,做到了感情和哲理互相交融,使哲理寓於形象當中,因此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既能被詩情所激動,也能夠通過具體的形象領悟到重要的人生哲理。這一點恐怕也是《龜雖壽》能在歷代膾炙人口的一個重要原因。
㈥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賞析。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美國當代作家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該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寫了海倫變成盲聾人後的生活,後半部分則介紹了海倫的求學生涯。同時也介紹她體會不同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動等等。
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奉獻給了我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朋友。
第二天,向我顯示了人與自然的歷史。今天,我將在當前的日常世界中度過,到為生活奔忙的人們經常去的地方去,而哪兒能像紐約一樣找得到人們那麼多的活動和那麼多的狀況呢?所以城市成了我的目的地。
第三天天清晨,我將再一次迎接黎明,急於尋找新的喜悅,因為我相信,對於那些真正看得見的人,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一個永遠重復的新的美景。依據我虛構的奇跡的期限,這將是我有視覺的第三天,也是最後一天。我將沒有時間花費在遺憾和熱望中,因為有太多的東西要去看。
我的這一番如何度過重見光明的三天的簡述,也許與你假設知道自己即將失明而為自己所做的安排不相一致。可是,我相信,假如你真的面臨那種厄運,你的目光將會盡量投向以前從未曾見過的事物,並將它們儲存在記憶中,為今後漫長的黑夜所用。你將比以往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眼睛。你所看到的每一件東西,對你都是那麼珍貴,你的目光將飽覽那出現在你視線之內的每一件物品。然後,你將真正看到,一個美的世界在你面前展開。
失明的我可以給那些看得見的人們一個提示——對那些能夠充分利用天賦視覺的人們一個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同樣的方法也可以應用於其它感官。聆聽樂曲的妙音,鳥兒的歌唱,管弦樂隊的雄渾而鏗鏘有力的曲調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耳聾的厄運。撫摸每一件你想要撫摸的物品吧,猶如明天你的觸覺將會衰退。嗅聞所有鮮花的芳香,品嘗每一口佳餚吧,猶如明天你再不能嗅聞品嘗。充分利用每一個感官,通過自然給予你的幾種接觸手段,為世界向你顯示的所有愉快而美好的細節而自豪吧!不過,在所有感官中,我相信,視覺一定是最令人賞心悅目的
㈦ 紅窗月的鑒賞
「三生石」典出唐代袁郊《觀月》,寫圓月和朋友李源三世相交的故事,頗有禪意。
容若是多情之人,在得與失之間游移,在擁有與思念中掙扎。
容若在這闕詞中提到一件廣為人知的事「誓三生」。「三生石上證前緣」是屬於中國式的誓盟,從古到今,中國人用行動和語言演繹出東方千年的深細情感。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三生」:三生石、三生樹等等,就連成語里也有「三生有幸」。容若這里的「三生讓我們感動。
碧桃影深處,幽香出洞時,容若面對故人,難免情意涌動。滴水穿石,滔滔流年,洗不薄冥冥中對某個人的一點堅心。如果不是失望,如果不是害怕傷害,誰又是真冷血無情?三生,與迷信無關,與信仰無關,與佛祖無關,也許只需要一個理由,許自己一個期限,就可以在等待時令自己堅定。
㈧ 求關於莎士比亞sonnet18十四行詩的鑒賞(要包括修辭格哦)十~分~感~謝~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總體上表現了一個思想:愛征服一切。他的詩充分肯定了人的價值、贊頌了人的尊嚴、個人的理性作用。詩人將抽象的概念轉化成具體的形象,用可感可見的物質世界,形象生動地闡釋了人文主義的命題。
詩的開頭將「你」和夏天相比較。自然界的夏天正處在綠的世界中,萬物繁茂地生長著,繁陰遮地,是自然界的生命最昌盛的時刻。那醉人的綠與鮮艷的花一道,將夏天打扮得五彩繽紛、艷麗動人。
但是,「你」卻比夏天可愛多了,比夏天還要溫婉。五月的狂風會作踐那可愛的景色,夏天的期限太短,陽光酷熱地照射在繁陰班駁的大地上,那熠熠生輝的美麗不免要在時間的流動中凋殘。這自然界最美的季節和「你」相比也要遜色不少。
而「你」能克服這些自然界的不足。「你」在最燦爛的季節不會凋謝,甚至「你」美的任何東西都不會有所損失。「你」是人世的永恆,「你」會讓死神的黑影在遙遠的地方停留,任由死神的誇口也不會死去。
「你」是什麼?「你」與人類同在,你在時間的長河裡不朽。那人類精神的精華——詩,是你的形體嗎?或者,你就是詩的精神,就是人類的靈魂。
詩歌在形式上一改傳統的義大利十四行詩四四三三體,而是採用了四四四二體:在前面充分地發揮表達的層次,在充分的鋪墊之後,用兩句詩結束全詩,點明主題。
全詩用新穎巧妙的比喻,華美而恰當的修飾使人物形象鮮明、生氣鮮活。詩人用形象的表達使嚴謹的邏輯推理變得生動有趣、曲折跌宕,最終巧妙地得出了人文主義的結論。
(8)鑒賞期限擴展閱讀:
原文
QuatrainⅠ:
A: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B:Thou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A: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B: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QuatrainⅡ:
C: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D: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C: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D: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Quatrain Ⅲ:
E: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F: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E: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F: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Couplet:
G: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G: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譯文
或許我可用夏日把你來比方,
但你比夏日更可愛也更溫良。
夏風狂作常摧落五月的嬌蕊,
夏季的期限也未免還不太長。
有時天眼如炬人間酷熱難當,
但轉瞬金面如晦,雲遮霧障。
每一種美都終究會凋殘零落,
難免見棄於機緣與天道無常。
但你永恆的夏季卻不會消亡,
你優美的形象也永不會消亡。
死神難誇口說你深陷其羅網,
只因你借我詩行可長壽無疆。
只要人眼能看,人口能呼吸,
我詩必長存,使你萬世流芳。
㈨ 駱駝祥子片斷賞析.急!!!!!三天期限.跪求
[結合原文分析]
祥子曾經是個正直、熱愛生活的勞動者。小說一開始,關於他的外貌的描寫,關於他拉車的刻畫,都寫得很有光彩,簡直成了青春、健康和勞動的贊歌。小說又以更多的篇幅,描繪祥子美好的內心世界。當他在曹府拉車,不小心翻了車,車給碰壞了,主人也給摔傷了;他引咎辭工,情願把工錢退給主人作為賠償,表現出作為一個勞動者的責任心和榮譽感。在嚴冬夜晚的小茶館里,他給老馬小馬祖孫兩代買羊肉包充飢,又傾注著對於苦難的夥伴真誠的關切和深沉的同情。這些段落,用朴實無華的筆墨,描寫了祥子好的品質。作家甚至用了奇特的比喻形容這個人物:「他彷彿就是在地獄里也能作個好鬼似的。」
然而在這個地獄里都會是個好鬼的祥子,在人世間卻沒有能夠始終成為一個好人。隨著生活願望的破滅,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個人。「他吃,他喝,他嫖,他賭,他懶,他狡猾」,他掏壞,打架,佔便宜,為了幾個錢出賣人命。拉車曾經是他唯一的指望,後來卻憎恨拉車,厭倦拉車。連他的外貌,也變得骯臟了。小說結束時他已經淪為一個行屍走肉般的無業遊民。而在祥子前後判若兩人的變化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態度的改變。他從來不是一個有覺悟的勞動者,更不是什麼英雄,但買輛車做個獨立勞動者的願望,畢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對於命運的反抗,和改變低賤處境的努力,他不向命運低頭,他要強,他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後卻完全安於命運的安排,「將就著活下去是一切,什麼也無須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著一切侮辱與損害,而沒有任何怨尤。
祥子被剝奪掉的,不僅是車子,積蓄,還有作為勞動者的美德,還有奮發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在這里,美好的東西的毀壞不是表現為一個品格高尚的英雄在肉體上的死亡,而是人物的高尚品格的喪失殆盡,即精神上的毀滅。
人在社會中的生活,受著社會的制約。他的道路,是由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他所屬的社會地位,他與社會的各種聯系決定的。祥子的形象,是在當時那個黑暗社會的生活畫面上,在他與各種社會力量的復雜關系中凸現出來的。他的悲劇,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個社會的產物。
最使祥子苦惱的,是無法擺脫虎妞的糾纏。他從一開始就不願意接受這種強加於他的關系,想方設法避開她。雖然比起大兵和特務,虎妞沒有可以任意置他於死地的權力;他把接受虎妞的安排,看作是「投降」。在這件事上,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無能和無力:「命是自己的,可是教別人管著。」這對於腐蝕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願望,從奮發有為到懷疑自己進而自甘墮落,起了比前面幾次打擊更為嚴重的作用。
在這里,階級對階級的壓迫,不是表現為政治上的迫害或者經濟上的剝削,而是表現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殘和折磨。祥子不僅不能獲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無法拒絕自己所厭惡的。這些都充分地刻畫出生活的復雜內容和祥子的卑微處境,是全書最能表現出老舍特長的部分。
[點評]
《駱駝祥子》的成功首先在於它人物的成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胡適、劉半農、魯迅等作家都不同側面地寫到了人力車夫,但他們是以一個知識分子居高臨下的觀察和道德評價,對折個職業或擴而大之對下層勞動者給予同情或贊美。他們都沒有真正深入到一個車夫實實在在的生活和內心中去。車夫這個中國近代城市化進程中所產生的新職業真正以豐滿的形象立足於文壇,是老舍的功勞。老舍筆下的祥子來自鄉間,帶著中國農村破敗凋敝的大背景,也帶著農民的質朴和固執。當他任准了拉車這一行,一心想買上自己的車。憑著勤勞和堅忍,他用三年世界省吃儉用,終於實現了這個理想,成為自食其力的上等車夫。可是,當時的社會,不容忍每個人有半點幻想。一次次的被偷車,一次次的夢想成為泡影,一次次遭受生活的打擊,祥子開始厭惡拉車,厭惡勞作。生活作弄了他,他也開始游戲生活,吃喝嫖賭,出賣他人換錢,祥子徹底墮落為城市的垃圾,變成一具失去靈魂的行屍走肉。老舍通過這個人物寫出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對下層勞動者生活空間的威壓。小說中另一個鮮活的人物是虎妞。她身上十足的生活味道,她的可鄙也可悲的命運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老舍將中國傳統的敘事方法融入外國文學的景物鋪排和心理描寫,使祥子和虎妞成為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人物形象。
《駱駝祥子》的另一個特點是它濃郁的古都風情,市井氣息。老舍以北京為背景的作品都有這樣的特點,《駱駝祥子》偏重下層勞動者的生活場景,尤其是車夫的圈子,大雜院的生活。這些京腔京韻的北京風情為小說增加了不可代替的藝術魅力。
小說中不時閃現出類似的對「個人」主義鞭笞和否定:「他(祥子)是個還有吃的死鬼,個人主義是他的靈魂」,「為個人努力的也知道怎樣毀滅個人,這是個人主義的兩端」,由此表現出對「個人」主義的深刻反省。《駱駝祥子》的復雜性在於。作為一部現代文學文本,一方面它是由包括「個人」覺醒(個性解放)在內的中國近現代文化催生而成的,另一方面它反過來表示了對這種「個人」意識的深刻懷疑。可以說,這部小說體現了中國三十年代乃至整個現代文化中「個人」(觀念)的處境。
在《駱駝祥子》中,當"立在人間的最低處,等著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擊打"的祥子,在所有的希望破滅、所有的路被堵住後,逐漸被逼入命運的死胡同。這時他開始"投降"及至完全墮落。我們發現,作者在這場"個人"與命運的較量面前表現出復雜的態度:一方面他似乎以為,置身於強大的傳統習俗和社會現實之中,"個人"的力量是多麼渺小,無論個體怎樣掙扎、奮斗都是無濟於事的,終究逃脫不了毀滅的悲劇,於是他讓祥子完全被命運擊倒了,從而體現出強烈的宿命意味。另一方面他也無法徹底認同那種古老的因果觀,他借小馬兒的祖父之口說:"鐵打的人也逃不出咱們這個天羅地網。心眼好?有什麼用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沒有這么八宗事!……"由於傳統期待的因果報應並沒有出現,祥子終於在絕望中明白:"劉四、楊太太、孫偵探--並不能因為他的咒罵就得到了惡報"。同時,在"個人"與命運較量過程的始終,作者對"個人"仍然是不信任的:"他(祥子)是要強的,小福子是要強的,……一領席,埋在亂死崗子,這就是努力一世的下場頭","他自己,也不能因為要強就得了好處"。這樣,作者乾脆同時否定了因果觀和"個人"的努力。
由此看來,《駱駝祥子》在處理"個人"與命運的關系時,從整體上顯示出曖昧的氣息,作者既無法掙脫宿命的悲哀,又不能完全相信"個人"的力量。這顯然與作者老舍本人的"個人"觀念--對"個人"的疑慮態度密不可分;另外,深受中國市民文學傳統熏染的老舍,其作品中常留有這一傳統"因果報應"觀念的殘余,也是導致《駱駝祥子》既不能認同宿命也無法清晰地為個人提供出路的原因。《駱駝祥子》表明,中國現代的"個人"觀念受到了一種新的決定論的嚴峻挑戰,而這種新的決定論緣於具體歷史情景在作家視野里的強行滲入。這就是,中國近現代以來充滿災難的歷史現實,像一道最高律令高懸在作家們的頭上,使他們無法輕易言述"個人"的一己悲歡,即使有所言述,也要越過"個人"去探究國家、民族的命運。正是內憂外患的歷史進程構成了中國現代作家的"宿命",它逼促著作家們進行內心的乃至行動的選擇:或激憤,或低沉;或積極,或悲觀;或行走呼號,或避讓退縮,等等。這就導致了一種深刻的矛盾:一方面,五四以來"個人的解放"的使命尚未完成,另一方面,持續不斷的憂患又沖淡著這一使命的走向深入。在這種情形下,以"個人"為本位或中心的觀念難以為繼,且一直處於捲曲的狀態,也是大勢所趨。而隱隱蘊含著"個人"郁苦的《駱駝祥子》在表現"個人"兩難處境方面,極具代表性
㈩ 名著賞析
歐亨利
《最後一片葉子》讀後感
因這我想看到最後一片葉子掉下來,我等得不耐煩了,也想得不耐煩了,我想擺脫一切飄下去,飄下去,像一片可憐的,疲倦了的葉子那樣。
——引自《最後一片葉子》
其實,我想對你們說,別再這樣無聊下去了,學點吧,至少讓你們覺得並非無事可做。我想對你們說,抓住青春吧,別讓它從你身邊飄走。
初中三年,應該是殘酷的三年,因為它只來一次,而它來的時候,我們還不懂得人生,還沒有做好迎接它的准備。我不想你們在走出這個大門後,回首的瞬間,有著太多的失落、後悔與心酸。
或許因為一次次地失敗,你們對學習失去了信心,你們認為這一切太難太難。但即使如此,我們就可以放棄嗎?
不,為什麼要放棄!一直以來,我就以為自己的命運就得自己來主宰;一直以來,我就認為這世上的每一個生命都有權力活出自己的精彩;一直以來,我就把自己當作一個勇士,任何的驚險,我都要去嘗試;一直以來,在每一次失落、失敗後,我命令自己勇敢地站起來!
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你們想過嗎?不需要別人來畫上那一片葉子,讓我們自己對自己說:永遠都不放棄,在任何時刻!
選擇:給我自己
貝爾門,一個偉大的畫家。雖然他的大半生都窮困潦倒,走得是一條失敗之路。但他始終有個響亮的目標——畫一幅「偉大的傑作」。四十年,他都沒有因自己的失敗而放棄作畫,他一直等待著時機。
與把自己的生命寄託於一片飄搖的葉子瓊西相比,貝爾門更像一個失敗的英雄。面對他,和他用生命畫成的「傑作」,我們任何人都不得不肅然起敬。
然而,如果冷靜地思考一下,像貝爾門這樣幾乎盲目的執著卻並非可取。若沒有最後的偶然,他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可憐蟲。在這個世界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既然他在畫畫方面沒有什麼天賦,不可能有更大的發展,那就應該明智些,在活下來的前提下,更換一種新的生存方式
,努力使自己活得更出色,而不必拘泥於那沒有發展的繪畫。
學習,就像一棵樹——或許生活也是。我們不可能將每片葉子、每件事都做得很好。就像我,不可能完全地參加所有競賽,不可能把我曾經喜愛的笛子、二胡練得樣樣精通,也不可能和每一個同學交成好朋友。於是,我選擇放棄,我放棄了許多的葉子,放棄了二胡、笛子,放棄了我不能取得成功的數學競賽,但我不放棄自己。放棄一些葉子,只是為了讓有限的水分和養料開出我想要的花,結出我想要的果,只是為了讓自己的根枝長得更粗壯,讓自己有一個更有發展餘地的未來。
於是,我放棄我應該放棄的,但絕不放棄自己。
《警察與贊美詩》讀後感
當人們真正想要努力去做了,上帝偏偏又開始吝嗇了,反悔了,賴皮了。
不可否認,機遇是不等人的,它不是被動的,不會等著你去分析這,分析那,考慮這,考慮那等一系列瑣碎的事件後,再決定去做。或許它本身就是個稍縱即逝的「精靈」,它考驗的是我們的勇氣與膽量,智慧與靈魂。但也不是說,所有的事都不應該經過深思熟慮,周密安妥的進行,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與遠古時代又有何分別? 當然機遇也是需要珍惜的,需要好好利用的,碰到機遇已經是很「困難」的,要充分地徹底地去利用,卻是「難上加難」。怎樣去更好地「完善」它,是個重點。
那位警察,不是已經給了索比多次機會嗎?而索比並沒有為此去認識到什麼,只是一味地無休止地不停地為著他心中所謂的「目標」繼續扮演著生命的「小丑」,樂此不疲。而幸運的他,總在「舞台」上有寫「失足」,但終究被當作「笑料」,一笑置之。
一場「戲劇」的結束,意味著另一場「戲劇」的開演。對警察而言,只是去例行公事;對讀者而言,只是將近結尾;對生活而言,只是個小插曲;對編劇而言,是個不錯的情節;對觀眾而言,只是對得起一張票;對索比而言,是對生命的新想法地靠近,是為他先前的「無知」付出的代價,是為他不懂的珍惜從他手中逃脫,也許可以扭轉他命運的「機遇」而對其藐視所得到的教訓的最終結果。
如果他會怪任何人,那麼證明他的確活該;如果他只怪自己,那麼他就能大聲地對自己說:「三個月,也不算太久,我會珍惜並且把握住每一天的光陰。幸福,其實並沒走遠,只是我忽略了。等著吧……」
幸福,其實並沒走遠。沒錯,主宰幸福的有很多,機遇是其中的一個。不要等到上帝不耐煩了,畢竟他也有喜怒哀樂,給你個下馬威,到那時,就好象太沒「人情味」了。受苦的可是自己。
珍惜周遭的人或物,它們每天都在改變,只是我們太忙,沒看見。機遇,就好比是遇到的機會,是件好事。好好把握,將它的好處發揮至極,則是一件「美」事。一個人的生命中會有形形色色的狀況,每一個狀況所具有的意義卻是截然不同,大相徑庭。選擇不同的狀況,就會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運,不同的變化……所以,我們要將機遇「透明化」,完全看清,這樣,才不會誤入歧途啦。
倘若相反,結局就會如同索比:驚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經墜入了深淵,墮落的歲月,可恥的慾念,悲觀失望,才窮智竭,動機卑鄙。
機遇遇到卻不把握,是蠢材;不遇機遇卻懂得把握,是人才;既遇機遇又懂得把握,是天才。
莫泊桑
《羊脂球》
小說以羊脂球這樣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妓女形象為代表,歌頌了法國人民敢於反抗普魯土侵略者的凜然正氣,以及他們維護民族利益的愛國情操和善良熱情,樂於助人的高尚品德。它以羊脂球被同車旅伴推入火坑的丑惡事件為中心,揭露了法國統治階級的代表——商人、貴族、廠長兼參議員、修女及民主黨人等上流社會的各種角色——在強敵壓境、國家危急的嚴重時刻,首先考慮的不是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尊嚴,而是個人的安危和金錢上的得失。當生命財產受到威脅的時候,他們採取的是不折不扣的保命哲學,口裡還堂而皇之地說什麼「遇到最強大的人是永遠不應抵抗的」。盡管他們懂得,敵人的無理要求,是對法國和法國人民的羞辱與侵害,他們表面上顯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架勢,然而實際上,在民族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這些「愛護名譽」的權威人士沒有片刻猶豫,立即倒向敵人一邊,雙手把羊脂球奉獻給敵人去蹂躪。尤其令人憤慨的是兩個所謂代表上帝的修女也為虎作倀。至於嘴裡哼著《馬賽曲》、抵抗高調唱得震天響的民主黨人高尼岱,不費吹灰之力就收到了「坐享其成,暗中獲利」的好處。這一些鮮明而生動地表現了那些雙手插在口袋裡弄得錢幣叮當響的體面人物和社會上的各種反動勢力沆瀣一氣、狼狽為好的醜行,具有極大的概括意義。
普法戰爭後期,普軍長驅直入,以20萬大軍猛敲巴黎的城門,人民群眾奮起保衛家園,「國防政府」的首領也口口聲聲地叫嚷「永不投降」,「決不讓出法國堡壘上的一塊石頭」,但背地裡卻和敵人勾勾搭搭,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停戰和約。小說里的人物就是法國社會各階層人物的真實寫照。作品字里行間無處不滲透作者對上層人物思想、心理的深刻的觀察,無情的解剖和批判。莫泊桑本人在給福樓拜的信中講得很清楚;「我們在門鐫上的自覺的不偏不倚,在這些問題中每一個都不自覺地帶著熱情,比起萬馬奔騰的全速度的攻擊,都要千百倍地更強烈地使資產階級暴躁起來。」
莫泊桑不僅辛辣地諷刺和挖苦了那批上流社會的人物,而且敢於超出種種世俗偏見,把一個被女作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頌。拿一個妓女的高尚行為與統治階層人物進行對比,充分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獨到的見解和膽識。
這個短篇也充分體現了莫泊桑的藝術才能。他善於截取日常生活的一個片斷,以「一葉盡觀全樹」,用逃難旅行這樣一件小事反映了普法戰爭時期一群法國上層人物的可恥嘴臉。小說結構嚴謹,層次清楚,描寫簡練而集中。故事的敘述,人物的刻畫,時代的氣氛,全集中在短短的5天旅程中。莫泊桑的語言朴實、凝練、細膩而且個性化,寥寥數語就能把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露無遺。小說的結尾,作者用最強音寫出羊脂球內心深處泛起的巨大而復雜的感情波瀾,尤為全篇高潮所在。
《漂亮朋友》讀書筆記
「結婚就是兩人之間的合作,因為彼此需要而走在一起。當不再需要時,像解除合同一樣平靜地分開就行了。」以上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漂亮朋友》里德.弗雷吉埃夫人的婚姻觀。難怪她對哪個男人都可以不冷不熱、不溫不火、可即可離。她是個相當有才華,自信滿滿的一個女人,她的心不依附於哪個男人身上,即使德.弗雷吉埃死了,杜洛華與她離婚了,她仍可以瀟灑平靜地離開,然後再與哪個男人像簽合同一樣地獲得結婚證書。喪偶,離婚,不忠與背叛對她來說似乎顯得無動於衷。為什麼她能如此不為人所傷呢?我想,原因在於她並不愛她的丈夫們,婚姻只是一種合作關系,並不存在愛情,或說愛情成分少得可憐。人只能被自己愛的人傷害!一旦有了愛,或多或少就會有傷害。
在現實生活中,平平凡凡的芸芸眾女如何才能像德.弗雷吉埃夫人那樣不為情所傷呢?學她那合同式的無愛婚姻?顯然行不通。以我拙見,堅忍獨立應首當其沖。只有自己不依賴於任何人也可以獨立養活自己,那時應該比較不會患得患失吧。二是自信與信任。德.弗雷吉埃夫人面對著杜洛華在外面的風流艷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竟一點也不像其他女人那樣大吵大鬧。然而,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形是絕對無法容許的。但我想廣大女性應該足夠自信,堅信自己是夠好的,堅信自己的丈夫是不會背叛自己的,給他足夠的信任與空間。三、廣大女性不要對自己的丈夫要求太高了,也不要把他們想得太好了。俗話說希望越高失望就越大,別抱有太大期待,當不經意的希望實現時,更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這似乎有點兒「凡事做最壞的打算」,有了這種准備,應該比較不會失望與受傷吧。總之,女人要堅強獨立些,假使周圍的一切驟然退去,自己也能獨自承受;當必須得一人生活時也能自娛自樂。若能這樣,我想也不至於被人傷倒了。
契訶夫
<<凡卡>>主要講了凡卡9歲做學徒窮苦的悲慘命運,讀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當我讀到凡卡做學徒的時候受到的種種折磨時,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了凡卡他那骨瘦如柴的身體,一雙又小又細的赤腳都凍的紅彤彤的,在想很心老闆就是因為凡卡給小崽子搖搖籃的時候睡著了,老闆就用皮帶抽打他。在想想我們做錯了一件事家長也不打我們,只是說了我們幾句,我們就跟大人翻臉,在往下讀我彷彿看到了小凡卡的老闆娘,也不給凡卡吃一點東西,每天只有一點麵包,凡卡的老闆還叫他睡在過道里,凍得他只打冷戰,在想想我們要什麼有什麼,天冷了家長又送來了棉衣、棉褲,在家裡我們想干什麼就干什麼。聽到聲聲呼喊:「親愛的爺爺,發發慈悲吧!帶我離開這兒回家,回到我們村子裡去吧!我在也受不住了!.....我給你跪下了,我會永遠為你禱告上帝。」這一幕幕悲慘的情景,那一聲聲哀傷的呼喚,就像尖刀刺痛著我的心,淚水不斷地在眼裡打轉,我不禁想到了和自己同齡的孩子都在家裡享受這快樂,我們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爺爺奶奶的心肝寶貝,含在嘴裡怕化了,放在手裡怕摔著,我們真是身在
福中不知福,,有一次媽媽給我做好了飯,她給我盛了一大碗米飯,她就去工作,我就偷偷的把飯到進了下水道,在學校里呢,有老師同學的幫助,有一次我肚子疼,老師就不讓我跑步,還讓一個同學給我一塊上樓給我講故事,我們受到了一級的教育,教室里有電腦、電燈,老師嘔心瀝血的教我,讓我們吮吸了知識的營養,正從一個不懂事的孩子,長成了一個有知識的青少年;而凡卡呢,本該和我們一樣在教室里沐浴知識,可他卻在做苦工,多麼可憐啊!他生活在一個俄國沙皇統治的時期,與我們比之上下,真是天壤之別!
當我讀到最後一節時,又不禁陷入了沉思,凡卡雖然寄出了信,但是地址不詳細,爺爺是收不到的,就是收到了爺爺也不會來接凡卡,凡卡仍然是逃脫不掉孤獨、凄慘的生活,我想:如果我,我來讓你坐時光飛船,接你到我家來,讓你享受我能得到的一切。當我讀完全文,掩卷沉思眼淚不住的流,但我是多麼幸福、快樂呀!我應該珍惜這幸福的生活,長大一定要做祖國的棟梁之材。
《套中人》
我想,世界上不會有別里科夫這種人吧。而或許有,但別里科夫也只是契柯夫先生筆下眾多人物中的的一個。他心靈的禁錮被契柯夫先生稍帶誇張的描寫表現得淋漓盡致,也讓我體會到了當時俄國社會的混沌與黑暗。
世界在轉動:人類的科技在不斷創新,人類的思想在不斷進步,也許在不覺間,人類的身體也在緩慢的進化著。正如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一樣,只有積極適應環境的生物才會繼續生存;一味固守著舊思想、舊事物、舊觀念的生命,必會迎來過早的消亡……所以,別里科夫死了,在因恐懼而鑽入的套子里——死了,就像契柯夫先生筆下眾多的「主人公」一樣。他的死,也許不僅是一個人的死,也預示著陳舊的事物必將消亡。
如今,我們的社會與當時比起來是如此發達,不再有沙俄,也不再有這樣殘暴的強權;但是,如果人們不能積極、大膽地去接納新的事物,別里科夫就永遠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定要不斷汲取新的知識,萬萬不能滿足現狀——要作有熱情的人,無論對古人的哲理,還是對先進的技術,或是嶄新的人生觀,都在等待著我們去鑽研!
大自然的規律已定,迎接我們的,是各自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