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丹參種植要多長時間才能收獲
冬季栽種應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春季栽種應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選晴天採挖。
一般在種子收獲後即時播種,一般在6月底或7月初。
(1)丹參年限判別擴展閱讀:
丹參種植病蟲害防治
一、病害
1、根腐病:高溫多雨季節易發病。受害植株根部發黑,地上部枯萎。
防治方法:病重地區忌連作;選地勢乾燥、排水良好地塊種植;雨季注意排水;發病期用7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
二、蟲害
1、蚜蟲:以成若蟲吸莖葉汁液,嚴重者造成莖葉發黃。
防治方法:冬季清園,將枯株落葉深埋或燒毀;發病期噴50%殺瞑松1000-2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000-2000倍液,每7-10天1次。連續數次。
2、銀紋夜蛾:幼蟲咬食葉片,夏秋季發生。
防治方法:在幼齡期噴90%敵百蟲原葯8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1500倍液,7天1次。
3、棉鈴蟲:幼蟲危害蕾、花、果,影響種子產量。
防治方法:現蕾期開始噴灑50%磷胺乳油1 500倍或25%殺蟲脒水劑500倍液防治。
4、蠐螬:以幼蟲危害,咬斷苗或嘴食根,造成缺苗或根部空洞,危害嚴重。
防治方法:施肥要充分腐熟,最好用高溫堆肥;燈光誘殺成蟲;用75%辛硫磷乳油按種子量的0.1%拌種。
㈡ 丹參有哪些特徵
(陳震)
丹參(SalviamiltiorrhizaBge.),別名血參、赤參、紫丹參、紅根等。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主產四川省,我國大部分省區有分布和栽培。以根入葯。近代從根中分離出多種化學成分,如丹參酮Ⅰ、異丹參酮Ⅰ、二氫丹參酮Ⅰ、丹參酮異丹參酮ⅡA、羥基丹參酮ⅡA、丹參酮ⅡB、隱丹參酮、異隱丹參酮、丹參新酮、丹參新醌、甲、乙、丙丹參素、丹參酸乙、丹參酸甲酯及原兒茶醛等。葯理實驗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對小鼠有鎮靜和安定作用。總丹參酮及隱丹參酮等活性成分,對敏感和耐葯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同時還證明丹參莖葉與根所含的生物活性成分基本相同。主要葯理作用也相似,在臨床上也取得一定的療效,有待進一步開發和利用。味苦,性寒。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養血安神功能。用於冠心病、月經不調、產後瘀阻、胸腹或肢體瘀血疼痛、癰腫瘡毒、心煩失眠等。
一、形態特徵
株高30—100cm,全株密被柔毛。根細長,圓柱形,外皮磚紅色。莖直立,四棱形,多分枝。奇數羽狀復葉,對生,小葉3—7片卵形,頂端小葉較大,邊緣具圓鋸齒,兩面被柔毛,下面較密。花序頂生或腋生,輪傘花序有花6至多朵,為多數輪傘花序組成總狀花序,密被腺毛和柔毛;小苞片披針形,被腺毛;花冠鍾狀,長1—1.3cm,萼筒喉部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藍紫色,二唇形,長2—2.7cm,上唇略呈鐮刀狀,下唇較上唇短,花冠筒內有毛環;雄蕊2,著生於下唇的中下部,葯隔長,花絲比葯隔短;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較雄蕊長,柱頭2裂。小堅果4,橢圓形(圖14—48)。
圖14—48 丹參形態圖
1.植株2.花3.根
二、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發育及其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丹參野生於山坡草叢、溝邊、林緣等陽光充足較濕潤的地方。分布較廣,多種土壤都可以生長。因而,形成了適應性強,喜光照、溫暖和濕潤環境的特性。
1.對氣候條件的要求
四川產區常種在海拔500m左右的丘陵山地,年平均氣溫17℃,年降雨量930mm,相對濕度77%左右的條件下生長良好。北京地區年降雨量500—600mm,年平均氣溫11℃左右,也能正常生長。一般地溫(5cm)在10℃左右開始返青,5月下旬—8月底平均氣溫20—26%,相對濕度80%左右,最適宜地上部生長,為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盛期。10月底—11月初平均氣溫10℃以下,地上部開始枯萎。抗寒力較強,初次霜凍後葉仍保持綠色,莖葉能經受短期-5℃左右低溫,氣溫在-15℃左右,最大凍土深度43cm左右可安全越冬(圖14—49)。
圖14—49 丹參物候圖(北京)
2.對土壤的要求
丹參根系發達,深可達60—80cm,故土層深厚,質地疏鬆的砂質壤土最利於根系生長。過砂過粘的土壤多生長不良,土壤砂性太大,保水力差,易乾旱,常影響出苗和幼苗生長。土壤過粘,通氣和排水不良,常引起爛根,以致全株枯萎。土壤酸鹼度從微酸性至微鹼性都可生長。
3.對肥料的要求
丹參吸肥力很強,依其強大的根系,可以從表層土壤,也可以從深層土壤吸收養料,所以一般中等肥力的土壤就可以生長良好。若肥料充足,可多施基肥,配合追施氮肥效果更佳。
當氮、磷、鉀嚴重虧缺時植株的生長會表現出一定的生理病態:在嚴重缺氮的情況下,初期植株葉片的顏色逐漸由深綠變為淺綠,植株生長緩慢,嚴重時生長點不發育甚至壞死,不再生長新葉,老葉逐漸枯黃,根細小產量很低;在缺磷的情況下,葉綠色有時紅褐色,初期葉上有明顯褐色斑點,後期斑點擴大並干焦。葉有時扭卷,心葉生長緩慢;缺鉀即葉綠色至深綠,葉片寬大,葉柄細長嫩弱,表現徒長,有時老葉緣有較大褐斑,葉脈深綠色,葉片其他部分淡綠色,表現出明顯花斑。
(二)有效成分的積累動態
丹參根主要的有效成分隱丹參酮,集中分布在根的表皮,含量比皮層或中柱高10—40倍以上(表14—52)。細根的含量比粗根高,二年生的粗根(徑粗1—1.5cm)和細根(0.5cm)的含量,粗根為0.087%,細根為0.16%,細根含量較粗根約高1倍。這可能與表皮占根的比例多少有關,比例越高,含量越高。而細根的表皮占根中的比例比粗根大,故含量高。因而其含量也有隨根的生長增粗而降低的趨勢。建議生產上栽培年限不宜過長,應以一年生為主,並適當密植。
表14—52 根的不同組織的隱丹參酮含量(單位:%)
不同產地的丹參,有效成分含量的差異較大。據報道,山東(白花、紫花)、河南、湖北、上海及北京等省市產的丹參含量較高,而河北、遼寧、浙江等省產的丹參含量較低(表14—53、54)。
表14—53 不同產地丹參酮ⅡA等成分含量
表14—54 丹參五個樣品有效成分比較三、栽培技術
(一)種類
目前栽培品種不多,但同屬植物有多種,在不同地區也作丹參入葯。而種間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抑菌作用差異很大。經研究認為,總丹參酮和隱丹參酮含量最高,抑菌作用最強的除本種丹參外,還有甘西鼠尾(S.przewalskii Maxim.)、褐毛甘西鼠尾〔S.przewalskii Maxim.var.mandarinorum(Diels)Stib〕三葉鼠尾(S.trijuga Diels)、橙色鼠尾(S.aerea Levi)及栗色鼠尾(S.castanea Diels)等6種,可進一步開發和利用其資源。
(二)選地與整地
選擇向陽、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四川中江常於前作如甘薯、玉米、花生等收獲後整地,每畝施堆肥或廄肥2500kg左右作基肥,並深耕、耙平,做寬約130cm的高畦(北方少雨宜作平畦)。
(三)繁殖方法
用種子、分根或扦插繁殖。
1.種子繁殖
可育苗移栽或直播。
(1)留種
留種田的植株於第二年5月開始開花,一直延續到10月份以後。6月份以後種子陸續成熟,可分批剪下花序,或視花序上有2/3的萼片轉黃未乾枯時,將整個花序剪下,曝曬打出種子,再曬至干,種子不耐貯藏,陳種子發芽率很低,不能採用。
(2)育苗
種子採收後及時播種,有的地方在秋季9月份播種。條播或撒播,播後蓋薄土,以蓋住種子為度,後蓋草或塑料薄膜,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後逐漸揭去蓋草,苗高6—10cm時移栽,行株距25—40×20—30cm,北方也有於2—3月份採用陽畦育苗的。
(3)直播
條播、點播均可,播前先澆透水,播距參照移栽的行株距,覆土0.5—1cm。每畝播種量約0.5kg,播後約半個月出苗,苗高5cm左右開始間苗。
2.分根繁殖
我國南方多數省區常採用此法。收挖時,留種用的不挖,到翌年2—3月間隨挖隨栽(華北地區可在3—4月間),作種用的種根應選擇直徑0.7—1cm,健壯、無病蟲、皮色紅的一年生根為好。老根作種易空心,須根多;細根作種生長不良,根條小,都不宜作種用,通常選用根條中上段萌芽強的部分作種,選好的根條掰成約5cm的節段,按株行距25—30cm的距離開穴,深5—7cm,穴內施入豬糞尿,每畝約1500—2000kg,每穴放入根段1—2小段,邊辦邊栽,立放,使上端保持向上,覆土約3cm,每田用種根量25—40kg。
有的地方為提早出苗可採用土藏催芽或薄膜育苗法:
土藏催芽法(江蘇辛海濤報道)於12月初挖一個深約25cm的長方形槽,將掰好的根段鋪入槽中約6cm厚,上面蓋土6cm,再鋪6cm厚的根段,上面再覆土10—12cm略高於地面,以免積水,天旱時澆水,常檢查以免霉爛。翌年3月底4月初取出,每個根段都長了白色的芽,即可移植。
薄膜育苗法(山東趙連山等報道)3月上、中旬土壤解凍後即可育苗,將根段按株行距1—2cm,45度斜插一半於床土中,隨之覆蓋表土,以不露出種根為度。澆一次透水,再以細竹竿或細樹枝等插成弓形支架覆蓋塑料薄膜,薄膜邊緣以土封嚴。以後8—10天澆水一次,25—30天有70%以上種根萌發2—2.5cm高的幼苗,並生出細根,此時可在中午將薄膜掀開少許,流通苗床內空氣約一小時,以後每天增加幼苗鍛煉時間,5—7天即可除去薄膜,使再適應1—2天,即可移植入大田。此法一般較少用。
3.扦插繁殖
華北於6—7月,江浙一帶於4—5月取丹參地上莖,剪成10cm左右小段,剪除下部葉片,上部葉片剪去1/2,隨剪隨插,不能久放,以免乾枯影響成活。在做好的苗床上按行株距10×6—7cm,斜插入床5cm左右,地上留3—5cm。澆水遮蔭保濕,待根長至3cm左右長時即可移栽於大田,此法一般較少用。
(四)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
用分根法栽種者,常因蓋土太厚,防礙出苗,因此在3、4月份幼苗開始出土時要進行查苗,查看有無因表土板結或蓋土過厚不出苗的,一旦發現可將穴土撬開。一般中耕除草3次,第一次在返青時或栽種出苗後苗高約6cm時進行;第二次在6月份;第三次在7、8月進行。封壟後不便再行中耕除草。
2.追肥
結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第一次以氮肥為主,以後配施磷鉀肥,如餅肥、過磷酸鈣、硝酸鉀等,最後一次要重施,以促進根部生長。
3.排灌
雨季注意排水防澇,以免爛根,出苗期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乾旱要及時澆水,以利出苗和幼苗生長。
(五)病蟲害及其防洽
1.葉斑病
(Pseudomonas sp.)
是一種細菌性病害。葉片上生有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深褐色病斑,嚴重時病斑擴大匯合,致使葉片枯死。5月初始發,一直延續到秋末。防治方法:(1)清除基部病葉,改善通風條件,減輕發病,注意排水;冬季清園,處理殘株。
2.菌核病
(Sclerotinia gladioli(Massey)Drayton〕
發病植株莖基部、芽頭及根莖部等部位逐漸腐爛,變成褐色,並在發病部位及附近土面以及莖稈基部的內部,生有黑色鼠糞狀的菌核和白色菌絲體,植株枯萎死亡。防治方法:(1)加強田間管理,及時疏溝排水;(2)實行水旱輪作,淹水菌核;(3)發病植株及時拔除並用50%氯硝胺0.5kg加石灰10kg,撒在病株莖基及周圍土面,防止蔓延,或用50%速克靈1000倍液澆灌。
3.根腐病
〔Fusarium equiseti(Corda)Sacc.〕
5—11月發生。罹病植株根部先受害腐爛,據觀察,外皮黑色;地上部初為個別莖枝先枯死,嚴重時全株死亡。防治方法:(1)輪作;(2)選擇地勢高燥的地塊種植;(3)選用健壯無病的種苗;(4)發病初期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澆灌。
4.根結線蟲病
(Meloidogyue sp.)
在須根上形成許多瘤狀結節,是由根結線蟲寄生引起。通常砂性重的土壤,透氣性好,有利發病。防治方法:建立無病留種田,並實施檢疫,防止帶病繁殖材料進入無病區;與禾本科作物輪作,不重茬;用80%二溴氯丙燒2—3kg加水100kg,在栽種前15天開溝施入土中並覆土,防止葯液揮發,提高防治效果。
5.中囯菟絲子
(CusclitachinensisLamb)
纏繞植株,用吸器吸取植株體內營養,致使生長衰弱,植株葉色變黃。可清除菟絲子種子;生長期即時鏟除病株,移出田間,集中處理。
6.粉紋夜蛾
〔Plusia ni(Hübner)〕
夏秋季發生,幼蟲咬食葉片,可在幼齡期噴90%敵百蟲8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1500倍液,每周一次,續噴2—3次。
7.棉鈴蟲
(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
幼蟲鑽食蕾、花、果,影響種子產量。可在蕾期噴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0%西維因600倍液防治。
四、採收與加工
春栽春播於當年,秋栽秋播於第二年10—11月份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萌發前挖收,把全株根挖起,先放在地里曬,使根軟化,不易碰斷,再抖去泥砂,剪掉落葉。運回曬至5—6成干,把一株一株的根捏攏,再曬8—9成干又捏一次,把須根全部捏斷曬干即成品。北方只把根晾曬干即成。鮮干比3.1—4.4∶1。南方有些產區在加工過程中有堆起「發汗」的習慣。據分析,採用堆起「發汗」的加工方法會使隱丹參酮含量降低,不宜採用。
㈢ 怎樣辨別人參有幾年了
辨別人參年齡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看人參的莖 ,葉 , 果實 。第二種是看人參的根。
人參的皮越專老屬,顏色越暗,參的年齡越長。
人參形狀似鐵線匝扎,又細又密又深,圈圈相對,兩不相連。鐵線紋越密越多,人參也越老
參須是人參用來吸取養份,人參越老,參須越少越稀。
生長於東北吉林長白山上的人參,是一種極其珍貴的中葯,素有救命仙草之稱。
(3)丹參年限判別擴展閱讀:
人參自古譽為「百草之王」「滋陰補生,扶正固本」之極品,含多種皂甙和多糖類成分,浸出液可被皮膚緩慢吸收且無不良刺激,能擴張皮膚毛細血管,促進皮膚血液循環。
增加皮膚營養,調節皮膚的水油平衡,防止皮膚脫水、硬化、起皺,人參活性物質抑制黑色素的還原性能,使皮膚潔白光滑,能增強皮膚彈性,使細胞獲得新生,是護膚美容的極品
葯屬性:人參之所以很稀奇,很名貴,主要與它的葯用價值有關。在很早的醫書《神農本草經》中就認為,人參有「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的功效,「久服輕身延年」。
人參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興奮作用,而大量時反而有抑製作用。能加強動物高級神經活動的興奮和抑制過程。
㈣ 如何鑒定山參的年限和價值
一、多依據根莖的長短及根痕數來判斷:
一般根莖生長越長說明生長年限越久。根痕數之所以能夠作為判斷年限的依據,是因為地上植株莖葉每年枯萎一次,脫落後在蘆頭上留下一個莖痕。
雖然莖痕通常表現消失或不明顯,但在形成的園蘆上每個莖痕長平處仍留有一個很微小的凸起,可依此判斷生長年限。
同時上面的堆花蘆的出現,是由於蘆頭爛掉出現深的爛痕,待到第一個還生一般可以認為人參已經生長20年了。具有還生的蘆頭的參根表明生長年限較久遠。
二、可以依據根重和年均增長量來推斷:
一般50年生以內,年均增長量0.5克左右;50~100年者,年均增長量1.0克左右;100年以上者,年均增長量2.0克左右。
(4)丹參年限判別擴展閱讀:
山參為野生在山中人參,是一種名貴中葯材,價值不菲。人參中,因其生長年代久遠,故認為它品質最好、葯效最佳。在多年的挖掘中越發的減少,在吉林大部分地區絕跡,在長白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內或周圍的山區存在一些。
現今,野山參屬於挖一棵就少一棵,因此其價值越來越高,請大家在購買是注意是否是真的野山參,以免被騙。一般的純正野山參都要經過權威檢驗部門的鑒定,比較權威的檢測鑒定部門有國家參茸質檢中心和農業部參茸質檢中小以及農業部特種經濟動植物及製品質量檢測中心。
一般這些鑒定單位鑒定的山參憑鑒定編號在網上都可查詢到對應的編號和照片,可以放心購買。每一種山參只有一個,所以絕對不會有兩個相同的山參的。
㈤ 丹參片,三七粉,山楂,三合一組成保質期多長時間
中葯粉粉的只要沒有發霉、受潮、被別的東西污染了,一般是可以繼續使用的,放幾年沒問題的。.
㈥ 丹參什麼時候開始收
通常丹參生長次年即可採收葯材,採收時間為12月中旬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萌發前採挖。先將地上莖葉除去,在畦一端開一深溝使參根露出。順畦向前挖出完整的根條,防止挖斷。挖出後,剪去殘莖。如需條丹參,可將直徑0.8cm以上的根條在母根處切下,順條理齊,曝曬,不時翻動,七八成干時,紮成小把,再曝曬至干,裝箱即成「條丹參」。如不分粗細。曬干去雜後裝入麻袋則稱統丹參。
㈦ 丹參打成粉多長時間會過期嗎
中葯沒有有效期,但如果保存不當會蟲蛀、發霉、有些中葯含揮發油會揮發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