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京劇什麼時間定名為京劇的
光緒二年
❷ 京劇誕生於什麼時候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
劇形成發展階段
形成階段:約1790年至1880年;
成熟階段:約1880年至1917年;
鼎盛階段:1917年至1937年。
註: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先後進京,清嘉慶、道光年間,漢調藝人進京,徽漢合流,跟北京劇壇的崑曲(北昆)、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融匯、衍變,於同治、光緒年間形成京劇。
❸ 中國京劇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清乾隆年間,為慶祝其八十大壽四大徽班進京,後來被驅逐,融合北方多種戲劇形成京劇。新中國時期出現現代京劇
❹ 京劇什麼時候出現的
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崑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刊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註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厘。」隨後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於嘉慶八年(1803),遲於三慶十三年,但後世仍並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 乾隆、嘉慶年間,北京文物薈萃,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各劇種藝人麇集。北京舞台崑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對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於「合京秦二腔」。當時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揚州畫舫錄》),徽班發揚其博採眾長的傳統,廣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劇目和表演方法,同時繼承了眾多的崑腔劇目(還排演了崑腔大戲《桃花扇》)及其舞台藝術體制,因而在藝術上得到迅速提高。
具體的網路上有http://ke..com/view/2088.htm
希望能有用的!謝謝的!
❺ 京劇正式產生於什麼時候
一種說法是京劇有200餘年歷史。如日本學者波多野乾一寫過一本《京劇二百年之歷史》。這種觀點把徽班進京作為京劇的起始。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秋天,揚州鹽商江鶴亭為了慶祝乾隆帝八十壽辰,在安慶組織了一個名為「三慶班」的徽戲班,由藝人高朗亭率領進京。第一次進京的三慶班嶄露頭角,引人矚目。接著又有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進京,並逐漸稱雄於北京劇壇,人們稱之為「四大徽班」。因為徽戲與以後的京劇有直接的淵源關系,所以有人就把京劇的歷史從1790年徽班進京算起。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確切。因為京劇雖與徽戲關系密切,但京劇與徽戲畢竟是兩個劇種。1790年還只有徽戲,而無京劇,怎麼能把它作為京劇的生日呢?
1990年出版的《中國京劇史》提出了另一種看法:京劇形成於清道光二十年以後到咸豐末年這段時間,即1840年至1860年。當初徽班風靡京華,到嘉慶、道光年間,湖北的漢調藝人紛紛進京,其中不少搭入了徽班,形成徽漢合流的局面,徽戲在聲腔、劇目、演出諸方面都發生新的變化。經過較長時間的孕育、演化,經過多種融合與嬗變,終於產生了一種新的劇種,那就是京劇。這種說法顯然優於第一種說法。但是形成期有20年之久,顯得時間段跨度太大,缺乏科學的確定性。
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擁有230萬字的三卷全套本《中國京劇史》,是迄今為止最完備、最翔實和最高權威的京劇史專著,對京劇形成的時間重新作了考訂,定於1840年左右。其理由是到1840年左右,徽班中演的戲,無論在劇目、聲腔、音韻、舞台演出形式等各個方面,都出現了與前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就是京劇形成的標志。比如出現了以西皮、二黃為主的聲腔板式體系,北京字音與湖廣音結合的演唱語言規范;比如出現了京劇本劇種專有的獨特劇目;比如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演出形式、班社、舞台、表演等方面的規范。如此等等。這些都是京劇形成的明顯標志。這樣,京劇的歷史並不是人雲亦雲的200年,而是160年左右。
❻ 京劇正式形成時間
京劇,已有200年歷史,享譽海內外。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
❼ 京劇起源具體年份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❽ 中國京劇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京劇的形成與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孕育、成型、發展;四個時期:孕育融合期、形成期、成熟期、鼎盛期.
孕育融合期時間大體為1780 ----1840年間.
形成期為1840 ---- 1883年間.
成熟期為1883 ---- 1917年間.
鼎盛期為1917 後.
1840年根據【聊齋志異】而編出的第一個京劇劇本【極樂世界】標志著京劇的正式誕生.
❾ 京劇在什麼時候開始的
京劇的形成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孕育、成型、發展;四個時期:孕育融合期、形成期、成熟期、鼎盛期。
孕育融合期時間大體為1780 ----1840年間。
形成期為1840 ---- 1883年間。
成熟期為1883 ---- 1917年間。
鼎盛期為1917 後。
1840年根據【聊齋志異】而編出的第一個京劇劇本【極樂世界】標志著京劇的正式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