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利率期限結構的概念

利率期限結構的概念

發布時間:2021-03-30 09:52:23

1. 金融數學考試要求是什麼

金融數學考試要求如下:
1、要求學生掌握金融數學的基本模型和方法,提高學生利用定量化分析技術處理金融問題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研究現代金融理論打好基礎。
2、要求學生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工具,能夠將學到的金融數學方法與分析技術運用到實際的研究工作中。

2. 金融數學考試要求有哪些

本科目要求考生具有較好的數學知識背景。通過學習本科目,考生應該熟練掌握利息理論、利率期限結構與隨機利率模型、金融衍生工具定價理論、投資組合理論的主要內容,在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掌握上述幾部分內容涉及的方法和技巧。
?

3. 債券收益率曲線的概念


一條合理的債券收益率曲線將反映出某一時點上(或某一天)不同期限債券的到期收益率水平。研究債券收益率曲線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投資者而言,可以用來作為預測債券的發行投標利率、在二級市場上選擇債券投資券種和預測債券價格的分析工具;對於發行人而言,可為其發行債券、進行資產負債管理提供參考。
債券收益率曲線的形狀可以反映出當時長短期利率水平之間的關系,它是市場對當前經濟狀況的判斷及對未來經濟走勢預期(包括經濟增長、通貨膨脹、資本回報率等)的結果。債券收益率曲線通常表現為四種情況,一是正向收益率曲線,表明在某一時點上債券的投資期限越長,收益率越高,也就意味社會經濟處於增長期階段;二是反向收益率曲線,表明在某一時點上債券的投資期限越長,收益率越低,也就意味著社會經濟進入衰退期;三是水平收益率曲線,表明收益率的高低與投資期限的長短無關,也就意味著社會經濟出現極不正常情況;四是波動收益率曲線,表明債券收益率隨投資期限不同而呈現波浪變動,也就意味著社會經濟未來有可能出現波動。

4. 我國利率期限結構對宏觀經濟有預測能力嗎

宏觀經濟生產者物價指數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在中國,PPI也指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生產者物價指數(ProcerPriceIndex,PPI)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的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情形。與CPI的物價津貼、盈利、與稅負上有所不同,導致生產者之所得與消費者之付出產生差距。PPI反應於CPI升高而上升,具有典型的延遲。雖說其具多樣化的組合,一般相信這種延遲的特性使得根據今日的PPI通貨膨脹來粗估(rough-and-ready)明日的CPI通貨膨脹成為可能。生產者物價指數是用來衡量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所需采購品的物價狀況;因而這項指數包括了原料,半成品和最終產品等(美國約採用3000種東西)三個生產階段的物價資訊。(過去衡量大宗物資批發價格狀況的稱為批發物價指數或躉售物價指數WholesalePriceIndex,WPI)它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以消費者的立場衡量財貨及勞務的價格)之先聲。將食物及能源去除後的,稱為「核心PPI」(CorePPI)指數,以正確判斷物價的真正走勢---這是由於食物及能源價格一向受到季節及供需的影響,波動劇烈。理論上來說,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物價波動將反映至最終產品的價格上,因此觀察PPI的變動情形將有助於預測未來物價的變化狀況,因此這項指標受到市場重視。中國企業的利潤率已經穩定在了上升之後的水平上,而生產價格指數(PPI)增速高於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速的局面並沒有導致利潤收縮。如果我們以凈利潤總額對銷售額的比率來表示中國企業的平均利潤率,那麼可以看到,2003年以來中國企業的利潤率開始上升。而近年來雖然原材料成本大增,但利潤率仍處於周期高位。從經驗性研究來看,企業利潤率和PPI-CPI增速差額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這與許多人認為的情況恰恰相反,而且下游產業同樣存在這種正相關關系。如果說企業利潤率和PPI-CPI增速差額之間確實存在著經驗性因果關系,那麼從數據來看,事實是PPI增速的加快往往意味著利潤增速的上升。消費者物價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簡稱CPI)是世界各國普遍編制的一種指數,它可以用於分析市場價格的基本動態,是政府制定物價政策和工資政策的重要依據。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概念消費者物價指數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我國稱之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可按城鄉分別編制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可按全社會編制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追蹤一定時期的生活成本以計算通貨膨脹。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貨膨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例如在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那麼,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紙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100/(1+2.3%)]的貨品及服務。消費者物價指數涵括生活必需品如食物、新舊汽車、汽油、房屋、大學學費、公用設備、衣服以及醫療的價格。此外,消費者物價指數亦混合一些生活享受的成本,例如體育活動的門票以及高級餐廳的晚餐。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作用1.反映通貨膨脹狀況通貨膨脹的嚴重程度是用通貨膨脹率來反映的,它說明了一定時期內商品價格持續上升的幅度。通貨膨脹率一般以消費者物價指數來表示。報告期消費者物價指數-基期消費者物價指數通貨膨脹率=-----------------------------------------------X100%基期消費者物價指數2.反映貨幣購買力變動貨幣購買力是指單位貨幣能夠購買到的消費品和服務的數量。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貨幣購買力則下降;反之則上升。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倒數就是貨幣購買力指數。1[[貨幣購買力指數]]=----------------X100%消費者物價指數3.反映對職工實際工資的影響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提高意味著實際工資的減少,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下降意味著實際工資的提高。因此,可利用消費者物價指數將名義工資轉化為實際工資,其計算公式為名義工資[[實際工資]]=---------------------消費者物價指數采購經理人指數(重定向自PurchaseManagementIndex)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指數)采購經理人指數(PurchaseManagementIndex,PMI指數)什麼是采購經理人指數采購經理人指數,通常都是指美國的采購經理人指數,它是衡量美國製造業的「體檢表」,是衡量製造業在生產、新訂單、商品價格、存貨、雇員、訂單交貨、新出口訂單和進口等八個方面狀況的指數,是經濟先行指標中一項非常重要的附屬指標是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商業報告中關於製造業的一個主要參數。通常采購經理人指數與金屬需求指標密切正相關,因而能被看作是金屬需求增長率變化的有效指標。PMI是一項全面的經濟指標,概括了美國整體製造業狀況、就業及物價表現,是全球最受關注的經濟資料之一。除了對整體指數的關注外,采購經理人指數中的支付物價指數及收取物價指數也被視為物價指標的一種,而其中的就業指數更常被用來預測失業率及非農業就業人口的表現。同時,PMI是一個對亞洲及中國出口很有預測力的一個前瞻性指標。PMI已是國際通行的宏觀經濟監測指標體系,對國家經濟活動的監測和預測具有重要作用。采購經理人指數為每月第一個公布的重要數據,加上其所反映的經濟狀況較為全面,因此市場十分重視數據所反映的具體結果。在一般意義上講采購經理人指數上升,會帶來美元匯價上漲;采購經理人指數下降,會帶來美元匯價的下跌。采購經理人指數的優勢1.時效性。PMI在經濟學家和金融分析家中廣為使用的一大原因是其高度的時效性。首先,參與數據調查的采購經理人,由於其工作性質,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公司當月表現的真實數據。其次,ISM在下個月的第一個工作日就發布當月的指數,一般來說,其數據的發布比政府的相關經濟數據至少要提前兩個星期。2.准確性。美國商業部對PMI與製造業發展趨勢和GDP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一般情況下,當PMI大於50%時,預示著製造業經濟的擴張發展;而小於50%時,則預示著製造業經濟的衰退。50%點為衡量製造業是否擴張或陷入衰退的臨界點。而當PMI在一段時間內持續高於42.8%,則預示著GDP的擴張;而當PMI在一段時間內持續低於42.8%,則預示著GDP的衰退。此外,對PMI與道•瓊斯指數以及標准普爾指數走勢關系的研究表明,在沒有明顯通貨膨脹威脅時期,PMI與道•瓊斯指數的走勢一致性達到80.9%,與標准普爾指數的走勢一致性達到68.7%。PMI具有如此准確性,其原因可以歸結為:①合理的數據采樣方法。調查樣本即商業調查委員會是由ISM精心控制的,以確保其代表製造業的總體結構。委員會成員來自各個行業,各個行業間的委員人數比例根據各行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大小來確定,行業分類則按照美國行業分類標准進行,共分為20個行業。同時,調查樣本也非常重視參加調查的委員在區域分布上的分散性,避免參加調查的委員在同一區域過渡集中。②季節性調整系數的運用。季節性調整是為了在數據中剔除每年重復性事件的影響,比如天氣變換、夏季工廠停工以及法定節假日等類似因素,以糾正相鄰月份比較時的偏差,使獲得的PMI更准確可靠。季節性調整系數由美國商業部根據歷史數據計算獲得,並提供給ISM。3.簡易性。PMI受歡迎的另一個原因,是相對於發布後經常修正的官方經濟數據,經濟學家和金融分析家使用PMI更容易識別經濟發展趨勢。究其原因,是因為在PMI的調查中,過濾了瑣碎的干擾因素,使得趨勢得以顯現,同時,主要的公司都參與了數據調查,使獲得的數據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當然PMI也存在著一些缺陷,比如PMI為擴散系數,其數值超過50%只是表示在調查的經理人中提交正面報告的人數大於提交負面報告的人數。但是瑕不掩瑜,PMI憑借其時效性和出色的經濟預測能力受到廣泛的關注。采購經理人指數的計算PMI是以下不斷變化的五項指標的一個綜合性加權指數:新訂單指標,生產指標,供應商交貨指標,庫存指標以及就業指標。加權指數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代表意義,顯示出變化的趨勢和程度大小。從而得出每一家企業在每一方面的處於上升、下降和不變的結果,通過計算每一個方面不同結果企業所佔比例後,得出這五個方面的擴散指數。擴散指數計算公式如下:擴散指數=上升百分比-下降百分比+(不變百分比)然後將這五個擴散指數按照一定的權重比例扣除季節等影響因素後得出采購經理人指數。具體權重比例如下:A.產品生產權重比例25%B.訂單權重比例30%C.存貨權重比例10%D.廠商表現權重比例15%E.就業情況權重比例20%采購經理人指數是以百分比來表示,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當指數高於50%時,則被解釋為經濟擴張的訊號。當指數低於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時,則有經濟蕭條的憂慮。一般在40~~50之間時,說明製造業處於衰退,但整體經濟還在擴張。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2005年4月底,我國在北京和香港兩地發布了「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這是中國首次發布這一經濟指數。采購經理人指數是通過產品價格、庫存等基本數據的變化.依據數學模式計算得出的。在許多發達國家,這一指數已經發布多年,採用每月公布和點評的方式反映當前的經濟運行狀況。隨著我國逐步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全球供應商到我國采購成品成為需要重點關注的環節。200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成本為2.9萬億元人民幣,佔GDP的21.3%,比發達國家高一倍多。如果我國只是製造而不去關注采購物流領域,這中間巨大的利潤空間就會被擠占。建立「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充分說明中國已經從製造環節「脫身,開始注重物流與采購問題。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是由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共同合作完成,是快速及時反映市場動態的先行指標,它包括製造業和非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與GDP一同構成我國宏觀經濟的指標體系。目前,采購經理指數調查已列入國家統計局的正式調查制度。從2005年6月開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將按月發布,並按國際通行做法,特約業內權威人士結合PMI調查數據進行宏觀分析,使分析的結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權威性。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體系共包括11個指數:新訂單、生產、就業、供應商配送、存貨、新出口訂單、采購、產成品庫存、購進價格、進口、積壓訂單。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是一個綜合指數,計算方法全球統一。如製造業PMI指數在50%以上,反映製造業經濟總體擴張;低於50%,則通常反映製造業經濟總體衰退。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的建設歷程中國采購經理指數的籌備與建設經歷了長達三年多的時間,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2年-2004年上半年為調研階段,重點是與國外專家進行多次交流、研討,並開展大量的研究與宣傳工作。與此同時,國家統計局對采購經理指數的建立也十分關注,企業調查隊設立了專門課題,並委託天津、山東、寧夏企調隊進行研究。第二階段是從2004年下半年到2004年年底,為中國製造業PMI的推進階段,完成了前期准備工作,包括:確立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與國家統計局企調隊的合作方式;完成了調查方案的制定、企業調查問卷的設計、企業抽樣方法制定與實施;在山東、天津和寧夏三個省(市)開展部分企業的試點工作;在青島召開了部分省市采購經理指數小型研討會;召開了全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工作會議,就2005年1月份開展調查進行了部署,並針對采購經理指數的特點及其應用、采購經理調查問卷、聯網上報的具體事宜開展了培訓。第三階段是從2005年1月開始,全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調查工作正式啟動。經過半年的運轉,取得了三項成果:第一,建立了穩定的調查渠道,全國製造業20個大行業727家企業的采購經理按月填報了調查問卷。第二,建立了製造業PMI資料庫,每月采購經理在網上填報,經過數據的核實與匯總,建立了豐富的、完整的中國製造業PMI資料庫。第三,根據調查結果,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國家統計局企調隊編制了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並撰寫商務報告。目前已有六個月的指數。在2005年4月,我們召開了專家論證會,來自國家有關部委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們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的意義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是國際通行的宏觀經濟監測體系,涵蓋生產與流通、製造業與非製造業等領域,對國家經濟活動的監測和預測具有重要作用。建立中國采購經理指數的重大意義在於:1、有利於與國際接軌。目前,已有美國、英國、新加坡等22個國家制定了PMI指數。中國加入WTO之後,正在日益成為世界采購中心與製造中心,中國經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中國經濟形勢如何已是全球關注的焦點,所以是中國需要PMI,世界也需要中國的PMI。建立中國PMI,將在兩個方面與國際接軌:一是調查方法與統計方法的接軌;二是數據的可比性。2、有利於國家經濟與產業經濟的宏觀調控與預測。PMI是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反映經濟活動快速的、及時的先行指標。通過PMI,可以及時監測和預測經濟與商業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和趨勢,使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走向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3、有利於指導企業的采購、生產、經營等活動。PMI調查涉及企業生產、采購、庫存、銷售、價格等多個環節,反映了企業全面的商業活動,PMI以及基於PMI的商務報告對企業實際經營活動具有極強的指導作用,使企業特別是大企業集團的戰略決策與業務調整有一個可靠的依據。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2005年7月6日經過近三年的准備和試行工作,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於2005年7月6日正式發布。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是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共同合作編制完成的。按雙方協商的合作分工,國家統計局企業調查總隊負責數據的調查採集和加工處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中國物流信息中心負責數據分析、商務報告的撰寫以及對社會發布。目前,采購經理指數調查已列入國家統計局的正式調查制度。采購經理指數(PMI)是國際通行的宏觀經濟監測指標體系,對國家經濟活動的監測和預測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等22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PMI指數。建立中國采購經理指數具有重大意義,不僅有利於國家經濟與產業經濟的宏觀調控與預測,也有利於指導企業的采購、生產、經營等活動。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標體系的編制,是一項開創性工作,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指數調查與編制方法方面,既遵循了國際通行的做法,又兼顧了中國的具體國情;在調查方法和樣本的確定方面,按照工業行業大類對製造業增加值的貢獻度,採用PPS(即按與企業規模成比例的不等概率抽樣)分層抽樣方法,確定727家樣本企業,保證了調查單位的代表性;在數據的調查與採集方面,通過國家統計局調查系統的調查渠道和專業統計調查隊伍,確保了數據來源的可靠性和及時性;在數據分析方面,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中國物流信息中心擁有一批行業專家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國家統計局企調隊也開展專題分析。並按國際通行做法,特約業內權威人士結合PMI調查數據進行宏觀分析,使分析的結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權威性。此項工作還得到了香港利豐集團的大力支持。從2005年6月開始,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國家統計局將按月發布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發布的時間是每月第一個工作日。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體系共包括十一個指數:新訂單、生產、就業、供應商配送、存貨、新出口訂單、采購、產成品庫存、購進價格、進口、積壓訂單。調查結果是以百分數形式表示。計算過程如下:首先,根據企業采購經理對每個調查問題的回答(本月與上月的比較),分別計算回答「上升」、「持平」或「下降」的采購經理所佔比重;然後,將「上升」的比重賦值為1,將「持平」比重賦值為0.5,「下降」的比重賦值為0,進行匯總得到各個問題擴散指數。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是一個綜合指數,計算方法全球統一,由5個擴散指數加權而成。這5個指數是依據其對經濟的先行影響程度而定,各指數的權重分別是:新訂單30%、生產25%、就業20%、供應商配送15%、存貨10%。擴散指數具有先行指數的特性,反映了經濟活動各個層面的變化趨勢及變化幅度。製造業PMI指數在50%以上,反映製造業經濟總體擴張;低於50%,通常反映製造業經濟總體衰退。本次發布會通報的2005年6月份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顯示,PMI指數為51.7%,表明我國製造業經濟仍處在增長的階段。需要注意的是,自2005年3月起,PMI指數已經連續三個月下滑,由57.9%降至51.7%,雖然目前仍在50%以上,但已接近50%的臨界點,可能預示著製造業經濟增長開始由上升狀態轉入高位穩定,並有小幅下降的可能。構成PMI的主要指數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新訂單、生產、出口訂單、庫存、采購、購進價格、供應商配送時間等重要指標均處於今年以來的最低點。在調查的20個行業中,有8個行業PMI均低於50%。它們分別是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醫葯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製品業、專用設備與儀器儀表製造業、煙草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從企業類型來看,國有企業PMI為47%,顯示受影響較大,經濟產生下滑的跡象。從區域來看,東、中、西部地區PMI指數分別為51.6%、52.7%和52.9%,西部地區最高,說明國家向中西部傾斜的政策有所顯現。而東部經濟增長明顯慢於中、西部,呈現回落的跡象值得特別關注。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發布時間從2005年6月開始,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國家統計局將按月發布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發布的時間是每月第一個工作日。

5. 中國精算師的准精算師

考試時間:3 小時
考試形式:選擇題
考試要求:
本科目是關於風險管理和精算中隨機數學的基礎課程。通過本科目的學習,
考生應該掌握基本的概率統計知識,具備一定的數據分析能力,初步了解各種隨
機過程的性質。
考生應掌握概率論、統計模型和應用隨機過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內容。
考試內容:
A、概率論(分數比例約為35%)
1. 概率的計算、條件概率、全概公式和貝葉斯公式(第一章)
2. 聯合分布律、邊緣分布函數及邊緣概率密度的計算(第二章)
3. 隨機變數的數字特徵(§3.1、§3.2、§3.4)
4. 條件期望和條件方差(§3.3)
5. 大數定律及其應用(第四章)
B、數理統計(分數比例約為25%)
1. 統計量及其分布(第五章)
2. 參數估計(第六章)
3. 假設檢驗(第七章)
4. 方差分析(§8.1)
C、應用統計(分數比例約為10%)
1. 一維線性回歸分析(§8.2)
2011 年春季中國精算師資格考試-考試指南
2. 時間序列分析(平穩時間序列及ARIMA 模型) (第九章)
D、隨機過程(分數比例約為20%)
1. 隨機過程一般定義和基本數字特徵(第十章)
2. 幾個常用過程的定義和性質(泊松過程、更新過程、馬氏過程、鞅過程和布朗運動) (第十一章)
E、隨機微積分(分數比例約為10%)
1. 關於布朗運動的積分(§11.5、第十二章)
2. 伊藤公式(§12.2)
考試指定教材:
中國精算師資格考試用書《數學》,肖宇谷主編李勇權主審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版 考試時間:3 小時考試形式: 選擇題考試要求:本科目要求考生具有較好的數學知識背景。通過學習本科目, 考生應該熟練掌握利息理論、利率期限結構與隨機利率模型、金融衍生工具定價理論、投資組合理論的主要內容,在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掌握上述幾部分內容涉及的方法和技巧。
考試內容:
A、利息理論(分數比例約為30%)
1 利息的基本概念(分數比例約為4%)
2 年金(分數比例約為6%)
3 收益率(分數比例約為6%)
4 債務償還(分數比例約為4%)
5 債券及其定價理論(分數比例約為10%)
B、利率期限結構與隨機利率模型(分數比例: 16%)
1 利率期限結構理論(分數比例約為10%)
2 隨機利率模型(分數比例約為6%)
C、金融衍生工具定價理論(分數比例:26%)
1 金融衍生工具介紹(分數比例約為16%)
2 金融衍生工具定價理論(分數比例約為10%)
D、投資理論(分數比例:28%)
1 投資組合理論(分數比例約為12%)
2 資本資產定價(CAPM)與套利定價(APT)理論(分數比例約為16%)
考試指定教材: 中國精算師資格考試用書《金融數學》徐景峰主編楊靜平主審中國財政
經濟出版社2010 年版,所有章節。 考試時間:3 小時
考試形式:選擇題
考試要求:
本科目是關於精算建模方面的課程。通過本科目的學習,考生應該掌握以概
率統計為研究工具對保險經營中的損失風險和經營風險進行定量地刻畫,並建立
精算模型的方法,進而要求考生掌握模型參數估計以及如何確定該使用哪個模
型、如何根據經驗數據對先驗模型進行後驗調整的方法。
考試內容:
A、基本風險模型(分數比例:30%)
1. 生存分析的基本函數及生存模型:生存分析基本函數的概念及其相互關
系;常用參數生存模型的假設及結果。
2. 生命表:掌握生命表函數與生存分析函數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不同假設
下整數年齡間生命表函數的推導。
3. 理賠額和理賠次數的分布:常見的損失額分布以及不同賠償方式下理賠
額的分布;單個保單理賠次數的分布;不同結構函數下保單組合理賠次
數的分布以及相關性保單組合理賠次數的分布。
4. 短期個體風險模型:單個保單的理賠分布;獨立和分布的計算;矩母函
數;中心極限定理的應用。
5. 短期聚合風險模型:理賠總量模型;復合泊松分布及其性質;聚合理賠
量的近似模型。
6. 破產模型:連續時間與離散時間的盈餘過程與破產概率;總理賠過程;
破產概率;調節系數;最優再保險與調節系數;布朗運動風險過程。
B、模型的估計和選擇(分數比例:30%)
1. 經驗模型:(1)掌握非完整數據生存函數的Kaplan-Meier 乘積極限估計、
危險率函數的Nelson-Aalen 估計;(2)掌握生存函數區間估計、Greenwood
方差近似及相應的區間估計;(4)掌握三種常見核函數的密度估計方法,熟悉大樣本的Kaplan-Meier 近似計算方法,熟悉多元終止概率的計算,
2. 參數模型的估計:(1)掌握完整樣本數據下個體數據和分組數據的矩估
計、分位數估計和極大似然估計方法;(2)掌握非完整樣本數據(存在
刪失和截斷的數據)的矩估計和極大似然估計方法;(3)熟悉二元變數
模型、和模型、Cox 模型、廣義線性模型等多變數參數模型的參數估計。
3. 參數模型的檢驗和選擇:(1)學會運用p-p 圖、QQ 圖和平均剩餘生命圖
等圖形來直觀選擇合適分布的方法;(3)掌握χ 2擬合優度檢驗、K-S 檢
驗、Anderson-Darling 檢驗和似然比檢驗等選擇比較分布。
C、模型的調整和隨機模擬(分數比例:40%)
1. 修勻理論:掌握表格數據修勻、參數修勻的各種方法。對於表格數據修
勻,要掌握移動加權平均修勻法、Whittaker 修勻、Bayes 修勻的概念及
相關計算,掌握二維Whittaker 修勻的方法及相關計算;對於參數修勻,
要掌握對於三種含參數的人口模型(Gompertz、Makeham、Weibull)
估計的方法,掌握分段參數修勻、光滑連接修勻的方法及相關計算。
2. 信度理論:熟悉各種信度模型,如有限波動信度、貝葉斯信度、Bühlmann
模型、Bühlmann-Straub 模型中信度估計的計算方法;熟悉使用經驗貝葉
斯方法估計非參數、半參數和參數模式下的結構參數並計算信度估計值。
3. 隨機模擬:隨機數的產生方法;離散隨機變數與連續隨機變數的模擬;
熟悉使用Bootstap 方法計算均方誤差;熟悉MCMC 模擬的簡單應用。
考試指定教材:
中國精算師資格考試用書《精算模型》肖爭艷主編孫佳美主審中國財政經濟
出版社,2010 版,第2-13 章。 考試時間:3 小時
考試形式:選擇題(50%)、主觀題(50%)
考試要求:
本科目是關於經濟學基礎的課程。通過本科目的學習,考生應該掌握現代經
濟學和金融學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原理。本科目的學習將幫助學員掌握和運
用經濟金融學中一定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初步具備較寬的專業知識面和
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考試內容:
A、微觀經濟學(分數比例:50%)。
考生在掌握微觀經濟學基本原理的基礎上,能夠通過建立模型的方法了解經
濟事件的結構並對基本的經濟活動進行分析;增加對市場和經濟決策行為的理
解。
1. 供給和需求理論,市場均衡價格理論
2. 消費者行為理論
3. 生產者(廠商)行為理論
4. 市場結構理論:完全競爭、完全壟斷、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
5. 要素市場和收入分配理論;
6. 一般均衡理論與效率
7. 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
B、宏觀經濟學(分數比例:30%)
考生應掌握宏觀經濟學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熟悉重要的經濟模型、假設和政
策,了解它們與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的相互關系。
1. 國民收入的核算原理和結構;
2. IS-LM 模型與AS-AD 模型;
3. 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 ;
4.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5. 匯率與開放的宏觀經濟模型;
6. 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理論;
7. 通貨膨脹和失業。
C、金融學(分數比例:20%)
考生應掌握貨幣銀行和國際金融理論和實務中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內容。掌握
貨幣、風險與利率和金融市場的基本內容,了解國際收支、匯率與國際資本流動
的基本概念和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模型和政策的基本原理,熟悉主要的金融工
具的定義與特點,以及金融市場和機構的組織形態和基本性能,了解基本的金融
調節政策。金融學部分包括貨幣銀行和國際金融的理論及實務中的基本概念和主
要應用。
1. 貨幣、利息與利率;
2. 金融市場的主要內容
3. 商業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
4. 中央銀行與金融監管
5. 金融與經濟發展
6. 國際收支、外匯與匯率
7. 國際金融市場
8. 國際資本流動
9. 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模型和宏觀經濟政策
10. 宏觀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
考試指定教材:
中國精算師資格考試用書《經濟學》,劉瀾飈主編,魏華林主審中國財政經濟出
版社2010 年版,第2、3、4、5、7、8、10、11、12、13、14、15、16 章的全部
內容。 考試時間:3 小時
考試形式:選擇題(70%)、主觀題(30%)
考試要求:
本科目是關於壽險精算數學和實務的課程。通過本科目的學習,考生應該了
解壽險精算數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壽險精算實務的基本原理。
對於壽險精算數學部分,對傳統的精算部分,熟練掌握與保險、年金有關的
生命表、保費、准備金的計算。另外熟練掌握多元生命、多元風險模型。掌握養
老金精算和多種狀態轉換模型的基本內容。
對於壽險精算實務部分,理解人壽保險產品的基本定價方法,初步了解人壽
保險定價現金流測試的基本過程和需要考慮的基本因素,初步具備建立壽險定價
模型的能力,並對影響定價的幾種主要因素有一定的認識。掌握人壽保險產品的
准備金負債的基本評估方法。對償付能力監管制度有基本的了解。
考試內容:
A、生存分布與生命表(分數比例約為5%)
1. 各種生存分布及其特徵,例如:密度函數、死力、剩餘壽命變數T (x)和
K (x)的矩
2. 生命表的特點、構造原理及其度量指標,如x L 、x T 、a(x)
3. 關於分數年齡生命表函數的計算方法
4. 選擇和終極表的特點及構造原理
B、人壽保險的精算現值(分數比例約為5%)
1. 離散型與連續型的各種壽險模型及其精算現值的計算方法
2. 壽險現值隨機變數的方差
3. 在死亡均勻分布假設下連續型保險與離散型保險之間的關系
4. 壽險精算現值的遞推方程式
5. 利用換算函數計算壽險精算現值
C、生命年金的精算現值(分數比例約為5%)
1. 離散型與連續型的各種生命年金模型及其精算現值的計算方法
2. 現值隨機變數的方差
3. 特殊的兩種生命年金
· 可分配的期初付年金
· 完全的期末付年金
4. 人壽保險精算現值與生命年金精算現值的關系
5. 利用換算函數計算生命年金的精算現值
D、均衡凈保費(分數比例約為5%)
1. 平衡原理
2. 各種壽險模型(完全離散、完全連續、分期繳費)的均衡凈保費的計算
方法及相互關系
3. 累積型保額
E、責任准備金(分數比例約為10%)
1. 責任准備金的概念、計算原理
2. 各種壽險模型(完全離散、完全連續、分期繳費)的責任准備金的計算
方法
3. 損失變數的方差
4. 一般情況下的責任准備金
F、毛保費與修正准備金(分數比例約為5%)
1. 包括費用的保險模型
2. 毛保費釐定原理和毛保費准備金的計算方法
3. 預期盈餘的計算方法
4. 各種修正准備金的概念和原理
G、多元生命函數(分數比例約為5%)
1. 聯合生存狀況和最後生存狀況
2. 連續型和離散型未來存續時間的概率分布
3. 非獨立的壽命模型
4. 躉繳凈保費與年金精算現值
5. 特殊死亡率假設下的估值
6. 考慮死亡順序的躉繳凈保費
H、多元風險模型與養老金計劃的精算方法(分數比例約為7%)
1. 存續時間與終止原因的聯合分布與邊際分布
2. 伴隨單風險模型和多元風險表的構造
3. 多元風險模型下躉繳凈保費的計算方法
4. 養老金計劃及其基本函數
5. 捐納金的精算現值
6. 年老退休給付及其精算現值、殘疾退休給付及其精算現值、解約給付及
捐納金的返還
I、多種狀態轉換模型(分數比例約為3%)
1. 多種狀態轉換模型的概念及分析原理
2. 了解離散時間馬爾可夫鏈、轉移概率、狀態分類、極限概率、非常返狀
態的逗留時間的相關知識
3. 多狀態模型下現金流精算現值、均衡凈保費、責任准備金的計算方法
J、壽險基礎(分數比例約為9%)
1. 人壽保險的主要類型
· 普通型人壽保險的主要類型:定期壽險、終身壽險、兩全保險、年
金保險
· 新型人壽保險的主要類型:分紅保險、投資連結保險、萬能保險
2. 特殊年金與保險
· 特殊形式的年金、家庭收入保險、退休收入保單、變額保險產品、
可變計劃產品、個人壽險中的殘疾給付
3. 保單現金價值及退保選擇權
· 保單現金價值的含義和我國的現金價值監管規定
· 我國對固定繳費保險合同和賬戶型產品現金價值計算的基本過程
· 繳清保費、展期保費、自動墊繳保費等保單選擇權的計算方法
K、定價(分數比例約為18%)
1. 壽險定價概述
· 定價的概念、基本原則
· 壽險產品定價方法
· 定價的各種假設
2. 資產份額定價法
· 資產份額定價的具體計算過程、利潤指標的衡量
· 資產份額定價模型中基於大量相同保單和基於一張保單的計算方法
· 各種因素對現金流的影響
· 保費變化對利潤的影響以及保費調整的計算方法
3. 資產份額定價法的進一步應用
· 計算利潤現值的等價公式以及准備金對利潤現值的影響
· 更深入的利潤分析,理解死亡、失效或保單持續有效期滿情況下利
潤現值的概率分布,掌握利潤現值的相關計算
· 資產份額法的改進
L、准備金評估及償付能力監管(分數比例約為20%)
1. 准備金評估Ⅰ
· 准備金的不同類型及其特點
· 法定責任准備金的各種評估方法
· 准備金評估假設的一般監管制度
· 保單年度准備金調整為財務年度准備金的一般方法
· 准備金充足性測試的含義以及我國的相關規定
2. 准備金評估Ⅱ
· 利率敏感型壽險的評估方法
· 各種年金的評估方法
· 各種變額保險的評估方法
3. 償付能力監管制度介紹
· 償付能力額度監管概述
· 歐盟、美國、加拿大及我國償付能力額度監管的基本內容
· 美國風險資本(RBC)監管下的相關計算
· 我國目前採用的最低償付能力的計算方法
附錄中國壽險業的精算規定(分數比例約為3%)
1. 人身保險精算規定
2. 分紅保險、投資連結保險管理暫行辦法
3. 人身保險新型產品精算規定
4. 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
考試指定教材:
中國精算師資格考試用書《壽險精算》張連增主編,李曉林主審,中國財政經
濟出版社2010 版,第1-19 章、附錄。 考試時間:3 小時
考試形式:選擇題
考試要求:
本科目是關於非壽險精算原理和實踐的課程。通過本科目的學習,考生應該
了解風險度量的基本方法、統計方法在非壽險精算中的,了解非壽險的費率釐定
和費率校正,理解非壽險的准備金評估和再保險安排。
考試內容:
A、風險度量(分數比例15%)
1. 風險的定義、特徵及風險度量的性質
2. 各種傳統風險度量方法的定義、優缺點及計算
3. VaR 度量方法的定義、應用及優缺點
4. CTE 等其他風險度量的定義及計算
B、非壽險精算中的統計方法(分數比例20%)
1. 常用的損失理論分布和其數字特徵及損失分布的擬合方法
2. 貝葉斯估計的基本方法及後驗分布的計算
3. 隨機模擬的基本方法及對損失理論分布的隨機模擬
4. 信度理論的基本方法及對非同質風險的識別
C、非壽險費率釐定(分數比例20%)
1. 費率釐定中的一些基本名詞及概念
2. 費率釐定的兩種基本方法:純保費法和損失率法
3. 均衡已賺保費計算:危險擴展法、平行四邊形法
4. 最終損失計算:損失進展法,識別趨勢
5. 分類費率和沖銷
6. 費率釐定實例
7. 效用理論與非壽險費率釐定:風險指數,最高保費和最低保費,最
優保險
D、非壽險費率校正(分數比例15%)
1. 經驗費率和信度保費的概念及運用信度理論釐定和校正非壽險費率
的方法
2. 計算貝葉斯保費的前提條件和基本方法及貝葉斯保費的近似計算
3. Buhlmann 信度模型及其結構參數估計方法及Buhlmann 信度保費的
計算
4. Buhlmann-Straub 信度模型及其結構參數的估計方法及
Buhlmann-Straub 信度保費的計算
5. NCD 的一般原理和數學模型及用轉移概率矩陣表示一個NCD 系統
和計算其平穩分布的方法
E、非壽險准備金(分數比例15%)
1. 未到期責任准備金評估的方法和保費不足准備金及其充分性檢驗
2. 未決賠款准備金評估的方法:鏈梯法、分離法、案均法、准備金進
展法、預算IBNR 方法
3. 理賠費用准備金評估
4. 未決賠款准備金評估合理性檢驗
F、再保險的精算問題(分數比例15%)
1. 再保險的基本知識:比例再保險和非比例再保險
2. 再保險的費率釐定和准備金評估:損失分布法和勞合社比例法,再
保險未到期責任准備金,再保險未決賠款准備金,S-B 法
3. 最優再保險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基本原理
考試指定學習教材:
中國精算師資格考試用書《非壽險精算》:韓天雄主編,劉樂平主審,中國
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版 考試時間:3 小時
考試形式:選擇題(約佔60%)、主觀題(約佔40%)
考試要求:
本科目是關於會計與財務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課程。通過本
科目的學習,考生應掌握企業財務會計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並從信息使用者的視
角,熟練掌握會計信息的形成過程及企業主要財務報表的解讀和分析方式;掌握
企業營運資金和投資於籌資管理的基本理論;掌握保險企業基本業務的會計核算
及保險企業報表的內容和分析思路;掌握企業會計要素重要組成內容的賬務處理;
熟悉行業相關法規、規范的構成和內容。
考試內容:
A、財務會計(約佔60%)
1.會計:用於決策的信息系統(分數比例10%-15%)
會計的涵義和作用;會計規范體系;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企
業會計准則的作用;不同的企業組織形式與會計的關系。
2.會計基本理論(分數比例15%-20%)
會計的目標;會計的基本假設;會計基礎;會計要素和計量屬性;會計信息
質量特徵;企業財務報告的組成和作用。
3.會計循環基本原理及流程(分數比例5%-10%)
企業價值循環;會計等式與會計科目;借貸記賬法;會計循環的基本流程。
4.資產負債表要素和核算與披露(分數比例10%-15%)
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主要項目的會計核算;資產負債表主要項目的計算
和列報。
5. 利潤表要素的核算與披露(分數比例10%-15%)
收入、費用、利潤主要項目的會計核算;利潤表主要項目的計算和列報。
6.現金流量表的基本原理(分數比例5%-10%)
現金流量表的現金概念;現金流量表的結構和主要項目組成;保險公司現
金流量表對現金流的分類。
B、保險會計(約佔10%)
保險會計的特點和內容;非壽險合同、壽險合同、再保險合同主要業務的核
算;保險公司主要財務報表的內容。
C、財務管理(約佔30%)
1. 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方法(分數比例約為5%)
營運資金管理有關概念;應收、應付款項管理;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管理;經
營預算的編制、執行及考核;籌資組合和資產組合管理的基本方法。
2. 籌資與投資管理:長期資本決策、資本成本與項目投資(分數比例約為
10%)
長期籌資方式及其特點;資本成本與資本結構決策;項目投資與現金流量估
算;項目投資評價方法概述。
3. 企業財務分析:報表解讀(分數比例約為15%)
財務分析方法概述;償債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分析;投資分析;
不同利益相關者對報表的解讀;財務分析的局限性。
考試指定教材:
中國精算師資格考試用書《會計與財務》李曉梅主編江先學主審中國財政經
濟出版社2010 版第1-10 章 考試時間:3 小時
考試形式:主觀題
考試要求:
本科目是關於精算管理基本思想及相關技術的課程,考生應掌握關於精算管
理控制循環的基本思想,並學習如何將精算管理的思想和技術應用與產品管理、
負債評估、資產負債管理以及資本金管理等具體的精算實踐中。考生應能夠站在
保險公司經營管理的角度看待、分析和解決精算問題。
並進一步要求考生能夠靈活運用精算管理系統的思想和精算技術分析和解
決相關領域的風險管理問題。
考試內容:
A、精算師和精算職業(比例約為10%)
1. 精算師及其職業領域
2. 精算師的職業化發展
3. 精算管理系統
B、外部環境(比例約為5%)
1. 外部環境的影響方式
2. 文化和社會因素
3. 人口結構
4. 法律與監管
5. 經濟和商業環境
C、明確問題(比例約為10%)
1. 設定目標
2. 風險與精算問題
3. 精算問題的共性和典型的精算問題
D、解決問題(比例約為15%)
1. 設計風險管理解決方案
2. 數據
3. 建立模型
4. 精算假設
5. 模型檢驗
6. 溝通
E、監控與反饋(比例約為5%)
1. 明確監控對象
2. 經驗分析
3. 結果反饋
F、產品開發與管理(比例約為20%)
1. 產品開發概述
2. 影響產品定價的因素
3. 產品開發的模型與假設
4. 產品管理
G、負債評估(比例約為20%)
1. 負債評估概述
2. 數據
3. 負債評估模型
4. 評估假設
5. 結果分析及監控
H、資產負債管理(比例約為10%)
1. 資產負債管理概述
2. 資產負債管理模型
3. 資產負債管理結果的監控
I、資本管理(比例約為5%)
1. 資本的基本概念
2. 各種資本計算模型
3. 監控與反饋
考試指定教材:
中國精算師資格考試用書《精算管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版

6. 例1第三問具體解釋一下。什麼是預期假說,零息票收益率曲線。為什麼結果是這樣的。求詳盡

馬丹,怎麼還印字!
1年期,現價=票/1.07,相當於投資1年年化市場利率=0.07
2年期,現價=0/1.08+(票+0)/1.08^2=票/1.08^2,相當於投資2年年化市場利率=0.08
發現1.07*x=1.08^2,那麼第二年市場倍率x=1.08^2/1.07,第二年市場利率=1.08^2/1.07-1
第一年年初債價=9/1.07+(9+100)/1.08^2
第二年年初債價=(9+100)/(1.08^2/1.07)
這道逗逼題沒講清:
1、在投資這個債券的過程中,第一年和第二年市場貼現利率不同,它表達婉轉,講白了就是娘
2、問題是1年後,下一年,那小盆友要問了現在是什麼時候?有時間軸的概念嗎?題目想講現在=第一年年初准備買債券的時候
3、預期假設正確是指,2個市場倍率的預計永遠不變、對、正確,用來鎖定第二年市場倍率,這玩意不是概念,只能體諒老師,年紀大、半隻腳也踏進去了,多擔待一點咯。
利率還有個期限假定,是約長其年化利率約大,迎合長投風險高,給的利率也高一點,但實際市場不管用

7. 收益率曲線風險的概念

在商業周期處於擴張階段時,央行會提高短期利率以抑制經濟過快增長,此時收益曲線的斜率將變為負數,也就是短期利率高於長期利率。
收益率曲線風險指的是由於收益曲線斜率的變化導致期限不同的兩種債券的收益率之間的差幅發生變化而產生的風險。重新定價的不對稱性也會使收益率曲線的斜率、形態的變化對銀行的收益或內在經濟價值產生不利影響,從而形成收益率曲線風險,也稱為利率期限結構變化風險。例如,若以五年期政府債券的空頭頭寸為10年期政府債券的多頭頭寸進行保值,當收益率曲線變陡的時候,雖然上述安排已經對收益率曲線的平行移動進行了保值,但該10年期債券多頭頭寸的經濟價值還是會下降。

8. 債券的期限結構的計算方法

目前流行的來期限結構計算方法大源都以附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作為計算的基礎,這並不是一個精確的演算法。本文提供了一種用固定利率債券收益率推導精確期限結構的方法,並說明了在當前環境下使用該方法的局限性。
【關鍵詞】:收益率;期限結構
【分類號】:F810.5
【DOI】:CNKI:SUN:ZGHC.0.2002-01-012
【正文快照】:
收益率期限結構(Term Structure of Yleld)是指在某一時點上,不同期限資金的收益率(Yield)與到期期限(Maturity)之間的關系。目前國內不少投資和研究機構大都以人民銀行和財政部統一的國債收益率計算公式為計算的基礎(見公式1)。該公式實際上是一個附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Yield

9. 精算師

需要經濟學,但更需要統計數學與財會專業知識。拿精算師資格需要考一堆試,還要有相關從業經歷及精算師背書。

准精算師部分的考試
1. 數學 (概率論、統計模型和應用隨機過程的基本概念)
2. 金融數學 (利息理論、利率期限結構與隨機利率模型、金融衍生工具定價理論、投資組合理論)
3. 精算模型(以概率統計為研究工具對保險經營中的損失風險和經營風險進行定量分析,並建立精算模型…)
4. 經濟學(現代經濟學和金融學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原理)
5. 壽險精算(壽險精算數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壽險精算實務的基本原理)
6. 非壽險精算(了解非壽險精算的相關理論,熟練掌握非壽險精算實務的主要技術與方法,理解非壽險精算理論與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7. 會計與財務(企業財務會計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8. 精算管理(掌握關於精算管理控制循環的基本思想,並學習如何將精算管理的思想和技術應用於產品管理、負債評估、資產負債管理以及資本金管理等具體的精算實踐中)

精算師部分的考試
1. 保險法及相關法規(壽險)
2. 保險法及相關法規(非壽險)
3. 保險公司財務管理(壽險)
4. 保險公司財務管理(非壽險)
5. 非壽險定價
6. 非壽險責任准備金評估
7. 資產負債管理

10. 利率預期假說的概念

長期利率相當於在該期限內人們預期出現的所有短期利率的平均數。因而收益率曲線反映所有金融市場參與者的綜合預期。例如,人們預期在未來8年中短期利率平均水平為9%,那麼按照預期假說的解釋,8年期債券的利率大致也是9%;如果預期8年後短期利率會升高,未來20年中短期利率平均水平為12%,那麼20年期債券的利率大致也是12%。
預期假說隱含這樣幾個前提假設:
1.投資者對債券的期限沒有偏好,其行為取決於預期收益的變動。如果一種債券的預期收益低於另一種債券,那麼,投資者將會選擇購買後者。
2.所有市場參與者都有相同的預期。
3.在投資人的資產組合中,期限不同的債券是完全代替的。
4.金融市場是完全競爭的。
5.完全代替的債券具有相等的預期收益率。
預期假說解釋了利率期限結構隨著時間不同而變化的原因。若收益曲線向上傾斜,這是由於短期利率預期在未來呈上升趨勢;若收益曲線向下傾斜,則是由於短期利率預期在未來呈下降趨勢。同理,平收益曲線的出現是由於短期利率預期不變,拱收益曲線由於短期利率預期先升後降。 預期假說也解釋了長期利率與短期利率一起變動的原因。一般而言,短期利率有這樣的特徵,即短期利率水平如果今天上升,那麼往往在未來會更高。因此,短期利率水平的提高會提高人們對未來短期利率的預期。由於長期利率相當於預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數,因此短期利率水平的上升也會使長期利率上升,從而使短期利率與長期利率同方向變動。
預期假說又稱純預期假說(the pure expectations hypothesis),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歇爾(Irving Fisher)於1986年提出,當代經濟學家們還在不斷完善預期假說理論。目前,預期假說理論已分化為不完全預期假說、完全預期假說、制度預期假說和誤差修正預期假說等幾個分支

閱讀全文

與利率期限結構的概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