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珍珠生長年限

珍珠生長年限

發布時間:2021-03-30 03:57:38

⑴ 珍珠李在種植幾年後能成熟

珍珠李的物候期經歷長達10個月的生長時期,才能成熟,珍珠李花進入末期;8月15日左右,龍灘珍珠李果實成熟。

⑵ 珍珠的保存年限

俗話說「人老珠黃」不值錢,珍珠顏色變黃了就說明它已老化了。 珍珠是屬於有機寶石的一種,但是它本身的化學成分主要是碳酸鈣 (CaCO3),還含有微量的氨基酸。 正是因為主要化學成分是碳酸鈣,珍珠的抗酸能力是差的。如果空氣中有酸性成分,它的表面會逐漸失去原有的光澤,加速它的老化。一般質量好的珍珠,保存十多年是完全可能的。 珍珠飾品在夏天佩戴時,常會與汗液(酸性物質)接觸,一般配戴一周左右就應該在清水中漂洗一次(不要添加任何清洗劑),藉以除去汗液。清洗後的珍珠飾品掛在通風處晾乾後備用,千萬不能在陽光下暴曬! 珍珠飾品不戴時,也要單獨用軟布包著存放,不要與其他寶石直接接觸(珍珠的摩氏硬度僅3左右,其他寶石硬度大,會把珍珠表面刮毛的)。平時也要輕拿輕放,切忌與硬物觸碰或摩擦。 只有細心注意保養了,珍珠飾品的壽命才會得以延長。

⑶ 珍珠形成需要多長時間

1671年,科學家認為珍珠的形成是由沙子走進貝殼類體內而變成珍珠。19世紀中,研究學家將珍珠切成兩邊作觀察實驗,發現寄生蟲及卵。1904年,法國科學家Boutane發現當一隻寄生蟲進入貝殼內,外套膜的一部分會分離而變成一顆珍珠。 形成過程:明白軟體動物的構造後,便不難了解珍珠如何形成。軟體動物的外套膜分兩邊或兩頁,將內臟包著。外套膜有能力分泌一種角質物體,叫貝殼底質和碳化鈣。這兩種物質化為晶體而組成外殼。外殼分為三層,每層的形成都在同一時間進行。這三層分別: 外骨膜:是貝殼最表面的一層角質叫貝殼底質,由外套膜邊緣部分生產。 碳化鈣層:這層較厚,也由外套膜邊緣分泌組成,有方解石及文石在內。 珍珠質:是由無數珠母層構成,由外套膜的其他部分分泌而成,含有碳化鈣。 當一些刺激物如沙粒、寄生蟲、珍珠核走進軟體動物體內,皮膜層細胞便包圍該刺激物,並開始圍著它分泌貝殼底質,然後分泌珍珠質,很微小的珍珠質一層層地重疊,正如屋檐的瓦片一樣,這個構造令它產生變幻色彩及繞射作用,形成我們常見到的珍珠光澤、伴色和天虹色彩。珍珠層的生長速度因氣候及水質而變化,也與產珠的軟體動物有關。研究發現珍珠質只可以在攝氏15度以上才可生長,日本蚝每天平均可分泌3至4層,所以要約1年才可生出1000層。養珠的珍珠層最少應有0.35毫米,普遍應有0.4至0.5毫米;核子珠的體積是養珠的直徑減1毫米的珍珠層,所以一顆6毫米的珍珠層應有一顆5毫米的核子珠。養珠的培殖方法 培殖養珠,並非易事。需要技巧、耐心、時間、金錢,還要靠天後娘娘的庇佑才可,因為一場大風雨,可以殺掉很多蚝。一個紅潮也可以令養珠的商人損失慘重,這些不可預料的事,間中都會發生。平均來說,每培殖16隻蚝才有一顆有寶石價值的養珠。 繁殖蚝類:要經營出產養珠,只靠潛入海底打蚝是不可能的,一定要自己繁殖,才可肯定供應量。晶核形成:第一步驟是選擇體型夠大、年紀夠的蚝來接受放入核子的手術。手術的過程並不簡單,而不同的軟體貝殼對手術的反應也不一。蚝最喜愛在深海生長,所以未到手術日期,都不會將它們拿到陸上。在進行手術那天,蚝便會被帶去較淺的地方,而在做手術半小時之前便拿出來放在空氣中。蚝類在空氣中因要呼吸,被逼將殼打開。不張開殼的蚝會被送回水中,等待一天再嘗試。通常蚝殼都張開得不夠大,技工便強行把殼張開1厘米闊,用夾子固定位置,用利刀在肉部割一個小傷口,再在傷口上放入它犧牲了的同伴的一塊外套膜時,要留意將它的外部向出,因為只有外套膜的外面部分才能分泌出珍珠質。接著是將核子放在外套膜上面,喂少許消炎葯,放回水中休息一會,再移往籠里入住一個月,一個月過後,再拿出來檢查,看看手術是否成功,不成功的蚝便會死掉,平均每3隻蚝中只有2隻康復。康復也不等於能生產養珠,普通只有25%的蚝會生珠,而4顆珠之中只有1顆具有可以出口的質素,所以說,平均飼養16隻蚝才能得到一顆珍珠。 這手術需要一流技術,技工被稱為插核者,在日本頗受人尊重。技術熟練的插核者可以在18至30秒內完成一隻蚝的手術,手術的速度和技巧對蚝的痊癒有很大的影響,故必須審慎進行。因為蚝不能在陸上逗留太久,手術後要趕快放回水中休養。如將蚝強制張開兩小時以上,會令它過度疲勞,導致手術後死亡率高,移植入蚝體內的外套膜幾乎立刻生長,約7天後便做成一個珍珠囊將核子包圍,立刻開始分泌珍珠質,每天可以分泌3至4層之多,水溫愈暖,分泌愈快。大自然協助護理受傷的蚝,整個過程都十分奇妙。 核珠(核子):培殖養珠的人,嘗試用不同質地的東西來做核珠。研究發現成功率最高的是用做一種叫豬蹄蛤。豬蹄蛤色白,所以在珍珠質包圍之下,不易看到閃光,如果用有色的核珠,在燈光集中照射下,可以看到核珠的反光及顏色,對於珍珠層薄的養珠,尤其不雅。豬蹄蛤的密度與天然珍珠差不多,比重接近。其殼也夠厚,可以用來做較大的核珠(8至9厘米)。大部分的蚝對豬蹄蛤做出來的核珠都可以接受,可能是貝殼的質地相似吧!豬蹄蛤的外殼首先被磨滑,成長成條狀,再分成四方形小粒,將小粒再磨成圓珠狀,才可用來做核珠,核珠大小不一,由2至9毫米不等。美國的俄亥洲、Wabash、田納西洲是出產豬蹄蛤最多的地方,而政府也立例不能出口或殺害大量的蛤子,因這種貝殼的供應近年一直下降,故現在的情形是供不應求。中國也有出產這種蛤,但產量不多。日本現正研究用其他的人造貝殼來代替愈來愈少的豬蹄蛤。 60年前,日本出產的養珠普遍只有3毫米的直徑,現在的日本珠大至10毫米,其中的成功因素是適當地選擇核珠。早期日本人用玻璃珠、膠珠、鉛珠,都不為蚝類接受,後期才發現它們對貝殼物體的排斥較少。中國出產的淡水天津貝也能用來做核珠。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人才選擇豬蹄蛤做主要的核珠材料。

⑷ 珍珠的形成需要多長時間

育苗:2.5-3年左右------珠母貝成熟 成長:2-3年左右------珍珠長成,約5mm-7mm 其中,珍珠質每天分泌3-5次,每次分泌覆蓋的厚度僅0.3μm, 養殖一年的珍珠層厚度只有0.3mm左右,要長到1mm厚,就需要大約3年,才能長成寶石級的珍珠。換句話說,養殖三年,就有上千層的珍珠質。

⑸ 珍珠一般生長多少年的好些

天然珍珠形成時間大慨要在2年以上。專家稱,貝類的外套膜受外界刺激就會分泌出一種珍珠質,這種珍珠質將刺激物包裹起來,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珍珠,時間越久珍珠顆粒也就越大。
不過海水珍珠的形狀是呈圓形的 淡水珍珠的形狀呈不規律性

⑹ 珍珠蚌多長時間產珠一次,在什麼季節

珍珠形成的原理

早期理論:早期人類對珍珠成形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說當一滴掉進海里的露水,剛好被張開口的貝殼接住,便形成一顆閃亮的珍珠。當天氣好時,生成的珠子會益發漂亮;如天氣壞,生成的珠子會較暗色--好一個有趣而羅曼蒂克的理論!後來科學開始發達,便演繹成較真實的理論。1671年,科學家認為珍珠的形成是由沙子走進貝殼類體內而變成珍珠。19世紀中,研究學家將珍珠切成兩邊作觀察實驗,發現寄生蟲及卵。1904年,法國科學家Boutane發現當一隻寄生蟲進入貝殼內,外套膜的一部分會分離而變成一顆珍珠。

形成過程:明白軟體動物的構造後,便不難了解珍珠如何形成。軟體動物的外套膜分兩邊或兩頁,將內臟包著。外套膜有能力分泌一種角質物體,叫貝殼底質(Conchiolin)和碳化鈣(Calcium Carbonate)。這兩種物質化為晶體而組成外殼。外殼分為三層,每層的形成都在同一時間進行。這三層分別:

外骨膜:是貝殼最表面的一層角質叫貝殼底質,由外套膜邊緣部分生產。
碳化鈣層:這層較厚,也由外套膜邊緣分泌組成,有方解石及文石在內。
珍珠質:是由無數珠母層構成,由外套膜的其他部分分泌而成,含有碳化鈣。

當一些刺激物如沙粒、寄生蟲、珍珠核走進軟體動物體內,皮膜層細胞便包圍該刺激物,並開始圍著它分泌貝殼底質,然後分泌珍珠質,很微小的珍珠質一層層地重疊,正如屋檐的瓦片一樣,這個構造令它產生變幻色彩及繞射作用(Diffraction),形成我們常見到的珍珠光澤、伴色和天虹色彩,英文又叫Orient.

珍珠層的生長速度因氣候及水質而變化,也與產珠的軟體動物有關。研究發現珍珠質只可以在攝氏15度以上才可生長,日本蚝每天平均可分泌3至4層,所以要約1年才可生出1000層。養珠的珍珠層最少應有0.35毫米,普遍應有0.4至0.5毫米;核子珠的體積是養珠的直徑減1毫米的珍珠層(每邊厚0.5毫米的珍珠層),所以一顆6毫米的珍珠層應有一顆5毫米的核子珠。珍珠質約有1000層。

* 養珠的培殖方法

培殖養珠,並非易事。需要技巧、耐心、時間、金錢,還要靠天後娘娘的庇佑才可,因為一場大風雨,可以殺掉很多蚝。一個紅潮也可以令養珠的商人損失慘重,這些不可預料的事,間中都會發生。平均來說,每培殖16隻蚝才有一顆有寶石價值的養珠。

繁殖蚝類:要經營出產養珠,只靠潛入海底打蚝是不可能的,一定要自己繁殖,才可肯定供應量。小型的養珠農最少都有10萬只蚝,而大規模的可能有成百萬只!在日本,每年由初夏開始,水質轉暖,雄性蚝的精子和雌性蚝的卵子在水中結合,做出蚝嬰,它們長大得很快,幾個星期內便成形,喜歡抓牢水中的樹枝、網繩子等東西做支持。在11月左右,工人便拿出蚝嬰,將它們放入籠子里,再放下海中飼養。籠用網織成,目的是保護蚝,免受八爪魚、星魚等敵人入侵襲。這些蚝大部分的生命都在這些人造的籠中度過!每隔一段時間,工人便會將籠子升起,將網清洗,也會替蚝大掃除,將它身上附生的微生物颳去,好讓它們健康地生活,也讓水中的食物容易地流到蚝到身體內。繁殖蚝類的農夫,間中也會放入維他命、食物及消炎葯,務求蚝兒身體強壯。可惜,通常只有一部分的蚝嬰能活到"成人"的階段,它們要長大到3歲,才可以接受養珠核子的種植。當蚝愈來愈大的時候,工人便把它們移到較大的籠,好讓它們能呼吸無阻。有些急功近利的農夫,養殖蚝到2歲時便試做養珠手術,但大部分的蚝到會死掉,而成功的都是插入較細小的核子。

晶核形成:第一步驟是選擇體型夠大、年紀夠的蚝來接受放入核子(Nuclei)的手術。手術的過程並不簡單,而不同的軟體貝殼對手術的反應也不一。蚝最喜愛在深海生長,所以未到手術日期,都不會將它們拿到陸上。在進行手術那天,蚝便會被帶去較淺的地方,而在做手術半小時之前便拿出來放在空氣中。蚝類在空氣中因要呼吸,被逼將殼打開。不張開殼的蚝會被送回水中,等待一天再嘗試。通常蚝殼都張開得不夠大,技工便強行把殼張開1厘米闊,用夾子固定位置,用利刀在肉部割一個小傷口(通常在蚝的腳部,因為這部分最易康復,又不會影響它的生命),再在傷口上放入它犧牲了的同伴的一塊外套膜時,要留意將它的外部向出(即在舊蚝體內對著內殼的一面),因為只有外套膜的外面部分才能分泌出珍珠質。接著是將核子放在外套膜上面,喂少許消炎葯,放回水中休息一會,再移往籠里入住一個月,一個月過後,再拿出來檢查,看看手術是否成功,不成功的蚝便會死掉,平均每3隻蚝中只有2隻康復。康復也不等於能生產養珠,普通只有25%的蚝會生珠,而4顆珠之中只有1顆具有可以出口的質素(Export Quality),所以說,平均飼養16隻蚝才能得到一顆珍珠。

這手術需要一流技術,技工被稱為插核者(Pearl Pusher),日文為tama-ire-san,在日本頗受人尊重。技術熟練的插核者可以在18至30秒內完成一隻蚝的手術,手術的速度和技巧對蚝的痊癒有很大的影響,故必須審慎進行。因為蚝不能在陸上逗留太久,手術後要趕快放回水中休養。如將蚝強制張開兩小時以上,會令它過度疲勞,導致手術後死亡率高,移植入蚝體內的外套膜幾乎立刻生長,約7天後便做成一個珍珠囊(Pearl-sac)將核子包圍,立刻開始分泌珍珠質,每天可以分泌3至4層之多,水溫愈暖,分泌愈快。大自然協助護理受傷的蚝,整個過程都十分奇妙。

核珠(核子):培殖養珠的人,嘗試用不同質地的東西來做核珠。研究發現成功率最高的是用做一種叫豬蹄蛤(Pigtoe Clam)。豬蹄蛤色白,所以在珍珠質包圍之下,不易看到閃光(Blinking),如果用有色的核珠,在燈光集中照射下,可以看到核珠的反光及顏色,對於珍珠層薄的養珠,尤其不雅。豬蹄蛤的密度與天然珍珠差不多,比重接近。其殼也夠厚,可以用來做較大的核珠(8至9厘米)。大部分的蚝對豬蹄蛤做出來的核珠都可以接受,可能是貝殼的質地相似吧!豬蹄蛤的外殼首先被磨滑,成長成條狀,再分成四方形小粒,將小粒再磨成圓珠狀,才可用來做核珠,核珠大小不一,由2至9毫米不等。美國的俄亥洲、Wabash、田納西洲是出產豬蹄蛤最多的地方,而政府也立例不能出口或殺害大量的蛤子,因這種貝殼的供應近年一直下降,故現在的情形是供不應求。中國也有出產這種蛤,但產量不多。日本現正研究用其他的人造貝殼來代替愈來愈少的豬蹄蛤。

60年前,日本出產的養珠普遍只有3毫米的直徑,現在的日本珠大至10毫米,其中的成功因素是適當地選擇核珠。早期日本人用玻璃珠、膠珠、鉛珠,都不為蚝類接受,後期才發現它們對貝殼物體的排斥較少。中國出產的淡水天津貝也能用來做核珠。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人才選擇豬蹄蛤做主要的核珠材料。

⑺ 珍珠產生的周期時間是多久

珍珠的形成 珍珠是因為有小沙粒掉進貝體內,由貝體內的分泌物把這粒小沙粒包裹起來,慢慢的、長年累月到了一定的年限就形成了珍珠。養殖珍珠的養殖方法也是運用了這個原理。 珍珠分為海水珍珠和淡水珍珠。 海水珍珠養殖的方式為:人工往貝體內植入貝核磨成的小珠核,刺激貝體分泌出分泌物把這個小珠核包裹起來,三年到五年後,就形成了珍珠。 淡水珍珠養殖的方法為:人工往貝體內植入已切好的小肉片,刺激貝體分泌出分泌物把小肉片包裹起來,一年後,就形成了珍珠

⑻ 珍珠能存放多長時間

由於珍珠質不是非常穩定,所以珍珠是有壽命的。一顆珍珠一般只能「活」一百多歲,它的青

春期大約五六十年左右,時間久了,珍珠層里所含的水滴,就會慢慢跑掉而顯得黯淡無光,最

後就衰老變色,甚至乾枯粉化。所以,古代的珍珠一般無法流傳到今天。

⑼ akoya珍珠4.5 5的生長周期需要多久

這是我在珍珠美人『珍珠學院「科普過來的知識,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養珠期時間一般在1.5-3年左右。珍珠層的生長速度因氣候及水質而變化,也與產珠的軟體動物有關,水溫愈高,珍珠質分泌的速度愈快,沉積愈多,珍珠生成就愈決;反之,則慢而少。以形成akoya珍珠的馬氏貝母貝為例,每天平均可分泌3至5層,每次分泌覆蓋的厚度僅0.3微米,也就是一天分泌的厚度約在0.9-1.5微米,養殖一年365天才可生長約1000層,珍珠層厚度只有0.3-0.4mm左右,所以要長到1毫米厚,需要3年的時間。

⑽ 一顆珍珠的形成最少要多少年

珍珠是怎樣形成的
珍珠是名貴的中葯材,有定驚安神,清熱解毒及消炎生機的功能。同時珍珠玲瓏雅緻絢麗奪目,又是貴重的裝飾品。
可是你們知道那些晶瑩剔透的珍珠是怎樣形成的嗎?珍珠是由某些貝類產生出來的。例如淡水中的河蚌,海邊的蛤蜊和珍珠貝等都能產生珍珠。
那麼蛤、蚌為什麼能產出珍珠呢?
同學們想知道這個奧秘,就必須先了解一下蛤、蚌的身體構造和生理代謝過程。
蛤蚌具有左右兩瓣貝殼,背緣絞合,腹部分離,貝殼內軟體部主要有外套膜、內臟團、足等,外套膜位於體之兩側,與同側貝殼緊貼,構成外套腔。當我們掰開一個河蚌的殼後就可看到貼在貝殼上的這一片狀結構。蛤、蚌類的貝殼的結構分三層,外層為角質層,中層為稜柱層。這兩層是外套膜邊緣分泌而成的,最裡面一層,也就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最裡面的與珍珠光澤類似的一層,叫做珍珠層。珍珠層是由外套膜全部表面分泌的珍珠質而構成的。從以上可看出外套膜有分泌珍珠質的功能。
當蚌殼張開的時候,如果恰好有沙粒或寄生蟲等異物進入蛤、蚌那堅硬的小房子,處在了外套膜與貝殼中間,沒辦法把它排出來,沙粒等異物就會不斷刺激該處的外套膜,就如同人的眼睛被灰塵迷了一樣,使得又癢又痛。則該處外套膜的上皮組織就會趕快分泌出珍珠質來把它包圍起來,形成珍珠囊,包了一層又一層,久而久之,就在沙粒等異物外麵包上一層厚厚的珍珠質,於是就形成了一粒粒圓圓的漂亮的珍珠了
另外一種情況,則是蛤、蚌自己的有關組織發生病變,導致細胞分裂,接著包上自己所分泌的有機物質,漸漸陷入外套膜,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珍珠。
以上這兩種情況都是自然形成珍珠,可是珍珠非常貴重,天然形成的珍珠比較少,不能滿足需要,所以人們就運用了自然成珠的原理,開發了人工養殖珍珠事業。我國宋代就發明了海水珍珠,貝養珠法,到明代又開始了淡水珍珠的養殖。而如今我們經過長時間研究和實踐,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工養珠的科學技術,取育珍貝外套膜的外表皮製成小片,用手術方法插入另一育珠貝的外套膜結締組織中,使之形成珍珠囊,產生無核珍珠,由於現在大面積大數量的人工養珠,科學管理,科學加工,所以人工珍珠已佔領了廣闊的市場。

閱讀全文

與珍珠生長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