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excel中已知合同年限和簽訂起始年月日,如何計算到期年月日
使用edate函數
看例子,3*12,12指的是月數,這里一定要輸入月數,如果結果出來是一串數字的話,設置單元格為日期提交回答
❷ 我的參加工作起始年限如何計算
你是什麼編制來的呢。這個要去問當地的組織或人事部門,工齡的部分是那個部門負責的,他們應該能告訴你,如何操作或者需要辦些什麼手續,才能更正你的實際工齡的。
❸ 請問一般所說的「建設起始年限」,應該是從該項目開展前期工作的時間算起,還是該項目開工的時候算起啊
項目開工的時候算起
❹ 基層工作經歷起始時間如何界定
(1)在基層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工作的人員,基層工作經歷時間自報到之日算起。
(2)參加「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等中央和地方基層就業項目人員,基層工作經歷時間自報到之日算起。
(3)到基層特定公益崗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初次就業的人員,基層工作經歷時間從工作協議約定的起始時間算起。
(4)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到高校畢業生實習見習基地(該基地為基層單位)參加見習或者到企事業單位參與項目研究的,視同具有基層工作經歷,自報到之日算起。
(5)在其他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等單位工作的人員,基層工作經歷時間以勞動合同約定的起始時間算起。
(6)自主創業並辦理工商注冊手續的人員,其基層工作經歷時間自營業執照頒發之日算起。
(7)以靈活就業形式初次就業人員,其基層工作經歷時間從登記靈活就業並經審批確認的起始時間算起。
❺ 年限是只填一個數字還是要填起止時間
勞動中聘用年限,也就是勞動期限,大寫或小寫都可以,法律無具體規定內。
《勞動法》第八容條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
第十條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
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十六條勞動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並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勞動文本上簽字或者蓋章生效。
勞動文本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各執一份。
❻ 春秋起始時間
關於春秋戰國的分界及戰國的起始時間,不外乎下列幾種說法:
1.公元前475年或476年,即周元王元年,這是主流觀點;
2.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資治通鑒》紀事始於此年;
3.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68年,《春秋》紀事終結於魯哀公14年(前481年),《左傳》紀事終結於周貞王元年(前468年)。
上述說法可歸為三類:
第一類,按傳統的以某個帝王(天子)即位的時間作為朝代或時代的開始,關於周元王的前一個王周敬王在位時間,由於左傳和史記有出入,故出現兩種說法。
第二類,按戰國七雄實際形成的時間開始,公元前403年,韓趙魏瓜分晉國,並得到周天子的承認成為諸侯國。
第三類,以春秋來標志戰國,也就是說春秋時代結束後,戰國時代就開始了。這就涉及到一個怎樣定義春秋時代的問題,有人認為孔子《春秋》絕筆的魯哀公14年(前481年)為春秋戰國的分界,又有人認為應以左氏春秋的紀事終結年(前468年)作為戰國的開始。
而我認為,上述說法,除第二類外,都是以孔子及其作品的年代作為參考來劃分春秋戰國時代的,而且第二類時代的劃分雖然在孔子之後幾十年,但也與孔子有一定的關系,正因為孔子死後缺少有影響的史家對「非禮」之事進行文誅筆伐,才使得諸侯國之間非正義的兼並與瓜分變得更加肆無忌憚,這就說明了孔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對時代的影響作用。與其用孔子的作品來劃分春秋戰國時代,不如以孔子本人來標志那個時代,也就是說,孔子的死(公元前479年),標志著春秋時代的結束,雖然與公元前481年只差兩年,但意義不盡相同,這樣更加突出了孔子劃時代的作用。
公元前475年,是郭沫若所持的觀點,故大部分教科書依照這種觀點;
公元前476年,是翦伯贊所持的觀點,《辭海》也支持這種觀點;
公元前403年,是範文瀾《中國通史》的觀點;
公元前481年,是呂祖謙《大事記》的觀點;
公元前468年,是林春溥《戰國紀年》的觀點;
❼ 如何確定公務員的級別和檔次的起始考核年限
公務員的級別和檔次的起始考核年限(起考年份)是很重要的兩個指標,因為他關繫到5年一次正常晉升級別和2年一次晉升檔次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也就是下一次晉級晉檔是什麼時候。如果這個年限弄錯了,就會影響到正常晉升的正確性。本文給大家介紹一下級別和檔次的起考年限的確定方法以及影響因素。
1、工資套改:參加06年工資套改的公務員套改後,其級別和檔次起考年限均為2006年。
2、職務晉升:
晉升一個職務層次,如果只晉升一個級別的,級別的起考年限不會發生變化;如果變動了兩個級別的,級別的起始考核年限,從任職當年起重新計算(注意是任職當年,不是起薪當年)。越級晉升職務的,如從科員越級晉升為正科的,分兩個階段進行判斷,即分為從科員到副科、副科到正科兩個階段,然後按照前述方法,判斷是否晉升一個職務層次變動兩個級別,如果任一階段符合條件,級別的起考年限都要發生變化,否者不變化。
3、滾動級別:按照國人部發[2006]58號,達到滾動條件,滾動級別後,級別工資的起始考核年限從滾動當年起重新計算。
4、正常晉升級別:公務員按照5年一次晉升級別後,級別工資的起始考核年限從滾動當年起重新計算。
5、正常晉升檔次:公務員按照2年一次晉升檔次後,檔次工資的起始考核年限從晉升檔次當年起重新計算。
6、超檔差:如因職務變動、滾動級別、正常晉升級別等原因,照成超檔差的,檔次工資的起始考核年限從變動當年起重新計算。常見錯誤:職務晉升兩個級別、越級晉升職務不一定會超檔差;反之職務晉升一個級別的,依然有可能會出現超檔差。
7、取得新學歷:在職取得較高學歷後變動工資的,也有可能會影響到級別和檔次的起考年限。
8、工改後新考錄的公務員(限於考錄之前沒有連續工齡可以認定的),轉正定級後,級別和檔次的起考年限均為轉正定級當年。
❽ 開通股票賬戶起始期限和結束期限怎麼填急需!謝謝。
開通股票賬戶沒有要求填起始期限和結束期限,可能某些理財項目會有。網上開股票賬戶,需要輸入身份證的有效期,也不存在起始或結束期限。
❾ 農歷年號起始時間怎麼規定的
農歷
即夏歷。(「農歷」一稱流行的原因:由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極左思潮泛濫,「橫掃四舊」,認為「夏歷」是夏王朝的印記,必須改名;因傳統歷法在農村使用較普遍,故通過報紙改名「農歷」:1968年元旦,全國報紙報頭一夜間將「夏歷」名稱改成了「農歷」。 )
農歷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
農歷固定地把朔的時刻所在日子作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謂「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太陽和月亮黃經的計算十分繁瑣和復雜,這里就不予介紹了)
至於定農歷日歷中月份名稱的根據,則是由「中氣」來決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為二月;以含「穀雨」的月份為三月;以含「小滿」的月份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為六月;以含「處暑」的月份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為十二月。(沒有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上月的閏月)
農歷的歷年長度是以回歸年為準的,但一個回歸年比12個朔望月的日數多,而比13個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學家在編制農歷時,為使一個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即初一是無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圓月,就以朔望月為主,同時兼顧季節時令,採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在農歷十九年中,有十二個平年,為一平年十二個月;有七個閏年,每一閏年十三個月。
為什麼採取「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呢? 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個回歸年有12.368個朔望月,0.368小數部分的漸進分數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個閏月,或每三年加一個閏月,或每八年加三個閏月……經過推算,十九年加七個閏月比較合適。因為十九個回歸年=6939.6018日,而十九個農歷年(加七個閏月後)共有235個朔望月,等於6939.6910日,這樣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個閏月安插到十九年當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講究的。農歷閏月的安插,自古以來完全是人為的規定,歷代對閏月的安插也不盡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閏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漢初把閏月放在九月之後,叫做「後九月」。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後又規定「不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直到現在仍沿用這個規定。
為什麼有的月份會沒有中氣呢? 節氣與節氣或中氣與中氣相隔時間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歸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節氣或中氣在農歷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遲,到一定時候,中氣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個中氣移到另一個月的月初,這樣中間這個月就沒有中氣,而只剩一個節氣了。
上面講過,古人在編制農歷時,以十二個中氣作為十二個月的標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標志,春分是二月的標志,穀雨是三月的標志……把沒有中氣的月份作為閏月就使得歷月名稱與中氣一一對應起來,從而保持了原有中氣的標志。
從十九年七閏來說,在十九個回歸年中有228個節氣和228個中氣, 而農歷十九年有235個朔望月,顯然有七個月沒有節氣和七個月沒有中氣,這樣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也就很自然了。
農歷月的大小很不規則,有時連續兩個、三個、四個大月或連續兩個三個小月,歷年的長短也不一樣,而且差距很大。節氣和中氣,在農歷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穩定,而且日期變動的范圍很大。這樣看來,農歷似乎顯得十分復雜。其實。農歷還是有一定循環規律的:由於十九個回歸年的日數與十九個農歷年的日數差不多相等,就使農歷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農歷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陽歷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節氣和中氣日期大體上是重復的,個別的相差一、兩天。相隔十九年閏月的月份重復或者相差一個月。
干支紀法
干支就字面意義來說,就相當於樹乾和枝葉。我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干相連叫天干,地和支相連叫地支,合起來叫天乾地支,簡稱干支。
天干有十個,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們按照一定的順序而不重復地搭配起來,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對,叫做六十甲子。
我國古人用這六十對干支來表示年、月、日、時的序號,周而復始,不斷循環,這就是干支紀法。
傳說黃帝時代的大臣大撓「深五行之情,占年綱所建,於是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謂之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這只是一個傳說,干支到底是誰最先創立的,現在還沒有證實,不過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的象形文字,說明早在殷代已經使用干支紀法了。
❿ 在數軸上標明大宋,南宋,北宋,遼,西夏,金,的起始年限
請自行裁剪合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