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債務人何時能以物抵債,方式有哪些
關於以物抵債,分為債務履行期屆滿前約定的以物抵債和債務履行期屆滿後約定的以物抵債。債權人和債務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約定以物抵債的,由於債權尚未到期,債權數額與抵債物可能在價值上存在較大差距,如果此時直接認定該約定有效,可能會導致雙方利益顯失公平。
以物抵債,系債務清償的方式之一,是當事人之間對於如何清償債務作出的安排,故對以物抵債協議的效力、履行等問題的認定,應以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為基本原則。
當事人與債務清償期屆滿後達成的以物抵債協議,可能構成債的更改,即成立新債務,同時消滅舊債務;亦可能屬於新債清償,即成立新債務,與舊債務並存。
基於保護債權的理念,債的更改一般需有當事人明確消滅舊債的合意,否則,當事人與債務清償期屆滿後達成的以物抵債協議,性質一般應為新債清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01條規定:「經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同意,可以不經拍賣、變賣,直接將被執行人的財產作價交申請執行人抵償債務,對剩餘債務,被執行人應當繼續清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拍賣、變賣財產的規定》第19條第1款規定:「拍賣時無人競買或者競買人的最高應價低於保留價,到場的申請執行人或者其他執行債權人申請或者同意以該次拍賣所定的保留價接受拍賣財產的,應當將該財產交其抵債」。
(1)以物抵債期限擴展閱讀:
《以物抵債》
第九條銀行採取各種有效手段清收後仍然未能以貨幣形式受償的債務,方可接受以物抵債。但根據法院或仲裁機構的生效法律文書辦理以物抵債的,不受本條限制。
第十條抵償債務的財產應當是歸債務人所有或者債務人依法享有處分權、並且具有較強流通變現能力的財產。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一)有價證券,如匯票、本票、支票、提單、股票和債券等;
(二)房屋或者其他地上建築物;
(四)交通運輸工具;
(五)生產設備和辦公設備;
(六)原材料和產成品;
(七)其他具有較強變現能力的財產等。
第十一條銀行不得接受下列財產用於抵償債務,但根據人民法院和仲裁機構生效法律文書辦理的除外:
(一)基於抵債財產發生的各種欠繳稅收和費用已經接近、等於或者超過該財產價值的;
(二)所有權、使用權不明或者有爭議的;
(三)財產已經先於我行抵押或質押給第三人的;
(四)依法被查封、扣押、監管的財產;
(五)債務人公益性質的職工住宅等生活設施、教育設施和醫療衛生設施;
(六)其他無法或長期難以變現的財產。
集體土地使用權一般不單獨用於抵償銀行債務;但以集體土地之上的房屋抵債的,房屋佔用范圍內的集體土地使用權應當一並抵償債務。
Ⅱ 以物抵債可以裁定嗎
不可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和解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六條 當事人達成以物抵債執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不得依據該協議作出以物抵債裁定。
第十一條 申請執行人以被執行人一方不履行執行和解協議為由申請恢復執行,人民法院經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恢復執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裁定不予恢復執行:
(一)執行和解協議履行完畢後申請恢復執行的;
(二)執行和解協議約定的履行期限尚未屆至或者履行條件尚未成就的,但符合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情形的除外;
(三)被執行人一方正在按照執行和解協議約定履行義務的;
(四)其他不符合恢復執行條件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和解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二條 和解協議達成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中止執行:
(一)各方當事人共同向人民法院提交書面和解協議的;
(二)一方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書面和解協議,其他當事人予以認可的;
(三)當事人達成口頭和解協議,執行人員將和解協議內容記入筆錄,由各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的。
第十四條 申請執行人就履行執行和解協議提起訴訟,執行法院受理後,可以裁定終結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執行中的查封、扣押、凍結措施,自動轉為訴訟中的保全措施。
Ⅲ 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以後雙方簽訂的以物抵債協議是否有效
要看協議上是怎麼寫的。
Ⅳ 法院變賣程序,以物抵債問題!急!!
首先我國法律為了維護當事人之間利益的公平,是不允許債權到期後債權人佔有整個擔保物的,只能通過拍賣或者變賣,用所得房產償付債務,剩餘款項會退還給債務人。這是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得以有效實現,同時避免了雙方之間地位的不平等導致債務人的損失。
同時,你說的將債務人的房產全部歸於債權人的話,會對債務人不公平,如果責令債權人予以補償,則對債權人不公平(等於是將該房產強行賣給債權人)。
如果變賣不成,也許會延長期限也許會進行拍賣,總之會將房產賣掉,用其債款償付。但債權人有優先購買的權利,如果債權人同意,可以優先購買該房產。
Ⅳ 民間借貸法院執行過程中以物抵債要多久時間
這個比較久。在執行中,對房屋要經過評估、拍賣程序。流拍後才可能以物抵債給申請執行人。直接以物抵債給申請執行人,對被執行人的其他債權人不公平。
Ⅵ 當事人在債務清償期屆滿前約定以物抵債是否有效
當事人在債務清償期屆滿前約定以物抵債,該項約定雖源於債權糾紛,但落腳點卻在物權的變動,體現了物的價值權,具有一定的債的擔保性質。因債務未屆清償期,該約定具有流質性質,應認定為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