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獲得期限利益案例

獲得期限利益案例

發布時間:2021-03-28 08:00:24

『壹』 交付定金後雙方是否存在債權關系

一、概述

1、概念

早在羅馬法,就有「不完全附約」和「完全附約」兩種定金種類,這相當於今天我們所說的「解約定金」和「證約定金」,很明顯這是繼受羅馬法的定金制度,各國只是立法例各有不同。

我國《擔保法》89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依上述規定,可將定金定義為:為擔保債權,依雙方當事人的約定,一方於合同履行前給付對方一定的金錢。通過定金交付,債務履行與否與該定金之得失掛鉤,使當事人心理產生壓力,從而積極、適當的履行債務,發揮擔保作用。

2、屬性

(1)定金為金錢擔保。定金,是作為擔保債權而存在的,其標的乃作為消費物之金錢,具有高度的流通性特徵,使得金錢擔保不同於人保和物保。定金一旦交付於債權人,按照「佔有與所有一致」的貨幣所有權規則,定金之所有權即轉移於債權人。因此,定金不同於所有權保留,也不同於將金錢特定封包的金錢質押。交付定金一方只有在收受定金方不履行債務時得以要求雙倍返還,這顯然又不同於讓與擔保。問題是定金之標的可否為金錢以外之種類物?我國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依我之見,既然定金非擔保物權,本質上就屬於契約,故遵循當事人意思自治,如果雙方明確約定不妨承認之,但需以種類物為限。

(2)定金合同具有從屬性。凡擔保合同,均從屬於主合同,故定金合同成立需以主合同成立為前提,主合同無效,定金合同亦隨之無效(法律另有規定除外)。主合同獲得履行,定金也就失去目的。但立約定金、成約定金場合,定金合同是與主合同分離而存在的(後述)。

(3)定金合同為要式合同和要物合同。首先,定金應當以書面形式約定(《擔保法》90條),以體現其要式性;其次,定金實際交付為定金合同成立之條件。有一點需注意,《擔保法》90條後半段規定:定金合同從實際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這意味著交付定金是定金合同的生效要件,而不是成立要件,這里顯然混淆了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含義。《解釋》119規定,實際交付的定金數額多於或者少於約定數額,視為變更定金合同;收受定金一方提出異議並拒絕接受定金的,定金合同不生效。這可視定金合同為實踐性合同。所謂交付,既可依現實交付為之,也可依觀念交付為之。如果當事人訂立定金合同後,拒絕交付定金的,定金合同尚未成立,因此不能視為違約,也不能按《解釋》第7條的規定處理。至於是否存在合同法上的締約過失責任,要根據具體情況予以衡量。

(4)定金擔保為擔保雙方的債權。其他擔保一般僅擔保一方當事人的債權,而定金所擔保的合同為雙務合同,且當事人雙方之義務均屬定金擔保范圍,即無論是交付定金方還是接受定金方,其義務履行均與定金得喪掛鉤。

二、種類

定金制度,自羅馬法以來已存在,但因不同時代、不同國家而種類各異,其性質和效力也不盡一致。從《擔保法》89條規定來看,似乎只有違約定金一種。但《擔保法解釋》增加了若干定金種類。

(1)立約定金

是指保證正式訂立主合同的定金。實踐中,當事人常常於正式合同之前簽訂意向書,而在意向書中常能看到當事人對立約定金之約定。《解釋》115條規定,當事人約定以交付定金作為訂立主合同擔保的,給付定金的一方拒絕訂立主合同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拒絕訂立合同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這時,定金合同先於主合同生效。值得注意的是,立約定金成立的特別要件是:當事人對主合同的主要內容已有預設,即對合同的主要條款已經達成潛在的合意,只需將來予以確認,如達成意向書、對需書面訂立的合同已經達成口頭合意等。因為將來合意達成與否具有不確定性,立約定金非為擔保主合同討價還價之過程行為,乃擔保雙方根據預設內容正式簽約之結果行為。例如雙方僅約定立約定金擔保將來簽訂某合同,但該合同之性質、種類、具體條款無從考證,定金合同不能成立,除非依交易習慣可確定之。

(2)成約定金

作為主合同成立要件的定金,因定金的交付,主合同才成立或生效,在這里,定金是作為主合同的特別成立要件存在的,定金合同得脫離於主合同而成立。《解釋》116條前半段承認了這種類型,同時,後半段又規定:主合同已經履行或者已經履行主要部分的,不影響主合同的成立或者生效。這完全符合《合同法》36、37條的精神。在法律、行政法規或當事人約定的合同成立條件未具備時,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並由對方接受的合同成立。

(3)解約定金

以定金得喪為代價而保留合同的單方解除權。定金不當然具有保留合同解除權的效力,除非當事人有明確約定。《解釋》117明確承認了此類定金,定金交付後,交付定金的一方可以按照合同的約定以喪失定金為代價而解除主合同,收受定金的一方可以雙倍返還定金為代價而解除主合同。

(4)違約定金

這種定金的作用類似於違約金,並且對違約方具有一定的懲罰性,《擔保法》89條規定的定金性質上就屬於違約定金。按照通說,違約定金兼有證約定金之功能。

(5)證約定金

以定金作為合同成立的證據,定金此時是作為證明合同成立為目的。我國現行法暫無此類定金的規定,但通說認為,定金的交付一般都標志著合同的存在,所以有證明合同成立的作用。

三、定金與相關概念

1、定金與預付款

定金和預付款有一定相似之處:都可以是一方預先向另一方交付一定的金錢;定金在合同履行後可以抵作價款;當事人也可以約定將預付款的交付作為合同成立或生效的條件等。但二者法律性質和效力卻存在很大差別:(1)效力上,二者最大的差別是是否適用定金罰則,預付款無此效力。(2)法律性質上,定金是作為債務的擔保,而預付款則屬於債務履行的范疇,其主要功能是提前履行部分債務,使得接受預付款的一方獲得期限利益。(3)法律特徵上,定金的交付產生一個定金合同,獨立於也從屬於主合同關系,而預付款的交付屬於履行主債務的一部分,不構成一個獨立的合同;定金一般是一次性交付,預付款可以分期支付。

2、定金與其他金錢擔保

所謂「其他金錢擔保」,是指《擔保法》未明文規定的非典型金錢擔保方式,《解釋》118條的例舉了以下主要形式:留置金、擔保金、保證金、訂約金、押金等。這些與定金差異之核心為法律效力上,即是否適用定金罰則。而於法律特徵上,其差異亦有體現,不過《擔保法解釋》並沒有進一步規定這些非典型擔保的法律特徵,實踐中應根據行業或一般交易習慣來確定,如:(1)定金為擔保債務之主給付義務,而押金則通常擔保債務之從給付義務或附隨義務。如旅店所收住房押金,多為擔保住客照顧、保護房內設施之義務(附隨義務),若住客未違反該義務,押金或折抵房款或返還;(2)所謂訂金,多用於飯店包間預定,依照行業習慣,訂金是作為飯店保留包間的對價,沒有訂金的,飯店過時不候。訂金可以抵作日後飯款,但飯店不能對訂金予以扣押;(3)保證金一般用於信用證開證申請的擔保,在信用證項下的款項沒有得到清償時,開證行可以就保證金優先受償,開證申請人支付信用證款項的,保證金沖抵款項。

在實踐中區分這些非典型金錢擔保與定金,首先要考察是否有明確的約定,而且不僅考察其名稱,更重要的是考察其內容,即所謂「名實並舉」。如約定中雖然沒有出現「定金」字樣或者以其他字眼代替,但合同內容有符合定金特性的定金罰則,也應當認定為定金合同;又如合同使用了「定金」字眼,但沒有約定定金性質的,當事人主張定金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解釋》118條)。

3、定金與損害賠償金

損害賠償金,就是合同一方因承擔違約賠償責任而向另一方支付的損失賠償金額。定金與損害賠償金是否可以並用,對於這個問題我國《合同法》和《擔保法》都沒有明文規定,按照《德國民法典》的規定,定金原則上應折算為損害賠償金。但我國大多數觀點均認為:定金具有非補償性的特點,其適用不以實際損害的發生為前提,因而是獨立於損害賠償責任的,所以定金與損害賠償金可以並用。不過二者並用也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有觀點認為,定金責任與損害賠償責任的聯系體現在,二者的並用不能超過全部貨款的總值。該觀點實際上仍然是將定金與實際損失掛鉤,因為合同責任的損害賠償包括了預見性可得利益之損失(《合同法》113條),貨款乃可得之收益,因此超出貨款即超出實際損失范圍,故不足取。定金與損害賠償金並用應遵循如下規則:(1)若定金收益高於實際損失額,如無特別約定,則直接適用定金,此定金應折算為損害賠償金。需要注意,如果定金收益過分高於損失,由於定金與懲罰性違約金功能有類似之處,參照《合同法》114條之規定予以調整定金數額,以防止一方利用他方違約行為過分獲利。(2)若定金小於實際損失,當事人除收取定金收益外,仍得請求賠償損失,但二者並用總值之限制也應參照《合同法》114條規定。(3)若當事人明確約定定金為損失之預設,則定金與損害賠償金不得並用。

4、定金與違約金

首先,應明確違約金之性質。理論上,違約金可分為懲罰性與賠償性兩種,前者不以實際損害為要件,屬於「私的制裁」,後者的主要功能是實際填補損害。各國立法多承認懲罰性違約金,如《德國民法典》的規定,我國《合同法》114條第2款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解釋上,該條款所規定的違約金,實質上系以賠償為主,懲罰為輔。盡管如此,由於合同法遵循自願原則(《合同法》第4條),所以如果當事人明確約定了懲罰性違約金,法律也是承認的。

因此,在《解釋》114條違約金的性質,應當以當事人訂立違約金條款的主觀目的上來判斷,屬於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疇。如果當事人約定了違約金的性質,那麼,法官應根據當事人的約定來認定。問題在於當事人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時,如何認定違約金的性質?此時應參照《合同法》第61條規定,看當事人能否達成違約金性質的補充協議,如果達成補充協議,則根據當事人的補充協議來認定違約金的性質;不能達成補充協議,則採用體系解釋的方法來確定當事人之間違約金的性質;也可以根據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來確定違約金的性質。上述方法用盡仍不能確定違約金性質的,原則上把違約金視為對損害賠償的預定。

在定金與違約金關系問題上,《合同法》116條規定,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從這條規定的字面意思看,違約金與定金似乎應該是選擇適用,即是不可並用的。這一觀點未免有些僵化,應該看到,無論是《合同法》還是《擔保法》,在其頒布時並未對定金的種類作出明確的區分,如前所述,定金可分為立約定金、成約定金、違約定金、解約定金、證約定金,而《擔保法》規定的定金僅僅屬於違約定金。各種定金的性質和功能均有所不同,一是違約定金 。違約定金的作用類似於違約金,而違約金可分為懲罰性違約金和賠償性違約金。相應的,違約定金也可分為懲罰性和賠償性兩種。在懲罰性違約定金場合,基於其懲罰性質,應與賠償性的違約金並行不悖;而在賠償性定金場合,由於是對損失的預定,則應與賠償性違約金擇一適用,當然,當事人另外約定懲罰性違約金的除外。違約定金性質之判斷,正好與違約金相反,非補償性為原則,補償性為例外。但即使在賠償性違約定金的場合,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即二選一適用的前提是違約定金與違約金需指向同一違約行為,否則定金與違約金仍不得並用。如違約定金一般在根本違約的時候才產生罰則效力,而違約金可因一般違約(如履行遲延)發生效力,二者指向不同違約行為,並用是順理成章。二是解約定金。關於解約定金的功能,其實質是當事人以定金為代價而享有的合同單方解除權。既然當事人雙方享有合同解除權,就無違約存在之餘地,所以解約定金與違約金互不搭界。三是立約定金。於此場合,定金的功能是擔保主合同的訂立,主合同一旦完成訂立,立約定金即無存在的必要。此時定金或被返還之,或轉化為合同預付款。因此,其與違約金之關系無從比較」。四是成約定金。與立約定金的情況類似。五是證約定金。由於法律沒有規定,不作討論。

綜上所述,《合同法》116條所指之定金,實質為賠償性違約定金,且選擇適用之前提為:定金與違約金指向同一違約行為。另外,定金與違約金並用,要受到《民法》、《合同法》基本原則的限制,並用總和過高、有失公平的,法院應酌情予以適當減少。

四、定金的效力

1、概說

從總體上說,定金的效力因主合同訂立之時與主合同訂立之後而有所區別。

主合同訂立之時,定金的主要效力為:證約。我國雖然沒有規定證約定金,但通說認為定金一般具有證明主合同成立的效力,因此除非有相反證據,定金合同之存在,就表明主合同之存在。不過證約定金並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如果合同存在無效或被撤銷的事由,交付定金也不能使合同有效。

主合同訂立之後,定金之效力主要有:(1)預先給付的效力。主合同履行時,根據明示或默示之約定,定金或轉化為預付款,即作為給付之一部分,或返還交付定金一方,但一般不發生利息返還的效力。(《擔保法》89條前半段);(2)定金罰則效力。定金作為擔保,是以定金罰則作為表現形式的。即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擔保法》89條後半段;(3)主合同因特殊事由(主要是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之原因)而導致履行不能時,不適用定金罰則,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定金應返還之。《解釋》122條規定,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不適用定金罰則。在這種情況下,定金合同之目的已無法實現,受定金方應返還定金。

2、定金罰則的適用

定金罰則效力系定金制度之核心,法律上對此應有規制,《擔保法》缺乏規定,《擔保法解釋》做了較為詳細的補充規定:

(1)適用罰則的基本條件。《解釋》120條,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但書),適用定金罰則的基本條件是當事人出現根本違約,即因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或者其他違約行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其核心是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所謂合同目的,應理解為合同之直接目的、主要目的,而非間接目的或次要目的,何為直接目的、主要目的,可依具體情況衡量確定。一般違約行為如無礙於合同主要目的實現,不能適用定金罰則。

(2)解釋120條之但書規定,系把當事人之特別約定、違約定金以外的定金種類從定金罰則中解放出來。如成約定金的特別效力是使主合同成立,主合同一旦成立定金便無後繼效力,因此不適用定金罰則;證約定金的特別效力在於證明合同成立,也不具有罰則效力;立約定金和解約定金雖有罰則效力,但其處罰條件有其特殊性,並不以根本違約為必要。因此,《解釋》120條對定金罰則適用條件的規制僅僅針對違約定金而言。

(3)主合同部分得到履行,部分沒有履行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構成合同目的的落空,因此適用罰則應無疑義。但若全部定金被罰,恐怕也會造成當事人的利益失衡。對此,《解釋》120條後半段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完全履行合同的,應當按照未履行部分所佔合同約定內容的比例,適用定金罰則。當然,如果主債務本身為不可分之債,部分履行對債權人無益的,自然不能按照本條規定處理。

(4)不適用定金罰則的特殊事由。《解釋》122條前半段之規定,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不適用定金罰則。從理論上說,不可抗力與意外事件並不等同,前者為合同責任的法定免責事由,定金合同應予適用無疑。但不可抗力的范圍比較狹窄,一旦有不屬於不可抗力范圍但又無法歸責於雙方當事人之客觀事件發生,是否適用罰則,需要確定。解釋賦予了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同等地位,統一規定不適用定金罰則。當然,意外事件的概念在現行法是沒有規定的,學理上爭論也頗多。需要特別留意的一個問題是,因合同關系以外第三人的過錯,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應如何處理?首先應該明確,第三人的行為在法律事實里屬於行為(與人的意志有關),而意外事件屬於事件范疇(與人的意志無關),因此第三人行為不能視為意外事件,《解釋》122條後半段明確規定:適用定金罰則,但受處罰一方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3、定金效力之限制

基於公平原則和誠信原則,定金收益方不應因定金罰則而獲得過高利益,使得雙方利益失衡。因此法律有必要對定金效力作一定的限制。

(1)最高額的限制。定金的數額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20%(《擔保法》91條)。超過限額的定金合同並非全部無效,而是對超過部分,不具有定金罰則的效力(《解釋》121條)。

(2)如果主合同標的不能用金錢計算(如勞務),定金效力限制可參照《合同法》114條處理,即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或依照民法基本原則予以解決。

(3)定金本身雖然沒有超出最高額限制,但與其他制度並用時,其總和也有一定限制,如與損害賠償、違約金並用等。

『貳』 死亡賠償金計算時間是從多久開始算的呢

重審或再審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在確定死亡賠償金時,對其起算時間存在不同理解,緣於《人身損害解釋》第二十九條「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及第三十五條第二款「『上一年度』,是指一審法庭辯論終結時的上一統計年度。」
雖該司法解釋明確了死亡賠償金計算的標准時為一審法庭辯論終結時,但在案件發回重審或進入再審後,死亡賠償金的起算時間是以原來一審法庭辯論終結時為標准,還是以重審或再審法庭辯論終結時為標准,各有不同認識。筆者傾向於以重審或再審法庭辯論終結時為死亡賠償金的起算時間點。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死亡賠償金的法律性質為與死者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范圍內的近親屬所享有的財產損失賠償金。
依照《人身損害解釋》第十七條第三款「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第三十條「賠償權利人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受訴法院所在地標準的,殘疾賠償金或者死亡賠償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相關標准計算。」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法發[2010]23號《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第四條「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民事糾紛案件,如受害人有被撫養人的,應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將被撫養人生活費計入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的規定,死亡賠償金並不是對死者生命權侵害的救濟和賠償,也不是死者的近親屬因受害人被不法侵害致死所獲得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而是不法致人死亡時特有的財產損失賠償項目,其內容是對死者家庭整體未來收入的賠償。
死亡賠償金被定性為財產損失,其計算依據中直接的一個指標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農民人均純收入。死者的近親屬是導致死亡的侵權行為的間接受害者,因此,死亡賠償金的賠償權利人是與死者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范圍內的近親屬。可見,死亡賠償金的法律性質是對賠償權利人未來利益損失的填補。
第二,損害賠償計算的標准時,是指依據有關賠償參數計算損害賠償金額的大小時,應當以哪一時間點為標准進行計算。理論上對侵權損害賠償計算的標准時主要有兩個時間點:其一,侵權行為時。侵權行為時,又具體可區分為侵權行為發生時及侵權結果發生時的。傳統民法認為應當以侵權行為發生時作為損害賠償計算的標准時。其二,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時。以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時作為損害賠償計算的標准時,靠近對受害人損失的實際填補,對受害人較為有利。
依照《人身損害解釋》的規定,死亡賠償金的賠償參數是「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農民人均純收入」,該「上一年度」具體是指侵權行為發生時的「上一年度」,還是侵權結果發生時的「上一年度」,或者是指損害結果確定時的「上一年度」。我國立法對損害賠償計算的標准時沒有統一的界定。
《人身損害解釋》鑒於涉及損害賠償計算標准時的主要是殘疾賠償和死亡賠償,對賠償權利人利益損失的填補主要是指向未來,因此確定以最接近實際填補時間的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時作為死亡賠償金計算的標准時。其法理依據是,賠償以損害事實的確定為基礎,而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時即為損害事實確定時。
因此,死亡賠償金的賠償參數「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上一年度」,應是損害結果確定時即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時的「上一年度」。
第三,侵權行為發生時與訴訟行為發生時通常存在時間差,個別案件的這兩個時間間隔還比較長,而物價指數的上漲因素等並未在計算中予以考慮。如果仍然按照原來一審法庭辯論終結時的較低統計指標計算死亡賠償金,死者的近親屬難免會因物價指數上漲所獲得的死亡賠償金數額減少,而賠償義務人則會因違反誠信原則故意拖延賠償而獲取不當的期限利益。
綜上,在重審或再審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時,將《人身損害解釋》第三十五條第二款關於「死亡賠償金起算時間點為一審法庭辯論終結時」的規定,理解為重審或再審法庭辯論終結時,而不是原來一審法庭辯論終結時,充分考慮了損害填補的實際發生時間與損害填補的利益的未來指向,更好地平衡了賠償權利人與賠償義務人雙方的利益,符合賠償未來財產損失的本質特徵,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也較為合理。
來源找法網:http://china.findlaw.cn/

『叄』 合同法第八十三條怎麼理解

「債務人對讓與人享有債權」就是說雙方互負給付義務。抵消權是民法上的一種形成權(與雙方約定抵消不同),需要雙方債務同質且到期,所以期限利益上不成問題。
以下是來的案例:
抵銷是指二人互負債務,各以其債權充當債務之履行,而使其債務與對方債務在對等額度內相互消滅。我國合同法設立抵銷制度主要是為了避免雙方當事人互為實際履行債務的麻煩,節省履行費用。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抵銷分為約定抵銷和法定抵銷。約定抵銷又稱合意抵銷,即雙方當事人約定,使自己所負的債務與對方之債務抵銷。法定抵銷則是指二人互負到期債務,且該債務的標的物種類、品質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自己的債務與對方的債務抵銷。其構成要件主要有:(1)須二人互負債務、互享債權。(2)須雙方所負債務種類相同。(3)須雙方債務均到履行期,但債務後到期的一方放棄其期限利益的,應允許其主張抵銷。(4)須雙方抵銷的債權、債務均是合法的,依法律規定或依債之性質不得抵銷的,不得主張抵銷。法定抵銷權是一種形成權,主張抵銷的行為是單方法律行為。我國法律規定,當事人主張法定抵銷的,應當通知對方,通知自到達對方時生效,但抵銷不得附條件或附期限。

在實踐中有這樣的案例:甲租賃乙的房屋,到2000年底欠乙租金1。5萬元未付,但乙一直未向甲主張該筆租金;2003年6月,乙向甲購買價值3。5萬元的貨物,約定同年12月底前付清貨款。到了年底,乙僅支付甲貨款2萬元,稱尚欠的1。5萬元貨款抵銷甲欠乙的租金1。5萬元。甲不同意,認為乙對甲所享有的1。5萬元租金債權已經超過訴訟時效,不能適用法定抵銷,便訴至法院,要求乙支付尚欠的1。5萬元貨款。此案主要涉及到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是否適用法定抵銷的問題,此種情形該如何處理,我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一種觀點認為,對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不能行使法定抵銷權,理由是: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不再受法律保護,若規定債權人對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可以行使法定抵銷權的話,勢必會損害未過時效一方當事人的時效利益;另一種觀點認為,對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可以行使法定抵銷權。理由是:根據民法理論,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屬自然債權,其本質在於「不能通過訴訟程序強制債務履行」,並不是不能通過其他方式實現,更不是債權債務關系不存在。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當事人只喪失勝訴權,債權人的實體債權仍然存在,只要雙方互享到期債權,且種類、品質相同的,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人就可以行使法定抵銷權,只需通知對方即可。

筆者贊同上述第一種觀點。從法理上講,訴訟時效又稱消滅時效,是指權利人於一定期限內不行使請求權即喪失了請求法院保護其民事權利的制度。訴訟時效期間是權利人請求法院依法保護其權利的法定期限。在此期間,權利人可以依照訴訟程序請求法院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超過訴訟時效期間,權利人便喪失了勝訴權,其權利便沒有法律上的強制執行力,除非債務人自願履行或同意履行義務。時效期間屆滿,權利人的實體權利便轉化為一種自然權利,也即作為權利根本屬性的「法律上之力」已經不復存在。因此,超過了訴訟時效的債權,除非債務人自願履行或同意履行,否則債權人不能強制債務人履行。可見,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已不具備法律強制力,不能視為受法律保護之「合法」 債權。因此也就不能適用法定抵銷制度,不能單方將之與對方未過訴訟時效的債權相互抵銷,除非對方同意。不過這樣便成為附條件的「抵銷」了,顯然不屬於法定抵銷,而應是合意抵銷。在上述列舉的案例中,除非甲自願同意以其受法律保護的1。5萬元貨款與乙已超過訴訟時效的1。5萬元租金相互抵銷,否則乙不得單方行使法定抵銷權,即對這兩筆債權不能適用法定抵銷,最多隻能由雙方合意抵銷。

『肆』 債權人是否享有期限利益

在履行期限屆滿以前,債務人履行或者債權人要求履行而會使相對人失去的回利益,稱為期限利益答。當債務人享有期限利益時,債務人可以拋棄期間利益而提前履行,但債權人不能要求債務人拋棄期限利益而提前受領,例如無償保管合同。當期限利益既屬於債權人又屬於債務人時,當事人一方拋棄期限利益的,應該獲得對方當事人的許可。拋棄的期限利益,利益人不得請求返還。對於侵害對方期限利益的,由侵害人負賠償責任。詳細債權債務法律條例華債網更為清楚。
債權人可以拒絕債務人提前履行債務,是指債權人享有期限利益的情況下,債權人為了使自己的期限利益不受損害,可以拒絕債務人提前履行債務。提前履行不損害債權人利益是指在債權人不享有期限利益的情況下,債務人提前履行不損害債權人的利益。

『伍』 法院執行局說是工司什麼都沒有,農民工要求執行股東老總,執行局說你們告的公司無法執行股東

嗯,公司債務讓股東承擔責任,主要是情形:1、股東與公司人格混同;2、股東未足額履行出資義務。司法實踐中,主要是第2種情形,以前的話,會比較困難。現在的話,如果股東未足額履行出資義務,讓股東在未出資范圍內承擔付款責任要方便很多,尤其是在《九民紀要》出台之後,
根據《九民紀要》二、關於公司糾紛案件的審理(二)關於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及表決權 6.【股東出資應否加速到期】在注冊資本認繳制下,股東依法享有期限利益。債權人以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為由,請求未屆出資期限的股東在未出資范圍內對公司不能清償的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下列情形除外:
(1)公司作為被執行人的案件,人民法院窮盡執行措施無財產可供執行,已具備破產原因,但不申請破產的;
(2)在公司債務產生後,公司股東(大)會決議或以其他方式延長股東出資期限的。
當然,具體情形和具體的操作會很復雜,如果標的較大,建議咨詢律師處理。

『陸』 什麼是合同中的期限利益

比如債務人欠債權人錢,規定1年之內還,那麼這1年的期限就是給予債務人專的權利屬即為一種利益,由於這是債務人的權利,所以債務人可以放棄,提前履行,債權人在不對其產生不利影響的情況下不得拒絕受領。
總之,期限利益是給予債務人的一種利益。

『柒』 舉例說明合同中的先履行抗辯權

比如合同約定,買方於某年一月付款,賣方於同年六月發貨。此約定對賣方來講具有期限利益或順序利益。期限利益的主要表現,在於賣方可以利用買方的資金及時間差去組織貨源。如果買方到期不付款,賣方到期也可以不供貨。不供貨的原因,在於買方未付款。

此種情況不能視為雙方違約,而應認定買方違約,賣方因對方違約而行使抗辯權。履行合同條件,一方的履行是另一方履行的前提條件。如有的買賣合同明確規定:「款到提貨」或「交款提貨」,在類似的規定中,順序利益和期限利益表現得不是很明顯。但一方履行與另一方履行之間的關系,卻十分明確。



(7)獲得期限利益案例擴展閱讀

抗辯權的客體是請求權,而且該項請求權只能是具有財產內容的抗辯權。民事權利如果從作用上劃分,可區分為請求權、抗辯權、支配權和形成權四種,其中請求權的客體為被請求人的給付行為,支配權的客體為被支配的對象如物、智力成果、人格利益等,形成權的客體為民事法律關系自身。

而抗辯權的客體則是他人的請求權,這是由抗辯權的作用所決定的,因為抗辯權是對抗他人請求權的一項權利,其行使的結果是他人的請求權暫時或永久地不能實現。

同時,請求權作為抗辯權的客體只能是具有財產內容的請求權,比如物權的請求權、債權請求權,如果是具有人身內容的請求權(如人格權請求權)則不得成為抗辯權的客體,因為在民法上對人身權的保護優於對財產權的保護,人身權請求權一旦產生,任何法律都不得附加條件對其行使給予限制。

『捌』 汽車出事故後撞傷了人,傷者耍無賴該讓他起訴嗎

如果你有全險,你交給保險公司就行了,什麼都不用管!

『玖』 哪裡有預期可得利益案例

【案例解析】預期違約可能在履約期滿前承擔違約責任

案例簡介:

2000年6月4日,王某與中國建設銀行城關支行簽訂了一份房屋擔保借款合同,合同約定王某向城關支行貸款人民幣20萬元,借款期限為2000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13日;王某採用分期還本付息的方式償還貸款;另外,王某以其一套擁有產權,位於市區的三居室做抵押擔保,並依法辦理了抵押登記。2000年6月14日,城關支行按照約定向王某發放了貸款人民幣20萬元。而截止到2003年6月,王某隻償還了部分本金和利息,經城關支行催要仍拖欠9期按揭款未還。

2003年6月20日,城關支行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決解除雙方簽訂的房屋擔保借款合同,要求王某償還所欠的貸款本金和利息,並主張就王某位於市區的三居室折價或以變賣、拍賣所得價款優先受償。王某則辯稱,城關支行僅因自己拖欠部分按揭款,就要求解除合同,不符合法律規定。法院經審理後判決,解除雙方簽訂的房屋擔保借款合同;王某償還所欠的貸款本金和利息,並以抵押房產為其債務承擔抵押擔保責任。

案例評析:

本案是一起貸款合同糾紛案。雙方當事人的主要分歧就在於房屋擔保借款合同是否可以解除。城關支行認為王某拖欠9期按揭款未還,屬於不能依照約定履行合同義務,因此請求法院判決解除合同。王某則認為該拖欠貸款的事實不足以導致合同解除。而此爭議的關鍵就涉及到預期違約。

首先,雙方當事人簽訂的房屋擔保借款合同是雙方真實的意思表示,內容合法,是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既然為有效合同,王某拖欠的9期按揭款就必須償還。

其次,城關支行要求解除合同,也必須有其法律依據。中國《合同法》第94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三)……;(四)……;(五)……。」該條第二款的規定就涉及預期違約及其兩種形態: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合同法》第108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本案中,城關支行按照合同約定向王某發放了貸款,但王某卻沒有按照合同約定履行自己的還貸義務,拖欠銀行9期按揭款未還,根據第94條的規定,王某的行為構成默示預期違約,城關支行有權要求解除合同。法院也是依據以上法律規定作出了解除合同的判決。(

『拾』 民間借貸法院受案期債務人付利息嗎

您好,「民間借貸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處理規則」的最高法觀點,供您參考:導讀:在現實的民間借貸糾紛中,一些貸款人為確保收回利息,在提供借款時常常將利息預先從本金中扣除,借款人實際借款數額僅僅是本金扣除利息後的數額。這種做法影響了借款人資金的正常使用,片面加重了借款人的資金成本,嚴重損害了借款人的合法權益,顯失公平。同時,預扣利息屬於變相提高貸款利息的行為,嚴重擾亂我國的經濟秩序。鑒於此,2015年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對民間借貸糾紛中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處理規則進一步進行了明確。本文整理了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對此問題的司法觀點及相關案例。【最高法觀點】觀點一:本金數額的數額認定及利息的提前扣除,應根據民事訴訟舉證證明責任予以事實認定。借據、收據、借條等債權憑證對於本金認定具有初步證據效力。但一方面囿於我國尚未有大額現金支付強制銀行轉賬的規定,另一方面基於整個社會徵信體系的有待提高,另外基於資本的逐利性,債權憑證上載明的出借金額往往與借款人實際收到的本金數額不一致。且目前出借人提前扣除利息的做法一般比較隱蔽,出借人與借款人之間往往進行定期結算,簽訂結算協議、還款協議等書面文件,或者更換借條、欠條、收據等債權憑證方式導致債權憑證載明出借本金數額並非借款人實際收到的本金數額。一旦出借人要求以借條等債權憑證為依據要求還款,借款人往往以借條等債權憑證包含隱形高息、提前扣除利息、實際本金數額與載明本金數額不一致等抗辯,法院很難查證出借本金的實際數額。在此情形下,應初步判斷出借人主張的借款事實是否具有不可排除的合理懷疑,在存在合理懷疑時,應要求出借人進一步舉證。對於本金實際數額的法律事實認定,應該以《民事訴訟法》及《民事訴訟司法解釋》為依據,合理分配舉證證明責任。依據《民事訴訟司法解釋》第90條、91條以及第108條的證據規則法理,出借人基於民間借貸法律關系要求借款人按照借條、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載明本金數額歸還借款的,首先應當舉證證明雙方當事人已達成借貸合意的事實,以及按照債權憑證載明數額已經實際交付的證據,如匯款憑證、銀行轉賬記錄等。如不存在疑點事實,可以認定出借人完成了自己的舉證責任。借款人主張利息已經提前扣除的,應對該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如果出借人未舉證證明其已按照債權憑證載明數額實際支付款項,借款人抗辯主張利息已經提前扣除的,且出借人主張的借款本金數額存在不可排除的合理懷疑的,比如債權憑證載明的大部分款項通過銀行轉賬而其餘部分款項以現金交付且無其他證據印證的,人民法院應該要求出借人補強證據,以排除合理懷疑。如果出借人不能證明與債權憑證載明數額的差額以現金交付事實的,應對該部分訴訟請求不予支持。另外,對於民間借貸案件中本金是否扣除利息的事實認定比較復雜。要根據《民事訴訟法》之規定,從本證和反證角度相互比較,確立高度蓋然性原則。本證是訴訟證明過程中,對待證事實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所進行證明活動,比如出借人主張債權憑證載明金額即為實際出借本金數額,並提供銀行轉賬記錄、收據等證據,反證即為不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提供證據對本證進行反駁的證明活動,出借人提供證人證言證明利息已經提前扣除、實際收到借款數額與債權憑證載明金額並非一致。本證證明活動目的在於使法官對於待證事實的存在與否形成內心確信,這種內心確信應當滿足證明評價的最低要求即法定的證明標准,而反證的證明活動,目的在於動搖法官對於本證所形成的內心確信,使其達不到證明評價的最低要求。對於反證而言,其證明程度要求比本證要低,只需使待證事實限於真偽不明即可。法官無權拒絕裁判。在出借人主張債權憑證載明金額即為實際出借本金數額、借款人主張利息提前扣除債權憑證載明金額與實際收到金額不一致,待證事實存在與否不能確定、真偽不明時,應該按照《民訴法司法解釋》第108條之規定,根據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進行確定。觀點二:明確利息性質,避免變相提前扣除利息行為的合法化。案例:2011年12月26日,楊某作為甲方(出借人)與乙方(借款人)金蘭公司,丙方(擔保人)李某簽訂《借款協議書》約定,楊某出借1500萬元給金蘭公司作為流動資金,借款期限自2012年1月15日至2012年7月6日,月利率為2%,利息總額為180萬元,如乙方不按期歸還借款,逾期還款利率按4%計算違約金。丙方作為保證人,為乙方提供連帶責任保證。2012年1月17日,楊某向金蘭公司轉賬支付1500萬元。2012年1月18日,金蘭公司支付給楊某現金180萬元。借款到期後,金蘭公司沒有及時付款,楊某起訴至一審法院,要求金蘭公司歸還借款1500萬元,並按照月利率2%支付利息。金蘭公司抗辯稱本金應按照1320萬元計算。從案涉《借款合同書》約定來看,借款期限為2012年1月15日至2012年7月6日,月利率為2%,利息總額為180萬元。借款人在次日將180萬元利息歸還出借人,本案是否存在利息預先扣除情形、出借人要求歸還本息是按照1500萬元計算本金還是1320萬元計算本金存在一定爭議。有觀點認為:雙方在《借款協議書》中約定利息為180萬元,但並未約定利息支付的時間,因此,債務人可以隨時支付利息,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債務人支付利息,這是當事人自由意志體現,金蘭公司支付了180萬元,雖與借款協議中約定的利息基本一致。法律並未禁止提前償付利息,法律規定「借款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是指交付本金時預先扣除利息。本案借款人以實際償還行為對向出借人支付利息的時間形成了合意。這種合意應當優先於法律的規定和法律精神的推理。因此,應當按照出借人主張的1500萬元計算本息。我們認為,此種行為盡管並非通常出借款項時直接扣除利息後交付本金的行為,但結合《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利息性質等分析,應該予以否定性評價。首先,就利息性質而言,利息是按約定利率計算的孳息,是借款人完全支配和使用借款本金所承擔的成本,是借款人使用該借款本金所創造經濟效益一部分利潤轉移給出借人。如果事先從借款本金中扣除利息,無疑使借款人利用本金創造經濟效益的資金條件受到限制,這對於借款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其次,《合同法》第196條規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並支付利息的合同。民間借貸中,出借人的主要義務是提供借款,借款人的主要義務是償還所借款項並支付利息。就本案而言,雖然當事人對於返還借款期限沒有約定,但根據《合同法》第205條規定,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對支付利息的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61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借款期間不滿一年的,應當在返還借款時一並支付;借款期間一年以上的,應當在每屆滿一年時支付,剩餘期間不滿一年的,應當在返還借款時一並支付。所以,本案中,當事人完全可以就返還利息時間進行協商,如果協商不成,應該根據法律規定,交易方式、交易慣例進行確定。當事人借款目的是為了取得利益,包括借款的期限利益,如果次日即償還借款,無疑剝奪了借款人對於部分借款本金的期限利益。本案情形雖然並不屬於出借人預先扣除利息後交付本金,並非典型的「本金中扣除利息」的行為,但對於此種行為的認可,無疑是當事人可以藉此規避法律強制性規定的縱容。所以,對於此種行為,結合法律規定、利息性質分析,應該予以否定性評價。(摘自《解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作者:杜萬華、楊臨萍、韓延斌、王林清、於蒙,載於《民事法律文件解讀》2015年第9期)【參考案例】1.「砍頭息」不得計入借款本金——陳某花訴黃某錠、黃某坤、廈門市金穗園溫泉酒店有限公司民間借貸糾紛案案例要旨: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並計算利息。(案號:[2013]廈民終字第2298號。摘自《民間借貸:司法實踐及法律重述》,作者:陳國猛,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2.出借人不得將利息在本金中預先扣除,為從本金中預先扣除部分放貸收益而讓借款人出具的現金收條,法院不予認可——浙江金佑擔保有限公司與浙江格瑞特服飾有限公司等企業借貸糾紛上訴案案例要旨:出借人不得將利息在本金中預先扣除,為從本金中預先扣除部分放貸收益而讓借款人出具的現金收條,法院不予認可。(案號:[2011]浙商外終字第78號,摘自《民間借貸法律政策案例適用指南》,作者:田朗亮,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3.貸款人從借款本金中預扣利息的,經公證的典當借款合同將不具有強制執行效力——李某與某典當公司借款典當合同糾紛案案例要旨:典當借款合同雖然經過公證具有強制執行效力,但貸款人從借款本金中預扣利息的,法院將裁定公證債權文書不予執行。(摘自《民間借貸糾紛訴訟指引與實務解答》,作者:張家麟,法律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法律依據】1.《合同法》第二百條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並計算利息。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七條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載明的借款金額,一般認定為本金。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實際出借的金額認定為本金。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125.公民之間的借貸,出借人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的,不予保護;在借款時將利息扣除的,應當按實際出借款數計息。以上資料供題主參考。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法信」 公號(ID:Legal_Information)

閱讀全文

與獲得期限利益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