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解放戰爭時期是幾年到幾年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方面稱為「動員戡亂」,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黨中央領導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不顧個人安危於1945年8月25日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達成停戰協定和舊政協決議。
1946年6月底,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和舊政協決議,依賴美國的援助,拒絕黨和全國人民關於實現和平民主的正義要求,以進攻我中原解放區為起點,悍然發動全面內戰。
1949年9月,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開幕,會議通過帶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並決定改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京。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革命歷史檔案的年限為擴展閱讀:
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各解放區人民的支持下,在國民黨統治區學生運動,工人運動和各階層斗爭的有力配合下,在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積極配合下,領導解放軍開展的解放戰爭。
期間,國民黨依靠優勢兵力對共產黨解放區展開了全面進攻,但被解放軍挫敗,在戰爭頭一年消滅敵軍5個旅,為戰略進攻做好准備。
國民政府的8個月的全面進攻並沒有收到預想中的效果,解放軍主力依然存在。這樣國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戰略方案: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共產黨根據地。
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大軍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國民政府的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陳毅、粟裕領導下的華東野戰軍挺進豫皖蘇;陳賡、謝富治兵團挺進豫西。
三路大軍,互相策應,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個「品」字形的戰略態勢,這就牽制了南線國民黨軍一半以上的兵力,威脅國統區。
1948年經過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和渡江作戰,使我黨領導的革命力量在內戰中不斷發展壯大,消滅了蔣介石的800萬軍隊,推翻了國民黨政府,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⑵ 中國共產黨史建黨是什麼時候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通過了黨的章程,選舉陳獨秀為總書記,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1941年黨中央決定召開「一大」確定1921年7月的首日即7月1日作為黨的生日和紀念日。所以建黨節是7月1日。
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7月23日成立後,在反動軍閥政府的殘暴統治之下,只能處於秘密狀態,在大革命時期,黨忙於國共合作、開展工農運動和支援北伐戰爭,沒有條件對黨的誕生進行紀念。毛澤東同志於1938年5月提出把7月1日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辰紀念日。
拓展資料
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7月成立後,在反動派的殘暴統治之下,只能處於秘密狀態,沒有公開進行活動的環境。在大革命時期,黨忙於國共合作、開展工農運動和支援北伐戰爭,沒有條件對黨的誕生進行紀念。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處在更加艱苦的農村戰爭環境或者在白色恐怖下進行斗爭,仍沒有條件組織統一的活動來紀念黨的生日。
直至1936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十五周年的時候,黨的一大代表陳潭秋同志在莫斯科出版的《共產國際》雜志第七卷上,發表了《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回憶》一文,以表示對黨的誕生的紀念。這是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最早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一大是1921年7月底開幕的,但沒有具體的日期。這篇紀念文章是以一大開會的月份為依據的,而不是以一大開幕的具體日期為依據的。
當時,在延安的曾經參加過一大的黨的創始人只有毛澤東和董必武兩人。他們回憶一大是七月份召開的,但記不清楚確切的開會日期。因為缺乏檔案資料,一時無法查證,所以就把7月1日確定為黨的誕生紀念日。
⑶ 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哪幾個主要歷史時期
1、1927至1937年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嚴黨領導的武裝起義有100多次,遍及14省140多縣(市),參加起義的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有數百萬人。
這些起義,高舉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旗幟,給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以有力的回擊。起義保存下來的武裝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主要來源。
2、1937至1945年的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3、1945至1949年的全國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方面稱為「動員戡亂」,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4、1949年至今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中國社會主義革命指從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3)革命歷史檔案的年限為擴展閱讀
歷史條件:
一、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做了榜樣,隨後馬克思主義為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並傳播,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很好的人民基礎,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 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於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最終勝利。
四、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五、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准備。
⑷ 什麼是大革命時期
國民革命,亦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或「大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戰爭和政治運動。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興起。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參與和努力下,大革命風暴迅速席捲全國。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清共」,國共合作破裂。
革命是指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個王朝代替另一個王朝(如唐代替隋,清代替明)不算是革命,因為封建王朝的階級屬性沒有改變。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
1924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
隨後,創辦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經過1925年兩次東征,統一和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恢復和發展了工農運動。所有這些,都為北伐戰爭作了准備。
歷史背景:
國民革命,也稱大革命,第一次革命在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順應世界潮流,適應時代步伐,著手對國民黨進行改組,並於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大會通過了《宣言》,孫中山就《宣言》的宗旨作了演說,並說明通過的《宣言》接受了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張,對內推翻軍閥,對外推翻帝國主義。
大會正式決定國共合作(孫中山採取黨內合作,如:共產黨員周恩來在黃埔軍校任政治部主任),而國共合作所採取的方式就是黨內合作。
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以《宣言》發表為標志,孫中山的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國共合作,增加了新的血液,加強了各革命力量的聯合,推動了革命高潮的到來,工農革命北伐革命興起。
⑸ 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指什麼時期
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是1949---1956年。
社會主義革命的簡介:
社會主義革命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進入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56底三大改造(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因此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是1949---1956年。
社會主義革命的發展關鍵:
事物的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種性質的生產力向另一種性質的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也是一個由量到質的逐步演進過程。
當這一過程處於兩種不同質的生產力交叉過渡階段時,社會生產力在總體上便會呈現出二元性質,並由此導致其對生產關系的二重功能。因此,二元性質的生產力無疑是社會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關節點。
從發展的觀點來看,二元性質的生產力愈是向前發展,其中所含的舊的性質會愈來愈少,新的性質會愈來愈多。與此相應,它能容納舊的生產關系的可能性也就愈來愈小,能容納新的生產關系的可能性就愈來愈大。
當它發展到新的性質完全取代但的性質而居絕對統治地位時,生產力所具有的二元性質及其二重功能也就被一種單一的性質及其功能所取代。
⑹ 新民主主義革命四個時期及起止時間
1、1919年5月4日—1927年7月15日
五四運動之後,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這一開天闢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後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本階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為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建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帶領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進行了1924年—1927年的國民大革命,這就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一次國共合作)。
2、1927年7月15日—1937年7月7日
這一階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為以蔣介石為首的新軍閥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共建立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帶領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進行了土地革命,這就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或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3、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這一階段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共兩黨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第二次國共合作),帶領全國人民進行了抗日戰爭並取得了完全勝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這一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4、1945年8月15日—1949年10月1日
這一階段中國的主要矛盾表現為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共建立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帶領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進行了1946年到1949年的解放戰爭(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推翻了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創立了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的勝利,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社會在全國范圍內的建立。
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使億萬中國人民成了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滿懷豪情開始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征程。
(6)革命歷史檔案的年限為擴展閱讀
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包含了以下方面的內容:
一是革命的目標。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直接目標是改變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築。它的根本目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二是革命的對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三是革命的動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四是領導力量。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
五是革命的具體步驟。基於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
六是革命的性質。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性質不同,它仍然屬於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但它與社會主義革命又是互相聯系、緊密銜接的,中間不容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只有認清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和聯系,才能正確領導中國革命。
⑺ 現存的革命歷史檔案有多少
現存的革命檔案歷史檔案是非常多的,因為各個館都不同,所以無法統計。
⑻ 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指什麼時期
中國社會主義革命指從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鑒於中國原本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能直接走入社會主義,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
強調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將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經過一個時期的新民主主義建設,在生產力水平得到較大提高的基礎上,再將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
(8)革命歷史檔案的年限為擴展閱讀
黨的基本路線告訴我們,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也就是到達革命的終極的前途之前,始終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斗爭,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存在著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進行顛覆和侵略的威脅。
所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誰勝誰負的斗爭,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解決。幾十年內是不行的。「一百年後還要不要革命?一千年後要不要革命?總還是要革命的。」
經過長期的反復的斗爭,無產階級必將徹底消滅資產階級和一切階級差別。在全世界范圍內,階級最後消滅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前途——共產主義社會就到達了。
⑼ 1921年是什麼時期
民國北洋政府時期。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華民國前期以袁世凱為首的晚清北洋軍閥在政治格局中佔主導地位的中國中央政府,於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當選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後正式形成。
北洋政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繼承前朝疆域的政權,也是中國繼清朝滅亡後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的中國政府。
"二十一條」簽訂後,袁世凱逆歷史潮流不顧全國人民反對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最終引發護國運動討伐反對而終止。
北洋政府首腦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崩離析,皖系、直系兩大派系先後控制中央政府,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北洋政府又被迅速壯大的奉系控制。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北伐軍先打吳佩孚,再攻孫傳芳,最後擊張作霖,各個擊破,不到一年,即控制全國半壁江山。
北洋軍閥政府在面臨失敗的最後關頭,仍不願意自動退出歷史舞台。1927年6月,張作霖在北京組織安國軍政府,自任大元帥,企圖聯合各派軍閥,進行最後掙扎。
蔣介石、汪精衛先後進行「清黨」、「分共」,使北伐中途停頓,給北洋軍閥以短暫喘息之機。然而為時不久,國民黨各派再度聯合繼續進行所謂後期北伐,張作霖見大勢已去,遂於1928年6月下令退出京津一帶,向東北收縮。
他本人在回沈陽途中,行至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彈炸死,史稱「皇姑屯事件」。1928年6月8日,國民黨軍隊進入北京,北洋軍閥政府在中國的統治最後結束。
(9)革命歷史檔案的年限為擴展閱讀:
北洋政府時期的歷史大事:
1、直奉戰爭
直奉戰爭指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在中國北方進行的兩次戰爭。第一次直系獲勝。第二次奉系獲勝,直系慘敗,從此直系勢力一蹶不振。北洋政府落入奉系軍閥手中。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奉系失敗後,於東北圖謀再起。1924年9月3日浙江軍閥發生戰爭,張作霖於4日發出響應浙江軍閥盧永祥,責備曹錕、吳佩孚的通電,向山海關、熱河一帶增兵。
奉軍編為6個軍,張自任總司令,並於15日致電曹錕發出挑戰。17日,曹錕發布討伐張作霖令,任命吳佩孚為討逆軍總司令。
此次戰事,直系有25萬兵力,奉系有17萬兵力,雙方均有海、空軍參戰。開戰後,奉軍先後攻佔朝陽、建平、赤峰、隆化等地。
10月7日,奉軍發動總攻擊,佔領九門天險,於九門口、石門寨、三道關等地激戰,雙方傷亡各10000餘人。
奉軍佔領山海關後,17日進長城,長驅直入,至灤州張宗昌部,圍殲榆關一帶的直軍。11月3日,奉軍進逼天津,吳佩孚率殘部自塘沽出海南下。戰爭以直系失敗告結束。
2、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4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直奉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四運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洋政府
⑽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資料、背景、經過和時間。急急急急急!!!!!!!!!! 謝謝了!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召開,而黨的誕生紀念日是7月1日。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參加會議的各地代表有: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毛澤東、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陳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陳公博,包惠僧受陳獨秀派遣參加了會議。他們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科爾斯基列席了會議。在會議進行過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闖進了會場,會議被迫中斷。於是,最後一天的會議,便轉到了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艇上舉行。經過討論,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並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
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
七月一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召開,而黨的誕生紀念日是7月1日。為什麼兩者的時間不一致呢?為什麼7月1日成了黨的誕生紀念日呢?
把7月1日作為黨的誕生紀念日,是毛澤東於1938年5月提出來的。當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十七周年紀念日。」這是中央領導同志第一次明確提出「七一」是黨的誕生紀念日。
當時在延安的曾經參加過一大的黨的創始人只有毛澤東、董必武兩人。他們回憶一大是7月份召開的,但記不清楚確切的開會日期。因為缺乏檔案材料,一時無法查證,所以就把7月1日確定為黨的誕生紀念日。
「七一」作為黨的誕生紀念日,最早見於中央文件是1941年6月。當時,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抗日四周年紀念指示》。《指示》說:「今年七一是中共產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據地應分別召集會議,採取各種辦法,舉行紀念,並在各種刊物出特刊或特輯。」這是以中共中央名義作出的把「七一」作為黨的誕生紀念日進行紀念的第一個文件。
黨的一大開幕日期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由黨史工作者考證清楚,根據新發現的史料和考證成果,確定一大的召開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
雖然黨的誕生紀念日並不是黨的一大召開的具體日期,「七一」這個光輝的節日已經深深地銘刻在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心中。它成為人們每年進行紀念的一個重要節日,也成為中國節日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