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戰國各國年限

戰國各國年限

發布時間:2021-03-26 00:13:52

1. 春秋戰國時期的六國是分別是什麼國家,多少年被秦國滅亡

春秋戰國時期的六國是分別是:韓,趙,魏,楚,燕,齊。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2年滅趙、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公元前222年滅燕、公元前221年滅齊。

秦國前後用了十年時間就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從此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秦的統一使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為中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戰國各國年限擴展閱讀

秦國地處西陲,原為關中地區的一個小國,春秋時期遠較中原地區各諸侯國落後,春秋各國稱霸中原盟會爭雄時,秦常被擯斥於外。但自秦孝公起勵精圖治,任用商鞅變法革新,廢除舊奴隸主貴族特權和世卿世祿制度,逐漸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政權。

對內實行「獎軍功、教耕戰」,對外則連橫而戰諸侯國。司馬錯又南並漢中、巴蜀,北滅義渠、隴西,巴蜀廣大地區先後為秦所有。後白起率軍攻拔楚都郢,又擊潰趙魏聯軍於華陽,殲滅趙軍於長平,中原地區的大片河山幾乎都在秦國的控制之下。

經過春秋和戰國長期的兼並戰亂,中國社會逐漸向全國統一的趨勢發展。到公元前246年,也即秦王政即位的初年,隨著秦滅六國統一戰爭的開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秦國,即將在刀光劍影中誕生。六國日漸沒落、秦國蒸蒸日上已成不可逆轉之勢。

2. 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都有哪些

1、鄭國(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中國歷史上西周、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以商業發達、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詩樂文化聞名於世,是中國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國君為姬姓,伯爵。

2、燕國(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

3、滕國,中國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侯爵。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之後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綉於滕(今山東滕州),是為滕叔綉。

4、虞國,也稱北虞,春秋時期諸侯國,位於山西晉南,國君為姬姓,都城遺址坐落在中條山脈最低平最開闊之處的平陸縣古城村。後為晉獻公「假道伐虢」所滅。

5、西晉(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之一,另與東晉合稱晉朝。傳四帝,國祚五十一年。若以滅東吳始,則僅立朝37年。為了區別於東晉,史稱西晉,兩晉又被稱為司馬晉。

3. 春秋戰國時期有幾年

春秋戰國合稱東周,公元前770-476為春秋,公元476-221為戰國,共549年

4. 春秋戰國時期是幾幾年

春秋戰國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4)戰國各國年限擴展閱讀

春秋時期,政治上,各種改革,變法連接不斷,而成功進行變法的國家則強大起來,通過這種政治變革,奴隸制度最終消亡,新興的封建制度逐漸確立起來。

戰國(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或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即已被秦國滅亡,所以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春秋時代已稱王),周王權威進一步受損。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征。經過多年的爭戰,從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東方六國先後為秦統一。

中國實現了華夏民族的統一、建立起了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秦的統一是春秋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起西周,東周時期的生產力又有新的發展,采礦、冶煉、鑄造業中出現了許多新工藝,如豎井中採用垛盤支護,使採掘深處的銅礦成為可能。

硫化礦冶練技術的出現,拓寬了銅礦資源的利用;焊接、嵌錯、鎏金和失蠟法鑄造工藝等,使中國的青銅時代進入又一個繁榮期。鐵器的出現,特別是戰國中葉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行業中逐漸普及,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社會分工更細,各行各業的興盛,促進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使商業活動空前活躍。新興地主階級及相應生產關系的出現,對舊有生產方式是個沉重打擊。這是生產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導致割據與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

各國之間設關立禁,也不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實現統一,才能促使社會更快地發展和進步。廣大農民、工商業者和新興地主都盼望統一。雖然統一是靠長時間戰爭實現的,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畢竟換來了歷史的進步,使一種新的制度得以確立。

5. 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那個國的時間長

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經歷的時間最長。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姬姓諸侯國,為戰國七雄之一,傳國43王800年,於前222年被秦國消滅。開國君主召公奭是西周宗室大臣,與周武王、周公旦同輩。
公元前11世紀由周武王封召公奭於燕,召公奭長子燕侯克代封。公元前7世紀燕國吞並薊國,建都薊(位於今北京市)。疆域范圍大致為今天的北京、天津全部,河北、遼寧、山西、內蒙古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由於建國以後較長時間內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所以文化較中原各國落後。燕桓侯時,山戎南下攻燕,燕被迫遷都臨易。燕庄公時在山戎的侵略下險些亡國,靠齊桓公"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進而在日後有了發展,成為春秋時期十二諸侯之一。
前323年,燕國參加了公孫衍發起的"五國相王"活動,燕易王稱王。前320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國都被齊國、中山國攻破,在趙武靈王支持下,姬職即位,是為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後招賢納士、勵精圖治,燕國國力大增,佔領了中山國北境一帶。燕將秦開東向擊胡,拓地千餘里,直到遼東、朝鮮北部。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國、趙國、韓國、魏國合縱攻破齊國,幾乎佔有齊國全境(除了莒、即墨兩城),燕國達到全盛。
燕昭王之後燕國一直內亂,前222年,燕王喜被秦國俘虜,燕國滅,秦置燕國故地為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 。燕國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傳國43王800年。

6.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建國時間表

這里糾正一下,越國是復國不是建國。被人以為是趙國,看過趙氏孤兒吧,講的就是趙國建立最艱難的一步,保住了趙家的唯一血脈 ——趙武,之後才有三家分晉的趙國,其艱難之業可想而知

7. 春秋和戰國年份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史學界一般以「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為春秋戰國分界線。「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晚期,晉國的韓、趙、魏、智、范、中行氏六卿專權。

公元前490年,趙氏擊敗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盡為韓、趙、魏、智氏四家瓜分。前453年,韓、趙、魏又聯合擊敗智氏,平分其地,分別建立韓、趙、魏三個政權。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正式承認了他們諸侯的地位。「田氏代齊」齊國本是姜氏的封國。公元前386年,田成子的後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被周天子冊封為國君。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成為霸主,尊王攘夷,號令天下。除了小的不能再小的諸侯,基本沒什麼滅國戰。

戰國:擴大地盤,消滅敵國,最後百餘諸侯只剩七雄爭霸。


(7)戰國各國年限擴展閱讀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對周天子的態度還是很謹慎的,諸侯國之間的戰事是圍繞在稱霸,成為諸侯國的霸主。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並,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

在經過無數次的戰爭後,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之後,出現了七個實力最強的諸侯國:齊、楚、燕、韓、趙、魏、秦。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的諸侯國。這樣一來就形成了「戰國」。這時諸侯國對周天子的態度以及諸王的想法發生了質的變化。

他們不再顧及周天子的存在,目的也不再是稱霸,而是是統一其他諸侯國,然後取代周天子。甚至在戰國中後期,有的諸侯國國君都有幾乎稱帝,比如:秦國和齊國。

「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絕對不是簡單的歷史事件,而是政治、軍事、社會發展的趨勢,以一兩個歷史事件也只能說明從那幾年開始春秋步時代入了戰國時代。

8. 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的具體年份是

東周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為春秋時期;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到東周滅亡(公元前256年)三十五年後的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為戰國時期。 答案補充 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這是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當時,封建生產關系正大孕育,政治上表現為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這個時期,我國在歷經夏、商、西周的統一王朝以後,分裂為數百個諸侯國。它們相互兼並,角逐爭雄,混戰不休;各諸侯國內部,則階級矛盾尖銳,奴隸起義連綿不斷,新舊勢力斗爭激烈,社會在劇烈地動盪著。這一時期的陣痛,正預示著封建制度這一新兒即將延生。 戰國時期為我國封建社會的開端。經過春秋時期激烈的兼並,數百個諸侯國被吞並,周王室的勢力更趨衰落,至戰國初年,主要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史稱戰國七雄。各諸侯國內新興的地主階級先後奪取了政權,進行變法,逐漸確立起封建制度。七國之間展開了更為慘烈的兼並戰爭。最後由秦取代周室,滅六國而一統天下。 東周王室在春秋、戰國兩個時期,共有25王,病死21王,國亡投降,奔波而死的1王,哀傷而死的1王,內爭中被殺死的2王。 東周列國諸侯,因不屬於帝王范圍,故沒記載

9. 春秋戰國時期主要諸侯國國君年表

魯國

姬伯禽 前1043年-前998年 在位46年
魯考公 姬酋 前997年-前994年 在位4年
魯煬公 姬熙 前993年-前988年 在位6年
魯幽公 姬宰 前987年-前974年 在位14年
魯魏公 姬晞 前973年-前924年 在位50年
魯厲公 姬擢 前923年-前887年 在位37年
魯獻公 姬具 前886年-前855年 在位32年
魯真公 姬濞 前854年-前826年 在位29年
魯武公 姬敖 前825年-前816年 在位9年
魯懿公 姬戲 前815年-前807年 在位9年
魯廢公 姬伯御 前806年-前796年 在位11年
魯孝公 姬稱 前795年-前769年 在位27年
魯惠公 姬弗涅 前768年-前723年 在位46年
魯隱公 姬息姑 前722年-前712年 在位11年
魯桓公 姬允 前711年-前694年 在位18年
魯庄公 姬同 前693年-前662年 在位32年
魯閔公 姬啟 前661年-前660年 在位2年
魯厘公 姬申 前659年-前627年 在位33年
魯文公 姬興 前626年-前609年 在位18年
魯宣公 姬餒 前608年-前591年 在位18年
魯成公 姬黑肱 前590年-前573年 在位18年
魯襄公 姬午 前572年-前542年 在位31年
魯昭公 姬稠 前541年-前510年 在位32年
魯定公 姬宋 前509年-前495年 在位15年
魯哀公 姬將 前494年-前468年 在位27年
魯悼公 姬寧 前467年-前437年 在位31年
魯元公 姬嘉 前436年-前416年 在位21年
魯穆公 姬顯 前415年-前383年 在位33年
魯共公 姬奮 前382年-前353年 在位30年
魯康公 姬屯 前352年-前344年 在位9年
魯景公 姬匽 前343年-前323年 在位21年
魯平公 姬叔 前322年-前303年 在位20年
魯文公 姬賈 前302年-前280年 在位23年
魯頃公 姬讎 前279年-前256年 在位24年

齊國

(姜氏)
齊太公 姜尚 (前1046年--前1000年) 47年
齊丁公 姜及 (前999年--前???)
齊乙公 姜得 (前???--前???)
齊癸公 姜慈母 (前???--前???)
齊哀公 姜不辰 (前???--前863年)
齊胡公 姜靜 (前862年--前860年) 3年
齊獻公 姜山 (前859年--前851年) 9年
齊武公 姜壽 (前850年--前825年) 26年
齊厲公 姜無忌 (前824年--前816年) 9年
齊文公 姜赤 (前815年--前804年) 12年
齊成公 姜說 (前803年--前795年) 9年
齊前庄公 姜購 (前794年--前731年) 64年
齊厘公 姜祿甫 (前730年--前698年) 33年
齊襄公 姜諸兒 (前697年--前686年) 12年
齊前廢公 姜無知 (前686年--前686年) 2月
齊桓公 姜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43年
齊中廢公 姜無詭 (前643年--前643年) 3月
齊孝公 姜昭 (前642年--前633年) 10年
齊昭公 姜潘 (前632年--前613年) 20年
齊後廢公 姜舍 (前613年--前613年) 5月
齊懿公 姜商人 (前612年--前609年) 4年
齊惠公 姜元 (前608年--前599年) 10年
齊頃公 姜無野 (前598年--前582年) 17年
齊靈公 姜環 (前581年--前554年) 28年
齊後庄公 姜光 (前553年--前548年) 6年
齊景公 姜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58年
齊晏孺子 姜荼 (前489年--前489年) 10月
齊悼公 姜陽生 (前488年--前485年) 4年
齊簡公 姜壬 (前484年--前481年) 4年
齊平公 姜騖 (前480年--前456年) 25年
齊宣公 姜積 (前455年--前405年) 51年
齊康公 姜貸 (前404年--前379年) 26年

(田氏)
齊太公 田和 (前404年--前384年) 21年
齊前廢王 田剡 (前378年--前375年) 4年
齊桓王 田午 (前374年--前357年) 18年
齊威王 田因齊 (前356年--前320年) 37年
齊宣王 田辟疆 (前319年--前301年) 19年
齊愍王 田地 (前300年--前284年) 17年
齊襄王 田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 19年
齊後廢王 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 44年

鄭國

鄭桓公 姬 友 在位36年 前806年—前771年
鄭武公 姬掘突 在位27年 前770年—前744年
鄭庄公 姬寤生 在位43年 前743年—前701年
鄭昭公 姬 忽 在位1年 前700年
鄭厲公 姬 突 在位4年 前700年—前697年
鄭昭公 姬 忽 在位2年 前696年—前695年(復位)
鄭子亹 姬子亹 在位7月 前694年
鄭子嬰 姬 嬰 在位14年 前693年—前680年
鄭厲公 姬 突 在位7年 前679年—前673年(復位)
鄭文公 姬 踕 在位45年 前672年—前628年
鄭穆公 姬子蘭 在位22年 前627年—前606年
鄭靈公 姬子夷 在位1年 前605年
鄭襄公 姬子堅 在位18年 前604年—前587年
鄭悼公 姬 沸 在位2年 前586年—前585年
鄭成公 姬 睔 在位14年 前584年—前571年
鄭厘公 姬 惲 在位5年 前570年—前566年
鄭簡公 姬 嘉 在位36年 前565年—前530年
鄭定公 姬 寧 在位16年 前529年—前514年
鄭獻公 姬 躉 在位13年 前513年—前501年
鄭聲公 姬 勝 在位38年 前500年—前463年
鄭哀公 姬 易 在位8年 前462年—前455年
鄭共公 姬 丑 在位31年 前454年—前424年
鄭幽公 姬 已 在位1年 前423年
鄭繻公 姬 駘 在位27年 前422年—前396年
鄭康公 姬 乙 在位21年 前395年—前375年

宋國

宋微子 子啟
宋微仲 子衍
宋宋公 子稽
宋丁公 子申
宋前閔公 子共
宋煬公 子熙
宋歷公 子鮒祀
宋厘公 子舉 (前859-前831)在位28年
宋惠公 子覵 (前830-前800)在位30年
宋哀公 (前799) 在位30年
宋戴公 子武庄 (前799-前766)在位34年
宋武公 子司空 (前765-前748)在位18年
宋宣公 子力 (前749-前729)在位19年
宋穆公 子和 (前728-前720)在位9年
宋殤公 子與夷 (前719-前711)在位10年
宋庄公 子馮 (前710-前692)在位19年
宋後愍公 子捷 (前691-前682)在位11年
宋前廢公 子游 (前682) 在位1年
宋桓公 子御說 (前681-前651)在位31年
宋襄公 子茲父 (前650-前637)在位14年
宋成公 子王臣 (前636-前620)在位17年
宋中廢公 子御 (前620)
宋前昭公 子杵臼 (前619-前611)在位9年
宋文公 子鮑 (前610-前589)在位22年
宋共公 子瑕 (前588-前576)在位13年
宋平公 子成 (前575-前532)在位44年
宋元公 子佐 (前531-前517)在位15年
宋景公 子頭曼 (前516-前451)在位64年
宋後昭公 子特 (前450-前404)在位47年
宋悼公 子購繇 (前403-前396)在位8年
宋休公 子田 (前395-前373)在位23年
宋辟公 子辟兵 (前372-前370)在位3年
宋後廢公 子剔成 (前369-前329)在位41年
宋康王 子偃 (前328-前286)即在位47年

吳國

古公稟父 (前?-前?)
吳伯 太伯 (前?-前?)
仲雍 (前?-前?)
季簡 (前?-前?)
叔達 (前?-前?)
周章 (前?-前?)
熊遂 (前?-前1039)
柯相 (前1038-前1009) 在位30年
強鳩夷 (前1008-前958) 在位51年
余橋疑吾 (前957-前920) 在位38年
柯盧 (前919-前861) 在位59年
周繇 (前860-前829) 在位32年
屈羽 (前828-前795) 在位34年
夷吾 (前794-前762) 在位33年
禽處 (前761-前723) 在位39年
轉 (前722-前682) 在位41年
頗高 (前681-前672) 在位9年
句卑 (前671-前621) 在位51年
去齊 (前622-前586) 在位35年
吳王 壽夢 (前585-前561) 在位25年
吳王 諸樊 (前561-前548) 在位13年
吳王 余祭 (前548-前531) 在位17年
吳王 余眛 (前531-前527) 在位4年
吳王 僚 (前527-前515) 在位12年
吳王 闔閭 (前515-前496) 在位19年
吳王 夫差 (前496-前473) 在位23年

越國

越王 姒無余 (前1981年之前)
越王 姒丕誠 (前621之前)
越王 姒無壬 (前621—前591)
越王 姒無譯 (前591—前565)
越王 姒夫鐔 (前565—前538)
越王 允常 (前538—前497)
越王 勾踐 (前497-前465)
越王 鹿郢 (前464-前459)
越王 不壽 (前459-前449)
越王 朱勾 (前449-前412)
越王 姒翳 (前411-前376)
越王 諸咎 (前376.7—10)
越王 姒錯枝 (前375-前374)
越王 之侯 (前375-前363)
越王 無顓 (前363-前355)
越王 無強 (前355-前333)
越王 姒玉 (前333-前306)

楚國

熊蚤 (前1046年--前???)
熊麗 (前???--前???)
熊狂 (前???--前???)
熊澤 (前???--前???)
熊艾 (前???--前???)
熊瞻 (前???--前???)
熊勝 (前???--前???)
熊楊 (前???--前???)
熊渠 (前???--前???)
熊摯 (前???--前???)
熊延 (前???--前848年)
熊勇 (前847年--前838年) 10年
熊嚴 (前837年--前828年) 10年
熊霜 (前827年--前822年) 6年
熊徇 (前821年--前800年) 22年
熊咢 (前799年--前791年) 9年
熊儀 (前790年--前764年) 27年
熊坎 (前763年--前758年) 6年
熊眴 (前757年--前741年) 17年
楚武王 熊通 (前740年--前690年) 51年
楚文王 熊貲 (前689年--前675年) 15年
楚堵敖 熊艱 (前674年--前672年) 3年
楚成王 熊惲 (前671年--前626年) 46年
楚穆王 熊商臣 (前625年--前614年) 12年
楚莊王 熊侶 (前613年--前591年) 23年
楚共王 熊審 (前590年--前560年) 31年
楚康王 熊招 (前559年--前545年) 15年
楚郟王 熊員 (前544年--前541年) 4年
楚靈王 熊圍 (前540年--前529年) 12年
楚平王 熊居 (前528年--前516年) 13年
楚昭王 熊珍 (前515年--前489年) 27年
楚惠王 熊章 (前488年--前432年) 57年
楚簡王 熊中 (前431年--前408年) 24年
楚聲王 熊當 (前407年--前402年) 6年
楚悼王 熊疑 (前401年--前381年) 21年
楚肅王 熊臧 (前380年--前370年) 11年
楚宣王 熊良夫 (前369年--前340年) 30年
楚威王 熊商 (前339年--前329年) 11年
楚懷王 熊槐 (前328年--前296年) 33年
楚頃襄王 熊橫 (前298年--前263年) 36年
楚考烈王 熊元 (前262年--前238年) 26年
楚幽王 熊悍 (前237年--前229年) 9年
楚哀王 熊猶 (前228年--前228年) 2月
楚王 熊負芻 (前228年--前223年) 6年

晉國

唐叔虞 姬虞 (前1042年--前???)
晉侯燮 姬燮 (前???--前???)
晉武侯 姬寧族 (前???--前???)
晉成侯 姬服人 (前???--前???)
晉厲侯 姬福 (前???--前859年)
晉靖侯 姬宜臼 (前858年--前841年) 18年
晉厘侯 姬司徒 (前840年--前823年) 18年
晉獻侯 姬籍 (前822年--前812年) 11年
晉穆侯 姬費王 (前811年--前785年) 27年
晉殤叔 姬殤 (前784年--前781年) 4年
晉文侯 姬仇 (前780年--前746年) 35年
晉昭侯 姬伯 (前745年--前740年) 6年
晉孝侯 姬平 (前739年--前724年) 16年
晉鄂侯 姬卻 (前723年--前718年) 6年
晉哀侯 姬光 (前717年--前709年) 9年
晉小子侯 姬小子 (前708年--前705年) 4年
晉緡侯 姬緡 (前704年--前679年) 26年
曲沃桓叔 姬成師 (前744年--前731年) 14年
曲沃庄公 姬鱔 (前730年--前716年) 15年
曲沃武公(晉武公) 姬稱 (前715年--前677年) 39年
晉獻公 姬詭諸 (前676年--前651年) 26年
晉惠公 姬夷吾 (前650年--前637年) 14年
晉懷公 姬圉 (前637年--前637年) 1年
晉文公 姬重耳 (前636年--前628年) 9年
晉襄公 姬歡 (前627年--前621年) 7年
晉靈公 姬夷皋 (前620年--前607年) 14年
晉成公 姬黑肩 (前606年--前600年) 7年
晉景公 姬據 (前599年--前581年) 19年
晉厲公 姬壽曼 (前580年--前573年) 8年
晉悼公 姬周 (前572年--前558年) 15年
晉平公 姬彪 (前557年--前532年) 26年
晉昭公 姬夷 (前531年--前526年) 6年
晉頃公 姬棄疾 (前525年--前512年) 14年
晉定公 姬午 (前511年--前475年) 37年
晉出公 姬鑿 (前474年--前452年) 23年
晉哀公 姬驕 (前451年--前434年) 18年
晉幽公 姬柳 (前433年--前416年) 18年
晉烈公 姬止 (前415年--前389年) 27年
晉孝公 姬欣 (前388年--前357年) 32年
晉靜公 姬俱酒 (前356年--前349年) 8年

秦國

秦非子 前900年~前846年 在位54年
秦公伯 前846年~前844年 在位2年
嬴仲 前845年~前822年 在位23年
秦庄公 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
秦襄公 敬仲 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秦靜公 早逝
秦寧公 竫公 前715年~前698年 在位18年
秦出公 謀殺
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在位12年
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 任好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
秦康公 嬴罃 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
秦共公 嬴和 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
秦桓公 嬴榮 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
秦景公 嬴後 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
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在位36年
秦夷公 史記稱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為惠公。」
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
秦厲共公 嬴公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
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
秦懷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
秦靈公 嬴肅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
秦簡公 悼子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
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
秦出公 出子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秦獻公 師隰 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秦孝公 渠梁 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秦惠文王 嬴駟 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秦武王 嬴盪 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秦昭襄王 嬴稷 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孝文王 嬴柱 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
秦莊襄王 嬴楚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秦始皇帝 嬴政 前246年-前210年 在位37年
秦二世 嬴胡亥 前209年-前207年 在位3年
秦三世 嬴子嬰 前206年 在位47天

燕國

燕召公 姬奭 (前?-前1046)
燕侯 姬克 (前?-前?)
燕侯 姬旨 (前?-前?)
燕侯 姬舞 (前?-前?)
燕侯 姬憲 (前?-前?)
燕侯 姬和 (前?-前?)
燕侯 (前?-前?)
燕侯 (前?-前?)
燕侯 (前?-前?)
燕侯 (前?-前?)
燕惠侯 元常 (前865-前827) 在位38年
燕厘侯 姬庄 (前826-前791) 在位36年
燕頃侯 (前790-前767) 在位24年
燕哀侯 (前766-前765) 在位2年
燕鄭侯 (前764-前729) 在位36年
燕穆侯 (前728-前711) 在位18年
燕宣侯 (前710-前698) 在位13年
燕桓侯 (前697-前691) 在位7年
燕庄公 (前690-前658) 在位33年
燕襄公 (前657-前618) 在位40年
燕前桓公 (前617-前602) 在位16年
燕宣公 (前601-前587) 在位15年
燕昭公 (前586-前574) 在位13年
燕武公 (前573-前555) 在位19年
燕前文公 (前554-前549) 在位6年
燕懿公 (前548-前545) 在位4年
燕惠公 (前544-前536) 在位9年
燕悼公 (前535-前529) 在位7年
燕共公 (前528-前524) 在位5年
燕平公 (前523-前505) 在位19年
燕簡公 (前504-前493) 在位12年
燕獻公 (前492-前465) 在位28年
燕孝公 (前465-前450) 在位15年
燕成公 (前449-前434) 在位16年
燕閔公 (前434-前403) 在位31年
燕厘公 姬載 (前403-前373) 在位30年
燕後桓公 (前372-前362) 在位11年
燕後文公 (前361-前333) 在位29年
燕易王 (前332-前321) 在位12年
燕王 姬噲 (前320-前312) 在位9年
燕昭王 姬職 (前311-前279) 在位33年
燕惠王 (前278-前272) 在位7年
燕武成王 (前271-前258) 在位14年
燕孝王 (前257-前255) 在位3年
燕王 姬喜 (前254-前222) 在位33年

韓國

韓武子 姬萬
韓獻子 姬厥
韓宣子 姬起
韓貞子 姬須
韓簡子 姬不信
韓莊子 姬庚
韓康子 姬虎
韓武子 姬啟
韓景侯 姬虔
韓烈侯 姬取
韓文侯
韓哀侯
韓懿侯
韓昭侯
韓宣惠王
韓襄王 姬倉
韓厘王 姬咎
韓悼惠王
韓王 姬安

以下是詳細地址,各諸侯的都有,非常詳細,你自己去看吧。史料典籍,還原真實的歷史 戰國時代諸侯國世系

http://hi..com/%D1%CC%D3%EC%D0%F9/blog/item/ced21ea9f440ccbaca130c3a.html
http://hi..com/%D1%CC%D3%EC%D0%F9/blog/item/e4748dee5484dc1dfcfa3c3a.html

10. 春秋戰國時期歷時多久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歷時549年。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10)戰國各國年限擴展閱讀: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大事:

1、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斗艷的局面。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

西漢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出自這里。

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至戰國時期,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2、三家分晉

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後來趙把范、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

「三家分晉」成為了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產生了,七雄兼並的戰國序幕揭開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春秋戰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百家爭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家分晉

閱讀全文

與戰國各國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