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中,政府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
1、服務主體的非營利性。
非營利性,即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要以內公益性容為基礎。作為現代社會中的「守夜人」,政府的最基本功能和職責,就是提供公共性的制度供給和產品供給。公共文化服務不同於市場文化服務,其服務主體是政府,而不是市場,其公共性決定了提供的文化服務的公共性。
2、服務對象的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即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要惠及全體公民,為全體公民所普遍享有。文化生活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不應有任何地域、城鄉等的差別和種族、身份等的歧視。
(1)政府是否應該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擴展閱讀:
公共文化服務雖然與文化事業在內涵上相關聯,但它更多地體現了建立服務型政府、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與制度供給以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利的要求,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群眾文化權利的新途徑。
因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為確保群眾基本文化權利的實現而進行的制度設計、產品供給和體系建設,其目的在於豐富精神生活,傳播先進文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❷ 政府為什麼要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
政府有四項職能:
1政治職能:
政治職能,亦稱統治職能,政治職能是指政府為維版護國家統治階級權的利益,對外保護國家安全,對內維持社會秩序的職能。中國政府主要有四大政治職能:
①軍事保衛職能。
②外交職能。
③治安職能。
④民主政治建設職能。
2經濟職能
經濟職能是指政府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管理的職能。
①宏觀調控職能。
②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職能。
③市場監管職能。
3文化職能
文化職能是指政府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對文化事業所實施的管理。
①發展科學技術的職能。
②發展教育的職能。
③發展文化事業的職能。
④發展衛生體育的職能。
4社會職能
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即指除政治、經濟、文化職能以外政府必須承擔的其他職能。
①調節社會分配和組織社會保障的職能。
②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職能。
③促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的職能。
④提高人口質量,實行計劃生育的職能。
《政府論》裡面提到政府其實是大眾契約,納稅組成的職能部門,享有權力的同時就有附隨的強制義務
❸ 政府應該怎麼樣做好公共文化服務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要求
1政府來應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對自人民負責的原則。做好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
2.政府應履行文化建設的職能。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
3.政府應堅持依法行政。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制定並執行有關公共服務的相關的決策。滿足人民生活需求。
4.政府應接受監督,打造陽光政府。切實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總結不易,望採納一下!
❹ 請教:怎樣區分政府的組織文化建設職能和提供社會公共服務職能中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
唯一的區別是體現方式不同:
社會公共服務職能體現的比較直接,因為這些屬於社會公共服務設施,修建它們首先能夠滿足人們對於社會文化、體育活動的需求。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職能是間接實現的。當公共服務設施就位,運作,自然而然的人們會在這些設施的服務中受到文化教育,文化建設職能就發揮了。
文化設施一般是由政府部門出資修建的,為廣大市民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空間,讓更多的文化學習愛好者參與進來。
公共文化設施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平台和首要任務,是展示文化建設成果、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水平,直接關繫到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實現和文化發展成果的共享程度。
(4)政府是否應該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擴展閱讀:
組織文化建設類型:
1、學習型組織文化
企業提倡學習,並為員工提供大量的培訓,以將員工培養成各種專業人才。例如:IBM、寶潔、通用等企業就是這種類型的組織文化。
2、俱樂部型組織文化
企業比較重視適應、忠誠感覺和承諾,強調員工的資歷及全面才能,它認為管理人員應該是通才而不是單一專業人才。例如:UPS、政府機構和軍隊等就是這種類型的組織文化。
3、創新型組織文化
企業強調冒險與創新,並提倡高產出高回報,鼓勵拼搏精神。例如:軟體開發、銀行投資類企業就屬於此類型。
4、保守型組織文化
企業強調企業的生存,有較多的條條框框來要求員工,希望員工是遵守紀律的、循規蹈矩的。例如:林業產品公司、能源探測公司等企業就屬於此類型。
❺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明確了哪些政府責任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25日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將於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這部法律,將有力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提升服務效能,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共六章65條,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管理、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分別作了詳細規定。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規定,本法所稱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
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協調、有序開展,法律規定:國務院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綜合協調機制,指導、協調、推動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承擔綜合協調具體職責。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統籌協調,推動實現共建共享。
法律構築起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基本法律制度體系的框架,建立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制度、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免費或優惠開放制度、公共文化服務公示制度、公眾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使用效能考核評價制度、公共文化服務資金使用監督和公告制度、公共文化設施資產統計報告制度、公共文化機構開展服務情況年報制度等。
法律明確,國家扶助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協調發展。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和流動人口等群體的特點與需求,提供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
法律規定,因城鄉建設確需拆除公共文化設施,或者改變其功能、用途的,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重建、改建,並堅持先建設後拆除或者建設拆除同時進行的原則。公共文化設施的選址,應當徵求公眾意見,符合其功能和特點,有利於發揮其作用。
❻ 2018公務員考試提出對策專項:公共文化服務怎麼作答
居住在北京的王建國今年65歲了。退休後,他愛和老伴一起到附近的公園里散步、跳舞、下棋。說起離得不遠的文化中心,他卻搖搖頭說,人少,玩意兒少,不愛去。
像老王這樣,熱衷於自發組織活動的城市居民很多,但會頻繁光臨文化館乃至博物館、美術館的就少了。對許多老百姓而言,這些「高大上」的處所與自己的關聯甚少,不少人對其所屬范疇和職能也並不十分了解。
為此,新鮮出爐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首先對公共文化服務進行了開宗明義的規定:本法所稱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
當然,只是概念的明確遠遠不夠。如果公共文化設施只顧清高自處,與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相距甚遠,效能不高,這樣的服務顯然是不到位的。
對此,文化部部長助理於群坦言,這是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里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將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寫入了總則,同時在政府責任、制度建設方面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於群指出,法律首先明確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主導責任。「這是解決效能問題的關鍵。公共文化服務具有公益性質,是政府的責任。政府不履責的話,效能不可能提高。因此,這部法律明確規定了政府在設施建設、產品生產、服務提供等方面的法定責任,以督促各級政府依法履職盡責。」
此外,法律還明確要求建立反映公眾文化需求的征詢反饋制度、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標准制度、公眾參與的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效能考核評價制度、公共文化機構年報制度等。「這些規定的實施,將對提高效能起非常大的作用。」於群說。
「重設施建設,輕管理使用,恰恰是老百姓的文化需求與政府的公共文化供給錯位的表現。」專家指出,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者應當以這部法律的出台為契機,設法建立機制走出去,在社區環境和城市文化體系中更加醒目,更有存在感。
問題:
如何讓「公共文化服務」更好的服務於百姓?
【參考答案】
措施:1. 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者應當以相關法律的出台為契機,設法建立機制走出去,在社區環境和城市文化體系中更加醒目,更有存在感。
2. 用社會力量壯大服務隊伍。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依法成立公共文化方面的社會組織,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和專業化服務,要建立管理評價教育培訓和激勵保障措施。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單位也要主動、積極地建立文化志願服務機制。
3. 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為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發展,法律規定國家扶助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同時,要求各級政府應當根據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和流動人口等群體的特點與需求,提供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
❼ 國外如何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世界各國由於傳統、國情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務制度與模式,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
(1)政府主導模式。
這種模式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均設有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有垂直領導關系和非垂直領導關系,各級政府文化部門文藝團體進行有限的資助並提供比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此種模式以法國和日本為典型代表。
(2)民間主導模式。
政府沒有正規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門,主要以政策法規營造良好文化生態,鼓勵各類文化團體或機構自我生存。政府財政對文化的投入主要通過各類准行政機構進行分配,這種機構通常被稱為「國家藝術理事會」。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機構是開展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中堅力量,此種模式以加拿大、美國、瑞士為典型代表。
(3)政府與民眾組織的分權化(Decentralization)模式。
政府以「一臂之距」 (Arm』slength)與民眾組織合作,將文化資源進行分配,並共同管理文化事項,提供文化服務,此種模式以英國、澳大利亞為典型代表。「一臂之距」這一概念用到公共文化政策上多是指政府對公共文化撥款的間接管理模式,它要求政府對公共文化採取一種分權化的管理體制,「一臂之距」原則的基本要義便是從集中管理到分權管理。
《芬蘭文化政策》指出,「一臂之距」原則具有「垂直」和「水平」的兩種分權向度。所謂「垂直分權」涉及中央政府與其所屬行政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的縱向分權關系:即一方面,中央政府將文化政策制定和實施的主要權力以及部分文化撥款的責任交給其所屬的文化相關部門;另一方面,它還要求各級地方政府行使相應的權力或承擔相關的責任。譬如,英國中央政府90年代對文化領域的年平均預算為l0億英鎊,而同期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這四個大行政區對文化的年資助額超過了10億英鎊。在芬蘭2000年的公共預算中,中央政府對廣義文化產業的財政支持占支出總額的58.6%,地方政府文化財政支出佔41.4%。而從對狹義藝術生產的資助來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佔一半。
「水平分權」是指各級政府與文化方面的非政府公共組織的橫向分權關系。這類組織是介乎政府與具體文化單位之間的一級中介機構。它有兩個基本特性:其一,這類組織通常接受政府委託,為政府提供文化政策咨詢,甚至向政府提供文化政策設計,並策劃具體的文化政策實施方案。同時,它還負責把政府的部分文化撥款落實到具體文化單位。就此而言,它是代理政府具體管理文化的准政府組織。其二,這類組織往往由藝術方面和文化產業方面的中立專家組成,它雖然接受政府委託,但卻獨立履行其職能,從而盡可能使文化發展保持自身連續性,避免過多受到政府行政干預,這些非政府組織之間通常不具有隸屬關系。
英國是最早實行「一臂之距」文化政策的國家,隨後「一臂間距」原則得到了發達國家的廣泛接受。「國際藝術理事會和文化機構聯盟」的文件指出:「目前在世界各地,無論窮國還是富國,也不論英語國家還是非英語國家,都普遍建立了對文化藝術進行資助的准政府國家機構。」在發達國家的文化政策中,加拿大、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芬蘭、瑞典、瑞士等國明確聲稱採用這一原則。
3西方公共文化治理機制
隨著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的開展,美國、澳大利亞以及歐洲各國的公共文化國家治理也開始引入新的治理機制,將市場經濟的機制如委託——代理關系、公私合作關系和公共股份公司等方式廣泛引入公共部門,嘗試性地構建起一系列公共文化治理機制。
(1)公共文化基金會制
文化基金會制是由非政府組織與國家合作,通過政府對項目進行資助或企業、私人的捐助而設立的非營利性文化管理機制。文化基金會通常比政府更能滿足公眾差異化文化需求,並且能夠對政府的文化職能進行補充。它通過對文化政策施加影響,在政府與社會之間建立起一條良性互動的渠道。政府通過文化基金會組織,以協議的方式對公共文化部門提供基金,並以稅收政策引導社會捐助公共文化部門,以此來促進公共文化事業建設。公共文化基金會制是目前西方
國家公共文化部門普遍確立的一項制度,幾乎所有的公共文化部門都會設立自己的基金會組織。
(2)公共文化託管制
託管制是一項傳統的商業信用制度,由委託人將財產權轉移於受託人,受託人依信託目的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信託財產的制度。公共文化託管制是由委託人將財產委託於公共文化託管機構,由其代為經營和管理。公共文化託管制有利於公共文化經營管理的專業化,豐富國家公共文化的內容。英國議會以託管制建立的大英博物館,是早期以私人託管方式籌建的一座國家博物館,它通過政府的財政撥款來實施國家的公共文化政策。
(3)公共文化招投標制
公共文化招投標制是一項由招標人公開進行的公共文化項目招標形式,中標人對發包者支付承包金,並按照合同規定自主經營這一公共文化項目。這一方式保留了公共文化部門對公共文化項目的所有權和非盈利性,實現了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引入競爭機制,提高了公共文化項目的運營效率。歐洲不少地方政府的公共文化機構都採用招投標制方式,保留文化機構設施所有權和對承包者的監督權,至於日常經營、人員僱傭則一切由承包者負責。
(4)公共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制
公共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制是根據股份有限公司制而形成的公共文化管理制度,它將公共文化公司的資本分成等額股份,國家等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度承擔債務責任,公司也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將現代公司制度運用於公共文化領域再次實現了所有權同經營權相分離,同市場化競爭相適應,有利於公共文化部門的體制改革。瑞典、紐西蘭等國家的國有公共文化企業紛紛推行公共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制,一些文化部門還創立了其分支部門的有限公司。
❽ 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具體指什麼
具體指:好公益性與經營性、均衡化與個性化、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三對關系。
1、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是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服務的公益屬性決定公共文化服務必須將公共利益置於首位,而不能以盈利為主要目的。
2、處理好均衡化與個性化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著眼於滿足社會成員的公共文化需求,應在區域空間、社群之間以及社會個體之間盡可能實現均衡的文化資源配置,盡力做到公平公正。
3、處理好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應用PPP模式,是要增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以下簡稱「PPP模式」)推廣應用到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從政府供給向合作供給、從單一投入向多元投入轉變。
(8)政府是否應該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擴展閱讀
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是一項重要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當前,亟須澄清模糊認識、克服不良傾向,引導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健康發展。
在PPP模式的實際運行中,受經濟利益驅動,社會資本往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缺乏足夠重視,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營利化傾向。如何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保證公益性的主體地位,約束社會資本過度的營利行為,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主要應用於市場化程度較高、經濟較為發達的中東部城市地區。這些地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個性化需求較強,但在個別領域出現了個性化文化服務規模盲目擴張、布局失衡的現象。
從實施情況看,一些社會資本沒有處理好公共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為提高自身效率隨意縮減服務項目和服務人群范圍,導致服務質量不同程度地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