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經濟普查工商登記存在問題

經濟普查工商登記存在問題

發布時間:2020-12-22 19:32:56

Ⅰ 發現某個企業的工商登記信息有誤,向什麼機構反映

如相關權利義務人發現某個企業的工商登記信息確實有誤,應直接向該企業工商營業執照的登記機關即工商局投訴或申請,工商局不予更正的,可以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Ⅱ 街道辦事處經濟普查對公司有什麼好處和壞處要帶哪些證件,如何填表

經濟普查來是全國性的。自是國家為了全面掌握經濟發展規模、結構和效益等情況,建立健全基本單位名錄庫及其資料庫系統,為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高決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礎所進行的全面性調查。
需要的資料在政府發放的《經濟普查通知書》里有明確規定的。如企業應准備《工商執照》、《稅務登記證》、《機構代碼證》等資料,當然特殊單位還有其他規定哈。

Ⅲ 如果個體工商戶登記注冊的負責人與實際經營者不是一個人的話,將會存在哪些問題

1、個體工商戶擅自轉讓給他人經營有何風險?

答:個體工商戶經營者擅自轉讓他人,由他人以版該個體工商戶名義權經營,可能面臨承擔新經營者經營債務的風險。

如果不再繼續經營,可先辦理個體工商戶注銷登記,新的經營者申辦設立登記。分別辦理注銷登記和設立登記後,新的經營者可以繼續使用原個體工商戶的名稱,但原經營者不需承擔新經營者的經營債務。

2、以他人名義辦理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有什麼風險?該怎麼辦?

答:個體工商戶是以營業執照上載明的經營者行使權利(如該個體工商戶的債權、收益權等)、承擔民事責任(如該個體工商戶的債務等)。實踐中,以他人名義辦理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容易產生實際投資人與委託經營者及第三方之間的民事權利糾紛

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注銷以「名義人」申辦的個體工商戶注銷登記,以實際投資人(經營者)的名義重新申請辦理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新設立個體工商戶名稱可與已注銷的個體工商戶名稱相同,已注銷個體工商戶經營者不需承擔新設個體工商戶的債權債務。

Ⅳ 第四次經濟普查的清查與普查的區別,清查也要統計所有二、三產業的法人和個體戶么

清查是登記,普查是正式工作,需要提供財務數據的。可以把清查理解成准備工作吧。

Ⅳ 經濟普查中工商,稅務如何配合

一:不處罰無證經營戶

工商部門不以普查數據為依據處罰無證經營戶。提醒專尚未辦理屬證照的經營戶,希望無證經營戶打消顧慮、如實申報經濟普查各項數據。

二:不查稅補稅

稅務部門不根據普查數據查稅補稅。在個體戶登記工作中,稅務部門已指派專人配合經濟普查工作。普查取得的資料嚴格限定用於經濟普查的目的,不作為任何單位對經濟普查對象實施處罰的依據,也不可能依據該數據進行查稅、補稅或其他處罰。

Ⅵ 我國現在企業登記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現行的企業登記制度脫胎於計劃經濟時代,雖然歷經了28年改革開放風雨的洗禮,但是依然刻有很深的計劃經濟烙印,體現在層層審批,嚴格審查,退出困難等行政許可方面,今天,為了治理經濟環境,我們繼續強調要「嚴把市場主體准入關」,以為把住了這道關,經濟秩序自然好轉,然而當前層出不窮的煤礦事故、食品安全、假冒偽劣、消費欺詐、仿冒商標、侵犯版權等市場不安全現象,說明嚴格的市場准入制度並沒有有效的調節市場失靈,相反,過苛的准入門檻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特別是限制了中小企業和個人的創業願望。這說明企業登記制度在很多方面存在缺陷。 按照我國現行的企業登記規則,企業登記是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申請人設立、變更或終止企業主體資格的事項進行審查核實,作出准許或不予准許的決定,對准許登記的發給《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或《營業執照》並予以公告,企業方可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從我國企業登記的法規和實務來看,登記機關頒發的《營業執照》具有雙重功能,即確認企業主體資格和企業經營資格的作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企業登記管理若干問題的執行意見》(1999年6月29日)指出,「企業被吊銷營業執照的,其法人資格或經營資格終止」,可以認為是對《營業執照》雙重功能的肯定。取得《營業執照》是企業獲得主體資格和經營資格的前提。 《營業執照》的雙重功能是計劃經濟時期政府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生活的結果,但在我國正進入全面市場經濟的今天,他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之一,在經濟生活,行政管理和司法審判的各個層面上表現出錯位和缺位。 一、登記機關嚴格審查前置條件,希望把不合格企業擋在市場之外,但實踐證明,不僅抬高了企業進入市場的門檻,而且擺錯了自身的位置。我國行業行政審批過多過濫,雖經清理,但前清後立,目前仍有大量的行政審批事項分散在各個行政部門的法律法規中,而設立企業的實體法和程序法里,從《公司法》到《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都保留了大量的對行業經營資格的審查規定,《公司法》(全國人大2005年10月27日修訂通過)雖然確立了直接向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原則,但第十二條仍規定:在公司登記時,「公司的經營范圍中屬於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須經批準的項目,應當依法經過批准。」《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國務院1987年8月5日發布)第七條:「國家規定經營者需要具備特定條件或者需經行業主管部門批準的,應當在申請登記時提交有關批准文件。申請經營旅店業、刻字業、信託寄賣業、印刷業,應當經所在地公安機關審查同意。」可見嚴格的前置審查就是對企業經營資格的認定。國家賦予登記機關審查企業的經營資格,實是搞錯了核准登記的主要職能是確認市場主體,而不是通過對市場主體的審查來管制經營行為,事實表明,這種管制也是無效的,就如《居民身份證》並不能保證公民遵紀守法一樣。按照登記是確認經營資格的邏輯推論,若企業都符合規定的經營條件,那麼登記已成不必要,若企業不符合規定的經營條件而經營,應由行業主管部門查處,登記同樣成為不必要。 二、實質性審查色彩濃重,不符合《行政許可法》的立法精神和國外普遍傾向於形式性審查的慣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全國人大2003年8月27日通過)第三十一條,第三十四條規定:「申請人申請行政許可,應當如實向行政機關提交有關材料和反映真實情況,並對其申請材料實質內容的真實性負責」。「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行政機關能夠當場作出決定的,應當當場作出書面的行政許可決定」。雖然該法第三十四條還規定:「需要對申請材料的實質內容進行核實的,行政機關應當指派兩名以上工作人員進行核查」。但是行政許可的形式審查仍是立法的主旨。而根據我國的企業登記規定,登記機關須審查企業提交的文件、證件和填報的登記注冊書的真實性、合法性、有效性,並核實有關登記事項和開辦條件(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施行細則》第55條,國家工商局1988年11月3日發布),可見我國採取的是實質性審查。《行政許可法》實施後,登記機關雖然不再明確實質審查的義務,但登記實務中仍偏重實質審查,或者為了證明材料的真實性而要求申請人提交其他的證明文件。事實表明,實質性審查根本不能有效地控制技術性、秘密性都較強的欺詐行為,相反,形式審查的公信力已准確表達了企業的民事權利能力和與其交易的風險性,有助於當事人在與企業交易時認真考察其資信情況,而且提高了登記的便捷性。有鑒於此,各國在立法、實務中普遍傾向於形式審查,而對實質審查不作要求。如英國公司登記制度規定,登記機關只負責形式審查,實質情況由股東和董事、經理承擔責任,會計師和律師承擔連帶責任。 三、易使當事人誤解持有《營業執照》的企業,就是合法經營的企業,不再懷疑其信譽,使欺詐者有機可乘。《營業執照》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向社會公示其登記內容,由於《營業執照》也是企業取得經營資格的前提,我國嚴禁無照經營,因此一般推定凡經登記的內容都是真實有效的,其經營行為是合法的。執照的證明力會使利益相關的第三人放鬆對其資信能力的考察,若注冊人以虛假事項登記,並且又具有主觀惡意,那麼與其交易的當事人就會受到重大欺騙,即使申請人在登記時提供了真實的資料,但是登記後,具有惡意登記動機的注冊人也會持《營業執照》四處詐騙,同樣嚴重危害經濟秩序,這樣的事情在經濟生活中已經屢見不鮮,應該說《營業執照》對經營資格的證明能力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越是強調實質性審查,執照的證明力就越強,相反,當事人對與其交易風險的防範意識越小,惡意注冊人對公眾利益的損害可能會更大。 四、使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把登記和管理混為一談,誤以為登記也是管理,管理就是登記,表現為對市場監管職能的錯位。長期以來,在《營業執照》雙重功能的思維定勢下,企業登記被定位成一種行政管理措施,「工商企業登記管理,是國家對工商企業進行行政管理的一項重要措施。它對貫徹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方針,保障企業從事合法經營,取締非法活動,維護社會主義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建設,都有重要作用」(國發[1982]108號)。所以工商機關對市場的監管,習慣於證照檢查,取締無照經營,嚴把市場主體准入關。《國家工商總局關於開展依法清理規范食品經營主體資格工作的通知》(工商消字[2006]第6號,2006年1月10日發布)要求,「嚴格規范食品經營主體資格和經營行為。清理規范的內容:(一)證照是否齊全。(二)證照是否有效。(三)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經營實際情況是否與登記注冊事項一致」,這顯然把靜態的登記管理混同於動態的監督管理。《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國務院2002年12月18日發布)也體現了這種混同,也是公法對私權的干預。根據國務院的三定方案,工商行政管理局負責市場監管責任,但在登記就是管理的混亂思維下,重登記輕管理,或者只登記不管理現象,一直困擾著工商事業的發展。前幾年發生的阜陽毒奶粉事件充分說明了有關部門對市場監管的失控,就工商部門來說,那些生產和經銷劣質奶粉的廠家、批發商、零售商們,大多也是經過合法登記的企業或者個體工商戶,但他們卻在監管機關的眼皮底下把劣質奶粉生產出來並銷往了市場。 五、嚴進寬出,退出機制不健全。企業持續的進入和退出,是市場經濟活的源泉,只有建立正常的企業退出機制,方能確保市場的效率和安全。我國確立了比較嚴格的准入制度,但是退出制度卻不完善。《民法通則》規定,企業終止應當辦理注銷登記並進行清算,《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也規定,個體工商戶歇業應當辦理歇業手續,並向債權人清償債務。可見注銷登記並清算是主體資格消滅的前提,是企業完全退出市場的標志,《公司法》、《公司登記管理條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以及《合夥企業法》等都有相應的規定。事實上,我國許多企業死亡後,由於多種原因,不辦理注銷登記、不清算,即自行解散,或者在清算中惡意逃避債務,使清算幾無完成之日,而登記法規對此造成的法律後果沒有絲毫規定,這就形成了死亡企業在死亡時間上的三個不清,一是自行解散或依法被吊銷《營業執照》的時間是否為企業終止時間?二是清算完畢的時間是否為企業終止時間?三還是注銷登記的時間為企業終止時間?登記機關一般將注銷登記時間當作企業終止的時間,故社會上有大量已經死亡卻仍活在登記機關的企業,俗稱「死檔」企業。對於死亡企業拒絕辦理注銷登記的罰則,規定的也很蒼白。《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施行細則》(國家工商局1988年11月3日發布)第六十六條第(八)項規定:「不按規定申請辦理注銷登記的,責令限期辦理注銷登記。拒不辦理的,處以三千元以下罰款,並可追究企業主管部門的責任」。該罰則到底是對企業還是企業負責人罰款?企業已經解散或負責人下落不明或者企業沒有主管部門的,該罰則根本無從實施。《合夥企業登記管理辦法》(國務院1997年11月19日發布)第三十條:「合夥企業解散並清算結束後,不辦理注銷登記的,由企業登記機關吊銷營業執照」。該罰則把清算作為處罰條件,操作上很困難。由於《營業執照》具有確認主體資格和經營資格的雙重功能,企業被吊銷《營業執照》也意味著主體資格消滅,那麼企業被吊銷營業執照後,又沒有清算人,還能否以原企業的名義參加訴訟?這是長期困擾司法實務的一個問題,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最高人民法院以法經[2000]23號和24號函,明確了企業法人被吊銷營業執照後至被注銷登記前,該企業法人仍應視為存續,可以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活動。正是由於企業退出機制不健全,給市場安全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

Ⅶ 經濟普查是每個公司都會查到需要准備什麼

是。需要准備公司經營許可證,公司財產證明等資料。不在注冊地辦公可能會有處罰,具體還要看當地的政策。如果賬面金額和實際金額不一致,法人可以到工商局等辦理地點辦理修改。

普查的內容:

經濟普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單位基本屬性、從業人員、財務狀況、生產經營情況、生產能力、能源消耗、科技活動情況等。普查表分為以下三類:

1、普查通用表:2008年經濟普查標志 包括單位基本情況普查表、企業普查表、非企業單位普查表。

2、專業普查表:包括規模以上工業、資質內建築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房地產開發業企業的普查表。

3、部門普查表:包括鐵路運輸業普查表、銀行業及相關金融業(不包括典當業)、證券業、保險業財務表。

(7)經濟普查工商登記存在問題擴展閱讀:

經濟普查的主要目的:

1、全面調查了解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及布局,了解我國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產業技術的現狀以及各生產要素的構成,進一步查實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小微企業的發展狀況,摸清我國各類單位的基本情況。

2、通過普查,進一步夯實統計基礎,健全統計工作的部門協調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為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科學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提供科學准確的統計信息支持。

普查的對象:

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的對象是在我國境內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具體范圍包括: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

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以及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普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務院關於開展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的通知

參考資料來源:新華網-中國國務院決定於2013年開展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

Ⅷ 對經濟普查的意見和建議怎麼寫

經濟普查是對國家經濟體檢,查清國家家底,對國家決策具有重要意義。在清查階段,利用進行清查,單位清查方面,對有證照未開展實際經營、關停注銷、搬遷、聯系不上的進行核查,對開展經營的進行入戶登記;個體清查方面,不管有證無證,開展經營的進行登記。相對於三經普,隨著PAD的應用,清查方便和准確,但是還是有一些技術和人物因素的影響,使得普查有點偏差。當前,特別是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形勢的瞬息萬變,普查更需要緊跟當前經濟焦點,轉變普查的手段。
一、不要為了普查而「普查」,特別是那種按以前普查的數據作為參考,按任務數來的,如果普查的數據少了,非要增加一些不是普查對象的、關停的而要去普查過來,影響普查的數據質量,特別是個體數量方面、對於這種手工業來料發包加工,比如鐵皮石斛加工、吊床加工等,個人認為不要清查。對於空殼、皮包公司的,在正式普查的不要為了GDP或者產值而去普查,經濟普查一定要按照方案制度來去普查,另外既然是經濟普查,就去查經濟活動的單位和個體來,對於廟宇教堂、政府單位、村級自治組織等建議可以不要普查,增加普查的工作量,這些對象相關部門的信息更加齊全。
二、切實加強大數據的應用,加強數據比對,部門協作,對工商、稅務等經濟部門的數據進行比對,提高查漏補缺的效率。
三、加強普查應用結果發布的時間效率,經濟普查時間跨度長,一般經歷機構、人員、經費等落實,宣傳、清查階段、正式普查、數據處理等等,時間一般要一兩年,對於普查的結果意義可想而知。
四、緊跟當前形勢,非常有必要的開展專題深入調查活動,比如當前的中美貿易戰,可以開展相關產業的普查,調查貿易戰帶來的影響,反制的措施等。對於大荊鎮,可以普查下鑄造業拆除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比如產業轉移、工作就業、對當地經濟的影響如何等等。

Ⅸ 海淀第三次經濟普查,單位經營地址和注冊地址不符會受到處罰嗎

這是違法的,查到會被罰款。

根據《公司法》

第二百一十一條 公司成立後無正當理由超過六個月未開業的,或者開業後自行停業連續六個月以上的,可以由公司登記機關吊銷營業執照。

公司登記事項發生變更時,未依照本法規定辦理有關變更登記的,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限期登記;逾期不登記的,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根據《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第六十條對有下列行為的企業和經營單位,登記主管機關作出如下處罰,可以單處,也可以並處:

(一)未經核准登記擅自開業從事經營活動的,責令終止經營活動,沒收非法所得,處以非法所得額3倍以下的罰款,但最高不超過3萬元,沒有非法所得的,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申請登記時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除責令提供真實情況外,視其具體情節,予以警告,沒收非法所得,處以非法所得額3倍以下的罰款,但最高不超過3萬元,沒有非法所得的,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

經審查不具備企業法人條件或者經營條件的,吊銷營業執照。偽造證件騙取營業執照的,沒收非法所得,處以非法所得額3倍以下的罰款,但最高不超過3萬元,沒有非法所得的,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並吊銷營業執照。

(三)擅自改變主要登記事項,不按規定辦理變更登記的,予以警告,沒收非法所得,處以非法所得額3倍以下的罰款,但最高不超過3萬元,沒有非法所得的,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並限期辦理變更登記;

逾期不辦理的,責令停業整頓或者扣繳營業執照;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超出經營期限從事經營活動的,視為無照經營,按照本條第一項規定處理。

(四)超出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或者經營方式從事經營活動的,視其情節輕重,予以警告,沒收非法所得,處以非法所得額3倍以下的罰款,但最高不超過3萬元,沒有非法所得的,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

同時違反國家其他有關規定,從事非法經營的,責令停業整頓,沒收非法所得,處以非法所得額3倍以下的罰款,但最高不超過3萬元,沒有非法所得的,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

(五)侵犯企業名稱專用權的,依照企業名稱登記管理的有關規定處理。

(六)偽造、塗改、出租、出借、轉讓、出賣營業執照的,沒收非法所得,處以非法所得額3倍以下的罰款,但最高不超過3萬元,沒有非法所得的,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

(七)不按規定懸掛營業執照的,予以警告,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以2000元以下的罰款。

(八)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責令補足抽逃、轉移的資金,追回隱匿的財產,沒收非法所得,處以非法所得額3倍以下的罰款,但最高不超過3萬元,沒有非法所得的,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或者吊銷營業執照。

(九)不按規定申請辦理注銷登記的,責令限期辦理注銷登記。拒不辦理的,處以3000元以下的罰款,吊銷營業執照,並可追究企業主管部門的責任。

(十)拒絕監督檢查或者在接受監督檢查過程中弄虛作假的,除責令其接受監督檢查和提供真實情況外,予以警告,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

登記主管機關對有上述違法行為的企業作出處罰

(9)經濟普查工商登記存在問題擴展閱讀

《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

第九條 個體工商戶改變字型大小名稱、經營者住所、組成形式、經營范圍、經營方式、經營場所等項內容,以及家庭經營的個體工商戶改變家庭經營者姓名時,應當向原登記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變更登記。未經批准,不得擅自改變。

個人經營的個體工商戶改變經營者時,應當重新申請登記。

第二十二條 個體工商戶違反本條例第七條、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三條、第十九條的規定,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給予下列處罰:

(一)警告;

(二)罰款;

(三)沒收非法所得;

(四)責令停止營業;

(五)扣繳或者吊銷營業執照。

以上處罰,可以並處。

違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有關規定處罰;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Ⅹ 公司六年前就倒閉了 但是一直沒有在工商注銷 去公司登記的社區查 社區說經濟普查的時候這公司就不存在

問工商局,該怎麼解決。

閱讀全文

與經濟普查工商登記存在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