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無欲景寒風,繁木彬消融.我欲乘風去,世事竟無終.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虞允文(1110~1174)
中國南宋抗金名臣。字彬甫。仁壽(今屬四川)人。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顏亮統率金軍主力越過淮河,進迫長江。兩淮前線宋軍潰敗,金軍如入無人之境。虞允文時任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被派往採石(今屬安徽馬鞍山市)犒師,正值金海陵王大軍謀由採石渡江。虞允文見形勢危急,毅然把散處沿江無所統轄的軍隊,迅速組織起來,挫敗金軍渡江南侵的計劃,贏得了採石大捷(見採石之戰)。金海陵王移兵揚州,虞允文又趕赴鎮江府(今江蘇鎮江)阻截。金軍北撤,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獲得極高聲譽。乾道三年(1167),召為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四川名將吳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撫使兼知樞密院事,積極整頓正規軍和民兵,減縮軍費開支。五年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八年秋,再度赴四川綜理軍政事務,後病死。在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詔贈虞允文太傅,謚忠肅。而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後便失去了收復中原的斗心,從此不再打算收復中原。但虞允文的報國事跡仍廣為人傳頌,名留青史。毛澤東亦曾在《續通鑒紀事本末》批道「偉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公即虞允文。虞允文曾為唐書及五代史加註,並著有詩文十卷,經筵春秋講義三卷、奏議二十二卷、內外志十五卷,傳頌於世。
白馬書生虞允文--十一——身世綜述
虞允文身材雄偉,身高六尺四寸,換算過來,在當前幾近2米,這在文人中無疑是非常讓人矚目的。史稱虞允文:"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動有則度,人望而知為任重之器"。虞允文早年以文學入仕,到了中晚年,抓住了機會,在宋金風雲中,大展才華,終成一代名相,千古流芳,毛澤東在讀《宋史·虞允文傳》時評價說:「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紹興和議以後,高宗、孝宗兩朝的將相們,對於和戰,爭論不休,個人主張不一,同樣是主戰,虞允文、辛棄疾顯然要比張浚謹慎;同樣是和,陳康伯、陳俊卿、史浩、湯思退又不一樣。陳康伯更偏重於戰和,而陳俊卿、史浩則偏於守和,湯思退則是毫無原則的求和。同樣的人,在不同的階段,主張也不一,典型的如陳俊卿,早年比較有進取心,到後來,意見則經常跟虞允文相左,所為偏於保守。虞允文入柄中樞以後,正如我前面所說的,宋軍並沒有過硬的實力與很好的機會進行大規模的北伐,取得全面的實質性的勝利。然而虞允文極力主張恢復,原因何在?我想陳亮的一席話, 也許可以表明虞允文的心跡,這段材料,不見於《宋史》,而是《永樂大典》引錄於《元統一志》,鄧廣銘先生曾撰考證其真偽,發表於1996年第二期的北京大學學報上,這段話是陳亮跟虞允文說的,陳稱:「故相張魏公薨已數年,老將在淮上唯李顯忠 ,又多疾;在關西唯吳拱,又地遠;自余文臣諸子鄧,是肉食可鄙之流;禁衛諸軍鄧,是海鮮啖飽之輩,公忠貫日月,採石之勛已著,而規恢之任在公一身,若遷延歲月,而不是究是國,何以系中原之望?何以雪祖宗二百年之辱?何以副上宵旰之託?當丞相有可治之時而不能為,則後之人安能為此哉!」。陳亮點出了虞允文所面臨的形勢與困難,強調了了他身上的責任。
虞允文文采出色,主要是奏疏類散文,採石一役,虞允文作《江上軍事第一剳子》、《江上軍事第二剳子》、《江上軍事第三剳子》、《奏還汪應辰知衢州詞頭疏》,充分顯示其膽略忠勇,明代學者張時泰將虞允文比為岳飛,實非過譽。後來虞允文入川為川陝宣諭使,虞允文作《論用吳璘以圖恢復疏》、《論鞏州未下可憂疏》、《論營田之利弊》等奏疏。隆興元年,虞允文又有著名的《論今日可戰之機有九疏》,分析天下時局,對比敵我雙方,希望孝宗無為因循,盡力戰備,抓住可戰之機,勵行可戰之實,文章首先說堅持抗戰,收復中原,是「天地之大經,《春秋》之大義」,接著從宋金雙方君主是否英明、政權是否鞏固、國內是否安定、民心向背、地利、天時、人才等九方面進行論述。乾道三年,虞允文出為四川宣撫使,作《論明良交感惟信與誠疏》、《謝賜御書漢崔寔政論疏》、《論西蜀草木之妖、措置水旱盜賊之備疏》等。虞允文著述頗豐,楊萬里《虞公神道碑》說他終生好學,「食必觀書,為文立成,不雕而工」。虞允文著有《經筵春秋講義》三卷、《唐書注》、《五代史注》、《乾道重修敕令格式》一百二十卷、《虞雍公奏議》二十三卷、《內外製》十五卷、《詩文集》十卷、監修《續會要》三百卷,《宋詩紀要》收錄其詩兩首,《宋代蜀文輯存》收錄其文八十五篇。虞允文另外還有兩篇早年之作比較有名,一是《辨鳥賦》,一是《誅蚊賦》。虞允文為至孝之人,母親去世以後,又伺候父親七年,他作《辨鳥賦 》,以鳥烏私情,傳人間至孝,文章情真意切,摧肝裂膽,有李密《陳情表》之感人力量。《誅蚊賦》以蚊蚋為毒人間,喻金「逞威於河內」,主張除惡務盡,「不復使無用之物,無窮之毒,存於世間」。
虞允文不僅詩文出色,還是一很有成就的書法家。明代書法家吳寬評論說:「虞忠肅手帖,詞語詳雅,氣象雍容。」,明代文藝評論家王世貞也說:「《停雲館帖》第六卷,為南宋名臣書,如虞雍公之儼雅,皆有可采。」虞允文的書法,筆致含蓄,於奇崛處見儼雅;情趣天成,於不經意處顯功夫,在宋代書壇是比較有個性的,他傳世的墨跡有《適造帖》、《鈞堂帖》等。
虞允文有三個兒子,直秘閣虞公亮,知開州虞公著,長寧武寧守虞杭孫。一共有八個孫子,其中虞剛簡最有名,最後官職為利州路提刑,曾與魏了翁講學蜀東門外,「蜀人師尊之」,曾孫虞應龍時任太常寺主薄知雷州,修學校,興水利,甚得治譽。虞珪「知連州,亦以文學知名」,子虞汲,「其文清而醇」,「教授於諸生中」,「以翰林院編修官致仕」,汲子虞集,官至奎章閣學士,與楊載等並稱為「元代四大家」,詩文名冠一時。
採石磯之戰
水調歌頭 聞採石磯戰勝 張孝祥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窗。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剩喜燃犀處,駭浪與天浮。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勛業故優游。赤壁磯頭落照,淝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南宋著名詞人張孝祥的這首水調歌頭,是聽說採石戰勝後,有感而發,詞句氣勢豪放。採石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戰役之一,本文要提到的虞允文就是採石之戰的直接指揮者。
金國自從完顏亮發動政變獲得皇位後,加速了漢化的進程。完顏亮認為金國已經接受了漢文化,南北已經沒有區別,所以應該由他來統一中國。他首先將都城由會寧遷往北京,隨後又積極營建開封,准備遷都於此,並在次發動南征,當然金國在軍事上的准備也很充分。而南宋這邊,因為已經有近二十年沒有戰爭了,所以缺乏對戰爭的心理准備。雖然不時傳來金人要南征的消息,但統治階級始終未予重視,直到金使王全,高景山來祝賀宋高宗的生日,並提出了要求宋割讓淮南的領土要求。南宋朝野才覺察到戰爭將要爆發了,忙不迭的布置兵力防禦。又召開全體政府官員的會議,南宋方面決定派成閔率五萬軍隊防守湖北,按照正常的思維,在江南建都的朝代,必要要守住湖北上游,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此時人微言輕的虞允文卻反對這樣分散兵力,他認為金兵主攻的方向會是淮南,所以應當將軍隊布置在江西一帶,如果上游告急,則馳援湖北,如果淮南有變,則可以調動守淮。宰相陳康伯雖然贊同虞允文的主張,但成閔的軍隊還是全部駐防到了武昌。
而完顏亮的思路恰好和虞允文的猜測吻合,金兵60萬分三路,一路攻陝南,一路取荊襄,這兩路都是偏師,而完顏亮自己親率主力直取淮南。南宋負責守江淮的是宿將劉錡,但年老卻重病在身的劉錡已不復當年之勇,吃飯都只能餐以白粥,只能命令副將王權指揮作戰。王權畏敵如虎,不戰自逃,劉錡也無法取勝,劉錡率軍退到揚州。兩淮全部失守。金兵在江北准備渡江,南宋政權岌岌可危。和以往宋金戰爭不同,這次完顏亮南征,軍紀嚴明,秋毫無犯,這也顯示出了完顏亮的志在必得。
看到武將們連連失利,南宋方面又派出葉義問督視兩淮軍事,虞允文也獲得機會參謀軍事。宋取代五代後,就崇文抑武,大多數時候是文官統兵,而文官真正懂得軍事的很少,又都瞧不起武將。所謂士大夫不知糧谷,不曉兵甲就是對文官們的真實寫照。所以兩宋外戰歷來敗多勝少,就是這個原因。這個葉義問也代表了宋朝的士大夫。葉讀到劉錡的戰報,不知劉錡所言的金兵又添生兵中的生兵為何物。更可笑的是,葉義問在沙洲上挖了深一尺的溝,沿著溝里插了一些樹枝為鹿角,葉還說,金兵渡江就用這個阻擋。老百姓們看到,哈哈大笑,都說吃肉的人見識也不比我們吃糠的人高啊。結果一夜漲潮,溝全部添平,樹枝也全被沖走。和這些不識糧谷,不知兵甲的士大夫相比,同是書生的虞允文在採石的表現簡直讓人叫絕。
此時和葉義問同樣受命的虞允文先到瓜洲去探望了病中的劉錡,劉錡因為病重,向允文提出交出制置和招討二印。虞允文正色對他說,國家已經這樣,老將軍難道就這樣辭職嗎?說得劉錡慚愧不已。此時虞允文接到了葉義問的命令,派他催促李顯忠接替王權,又讓他去採石犒賞軍隊。虞允文風風火火趕到採石,王權已經走了,李顯忠還沒到。王權的敗兵三五成群,星散分布,而且都解下馬鞍,捲起甲衣,坐在路旁.而金兵就在對面。看到敵我雙方的情況,虞允文的隨從勸他回建康去。一瞬間,虞允文想起了去年出使金國時,自己和金國接待人員比試射箭,自己一箭中的的情景。腦海里又浮現出了徽、欽二帝以及國仇。 虞允文知道自己是來勞軍的,沒有督戰之責,如果選擇回去,也無可厚非。但眼前軍情緊急,允文知道,如果等李顯忠來,肯定來不及了。自己不能因為沒有責任就離開。於是他毅然選擇了指揮採石之戰的重任。他隨即招集統制張振、王琪、時俊、戴皋、盛新等人,對大家說,如果敵人過江,你們就是跑掉也沒有用,現在前有大江,地利在我,我們應該死中求生,而且國家養你們這么久,難道就不能為國而戰。眾將都說,主要是沒人主持,允文說:「李顯忠還沒到,我領大家在此拚死一戰。」將士們受到鼓舞,決心奮勇和金軍一戰。
虞允文率軍隊趕到長江邊上,望見長江北岸已建起了高台,兩邊搖著兩面深紅色的旗,兩面五彩旗,中間樹起一個黃色的車蓋,完顏亮傲然坐在下面。偵察的人說,前一天,完顏亮已殺了白馬和黑馬祭天,與軍士們約定,第二天渡過長江,到玉麟堂吃早飯,先過江的人賞給一兩黃金。當時,金軍有40萬,馬匹的數量是部隊人數的兩倍,而宋軍才有一萬八千人。虞允文開始部署,先命令將領們排列成大的陣式,按兵不動,把戈船分作五隊,其中兩隊沿著東西江岸運行,一隊停駐在江的中間,裡面埋伏精兵,等待交戰,另兩隊藏在小港里,防備意外的事情出現。他剛指揮布置完畢,敵軍已經在大聲呼叫,完顏亮手持小紅旗,指揮數百艘戰船渡江而來,一會便有七十艘抵達南岸,直接向宋軍發動進攻,宋軍向後退卻了一些。虞允文進入戰陣中,拍著時俊的背說:「你的膽略是四方有名的,再向後退,就是女人和孩子了,時俊馬上揮舞雙刀出陣,宋軍拚死力戰。江中間的宋軍也用海鰍船沖擊金船,金兵所用的舟,底闊如箱,行動不穩,且不諳江道,皆不能動,結果船隻或沉入江,或半浮水面。天色已晚,但金兵仍然不退。這時恰好有一支潰散的部隊從光州來到,虞允文交給他們軍旗和戰鼓,讓他們從後面轉出來,金軍懷疑是增援部隊到了,這才退走。收兵回營後,因為宋將蔡甲,韓乙貪生怕死不率戰船出擊,兩個被虞允文各打了一百鞭子。又犒賞了有功的將士,允文因為賞罰分明,所以得將士死力。完顏亮那邊,也把沒有戰死,而退回的金兵全部殺掉。
雖然初戰告捷,但虞允文很清醒,知道金兵還會再來,於是把戰船拉往上游地區,又在楊林河口部署兵力。結果又一次擊退了金兵的進攻。完顏亮不能取勝,於是給王權寫了一封信,勸王投降。允文接受信後說,這是反間計,虞允文回書完顏亮,告訴他,王權因為不戰而逃已經被法辦,現在的統帥是李顯忠,和去年出使金國的虞允文一起抵抗你。完顏亮看到採石無懈可擊,於是只好率軍去了瓜洲,准備從那裡渡江。
李顯忠終於趕到了採石,虞允文估計到完顏亮會從瓜洲那裡渡江,於是和顯忠商議,派李捧率軍一萬六千去京口。隨後,虞允文也趕到了鎮江,先探望了病中的劉錡,劉錡拉著允文的手說:「疾何必問!朝廷養兵三十年,大功乃出書生手,我輩愧死矣!」
此時鎮江方面,集結著楊存中和成閔的二十萬大軍。為了震懾金兵,虞允文讓宋兵駕駛著車船在江面上游弋,車船在江面上回轉如飛。金兵感到震驚,雖然完顏亮故作鎮靜,但金兵軍心開始動搖。完顏亮不顧客觀情況對他極為不利的現實,強要軍隊強渡長江。完顏亮的部下門意識到渡江是一條絕路,於是在耶律元宜的帶領下,縊殺完顏亮於瓜洲渡。金兵大隊北退,都向新登基的金世宗完顏褒歸順。南宋政權又一次化險為夷。一度准備逃跑的宋高宗趙構評價允文說,允文忠出天性,是朕之裴度。毛澤東在評價虞允文時說,壯哉虞公,千載一人。採石之戰作為宋朝十三出戰功之一名載史冊。
客觀評價採石之戰宋軍取勝的原因
1虞允文臨危不亂,指揮出色,出色地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
2金兵不習水戰,而宋軍的強項恰在此處
3金國內亂,完顏褒即位,金兵士氣低下
4梁山泊水乾涸,金國准備南征的船隻無法順流南下,只好臨時征調一些民船,又小又舊無法與南宋的大船對抗。
290多年後,明太祖從淮西取江南,就是先派常遇春奪取採石的。可見採石戰略地位的重要。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不是虞允文,而是換了個葉義問那樣的書獃子,金兵可能就渡江成功了,過江後,再有了馬,南宋的腐敗軍隊肯定會重演兩淮潰敗的一幕。所以說,說虞允文挽救了南宋,是再造南宋的功臣,是一點都不過分的。
完顏亮死後,金兵北退,金國主動派人求和,表示一切過失全是完顏亮造成的,希望能維持紹興和約。虞允文上表要求北伐中原,此時,南宋政權內部,主戰派佔了上風,要求北伐的呼聲很高,而同時,完顏褒剛即位,政權不穩,境內的契丹人又造反,應接不暇。從後面的歷史來看,這是一次僅次於紹興十年那次機會的最好時機。但已經被金人嚇破了膽的宋高宗,選擇了觀望,隨後又內禪,將皇位傳給了養子孝宗。作為南宋方面,失去了這次機會是非常可惜的。
② 尋人:本人在安徽馬鞍山的一位朋友,王豐彬,74年4月出生,曾在馬鞍山航運管理局工作,後調往外地海事部門
我知道,請問你叫什麼名字?怎麼聯系?
③ 2011馬鞍山二中錄取名單,知道的復制、粘貼在這!
准考證號 姓名 畢業學校 准考證號 姓名 畢業學校
113050100001 陳蕊 成功學校 113050100504 陳卓 成功學校
113050100006 葛欣宇 成功學校 113050100528 萬思賢 成功學校
113050100016 李想 成功學校 113050100531 王浩 成功學校
113050100027 施琪 成功學校 113050100553 張瑩雪 成功學校
113050100031 王凌志 成功學校 113050100560 谷文明 成功學校
113050100032 王耀 成功學校 113050100563 蔡子健 成功學校
113050100033 王繹仁 成功學校 113050100569 馮耿 成功學校
113050100034 王雨 成功學校 113050100573 杭昕 成功學校
113050100037 夏涵 成功學校 113050100584 劉雨璇 成功學校
113050100039 邢舒雅 成功學校 113050100602 徐天琛 成功學校
113050100040 徐野林 成功學校 113050100611 張欣婷 成功學校
113050100042 楊璐 成功學校 113050100615 章勖誠 成功學校
113050100047 翟渝 成功學校 113050100622 蔡靈子 成功學校
113050100050 張世宇 成功學校 113050100626 程月 成功學校
113050100051 張文先 成功學校 113050100630 高雨薇 成功學校
113050100062 朱靜怡 成功學校 113050100631 葛妙妍 成功學校
113050100063 朱晴菲 成功學校 113050100632 顧宇明 成功學校
113050100068 陳維嘉 成功學校 113050100635 洪道彪 成功學校
113050100069 陳宇凡 成功學校 113050100640 劉璐 成功學校
113050100070 程茜 成功學校 113050100654 譚曉婷 成功學校
113050100075 郝明鳴 成功學校 113050100656 王旭 成功學校
113050100080 黃子純 成功學校 113050100665 徐文瀚 成功學校
113050100082 李俊 成功學校 113050100668 楊宇同 成功學校
113050100083 李譜 成功學校 113050100671 張琦煒 成功學校
113050100088 龍偉 成功學校 113050100680 干淑遠 成功學校
113050100092 曲圓圓 成功學校 113050100686 丁易 成功學校
113050100100 童小璇 成功學校 113050100688 范子威 成功學校
113050100109 謝婉婷 成功學校 113050100695 胡成傑 成功學校
113050100113 燕鴻 成功學校 113050100702 李興宇 成功學校
113050100122 趙逸筠 成功學校 113050100704 劉妍秋 成功學校
113050100125 朱欣悅 成功學校 113050100708 馬思婕 成功學校
113050100135 程睿 成功學校 113050100711 倪方維 成功學校
113050100137 崔漪雯 成功學校 113050100719 司今 成功學校
113050100146 蔣雪 成功學校 113050100738 章謙 成功學校
113050100147 孔繁露 成功學校 113050100739 趙銳 成功學校
113050100150 李珂薇 成功學校 113050100744 王加慧 成功學校
113050100164 孫雪 成功學校 113050100748 陳康林 成功學校
113050100173 薛蓉 成功學校 113050100761 蔣麗瑩 成功學校
113050100175 楊暉 成功學校 113050100762 開元 成功學校
113050100180 張航 成功學校 113050100768 劉倩 成功學校
113050100197 賈宜珺 成功學校 113050100782 王雪 成功學校
113050100206 駱潔 成功學校 113050100790 許樹楠 成功學校
113050100211 史昊偉 成功學校 113050100794 殷梓陳 成功學校
113050100217 唐笑 成功學校 113050100796 張海燕 成功學校
113050100219 陶詩雅 成功學校 113050100799 張雲青 成功學校
113050100227 吳若瑤 成功學校 113050100807 陳詩韻 成功學校
113050100232 徐鴻雁 成功學校 113050100809 陳思遠 成功學校
113050100234 徐志弘 成功學校 113050100817 胡心語 成功學校
113050100242 趙劍喬 成功學校 113050100823 李揚濤 成功學校
113050100243 鄭雪擁 成功學校 113050100841 王景奇 成功學校
113050100251 查欣然 成功學校 113050100843 王之維 成功學校
113050100253 陳健坤 成功學校 113050100845 吳冠楠 成功學校
113050100255 慈昀晨 成功學校 113050100852 熊仁豪 成功學校
113050100258 樊奕星 成功學校 113050100853 徐苗苗 成功學校
113050100260 韓心玥 成功學校 113050100863 張雨昕 成功學校
113050100267 劉坤 成功學校 113050100864 趙秋瑜 成功學校
113050100275 喬羽 成功學校 113050100866 周凌 成功學校
113050100300 袁崧巍 成功學校 113050100890 蒙秀傑 成功學校
113050100306 張玥琳 成功學校 113050100892 喬心如 成功學校
113050100311 朱姝堯 成功學校 113050100894 孫冬藝 成功學校
113050100321 高如心 成功學校 113050100896 陶媛 成功學校
113050100323 葛佳成 成功學校 113050100898 汪琪翔 成功學校
113050100328 杭昕然 成功學校 113050100902 王亞舟 成功學校
113050100330 蔣煜文 成功學校 113050100905 魏立豐 成功學校
113050100333 李茂鑒 成功學校 113050100907 吳靜 成功學校
113050100334 李文燦 成功學校 113050100911 徐凡 成功學校
113050100335 李智睿 成功學校 113050100915 楊旻 成功學校
113050100365 楊妤婕 成功學校 113050100916 袁然 成功學校
113050100369 張廬安 成功學校 113050100927 朱效舒 成功學校
113050100370 張舒 成功學校 113050103471 唐夢蕾 建中
113050100375 朱不知 成功學校 113050103491 楊晨 建中
113050100377 曹放 成功學校 113050103497 秦澤生 建中
113050100379 陳之然 成功學校 113050103508 何婧雅 建中
113050100388 姜婧雅 成功學校 113050103512 楊慧 建中
113050100399 馬加毅 成功學校 113050103544 孫順凌 建中
113050100400 潘佩鑫 成功學校 113050103558 夏志林 建中
113050100401 濮凡 成功學校 113050103559 袁銘 建中
113050100407 石純煜 成功學校 113050103564 鮑翔宇 建中
113050100411 王菁 成功學校 113050103569 王思潔 建中
113050100414 王勝 成功學校 113050103600 吳城 建中
113050100416 王首天 成功學校 113050103614 高英泉 建中
113050100418 夏嘉琪 成功學校 113050103636 鍾玉婷 建中
113050100419 向珵 成功學校 113050103662 李昕哲 建中
113050100420 肖子健 成功學校 113050103722 陳陽 建中
113050100434 鄭鈺潔 成功學校 113050103737 劉清 建中
113050100437 周子航 成功學校 113050103804 牧姍姍 建中
113050100438 朱寒露 成功學校 113050103820 王新宇 建中
113050100440 范新宇 成功學校 113050103889 李文揚 建中
113050100446 丁李馨 成功學校 113050103948 龔俊超 建中
113050100453 宮程 成功學校 113050103990 宋宇航 建中
113050100454 龔瑋琦 成功學校 113050104016 李婷 建中
113050100456 韓晨 成功學校 113050104029 夏妍 建中
113050100460 黃煜民 成功學校 113050104038 王曦妍 建中
113050100476 孫伯偉 成功學校 113050104334 倪東偉 二中實驗
113050100478 童維熙 成功學校 113050104385 朱涵婷 二中實驗
113050100479 王涵 成功學校 113050104389 何松彬 二中實驗
113050100495 張媛媛 成功學校 113050104395 宋榮娟 二中實驗
113050100501 陳夢婷 成功學校 113050104505 吳雲 二中實驗
113050100502 陳衛 成功學校 113050104561 王禮璠 二中實驗
113050100503 陳文茜 成功學校 113050104565 張人傑 二中實驗
113050104630 謝文潔 二中實驗
擴招還沒下來,具體您可以去二中網站上看
④ 鄭功民是安徽書畫家協會副主席嗎
安徽省書法家協會是由安徽省文聯領導,中國書協指導的群眾性學術團體,於1981年11月成立。宗旨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雙百」方針,繼承和發揚我國書法藝術優秀傳統。有許多會員作品入選歷屆全國書法展,出版有《鄧石如研究》、《書法集訊》等。賴少其、李百忍、張良勛、張學群先後任主席。
理事成員
編輯
第五屆理事會
主席:李士傑
副主席:方斌、王亞洲、 韋斯琴、任智、劉廷龍、吳雪、吳禮奇、張兆玉、陳輝、陳建國、
桂雍、傅愛國、董昭禮。(姓氏筆會序)[2]
理事:李士傑 吳雪 董昭禮 王亞洲 劉廷龍 傅愛國 張兆玉 桂雍 陳建國 陳萍 史培剛 凌斌 陳智
劉雲鵬 陳飈 張業建 胡克勤 謝道佑 金友華 張宇 陳輝 臧躍進 司金成 潘克軍 張向東 邵玉祥 陳曉輝
朱紹儉 李勝春 李傑 戴振軍 周軍 郭峰 米旭東 季永 柴立梅 李明 任智 徐華剛 張華東 朱子敬 王金泉
方斌 方傳儒 梁啟忠 任亞弟 方洪 范振海 張德林 戴武 唐雲洲 馬常地 管洪生 袁誠 汪敏文 戴瑞 陶雲
韋斯琴 孫國慶 汪國金 胡政彬 曹虹 江俊 宦朝東 姚時進 宋振洲 吳禮奇 左正華 王澤輝 孫永玉 楊藝平
朱仁安 程結梅 盛文運 汪利權 吳越成 (排名不分先後)
第四屆理事會
主 席:張學群
副主席:(以姓氏筆畫為序)
方茂鴻、王亞洲、韋斯琴、許雲瑞、李士傑、余國松、吳雪、張兆玉、桂雍、傅愛國、張宇、
理事:萬家為、王濤 、王月明、王亞洲、王澤輝、王春昉、方洪、方斌、
方茂鴻、韋斯琴、史培剛、司金城 、馮新 、孫國慶、朱仁安 、朱石金 、
朱紹儉、劉雲鵬、劉廷龍、米旭東 、李明(蚌埠) 、李明(六安)、
李光發 、任智 、許國 、許雲瑞 、陳 萍 、陳智、陳輝、 陳飆 、陳曉輝、
張宇、張業建、張華東、張學群、張悠炳、 邵 鑫、楊劍鳴、余龍生、李士傑、
余國松 、汪國金、 吳全、 吳雪 、吳禮奇、 吳越成 、宋振洲 、柯大林、
趙琦 、胡克勤、胡政彬、柴立梅、 徐健 、徐華剛 、桓開泉 、秦錦章 、管洪生、
唐雲洲 、高年豐 、桂雍、黃劍、 盛文運 、梁啟忠、 蕭俊飛、
韓書茂、傅愛國、潘克軍、夏義剛
組織機構
編輯
第四屆專業委員會
為更加全面地開展安徽書壇工作,經省書協主席團研究並集體充分醞釀,省書協成立楷書、草書、隸書、篆書、行書、篆刻、刻字、學術、教育、發展等十個專業委員會。
楷書委員會
主任:韋斯琴(女)張宇
副主任:朱紹儉 胡克勤
秘書長:石海松委員(15人,以姓氏筆畫為序):王錳、史秀前、葉武、任娟(女)、劉興貴、何昊、吳廣水、楊興玲(女)、陳若海、陳愛琴(女)、單凌雁、徐世慶、謝洪傑
草書委員會
主任:張兆玉
副主任:吳禮奇 管洪生
秘書長:王濤(合肥)
委員(15人,以姓氏筆畫為序):
方斌、牛耕地、王濤(合肥)、李勝春、江健龍、閆安、吳前琪、張曉東、張悠炳、張德林、李明(蚌埠)、陳士恆、單桂體、姚時進、賈佑宏
隸書委員會
主任:余國松
副主任:余龍生 方洪
秘書長:凌斌
委員(15人,以姓氏筆畫為序):
馬騰、文耀輝、吳楚、李彬(亳州) 、杜鵬飛、金友華單峰、周茂建、周繼中、岳曲(女)、趙厚洋、凌斌、殷海書、潘偉城、歐新中
篆書委員會
主任:許雲瑞
副主任:張業建 潘克軍
秘書長:張業建(兼)
委員(15人,以姓氏筆畫為序):
馬端兵、朱子敬、張勇、張華東、楊文瀏、汪國金、汪敏文、
邵晨、陳冰、陳道林、范振海、徐明發、郭敬丹、葛良勝、臧文祿
行書委員會
主任:桂雍
副主任:胡村 王金泉 王春昉(女)
秘書長:史培剛
委員(15人,以姓氏筆畫為序):
史文濤、史培剛、白鶴、張蕾(女)、李紀永、李原野、楊少華、邵鑫、陳曉輝、周軍、季永、郭峰、梁啟忠、童樹根、
謝道佑
篆刻委員會
主任:王亞洲
副主任:方斌 戴武 宋振洲
秘書長:蔡昊
委員(15人,以姓氏筆畫為序):
馬健、尹永林、方慶俊、方有新、王健峰、李飛、汪敏文、邵晨、張林(女)、歐陽衛東 、范振海、崔明貴、黃敬東、董磊、蔡昊
刻字委員會
主任:方茂鴻
副主任:陳輝 陳曉輝
秘書長:陳輝(兼)
委員(15人,以姓氏筆畫為序):
王顯吉、王健峰、劉慶海、朱寶華、許正波、吳達兵、李明(六安)、李多虎、李國生、李家銘、鍾為才、陶啟富、曹樂平、黃百新、黃健松
學術委員會
主任:傅愛國
副主任:韓書茂 陳智
秘書長:陳智(兼)
委員(15人,以姓氏筆畫為序):
王俊、王靈均、劉雲鶴、張斌海、李明陽、汪鈞、陳祥明、胡長春、趙凱、唐佳、秦金根、袁玉立、曹春明、蔣耀輝、虞衛毅
教育委員會
主任:傅愛國
副主任:劉雲鵬 盛文運 王濤(馬鞍山)史培剛
秘書長:左其琨
委員(15人,以姓氏筆畫為序):
王道和、左其琨、劉衛東、劉洪濤、庄華鋒、朱吉玉、江河、李傑、杜繼雙、汪德平、經士湖、祝中俠、郜錦強、徐健、魏豐年
發展委員會
主任:吳雪 李士傑
副主任:李光發 陳萍(女) 金友華
秘書長:劉重秋(女)
委員(15人,以姓氏筆畫為序):
萬家為、鄧少君、劉重秋(女)、孫旭東、何海波、李克舜、楊保禹、陳飈、陳永年、陳建國、陶雲、盛軍、葛和友、謝發斌、薛文強第五屆專業委員會
楷書專業委員會
主任:韋斯琴
副主任:朱紹儉 胡克勤 石海松
秘書長:石海松(兼)
副秘書長:何昊 李哲
委員:
王錳 謝宏傑 葉武 任娟 劉興貴
徐世慶 張照 施桂紅 陳愛琴 楊興玲
葉靖 程正德 盧火 丁子同 趙凱雲
許向陽 徐朝江 晁亞洲 袁文長 陸榮慧
張雪峰 汝曉春 陸全如 陳若海
草書專業委員會
主任:張兆玉
副主任:姚時進 張悠炳
秘書長:陳自標
副秘書長:潘軍
委員:
李明(蚌埠) 張曉東 李勝春 周軍
王宏 方輝 吳勇 陳士衡 陳凱
李原野 牛耕地 何厚德 王盛 江健龍
吳前琪 管洪生 劉軍 張文潮 李延寶
李利軍 江毛安 蘇海東 史明潔 袁少厚
隸書專業委員會
主任:吳禮奇
副主任:袁誠邵 鑫凌斌
秘書長:杜鵬飛
副秘書長:歐新中 劉才
委員:
方洪 張勝奇 李劍 周茂健 史文濤
馬騰 李家銘 李樹丞 潘偉成 李彬
釋常弘 汪平 吳楚 文耀輝 單峰
殷海書 洪震 范士華 岳曲 王立場
劉 平
篆書專業委員會
主任:王亞洲
副主任:張業建 蔣興華
秘書長:盧紅星
副秘書長:楊文瀏 馬端兵
委員:
陳兵 張勇(天長) 李冰林 丁銳
朱子敬 張華東 汪國金 李明(六安)
臧文祿 胡令旭 楊峰 任峰 宋振洲
蘭葉鋒 汪勝鴻 王建濤 葛良勝 劉銳
李仁超
行書專業委員會
主任:王金泉
副主任:史培剛 胡村 郭峰
秘書長:王濤
副秘書長:季永賈 佑宏江 鴻超
委員:
凌海濤 張蕾 李紀永 朱子瑜 朱國好
王趙春 左正華 謝道佑 趙凱 邵玉祥
薛曉東 周流俊 史秀前 劉曉明 徐士彬
賀鐵牛 苗太林 袁海燕 劉忠義 胡建瑜
篆刻專業委員會
主任: 方斌
副主任: 戴武 方有新 汪敏文
秘書長: 范振海
副秘書長:張林(女)
委員:
方慶俊 黃敬東 盛軍 王健峰 邵晨
崔明貴 宋振洲 尹永林 董磊 歐陽衛東
陳道林 蔡昊 郭剛舉 張磊 李飛
謝智勝 徐明發 董建 龍駒 張偉
蔡登高
刻字專業委員會
主任:陳輝
副主任: 李國生 董宜夫 孫建
秘書長:孫建(兼)
副秘書長:湯德勝
委員:
王顯吉 殷多雲 楊亞東 周水利 沈國雲
鍾為才 姜宏 呂耀坤 裴 培 張如軍
鄭國荃 朱勇 陳亞東 李鴻志 嚴書生
曹樂平 朱寶華
學術專業委員會
主任:傅愛國 桂雍
常務副主任:陳智
副主任:汪軍
秘書長:陳智(兼)
副秘書長:王俊
委員:
錢念孫 袁玉立 陳祥明 李劍鋒 虞衛毅
秦金根 孫永玉 黃金麗 劉雲鶴 唐佳
陳治軍 王健 張斌海 張耕 李旭開
王永華 潘馳勇 方智娟 丁啟順 張朝陽
王靈均
發展交流工作委員會
主任:董昭禮
副主任:高開華 宦朝東 金友華 袁文長
秘書長:袁文長(兼)
副秘書長:劉重秋 薛文強 楊淼
委員:
陳萍 萬家為 陳飈 陳永年 陳鴻海
吳明 孫旭東 何海波 秦遠望 謝發斌
陶雲 王衍平 金剛 張勇(合肥)
媒體工作委員會
主任:陳建國
副主任:戴瑞 周繼中
秘書長:周繼中(兼)
副秘書長:汪勇 陳啟松
委員:
劉少強 周玉冰 羅嘯虎 吳梅森 陳福寶 蔣昭君 路思良 施用虎 黃慶枝 徐華剛
房慶生 汪浩 常道淮 潘祖志 吳之興
文濟齊 張雷 趙先鋒 李坤董 金貴
張麗君
教育工作委員會
主任:任智
副主任:盧鵬 劉雲鵬 陳曉輝 盛文遠
秘書長:劉雲鵬(兼)
副秘書長:魯地 陳敏權
委員:
李光發 陳萍 柯大林 藏躍進 司金城
李輝 米旭東 方傳儒 劉洪濤 趙建國
張宗華 王澤輝 庄華鋒 杜繼雙 孟保躍
李傑 汪德平 江河 陳殿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