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冒充律師從事法律服務的,應如何處罰
《律來師法》規定,沒有取得源律師執業證書的人員,不得以律師名義從事法律服務業務;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從事訴訟代理或者辯護業務。法律同時規定,沒有取得律師執業證書的人員以律師名義從事法律服務業務的,由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責令停止非法執業,沒收違法所得,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此外,根據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對冒充律師從事法律服務查證屬實的,公安機關將責令其停止非法執業、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5000元以下罰款、15日以下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Ⅱ 上海12348法律咨詢熱線是24小時的嗎
法律咨詢提供24小時服務。
「12348上海法網」是上海市司法局著力打造的集線上(智能網路)、版線中(熱權線電話12348)、線下(實體窗口)「三位一體」的公共法律服務網路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線上服務平台的統稱。有四大板塊:法律咨詢板塊、法治地圖板塊、普法學法板塊、法律服務板塊。
2017年,上海12348法律援助咨詢熱線升級改造為面向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法律服務的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已開通法律咨詢、行政審批辦理及司法考試咨詢、公證咨詢、獄務公開、戒毒所務公開共五項服務,其中,法律咨詢提供24小時服務。
(2)律師到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值班擴展閱讀
12348上海法網,是一個以網路服務為主、電話熱線為輔、實體窗口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上海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以及全市16個區縣的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已經全部建成;全市所有街鎮的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村居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也已實現全覆蓋。到2020年,上海市將總體形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備、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Ⅲ 對律師住入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值班表揚通報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Ⅳ 沒有取得律師執業證書的人員,以律師名義從事法律服務業務的人員
《中華人民律師法》第五十五條 沒有取得律師執業證書的人員以律師名義從事法律服務業務的,由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責令停止非法執業,沒收違法所得,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Ⅳ 律師證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的區別
基層法律服務是自80年代初中期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一種適合國情、充滿活力的新型法律服務工作。它主要通過在鄉鎮(街道)建立法律服務所,利用貼近基層、便利群眾、服務便捷、收費低廉等優勢,面向基層社會提供法律服務,與律師、公證工作形成互補、協作的「大服務」格局,既彌補了基層法律服務的空白,又是建立有中國特色法律服務制度的有益探索。目前這項工作發展很快,機構日益普及,隊伍素質和服務水平逐步提高,充分發揮了「為一方服務,促一方繁榮,保一方平安」的積極作用。 2000年,司法行政機關根據司法部《基層法律服務所管理辦法》的規定和有關實施意見,廣泛開展了基層法律服務所的調整整頓工作,對現有司法行政機關批准設立的各種形式的基層法律服務所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檢查,並在調整整頓的基礎上按新的管理體制重新辦理設立登記。在開展機構調整整頓工作同時與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清理整頓經濟鑒證類社會中介機構的部署緊密結合起來,積極穩妥地開展了基層法律服務所脫鉤改制工作,推動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自身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2000年,司法行政機關繼續採取多種措施,發展基層法律服務隊伍,提高人員整體素質,優化人員結構。根據《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管理辦法》關於建立規范的執業資格認定和執業准入控制制度要求,12月24日,司法部組織了首次全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資格統一考試。首次全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資格考試的成功舉行,對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深遠的影響。到2000年底,全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總數達到121904人,較1999年底增加2182人,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達到57561人,占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總數的47%。基層法律服務業務的指導思想是通過開展各項業務,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法規的正確實施,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和經濟建設。基層法律服務所主要有以下業務:(一)擔任本轄區內鄉鎮人民政府及其各行政管理部門、村(居)民委員會、企事業單位、農村承包經營戶、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組織以及公民的法律顧問;(二)代理參加民事、經濟、行政訴訟活動;(三)代理非訴訟法律事務;(四)主持調解糾紛;(五)解答法律咨詢;(六)代寫法律文書;(七)協辦公證,辦理見證;(八)協助司法所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和其它有關法律事務。
律師 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
Ⅵ 如何發揮律師在構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中的作用
社會的法制發展離不開律師隊伍的建設,律師隊伍建設是公共法律體系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目前我們並沒有把律師在的作用最大化。
律師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現狀主要體現在用法律維護社會的合法權益,社會的公平正義,主要還是針對於產生糾紛的案件當中。只有發生糾紛很多人才會想到律師,讓律師去解決矛盾,而在沒有糾紛的時候不會去找律師來進行防患於未然。所以要發揮律師作用的最大化,就是要律師在法律服務的體系中去構建和諧,防患於未然的社會矛盾。
怎麼樣才能發揮律師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最大作用呢?我認為還是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律師本來就是群眾中的一份子,是用法律服務大眾的,當然我們要到群眾中去宣傳,活動,服務,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然而理想和現實是有區別的,現實是律師不是執法者,不是公務人員,必須依靠自己有限的案源保障自己的生活,從而也喪失了與群眾接觸的機會。其實這並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的橋梁在哪裡,司法部門的協調與推動,如果通過這個橋梁讓律師真真走進每一個社區,就想社區民警一樣,有一個社區服務,組織與群眾互動,去與群眾交流、宣傳法律,不但發揮了律師進社區的真正作用,也會給律師帶著一些人脈與案源,這個是相輔相成的,我說的不是形式主義,而是實實際際的執行,不做曇花一現的無用工程。我相信律師不是居住在律師家園,而是分布在每個地方,讓其就近發揮律師的作用。當然這種進社區的服務要有監督,也要保證每位律師的機會的平等的,公正的,律師給群眾提供的法律服務才是平等的、公正的。才能體現律師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中的作用,而不是只有空喊口號。
只有律師與廣大群眾接觸,才能夠在法律服務中發揮律師良好的作用,提高的群眾的法律意識,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做一個守法的人,明白律師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對認識的職業一個新的認識,在預防法律風險方面及權利被侵害時,可以通過法律手段進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也只有這樣律師在法制建設進行中的,才真真發揮了律師在構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中的作用。
原作 鄭朝建 2015-5-18
Ⅶ 律師執業行為規范 11條 律師在執業期間不得以非律師身份從事法律服務。
你好 不好意思 具體應該是律師正常執業期間,不能以其自身名義與當事人建立委託關系;而應當由當事人與該律師所在律師事務所建立委託關系,由事務所指派具體律師從事法律服務工作。
Ⅷ 12348法律咨詢熱線是免費的嗎
是免費咨詢的。
「12348」是市、區縣司法局及法律援助中心面向廣大市民群眾的法律咨詢專用電話,它接受解答群眾的法律咨詢,配合調處民間糾紛,及時反映群眾的法律需求信息,指導和接受法律援助申請,維護貧弱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司法公正、維護社會穩定。
「12348」法律服務專用電話工作職責,主要解答法律咨詢,普及法律常識;實施內部聯動,搞好上門服務;溝通外部信息,做好受案分流;加強區域合作,搞好職能部門間協調聯動;做到快速反應,防止糾紛激化;遵循有關規定,提供法律援助;掌握社情民意,當好黨政參謀;接受社會監督,提高法律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等。
「16000148」法律服務電話更名為「12348」法律咨詢電話,啟用全國統一服務號碼「12348」,並歸並至法律援助中心,「12348」法律咨詢專線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時,又拓展了法律援助的新功能,此舉標志著「12348」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8)律師到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值班擴展閱讀:
全新解讀
2018年7月26日報道,北京公證「放管服」改革的十八個「實招」,可以歸納概括為「12348」,與北京市司法局開設的北京市法律咨詢專線號碼一致。
「1」是建設一個平台
建立北京市民生類公證全市統一預約咨詢平台。依託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立全市民生類公證線上預約咨詢平台,通過對全市25家公證處、400餘名公證員資源整合優化,對全市遺囑、小額繼承等民生類公證事項進行統一的線上預約咨詢,推動全市民生類公證辦證質量和辦理數量雙提升。
「2」是推動兩個建設
一是推動公證行業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加強與公安、民政等部門溝通,擴大相關政府部門數據用於公證信息核實的共享范圍,逐步實現身份、戶籍、婚姻、財產等公證信息在線核實。
二是推動將公證失信納入社會信用系統建設。建立全市騙取公證人員黑名單,推動將騙取公證行為作為個人誠信記錄納入社會信用系統建設中,為試行公證事項當事人承諾制創造條件。
通過推動兩個建設,實現公證與政府其他部門的信息聯通,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讓騙取公證者一處欺騙、處處受限。
「3」是建立三項制度
一是實行公證證明材料清單制度。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群眾不需要提交清單外的證明材料。
二是建立公證公益法律服務制度。每年至少組織2次公證法律服務進社區、進鄉村活動,為群眾提供面對面的免費公證法律咨詢。
三是建立公證服務監督制度。廣泛收集群眾對公證服務的意見和建議,每年隨機抽取每位公證員不少於10件公證事項進行回訪調查。
從群眾感受、用戶體驗的角度建立健全三個制度,對公證事前、事中和日常服務進行引導和規范,目的就是讓群眾辦明白證、辦舒心證。
「4」是優化四項服務
一是擴大「最多跑一次」服務范圍。將去年試行的9種「最多跑一次」公證事項擴展為52種。向社會發布公證減證便民十項舉措。
二是縮短公證辦理時間。部分公證辦理時間縮短至5個工作日。
三是降低部分公證收費。降低部分偏高的公證事項收費標准,進一步減輕群眾和企業負擔。
四是免除特殊群體公證費用。免除申辦遺囑公證時已年滿70周歲老年人的公證費用。免除低保人員、無固定生活來源的重度殘疾人,以及申辦救濟金、低保、給付贍養費和撫養費等公證事項人員的公證費用。
通過擴大、縮短、降低、免除等實實在在的措施,讓廣大群眾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真正從「放管服」改革中受益。
「8」是抓實八個重點
一是全面加強黨建。堅持政治引領、黨建先行,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使每一名公證人都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信念,內化於心,外化於形。
二是改革公證體制。優化事業體制公證機構體制機制,推進北京市合作制公證機構試點工作。
三是拓展公證服務。開展代書、代辦、郵寄送達等延伸便民服務,完善綜合公證養老、公證家事服務等創新型公證業務,提供多元糾紛解決服務。
四是規范辦證流程。把為企業和群眾「辦好一件事情」作為標准,梳理公證申請、受理、核實、審批全流程,規范證詞模板,以標准化提升服務質量。
五是強化質量檢查。增加公益類公證事項考核權重,凸顯公證的公益屬性。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織嚴織密質量監控網路,實現辦證數量與質量「雙提升」。
六是改善公證設施。為遠郊區公證處統一配備部分先進公證器材。建立綠色服務通道,為年老、體弱、懷孕或患有嚴重疾病等特殊情況的當事人提供便利。
七是優化窗口服務。嚴格執行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統深化「放管服」工作「十條禁令」和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統窗口人員服務管理「十條規范」。實行首問負責制、一次性告知。對公證員情況、收費標准、辦證流程等服務事項一律公開公示。
八是加強教育培訓。開展公證行業「放管服」全員大培訓,轉變工作作風,全面提升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水平。
八個重點,既是公證工作的基礎和根本,也是公證「放管服」工作的關節。通過抓實抓嚴八個重點推動公證「放管服」改革深入發展,帶動公證行業各項工作全面提升。
Ⅸ 律師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異同
律師與法律工作者都抄是法律服務業的從業人員,但是二者之間存在重要的區別,主要體現在:
1、從業的法律依據不同。律師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依法執行業務,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法律工作者是依據司法部發布的《基層法律服務所管理辦法》從事法律服務工作的。也就是說律師是依法執業,法律工作者是依部門規章執業。
2、法律服務執業的范圍不同。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律師可以被委託為辯護人。因此,法律工作者從事刑事辯護業務,沒有法律依據,也沒有部門規章依據。也就是說律師可以從事刑事辯護,而法律工作者沒有此項許可權。
3、取得執業資格的條件不同。律師法規定,律師執業,應當取得律師資格和律師執業證書。取得律師資格應當經過國家統一的司法考試。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我縣法律類專科也可),經國家司法考試合格的,才能取得律師資格。法律工作者執業資格要求具有高中或者中專以上的學歷,從2000年起由司法部統一組織執業資格考試。
4、執業的單位不同。我國律師法規定,律師應當在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事務所是律師的執業機構。法律服務工者者取得資格後,被基層法律服務所決定聘用,方可申領執業證。
Ⅹ 轉所後的律師,不得為原所屬律師事務所正在提供法律服務的委託人提供法律服務。這句話對不對
律師轉所後,正在承辦的案件可以交由原所其他律師辦理,也可以繼續到轉入回的新所辦理,這由律師和原所在律答所協商確定,並徵得委託人同意。一般來說,屬於律所分配的案源的,採取前一種方式,屬於律師自己案源的,採取後一種方式。
「轉所後的律師,不得為原所屬律師事務所正在提供法律服務的委託人提供法律服務」可能見於某些律師事務所的要求,目的是防止客戶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