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育是公共物品還是准公共物品
教育是准公共物品。
純公共產品與准公共產品的區別:
從消費和使用上的角度看
競爭性,是消費中的競爭性指一種產品或服務被一個人消費從而減少了其他人消費的特性。如果某人已經使用了某個商品(如某一火車座位),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時使用該商品,則這種商品就具有消費中的競爭性。
從成本角度看,競爭性是指讓更多人消費會產生邊際成本,某人已經消費的給定數量的某種物品不能同時被其他人消費。通俗說即,我要這個物品,別人就不能要這個物品。
非競爭性又被稱為「非對抗性」、「非爭奪性」或「非相剋性」,是指在消費過程中一些人對某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這一產品的消費,受益者之間不存在利益沖突。換言之,在某種產品的數量給定的條件下,增加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通俗說即,數量確定前提下,我可以要這個物品,別人也可以要這個物品。
從受益的角度看
排他性,是指一種物品具有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該物品的特性。某個消費者在購買並得到一種商品的消費權之後,就可以把其他消費者排斥在獲得該商品的利益之外,私人產品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通俗說即,我的物品只能我由我處置,由我獲益。
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為自己的消費而排除他人對該物品的消費,通俗說即,我用的物品別人也能用,我能獲益,別人也可以獲益。
其次,通過上述概念理解,我們可以清晰分辨出,私人物品是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物品。
純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不一定同時存在。如果某個物品,只存在一個有一個特徵時,可稱其為准公共物品,即混合品。
准公共產品亦稱為「混合產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它介於純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如教育、政府興建的公園、擁擠的公路等都屬於准公共產品。
拓展資料
相對於純公共物品而言,它的某些性質發生了變化.一類准公共物品的使用和消費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中,其受益的范圍是有限的如地方公共物品(並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一類准公共物品是公共的或是可以共用的,一個人的使用不能夠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於私益,它在消費上卻可能存在著競爭。由於公共的性質,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著「擁擠效應」和「過度使用」的問題,這類物品如地下水流域與水體資源、牧區、森林、灌溉渠道等.另一類准公共物品具有明顯的排他性,由於消費「擁擠點」的存在,往往必須通過付費,才能消費,它包括俱樂部物品、有線電視頻道和高速公路等。
准公共物品是在消費方面具有較大程度外部性的一類公共物品。它具有兩個特性:①消費中的爭奪性,即一個人對某物品的消費可能會減少其它人對該物品的消費(質量和數量);②消費中具有排斥性,即只有那些按價付款的人才能享受該物品。准公共物品在現實中大量存在的,如大多數城市公用設施、公共教育和醫療保健服務等等。
B. 教育屬於什麼物品是公共物品嗎理由是什麼謝謝!
准公共物品,也就是說混合物品,我學過的,具有非競爭性和排他性
C. 如何理解教育作為一種准公共物品,應由政府和享受教育的人一起分擔
作為一種准公共物品,就是英政府和受教人一起來分享這個成果和喜悅。
D. 請教教育的公共物品屬性
其實你分的不對,高中教育跑哪去了?
教育應該是分為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普通教育又分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或者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再或者分為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
簡單說一下吧。
教育本身具有公共和私人兩種屬性,無論義務教育、高等教育還是職業教育都是如此。為什麼呢?舉個例子:一個人接受教育就好像打乙肝疫苗。我們打疫苗一方面可以防止自己得病,另一方面也對他人有益。教育也是如此,一方面接受教育可以促使我們自己增加知識和能力,這是私人屬性;另一方面又對社會的生產和發展有益,這是它的公共屬性。
當然,不同的教育階段,它們的公共與私人產品屬性比例是不同的。
義務教育屬於強制性教育,國家要求每個人都要接受九年以上的教育,以保證全社會的人口素質,所以,義務教育階段公共產品屬性較強,而私人產品屬性較弱,這也是國家現在搞免費義務教育的原因所在。
非義務教育不屬強制性的,所以上高中、大學或者職業學校都要交納一定的學費,因為非義務教育階段的私人產品屬性要重一些,而公共產品屬性較輕。
回答的比較簡單,如果你有興趣,我們可以再聊
E. 國防,花園,教育,橋梁哪些物品是准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是在消費方面具有較大程度外部性的一類公共物品.它具有兩個特性:①消費中的爭奪性,即一個人對某物品的消費可能會減少其它人對該物品的消費(質量和數量);②消費中具有排斥性,即只有那些按價付款的人才能享受該物品.
教育,橋梁是准公共物品。
F. 除了教育資源是公共資源之外,還有什麼是公共資源
水資源、來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自資源、氣候資源、礦產資源,以及其他各種動植物資源等,都是公共資源。
公共資源的所有權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共同所有的基礎條件,具體分類如下:
一、純公共物品
具有完全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如國防和燈塔等,通常採用免費提供的方式。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多見。
二、准公共物品
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過一定的臨界點,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就會消失,擁擠就會出現。准公共物品可以分為兩類:
1、公益物品。如義務教育、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公園等。
2、公共事業物品,也稱自然壟斷產品。如電信、電力、自來水、管道、煤氣等。
(6)教育服務是一種公共物品對不對擴展閱讀
公共資源的特點: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個社會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聯合消費的特點。全社會的人可以共同享用,而不能將其分割為若幹部分,分別歸屬於某些個人、家庭或企業。
2、消費的不排他性。即某個人、家庭或企業對公共物品的享用並不影響、妨礙其他人、家庭或企業同時享用。
3、受益的不可阻止性。即在技術上沒有辦法將拒絕為之付款的個人、家庭或企業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圍之外。
(6)教育服務是一種公共物品對不對擴展閱讀來源:網路-公共資源
G. 教育屬於哪種公共物品,為什麼
教育是准公共物品。
純公共產品與准公共產品的區別:
從消費和使用上的角度看
競爭性,是消費中的競爭性指一種產品或服務被一個人消費從而減少了其他人消費的特性。如果某人已經使用了某個商品(如某一火車座位),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時使用該商品,則這種商品就具有消費中的競爭性。
從成本角度看,競爭性是指讓更多人消費會產生邊際成本,某人已經消費的給定數量的某種物品不能同時被其他人消費。通俗說即,我要這個物品,別人就不能要這個物品。
非競爭性又被稱為「非對抗性」、「非爭奪性」或「非相剋性」,是指在消費過程中一些人對某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這一產品的消費,受益者之間不存在利益沖突。換言之,在某種產品的數量給定的條件下,增加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通俗說即,數量確定前提下,我可以要這個物品,別人也可以要這個物品。
從受益的角度看
排他性,是指一種物品具有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該物品的特性。某個消費者在購買並得到一種商品的消費權之後,就可以把其他消費者排斥在獲得該商品的利益之外,私人產品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通俗說即,我的物品只能我由我處置,由我獲益。
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為自己的消費而排除他人對該物品的消費,通俗說即,我用的物品別人也能用,我能獲益,別人也可以獲益。
其次,通過上述概念理解,我們可以清晰分辨出,私人物品是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物品。
純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不一定同時存在。如果某個物品,只存在一個有一個特徵時,可稱其為准公共物品,即混合品。
准公共產品亦稱為「混合產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它介於純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如教育、政府興建的公園、擁擠的公路等都屬於准公共產品。
拓展資料
相對於純公共物品而言,它的某些性質發生了變化.一類准公共物品的使用和消費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中,其受益的范圍是有限的如地方公共物品(並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一類准公共物品是公共的或是可以共用的,一個人的使用不能夠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於私益,它在消費上卻可能存在著競爭。由於公共的性質,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著「擁擠效應」和「過度使用」的問題,這類物品如地下水流域與水體資源、牧區、森林、灌溉渠道等.另一類准公共物品具有明顯的排他性,由於消費「擁擠點」的存在,往往必須通過付費,才能消費,它包括俱樂部物品、有線電視頻道和高速公路等。
准公共物品是在消費方面具有較大程度外部性的一類公共物品。它具有兩個特性:①消費中的爭奪性,即一個人對某物品的消費可能會減少其它人對該物品的消費(質量和數量);②消費中具有排斥性,即只有那些按價付款的人才能享受該物品。准公共物品在現實中大量存在的,如大多數城市公用設施、公共教育和醫療保健服務等等。
H. 教育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還是私人物品
准確的來說,教育是一種純私人物品,判斷一個物品是不是公共物品,從兩方面入手,是否具有內競爭性,是否具有排容他性,增加一名學生,邊際成本會增加,具有競爭性,不交學費不能上學具有排他性。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認為教育是公共產品,由國家提供的是公共產品,其實如今越來越多私營學校出現,證明了教育是私人物品
I. 教育是否是公共物品
我就知道教育是種服務,是融合了道德,理想,義務,責任的無私奉獻,是最大的公益。如果每個人,都這么想這么做,國家就強大了。
J. 幼兒園(學前)教育是公共產品還是私人產品
是准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與私人物品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消費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徵,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過市場機制由企業和個人來提供,主要由政府來提供。 准公共物品是在消費方面具有較大程度外部性的一類公共物品。它具有兩個特性: ①消費中的爭奪性,即一個人對某物品的消費可能會減少其它人對該物品的消費(質量和數量); ②消費中具有排斥性,即只有那些按價付款的人才能享受該物品。准公共物品在現實中是大量存在的,如大多數城市公用設施、公共教育和醫療保健服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