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黃海股份的成立情況與歷史沿革
公司設立及其歷史沿革 本公司是經青島市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青體改發(1999)151號《關於青島金黃海輪胎股份有限公司獲准設立的通知》和青島市人民政府青股改字?1999?7號《青島市股份有限公司批准證書》批准,由青島橡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集團公司前身)作為主發起人,聯合青島市企業發展投資公司、青島前衛炭黑化工廠、江蘇興達鋼簾線股份有限公司、寧波錦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於1999年6月30日辦理工商注冊登記,營業執照注冊號為3702001806041,公司股本總額為12,000萬元。 1999年12月10日公司臨時股東大會決議,將公司名稱″青島金黃海輪胎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青島黃海橡膠股份有限公司″,並於1999年12月30日完成工商變更登記。
② 浙江工商大學的歷史沿革
1911年,杭州紳士鄭在常先生創辦杭州中等商業學堂,學校歷經16次易名,12次遷址,1980年成立杭州商學院,2004年更名為浙江工商大學。
③ 哈爾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歷史沿革
1947年6月24日,在哈爾濱市特別市政府機構內,以原來的市社會局的實業科和財政局的合作指導科的基礎上組建了哈爾濱市工商管理局。局長陳一凡,副局長李桂森,副局級領導有楊祝民。下設兩個科:工商科和合作指導科。全局職工30人。
1948年初,市工商管理局根據職能需要,增設了機構和編制,機構設置為:工業科、商業科、軍需生產科、僑商科、調查研究所、秘書室和生產合作總社。全局職工180餘人。
1948年10月,市政府將工商管理局分設為市工業局和市商業局。
1950年5月,市政府又將工業局的行政科和商業局的商政所合並,重新組建了市工商管理局。局長楊祝民,副局長李堅、賈民新,下設秘書室、加工科、注冊科、市場科、統計科、外僑科等。
1952年11月楊林任局長,陸慶琛、林楠先後任副局長。
1959年9月經省人委批准,撤銷工商管理局成立哈爾濱市市場物價管理局,由副局長陸慶琛主持工作。下設秘書科、市場科、行政科、物價科。
1961年10月市政府決定市場物價管理局又改名為工商行政管理局(在與市物價委員會合署辦公期間曾稱為市市場物價管理局)。副局長劉鐵主持工作,副局長有馬建邦、靖實秋。下設辦公室、市場科、行政科(兼管私改)、合同科。
1966年8月開始「文化大革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一度受到沖擊、砸爛。
1968年10月在市革委會生產指揮部設置了工商管理辦公室,由軍代表胡永生、幹部代表車志軍和群眾代表曹喜年分別擔任正、副主任和領導成員。
1969年10月市革委會批准,組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領導小組,隋從新擔任領導小組第一任組長,主持工作,車志軍、臧寶昌、劉仲偉和曹喜年為領導小組成員。下設辦公室、企業登記科、市場科、商標科、合同科、政工科和「打辦」。
1972年7月由高可際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後改稱局長)、劉鐵任副局長,成員有陸慶琛、靖實秋、高霄雲(女)、車志軍、陳玉昆、王克(後均改稱副局長)。
1974年4月至1983年5月期間,劉鐵任局長,劉鐵調走後,由副局長崔林主持工作。先後擔任副局長的有靖實秋、高霄雲(女)、王克、黃波、張桂芳(女)、王樹林、李福全、郝嘉信。下設機構有辦公室、企業登記處、個體經濟管理處、市場管理處、商標管理處、經濟合同管理處、經濟案件處(打辦)和政工科。全局職工430餘人。
1983年5月初,由楊誠任局長,王太、郝嘉信、張桂芳(女)任副局長,李福全任紀檢組長。下屬機構中政工科改為政工處,增設外資管理處,工商行政管理學會、研究所和工商幹部學校,以及經濟合同仲裁委員會等。
1985年王潔純任市工商局黨組書記、副局長主持工作,副局長為張桂芳、楊寶成、於錫元,李福全為巡視員。1988年5月王潔純任局長。1988年市委調王文放任副局長排張桂芳前,於錫元任監察室主任、書記。下設機構中政工處改稱人事教育處,增設市消費者協會、地下商業街管理處和站前進出物資檢查站。市局機關幹部職工1988年為302人,1989年為329人。
1995年11月局長王潔純退休,高志仁任黨組書記、局長,王文放、張桂芳(女)、楊寶成、馬力實(女)任黨組成員、副局長,石松(女)任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於錫元任機關黨委書記(副局級)。1996年6月全系統幹部職工達1927人,市局機關幹部職工540人。
1998年3月高志仁任黨組書記、局長,楊寶成、范德武、馬力實(女)、馬士范、王寶全任黨組成員、副局長,張顯才任黨組成員、紀檢組長,王傑任黨組成員、市場中心主任(副局級),王文放任巡視員(正局級),石松(女)任助理巡視員。
2002年1月滕茂行任黨組書記、局長,黨組成員、副局長楊寶成、馬力實(女)、王寶全、邵曉春,馬士范、張顯才、王傑任助理巡視員,助理巡視員石松(女),高志仁離崗休養。
2003年1月黨組書記、局長滕茂行,黨組成員、副局長楊寶成、馬力實(女)、王寶全、邵曉春,助理巡視員馬士范、張顯才、王傑、石松(女),高志仁退休。
2003年12月黨組書記、局長滕茂行,黨組成員、副局長楊寶成、馬力實(女)、王寶全、邵曉春,於志國任黨組成員、紀檢組長,石松(女)任黨組成員、助理巡視員,助理巡視員馬士范、張顯才、王傑,姜一鳴、遲道春任助理巡視員。
2004年6月黨組書記、局長滕茂行,黨組成員、副局長楊寶成、馬力實(女)、王寶全、邵曉春,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於志國,黨組成員、助理巡視員石松(女),助理巡視員張顯才、王傑、姜一鳴、遲道春,馬士范退休。
2005年5月黨組書記、局長滕茂行,黨組成員、副局長楊寶成、馬力實(女)、王寶全、邵曉春,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於志國,黨組成員、助理巡視員石松(女),助理巡視員王傑、姜一鳴、遲道春,張顯才退休。
2005年6月黨組書記、局長滕茂行,黨組成員、副局長楊寶成、王寶全、邵曉春,何群任黨組成員、副局長(列王寶全前),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於志國,黨組成員、助理巡視員石松(女),助理巡視員王傑、姜一鳴、遲道春,馬力實(女)調任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2005年7月黨組書記、局長滕茂行,黨組成員、副局長楊寶成、何群、王寶全、邵曉春,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於志國,黨組成員、助理巡視員石松(女),助理巡視員姜一鳴、遲道春,王傑退休。
2006年4月黨組書記、局長滕茂行,黨組成員、副局長何群、王寶全、邵曉春,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於志國,黨組成員、副巡視員石松(女),副巡視員姜一鳴、遲道春,楊寶成退休。
2006年8月黨組書記、局長滕茂行,黨組成員、副局長何群、邵曉春,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於志國,黨組成員、副巡視員石松(女),副巡視員姜一鳴、遲道春,王寶全退休。
2007年2月黨組書記、局長馬彬,黨組成員、副局長何群、邵曉春,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於志國,黨組成員、副巡視員石松(女),副巡視員姜一鳴、遲道春,滕茂行調任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主任委員。
2008年8月黨組書記、局長馬彬,黨組成員、副局長何群、邵曉春,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於志國,黨組成員、副巡視員石松(女),趙毅輝、張惠群任黨組成員、副局長,副巡視員姜一鳴、遲道春。
2009年3月黨組書記、局長馬彬,何群任巡視員,黨組成員、副局長邵曉春,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於志國,黨組成員、副巡視員石松(女),黨組成員、副局長趙毅輝、張惠群,副巡視員姜一鳴、遲道春。
2009年6月黨組書記、局長馬彬,張國賢任黨組成員、副局長,巡視員何群,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於志國,黨組成員、副巡視員石松(女),黨組成員、副局長趙毅輝、張惠群,副巡視員姜一鳴、遲道春,邵曉春調任市司法局。
2010年1月,黨組書記、局長馬彬,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國賢,巡視員何群,黨組成員、副巡視員石松(女),黨組成員、副局長趙毅輝、張惠群,許長濱任黨組成員、紀檢組長,副巡視員姜一鳴、遲道春,於志國調回市紀委。
2010年6月,黨組書記、局長馬彬,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國賢,黨組成員、副巡視員石松(女),黨組成員、副局長趙毅輝、張惠群,黨組成員、紀檢組長許長濱,副巡視員姜一鳴、遲道春,何群退休。
2010年11月,黨組書記、局長馬彬,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國賢,黨組成員、副巡視員石松(女),黨組成員、副局長趙毅輝、張惠群,孫福剛任黨組成員、副局長,黨組成員、紀檢組長許長濱,副巡視員姜一鳴、遲道春。
2011年1月黨組書記、局長馬彬,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國賢,石松(女)任巡視員,黨組成員、副局長趙毅輝、張惠群、孫福剛,黨組成員、紀檢組長許長濱,副巡視員姜一鳴、遲道春。
2011年3月,市委決定撤銷中共哈爾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黨組,設立中共哈爾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委員會,黨的關系隸屬中共哈爾濱市委,其他隸屬關系不變。
2011年4月,市委提名喬樹江任市工商局局長,黨委副書記;趙路軍任黨委書記、副局長;張國賢、趙毅輝、張惠群、孫福剛、許長濱任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黨委委員;馬彬、石松(女)退休。
2012年3月,張國賢任市工商局巡視員。
④ 廣州工商學院的歷史沿革
廣州工商學院的歷史沿革:
廣州工商學院的前身是1995年由廣州市花都環洋商貿有限公司投資創辦的廣州市花都環洋商貿學校。
2000年經廣州市教育局同意,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增加了大專學歷文憑教育,學校更名為廣州環洋專修學院(廣東省科技幹部學院花都辦學點)。
2001年7月,經廣東省政府批准,與廣東商學院合作舉辦廣東商學院花都學院,成為廣東商學院的二級學院。
2004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國家教育部備案,學院開始獨立辦學,更名為廣州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2009年6月通過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學校的辦學實力得到進一步認可。
2014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廣州工商學院,辦學層次由原來的高職院校提升為民辦本科普通高校。
2017年,獲得高校教師、研究、圖書、實驗系列高級職稱評審權。
2018年通過學士學位評估,獲批成為學士學位授予單位。
廣州工商學院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為目標,堅持「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和諧辦學、科學發展」的辦學方針;堅持「以質立校、以生為本、突出特色、崇尚創新」的辦學理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產學研綜合水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致力於培養德學兼備、基礎扎實、技能嫻熟、具有創新創業精神、適應地方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⑤ 江蘇神通的歷史沿革
公司前身神通有限公司系由吳建新等7名自然人和啟東閥門廠工會以現金出資,於2001年1月4日注冊登記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時注冊資本為1,008萬元。經先後三次股權轉讓後,神通有限公司股東變更為吳建新等35名自然人。2004年4月,加拿大籍自然人陸正剛先生收購張立宏等25名自然人持有神通有限公司的合計25%股權,神通有限公司由此變更為外商投資企業。2007年6月14日,股份公司在江蘇省南通工商行政管理局辦理了變更登記,企業法人注冊登記號為:企股蘇通總字第007456號(根據江蘇省工商行政管理局2007年12月《關於全省各類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注冊號統一換號的公告》,公司注冊登記號變更為:320600400022984)。
⑥ 首都工商管理學院的歷史沿革
首都工商管理學院 是一所以工科為主,集工、理、文、經濟、管理、教育為一體的多學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借鑒國內外高等學府辦學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培養具有國際化背景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是學校的辦學特色。學院以「大德育、大工程、大實踐」理念為指導,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突出實踐,把德育與工程實踐相結合,強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著力培養思想道德素質高,基礎理論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⑦ 商標代理的歷史沿革
1998年以前,絕大部分商標代理機構都是隸屬於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事業單位。由於歷史原因,這些機構沒有真正脫離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在人、財、物方面缺少自主權,經營機制相對僵化,部分商標代理人的素質不夠高,不能充分滿足企業商標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社會上相當一部分有能力從事商標代理業務的高素質人才和工商系統外的一些單位不能從事商標代理業務,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力資源配置的效率,制約了中國商標代理事業的發展。
⑧ 工商局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和職能
職能介紹
1、貫徹執行工商行政管理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研究制定貫徹實施的具體措施和辦法。
2、依法組織管理各類企業和在本地區從事經營活動的單位、個人的登記注冊,核定注冊單位名稱,審定、核准、頒發有關證照並實行監督管理。
3、依法組織監督檢查市場競爭行為,查處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走私販私、傳銷和變相傳銷等經濟違法違章行為。
4、依法組織監督檢查交易行為,組織查處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保護經營者、消費者合法權益。
5、依法對各類市場經營秩序實施規范管理和監督。
6、依法組織監督管理經紀人、經紀組織。
7、依法組織實施合同行政監督管理,組織管理動產抵押物登記,組織監督管理拍賣行為,查處合同欺詐等違法行為。
8、依法對廣告進行監督管理,查處違法行為。
9、組織監督管理商標注冊、使用、印製工作和專用權的保護工作及指導企業商標工作,負責知名商標、著名商標、馳名商標的推薦工作,組織查處商標侵權行為。
10、依法組織監督管理各類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經營行為。
11、對本系統工商行政管理的業務、行政、人事、財務、紀檢監察及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實行領導。
12、指導消費者協會等社團組織的工作。
13、承辦上級工商行政管理局機關和當地政府交辦的其它工作。
1.辦公室
組織協調、參與局機關的政務工作。承擔局機關重要文件的起草,負責機關文電、機要、保密、外事、文書檔案管理和會議組織;制訂全局調研計劃,承擔綜合性調研工作;擬定工商行政管理宣傳規劃並組織實施;負責局機關行政後勤保障、安全保衛等工作。
2.法制科
組織、協調或參與有關工商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起草和審核工作;組織開展工商行政管理執法監督檢查工作;承擔本局行政案件的核審工作;承擔或參與行政案件的復議、聽證、應訴有關工作;依法審理行政賠償案件;組織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宣傳;檢查指導本系統的法制工作。
3.公平交易科(消費者權益保護科)
參與擬定製止壟斷和不正當競爭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規范性文件;組織查處市場交易中的壟斷、不正當競爭、轄區內陸上走私販私、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以及傳銷和變相傳銷等經濟違法違章案件;組織監督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組織查處市場管理中發現的經銷摻假及假冒產品等違法行為;檢查指導全市的公平交易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指導檢查支隊和各檢查大隊工作;指導工商行政管理"12315"消費者申訴舉報指揮中心和各12315消費者投訴服務台工作。
4.企業注冊登記科
組織或參與起草全市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注冊登記的規范性文件;依法承擔在市工商局注冊的各類企業的注冊登記工作,並對本系統的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的注冊登記工作進行協調指導和監督檢查;負責辦理在市工商局注冊登記的各類企業的年度檢驗,並對本市各類企業的年度檢驗及個體工商戶的驗照工作進行協調指導和監督檢查;負責全市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注冊登記的信息統計和匯總工作。
5.企業監督管理科
組織或參與起草全市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監督管理方面的規范性文件;組織查處企業違反注冊登記法律、法規及規章的行為;負責全市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組織協調查處無照經營行為;指導全市個體私營企業協會工作;協調指導和檢查全市各類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監督管理工作;負責對全市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監督管理的信息統計和匯總工作。
6.市場監督管理科(合同監督管理科)
參與擬定市場監督管理和規范市場秩序的規范性文件;組織監督管理、規范各類市場的交易行為和經營秩序;負責市場開辦登記和年度檢驗工作;負責各類商品交易會、展銷會、訂貨會和櫃台租賃等各種交易行為的開辦登記和監督管理,根據授權,組織對經紀人執業資格的認定,監督管理和規范經紀人、經紀機構的經營活動;負責糧食市場的監督管理;組織查處各類市場的違法違章行為;組織對全市市場進行專項治理;檢查指導全市市場監督管理工作;指導市場協會、經紀人協會工作。
參與擬定合同監督管理的規范性文件;組織實施合同行政監管;組織查處利用合同進行的違法行為;組織管理動產抵押登記;組織監管拍賣和招投標行為;辦理經濟合同鑒證及合同爭議行政調解,檢查指導合同監督管理工作;指導合同協會工作。
7.商標廣告監督管理科
參與擬定商標和廣告監督管理的規范性文件;組織查處商標侵權假冒和虛假、違法廣告案件;負責商標及特殊標志使用許可合同及商標質押、商標驗證、商標印製的監督管理工作;認定市知名商標,組織推薦福建省著名商標工作;負責市屬廣告經營的審批;監督管理廣告發布及其他各類廣告活動;檢查指導全市商標廣告監督管理工作;指導商標代理機構、商標協會、廣告協會工作。
8.財務裝備科
貫徹落實工商行政管理系統財務制度,組織實施本系統財務裝備管理;編制本系統經費預算及審查決算方案;組織實施各項工商行政管理收費工作;負責本系統會計報表匯編和財務統計工作;負責本系統票據管理和內部審計、經費收支管理及監督檢查;組織管理本系統國有資產;負責局機關及所屬單位的基本建設和物資裝備計劃工作;檢查指導本系統的財務、裝備管理工作。
9.人事教育科
協助局黨組管理市轄縣(市、區)工商局領導班子;負責本系統幹部、人事、機構、編制管理工作;負責本系統基層建設和隊伍建設工作;負責本系統離退休人員的管理和服務工作;組織實施幹部教育培訓工作;組織實施評選表彰工作;組織、指導、協調本系統的政治思想、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檢查指導本系統的人事教育管理工作;指導市工商局幹部培訓中心工作。
根據有關規定派駐的紀檢組與監察室合署辦公,按照《黨章》和《行政監察法》履行職責。
按照《黨章》規定設置機關黨委會,負責局機關及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
二、直屬行政機構職能配置
1.檢查支隊主要工作職責:
依法或根據授權查處全市行政區域內在市場交易中的壟斷、不正當競爭、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商業欺詐以及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等經濟違法違章案件;查處轄區內陸上走私販私違法行為,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反走私鬥爭;受理消費者投訴,處理消費者投訴案件,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參與綜合治理,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受理上級機關及其他執法機關移送的違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的有關經濟違法違章案件。
2.外商投資企業注冊管理分局主要職責:
辦理授權登記管轄范圍內的外商投資企業、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從事經營活動的外國(地區)企業和外國(地區)企業常駐代表機構的登記注冊,確認其企業法人資格和合法地位,並對其進行監督管理;負責查處轄區內外商投資企業的違法違章行為。
3.信息技術管理分局主要職責:
組織開展電子商務和網路經濟的監督管理;負責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和統計匯總,分析輔助決策信息;建立工商行政管理系統信息和法律、法規資料庫,指導本系統信息網路建設。
4.幹部教育培訓機構掛靠人事教育科管理,主要職責:
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工商局幹部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參與擬定本系統幹部教育培訓計劃,開展加強和改進幹部教育培訓工作的調研活動;承辦或協調、配合有關部門開展本系統幹部政治、文化和各類業務的崗位培訓。
5.12315消費者申訴舉報指揮中心,主要職責:
受理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過程中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且屬於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管轄的申訴;受理對侵害消費者權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不正當競爭、商業欺詐、虛假廣告、商標侵權假冒等經濟違法行為的舉報;根據申訴舉報案件信息的性質進行分類,及時向轄區各級12315機構及內部有關職能部門分流督辦,並收集反饋意見;組織消費者申訴舉報的現場調處,在處置突發性、緊急性的重大事件中提供指揮調度平台;公布消費者申訴熱點,發布消費警示,正確引導消費;負責對申訴舉報案件信息的整理分析、統計上報、儲備管理工作;對有關社團組織、行業組織、市場主體進行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提供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咨詢服務。
⑨ 我國歷史上工商稅收制度的發展希望能盡量詳細一點。謝謝!
.秦以前的賦稅制度
夏商周時期,實行貢賦制,這是賦稅的雛形。
春秋時期,魯國實行「初稅畝」,是我國徵收地稅的開始。
秦朝時期賦稅的沉重,農民要把收獲物的三分之二交給政府,由於稅務繁重,導致秦短命而亡。
2.編戶齊民(漢):
編戶齊民:國家把農民編為戶籍,作為徵收賦稅徭役的根據。農民是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農民的負擔有四項:田租(土地稅)、算賦和口賦(人頭稅)、徭役、兵役。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輕徭薄賦,但漢朝田租輕而人頭稅重。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文帝實行三十稅一,東漢光武帝把田租恢復到三十稅一。漢代的編戶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完整的賦稅徭役制度的正式形成.
3.租調制度(北魏)
實行與均田制配套的租調制,受田農民,每年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租栗,調(戶稅)帛或麻,還必須服徭役和兵役。
4.租庸調制與兩稅法(唐)
唐前期沿用租調制並發展為庸租調制,「租」是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納定量的穀物;「調」是交納定量的絹或布;「庸」是指服徭役期限內,不去服役的也可以交納絹或布代役,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
以上稅收制度的共同點是以人工為主要的收稅標准,不同點是唐朝開始有了納絹代役。
唐中葉由於土地兼並嚴重,均田制瓦解,租庸調制無法繼續實行。780年唐政府改行宰相楊炎提出「兩稅法」:按照財產和土地的多少徵收戶稅和地稅,戶稅按戶等以錢定稅,地稅按田征糧。一年分夏秋兩季徵收。
這次變化的基本精神從標准上看是改稅丁為產稅,從徵收內容看是貨幣和實物都有,符合但是土地集中和貧富變化的社會現實,是地主所有制高度發展的結果,也是我國古代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它奠定了唐朝後期至明朝中期賦稅制度的基礎。
5.方田均稅法和募役法(宋)
北宋王安石變法時實行方田均稅法和募役法。
6.一條鞭法(明)
清朝承襲明制,以「田賦」和「丁役」合稱地丁銀作為封建國家的主要稅收。為解決賦役混亂和負擔不均,雍正帝時實行「攤丁入畝」,即把丁稅平均攤入田畝中徵收統一的地丁銀。
這一制度的實行,部分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有利於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它廢除了中國歷史上長時期存在的人頭稅,封建國家對勞動人民的人身控制鬆弛了,杜絕了歷史上長時期存在的隱瞞人口的現象,也促進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勞動者有了較大的人生自由,又有利於手工業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賦稅規則的簡化,有利於政府徵收,保證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
小結: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特點
從秦到清,我國賦稅制度的沿革規律大體上可以歸納為:
徵收標准從以人丁為主,逐漸演變為以田畝為主(以兩稅法為變化的標志);
徵收的物品有實物的地租為主演變為以貨幣地租為主(以一條鞭法為標志);
徵收的時間不定時逐漸演變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主);
農民由必須服徭役逐漸發展為納絹代役(以「庸」為標志);
稅種繁多項逐漸演變為簡化單一(以一條鞭法為標志);
上述演變體現了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自然經濟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社會統治者無法抗拒的商品經濟的發展
4.抗日戰爭初期邊區政府稅收概況
早在1936年11月16日,蘇維埃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發出的第一號訓令就規定「……關於土地稅、營業稅、關稅等各依次開始進行(徵收)……」
5.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稅收政策
抗日戰爭爆發不到一年,集中著全國92%工廠的東部沿海、沿江經濟發達地區,相繼淪陷於日軍鐵蹄之下。國民政府三大主幹稅源關、鹽、統稅(生產環節徵收的稅)大部分被日軍奪占。為保障抗戰需要,國民政府一方面加緊後方經濟建設,另一方面及時調整稅收政策。
首先,整頓舊稅,擴大原有稅種統稅、所得稅等徵收范圍,提高鹽稅、煙酒稅等的稅率。後又實行鹽、煙、糖等生活用品專賣,把原屬於地方稅的田賦、營業稅、契稅等主要稅源收歸中央,形成中央稅權高度集中的戰時稅制體系。
其次,開征了一系列新稅。
6.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稅制
1950年1月,根據多種經濟形式,實行多種稅、多次征的復稅制。區內徵收稅種有貨物稅、工商稅、印花稅、鹽稅、薪給報酬所得稅、遺產稅、存款利息所得稅、交易稅、屠宰稅、使用牌照稅、特種消費行為稅、房產稅、地產稅共13種。此後多次調整修正稅種。1973年,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工商稅條例草案》,進一步合並稅種,繼續徵收的有工商稅、工商所得稅、屠宰稅、車船使用牌照稅、集市交易稅、牲畜交易稅和農業稅7種。國營企業只征工商稅,集體企業征工商稅和所得稅,車船使用稅和屠宰稅的納稅對象是個人和外僑。1978年停徵牲畜交易稅。1982年1月1日,開征筵席稅,1984年停徵。
1994年1月1日,工商稅制又進行一次規模大、范圍廣、內容深刻的改革。改革後稅種由31個減少到17個,即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城鄉維護建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土地增值稅、車船使用稅、房產稅、資源稅、屠宰稅、固定資產方向調節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筵席稅、外商投資企業及外國企業所得稅。同時,合並、取消的稅種有:個人收入調節稅、城鄉個體工商業戶所得稅、產品稅、集市交易稅、燒油特別稅、獎金稅、工資調節稅、鹽稅等。
⑩ 在工商網查詢企業信息,顯示歷史變更有6次,但只能查看到3次,請問是什麼原因
沒有充值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