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新公共服務
「新公共服務」指的是關於公共行政在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理念。也就是說,它重點闡述公共行政與公民的關系、公共行政與公共治理系統的關系。
「新公共服務」理論源於四個基礎理論,即民主社會的公民權理論、社區和公民社會模型理論、組織人本主義和組織對話理論及後現代公共行政理論。
(1)新公共服務理論代表人物擴展閱讀
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建立社會遠景目標的過程並不能只委託給民選的政治領袖或被任命的公共行政官員,廣泛的公眾對話和協商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的作用將更多地體現在把人們聚集到能無拘無束、真誠地進行對話的環境中,共商社會應該選擇的發展方向。這樣才能建立具有廣泛基礎的社區、國家或民族的遠景目標,才能為未來提出指導性的理想。
相比之下,通過這種協商過程來形成一系列簡單的目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該過程促使行政官員、政治家和公民處於思考社區和國家預期發展前景的過程之中。此外,政府還肩負著道義責任,即確保經由這些程序而產生的解決方案完全符合公正和公平的規范。
換言之,政府的作用將是確保公共利益居於主導地位,確保解決方案本身和提出解決方案的過程符合公正、公平和平等等民主價值准則。政府應當積極地提供這樣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公民能夠通過對話清楚地表達共同的價值觀念,並形成共同的公共利益觀念。
公共行政官員不應該僅僅通過促成妥協而簡單地回應不同的利益需求,而應該鼓勵公民採取一致的行動。這樣,他們就可以理解各自的利益,具備更長遠、更廣博的社區和社會利益觀念。
❷ 3。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什麼簡答題,無書
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復務理論制是基於對包括企業家政府理論在內的新公共管理理論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產生的。新公共服務指的是關於公共行政在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登哈特認為公共行政官員在其管理公共組織和執行公共政策時應該集中於承擔為公民服務和向公民放權的職責,他們的工作重點既不應該是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應該視為其劃槳,而應該是建立一些明顯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應力的公共機構。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觀點:一是政府的職能是服務,而不是掌舵;二是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三是在思想上要具有戰略性,在行動上要就有民主性;四是為公民服務,而不是為顧客服務;五是責任並不簡單;六是重視人,而不只是重視生產率;七是公民權和公共服務比企業家精神更重要;八是簡化繁文縟節是對的,但是不能破壞基本規范和法定程序;九是減輕財政負擔的設想是可行的,但是不能無視行政工作本身對公共開支的要求;十是處理公共問題應該具有創造性、但不能讓少數人中飽私囊。
❸ 新公共管理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一、新公共管理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
1、奧斯本;
2、蓋布勒;
3、 胡德;
4、奧斯特洛姆。
二、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影響:
新公共管理理論在發展的過程中遭到了不少的批評,但這並不影響它作為公共行政發展的總趨勢。它通過推進改革管理的整體的多元化和公共管理手段的企業化,促使政府不再擔當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惟一提供者,而是擔當公共事務的促進者和管理者,它有助於提高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新公共管理」範式的出現構成了對傳統的公共行政學範式的嚴峻挑戰,它改變了傳統行政學的研究范圍、主題、方法、學科結構、理論基礎和實踐模式,日益成為當代西方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領域的主流。「新公共管理」有其新穎、合理之處,它反映了當代西方公共管理實踐的發展趨勢,體現了公共部門管理研究的新成就。
與傳統的公共行政學相比,「新公共管理」範式具有一系列創新,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新公共管理」為公共部門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奠定了更廣泛、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二,「新公共管理」開闊了公共行政學的理論視野,具有一系列主題創新;
第三,「新公共管理」建立起一個更加全面、綜合的知識框架;
第四,「新公共管理」提供了一種當代公共部門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實踐模式。
新公共管理在三個方面表現出了防止行政權力腐敗的趨向:
(1)新公共管理的服務定位將導致特權的消失和特權意識的弱化;
(2)新公共管理的顧客至上改變了原先行政體系的主體中心主義,這種主體的邊緣化使腐敗喪失了發生的根據;
(3)新公共管理由於實行公共服務的公開競標,將增加行政行為的透明度,使不透明地行使公共權力的機會最小化。總之,新公共管理已經顯示出這樣的趨勢,即建立起一種以公共利益為中心的管理體制。
此外,新公共管理還力圖從根本上解決管理行政公平與效率不可兼得的矛盾。新公共管理可能代表著走向一種全新的公共行政模式的方向,是政府變遷中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
官僚制模式在西方發達國傢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不可能完全被新公共管理模式所替代。這是因為:
首先,正如奧斯本和蓋布勒清醒地認識到的那樣,政府行政部門與私人企業是「根本不同的兩種組織機構」,二者之間有一定不可泯滅的界限。同時政府行政部門在政策管理、規章制度、保障平等、防止歧視、保持全社會的凝聚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企業無法替代的。在政府行政體系及其運行機制中可以引進「企業家精神」,但卻絕對不能使政府等同於企業。
其次,正如韋伯早就注意到的那樣,「官僚制本身純粹是一種精密儀器」,「由於它內部的徹底理性化結構,使對它的『革命』愈來愈不可能」。因此,當代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的行政改革,只不過是要消除政府行政體系的官僚制過度發展帶來的弊病,而根本談不上廢除或准備廢除官僚制。
新公共管理的出現被稱為行政管理範式的轉換。作為一種新的理論範式,它涉及到以往的公共行政領域所未涉及的大量專題,如公共物品、外部性、公共服務供給、理性人、交換範式、制度選擇、政府失敗、自給型公共組織等,成為當代西方行政改革的主導理論。
第一,政府的管理職能「應是掌舵而不是劃槳」。「新公共管理」理論提倡通過「政府公共政策化」將政府從管理的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從根本上解決機構臃腫、預算超支、效率低下、官僚主義與腐敗盛行的頑症。「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政策組織與規制組織的職能是負責「掌舵」,而服務提供組織與服從型組織的職能是「劃槳」。這樣做可以自然而然地達到消腫減肥的目的,減少開支、提高效率。
第二,將企業化的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門。「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企業先進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服務理念都可以為公共部門所用。應該打破政府部門的壟斷,通過公開競標的方式將公共服務承包出去,實行全面質量管理和目標管理;對產出和結果高度重視,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產出;人事管理上實現靈活的合同僱傭機制和績效工資制,而不是終身任職。
第三,營造「顧客導向」的行政文化。「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政府的社會職責是根據顧客的需求向顧客提供服務,政府服務以顧客或市場為導向,只有顧客驅動的政府才能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並促進政府服務質量的提高。於是,「新公共管理」理論改變了傳統公共行政的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政府不再是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封閉的官僚機構,而是負責任的企業家,公民則是其「顧客」。
第四,採用授權或分權的方式進行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論提倡以授權、分權的辦法來對外界變化迅速做出反應。與集權的機構相比,授權或分權的機構有更多優點,比集權的機構有多得多的靈活性;對於新情況和顧客需求的變化能迅速作出反應;比集權的機構更有效率;比集權的機構更具創新精神;能夠比集權的機構產生更強的責任感、更高的生產率。
第五,實施明確的績效目標控制。「新公共管理」理論主張放鬆嚴格的行政規制,實行嚴明的績效目標控制。即確定組織、個人的具體目標,與之簽定績效合同,並根據績效目標對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這是組織由過去的「規則驅動型」向「任務驅動型」轉變。
第六,考慮外部性問題。「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由於公共產品消費的非排他性,政府可以將一些公共產品實行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實行公共產品消費低收費制,從而減少人們對公共產品消費,增加私人產品消費,同時也改變公共服務者激勵機制,減少公共產品帶來外部性。
第七,強調人力資源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人力資源管理,提高了在人員錄用、任期、工資及其他人事管理環節上的靈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替代常任制,實行不以固定職位而以工作實績為依據的績效工資制等。
「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進行公共管理信息化改革,主要目標是建立電子化政府。隨著知識爆炸性的增長,政府原有的管理模式和運轉方式越來越難以適應,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效能,為改革這種狀況,建設信息高速公路和實現社會信息化,已成為各國政府的共識。
新公共管理理論在西方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
首先,自20世紀70年代由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弱、西方各國高額的財政赤字、福利國家的不堪負重以及一系列新的政治、經濟問題的浮出水面,成為引發政府改革的直接原因。
其次,經濟全球化對政府的公共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西方政府改革的重要推動力。
再次,自二戰以後,由於政府職能的不斷擴張,政府規模的無限膨脹,使得西方各國政府普遍臃腫,效率低下。
最後,新技術革命的發展要求西方各國對政府組織作出適應信息時代的變革與調整。這些因素共同促成西方各國公共行政管理的改革浪潮,西方國家普遍進入新公共管理時代。
❹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相關著作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為(美)珍妮.V.登哈特(Janet V.Denhardt);羅伯特.B.登哈特(Robert B.Denhardt)。內
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容的公共行政學專著,它以其寬廣的學術視野和鮮明的理論創新在學界和政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作者在對傳統公共行政,特別是新公共管理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通過比較分析,從以下七個方面系統地闡述了新公共服務的基本理論內涵:(1)服務於公民,而不是服務於顧客;(2)追求公共利益;(3)重視公民權勝過重視企業家精神;(4)思考要具有戰略性,行動要具有民主性;(5)承認責任並不簡單;(6)服務,而不是掌舵;(7)重視人,而不只是重視生產率。無論是從理論價值還是從實踐意義來看,它都不失為當代西方公共行政學研究領域的一部很有創新性的學術力作。
❺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相關人物
現任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她的教學和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組織理論,組織行為以及領導領域。
❻ 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務理論中政府的職能是什麼
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務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觀點:
政府的職能版是服務,而不是掌舵;權
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
在思想上要具有戰略性,在行動上要具有民主性;
為公民服務,而不是為顧客服務;
責任並不簡單;
重視人,而不只是重視生產率;
公民權和公共服務比企業家精神更重要。
❼ 新公共服務理論與新公共管理理論相比有哪些不同其基本觀點如何
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不同:
(一)理論基礎不同
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是經濟學基礎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經濟學理論是以公共選擇理論中的 「委託-代理」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理論為重點的。經濟學理論的這些共同特徵是強調市場機制的優越性,提倡政府應該減少對市場的干預,所以,新公共管理理論崇尚大量地依靠市場機制去引導公共項目。20世紀以來,隨著信息化、知識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競爭的加劇,對西方國家的私營部門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私營部門為了適應環境,很快進行了管理變革,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新公共管理者認為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不存在本質區別,在管理方式和工作效率上,私營部門還要比公共部門更勝一籌,因此,私營部門中的一些管理方法如績效管理、戰略管理、目標管理、靈活且具有彈性的組織模式、顧客至上、結果控制等方法都卓有成效,並紛紛被引入公共部門的管理之中。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一個理論基礎是民主公民權理論。公民權被看作是一種包含對社區及其成員的承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水平以及把公共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的生活方式。新公共服務理論重視民主公民權,實際上是對更加積極和更多參與的公民權的復興。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另一個理論基礎是社區與公民社區理論越來越受到關注。西方社會日益多元化,社區被視為促進統一和利益綜合的重要途徑。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社區的形成和發展。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第三個理論基礎是組織人本主義思想。基於傳統的官僚層級制限制了人類活動的視野,不利於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因此,人本主義試圖把公共組織改變為更少的受權威控制和支配的、更利於個人積極性和靈活性發揮以及自我實現、自我滿足的組織。
(二)價值取向不同
新公共管理有眾多不同的名稱,但其核心價值取向是共同的,即市場化是新公共管理的首要價值取向。「新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組織的運作中,即實現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新公共管理主張用市場的力量改革政府,將市場機制引入公共部門,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展開競爭,縮小政府規模,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效率。新公共管理認為使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主要途徑是民營化和合同制。市場化成為新公共管理理論倡導改革、緩解政府壓力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新公共管理的另一個價值取向是顧客導向。政府不是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官僚機構,而是由責任感的企業家,公民即為其顧客和消費者。只有以顧客為取向,才能提供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並提高政府服務質量。
新公共服務理論對公民權利更是倍加重視。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在公共組織尊重公民的基礎上,只要通過合作和分享過程來運行,就一定能獲得成功。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實現公民權利的手段是公民參與。
❽ 新公共服務理論對於我國的政府改革有何啟示
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是當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論發展的兩種代表性流派,
其中新公共管理發展的比較早體系
也較完善,
但是新公共服務著力於對新公共管理批判也存在較大的合理性,
正在引起廣泛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