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革命老區村公共服務日益完善

革命老區村公共服務日益完善

發布時間:2021-07-17 16:15:24

㈠ 就如何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擬定一份領導講話稿

這個是在網上搜的,可以參考一下,結合自己的實際改一下,應該就可以用了:

同志們:
在2012年的元旦即將來臨之際,我們在這里召開全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推進會,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十三次會議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和姜異康書記、孫守剛部長關於農村文化建設的指示精神,總結今年全省農村文化建設的成績和經驗,表彰先進,研究部署明年工作。在此,我謹代表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向泰安市委、市政府,肥城市委、市政府和文化部門對於會議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在「百千萬」表彰活動中獲得榮譽的單位和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藉此機會,我講以下幾點意見。
一、提高認識,切實增強農村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農村文化建設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和難點,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一貫高度重視,對加強和改進農村文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決策,要求文化建設更加關注民生需求,更加眼睛向下、重點下移,面向群眾、服務群眾,把基層文化建設提到一個更高位置,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服務網路,保障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深刻闡述了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強調指出:「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差距,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省委九屆十三次全體會議也對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促進城鄉公共文化協調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強調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是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求重點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把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標,深入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還對構建「15-20分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圈,逐步實現一村一年一場戲,保證一定數量的轉移支付資金用於鄉鎮和村文化建設,等等,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前不久,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的大學生圍繞農村文化建設開展了調研,指出了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特別是在農村文化設施利用、有針對性地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創新文化下鄉的方式、加大農村文化隊伍培養力度、大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姜異康書記、孫守剛部長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我們既看到成績進步,更看到差距和問題,認真調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加強工作指導。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重大決策部署,為我們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注入了強大動力。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給的光榮任務,實現建設文化強省的宏偉目標,順應人民群眾對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熱切期待,都要求我們切實增強機遇意識、責任意識,把農村文化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齊心協力、發憤圖強,繼續抓住重點、發揮特點、破解難點、打造亮點,繼續發揚求真務實的作風,強化措施,真抓實干,切實把全省農村文化建設推向一個新水平。
二、總結經驗,不斷提升對農村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文化強省總體戰略的積極推進,全省農村文化建設得到健康發展,進入快速、穩定的發展階段。各級對文化建設投入總量增多,向基層文化建設傾斜力度加大,已經建立起從省到市、縣、鄉鎮、村級基層的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點,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這骨幹、以社區和鄉鎮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推進,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文化共享工程建立起互聯網和衛星雙重覆蓋到村的傳輸網路,我省成為全國唯一的「示範省」,並榮獲「文化部創新獎」和「國家十大文化創新工程獎」。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全省每年舉辦各類社區文藝匯演4萬多場,3400多個規模較大的文化廣場每年舉辦各類文藝演出5萬多場,國有文藝院團每年送戲下鄉演出1.3萬余場,有效豐富活躍了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全省各地立足實際,積極探索,創造了許多農村文化建設的好經驗、好路子。比如,泰安肥城市農村文化志願者遞進培養的經驗,青島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經驗,煙台市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城鄉公共文化普惠共享的經驗,威海市加強農村文化大院規范化建設與服務的經驗,濰坊諸城市構建「兩公里文化服務圈」的經驗,濟南市濟陽縣送戲下鄉、繁榮農村文化生活的經驗,等等,這些都很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借鑒,大力推廣。綜合各地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探索,我感到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堅持公益性為主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現階段,我們界定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加公共文化活動等。這些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群眾必須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權益。基本文化權益具有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等屬性。在現階段經濟社會條件下,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應當由政府來保障、由政府提供免費,或是低於成本、收費很少的公共文化服務,已經成為共識。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深入基層進行公益性演出,把文化服務直接送到百姓中間,這些公益性的演出惠及了更多城鄉群眾,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與此同時,很多基層文化單位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斷提高內部管理活力和市場競爭力,在文化惠民的同時,給自身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面向基層找對了市場,靈活的體制順應了市場,連出好戲贏得了市場。
第二,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在為人民群眾提供基本文化服務的過程中,尤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政府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些年來,各級黨委和政府優先安排涉及農村和基層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在政策支持、財政投入、組織領導等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同時,各地各部門注重完善相關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形成政府主導、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良性機制,形成城鄉共建、企鄉共建的良好局面,形成有利於基層文化建設長遠發展的重要補充。
第三,堅持文化建設與群眾生產生活相結合。基層文化建設只有同群眾生產生活緊密聯系,根基才更加牢固。在多年基層文化建設中,有的地方把文化建設與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結合起來,有的把學科學、學技術與學文化結合起來,有的把文化活動與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結合起來,在寓教於樂中普及科學知識、提高道德素質、增強市場觀念、掌握致富本領,並運用到日常的生產生活當中去,大大拓展了基層文化的內容,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四,堅持重點示範與建立機制相結合。多年來,各地各部門重視發揮重點活動的示範帶動作用,充分調動城市優秀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向農村傾斜,創造了許多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文化惠民的覆蓋面大大增強,受到了基層群眾的熱烈歡迎,擴大了高質量文化產品的社會影響力,起到了很好的導向示範作用。同時,讓基層文化建設保持長久的生命力,除了靠重點帶動、面上鋪開之外,更要依靠制度來保障,通過有針對性的、具體的工作機制保證基層文化建設的長期化、規范化。
第五,堅持硬體建設和管理服務相結合。文化設施是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載體和平台。搞基層文化建設,必須抓好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硬體條件。當然,光靠硬體建設這「一手」是遠遠不夠的,隨著設施條件的不斷改善,管理服務的課題更加凸顯出來。只有堅持一手抓硬體建設,一手抓軟體管理,才能提高基層文化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這些年,很多地方、部門重視創新改進文化服務手段,創新載體、創新抓手,想出許多實招、巧招,發揮了很好作用。
以上五個方面的基本經驗,還是初步的,仍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在實踐中繼續摸索、繼續積累、繼續完善,進一步拓寬基層文化工作的思路和內容,不斷提升對農村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更好地推動農村文化的繁榮發展。
三、突出重點,切實把明年農村文化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一年。全省文化系統要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條文化建設的主線,深刻把握建設文化強省這一文化建設的主題,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文化建設的總體部署,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明年和今後一個時期文化工作的重點,把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作為基本方向,抓住關鍵環節,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縮小城鄉文化建設差距,推動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突破。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狠下功夫:
第一,堅持統籌兼顧,努力在科學規劃和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上狠下功夫。加快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網路的全面覆蓋,是今後一個時期文化建設的戰略任務。必須立足長遠、統籌兼顧、科學規劃、加大投入,加快完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布局。一要把農村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把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公共文化設施服務網路作為各級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納入黨政幹部考核指標。特別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規范化管理,突出目標量化、分解責任,制訂縣級文化單位、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服務規范,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的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確保各項任務目標的實現。二要科學規劃和建設。按照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思路,設定目標,科學布局,構建完善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堅持城鄉統籌,實行重點突破,優先安排涉及農村的文化建設項目,重點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加大對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路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設施總量,有效解決城鄉、區域公共文化設施布局不平衡問題。三要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按照擴大覆蓋、消除盲點、提高標准、完善服務、改進管理的要求,大力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建設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工程、城鄉基層閱報欄(屏),鄉鎮文化站、社區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等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要大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類示範區、示範基地、示範項目建設,確保明年取得更大突破。要圍繞打造「15—20分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圈,制定實施方案,明年就要推出首批500個規范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圈。要進一步做好免費開放工作,不斷拓展免費開放的范圍,提升免費開放的標准,完善免費開放的機制,優化免費開放的服務。要積極探索流動文化設施建設,在貧困地區和地廣人稀需要進行流動服務的地方,配備多功能流動文化車,開展靈活、多樣、方便的流動文化服務。四要推進城鄉公共文化設施互聯互通。堅持建設與管理並重,加大統籌協調力度,發揮不同部門文化資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作用,建立責任明確、行為規范、富有效率、服務優良的運行機制,推動城鄉公共文化設施擴展功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不斷提高使用效能。
第二,堅持資源共享,努力在擴大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上狠下功夫。促進文化資源向農村合理流動,是縮小城鄉文化差距、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必須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多提供適合農民群眾實際需要、對生產生活有指導作用的文化產品,多開展農民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著力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擴大基本文化服務覆蓋面。一要廣泛深入地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堅持業余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原則,貼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立點面結合、上下聯動的群眾文化活動長效機制,推動農村群眾性文化活動持續開展。深入開展重大節慶文化活動,吸引農民群眾參與,豐富農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深入組織開展讀書日、讀書月、讀書節等全民閱讀活動,鼓勵社會各界開展捐贈助讀行動,著力解決農村未成年人的基本閱讀需求。要藉助明年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的契機,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同時依託這些優秀傳統資源開展文化活動,推動發展文化產業。二要建立向基層群眾「送」文化的長效機制。根據時代特點和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推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送歡樂下基層」等面向基層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制度化、經常化,建立健全「送」文化的長效機制。鼓勵和組織專業文化工作者深入農村開展群眾性文化培訓、輔導、講座和展演、展示等文化服務,引導和培育各種形式的自辦文化,增強農村文化的造血功能,把「送」文化與「種」文化結合起來。三要切實滿足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需求。加強對農民工的文化關懷,盡快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的農民工文化服務機制。針對農民工流動性大的特點,以城市社區為載體,將農民工納入社區管理范圍,融入社區文化生活。深入研究農民工的需求特點,引導、支持和鼓勵社區、企業積極開展面向農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動,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切實維護和保障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
第三,實行以城帶鄉,努力在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科學化水平上狠下功夫。目前,我們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以城帶鄉,拓寬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是破除城鄉文化二元結構、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手段。要充分發揮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建立以城帶鄉、城鄉聯動機制,促進城鄉文化資源優化配置、科學整合和綜合利用,形成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一要完善城鄉文化幫扶機制。鼓勵城市對農村進行文化幫扶,把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標,建立城鄉文化幫扶責任制。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對農村的文化援助機制,動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群眾團體廣泛開展城鄉文化共建活動,採取捐贈設備器材和文化產品,開展業務合作、人員培訓、工作指導等多種形式,推動農村文化建設。二要打造農村文化傳播平台。突出農村文化建設的內容,大力推進優秀文化藝術宣傳推介工程。採取在國家、省級重點新聞媒體、新聞網站開辟專欄、專題、專門頻道,在公共文化場所開辟專門陣地等方式,大力宣傳推介我省農村優秀文化藝術作品、優秀文藝工作者、文化工作先進典型和重大文化活動。辦好《大眾日報》「大眾文化」專刊、山東衛視「綜藝.十藝節」欄目,與《中國文化報》聯辦「藝彩山東」專刊,與山東廣電網路公司合作創辦「山東文化」專題。組織開展重點劇目宣傳推介活動,與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山東電視台合作,辦好「迎十藝」山東省優秀創作劇目展播。三要創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積極探索適合農村特點、適應農民群眾需要的文化服務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的主體作用,鼓勵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面向農村提供網點服務、流動服務,建立流動服務平台。扶持文化企業以連鎖方式加強基層和農村文化網點建設,推廣新型代理配送制度,構建貫通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路。要把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從試點走向普及,為農民群眾提供優質數字資源。要積極支持演藝團體深入基層和農村演出,特別是要大力培養更多的庄戶劇團,盡快完成一村一年一場戲的目標。要大力實施公共文化輔導工程,運用現代數字技術、網路技術、信息技術拓寬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增強服務效果,提高服務品質。
第四,加強投入保障,努力在發揮公共財政對農村文化建設支撐作用上狠下功夫。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健全政府投入機制,是推動農村文化建設、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根本保障。中央《決定》和省委《意見》中包含很多含金量很高的利好政策,希望各市文化部門一定要抓緊梳理研究,結合實際,列出清單,項目化、工程化,變成強有力的工作載體。一是在文化事業投入方面,建立健全同財政收入相匹配、同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相適應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機制,保證財政對公共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主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預算,等等,都需要大家深入研究,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二是2012年起,全省財政文化事業經費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各級政府要安排資金用於支持文化事業發展、文藝創作生產和農村文化建設,提高各級彩票公益金用於文化事業比重,保證一定數量的轉移支付資金用於鄉鎮和村文化建設,等等,希望各級盡快列出單子,積極爭取,搞好對接,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三是省委《意見》提出「引導和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及個人捐贈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制定並落實好相關優惠政策」,也需要我們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四是在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支持性、扶持性政策更多更具體。對這些政策,要逐條加以梳理研究,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變成可操作的項目,積極爭取,用足用活用好。希望各市積極主動地做好工作,不等不靠,不要等人家上門,要主動上門,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匯聚更多的資源,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同志們,農村文化發展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省委省政府殷切期望,人民群眾熱切期待。讓我們以更加昂揚的風貌,更加積極的作為,抓住機遇,開拓創新,不辱使命,再接再厲,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向一個新水平,為文化強省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謝謝大家。

㈡ 國務院:支持革命老區重點城市承接產業轉移

2月20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意見》提出,到2025年,革命老區脫貧攻堅成果全面鞏固拓展,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進一步改善,居民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對內對外開放合作水平顯著提高,紅色文化影響力明顯增強,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並且到2035年,革命老區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形成,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形成紅色文化繁榮、生態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發展興旺、居民生活幸福、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新局面。
同時,《意見》明確,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落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要求,支持革命老區重點城市提升功能品質、承接產業轉移,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和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研究支持贛州、三明等城市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在革命老區縣城和縣域經濟發展方面,將促進環境衛生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城建設一批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園區,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和服務農業農村能力。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進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動信息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打造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的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水平。
此外,《意見》還提出,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支持革命老區重點城市開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對損毀的建設用地和零星分散的未利用地開發整理成耕地的,經認定可用於占補平衡,允許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按規定在省域范圍內流轉使用。對革命老區列入國家有關規劃和政策文件的建設項目,納入國家重大建設項目范圍並按規定加大用地保障力度。支持探索革命老區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政策。

㈢ 貧困地區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較快,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其體現在

在《綱要》中,我國未來十年「三位一體」的扶貧工作格局逐漸版清晰:
---專項扶貧。權包括易地扶貧搬遷、整村推進、以工代賑、產業扶貧、就業促進、扶貧試點、革命老區建設等。
---行業扶貧。包括明確部門職責、發展特色產業、開展科技扶貧、完善基礎設施、發展教育文化事業、改善公共衛生和人口服務管理、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重視能源和生態環境建設等。
---社會扶貧。包括加強定點扶貧、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發揮軍隊和武警部門的作用、動員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等。
目前,我國扶貧開發已經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構建了國家扶貧戰略的完整體系,互為支撐,相互呼應,將共同促進貧困地區加快發展,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㈣ 楓林村聽說是革命老區政府有補貼嗎

作為革命老區,國家是會在相關政策上予以照顧和支持,但是直接發放補貼的事情應該是沒有的,凡事都要以政府相關部門發布的消息為准,其他的都可能是謠言。

㈤ 國務院:支持革命老區重點城市開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

國務院印發《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
意見指出,落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要求,支持革命老區重點城市提升功能品質、承接產業轉移,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和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研究支持贛州、三明等城市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支持革命老區縣城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促進環境衛生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城建設一批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園區,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和服務農業農村能力。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進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動信息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打造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的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水平。
意見指出,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支持革命老區重點城市開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對損毀的建設用地和零星分散的未利用地開發整理成耕地的,經認定可用於占補平衡,允許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按規定在省域范圍內流轉使用。對革命老區列入國家有關規劃和政策文件的建設項目,納入國家重大建設項目范圍並按規定加大用地保障力度。支持探索革命老區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政策。

㈥ 革命老區村對於高考有何區別

沒有特別優惠,可以去查一下是不是國家或省指定貧困縣。

㈦ 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措施有哪些

(一)繁榮發展農村文化。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集市、文明戶、志願服務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農民崇尚科學、誠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風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養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勤勞致富、扶貧濟困的社會風尚。加強農村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
(二)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完善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和經費保障機制,保障經濟困難家庭兒童、留守兒童特別是女童平等就學、完成學業,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健全縣域職業教育培訓網路,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廣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大力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農村教育。增強高校為農輸送人才和服務能力,辦好涉農學科專業,鼓勵人才到農村第一線工作,對到農村履行服務期的畢業生代償學費和助學貸款,在研究生招錄和教師選聘時優先。保障和改善農村教師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健全農村教師培養培訓制度,提高教師素質。健全城鄉教師交流機制,繼續選派城市教師下鄉支教。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加強遠程教育,及時把優質教育資源送到農村。
(三)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重點辦好縣級醫院並在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衛生院,支持村衛生室建設,向農民提供安全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定向免費培養培訓農村衛生人才,妥善解決鄉村醫生補貼,完善城市醫師支援農村制度。堅持預防為主。加強農村葯品配送和監管。積極發展中醫葯和民族醫葯服務。重視健康教育。加強農村婦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補助政策。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和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
(四)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力度,做到應保盡保,不斷提高保障標准和補助水平。全面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確保供養水平達到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農村受災群眾救助制度。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伍軍人等優撫政策。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發展農村老齡服務。加強農村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促進農村殘疾人事業發展。
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五年內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逐步形成城鄉公交資源相互銜接、方便快捷的客運網路。推進農村能源建設,擴大電網供電人口覆蓋率,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加快改水、改廚、改廁、改圈,開展垃圾集中處理,不斷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推進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積極發揮信息化為農服務作用。發展農村郵政服務。健全農村公共設施維護機制,提高綜合利用效能。
(六)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實行新的扶貧標准,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把盡快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並實現脫貧致富作為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首要任務。重點提高農村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對沒有勞動力或勞動能力喪失的貧困人口實行社會救助。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繼續開展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和東西扶貧協作,充分發揮企業、學校、科研院所、軍隊和社會各界在扶貧開發中的積極作用。
(七)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強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地震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完善處置預案,加強專業力量建設,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高災害處置能力和農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排澇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快農村危房改造,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築質量,落實安全標准和責任。全力做好汶川地震災區農村恢復重建工作,加大投入,對口支援,發動群眾,加快受災農戶住房重建,搞好農業生產設施重建,盡早恢復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
(八)強化農村社會管理。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農民權益機制,拓寬農村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做好農村信訪工作,加強人民調解,及時排查化解矛盾糾紛。農村廣大幹部要進村入戶做好下訪工作,切實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加強農村政法工作,推進農村警務建設,實行群防群治,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健全農村應急管理體制,提高危機處置能力。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反對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勢力干預農村公共事務,堅決取締邪教組織,嚴厲打擊黑惡勢力。

㈧ 五類重點革命老區村指哪些村

江西老區(中國革命的搖籃)
天津老區(敵後抗日模範區)
黑龍江老區(東北抗聯的主戰場)
陝西老區(延安精神光輝永放)
山西老區(三大抗日根據地的起源地)
遼寧老區(堅強的抗日後方基地)
江蘇老區(大江南北的中流砥柱)
安徽老區(華中抗日的指揮中樞)

河南省老區 大別山
湖南老區(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海南老區(獨具特色的抗日根據地)
四川老區(人才輩出的地方)
甘肅老區(與全國同行)
河北老區(抗日戰爭敵後抗戰的主戰場)
雲南老區(紅土高原在呼喚)
內蒙古老區(全國抗戰之先聲)
重慶老區(紅二方面軍的搖籃)
吉林老區(楊靖宇戰斗的地方)
上海老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
浙江老區(南湖燃起星星之火)
福建老區(殷紅的沃土)
山東老區(一個以省區為主的抗日根據地)
湖北老區(中原抗戰的中流砥柱)
廣東老區(敢為天下先)
貴州老區(遵義會議 光輝永存)
廣西老區(在百色起義的光輝指引下)

中國革命老根據地簡稱革命老區或老區,是指土地革命戰爭時間和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下創建的革命根據地。它分布全國大陸除新疆、青海、西藏以外的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300多個縣(市、區)。

㈨ 黑龍江省革命老區村名單

我明白哦,有的啊挺大的,不客氣哦有``

㈩ 陝西省關於革命老區的政策

陝西省的老區,包括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陝甘、川陝、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和抗日戰爭時期的陝甘寧抗日根據地現屬陝西行政轄區部分,分布在陝北全地區、陝南大部地區和關中少數縣鄉。按所轄老區鄉鎮的多寡分類,屬於一類老區的有:神木、橫山、靖邊、定邊、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子洲、延安市、延長、延川、子長、安塞、志丹、吳旗、甘泉、富縣、洛川、宜川、黃龍、黃陵、宜君、旬邑、淳化、丹鳳、旬陽等28個縣(市)。屬於二類老區的有:榆林市、府谷、耀縣、寧強、商南、三原、寧陝等7個縣(市)。屬於三類老區的有:涇陽、彬縣、商州市、富平、洛南、山陽、鎮安、柞水、南鄭、城固、洋縣、西鄉、勉縣、鎮巴、藍田等15個縣(市)。全省有老區的縣(市)共轄鄉鎮1485個,其中老區鄉(鎮)858個,占總數的57.8%;老區面積達11.35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55.1%;人口889.5萬人,佔全省人口總數的26.15%。

革命老區在戰爭時期為中國革命做出過重大貢獻,但由於受歷史、自然等因素制約,老區經濟仍然比較落後,財力比較薄弱,財政比較困難,公共服務水平不高。黨中央、國務院對革命老區非常關心,中央財政一直十分重視對老區的支持與幫助。除通過統一的轉移支付制度對革命老區所在省區加大支持外,還制定了專項支持政策。
(1)設立革命老區專項轉移支付。從2001年起,中央財政單獨設立了土地革命時期老區轉移支付,資金規模由2001年的5.02億元提高到2006年的17億元。為了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讓老區人民切身感受到黨中央的溫暖,中央明確省級和市級財政要將中央對革命老區的轉移支付資金分配落實到對中國革命做出較大貢獻且財政較為困難的連片革命老區,用於幫助老區人民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並要求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在預算中安排一些資金,增加對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規模。
(2)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國家確定的革命老根據地、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新辦的企業,經主管稅務機關批准後,可減征或者免徵所得稅3年。此外,革命老區還可以統一享受國家現行的區域、產業和行業稅收優惠政策。

附陝西省扶貧文件:

陝西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印發2007年工作要點的通知
(陝扶辦發[2007]5號 2007年1月9日)

各市扶貧辦(局):
現將《陝西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2007年工作要點》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陝西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
2007年工作要點

2007年,我省扶貧開發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一系列決策部署和省委十屆八次、九次全會精神,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以扶貧開發統攬貧困地區農村工作全局,以穩定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和增加收入為目標,以整村推進為主體,以產業化扶貧和專業技能培訓為兩翼,認真搞好移民搬遷、科技扶貧、利用外資和社會扶貧等項工作,進一步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創新機制,狠抓落實,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為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陝西奠定堅實基礎。主要目標是,計劃新扶持建設扶貧重點村1300個,搬遷貧困人口8.5萬人,實施貧困人口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5萬人,努力解決40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實現60萬貧困人口脫貧,確保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高於全省平均增長水平。

一、實施區域板塊扶貧戰略,解決集中連片貧困問題
根據袁省長「進一步加大規劃力度,實施整體性移民搬遷,搞好板塊型戰略」的批示,按照全省「三大塊兩條線」的貧困分布特徵,分門別類制定區域扶貧規劃和政策措施,瞄準貧困,從致貧的主要因素入手,大力實施區域板塊扶貧戰略,著力解決重點區域的集中連片貧困問題,加快推進全省扶貧開發進程。白於山區解決好水的問題,加大移民搬遷力度,從根本上改變貧困群眾的生存條件。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突出水電路等問題,解決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問題。陝南秦巴中高山區按照流域特點,採取綜合措施,集中解決重點村和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秦嶺北麓和渭北旱腰帶地區,其縣域經濟整體實力較強,確保率先實現脫貧。加大革命老區扶貧開發力度,按照陝北建委(擴大)會議提出的「四傾斜」措施,從投入、項目、人才、政策等方面入手,制定出台《陝西革命老區扶貧開發扶持政策》,加快革命老區脫貧致富步伐。

二、加快整村推進扶貧步伐,增強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以扶貧開發為主要內容,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繼續以整村推進為扶貧工作主戰場,加大重點村建設力度,按照「政府統籌,資金捆綁,綜合開發,整體推進」的思路,從最貧困的村入手,突出抓好基礎設施、產業開發、村容村貌和村級班子建設,加快改善貧困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實施連片開發戰略,提高扶貧開發整體效益。建立重點村建設的後續管理機制,對基礎設施項目,明晰產權,落實管護責任,確保建一個成一個,促進項目持續發揮效益。按照「政府引導、農戶自願、統一規劃、有土安置」的思路,切實瞄準貧困,把握好搬遷對象選擇關,繼續執行「1+5」的移民建房補助標准,從根本上改變搬遷貧困戶的生存與發展環境。鞏固近年來的移民搬遷成果,加強後續產業扶持和跟蹤服務,真正達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三、深化扶貧貸款管理體制改革,搞好產業化扶貧工作
認真搞好扶貧貸款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及時總結經驗,積極探索產業化扶貧的新路子,完善信貸扶貧資金管理體制。按照「市場導向,項目覆蓋,龍頭帶動,貸款扶持」的原則,選准項目,重點扶持一批有影響力、市場前景好、能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的龍頭企業項目,著力培育區域主導產業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貧困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著力抓好小額信貸扶貧工作,搞好組織協調和服務,加強到戶貸款落實情況跟蹤監測,提高扶貧貸款的到戶率和使用效益,確保貧困戶有產業、貸到款、收益好、能脫貧。

四、突出專業技能培訓,全面搞好科技扶貧工作
一是著力抓好「雨露計劃」的實施工作,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培訓就業、跟蹤服務」的思路,嚴格把好學員選擇關、培訓質量關、就業安置關、資金報賬關,認真抓好專業技能培訓,努力加大投入力度,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切實達到「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二是扎實抓好貧困地區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針對不同的經濟區域和不同的主導產業,開展「百千萬工程」(即組織100名專家,聯系1000個扶貧重點村,培訓10000名技術人才),進一步提高貧困人口發展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同時,認真實施好科技扶貧示範項目,在貧困地區選擇一批與當地主導產業建設相結合的科技扶貧項目給以重點扶持,帶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科技進步、農戶增收。三是認真抓好貧困地區黨政領導幹部和扶貧系統業務骨乾的培訓工作,不斷提高他們組織實施扶貧開發的水平和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

五、抓好世行五期項目准備工作,不斷拓寬外資扶貧領域
搞好世行五期項目的准備工作,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實施方案,落實各方面責任和資金,為項目啟動實施創造條件。加強秦巴世行扶貧項目和亞行榆林項目後續管理,繼續搞好韓國協力團淳化項目、華一銀行旬邑項目和世行社區主導型白水試點項目,鞏固項目建設成果,建立長效機制,確保項目持續增效。不斷加強國際扶貧交流與合作,積極爭取比利時援助扶貧項目等新的國際合作項目,拓寬外資扶貧新領域。

六、深入開展社會扶貧工作,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繼續搞好中央部委赴陝定點扶貧和在京陝西扶貧顧問的聯絡服務工作,積極配合和幫助他們完成定點扶貧任務。堅持「領導帶頭、部門包抓、定點幫扶、社會參與」的思路,繼續搞好「兩聯一包」 定點扶貧工作,強化政策措施,加強檢查與考核,落實包村扶貧責任,完善激勵措施,提高定點扶貧工作成效。做好民營企業參與扶貧開發的組織和動員,按照「企業自願,互利互惠」的原則,動員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扶貧開發。引導和組織社會各界深入開展「送溫暖、獻愛心」等多種形式的扶貧幫困活動,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扶貧開發的良好氛圍。

七、搞好協調配合,加大扶貧開發資源整合工作力度
在搞好規劃,統籌安排各類扶貧項目,整合扶貧開發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的同時,繼續加強扶貧開發與其他支農項目資金的整合工作。積極推廣延安市「兩區」扶貧開發、寶雞「西山突破」等扶貧模式,以整村推進扶貧為平台和抓手,加強組織配合,主動搞好服務。在加大內部資源整合的基礎上,按照「資金捆綁,縣為平台,明年項目、今年研究,縣長(書記)協調、部門上報」的辦法,繼續推動貧困市、縣(區)認真搞好扶貧資源整合工作,引導各方面支農項目資金向扶貧重點村和移民新村傾斜,加大整村推進扶貧投入力度。通過積極探索,努力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市場配置、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形成扶貧開發強大合力。

八、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力度,加強扶貧項目資金管理
按照扶貧開發規劃要求,切實落實地方配套資金,不斷加大扶貧開發的財政投入力度。開展扶貧開發績效考評工作,建立獎懲激勵機制,完善扶貧資金分配方式,鼓勵財力好的市、縣加大對扶貧開發的投入。按照「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服務跟著資金走」的要求,實行公告、公示和報賬制度,不斷完善扶貧項目資金的申報、審批和管理辦法,加大監督檢查、審計力度,確保扶貧資金發揮更大的扶貧效益。

九、搞好調研宣傳和統計信息,努力提高扶貧開發成效
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針對扶貧開發工作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活動,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措施,不斷提高扶貧開發工作水平。大力宣傳扶貧開發實踐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推廣各地的好做法和好經驗,完成《陝西扶貧大事記》編輯工作,組織編寫《陝西扶貧志》,營造扶貧開發良好社會氛圍。搞好統計信息工作,建立重大信息報送制度,完善統計信息考核管理辦法,准確掌握貧困狀況、扶貧項目進展情況和扶貧成果,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十、搞好自身建設,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組織全省扶貧系統廣大幹部職工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八次、九次全會精神,不斷提高政策理論水平。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業務培訓活動,進一步提高幹部職工的業務工作能力。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切實改進工作作風,狠抓工作落實,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強、素質好、業務精、效率高的扶貧幹部隊伍,不斷提高扶貧開發工作水平。

發布部門:陝西省其他機構 發布日期:2007年01月09日 實施日期:2007年01月09日 (地方法規)

閱讀全文

與革命老區村公共服務日益完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誰創造了拼圖 瀏覽:998
簡單的土地轉讓協議書 瀏覽:708
南京江北新區知識產權告知書 瀏覽:251
工商局廉政談話講話稿 瀏覽:979
轉讓優思明 瀏覽:583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