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來是敢言直諫的大忠臣,為何卻得到一個「太子殺手」的稱呼
敢言直諫的大忠臣指的是歷經北周,隋唐三代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這幾位歷史上赫赫有名帝王的李綱。他先後輔佐太子楊勇,李建成,李承乾坤但是這些儲君都生活在錦衣玉食之中經不起大風大浪的歷練喜歡奢侈享受結果把皇位繼承人的身份搞丟了。也不知道是李綱運氣不好還是這幾個太子確確實實不爭氣,盡心竭力的輔佐名氣越來越大皇帝寧可信任他也不相信親生兒子太子們名聲狼藉落得一個被廢的下場,因此李綱也有了太子殺手的稱號
3.李世民執政後依然沒有忘記李綱讓他繼續擔任太子的老師教導言行舉止,李承乾剛開始還能聽進去教導隨著年齡的增長腿腳不便產生了自卑心理進入叛逆期對父親表面做一套實際上是另一套,對待老師也越發不尊重起來甚至要刺殺。好在李綱是自然生老病死贏得了美名,缺少管教的李承乾則更加瘋狂對皇位動了歪腦筋想要搶班奪權但是計劃泄露,最後落得一個被廢掉的下場。
皇權的誘惑對於人的本性改變是極大的,太子一不留神就會被對這個位置有覬覦之心的人所利用從錦衣玉食到一無所有那種感覺是任何人都難以接受的。李綱並不能改變太子們對皇權的渴望,這似乎怪不到他運氣不好的頭上吧?
李綱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做得甚至於比偶像張綱更完美,但是他生活在政權動盪的時代太子不成器一個都不聽勸告結果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剛正不阿是李綱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可能正是因為不會變通招致三個太子的反感聽不進去意見,觸碰了皇帝的底線必須得六親不認對親兒子下手。李綱確實是太子殺手同時也是千古名臣。
2. 1983年邵武市李綱祠堂辟為李綱紀念館,誰為之題寫匾
南平邵武李綱紀念館的匾額:「一世偉人」。
朱熹在邵武講學時題寫的。
3. 李綱祠堂的李綱紀念館
1983年,市文管會將其祠收歸國有,重加修葺,辟為李綱紀念館,前國防部長張愛萍為之題額。館內展出了李綱生平事略、著作《梁溪集》、李氏族譜、李綱手跡等有關文物。新塑了李綱坐像和半身像,添建了碑廊、亭子等。整個布局錯落有致,古樸典雅。?
李綱紀念館開館後,為了使該館能更好地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在陳列上做了三次大的改進,每次改進都增添了新的內容,使陳列的內容更豐富,陳列的方式不僅有文字,還有照片、沙盤、漆畫、兵器模型,給觀眾更直觀、更生動的感覺。
4. 實力書法家牛帥兵六尺書法對聯
福州著名書法家黃學文書法對聯福州著名書法家黃學文書法對聯(圖1)福州著名書法家黃學文書法對聯(圖2)黃學文,編審、書法家。1932年生於福州。1954年畢業於福州師范藝術科,1956年畢業於福建師范學院中文系。1953年在學期間當選福州市第一屆文學藝術代表大會代表。歷任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建美術出版社編輯。曾任福建美術出版社編輯部主任,福建省出版系統高級職稱評委會評委,中國連環畫研究會理事。參與編纂《當代中國·福建卷》和《福建省志.出版志》。 現為福建省硬筆書法學會會長,福建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書法家協會理事,福建省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委員會顧問,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閩江大學、福建老年大學書協顧問,福建省直機關老幹部書畫學會副會長。 書法作品參加香港、台灣、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等地展出,並被收藏和發表。出版有字帖多種。曾應邀為李綱紀念碑、鄭成功碑林、太姥山景區、安溪碑林、福州名勝古跡等題寫碑文、楹聯和摩崖石刻。多次被聘為省內外書賽評委和大學書法課客座教授。1987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榮譽證書》。事略收入《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中國出版人名辭典》等。
5. 李綱當宰相當了多久
抗金名臣----李綱(1083-1140)李綱"主政僅七十五天,便被罷相",這就是後來傳說的"七十五天宰相"。
李綱,祖籍福建邵武,北宋神宗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生於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縣),曾在徽宗朝內任太常少卿等職。欽宗接位後,任兵部侍郎,力主抗金,曾刺臂流血上疏,以"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尺寸與人"的大無畏氣慨決心誓死御敵。但欽宗急於求和,竟罷免了李綱的官職。
宋室南渡以後,高宗(趙構)一度起用李綱為相。李綱一上任,便"首陳十事",決心重整朝綱,收復失地,重建山河。但是,趙構只想偏安,並不圖復國,於是硬給李綱扣上了許多莫須有的罪名。這樣,李綱"主政僅七十五天,便被罷相",這就是後來傳說的"七十五天宰相"。翌年,他又被貶謫萬安軍(今海南島)。後來雖被赦還,並官復至資政殿大學士,然仍一再遭貶。他的宏才大略,始終不能施展,抗金救國大志始終未能實現。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這位與宗澤、岳飛、韓世忠同為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在福建蒼山松風堂含恨逝世,年僅58歲。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英雄,南宋理學家朱熹、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先後在福建邵武、福州創建李綱祠。
浙江武義的李綱祠,系由南宋"文壇奇才"鞏豐偕師友朱熹、呂祖謙、陳亮等所倡建,由夏加畈李綱第七代孫李美國於南宋端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建成,距今已有700多年。這在《武川備要》和《夏川李氏譜》中都有記載。
6. 李綱的軼聞故事
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下旬,李綱被貶海南,因海南有黎族人做亂,就在雷州停了下來。傳說李綱在雷州,寓居西關天寧寺一間一丈見方的禪房內。
在雷州滯留約一年的時間里,李綱先後寫了《論語詳說》十卷、《易傳內篇》十卷、《外篇》十二卷。還寫了20多首詩歌。
李剛受既是福建同鄉、又是京師同窗的湖光岩楞嚴寺長老釋琮之邀到雷州府遂溪縣的湖光岩一游。與僧月下對飲,互說世道世情,暢飲行吟。明代萬曆年間的高州、雷州兩府的地方誌,就收有李綱在居留期間寫的《天寧寺閣提花》與《贈琮師》。 李忠定公祠座落於邵武市的李綱路。始建於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系朱熹在邵武講學倡修的,並為之撰書建祠碑記,後毀。宋景定間(1260年-1264年)遷建於城東行春門外。元至正十六年(1729年)又移建於樵溪書院。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書院為府學,祠遂廢。明正統四年(1439年)復建於府學大成殿之東,成化六年(1470年)遷建樵溪四曲之濱。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於現址。其後歷乾隆、道光至民國間都有多次修繕。1983年予重新整葺,辟為「李綱紀念館」。
7. 「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靖康元年,宗望包圍北宋首都汴京,因為李綱組織得力,最後城池沒有破,此時金人提出和議的條件:
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絹、彩各一百萬匹,馬、駝、驢、騾之屬各以萬計。尊其國主為伯父。凡燕雲之人在漢者,悉歸之。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之地。又以親王、宰相為質,乃退師。
這個記載在「靖康之難」的親歷者李綱著的《靖康傳信錄》中,當然《續資治通鑒·宋紀·宋紀九十六》中也是如此記載。
這個消息傳回北宋之後,當時主要的負責人都主張如數付錢,李綱力爭不可以和議。
理由是割讓的三個地方,這是北宋險要之地,等於沒有安全線,錢財要的太多,我們給不起。
當時北宋朝廷對李綱的看法是什麼?李綱自述:
上為群議所惑,默然無所主。凡爭逾兩時,無一人助余言者。余自度力不能勝眾說,因再拜求去
沒有一個人認同李綱之言,這些可是朝廷重臣啊,北宋最核心的精英,他們居然認為應該接受金人這個十分過分的條件,這樣的朝廷,該怎麼說他們呢?
8. 昭武李綱伯紀邀華陽王仲薿豐甫建溪吳巌夫民瞻臨川陳安節巽達淮海周靈運
昭武李綱伯紀邀華陽王仲薿豐甫、建溪吳巌夫民瞻、臨川陳安節巽達、淮海周靈運元仲,游鼓山靈源洞。豐甫之子升叔明、伯紀之弟經叔易綸、季言甥張津子知同來。紹興元年五月二日
9. 李綱祠堂的介紹
李綱,字伯紀(1083-1140),號梁溪,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遷居江蘇無錫,中政和二年進士(1112)。邵武李綱祠堂位於邵武市區李綱路。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朱熹在邵武講學時倡建,並撰建祠碑記,題匾「一世偉人」,書聯「至策大猷,奠宗社於三朝;孤忠偉節,垂法戒於萬代」。始建址在軍學講堂之東;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移建於樵溪書院;明正統四年(1439年),復建於府學大成殿之東;成化六年(1470年),遷建樵溪四曲之濱;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復建於今址,為古「昭陽八景」之一的「五曲精廬」。清乾隆、道光年間及民國時期,曾數度修葺,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祠內尚存宋高宗、宋徽宗御筆手書二匾,明學士王直、柯潛撰重建碑記2方。該祠堂現辟為李綱紀念館。 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
10. 北宋名將楊繼業祖籍何處
北宋名將楊繼業祖籍並州太原。
楊業(?—986年),原名重貴,戲說中又名楊繼業,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官至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楊業的父親楊信,曾任後漢的麟州刺史(今陝西神木)。
少時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獵獲總比他人多。讀書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後漢被後周所滅,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建立北漢。楊業弱冠即跟隨劉崇,為保衛指揮使,以驍勇遠近聞名。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宋太宗北征,素聞楊業之名。北漢投降之後,派使者召見楊業,即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班師回朝後,又授鄭州 刺史。宋太宗以楊業「老於邊事」,拜其為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太平興國五年三月,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隨軍北伐,因監軍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帶兵出征。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並且沒有得到支援,最後被包圍於陳家谷(今山西寧武),楊業見無人支援,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兵回身力戰,全身受到數十處創傷,士卒死傷殆盡。楊業面無懼色,手刃數十百人。馬匹重傷不能前進,力竭為契丹軍所擒。楊業無限悲憤,為表白忠心,絕食三日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