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集體企業已經與主管單位脫鉤,並有脫鉤手續,企業還是集體性質嗎
企業性質分別是: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聯營企業、股份合作制企業、私營企版業、個體戶、合權伙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你已經脫鉤,說明不是集體企業,下面三種皆有可能:
1.個人獨資企業: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由一個自然人投資,財產為投資人個人所有,投資人以其個人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的經營實體。
2.合夥企業: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普通合夥企業和有限合夥企業。
3.私營企業:是指由自然人投資設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僱用勞動為基礎的營利性經濟組織。
Ⅱ 工商局劃歸地方後個私協會怎麼辦
個協這是個社會團體,工商局劃歸地方後應歸到工商聯合會管理。
Ⅲ 中國消費者協會與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分離了嗎
沒有分離,個體勞動者協會、消費者協會都屬於工商局
Ⅳ 2015年行業協會與主管部門脫鉤文件出台後,登記社團時,還需要業務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嗎
需要在登記表上加蓋主管部門的印章
Ⅳ 行業協會與政府脫鉤對它有什麼威脅
協會與政府脫鉤須防「藕斷絲連」
行業組織與政府脫鉤改革的要義,在於形成政府與社會權力的法定界分,在改革中加速相關的職能法治建設,在法治保障中推進行業協會商會向社會自治功能回歸。
中辦、國辦近日印發《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對脫鉤的主體、原則、任務和措施作出了具體安排,下半年將選100個左右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開始試點。這意味著我國近7萬家行業協會商會將與其主管、掛靠的行政機關脫鉤,實現機構、職能、資產、人員、黨建外事等全分離。
發達的行業協會商會,不僅標志著市場經濟的繁榮程度,也預示著社會自治的現代化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協會商會發展迅猛,成為社會組織最為發達的一脈,在推動經濟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些迅速崛起的協會商會在推動行業自治方面,卻面臨著越來越難以克服的障礙,根本原因是其職能定位不清、行政化色彩濃厚。
由於存在著復雜的利益勾連,政府在向市場放權的同時,加強了對協會商會的控制;而原本應當自治的協會商會,有的直接脫胎於政府機構改革,即便是從行業內部自發組織起來的,也呈現出向政府靠攏的積極姿態。利益最終導致政會不分,一些行業協會商會漸漸衍化為「二政府」「紅頂中介」,「戴市場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坐行業的轎子,收企業的票子,供官員兼職的位子」,背離了行業自治的功能定位。
無論是充分激活市場自主性,還是強化社會的自治能力,都需要將協會商會從政府的控制下解放出來,依法界定行政機關與行業協會商會的職能邊界,促進行業協會商會成為自治性的社會組織。綜觀這些年的改革,方向是清晰的,但不少改革名不副實,表面脫鉤的行業組織依然與政府機構「藕斷絲連」,一些政府機構領導退休後進入行業協會商會任職,同時向協會商會輸送意志和利益。破解改革「兩張皮」現象,必須尋求法治化的治本之策。
脫鉤意味著政府和協會商會的職能分離,重點和難點都在於遏制政府的控制沖動,剝離協會商會的行政職能。由於涉及許多官商利益,需要通過立法界分各自的職權,提高協會商會自主性的同時,建立公開透明可監督的運行機制;強迫政府機構放權的同時,承擔起對協會商會的法定監管職責。只有依法實現職能、權責、運行方式的獨立性,讓協會商會真正代錶行業企業而非政府的利益,它們才能成為行業內部的利益表達、博弈和化解沖突的平台機制,彌補政府的治理精力不足。
總之,現代意義上的政府是有限政府,「有限」不僅意味著政府的權力受嚴格的法律約束,不得損害社會私權;還意味著行政不能將觸須伸及社會所有領域,必須為社會自治預留出足夠的空間。行業組織與政府脫鉤改革的要義,在於形成政府與社會權力的法定界分,在改革中加速相關的職能法治建設,在法治保障中推進行業協會商會向社會自治功能回歸。
Ⅵ 個體私營企業協會與工商脫鉤後,聘用人員怎麼辦
聘用人員應該與個體協會商議此事
Ⅶ 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後工商聯還是財政撥款單位嗎
工商聯是當時財政撥款了。
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指的是那些某某某會計師協會或是什麼商會。工商聯行政機關單位當然是財政撥款了。
Ⅷ 個體私營企業協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後,人員待遇、工資會相應提高嗎 脫鉤後會變成怎麼樣
向紀委反映個私協會的會費怎麼開支的,若被行政機關挪用了,請幫追回來。你的待遇就不擔心了。
Ⅸ 協會與政府脫鉤後,協會如何爭取政府行業主管部門的領導
協會與政府有關部門脫鉤是應當的,這樣才可以保證它的專業性與內公正性,但是容還是會得到政府的指導。協會多數與行業有關,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信息與數據支持;行業協會要經常開展活動,多為這一行業的企業或者專業人士服務,首先是研究行業的發展前景,研究這一行業的現狀與不足,對突出問題多向政府反映,提出請求政府給予政策支持的方案,組織行業內企業外出參觀考察,研究發展戰略。只要多組織活動,有關政府部門也一定會到場指導。只要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與解決方案,也會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與關注,成為企業與政府間溝通的紐帶與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