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共空間在城市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公共空間應該大多是在城市中起到一個便民休閑的作用
比如很多街角公園社區廣場
都是方便大家休閑放鬆或者鍛煉身體的地方
2. 城市公共空間試點改造提升了嗎
近年來,北京市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環境品質穩步提升,但中心城區特別是老城區仍存在公共空間數量不足、功能單一、品質不高等問題,難以滿足市民對公共空間的認知和使用需求。昨日獲悉,市發改委牽頭制定了本市《關於城市公共空間改造提升示範工程試點工作方案》,將高水平、精細化打造一批公共空間改造提升示範工程,通過小而美的改造提升為居民帶來身邊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目前,市政府已批復同意試點工作方案,東城區和西城區共10個公共空間改造提升試點項目正在有序推動,總投資約2億元。
西城區則試點車庫花園、社區治理與公共空間再造、「活力+」綠色空間、街道歷史記憶和百姓陽台5個項目。在阜成門內大街、三廟街,地上將建設百姓花園,地下建設智能立體停車設施,在緩解老城區停車難問題的同時提高人居環境。
3. 城市公共空間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了加強城市公共空間管理,保障社會公共利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環境,根據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省城市規劃區內公共空間的規劃、建設、使用和管理。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城市公共空間是指城市規劃區域內向社會公眾開放、供公共使用和活動的場所,包括道路、公園、廣場、綠地、體育場地、公共停車場、公共交通換乘站、城市濱水區域等。
第四條 城市公共空間遵循科學規劃、統籌建設、規范管理、合理利用、方便公眾的原則,統籌考慮城市景觀、公共交通、防災減災、殘疾人基本服務保障等需要。
第五條 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城市公共空間規劃、建設、使用和管理工作的領導,保障社會公共利益,提升城市品質。
第六條 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省城市公共空間規劃、建設、使用和管理的指導監督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規劃、建設、市政、市容園林、綜合執法部門(以下統稱城市公共空間主管部門),負責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建設、使用和管理工作。前述部門在城市公共空間管理工作中的具體職責分工由城市人民政府確定。
城市人民政府公安、氣象、環境保護、國土資源、交通運輸、工商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共同做好城市公共空間管理工作。
第七條 城市公共空間為社會公眾服務,滿足社會交往和公共活動的需要,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損毀、破壞。
4. 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市政設施有什麼區別
有區別也有聯系。抄城市襲基礎設施要廣,包括道路、橋梁、車站、地鐵、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為城市運營提供服務的,公共服務設施包括道路、橋梁、停車場、地鐵等為公共提供服務的,市政公共設施包括自來水、電力、污水、雨水、煤氣等市政方面的
5. 什麼是各項公共服務設施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
(1)醫院幼兒游戲場兒童游戲場 (2)第一級 (3)健康生活與成長家長的接送版環境安權靜接送方便 (4)第三 本題主要考查對材料和圖片的分析判斷能力。從圖中可以看出,幼兒游戲場和兒童游戲場距家最近,也就是說它的服務半徑最小;醫院距家的距離最遠,這說明醫院的服務半徑最大。從我國的城市公共設施分級來看,醫院屬於第一級,幼兒游戲場和兒童游戲場、居委會、青少年活動室、老年活動室等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屬於第三級。幼兒園的布局應保證幼兒的健康生活與成長,也便於家長的接送,一般宜建在居住區內環境安靜、接送方便的地段。
6. 城市公共服務有哪些
公共服務包括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就業崗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福利體內系,促進教育、科技、文化、容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發展,公共服務還包括政府管理,如經濟的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發布公共信息等。
目前在我國公共服務包括四大類:一是基礎性的公共服務,如基礎設施、水、電、公路、電信等;二是經濟性的公共服務,如規劃與計劃的制定,規范的監督,宏觀調控,資金的動員與分配等;三是社會性的公共服務,包括教育、衛生、科技、文化、人口等;四是安全性的公共服務,如國防、警察、消防等,用以維護整個社會安全與穩定。通過提供公共服務,使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夠均等地享受發展和改革的成果。
7. 中國城市公共空間的特徵是什麼,與西方有哪些異同
酒吧、階級與族群
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在他的《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一書中指出,在東(中國江南)西(英格蘭)方經濟中的「大分流」,至遲發生在18世紀末;在那之前,它們的經濟特點十分接近。羅威廉(William Rowe)在對清中葉精英意識的研究中發現,那些傑出的儒官,與歐洲啟蒙時期的思想家有許多相通之處。他認為,由於在18世紀亞洲與西方「日益聯系在一起」,而且都「面對更多的本土變化過程」,因此「如果兩個社會的精英意識沒有形成某種共同之處,倒是真的奇怪了」。當然,彭慕蘭、羅威廉這里揭示的是中國與西方某些經濟和思想的共同點,而經濟和思想的共同之處可能產生城市社會文化生活的類似現象也是毋庸置疑的。
在19世紀的美國城市裡,各個族群都有自己社會生活空間,酒吧「對許多住在附近的人來說本質上猶如教堂」,對某些社會群體和族群來講是其文化和經濟背景相同的人的聚集地,酒吧里存在著職業、族群、鄰里等各種聯系。從這個方面來看,酒吧與那些由同鄉會、同業公會、袍哥所開辦的茶館非常相似。同鄉會的茶館為相同籍貫的移民服務,那些同業公會的茶館則為本業人士服務,而那些鄰里的街頭茶館則為住在附近的居民服務,當然它們也並不排斥其他顧客。猶如茶館成為這種社會組織的活動中心,美國的酒吧也是群體和社團的聚集場所,甚至作為它們活動的總部。
從一定程度上看,中國的茶館與西方的酒館(tavern)、咖啡館(coffeehouse)、餐廳(café),特別是酒吧(saloon)有著類似的功能。關於法國的「café」,很難用中文翻譯,因為它既非完全的酒館/咖啡館,亦非完全的餐館;它既賣咖啡,也賣酒,還賣像「三明治」這類的快餐。這里翻譯為「餐廳」,是為了與「飯館」(restaurant)進行區別。麗貝卡·斯潘(Rebecca Spang)把巴黎的「飯館」與「餐廳」進行了比較,稱一個餐廳能夠同時為500個顧客服務,提供大眾午餐、飲料、報紙或其他讀物;但一個飯館很難為超過200人服務,其地方不大,服務的客人不多。因此, 飯館服務的「特點不是普通服務,而是個別服務」。如果說餐廳的顧客讀報紙,「思考他們周圍的世界」;那麼,飯館的顧客讀菜單,「想的是他們自己的生理需要」 。
作為小生意和公共空間,茶館與餐館的關系很像西方的餐廳與飯館。不過,根據史葛·哈連(Scott Haine)的研究,在18-19世紀,「巴黎的公共空間變得更少面對公眾開放」,但餐廳像教堂和戲院一樣,為「最基本的公共空間,人們在那裡度過工作和家庭生活之外的時間」;有意思的是,哈連把餐廳與教堂相比,他相信餐廳較少公共性,因為顧客必須在那裡買東西,但是更有包容性,「因為它們提供各種飲料,而教堂不會」 。
而「saloon」雖然一般可以翻譯為「酒吧」,但主要是指19-20世紀初美國城市的下層酒吧。「Saloon」這個詞最早使用是在1841年,1870年代已很流行了,意思是「法國沙龍」(French salon)或者「在郵船上的大客艙」。酒吧的興起「同樣是因為工人階級低微的地位,他們缺乏在工作場所的自由,自由時間和收入有限,居住條件也很差」。到1850年代末,「saloon」這個詞出現在城市名錄中,標明「其基本功能是賣酒的零售設施」。杜伊斯(Perry Duis)把「saloon」定義為作為一個「半公共空間」(semi-publicspace),因為其是私人所有,為公眾服務,即是「半公共營業」(semi-public business)。
關於茶館和酒吧相同之處的更多例子可以從其他研究中看到,如鮑爾斯(Madelon Powers)指出酒吧成為「百萬工人日常生活」的社會俱樂部,這些工人把酒吧視為「窮人的俱樂部」 。其他學者也有類似的定義,如坎貝爾(Robert Campbell)也注意到酒吧在19世紀末的北美的角色是「窮人的俱樂部」(the poor man』s club),指出酒吧是工人階級文化的一個關鍵部分,「男人社交的中心」 。在德國,酒吧不論在工作場所還是在家庭,不論是在公共生活還是私人生活,都「滲透到城市工人階級生活的各個方面」,「沒有一個新的商業休閑形式只是單獨為工人階級,或是單獨為其他任何社會集團服務的」。此外,工人還到電影院、體育場、商品會等場所,「那裡各個階級、宗教、性別的人混合在一起」。因此,「在休閑中,社會和諧在某種程度上成功了」 。在美國匹茲堡,劇院成為「平民文化」 (plebeianculture)的一部分,工人在那裡觀看根據當地故事改編的喜劇和情景劇。19世紀巴黎的「餐廳」也經歷了類似過程,工人階級顧客「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次文化」。對於工人來說,他們比其他社會集團,更「把餐廳視為他們的家」。史葛·哈連認為,法國餐廳實際上是「工廠和工廠的附屬」,也是政治舞台,經常被用來組織罷工和遊行。杜伊斯指出,在美國,酒吧老闆有自己的組織,如「賣酒者協會」(liquor dealers』 associations),「猶如兄弟會,提供保險、聚會以及其他社會活動」。
酒吧也為鄰里生活提供了必要的設施,扮演著與茶館類似的角色。在18—19世紀的美國城市中,由於缺乏清潔的飲水,廁所也難找,於是提供啤酒和廁所的酒吧吸引了不少顧客,在冬天還提供了溫暖。酒吧還有許多附加服務,如賣食物、兌現支票、提供報紙,那些居無定所的工人甚至可以在那裡「取郵件,聽關於地方政治的閑聊,或得到本業有關的信息」。由於酒吧使人們的生活更方便,所以人們樂意在那裡聚會。像茶館一樣,酒吧還提供娛樂,如演唱、講笑話、講故事等,當然也有賭博、黑市酒、斗雞等。美國城市的許多男人還把酒吧作為找工作之地,因此酒吧像茶館一樣成為一個「勞動力市場」。那些待雇的人等候在特定的酒吧,一般是在需要僱人工作的場所附近,僱主也很清楚到哪個酒吧去找僱工。
除此之外,美國城市的酒吧提供了各種活動,人們喜歡在那裡拳擊、打檯球、下棋。有人在19世紀時寫道:「我們見面、交談、歡笑、聊天、抽煙、爭論、尋找知音、探索道理、誇誇其談、胡拉八扯、唱歌、跳舞、拉琴,各式各樣的活動都有,實際上像一個俱樂部。」鮑爾斯仔細考察了在酒吧里的各類談話,諸如「隨意交談」「說粗話」等,認為酒吧可以看成是「工人的學校」。這些美國城市史學者的描述,人們很容易在中國成都市的茶館里找到類似之處,只不過某些玩法不一樣而已,如美國工人在酒吧里打檯球、跳舞,成都市民則是在茶館里斗鳥、打圍鼓。像茶館是社會組織的活動中心一樣,美國城市中的酒吧被視為「自發協會」 (voluntary associations),因為這些酒吧俱樂部與小區生活的關系比其他組織更為密切。這些功能還可以從19世紀巴黎的餐廳中看到:「餐廳多種功能的性質從餐廳和其他社會空間的各種關系中顯示出來」,餐廳「可以視為住所、沙龍、劇院、教堂、下水道、街道、股票交易所、議會和慶祝活動,可以想像得到的在天堂和地獄間的一切空間」。因此,人們所看到的是,這些公共場所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在城市中都扮演著類似的角色。
開辦一個茶館並不需要很多資金,與在法國巴黎開一間酒館或在美國芝加哥、波士頓開一個酒吧很相像。在18世紀的巴黎,只要「在屋頂之下有一張桌子和若干椅子」,一家酒館便可開張。在19世紀的美國城市,一個人如果「資本有限」,那麼,經營酒吧是「世界上最容易的生意」。據芝加哥的一個酒吧店主回憶,一個酒吧全部所需要的不過是「開門的鑰匙」。在他付了第一個月的房租後,「便拿著租房的合同和收據」,去釀酒商那裡,從他們堆貨的地方得到其他用品。有學者研究了酒吧、餐廳、酒館的管理、資本、競爭等問題,認為酒吧「缺乏生意經」,這導致了其衰落,因而把酒吧視為「功能的失敗」;在美國城市裡,無執照的酒吧被稱為「廚吧」(kitchen barrooms),其顧客是「光顧這家人的廚房的真正的朋友或親戚」。
像茶館一樣,法國許多餐廳都是家庭所有,如「在櫃台後面的許多婦女的價值並不僅僅是漂亮的臉蛋兒,在一個夫妻店裡,妻子充當的是理財、收款和會計的角色」。在美國城市的酒吧,這樣的店「成本最為低廉」,因為不用付工資,「無非就是將家稍加擴張」,客廳便拿來開業,妻子和孩子都是幫手。在經濟蕭條之時,許多小商鋪關門歇業,但酒吧卻是「鄰里中最穩定的生意之一」。因此,從經營的角度看,中國茶館與美國的酒吧、法國的餐廳都非常接近,都為一般家庭做「小本生意」提供了機會。
在中國成都,許多移民都把茶館作為他們的「半個家」;在美國城市中,因為移民流動性大,所以也經常把酒吧作為固定的收信地址。茶館對於成都市民來說,是最普通、最便宜的消費;美國人雖然比成都人的選擇性大得多,但美國酒吧的生意穩定也依然是因為「沒有其他場所可以取代它」。酒吧的生意總是很靈活,可以白天為找工作的流動人口服務,晚上的客人則多是附近的住戶。與此相似,茶館歡迎來自各社會階層的顧客,但主要為普通人服務。美國酒吧的興起,是由於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工資等狀況改善的結果,因而成為「工人階級社會生活的中心」和「商業性娛樂」的場所。
當然,中國茶館與這些西方設施之間的差異也是十分明顯的。近年研究西方歷史的學者越來越多地關注公共生活,提供了新的角度去考察城市史和地方政治的演變。例如,在美國史方面,研究各種酒吧、酗酒問題和戒酒運動;而歐洲史方面,則揭示小酒館、咖啡館等場所中的社會復雜關系。從現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怎樣從事公共生活,怎樣使用他們所建立的公共空間。中國茶館的密度與美國的酒吧、法國的餐廳相比要小。從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初,巴黎有4萬多家公眾飲酒或喝咖啡的地方以及餐廳。在1909年,倫敦有5860家這類地方,紐約有10821家。這即是說,在每1000人中,倫敦便有1個公共飲酒處,紐約有3.15處,巴黎有11.25處。同時期,成都是中國茶館密度最高的城市,大約平均每千人有1.5個茶館,35萬居民共有518個茶館。
8. 一個城市的公共服務指的是什麼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回,發展教育、科技、文化、答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公共服務是指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由政府管理,市場不提供的產品,政府提供產品,這部分都叫公共服務的領域。政府公共服務主要有義務教育、社會保障、衛生、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交通,消防等等,這一系列,凡是私人不提供的。另外還有一些准公共領域,准公共領域比如說需要收一些費,但是政府有補貼的部門,比如說城市的公交系統,叫准公共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