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公共服務國內外理論概述
行政變革的理論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新貴無疑是「新公共管理」(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相比教而言,它摒棄了傳統政治理論的觀察視角,而是從市場和經濟學的角度重塑了許多行政的理念和價值,從而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行政發展架構。同時,必須注意到的是,以丹哈特夫婦為代表的另一些學者針對新公共管理的理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並倡導「服務而非掌舵」的新公共服務理論(the New Public Service),他們的觀點在我們的服務行政研究中具有值得重視的巨大意義。
一、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揚棄
1、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缺陷。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產生,為政府改革注入了新鮮血液。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政府有限理性和政府官員的「經濟人」假設,政府相似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組織,政府與民眾的關系是公共服務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因此,其核心內容是力圖將私營部門和工商企業的方法用於公共部門,強調市場競爭、政府工作的績效評估、行政過程的透明取向、成本效率和顧客導向等。一時間,「企業化政府」、「市場為本」、「政府瘦身」、「重塑政府」成了政府官員使用率極高的流行詞語。然而新公共管理的思想並沒有涵蓋當今政府在實踐中所應該涵蓋的基本理念。而且新公共管理過分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過分強調政府向企業學習、用企業提供商品的方式提公共服務,往往會而且在實踐中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差別,從而產生倫理上和責任上的問題。另外,在市場化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盡人意的腐敗現象。這一切,導致公平與公正問題的凸顯。
新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政府不再同時掌舵和劃槳,而是把劃槳的任務賦予更為高效率的市場,政府則專心做好掌舵的工作。丹哈特夫婦則針對性地提出了一個實質性的問題:「當我們急於掌舵時,我們是否正在淡忘誰擁有這條船?」從掌控和駕馭社會的角度講,政府過去已經做了很多,也的確發揮過積極的意義。但是對於現代社會,這種單極化的掌控結構是否還合理呢?現代社會更多意義上是一個多元化的結構,即便在公共行政領域它更多的也要體現出公民的主體性。其實公民才是一個多重的角色,他們既是公共財政的主要供給者,也是公共服務的接受者,同時也是各種生活的參與者和公共利益實現的監督者。歸根到底,作為最終的授權者,他們甚至可以通過新契約的形式向民間公共組織授權,而非單獨指向政府,這樣就使得掌舵者的地位受到了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講,未來政府在許多時候的角色將不再是主導型的,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至於劃槳手也不僅僅是市場這一單一結構能夠完全提供的,需要有更為多元的參與力量來重構體系。
2、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揚棄。在對新公共管理進行性批判和反思的基礎上,一些學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務的新理論。丹哈特夫婦提供了新公共服務與新公共管理比較的一個代表性範式,他們提出了對服務行政有相當指導意義的七個方面:1.服務而非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3.戰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動;4.服務於公民而不是顧客;5.責任並不是單一的;6.重視人而不止是生產率;7.超越企業家身份,重視公民權和公共服務。夏書章先生對此有這樣的評價,「在傳統公共管理與新公共管理之後,出現新公共服務運動,並非偶然,故不論它們之間的理論觀點和具體內容上的分歧和爭議如何,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和不容忽視,即強調或提醒公共管理主要是或者歸根到底是公共服務的性質。」
與新公共管理建立在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觀念之上截然不同的是,新公共服務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觀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員為公民服務並確實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之上的。新公共服務對新公共管理的超越主要體現在: (1) 新公共服務呼籲維護公共利益,「 當公民能夠根據公共利益去行動時,社會的廣泛利益才能從一個獨立的、孤立的存在中脫離出來,並轉變成一種美德和完整的存在,向社會奉獻的過程最終使個人變得完整」,這種觀念大大超越了建立在個人自利基礎上的新公共管理理論。(2) 新公共服務強調尊重公民權利。新公共服務的倡導者堅持認為,政府與公民之間是不同於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系的, 「公民具有一種公共事務的知識,一種歸屬感,一種對整體的關切,一種與自身的命運休戚與共的社群道德契約」。新公共服務倡導者相信公共組織如果能在尊重公民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和分享的過程來運行,就一定能獲得成功。(3) 新公共服務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新公共服務看到當今政治生活領域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政策制定方面的變化,政府不再是處於控制地位的掌舵者,而只是非常重要的參與者。更多的利益集團直接參與到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之中。新公共服務認為行政人員應該意識到,公共項目和公共資源並不屬於他們自己,作為負責任的參與者,而不是企業家,他們是「公共資源的管家、公民權和民主對話的促進者、社區參與的催化劑、街道層次的領導者」 ,將越來越多地扮演調解、協調甚至裁決的角色。
3、新公共服務理論需要發展和實踐。新公共管理努力實現的是對一系列公共管理困境的救治,現實的問題使得關注效率的工具理性成為必要,相應的它對於追求何種最終價值卻少有興趣,也就缺乏探討緊迫性的認知。作為一種變革和救治的視角,我們對於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和方案予以很多的贊成與肯定,但是這樣一種理論進步更多的是建立在技術和工具的層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具有形式偏好性。而新公共服務則試圖將管理的視角逐漸切換到對管理乃至社會發展根本價值的關註上來。資於往事,鑒於現實,我們需要在一個改革的進程中必須在二者理念中尋找一個新的平衡點。
盡管丹哈特夫婦在提供的多個項目的比較後發現,二者似乎存在著太大的差別,但是如果從動態發展的角度,形式和價值事實上必然有相契合的肌理。就如同我們認為即使在公共管理「主體缺位」時期,它也正走在根本價值的漫長回歸之路上,並不能因為當時的理念多麼淺顯而否認那曾是形式與價值耦合的一個歷史進程。新公共服務高舉價值追求的大旗一方面確實很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多困惑,在實踐上並不能與新公共管理並駕齊驅。
二、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困惑
公共行政轉向倡導服務的價值和實質的正義,需要致力於建設一個公民本位、追求公共利益為根本的行政體系。這樣一種理論推定的首要問題「是否可能」或者說「是否具有操作性」將如何來界定呢?事實上,通過分析,我發現有四個困惑必須予以解決才能回答其現實性。
第一,公民何以理性?以公民為本就意味著公共行政必須滿足公民的需求並為不斷發展的需求提供服務升級的義務。那麼,公民的理性就顯得非常必要了,這種理性包含三個層面的意思:
1.公民是否准確的知道自己的需求?公民其實往往最注重基礎的需求,而對於可能的或者高層次的需求缺乏認知,這主要是因為需求環境、需求階段以及需求人群的差異造成的。譬如,生活在城市的人嚮往鄉村田園的環境,而農村居民會覺得現代化的都市生活更好,這種需求的「圍城」困境並不意味著絕對的需要,而是階段性的比較和補差心理。所以公民的需求總是表達不充分或者時效多變的,尋求一種明確的認知似乎目前還不可能。
2.公民是否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即使公民完全知道自己的需求,那他們能清楚無誤地傳遞給供給方嗎?答案是否定的。公民的表達取決於三個因素:a.公民表達的能力,這一點是因人而異的,最好的表達能力者能否最清楚的表達尚有疑問,何況千差萬別的公民群體。b.公民的表達意願,公民的表達意願是受個體情緒影響很大的,不同心理素質和個性的人對表達的見解是不徑相同的。c.表達的成本,這一點其實也很關鍵,如果公民感覺到對話的成本高於收益或者擔心投入沉沒的話就會放棄許多表達的機會。
3.公民認為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了么?公民的評價體系同樣體現出迥異性,即使是同等同質的服務對於不同的客體而言滿足程度也是截然不同的,這種困境時常出現,使得服務方不知所措,也往往影響公平性和制度化。
所以,就現實而言,差別的公民個體理性層次不同,作為全體考察時則更加具有不確定性,所以只能稱之為有限理性的集合。
第二,政府何以令人滿意?作為服務供給者的身份,如何讓公民滿意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作為權力和權利主體的公民在接受服務的時候對於政府不能是感恩或者寬容的感情,他們通常應當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1.政府是全心全意為我們考慮的嗎?政府的人員是由一般的公民擔任的,他們具有雙重的身份,一方面具有公民的需求,另一方面必須通過本職工作來實現政府的服務。這個特殊群體的集合是不是會帶來政府的人格化以及利益集團化?他們考慮服務的基點還能保持公正嗎?還有可能在沖突的區域依然保持價值的中立嗎?以上的擔心不是多慮的,既往的「經濟人」假說事實上更加增添了這方面的不確定感。
2.政府能提供盡可能多和好的服務嗎?這個問題直接與服務的意願和政府的能力有關:從意願的角度,政府在獲得充分的授權後,必須有兌現契約的實際行動和完善服務的創新精神,還必須保障能夠落實到制度化的設計上而不是可有可無的隨意性安排;從能力的角度,政府在具體的行政中應當表現出足夠的駕馭本職的素質並且有令人信服的實踐來進行經常性的校驗;這個問題實質上還與政府對公民需求的認可有密切的關系,公民表達的所有需求得到了多大程度的回應、是否帶來了未來服務升級的承諾和預期等都是現有較鬆散公民社會的結構所不能把握的。
3.政府是值得信任和不可替代的嗎?既然服務是公民對政府的根本定位,那麼政府目前所發揮的功能都是不可替代的嗎?在某一種公共產品的提供上,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已經是最好的可能嗎?現實中,多元的社會和多元的結構已經提供了選擇的其它可能,政府如果不能證明它還有必要居於主導,就必須放棄過去獲得的授權合同,主動退出,但是政府這種自覺的行動常常是缺乏壓力和動力的。
所以,政府總是很難令人滿意的,改革甚至重塑就成為經常性的工作。
第三,政府和公民何以達成共同的核心價值?作為追求理念的「生產力」與「效率」、「民主」與「正義」、「安全」與「福利」等在社會認知上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偏好,公民群體通常不可能達成一致的認識,政府在各個階段也會有不同的解讀。問題還在於作為被授權的服務主體——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對社會價值的統一發揮影響,又有多大的能力去整合各方開展統一的行動,而且保證不虢奪侵犯公民的權力。另一個方面,公民作為權力的主體為何要去認同某種共同的價值,那些個體和群體多元化的價值之間又如何來保持融合和平衡沖突?我們會發現關於價值的爭論實際上歸結到最後就是公民與政府關系的根本性基礎——合法性認同,公共服務的行政變革不能是停留在技術修補層面的運動,而應該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方位重構和超越。
第四,公共服務是現在還是未來?基於上述的分析,我們發現在建構服務行政的事實與價值取向上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面對既往的弊端和危機時,形式的修正需要更顯得迫切,而對於理念的刻意追求反而顯得不合時宜,
那麼服務的理論是不是太過超前或者部分地超越了我們的時代而應當被視為未來的理想呢?回答這個問題對於目前指導理論的建設性是不可延緩的,無論是新公共管理還是新公共服務都無法迴避。
三、結論
公共服務推定的困惑不是否定了公共服務理論的可能,而是對公共服務必須解決的理論層面提出了建構的基本內容。一種公共服務理論的建立,必須圍繞上述的問題展開探討,任何理論倘使不能解開上述的困惑,那就恐怕還是會「混淆了規范與描述」,難以提供出「一個令人心悅誠服的替代性方案」。歷史上的政府形態對於社會發展而言至少已經扮演過兩個角色,一個是大包大攬的全面干預者,就像我們在大多數歷史時期看到的統治管理形態,另一個是的市場主義和自由主義者強烈要求的「守夜人」角色或者弱勢政府。事實上,作為權力本體的公民們真的需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嗎?當然不是,新公共服務理論實際上也呼喚了新意義上的政府重塑工程。首先,我們需要一個向上仰視我們的政府,他們必須記錄下我們所能給予的權力、堅決保留的權力和禁止行使的行政權力,並確定法律去保障它們;其次,我們需要一個熱心了解我們需求的政府,他們應該劃分出必須提供的、盡可能提供的和由第三方更好提供的不同需求層次,然後努力去達成這樣的供給;最終,我們需要一個全心全意服務於我們的政府,他們以尊重人的個性、確認人的價值、推進人的發展為使命。因何而服務?歸結到一句話就是「民主的政府是為他們的公共服務而存在。」我們所需要的也正是一個服務性的新型政府。
❷ 美國各大城市同中國城市的對應關系,自己沒
看是怎麼對應法了,
首先看GDP總量
中國城市普遍比美國同類等級城市落後一格,北上廣深也就夠和洛杉磯西雅圖之類比比,跟紐約沒得比,這也是和人均GDP有關
人均GDP
美國各個小城市的GDP都超過北上廣深,中國二三線差不多就是美國可能的貧困山區情況,但是不幸的是人家沒有這樣的地方
人均購買力
這一項比上面的指標還差,因為中國人基本上就是生產機器,自身沒有太多消耗,你可以看得到很多人家裡面除了傢具,家徒四壁,跟美國人買一大堆東西然後浪費是鮮明對比
名義城市安全
中國遠超美國,鄉鎮以下的地方才有可能看到有民眾非法持槍,美國持槍合法,隨時有可能面臨槍戰
實際城市安全
比上面的差,因為中國人多資少的情況很難改善,社會暴力無處不在,並且存在隱形保護機制使得司法不公的情況大量存在並且99%不會被曝光
社會服務
這一項中美城市同級間差不多,但是美國體質問題導致其公共服務更新慢,設施舊。中國的體質適合集中力量辦大事,一旦遇到超強地震,隕石撞擊,搜救規模會比美國大
城市規模
如果只看建築規模,中國的北上廣深甚至武漢成都重慶等等等全部是alpha+++++,二三線也跟紐約差不多,四五線也比美國同等級的粗壯不老少。主要原因是大量使用混凝土大樓當住宅並且還呈現組團式的小區,這樣的後果有好有壞,主要就是體現在戰爭時期抗重武器甚至核武襲擊能力強,入侵難度極大,自身穩定性好,和平年代,抗海嘯抗氣旋也很給力,基本不用疏散群眾,但是混凝土多了容易淹水,看海就不可避免,另外,雖然火災隱患跟美國的木質房差不多,但是由於加了一個維度,中國高樓一旦多棟著火後果可能是爆炸性全城燃燒,而且消防也就是螳臂當車,後果自己想
工業規模
中國部分二線城市遠超芝加哥這樣的美國典型工業城市,二者超大城市水平差不多,三線以下中國較為領先,但是不管怎麼樣,中國的工業無法聚集財富
文化
美國全國開放,沒有什麼差距,誰有了好點子都可以馬上付諸實踐。中國按實際講,僅個別大城市和一些歷史底蘊特區允許自主文化創新,其他地區跟曹縣差不多,所以你可以看得到中國人的文化非常貧瘠,美國人讀書很多,三觀正,有思想,坐擁吃不完的財富仍然保持慢速增長,中國人多半是些貧下中農,以為文化開放就是滿大街建設大寶劍,富了一二十年就又開始混吃等死,那差距就很明顯了
❸ 美國市政府的行政職能有哪些
(1)公共安全:警察和消防。市最古老的職能之一就是維持治安,保護市民的生命財產。市政府在這方面提供的職能還包括度量衡管理,大氣污染清除和交通管理等。
(2)公用事業和運輸:公路、汽車和運輸,停車場,電話,電報,供電,供水和供氣服務,禮堂,港口設施,屠宰場,機場,收費橋梁,收費道路,下水道和公用市場等。
(3)城市住房:在美國,市政府直到本世紀初才開始提供住房服務。1937年美國通過了《聯邦住房法》,授權聯邦給市貸款和有關條件的補助,以解決惡劣的住房條件,"以公家行動清除貧民窟"。目前在大部分州,市議會可以成立房管局,有權按照聯邦法律接受津貼。獲得土地,建造住宅,並監督將不符合標準的住房予以改建。
(4)土地使用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即城市的規劃問題。城市規劃不僅涉及公園、林蔭道和名勝的規劃,而且還包括所有街道的布局,擁擠的防止和減輕,交通管理,住宅、工廠和商店的分布,鐵路終點站設施,公用事業同城市規劃的協調,火災的控制,供水和下水道設施的擴展,公園和游樂場的供應,以及城市同郊區的關系等。
(5)公共衛生和福利:市政府衛生部門傳統的服務職能是傳染病控制,除此之外,還有母性和兒童保健、衛生設備、市醫院和公共衛生教育。
❹ 美國衛生和公眾服務部的基本概況
該法案將原美國衛生教育和福利部(HEW)劃分為包括G.I. Bill、退伍軍人事務部的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和單獨的教育部。這兩個部門均於1980年5月4日開始運作。
美國衛生及公眾服務部是美國聯邦政府最大的衛生保障機構,是美國醫療系統的官方最高管理機構。每年享受政府財政預算超過10億美金,每四個美國人當中就有一個加入醫療保險、醫療補助計劃。該部與美國各個州縣和城市的各級政府部門一直保持著廣泛而又密切的合作關系。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在全美擁有11個分支執行機構、8個代理處和三個公眾服務部門。原為1939年7月1日成立的「聯邦安全局」,1953年4月11日改組為「衛生、教育和福利部」。
❺ 美國的行政區劃
美國行政區劃架構為:下轄五十個州,州下設縣和區,在依都會結構下設市、鄉、鎮、村及其他基層政區。
美國五十州分別是:
阿拉巴馬州、阿拉斯加州、亞利桑那州、阿肯色州、加利福尼亞州、科羅拉多州、康涅狄格州、特拉華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夏威夷州、愛達荷州、伊利諾伊州、印第安納州、艾奧瓦州。
堪薩斯州、肯塔基州、路易斯安那州、緬因州、馬里蘭州、馬薩諸塞州、密歇根州、明尼蘇達州、密西西比州、密蘇里州、蒙大拿州、內布拉斯加州、內華達州、新罕布希爾州、新澤西州、新墨西哥州、紐約州、北卡羅來納州、北達科他州、俄亥俄州。
俄克拉何馬州、俄勒岡州、賓夕法尼亞州、羅得島州、南卡羅來納州、南達科他州、田納西州、得克薩斯州、猶他州、佛蒙特州、弗吉尼亞州、華盛頓州、西弗吉尼亞州、威斯康星州、懷俄明州。
(5)美國城市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美國第一級行政區劃為州,其一級行政區擁有相當的主權。根據聯邦最高法院多項裁定,各州與中央聯邦政府均有司法主權。
但中央聯邦政府受到美國憲法的約束,而各州則有相當大的司法主權,但前提是不違反兩項原則:一、其主權不能凌駕於中央聯邦政府及美國憲法;二、其自行制定之州憲法許可權不能超過國家整體主權。
在某些州,市獨立於鄉鎮,且有時也獨立於郡,如弗吉尼亞州全部的市。市是半自治體,其本質類似古時的城市國家架構,但現在存在的城市國家僅有摩納哥、聖馬利諾、新加坡和梵蒂岡。
❻ 美國羅斯福新政是如何解決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的問題
舉辦了許多公共工程,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緩和社會矛盾 穩定經濟秩序 促進經濟恢復.
❼ 美國與其它國家相比一般公共服務支出低原因
美國更加崇尚自由而不是公平
舉個例子
奧巴馬的醫療改革計劃
其實就是建立全專民醫保
這個竟然會屬遭到強烈反對
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
中國人對全民醫保都不滿,想要全民免費醫療
可美國竟然反對醫保,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看看美國的反對派是怎麼說的
反對派的議員說,原來挺好的,大家憑本事賺錢,賺得多享受的多。現在搞全民醫保,我們就可能要把自己賺的錢分給那些懶鬼。他們好吃懶做,不務正業,囤積了一身的脂肪和疾病,卻要我們這些勤勞的人給他們買單,憑什麼!
❽ 哪個國家的公共服務設施最好
我個人認為瑞士 盧森堡的應該最完善吧!
在西方,教育和醫療這兩個重要的公版共服權務最初受教會的控制,教會壟斷了世俗的教育權,而醫療活動也把持在教會和民間術士的手中。美國建立後,這一傳統依然維持下去,最初的教會學校壟斷了美國的基礎教育,到19世紀,才有富翁自己創辦新的大學。在西方傳統的名校中,私人和教會大學佔主要位置,而政府創辦的大學的勢力並不及私人和教會的力量。
在西方,福利經濟學的產生逐步改變了政府的決策,從19世紀或者更早,英國政府就意識到要給窮人以更多改變命運的機會,否則社會就要承擔更加大的風險。於是,公共救濟系統、教育系統、部分免費的醫療服務開始提供,但范圍僅限於像倫敦、曼徹斯特、利物浦這樣的大型城市,因為那裡有更多的新貴,所以他們不希望這些城市的窮鬼過的太差從而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鄉村中並沒有普及這些東西,依然保持著許多中世紀的傳統。在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包括德國、俄羅斯、日本等,為了使國民素質更加強大,甚至強迫國民改變傳統習慣,接受新的文明。途徑只能是依靠國家的教育系統,但和英國一樣,這些公共服務的范圍大部分限制在城市中。
❾ 美國如何管理城市社區
一、美國的三級政府架構
與我國的5級政府架構不同,美國實行的是3級政府架構:即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州政府以下,不論大小,都是地方政府。所以美國地方政府在經濟和人口規模上的差別是很大的。例如,同樣是地方政府,波士頓市有60萬人,劍橋市有10萬人,但塞勒姆市就不到5萬人,艾莫斯特鎮只有3.5萬人,與艾莫斯特相鄰的Pelham、Shutesbury和Leverett等地方都是人口不超過2 000的小鎮,也是地方政府。
表面上看,美國政府層級的劃分過於簡單,其實這是與美國實行的分稅制緊密相聯的。在美國,最大的稅種是個人所得稅,這基本上歸聯邦政府所有;消費稅主要是州政府的收入;地方政府的收入則主要來自於財產稅。
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在美國不少地方,所得稅、消費稅、財產稅也有分享的情況,例如,在西雅圖市,財產稅在該市、華盛頓州政府、金縣政府之間分享,2003年它們各占的比例為,31%歸市政府;州政府拿走了28%;西雅圖市的學校管理區得到23%;金縣政府得到13%;其他部門包括:港口3%;醫療急救服務2%。該市8.8%的消費稅稅率,也是市政府與州政府以及其他部門分享的。其中:州政府是大頭,拿走6.5%,占總額的73.9%;市政府得到0.85%,佔9.7%;其他部門包括:地鐵0.8%;金縣0.15%;交通運輸0.4%;刑事法庭0.1%。在庫帕斯克里斯蒂市,2003年的消費稅收入也佔了該市一般性財政收入的24%。在豪伍德縣,2004年的所得稅收入佔了該縣一般性財政收入的39.65%。消費稅同樣也是北卡羅萊那州政府與杜姆市分享的稅種,州政府拿大頭。消費者每消費1美元,需要交納0.065美元的消費稅(食品消費除外),其中61.54%(0.04美元)歸州政府;38.46%(0.025美元)歸杜姆市所有。2003年,杜姆市拿到了2 790萬美元的消費稅。2004年這一稅種對市財政的貢獻達到20%。
二、自治式的社區管理模式
美國大城市的社區實行的也是自治式的管理。但在市政府下面,設有若干個 「居民服務中心」(Neighborhood Service Centers)或者叫做「小市政府」(Little City Halls),它們是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在各自的區域為當地居民提供服務,並沒有很強的管理職能。與這些「居民服務中心」相應的,城市有若干個「區理事會」(District Council),並由他們的代表和部分政府官員共同組成「城市居民理事會」,由它與市政府的「鄰里部門」(Department of Neighborhoods)一起承擔起城市社區的管理和開發。
如圖:西雅圖市社區服務和管理結構圖
市政府的「鄰里部門」(Department of Neighborhoods)
↑
城市居民理事會(City Neighborhood Council)
(由13個區理事會各2名代表和政府相關官員組成)
↑
13個區理事會(District Council)
↑
各種基層組織代表
如:社區理事會、地方商會、非盈利性組織,等
美國的社區組織是一個在縣政府指導下的為居民服務的組織。它是政府與居民之際的橋梁與紐帶。政府的社區建設和管理的許多工作是由社區組織協助進行的。這既體現了政府決策的民主化,又節約的政府的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社區管理模式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探討的管理課題,從中我們可以學習借鑒國外成功的社區管理經驗。
三、美國社區管理體現官民「協作」
與華盛頓特區隔河相望的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縣,其社區管理是整個美國社區管理一個縮影。該縣有大約50個社區,社區有居民協會。在社區建設和設施完善中,當地政府起了重要作用。為了官民協作共建居民滿意社區,縣政府社區管理部發起了「社區管理計劃」,迄今已有41年的歷史。社區管理計劃的重點包括街燈設置和鋪設人行道等在內的交通安全、街道維修綠化以及社區公園建設等。
所有社區管理計劃的制定都基於社區居民的意見,反映居民日常生活的實際需要。從計劃制定到工程實施,整個過程充分體現基層民主。社區選出的「社區管理計劃」代表下面還有居民選出的樓區代表,樓區代表每年會把問題單分發到各家各戶,上面列出一些具體事項,讓居民選擇他們認為社區最需要改進的事項。而居民臨時想到什麼社區福利的點子或者有什麼意見,也通過樓區代表向縣政府反映。社區管理部和各社區負責社區管理計劃事務的代表每月開一次會,討論社區居民的建議和工程項目。社區管理部根據居民意見進行實地調查,確定社區建設優先事項後,找專業人員進行工程設計,接下來是徵求居民對設計方案的意見,如果設計方案得到社區60%居民的支持,工程就開始實施。
社區管理計劃的資金來源是當地稅收,每兩個財政年度得到一筆預算。社區管理部充分考慮各社區利益並根據實際需要作出安排,在規模不等的社區之間取得平衡。阿靈頓縣政府對社區建設的介入還體現在社區地產的開發階段。縣政府在審核社區地產開發計劃時最優先考慮的問題是,必須保證要有一定面積的公共用地——孩子們得有安全的地方玩,居民出門要有地方去。另外還要考慮社區必須要有一定比例的住房,讓那些低於平均收入者能夠買得起。
總之,美國城市社區管理實行縣(市)政府與社區居民代表相互結合並廣泛徵求、聽取居民意見的自治管理模式,雖然沒有中國那樣的鄉鎮或街道一級基層政府機構,只有縣、市政府設在社區的居民服務中心,但是,由於減少了街道這一級政府機構,有縣政府直接到社區組織社區各項工作,提供各項居民服務,並聽取居民的意見,因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的管理成本。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社區管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