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政府如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去庫存、補短板」:廣大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的升級將成為消化過剩產能,保障原材料產業穩步發展的投資亮點。
經過多年來的剛性投資和建設,我國大中城市及城市群的基礎設施系統建設基本飽和,近兩年進入了轉型期,因此出現了煤炭、鋼材和房地產等行業的產能過剩現象。然而,與城市相比,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因為城鄉差異的存在,人口大規模向城市遷移,據統計,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5%,伴隨城市化擴大出現了諸多城市病,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大城市的交通、環境、治安等方面的管理壓力不斷增大。
因此按照「十三五」期間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開辟農村廣闊發展空間的構想,大力發展廣大農村地區的交通網路、農田水利灌溉設施、村鎮規劃等,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互聯互通,將有可能成為「十三五」開局之年和今後五年國家調控經濟健康穩定增長的亮點。廣大農村地區在三農惠農政策和新農村建設政策實施期間,已經得到諸多實惠,基本實現了通電、通水、通路,農村小型超市網路基本形成。但是與城市便捷的基礎設施相比,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系統顯得非常脆弱和滯後,急需升級換代。
各級政府有序加大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更新升級的好處有四個方面。第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各種工程建設將很快消化掉現在煤炭、鋼材等原料工業的大量庫存,並盤活和帶動這些產業的穩定發展。第二是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的發展將逐步實現城鄉互聯互通和互補發展效應,帶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步伐,擴大鄉村旅遊的發展。第三為各種產業群的布局提供更多選擇,為房地產業的合理開發布局提供新的空間,為人口合理流向城郊和適宜居住的鄉村提供了基礎,緩解城市壓力。第四通過融資模式,充分吸收社會閑散資金用於「美麗鄉村」建設,緩解政府投資資金不足的壓力。
二、「降成本、補短板」:逐步打造中國的質量意識,挽迴流失消費者群體
最近10多年來,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從而帶動了國外旅遊熱,人們走出國門後發現了境外成熟的購物體系,奢侈品消費隨之開始,從而形成境外購物熱。現代網路技術和物流體系的發展更加劇了國外購物熱的趨勢,從而導致國內潛在消費者的流失。
本文認為,有效防止消費者流失的途徑就是,引進諸如美國的「奧特萊斯」等歐美日直銷連鎖企業落戶中國的自由貿易區或者旅遊地區,確保這類企業的進貨渠道、管理模式和經營理念與母公司一致,僅僅是把連鎖店的地點設置在中國,相當於沃爾瑪、家樂福等超市在中國開設的連鎖店一樣,從而變國外購物熱為國內購物熱,推動服務業繼續向前發展。筆者發現,在國外購物,由於審美觀等原因,國人所購買的高檔消費品中,相當一部分國外品牌商品是中國工廠加工生產的,等於消費者買了很多出口轉內銷的「中國製造」商品。如果類似的購物商業城就設在國內,一是可以降低運輸成本,從而達到價格的優勢;二是出國旅遊者可以專注於欣賞當地的自然風景和特色文化,無需花錢花時間大包小包從千萬里之外運回來;三是各級政府的稅收將實現新的來源;四是這些企業的引入將新增就業機會,解決就業壓力;五是把「狼」引進來,產生鯰魚效應,倒逼國內銷售業學習國外銷售企業的產品質量意識和銷售理念,提高國內產品的質量和性價比;六是促進國內企業學習如何構建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誠信體系。
可喜的是,據《奧萊視界》統計,目前中國國內奧特萊斯項目 (含已開業/在建與規劃中的項目)超過250家,新開業奧特萊斯達10餘家,其中北京與天津之間第一座佛羅倫薩小鎮初具規模,2014年的營業額已突破20億元,稅收1億元,平均每月接待遊客30萬人次。希望中國「奧特萊斯」保持國外風格,留住潛在的境外購物者,吸引周邊國家的遊客前來觀光購物。
三、「去產能、補短板」:繼續淘汰落後產能,加快環境治理,支持環保產業。
多年來的粗放式發展,導致了我國部分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作為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重大舉措之一,要在部分產能過剩的條件下,按照市場規律和環保法律法規,繼續淘汰部分落後的、不適應市場發展的產業,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最大限度減少環境污染。
其次,要培育和支持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加快環境的生態修復和污染治理。通過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多元投融資模式,鼓勵和扶持一批專業環境治理的研究機構和環保公司。這類環保企業的作用一是可以提高污染治理效率和專業化水平,促進環境服務業有效發展,還國人一個空氣清新、青山綠水的自然生態環境;二是變過去的環境破壞性GDP為今後的建設性綠色GDP,環保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是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稅收點;四是盤活社會閑散資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染治理,使其投入國家和社會的實體建設,而不是陷入虛擬經濟的炒作中。
❷ 當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我見
這個改革可不是個小事。要先搞明白供給側改革的意思,其核心內容是對以前為企業和私營企業生產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等方面的配置方式進行改革。再明確點可以說是對以前公有制的生產資料佔有方式進行改革。生產資料供給方式的配置佔有方式的改革。如此我們就需要知道,特色社會主義要把目前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形勢改成什麼樣呢?我們拭目以待。
❸ 何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❹ 對接供給側改革,稅收應該怎麼做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三期疊加、需求不振的背景之下,企業要發展、經濟要前行,減稅最為直接。
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財政政策重點要從擴大投資轉為供給側發力和減稅降費。要改革發展、穩定經濟,首先要讓企業活下去,因此建議加大減稅降費的力度。
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製造業要發展起來,需要通過供給側改革降低稅費,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因此,供給側改革首先應該降低稅費和企業成本,並實施審批制度改革。
供給側改革將給民營經濟帶來更多發展機會。供給側改革是良好的發展機遇,建議全面減輕企業稅負,充分發揮稅收政策作為需求側政策和供應側改革連接點的作用。
減稅之於供給側改革的作用與意義顯而易見。然而,稅收對接供給側、發力供給側的方法不僅僅是減稅,還應有簡政放權、稅制改革,從而精準定向地發揮稅收調節功能。
簡政放權是稅收對接供給側改革的渠道之一。的確,這兩年來,包括稅務部門在內的政府部門在簡政放權、服務發展等方面主動作為,稅務部門推出11大類2000多項便民舉措,納稅服務規范、征管規范、出口退稅規范、國地稅合作規范的接連出台,《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的貫徹實施,「便民辦稅春風行動」的持續開展,「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的推行,都在為供給側改革提供稅收動力。
長遠地看,科學合理的稅制對於供給側改革、貫徹「五大發展」理念也十分重要。《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建立稅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范公平和征管高效的現代稅收制度。
❺ 供給側改革的"加減法"怎麼做
十三五」時期要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做減法、又做加法,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使供給和需求協同促進經濟發展。如何做好供給側改革的「加減法」?鄭教授在本文中指出,簡單的擴張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到了建設質量經濟的時代,追求一個精緻的高附加值經濟。人們所需要思考和行動的都必須符合這個總體方向。在這個概念構架內,就中國經濟下一步,本文提出了幾個需要努力的重要領域。
❻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含義和意義
含義: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意義: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2、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3、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
4、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
5、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6)公共法律服務供給側改革擴展閱讀
具體內容
1、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實供給基礎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威廉·配第的這一論述,第一次從經濟的角度,概括了人口與經濟的關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礎,也是供給基礎。
就當下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決策而言,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實供給基礎的關鍵,是奠定中國經濟調整轉型和發展進步基礎的關鍵。
2、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釋放供給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對於激勵生產要素和公共產品供給,釋放供給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的微觀管理和宏觀調控功能。
2015年以來,我國城鎮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去庫存化和「後土地財政」的壓力和挑戰,農村則開始進入三權分置改革和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的試點階段,推動城鄉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長期滯後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進。
3、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單一到多元,不斷發展壯大。20世紀80年代,我國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以引進市場經濟金融體系的基本結構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基本框架為主。
2002—2008年進入以健康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為特徵的金融改革與發展新時期。當前,我國金融正處於市場化、國際化和多元化的階段,面臨著比以往更加復雜的局面。從國內來看,金融作為最重要的要素市場之一,由於改革不到位,存在著比較明顯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4、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辟供給空間
中國經濟多年來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但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要素紅利漸行漸遠,投資驅動風光不再。
「十三五」時期中國要繼續發揮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5、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促進供給質量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與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創新一樣,是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對世界歷史橫、縱兩個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內涵與制度質量是影響甚至決定一國經濟長期績效最重要的因素。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都可深入到體制機制層面上找原因,制度變革與制度創新刻不容緩。
6、構建社會服務體系,推進配套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增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區域、產業、制度、產品等多個方面的競爭力。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還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即為其中之一。
❼ 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什麼重大影響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重大發展方略,其主要任務是:從供給側發力,通過重大改革的推進來解決重大的結構性問題。其重大的戰略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高宏觀調控效率和穩增長的重要推進器。一方面,將結構性改革引入宏觀調控,形成「宏觀調控+改革」的政策組合拳,是新一屆政府宏觀調控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實現穩增長與調結構平衡的重要舉措。這實際上是強調穩增長中的結構變數和制度變數,而這兩個變數則是決定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屆政府強調宏觀調控要既利當前又惠長遠,寓短於長,以長促短,拓展了宏觀調控的時間軸,形成了「短期+長期」的思路。傳統的宏觀政策偏重於總量問題而忽視結構、制度問題。結構失調、體制僵化不僅增加穩增長的困難,甚至使發展不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本質在於結構變化和制度創新。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增強發展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長期穩增長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領域改革取得明顯突破的情況,宏觀調控可以更多的採取市場手段和經濟手段,而盡可能減少行政手段,這既能增強市場信心,又能顯著提高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實現市場資源配置中起關鍵性作用的關鍵舉措。就經濟體制問題而言,最大的結構性改革還是市場化改革,即簡政放權、深化價格改革和要素市場化改革,著力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我國在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等五大方面都面臨重大的供給側體制問題,解決這些制度性的障礙的關鍵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發展為例,長期以來我國創新動力不足主要是因為創新性文化基礎薄弱,投機性發展氛圍過濃,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財力、智力花在投機取巧上,熱衷於泡沫投機活動,是導致實體經濟不振、創新動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這有文化因素,也有發展觀短視、政績考核制度等問題,更有政府對市場干預過多、束縛了企業手腳的供給體制問題。深化市場化改革這一重大的結構性改革,不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為市場主體創新寬松公平的宏觀環境,讓市場在競爭性領域發揮決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激勵,增強微觀市場主體的競爭力。
三是促進產業升級、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導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結構升級失敗,即經濟結構長期處於中低端而無法向中高端轉換,從而導致長期的需求不足、產業競爭力低下、社會嚴重不公平等問題,最終使得經濟長期失速,危機四伏,各類風險交織且集中爆發。國際上這樣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現象,有東南亞金融危機。因此,結構轉型升級能否順利推進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關鍵。而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決定力量是制度創新,即對關鍵領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層次的市場經濟體制。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推動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原動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一招。改革並不僅是簡單的放權,是對舊體制的「破」,更關鍵的是在於「立」,即「立什麼樣的新規」?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來鞏固,來紮根,法治的形成過程就是制度的完善過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勵性的新制度,以此減少不穩定性,同時增加發展的動力和創新能力。改革的深處就是法治。一方面,我們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同時,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標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顯著提高,基本實現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不是僅提供一時的激勵,當一放就亂時再收回,像一些不夠深入的改革那樣形成「收放循環」,而是在打破一些關鍵領域的體制障礙的同時,建立基於法律規范的長效體制機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進。正是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這兩方面要求,使得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一招。(王小廣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
2016年6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2016年5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去產能效果非常明顯。今年的去產能有兩大行業作為攻堅領域,一個是煤炭,一個是鋼鐵,1—5月份原煤產量下降8.4%,5月份當月的產量和庫存下降更快,5月份原煤產量下降15.5%,5月末規上原煤生產企業庫存同比下降6%;1—5月份粗鋼產量下降1.4%。
去庫存效果更明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庫存數,4月末工業企業產成品庫存下降了1.2%,這是2010年以來第一次出現負增長。房地產庫存是一項重要任務,連續幾個月下降,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比4月末減少521萬平方米。
降成本效果比較明顯。數據顯示,1—4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的成本是85.66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17元。5月份開始國家全面實行營改增,實際上從去年開始營改增的試點就不斷擴大,有關部門預計,營改增今年將為企業降低成本6000億左右。
補短板投資增速加大。主要是對農業、環境治理、高技術產業加大投資力度,解決一些瓶頸制約因素,今年1-5月份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0%,比1-4月加快1個百分點,其中涉及這些短板領域投資增長速度更高,保持較快速度增長。比如水利、環境治理和公共服務業、信息傳輸業投資都在20%以上。
盛來運強調,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三去一降一補」工作進展情況不錯,效果初步顯現。同時有些問題還需要關注,比如鋼鐵問題,從4月份和5月份兩個月的情況來看生產量有所反彈,可能跟這兩個月鋼材價格反彈有關系,相關企業借價格反彈之勢又恢復了產能,這個現象需要高度重視,這也說明去產能確實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堅定地完成「三去一降一補」的任務,這樣才能使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再上一個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