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鼓樂

馬鞍山鼓樂

發布時間:2021-07-15 20:03:15

⑴ 周家嗩吶的歷史沿革

第一代:周文化(清末開始學藝)
第二代:周懷邦、周懷榮(1910年前後開始學藝)
到了清末,靈璧尹集周家嗩吶班(也叫菠林喇叭),開始活躍在蘇、魯、皖廣大農村一帶。第一代周文化出生於江蘇睢寧縣桃園鎮魏凹村,自幼因家庭貧困,與人學藝吹奏嗩吶,後逃荒靈璧落戶尹集菠林村,民國時期傳至第二代周懷邦、周懷榮兩個兒子時以吹奏嗩吶謀生,正式成立周家嗩吶班,因當時靈璧及周邊地區嗩吶班子發展迅速,常有鄉里鄉親婚喪嫁娶,請嗩吶班子熱鬧辦事的習俗,為了在眾多嗩吶班子中站穩腳跟,周家苦練技藝,取長補短,通過鄉間比武打擂台等形式,逐漸在當地有了名氣,到了第三代周正玉、周正美、周正民、周亮時,隊伍已經壯大,在蘇魯皖等地名氣也越來越大,常常出現找不到周家班子來吹奏,男不娶、女不嫁的事情。 第三代:周正玉、周正美、周正民、周亮,周正軍、周小社、周正群、周四、周五,代表人物周正玉被譽為「蓋三省」、「喇叭王」, (1930年前後開始學藝)
第三代傳人周正玉秉承天賦和家傳,八歲學藝,十二歲單獨領班,他一邊到外獻藝謀生,一邊刻苦學藝,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提高嗩吶技藝,被稱為「蓋三省」、「喇叭王」、「金喇叭」。解放初期,周家嗩吶班常被縣政府請去參加送新兵、交公糧、慰問軍屬或者修治淮河等水利工地演出,這一時期周家廣收山東、江蘇、皖北一帶眾多的嗩吶愛好者為門徒,向他們傳授演奏技藝。上世紀六十年代,周正玉進靈璧泗州戲劇團工作,因遠近聞名的吹奏技藝,在改革開放初期,安徽省黃梅戲學校聘請任嗩吶老師傳播技藝,這段時間周正玉與我國著名嗩吶大師劉風鳴、劉風桐、任同祥、胡海泉、郝玉歧等多位藝術家均有交往,他們在一起切磋技藝,並集南北嗩吶演奏之技巧風格為一體,改革創新,使嗩吶吹奏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他所授學生眾多,現在省黃梅戲學校、蚌埠泗州戲劇院等許多省內劇團均有他的學生成為領導和骨幹。周正玉晚年回鄉繼續傳授技藝,直至2004年去世。他一生與喇叭相伴,常有一句名言:「鄉親們喜歡,俺就使勁吹」。 第四代:周本祥、周本靈、周本鳴、周中華、周本銀、周本金、周本華(女)、周香草、周本付、周本雨、周本財、周海波、周海濤、周海燕(女)、周海琴(女)周建等,代表人物周本祥、周本靈、周中華。(1949年前後開始學藝)
周家嗩吶班傳之第四代有周本祥、周本靈、周本鳴、周本銀、周四新、周海波、周中華、周本富號稱「周家八虎」,而周海燕、周本華、周海琴、周香草號稱「鼓樂四花」,這一時期,周家嗩吶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新的創新,他們各有所長,各有拿手絕活。如周本祥吹奏的泗州戲(咔戲)、雙管藝術堪稱一絕,周家特別對銅嗩吶、銅笛子的演奏音高而不燥,柔而不膩,音色質朴自然、美妙動聽,被人們稱為「金喇叭」。第四代傳人周家八虎之一的(周正玉四子)周中華八歲時參加全省少年兒童樂器比賽獲一等獎,後考取安徽藝術學校嗩吶專業,畢業分配到馬鞍山歌舞團工作,擔任嗩吶獨奏、合奏、重奏的演出任務,多次參加省、市、全國器樂比賽均獲一、二等獎。06年隨中央電視台遠赴奧地利參加維也納華人新春聚會演出,07年隨馬鞍山市文化藝術交流團赴台灣、韓國進行文化交流演出,08年隨安徽省馬鞍山市政府文化團赴日本進行中日傳統文化交流演出。省電視台、文化周報及安徽廣播電台多次采訪周中華及周家嗩吶班。周家先後錄制了《婚禮曲》、《鼓樂喧天》、《拜花堂》等系列磁帶專輯。近年來,周家嗩吶班先後有十餘人考取了安徽省藝術學校、安徽黃梅戲學校、山東煙台藝校等,其中不少在省、市、縣各專業藝術團體中擔任主要獨奏演員,其中周明就是靈璧縣泗州戲劇團的骨幹力量。 第六代:周偉、周泉等(2000年開始學藝)
周家嗩吶班子自創始以來,始終傳而不失,興而不衰,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在本縣及周邊乃至蘇、魯、皖等地享有盛名,尤其是山東台兒庄地區許多人都知道靈璧周家嗩吶班。周家嗩吶班從第二代開始足跡遍及許多省、市、縣,為活躍廣大農村的文化娛樂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其班底發展到現在已家族傳承六代,一百多年的歷史。目前,周家男女老幼樂手有百餘人,有十多個周姓嗩吶班子活躍在全縣,是靈璧眾多嗩吶班子的典型代表。從第三代周正玉在省黃梅戲藝校傳藝,到第四代傳人周中華隨中央電視台赴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參加華人新春聚會演出,使這一民間藝術得以發揚光大,周家嗩吶班演奏技藝既保留傳統,又不斷創新,技藝廣泛流傳,為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做出了貢獻。

⑵ 我國被聯合國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有哪些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雲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畲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2 Ⅱ—1 左權開花調 山西省左權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民歌 內蒙古自治區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蒙古自治區
36 Ⅱ—5 當塗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寧德市
39 Ⅱ—8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40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縣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鹹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45 Ⅱ—14 儋州調聲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兒調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 Ⅱ—18 紫陽民歌 陝西省紫陽縣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寧夏回族山花兒)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 Ⅱ—24 川江號子 重慶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號子 重慶市黔江區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
58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省青川縣
59 Ⅱ—28 侗族大歌 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 Ⅱ—30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壯族民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
64 Ⅱ—33 澧水船工號子 湖南省澧縣
65 Ⅱ—34 古琴藝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68 Ⅱ—37 嗩吶藝術 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四川省茂縣
70 Ⅱ—39 遼寧鼓樂 遼寧省、遼陽市
71 Ⅱ—40 江南絲竹 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宮調 江蘇省連雲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鑼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樂 福建省龍岩市、福州市(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
76 Ⅱ—45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省嘉祥縣
77 Ⅱ—46 板頭曲 河南省南陽市
78 Ⅱ—47 宜昌絲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79 Ⅱ—48 枝江民間吹打樂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廣東音樂 廣東省廣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樂 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 Ⅱ—51 廣東漢樂 廣東省大埔縣
83 Ⅱ—52 吹打(接龍吹打、金橋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萬盛區
84 Ⅱ—53 梁平癩子鑼鼓 重慶市梁平縣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樂 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 Ⅱ—56 晉南威風鑼鼓 山西省臨汾市
88 Ⅱ—57 絳州鼓樂 山西省新絳縣
89 Ⅱ—58 上黨八音會 山西省晉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樂 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91 Ⅱ—60 銅鼓十二調 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豐縣
92 Ⅱ—61 西安鼓樂 陝西省
93 Ⅱ—62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陝西省藍田縣
94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回族自治區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縣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樂 山西省五台縣
98 Ⅱ—67 千山寺廟音樂 遼寧省鞍山市
99 Ⅱ—68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100 Ⅱ—69 武當山宮觀道樂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地區、麥蓋提縣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間舞蹈(共計4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門頭溝區
105 Ⅲ—2 秧歌(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大秧歌、陝北秧歌、撫順地秧歌) 河北省昌黎縣
山東省商河縣、膠州市、海陽市
陝西省綏德縣
遼寧省撫順市
106 Ⅲ—3 井陘拉花 河北省井陘縣
107 Ⅲ—4 龍舞(銅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壇彩龍) 重慶市
廣東省湛江市、汕尾市
浙江省浦江縣、長興縣、奉化市
四川省瀘縣
108 Ⅲ—5 獅舞(徐水舞獅、天塔獅舞、黃沙獅子、廣東醒獅) 河北省徐水縣
山西省襄汾縣
浙江省臨海市
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
109 Ⅲ—6 花鼓燈(蚌埠花鼓燈、鳳台花鼓燈、潁上花鼓燈) 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潁上縣
110 Ⅲ—7 儺舞(南豐跳儺、婺源儺舞、樂安儺舞) 江西省南豐縣、婺源縣、樂安縣
111 Ⅲ—8 英歌(普寧英歌、潮陽英歌) 廣東省揭陽市、汕頭市
112 Ⅲ—9 高蹺(高蹺走獸、海城高蹺、遼西高蹺、苦水高高蹺) 山西省稷山縣
遼寧省海城市、錦州市
甘肅省永登縣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縣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縣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陝西省安塞縣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陝西省洛川縣
118 Ⅲ—15 蘭州太平鼓 甘肅省蘭州市
119 Ⅲ—16 餘杭滾燈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120 Ⅲ—17 土家族擺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22 Ⅲ—19 弦子舞(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西藏自治區
四川省巴塘縣
123 Ⅲ—20 鍋庄舞(迪慶鍋庄舞、昌都鍋庄舞、玉樹卓舞)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熱巴舞(丁青熱巴、那曲比如丁嘎熱巴) 西藏自治區
125 Ⅲ—22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區
126 Ⅲ—23 苗族蘆笙舞(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山珠) 貴州省丹寨縣、貴定縣、納雍縣
127 Ⅲ—24 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乞粒舞)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遼寧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 貴州省台江縣
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
129 Ⅲ—26 銅鼓舞(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雲南省瑞麗市
131 Ⅲ—28 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亞市
136 Ⅲ—33 卡斯達溫舞 四川省黑水縣
137 Ⅲ—34

⑶ 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

一、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 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 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 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 蘇柯爾克孜
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
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
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
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
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雲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
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畲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2 Ⅱ—1 左權開花調 山西省左權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民歌 內蒙古自治區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蒙古自治區
36 Ⅱ—5 當塗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寧德市
39 Ⅱ—8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40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縣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鹹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45 Ⅱ—14 儋州調聲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兒調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 Ⅱ—18 紫陽民歌 陝西省紫陽縣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
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 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
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 縣、樂都縣
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回族山花兒)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 Ⅱ—24 川江號子 重慶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號子 重慶市黔江區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
58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省青川縣
59 Ⅱ—28 侗族大歌 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
自治縣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 Ⅱ—30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壯族民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
64 Ⅱ—33 澧水船工號子 湖南省澧縣
65 Ⅱ—34 古琴藝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68 Ⅱ—37 嗩吶藝術 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四川省茂縣
70 Ⅱ—39 遼寧鼓樂 遼寧省、遼陽市
71 Ⅱ—40 江南絲竹 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宮調 江蘇省連雲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鑼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樂 福建省龍岩市、福州市
(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
音樂)
76 Ⅱ—45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省嘉祥縣
77 Ⅱ—46 板頭曲 河南省南陽市
78 Ⅱ—47 宜昌絲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79 Ⅱ—48 枝江民間吹打樂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廣東音樂 廣東省廣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樂 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 Ⅱ—51 廣東漢樂 廣東省大埔縣
83 Ⅱ—52 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萬盛區
(接龍吹打、金橋吹打)
84 Ⅱ—53 梁平癩子鑼鼓 重慶市梁平縣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樂 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 Ⅱ—56 晉南威風鑼鼓 山西省臨汾市
88 Ⅱ—57 絳州鼓樂 山西省新絳縣
89 Ⅱ—58 上黨八音會 山西省晉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樂 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
(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
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91 Ⅱ—60 銅鼓十二調 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
豐縣
92 Ⅱ—61 西安鼓樂 陝西省
93 Ⅱ—62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陝西省藍田縣
94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回族自治區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縣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樂 山西省五台縣
98 Ⅱ—67 千山寺廟音樂 遼寧省鞍山市
99 Ⅱ—68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100 Ⅱ—69 武當山宮觀道樂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
(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 地區、麥蓋提縣
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間舞蹈(共計41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門頭溝區
105 Ⅲ—2 秧歌 河北省昌黎縣
(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膠 山東省商河縣、膠州市、海陽市
州秧歌、海陽大秧歌、陝北秧 陝西省綏德縣
歌、撫順地秧歌) 遼寧省撫順市
106 Ⅲ—3 井陘拉花 河北省井陘縣
107 Ⅲ—4 龍舞 重慶市
(銅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 廣東省湛江市、汕尾市
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 浙江省浦江縣、長興縣、奉化市
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 四川省瀘縣
壇彩龍)
108 Ⅲ—5 獅舞 河北省徐水縣
(徐水舞獅、天塔獅舞、黃沙 山西省襄汾縣
獅子、廣東醒獅) 浙江省臨海市
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
109 Ⅲ—6 花鼓燈 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潁上縣
(蚌埠花鼓燈、鳳台花鼓燈、
潁上花鼓燈)
110 Ⅲ—7 儺舞 江西省南豐縣、婺源縣、樂安縣
(南豐跳儺、婺源儺舞、樂安儺
舞)
111 Ⅲ—8 英歌 廣東省揭陽市、汕頭市
(普寧英歌、潮陽英歌)
112 Ⅲ—9 高蹺 山西省稷山縣
(高蹺走獸、海城高蹺、遼西高 遼寧省海城市、錦州市
蹺、苦水高高蹺) 甘肅省永登縣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縣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縣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陝西省安塞縣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陝西省洛川縣
118 Ⅲ—15 蘭州太平鼓 甘肅省蘭州市
119 Ⅲ—16 餘杭滾燈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120 Ⅲ—17 土家族擺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22 Ⅲ—19 弦子舞 西藏自治區
(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四川省巴塘縣
123 Ⅲ—20 鍋庄舞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迪慶鍋庄舞、昌都鍋庄舞、玉 西藏自治區
樹卓舞)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熱巴舞 西藏自治區
(丁青熱巴、那曲比如丁嘎熱巴)
125 Ⅲ—22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區
126 Ⅲ—23 苗族蘆笙舞 貴州省丹寨縣、貴定縣、納雍縣
(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
山珠)
127 Ⅲ—24 朝鮮族農樂舞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象帽舞、乞粒舞) 遼寧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 貴州省台江縣
(反排苗族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
129 Ⅲ—26 銅鼓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雲南省瑞麗市
131 Ⅲ—28 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亞市
136 Ⅲ—33 卡斯達溫舞 四川省黑水縣
137 Ⅲ—34 ?舞 四川省九寨溝縣
138 Ⅲ—35 僳僳族阿尺木刮 雲南省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139 Ⅲ—36 彝族葫蘆笙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40 Ⅲ—37 彝族煙盒舞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41 Ⅲ—38 基諾大鼓舞 雲南省景洪市
142 Ⅲ—39 山南昌果卓舞 西藏自治區
143 Ⅲ—40 土族於菟 青海省同仁縣
144 Ⅲ—41 塔吉克族鷹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
塔吉克自治縣

四、傳統戲劇(共計92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45 Ⅳ—1 崑曲 中國藝術研究院
江蘇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北京市
湖南省
146 Ⅳ—2 梨園戲 福建省泉州市
147 Ⅳ—3 莆仙戲 福建省莆田市
148 Ⅳ—4 潮劇 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
149 Ⅳ—5 弋陽腔 江西省弋陽縣
150 Ⅳ—6 青陽腔 安徽省青陽縣
江西省湖口縣
151 Ⅳ—7 高腔 浙江省衢州市、松陽縣
(西安高腔、松陽高腔、岳西高 安徽省岳西縣
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 湖南省辰溪縣、瀘溪縣、常德

152 Ⅳ—8 新昌調腔 浙江省新昌縣
153 Ⅳ—9 寧海平調 浙江省寧海縣
154 Ⅳ—10 永安大腔戲 福建省永安市
155 Ⅳ—11 四平戲 福建省屏南縣、政和縣
156 Ⅳ—12 川劇 四川省
重慶市
157 Ⅳ—13 湘劇 湖南省衡陽市
158 Ⅳ—14 廣昌孟戲 江西省廣昌縣
159 Ⅳ—15 正字戲 廣東省陸豐市
160 Ⅳ—16 秦腔 陝西省
161 Ⅳ—17 漢調桄桄 陝西省漢中市
162 Ⅳ—18 晉劇 山西省
163 Ⅳ—19 蒲州梆子 山西省臨汾市、運城市
164 Ⅳ—20 北路梆子 山西省忻州市
165 Ⅳ—21 上黨梆子 山西省晉城市
166 Ⅳ—22 河北梆子 河北省
167 Ⅳ—23 豫劇 河南省
168 Ⅳ—24 宛梆 河南省內鄉縣
169 Ⅳ—25 懷梆 河南省沁陽市
170 Ⅳ—26 大平調 河南省濮陽縣、滑縣、延津縣
171 Ⅳ—27 越調 河南省周口市
172 Ⅳ—28 京劇 中國京劇院
北京市
天津市
遼寧省
山東省
上海市
173 Ⅳ—29 徽劇 安徽省、黃山市
江西省婺源縣
174 Ⅳ—30 漢劇 湖北省武漢市
175 Ⅳ—31 漢調二簧 陝西省安康市
176 Ⅳ—32 泰寧梅林戲 福建省泰寧縣
177 Ⅳ—33 閩西漢劇 福建省龍岩市
178 Ⅳ—34 巴陵戲 湖南省岳陽市
179 Ⅳ—35 荊河戲 湖南省澧縣
180 Ⅳ—36 粵劇 廣東省文化廳
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
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
廣東省廣州市、佛山市
181 Ⅳ—37 桂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182 Ⅳ—38 宜黃戲 江西省宜黃縣
183 Ⅳ—39 亂彈 浙江省台州市、浦江縣
184 Ⅳ—40 石家莊絲弦 河北省石家莊市
185 Ⅳ—41 雁北耍孩兒 山西省大同市
186 Ⅳ—42 靈丘羅羅腔 山西省靈丘縣
187 Ⅳ—43 柳子戲 山東省
188 Ⅳ—44 大弦戲 河南省滑縣、濮陽縣
189 Ⅳ—45 閩劇 福建省福州市
190 Ⅳ—46 壽寧北路戲 福建省壽寧縣
191 Ⅳ—47 西秦戲 廣東省海豐縣
192 Ⅳ—48 高甲戲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93 Ⅳ—49 碗碗腔 山西省孝義市
(孝義碗碗腔)
194 Ⅳ—50 四平調 河南省商丘市、濮陽市
195 Ⅳ—51 評劇 天津市寶坻區
河北省灤南縣
遼寧省沈陽市
196 Ⅳ—52 武安平調落子 河北省武安市
197 Ⅳ—53 越劇 浙江省
上海市
198 Ⅳ—54 滬劇 上海市
199 Ⅳ—55 蘇劇 江蘇省蘇州市
200 Ⅳ—56 揚劇 江蘇省揚州市
201 Ⅳ—57 廬劇 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202 Ⅳ—58 楚劇 湖北省
203 Ⅳ—59 荊州花鼓戲 湖北省潛江市
204 Ⅳ—60 黃梅戲 安徽省安慶市
湖北省黃梅縣
205 Ⅳ—61 商洛花鼓 陝西省商洛市
206 Ⅳ—62 泗州戲 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207 Ⅳ—63 柳琴戲 山東省棗庄市
208 Ⅳ—64 歌仔戲 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
209 Ⅳ—65 採茶戲 江西省贛州市
(贛南採茶戲、桂南採茶戲)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
210 Ⅳ—66 五音戲 山東省淄博市
211 Ⅳ—67 茂腔 山東省高密市、膠州市
212 Ⅳ—68 曲劇 河南省
213 Ⅳ—69 曲子戲 甘肅省敦煌市、華亭縣
(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
214 Ⅳ—70 秧歌戲 河北省隆堯縣、定州市
(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朔州 山西省朔州市、繁峙縣
秧歌戲、繁峙秧歌戲)
215 Ⅳ—71 道情戲 山西省右玉縣、臨縣
(晉北道情戲、臨縣道情戲、太康道 河南省太康縣
情戲、藍關戲、隴劇) 山東省萊州市
甘肅省
216 Ⅳ—72 哈哈腔 河北省清苑縣、青縣
217 Ⅳ—73 二人台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山西省河曲縣
河北省康保縣
218 Ⅳ—74 白字戲 廣東省海豐縣
219 Ⅳ—75 花朝戲 廣東省紫金縣
220 Ⅳ—76 彩調 廣西壯族自治區
221 Ⅳ—77 燈戲 重慶市梁平縣
(梁山燈戲、川北燈戲) 四川省南充市
222 Ⅳ—78 花燈戲 貴州省思南縣
(思南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雲南省玉溪市
223 Ⅳ—79 一勾勾 山東省臨邑縣
224 Ⅳ—80 藏戲 西藏自治區
(拉薩覺木隆、日喀則迥巴、日喀則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
南木林湘巴、日喀則仁布江嘎爾、
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瓊結卡卓扎
西賓頓、黃南藏戲)
225 Ⅳ—81 山南門巴戲 西藏自治區
226 Ⅳ—82 壯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227 Ⅳ—83 侗戲 貴州省黎平縣
228 Ⅳ—84 布依戲 貴州省冊亨縣
229 Ⅳ—85 彝族撮泰吉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

230 Ⅳ—86 傣劇 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231

⑷ 民間歌謠

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雲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畲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2 Ⅱ—1 左權開花調 山西省左權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民歌 內蒙古自治區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蒙古自治區
36 Ⅱ—5 當塗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寧德市
39 Ⅱ—8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40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縣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鹹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45 Ⅱ—14 儋州調聲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兒調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 Ⅱ—18 紫陽民歌 陝西省紫陽縣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寧夏回族山花兒)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 Ⅱ—24 川江號子 重慶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號子 重慶市黔江區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
58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省青川縣
59 Ⅱ—28 侗族大歌 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 Ⅱ—30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壯族民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
64 Ⅱ—33 澧水船工號子 湖南省澧縣
65 Ⅱ—34 古琴藝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68 Ⅱ—37 嗩吶藝術 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四川省茂縣
70 Ⅱ—39 遼寧鼓樂 遼寧省、遼陽市
71 Ⅱ—40 江南絲竹 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宮調 江蘇省連雲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鑼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樂 福建省龍岩市、福州市(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
76 Ⅱ—45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省嘉祥縣
77 Ⅱ—46 板頭曲 河南省南陽市
78 Ⅱ—47 宜昌絲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79 Ⅱ—48 枝江民間吹打樂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廣東音樂 廣東省廣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樂 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 Ⅱ—51 廣東漢樂 廣東省大埔縣
83 Ⅱ—52 吹打(接龍吹打、金橋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萬盛區
84 Ⅱ—53 梁平癩子鑼鼓 重慶市梁平縣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樂 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 Ⅱ—56 晉南威風鑼鼓 山西省臨汾市
88 Ⅱ—57 絳州鼓樂 山西省新絳縣
89 Ⅱ—58 上黨八音會 山西省晉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樂 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91 Ⅱ—60 銅鼓十二調 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豐縣
92 Ⅱ—61 西安鼓樂 陝西省
93 Ⅱ—62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陝西省藍田縣
94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回族自治區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縣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樂 山西省五台縣
98 Ⅱ—67 千山寺廟音樂 遼寧省鞍山市
99 Ⅱ—68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100 Ⅱ—69 武當山宮觀道樂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地區、麥蓋提縣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間舞蹈(共計4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門頭溝區
105 Ⅲ—2 秧歌(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大秧歌、陝北秧歌、撫順地秧歌) 河北省昌黎縣
山東省商河縣、膠州市、海陽市
陝西省綏德縣
遼寧省撫順市
106 Ⅲ—3 井陘拉花 河北省井陘縣
107 Ⅲ—4 龍舞(銅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壇彩龍) 重慶市
廣東省湛江市、汕尾市
浙江省浦江縣、長興縣、奉化市
四川省瀘縣
108 Ⅲ—5 獅舞(徐水舞獅、天塔獅舞、黃沙獅子、廣東醒獅) 河北省徐水縣
山西省襄汾縣
浙江省臨海市
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
109 Ⅲ—6 花鼓燈(蚌埠花鼓燈、鳳台花鼓燈、潁上花鼓燈) 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潁上縣
110 Ⅲ—7 儺舞(南豐跳儺、婺源儺舞、樂安儺舞) 江西省南豐縣、婺源縣、樂安縣
111 Ⅲ—8 英歌(普寧英歌、潮陽英歌) 廣東省揭陽市、汕頭市
112 Ⅲ—9 高蹺(高蹺走獸、海城高蹺、遼西高蹺、苦水高高蹺) 山西省稷山縣
遼寧省海城市、錦州市
甘肅省永登縣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縣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縣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陝西省安塞縣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陝西省洛川縣
118 Ⅲ—15 蘭州太平鼓 甘肅省蘭州市
119 Ⅲ—16 餘杭滾燈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120 Ⅲ—17 土家族擺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22 Ⅲ—19 弦子舞(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西藏自治區
四川省巴塘縣
123 Ⅲ—20 鍋庄舞(迪慶鍋庄舞、昌都鍋庄舞、玉樹卓舞)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熱巴舞(丁青熱巴、那曲比如丁嘎熱巴) 西藏自治區
125 Ⅲ—22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區
126 Ⅲ—23 苗族蘆笙舞(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山珠) 貴州省丹寨縣、貴定縣、納雍縣
127 Ⅲ—24 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乞粒舞)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遼寧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 貴州省台江縣
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
129 Ⅲ—26 銅鼓舞(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雲南省瑞麗市
131 Ⅲ—28 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亞市
136 Ⅲ—33 卡斯達溫舞 四川省黑水縣
137 Ⅲ—34

⑸ 我國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雲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畲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⑹ 民間民謠

小板凳兒,三條腿兒,我給奶奶嗑瓜子兒,奶奶嫌我嗑的臟,我給奶奶煮麵湯,奶奶嫌我沒擱油,我給奶奶磕仨頭。
小小子兒,坐門墩兒,哭著喊著要媳婦兒。要媳婦兒幹嘛呀?點燈說話,吹燈作伴兒

⑺ 農歌會上馬鞍山當塗民歌叫什麼名字

大河網訊 2008年11月9日在來農村改革起源自地——安徽省滁州舉行的首屆中國農民歌會上,一位來自安徽當塗的37歲農民女歌手將一首當塗民歌《唱得綠海泛金波》唱得婉轉悠揚,令現場觀眾如痴如醉。這位農民女歌手叫做陶小妹,多次在國家和省市級民歌演唱比賽中獲獎,在當地有「民歌歌後」之稱。

陶小妹家住馬鞍山市當塗縣城關鎮五一村,當塗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譽。生在民歌的海洋,陶小妹自幼便在民歌聲中長大。懷著對當塗民歌的熱愛和執著,從農家走出來的陶小妹在2004年舉行的第二屆全國農民歌手電筒視大賽的舞台上憑著民歌《打麥歌》脫穎而出,摘得大賽二等獎以及優秀新人提名獎。

第二年,陶小妹演唱的當塗民歌《唱得綠海泛金波》榮獲第三屆安徽民歌歌會決賽業余組一等獎。當年底,受安徽省文化廳邀請,陶小妹參加了安徽省新年音樂會。2007年,陶小妹被評為第九屆當塗縣「十佳青年」。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用自己的歌聲,為我們農民自己歌唱,歌唱我們農民自己的生活,展示當塗民歌的風采和新農村的新風貌,讓更多的人去喜歡和關注民歌,讓這些優秀的民間文化能一代代傳承下去。」陶小妹說。

⑻ 急需《中國鞋文化史》,作者是駱崇騏, 在哪裡可以購買到哪位仁兄知道請相告

按期查詢 漫談鞋文化 嶺南盆景 汴綉 蠟燭悠悠 馬年說馬 藝術殿堂榮寶齋 蘇州園林 宜興紫砂陶 戶縣農民畫 姑蘇藝綉 中國鼓樂 黑土畫風 李白與馬鞍山 中國筷子 漫談連環畫 李白故里 杏壇的故事 聲震神州話銅鼓 唐三彩 中國古錢 彝州彩霞 漫話湖筆 走進南陽 中國剪紙 長城歲月 長城內外 頤和彩廊 壽字淺說 武義古村落 漫話竹子 禮服春秋 楚都端午話龍舟 走進楚雄 卡瓦格博禮贊 劍川木雕 壯鄉飛歌 牡丹 蘭花 黃河風韻·陝西篇 黃河風韻·河南篇 宋都風采 黃河風韻--寧夏篇 黃河入海流 黃河風韻 阿壩藏族 黃河風韻·內蒙古 黃河風韻·內蒙古 黃河風韻·山西篇 黃河風韻·青海篇 黃河風韻·甘肅篇 黃河風韻·青海篇 說門 老北京的門樓 供春壺藝 蟈蟈趣談 菊 中國紫檀 熱貢藝術 灼灼其華話桃花 滿族風情 滿韻旗風舞芳菲 平遙漫步 東巴東巴 苗嶺風采 苗族蘆笙 泥玩具 揚州印象 玉壁金川 狂草人物畫家 苗族蘆笙

漫談鞋文化

俗話說"沒有鞋,窮半截",可見鞋在一個人的衣著打扮中是非常重要的。鞋子伴隨著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歷程一路走來,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與人類前進的步伐緊緊相隨,和世界上其它古老的文明一樣,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中,鞋子的出現和使用由來已久。

幾年前,中國攝制了一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叫《滿漢全席》,它講述了一個瀕臨困境的酒樓,歷盡艱辛,最終在一次「滿漢全席」廚藝大賽中獲勝,從而保住了經營多年的老店的故事。影片所展示的神奇的中國烹飪技藝和令人眼花繚亂的美味大餐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一)
《中國鞋文化史》作者、鞋文化研究專家 駱崇騏:中國鞋文化史源遠流長,據歷史考證,中國最早的一雙鞋子是中國新疆樓蘭出土的距今已經四千年的羊皮靴,這雙羊皮靴,腳大估計是在23厘米,是穿在一個新疆18歲少女的女干屍的腳上的,這雙靴不僅是中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一雙出土的鞋的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雙出土的鞋子實物。

從四千年前的樓蘭女靴算起,其後中國每一個朝代主要式樣的鞋子都有實物出土,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駱崇騏:軍事上原來都是穿裙袍,坐戰車打仗的,從趙武陵王開始就穿靴子了,穿了靴子以後,他就可以穿褲子,褲子和靴子搭配然後可以發展出一個騎馬戰術,在軍事上,中國鞋文化起了一個相當大的作用。

這是一尊西安出土的秦代兵俑塑像,從背面看,單腿跪地的兵俑所穿鞋子的底部,清晰地顯著密密麻麻的納線的痕跡,這說明至少在秦代中國納鞋底的工藝已經產生,它增強了鞋底的堅韌程度,延長了鞋子的穿用時間,時至今日這一古老的製鞋工藝在傳統布鞋的生產中依然沿用。

隨著中國絲綢製造業的興起和發展,中國人開始製作絲綢面料的鞋子,穿用者都是當時的皇親國戚、達官顯貴。

駱崇騏:到了隋唐,靴子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在整個政治禮儀上面有了很大的改變,因為在秦代以前,所有的官員進入宮殿的時候,都要脫鞋的,甚至於連襪子都要脫掉,但是到了唐代以後,由於政治的開明,官員都可以穿著靴子進朝廷,甚至於婦女都可以把丈夫的靴子穿在腳上,騎著馬到處跑,這是政治的開明帶來了鞋文化的一個發展。

談到中國的鞋文化,就不能不談"三寸金蓮",這種束縛人性的畸形社會現象,反映的是封建社會對中國婦女在精神和肉體兩方面的歧視與迫害。

駱崇騏:中國在世界上鞋文化裡面獨一無二的是三寸金蓮,三寸金蓮的起源有各種各樣的說法,甚至有說是孔夫子和秦始皇開始的,那時候因為什麼呢?孔夫子時代和秦始皇時代就把選美的標准之一,定為婦女的腳要小,從歷史上來看,一般都認為是南唐的李後主,他非常喜歡音樂和美色,經常叫一些宮女在宮殿裡面跳舞,地上鋪著金箔剪成的蓮花,還有六尺高的金色的蓮花台,讓那些宮女腳上面都要纏著布,把腳纏得很小很小!這樣跳舞,這樣跳舞的特點是什麼呢,就是婦女搖擺得非常厲害,搖擺得非常厲害是一種畸形的享受,李後主是作為一種美色的畸形的享受,從這個以後,就把婦女的小腳和金蓮聯系在一起,然後一點點就從宮殿裡面傳到了民間。

中國婦女纏足始於南唐,盛於宋、元、明時期。另外在元代蒙古族各式各樣的靴子被引進到中原,並與中原製鞋技藝相融合,使中國的制靴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到了清代,那些不裹小腳,崇尚天足的滿族婦女所穿的花盆底鞋成了中國鞋文化史上的一道風景。

清朝末期,國外的皮鞋傳入中國,並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在中國的大城市流行起來,當時許多達官顯貴、時髦男女都把穿西式皮鞋、高跟鞋出入舞場,看作是時尚新生活的標志之一。民國時期還有一種皮底、綢緞面、手工製作的綉花鞋迅速風行,它以其濃郁的民族特色,精細的手工工藝,備受廣大婦女的青睞。

如今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鞋子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但還是有不少人覺得穿在腳上的鞋不足掛齒,難登大雅之堂。可是在中國浙江省溫州市人們大張旗鼓地給鞋修建了現代化的博物館,更將他們收集來的各式各樣的鞋子堂而皇之地擺上了展台。

中國鞋都鞋文化博物館負責人 蔡文雲:溫州號稱中國的鞋都,是我們全國最大的鞋業生產基地,而且現在從溫州市鞋業生產水平來說,在我們國家處於先進地位,作為這么一種鞋業生產的這種地位,使我們感覺到溫州人有一種責任,要填補國內鞋業文化研究中的空白,一個方面是要搶救這個鞋文化,另外要繼承、弘揚、發展鞋文化,這是一種責任感。

在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二十多年裡,原本默默無聞的沿海小城溫州快速崛起,經濟迅猛發展,尤其是製鞋業為整個城市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如今有著"中國鞋都"美譽的溫州,共有製鞋企業近4000家,創出了像康奈、奧康、飛禽、紅蜻蜓等一批知名品牌,溫州的鞋不但暢銷全國,還遠銷到五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康奈等廠家更是到國外辦廠開店,為中國的製鞋業贏得了國際聲譽。

蔡文雲:文化跟經濟,歷來具有相互促進作用的,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以後,它需要進行產業的升級,文化對促進我們溫州傳統產業的升級,具有重大作用,它凝聚了巨大的生產力發展後勁,建這個博物館就可以在引導企業,在研究發展鞋文化方面做一些貢獻。同時也是為促進我們鞋業的生產的再發展。

可見溫州人善於把精神轉化為物質,把歷史文化的精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中國鞋都鞋文化博物館自2001年10月開館以來,已經接待參觀者約二十萬人次。

蔡文雲:整個到目前為止,館藏品收存了1600多件,世界各地的圖像實物有2000多件,這個館比較完整和系統地反映了中國鞋文化歷史的脈絡,同時也反映了我們中國56個民族的鞋文化的精華。

豐富多彩、琳琅滿目的展品是通過各種渠道從中國各地徵集、購買來的,許多文化事業的熱心人,特別是許多鞋文化愛好者、研究者為博物館的建立和展品的收集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蔡文雲:這個館我們還有二期工程,現在已經在建了,准備是2002年的10月份開館,這個展廳建成以後,我們將更完整地,更全面地反映我們整個鞋文化的歷史脈絡,以及各民族的精華,還准備把世界鞋文化的有些內容吸收在裡面。

看來善於在商海中弄潮的溫州人,辦起文化事業來也毫不遜色,觀眾朋友如果您有機會到中國的溫州來,不妨也到那家鞋文化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

(二)
僅就中國而言,由於地域廣闊,各地區環境差異很大,民族眾多,各民族風俗習慣也各不相同,因此中國鞋的種類繁多,造型各異,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在中國有不少像銅鞋、銀鞋等金屬材料製成的鞋和陶瓷材料製成的鞋,但它們多為陪葬品或工藝品,而非生活實用品。而實用鞋按材料來分類可分為皮鞋、布鞋、草鞋、木屐四個種類。

這恐怕是最有名的木屐了,相傳這種木屐是由南北朝時期南朝文學家、永嘉太守謝靈運發明的,因此也叫"謝公屐",上山時御下前齒,下山時御下後齒,便於登山時保持身體平衡、節省體力。

駱崇騏:在中國古代鞋文化裡面,稱為屐的,不管它的鞋幫是什麼材料的,只要它的底是由木材或者竹子做成的,它就稱為屐。它的鞋幫可能是草編的,也可能是皮革的,也可能是絲綢的,也可能是布的,都稱為屐。

許多古代的鞋子,其前部都明顯地隆起,隆起的部分稱作鞋翹,為什麼會有鞋翹,它有什麼作用呢?

駱崇騏:一個就是中國古人都是穿裙袍的,穿裙袍最大的缺點就是容易摔跤,因此鞋子前面有一塊鞋翹,整個裙袍就可以放在鞋翹裡面,這樣走起路比較安全。不至於踩到裙袍,走路的時候,這是一點。

第二點就是起一個警戒作用,就是穿著鞋子走路,生怕碰到硬的東西,那麼有了鞋翹以後,他就不容易傷腳。

第三個呢,鞋子最容易破的地方,就是鞋頭,因此就在鞋頭的前面加個鞋翹,而且這個鞋翹一般都是跟鞋底連在一起的,用鞋底這么厚的厚度做成一個鞋頭的鞋翹,就增加了它的牢度。

鞋子的產生是人類自身發展走向文明的必然,透過出土的歷朝歷代的鞋子,中國各民族各地區人們目前還在穿用的鞋子,以及這些正在流水線上生產,正擺在鞋店中出售的鞋子,我們彷彿看到了中國鞋文化發展演進的歷史。常言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可以想見,鞋子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可以說是非常的重要而且獨特。

駱崇騏:那麼從古人類的文明的角度來看,就是說把獸皮裹在身上,或者裹在臀部,它可能是很明顯的一個文明的標志,而從我對鞋文化的研究裡面,我曾經設想過一點,就是說古人類從活動區域很小,到活動區域很大這個過程當中,使他想起了要用獸皮把腳裹上,以便他能走更多的路,這個走更多的路,就是人類逐漸擴大視野,擴大活動范圍的一個進步,我只能從這么一小點,而這么一小點,實際上就引申和發展了以後的很多的文明。

過去有這樣一句話叫:"南有小花園,北有內聯升"。如今坐落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商業街上,最初以為皇宮生產各式朝靴起家的北京內聯升鞋店顧客盈門,買賣依然紅火。

清朝咸豐三年即公元1853年創建的內聯升鞋店,已近150歲了,其間經歷了百餘年的商海沉浮,1900年還曾毀於八國聯軍的戰火,可以說它的命運是近代中國民族手工製造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北京內聯升鞋店總經理 程來祥:建店之初的定位就是為宮廷服務,以做朝靴為主,當時因為它是為宮廷服務,所以就包括起這個名字,都費了很多心計,比如,內聯升這三個字的含義是什麼呢,內指的是宮廷大內,聯升實際上是一種諧音,就是寓意著穿內聯升的鞋,官運亨通可以連升三級。

從創建伊始,第一任老闆直雜意隸武清縣人趙廷就定下"真材實料,精工細做"的規矩,由於店名吉利市場定位準確,很快內聯升做的朝靴受到了當時皇親國戚、文武百官的歡迎,生意日漸紅火,據說一雙好的朝靴可以賣到幾十兩白銀。內聯升自己有一本書《履中備載》,上邊詳細記載著在內聯升訂做過靴子的人,他們腳的大小肥瘦,對鞋子面料的喜好和特殊要求,也就是說只要來過一次今後您再做鞋就不用親自上門了,當時常有一些進京辦事的地方官從內聯升《履中備載》中找到他們要拜見的朝廷官員的鞋檔案,訂做一雙朝靴作為見面禮。

程來祥:當時社會上流傳著頭頂馬聚源,腳穿內聯升,身穿瑞蚨祥,腰纏四大恆,當時的四大恆是四個錢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馬聚源的帽子當時在社會上特別有名,內聯升的鞋,瑞蚨祥的綢布以及四個銀號的信用,實際上就是當時一些有身份的人,如果具備了這四點也可以說是社會上的名流了吧。

清朝以後內聯升調整經營戰略,從"打坐轎人的主意"轉為為普通百姓服務,當然不變的是它誠信為本的經營理念和精湛的製作工藝,並且形成了以千層底布鞋為主導的系列產品。

程來祥:著名的演員黃宗英的弟弟黃宗漢,現在在我們區的一個部門,他前兩年隨團到美國去考察,他回來跟我講,他當時腰裡邊別著計步器,他們整天總是走啊,不停地走到各處參觀,其他一些老同志穿著皮鞋,回來累得不成,甚至於有的腳都起泡了,他當時講你看我穿這個鞋什麼事都沒有,這是咱們中國特色的傳統的產品,穿著它就是養腳它就是輕松。

多少年來國家領導人、社會各界名流乃至普通百姓對內聯升的手工鞋子都是交口稱贊,海外華人華僑也常常慕名來到內聯升參觀選購,不僅如此許多外國朋友對內聯升生產的手工布鞋也是情有獨鍾。

程來祥:像70年代的時候,當時中美還沒有建交,美國在北京設有駐華聯絡處,當時的主任是現在布希總統的父親老布希,他在卸任的時候,還專門來到我們商店,買了幾雙布鞋帶回去。

有一年,斯里蘭卡總理班達拉奈克夫人訪華,當時她患有較嚴重的腳疾,是內聯升為她特製了一雙鞋,助她順利完成了中國之旅。內聯升的領導層認識到文化在企業進步和現代商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他們克服困難,在店內二層辟出專門空間,常年舉辦"內聯升鞋文化展覽",以此樹立儒商形象,提升企業的文化品位,讓廣大顧客對中國鞋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而在一層製鞋師傅的現場製作和演示,更讓人把內聯升製鞋工藝看得個真真切切。

近些年內聯升花大力氣狠抓產品質量,新產品的研發設計和銷售渠道的拓展;面對市場競爭,他們在工藝、面料上做了大膽創新,除了傳統的千層底布鞋、綉花鞋以外,還生產皮鞋、工藝鞋等產品,並把流行色和時尚款式引入到產品的設計生產過程中。如今內聯升正在醞釀著一個大的舉措,就是把這個有著150年歷史的老字型大小推向海外,到國外去開店設廠,謀求更大發展,讓我們預祝內聯升的明天更加美好。

(三)
鞋子不但是日常生活用品,它還可以是藝術品、禮品、收藏品,它與中國的禮儀、風俗等有密切的關系,在文學藝術作品中也能尋到它的蹤影,總之鞋子早已被中國人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而成為了一種文化的載體。

中國民俗學會顧問/溫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 葉大兵:中國的鞋履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邊,它這個鞋履不僅僅是生活用品,根據我們的研究,中國的鞋履它是等級的標志,什麼等級穿什麼鞋,那從周禮開始到清代都非常明確而且非常嚴格,什麼官穿什麼鞋,帝王穿什麼鞋,後妃穿什麼鞋,貧民穿什麼鞋,它是等級的標志,其次它很明顯的它是禮儀的規范。

中國人的一生中,出生、壽誕、婚嫁、喪葬,不同時期,不同時刻要穿不同的鞋子,比如小孩子一出生長輩便給他准備好了一雙動物造型的童鞋,最常見的是虎頭鞋,寄託著家長乃至整個家族希望孩子生龍活虎,健康成長的願望,此外還有豬頭、兔頭等小動物造型的鞋子,伴隨孩子們度過人生最初的一段時光。

葉大兵:那麼結婚來說,中國人新娘必須要穿紅鞋,它是和整個我們中華文化的內涵是聯系在一塊的,因為中華民族把紅色作為一種吉祥色,因為中國祖先很早是火神嘛!火是紅色的,是興旺的,是一種吉祥的顏色,所以美麗的新娘出嫁的時候,她要親自做一雙鞋子,紅鞋子,還綉上其它比如說龍、鳳這些,也是寓意著我結婚以後啊,非常幸福,家庭非常吉祥。

此外每逢壽誕要穿壽鞋,上邊綉有"壽"字或萬字圖案,寓意萬壽無疆。有些地方每逢喪葬有穿麻鞋、草鞋的風俗,體現了穿著者以最樸素的感情告別亡者,寄託哀思。

葉大兵:鞋與語言學有密切的關系,因為比如說俗語裡面,諺語裡面,隱語裡面都很多,譬如說我們平常聽得比較多的,像劉備穿草鞋,它的含義就是你是本行,周瑜穿草鞋呢,它的意思變了,是窮都督了,那麼用在生活上,用得較多的,比如說踏破鐵鞋無處覓,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幾句諺語是很普遍的了,還有瓜田不納履,這是教育人,你在西瓜田裡不能低下身子去拔鞋子,它容易引起人家懷疑你在偷西瓜,所以瓜田不納履。

元雜劇、明傳奇以及中國各種地方戲曲中都不乏與鞋履有關的故事,有的甚至以鞋子為中心展開情節,比較著名的有"寇準背靴"、"張三醉靴"等,漢代"張良拾履"的故事也是廣為流傳。

葉大兵:成都有一首民歌,它是這樣寫的:月亮點燈月亮明,小妹做鞋織麻繩,雞叫三道不覺困,哥打赤腳妹心疼。所以這首民歌,非常深情地描寫這個姑娘對她情郎的那種愛惜,她就愛護他,那麼鞋作為一種很實用的東西,在鞋的內涵上,它又包含著這種男女傳情之情意,這種歌在全國是很多的。

據葉先生介紹,如果把漢字中有關鞋的不同寫法、各種別稱加起來足有五、六十種,在成語、俗語中也不乏與鞋履有關的詞彙,像"鄭人買履"、 "削足適履"、"隔靴搔癢"、"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腳正不怕鞋歪"等等。
葉大兵:中國民間年畫里就有個畫叫老鼠娶親,我搜集到一幅古代年畫,老鼠娶親的時候,老鼠新娘就坐在一隻綉花鞋裡面當花轎,它叫老鼠娶妻鞋當轎。

鞋底雖小,天地甚大。如今在中國醉心於鞋子收藏和鞋文化研究的人士大有人在。溫州市的金永渝先生以專門收藏瓷鞋而聞名,在我們慕名前去拜訪時他正在廣州出差未能謀面,不過我們並沒有失望,他收藏的上千雙各式各樣精巧別致的瓷鞋令我們大開眼界,愛不釋手。上海市的駱崇騏先生早在1986年就曾獨自一人走遍中國各地進行了一次鞋文化的自費考察,途中四次遇險又都化險為夷,最終完成了《中國鞋文化史》一書,國際上贊譽他"為世界鞋史譜寫了中國的一頁"。

回顧中國鞋文化的歷史,探尋鞋文化的淵源,使我們領略到了其中獨具中華文化魅力的深刻內涵。同時我們也希望中國豐富多彩的鞋文化為現代中國鞋業的發展助一臂之力。

中央電視台版權所有

⑼ 求折紙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2 Ⅱ—1 左權開花調 山西省左權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民歌 內蒙古自治區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蒙古自治區 36 Ⅱ—5 當塗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寧德市 39 Ⅱ—8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40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縣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鹹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45 Ⅱ—14 儋州調聲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兒調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 Ⅱ—18 紫陽民歌 陝西省紫陽縣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寧夏回族山花兒)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 Ⅱ—24 川江號子 重慶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號子 重慶市黔江區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 58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省青川縣 59 Ⅱ—28 侗族大歌 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 Ⅱ—30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壯族民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 64 Ⅱ—33 澧水船工號子 湖南省澧縣 65 Ⅱ—34 古琴藝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68 Ⅱ—37 嗩吶藝術 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四川省茂縣 70 Ⅱ—39 遼寧鼓樂 遼寧省、遼陽市 71 Ⅱ—40 江南絲竹 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宮調 江蘇省連雲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鑼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樂 福建省龍岩市、福州市(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 76 Ⅱ—45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省嘉祥縣 77 Ⅱ—46 板頭曲 河南省南陽市 78 Ⅱ—47 宜昌絲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79 Ⅱ—48 枝江民間吹打樂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廣東音樂 廣東省廣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樂 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 Ⅱ—51 廣東漢樂 廣東省大埔縣 83 Ⅱ—52 吹打(接龍吹打、金橋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萬盛區 84 Ⅱ—53 梁平癩子鑼鼓 重慶市梁平縣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樂 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 Ⅱ—56 晉南威風鑼鼓 山西省臨汾市 88 Ⅱ—57 絳州鼓樂 山西省新絳縣 89 Ⅱ—58 上黨八音會 山西省晉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樂 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91 Ⅱ—60 銅鼓十二調 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豐縣 92 Ⅱ—61 西安鼓樂 陝西省 93 Ⅱ—62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陝西省藍田縣 94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回族自治區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縣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樂 山西省五台縣 98 Ⅱ—67 千山寺廟音樂 遼寧省鞍山市 99 Ⅱ—68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100 Ⅱ—69 武當山宮觀道樂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地區、麥蓋提縣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⑽ 滄源縣土地局長辦公室號碼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民間文學(共計31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1Ⅰ—1苗族古歌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Ⅰ—2布洛陀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Ⅰ—3遮帕麻和遮咪麻雲南省梁河縣
4Ⅰ—4牡帕密帕雲南省思茅市
5Ⅰ—5刻道貴州省施秉縣
6Ⅰ—6白蛇傳傳說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Ⅰ—7梁祝傳說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Ⅰ—8孟姜女傳說山東省淄博市
9Ⅰ—9董永傳說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Ⅰ—10西施傳說浙江省諸暨市
11Ⅰ—11濟公傳說浙江省天台縣
12Ⅰ—12滿族說部吉林省
13Ⅰ—13河西寶卷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14Ⅰ—14耿村民間故事河北省藁城市
15Ⅰ—15伍家溝民間故事湖北省丹江口市
16Ⅰ—16下堡坪民間故事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Ⅰ—17走馬鎮民間故事重慶市九龍坡區
18Ⅰ—18古漁雁民間故事遼寧省大窪縣
19Ⅰ—19喀左東蒙民間故事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Ⅰ—20譚振山民間故事遼寧省新民市
21Ⅰ—21河間歌詩河北省河間市
22Ⅰ—22吳歌江蘇省蘇州市
23Ⅰ—23劉三姐歌謠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Ⅰ—24四季生產調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Ⅰ—25瑪納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6Ⅰ—26江格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
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
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
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Ⅰ—27格薩(斯)爾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雲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公室
28Ⅰ—28阿詩瑪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Ⅰ—29拉仁布與吉門索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Ⅰ—30畲族小說歌福建省霞浦縣
31Ⅰ—31青林寺謎語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32Ⅱ—1左權開花調山西省左權縣
33Ⅱ—2河曲民歌山西省河曲縣
34Ⅱ—3蒙古族長調民歌內蒙古自治區
35Ⅱ—4蒙古族呼麥內蒙古自治區
36Ⅱ—5當塗民歌安徽省馬鞍山市
37Ⅱ—6巢湖民歌安徽省巢湖市
38Ⅱ—7畲族民歌福建省寧德市
39Ⅱ—8興國山歌江西省興國縣
40Ⅱ—9興山民歌湖北省興山縣
41Ⅱ—10桑植民歌湖南省桑植縣
42Ⅱ—11梅州客家山歌廣東省梅州市
43Ⅱ—12中山鹹水歌廣東省中山市
44Ⅱ—13崖州民歌海南省三亞市
45Ⅱ—14儋州調聲海南省儋州市
46Ⅱ—15石柱土家啰兒調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Ⅱ—16巴山背二歌四川省巴中市
48Ⅱ—17傈僳族民歌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Ⅱ—18紫陽民歌陝西省紫陽縣
50Ⅱ—19裕固族民歌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Ⅱ—20花兒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52Ⅱ—21藏族拉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Ⅱ—22聊齋俚曲山東省淄博市
54Ⅱ—23靖州苗族歌鼟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Ⅱ—24川江號子重慶市
四川省
56Ⅱ—25南溪號子重慶市黔江區
57Ⅱ—26木洞山歌重慶市巴南區
58Ⅱ—27川北薅草鑼鼓四川省青川縣
59Ⅱ—28侗族大歌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
自治縣
60Ⅱ—29侗族琵琶歌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Ⅱ—30哈尼族多聲部民歌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Ⅱ—31彝族海菜腔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Ⅱ—32那坡壯族民歌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
64Ⅱ—33澧水船工號子湖南省澧縣
65Ⅱ—34古琴藝術中國藝術研究院
66Ⅱ—35蒙古族馬頭琴音樂內蒙古自治區
67Ⅱ—36蒙古族四胡音樂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68Ⅱ—37嗩吶藝術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Ⅱ—38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四川省茂縣
70Ⅱ—39遼寧鼓樂遼寧省、遼陽市
71Ⅱ—40江南絲竹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Ⅱ—41海州五大宮調江蘇省連雲港市
73Ⅱ—42嵊州吹打浙江省嵊州市
74Ⅱ—43舟山鑼鼓浙江省舟山市
75Ⅱ—44十番音樂福建省龍岩市、福州市
76Ⅱ—45魯西南鼓吹樂山東省嘉祥縣
77Ⅱ—46板頭曲河南省南陽市
78Ⅱ—47宜昌絲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79Ⅱ—48枝江民間吹打樂湖北省枝江市
80Ⅱ—49廣東音樂廣東省廣州市、台山市
81Ⅱ—50潮州音樂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Ⅱ—51廣東漢樂廣東省大埔縣
83Ⅱ—52吹打重慶市巴南區、萬盛區
84Ⅱ—53梁平癩子鑼鼓重慶市梁平縣
85Ⅱ—54土家族打溜子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Ⅱ—55河北鼓吹樂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Ⅱ—56晉南威風鑼鼓山西省臨汾市
88Ⅱ—57絳州鼓樂山西省新絳縣
89Ⅱ—58上黨八音會山西省晉城市
90Ⅱ—59冀中笙管樂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
91Ⅱ—60銅鼓十二調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豐縣
92Ⅱ—61西安鼓樂陝西省
93Ⅱ—62藍田普化水會音樂陝西省藍田縣
94Ⅱ—63回族民間器樂寧夏回族自治區
95Ⅱ—64文水鈲子山西省文水縣
96Ⅱ—65智化寺京音樂北京市
97Ⅱ—66五台山佛樂山西省五台縣
98Ⅱ—67千山寺廟音樂遼寧省鞍山市
99Ⅱ—68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江蘇省蘇州市
100Ⅱ—69武當山宮觀道樂湖北省十堰市
101Ⅱ—70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
102Ⅱ—71南音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Ⅱ—72泉州北管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間舞蹈(共計41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104Ⅲ—1京西太平鼓北京市門頭溝區
105Ⅲ—2秧歌河北省昌黎縣
(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膠山東省商河縣、膠州市、海陽市
州秧歌、海陽大秧歌、陝北秧陝西省綏德縣
歌、撫順地秧歌)遼寧省撫順市
106Ⅲ—3井陘拉花河北省井陘縣
107Ⅲ—4龍舞重慶市
(銅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廣東省湛江市、汕尾市
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浙江省浦江縣、長興縣、奉化市
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四川省瀘縣
壇彩龍)
108Ⅲ—5獅舞河北省徐水縣
(徐水舞獅、天塔獅舞、黃沙山西省襄汾縣
獅子、廣東醒獅)浙江省臨海市
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
109Ⅲ—6花鼓燈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潁上縣
110Ⅲ—7儺舞江西省南豐縣、婺源縣、樂安縣
111Ⅲ—8英歌廣東省揭陽市、汕頭市
112Ⅲ—9高蹺山西省稷山縣
113Ⅲ—10永新盾牌舞江西省永新縣
114Ⅲ—11翼城花鼓山西省翼城縣
115Ⅲ—12泉州拍胸舞福建省泉州市
116Ⅲ—13安塞腰鼓陝西省安塞縣
117Ⅲ—14洛川蹩鼓陝西省洛川縣
118Ⅲ—15蘭州太平鼓甘肅省蘭州市
119Ⅲ—16餘杭滾燈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120Ⅲ—17土家族擺手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Ⅲ—18土家族撒葉兒嗬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22Ⅲ—19弦子舞西藏自治區
(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四川省巴塘縣
123Ⅲ—20鍋庄舞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124Ⅲ—21熱巴舞西藏自治區
125Ⅲ—22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西藏自治區
126Ⅲ—23苗族蘆笙舞貴州省丹寨縣、貴定縣、納雍縣
127Ⅲ—24朝鮮族農樂舞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帽舞、乞粒舞)遼寧省本溪市
128Ⅲ—25木鼓舞貴州省台江縣
(排苗族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
129Ⅲ—26銅鼓舞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30Ⅲ—27傣族孔雀舞雲南省瑞麗市
131Ⅲ—28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32Ⅲ—29蒙古族安代舞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133Ⅲ—30湘西苗族鼓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Ⅲ—31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Ⅲ—32黎族打柴舞海南省三亞市
136Ⅲ—33卡斯達溫舞四川省黑水縣
137Ⅲ—34舞四川省九寨溝縣
138Ⅲ—35傈僳族阿尺木刮雲南省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139Ⅲ—36彝族葫蘆笙舞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40Ⅲ—37彝族煙盒舞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41Ⅲ—38基諾大鼓舞雲南省景洪市
142Ⅲ—39山南昌果卓舞西藏自治區
143Ⅲ—40土族於菟青海省同仁縣
144Ⅲ—41塔吉克族鷹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舉報

打不下了,參考網頁:

舉報

舉報

http://bbs.gxsd.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4532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鼓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