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徽有哪些古人類遺址
安徽境內遠古人類遺址共有5處
1,人字洞遺址,古人類早在200萬~240萬年前就開始在長江流域繁衍生息。
陳山遺址是目前長江下游年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舊石器文化,遺址剖面已成為研究長江下游地區中、晚更新世堆積物的標准剖面。2001年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水陽江遺址,位於安徽省寧國縣河瀝溪鎮,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80萬年。
4,
銀山遺址是個形似饅頭的孤立山丘,相對高差16米,由砂頁岩和灰岩組成。
距今20萬年。
5,龍潭洞遺址在縣城西北45公里的陶店鄉汪家山北坡。地居長江下游,位於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間中間地帶。
構成洞穴的地層系寒武系白雲岩,洞穴高出海平面23米,1973年冬,陶店鄉農民興修水利時,發現龍潭洞內埋藏著豐富的脊椎動物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省、縣考古工作者聯合考查,於1980年11月4日掘出一具完整的猿人頭蓋骨,一塊左下側下頜骨碎片和三個零星的牙齒。這個頭蓋骨,中等大小,腦殼厚,額骨低平,眉骨粗隆,從冠狀縫、矢狀縫、人字縫尚未癒合推測,和縣猿人頭蓋骨為20歲左右的青年個體。並發現有粗陋的石器、骨器和火燒的骨片、灰燼等遺跡。在同一洞穴堆積層中,還發現哺乳類動物化石25種,加上鳥類、爬行動物化石共有50多種。
其中有北方生長的腫骨鹿、劍齒虎、巨河狸;南方生長的劍齒象、中國狨、鬣狗等。龍潭洞遺址的動物化石,種類多,分布密集,是一個南北之間過渡性的動物組合,這為研究古代氣候、古動物群等提供了新的重要線索,也為研究地質、水文等學科提供了實物資料。經專家初步鑒定,和縣猿人頭蓋骨系三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屬中更新世。它的發現,為研究人類起源與發展,研究南方和北方古人類的共性和差異,以及探索中華文化淵源和長江階地的發育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1981年9月8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將龍潭洞「和縣猿人」遺址,定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元月,經國務院批准,「和縣猿人」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距今30萬~40萬年。
Ⅱ 安徽和縣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呢
雞籠山 雞籠山位於巢湖附近,為「第四十二福地」。因其山巒連綿,上冠巨石,狀似蓮花,為「一州奇勝」。山上有「三清殿」、「南天門」、「一線天」、「溶岩洞」、「百歲缺」諸景點。相傳,東漢末年,高僧金佛、金乾、金坤三兄弟,在此悟道成佛。後人為之興殿名「三清殿」。奉為三毛祖師,塑像供於殿中,殿內兩旁為十八羅漢。內懸大鍾一口,重千斤;大鼓一面,鼓面直徑近2米。每逢朔望之日,各地群眾前往朝山山拜佛,絡繹不絕,故有「江北小九華」之稱。歷代有李白、許澤、李思聰、楊萬里、賀鑄、朱元璋、庄昶、王元翰、戴重、湯懋綱等,都留有題詠。其中:李白《歷陽壯士勤將軍名界齊歌》詩曰:「太古歷陽郡,化為洪川在。江山憂郁盤,龍虎秘光采。蓄泄數千載,風雲何 。特生勤將軍,神力百夫倍。」唐許渾《題勤尊師歷陽山居》詩曰:「二十知兵在羽林,中年潛識子房心。蒼鷹出塞邊塵靜,白鶴還鄉楚水深。春坼酒瓶浮葯氣,晚攜棋局帶松蔭。雞籠山上去多處,自屬斤黃精不可尋。」朱元璋《登雞籠山》詩曰:「罷獵西山坐擁旗,一山出地萬山卑。崔巍巨石如天柱,撐著老天天自知。」唐初,山上山下,寺廟甚多。後歷經兵亂,原有建築被毀較多。建國後,尚存寺廟37間,內供大小佛像百餘尊,有僧數十眾。「文化大革命」中,寺廟及佛像均被毀。1978年後,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將山麓至山頂道路,用石條重鋪,並加鋼管欄桿。鳳林禪寺,亦修葺一新,內塑佛像七尊。現存有民國13年(1924)《鳳林禪寺碑記》碑刻一塊,每年接待來山香客遊人甚多。雞籠山現已被批准為國家一級森林公園。 烏江霸王祠 紀念項羽的!霸王祠是為紀念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而建的,歷史已相當久遠,位於馬鞍山江對岸的和縣烏江鎮。和縣,隸屬安徽省巢湖市,古稱和州,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這一出自《陋室銘》的名句盡人皆知,而劉禹錫筆下那個「苔痕映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陋室就是他在和州做官時居住的一個小巧、樸素的院落,如今這里已經成了遊人們爭相光顧的景點 3,西梁山 4,陋室公園,當年劉禹錫住的 5,龍潭洞,和縣猿人等等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參考和幫助!
Ⅲ 安徽巢湖和縣曾經也有猿人生活過,稱和縣猿人,他們大約生活在多少萬年前
20 ,30 萬年以前咯` 你說的``哈
Ⅳ 列舉安徽境內的遠古人類遺址
安徽境內遠古人類遺址共有5處
1,人字洞遺址,古人類早在200萬~240萬年前就開始在長江流域繁衍生息。
位於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境內的古人類遺址人字洞,至今出土了300多件石骨製品,還原了歐亞大陸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活動的冰山一角。
位於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境內孫村鎮癩痢山南坡,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距今200萬年~240萬年。
Ⅳ 安徽在歷史上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在皖東長江左岸發現的二三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是安徽省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址。
大禹治水到淮河北岸的懷遠縣,為使淮河水下泄而開鑿一水道,將山一分為二,成為今天的荊山和塗山。後人在塗山建禹王廟,紀念他為治水「三國過門而不入」。
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在安徽蘄縣大澤鄉爆發了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漢武帝移民江淮,秦漢時浙東的越族人遷至皖南。東漢的亳州人華佗製成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葯劑麻佛散,並創立了醫療體操---五禽戲。
東漢建安年間誕生於江淮地區的《孔雀東南飛》被譽為中國第一首五言長篇敘事詩。
東漢末與三國時的建安文學。
元朝初年王楨木活字印刷術,使活字印刷術迅速發展起來。
明朝程大位著《演算法統宗》確定了算盤定式。
明朝吳敬梓著《儒林外史》
康熙六年(1667年)安徽正式建省,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司衙門從江寧(今南京)遷到安慶。
1259年南宋防守壽春的士兵發明了突火槍。
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創辦中國近代第一個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製成我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木殼輪船「黃鵠」號。
1898年安徽求是學堂創辦,成為安徽近代教育興起的標志。
1905年,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岳王會在安徽蕪湖成立,會長陳獨秀。岳王會的成立,標志著安徽的革命活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1908年11月,駐扎在安慶外的馬營合炮營同時起義。
1912年10月,孫中山巡視安慶、蕪湖。
1923年春,陳獨秀派何慶施到安慶建黨,年底建立說中共安慶支部。
1923年12月,薛卓漢回到家鄉壽縣,在小甸集成立中共特別支部,這是安徽農村最早建立的一個黨支部。
1927年5月,中共安徽省臨時委員會在武漢成立,第一次統一了全省黨的領導。
1931年2月15日,中共安徽省委在蕪湖正式成立。王步文任省委書記。4月遭破壞,王步文在安慶就義。
1930年,鄂豫皖特委成立後,將本地紅軍隊伍合編為中國紅軍第一軍。許繼慎、徐向前任正、副軍長。
1931年初,鄧小平到達安徽蕪湖巡視黨務,使中共安徽省委的領導機構得到恢復,組建了中共安徽省臨時委員會。
1937年11月,日寇進攻廣德饒國華率川軍在廣德固守,揭開了安徽境內抗日戰爭的序幕。
1947年8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到達大別山,至11月下旬,建立了33個縣的民主政府,初步完成戰略開展任務。
1948年11月------1949年1月的淮海戰役。
1949年1月------起的渡江戰役。
1949年1月21日,合肥和平解放。
1949年4月28日,屯溪和平解放,至此安徽全境解放,國民黨在安徽的反動統治徹底滅亡。
Ⅵ 舊石器時代安徽境內古人類的分布情況
早在舊石器時代,安徽境內的淮河兩岸和長江南北就有古人類活動。據出土文物和史書記載,夏族由東南沿海經安徽向中原腹地分布,並建立了中國第一王朝。在安徽和縣龍潭洞發現了和縣猿人遺址。和縣猿人屬舊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30萬年。和縣猿人是長江流域首次發現的遠古人類.
Ⅶ 2010年上海世博會安徽館中的(和縣猿人)屬於什麼人
經專家鑒定,龍潭洞古人類頭蓋骨化石為目前我國唯一保存完好的猿人頭蓋骨化石。據推斷,此系一二十歲左右男性青年,屬新生代第四紀中更新世地質時代,距今三、四十萬年,被命名為「和縣猿人」。 「和縣猿人」及其動物群的重大發現,對於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南北方猿人的特性與差異,長江沿地的發育史,以及古地理、古氣候等方面,提供了極其珍貴和重要的依據。
Ⅷ 安徽和縣這邊有什麼傳說故事快啊,急用啊。
和縣烏江西楚霸王靈祠
據史載,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和劉邦各自擁有一批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文臣武將,本來劉邦實力並不比項羽強,怎奈,項羽剛愎自用,每每在關鍵時刻不能接受謀臣的計謀,就連被他尊為亞父的謀士范增最後都哀嘆「豎子不足與謀」。 他與劉邦決戰於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被劉邦用四面楚歌徹底地瓦解了軍心,身邊的寵妾虞姬拔劍自刎,而他則帶著殘部一路南逃,行至今天和縣烏江的長江岸邊,後面追兵漸近,眼前大江阻隔,只有烏江亭長駕一葉小舟欲渡他過江逃命,想起隨他多年的將士到如今不是戰死沙場,就是在這江邊拚死真是愧對江東的家鄉父老,他無論如何也不願一個人過江,只是託付亭長把他的烏騅馬渡過江,隨後自刎於江邊,幻滅了他的一番宏願和本來可能成就的霸業。
Ⅸ 和縣屬於安徽馬鞍山什麼區
和縣直接歸屬馬鞍山市管轄,不屬於其他區管轄。
和縣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西北岸。東與南京、馬鞍山、蕪湖三大城市隔江相望,南臨蕪湖市鳩江區,西與含山縣接壤,西北與全椒縣毗鄰,東北與南京市浦口區一橋相連。和縣南北長,東西窄,全縣南北最大距離70千米,東西最大距離36.4千米,總面積1319平方千米。
和縣歷史悠久,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境內有和縣猿人、霸王祠、天門山、陋室等4個歷史文化景點入選中小學教科書。和縣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薈萃,北宋歌豪杜默、明末清初新安畫派的傑出代表戴本孝、「當代草聖」林散之、我國首枚奧運金牌獲得者許海峰等都是和縣的驕傲。
和縣生態環境良好,山水資源豐富,擁有雞籠山—半月湖、香泉旅遊區兩個4A級景區,霸王祠、天門山等5個3A級景區。此外,還有南梁昭明太子蕭統沐浴療痾的「天下第一湯」香泉等眾多歷史人文景觀,是中國最佳溫泉度假旅遊示範縣。
(9)馬鞍山和縣猿人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周朝屬揚州之邑,春秋、戰國屬楚。秦贏政元年,置歷陽縣,屬九江郡。漢屬淮南國,晉屬揚州淮南郡。唐為和州,轄歷陽、烏江、含山三縣,其中歷陽縣轄39個鄉和西梁山鎮,宋沿唐制。明直屬南京。清屬江南左右布政使司。
辛亥革命後,改和州為和縣,直屬省都督。1948年,成立和含愛國民主縣政府,11月,和、含分開。1949年1月成立和縣民主政府,後改為和縣人民政府,屬巢湖地區。12月,劃歸南京市管轄。1950年春,仍歸巢湖地區。
1952年,屬蕪湖地區。1958年,和縣與含山縣合並成立和含縣,劃歸馬鞍山市。1959年4月仍歸蕪湖地區,5月,和含縣劃開。1965年,隸屬巢湖專區管轄。2011年劃歸馬鞍山市,現和縣屬安徽省馬鞍山市,轄9個鎮,85個村委會、30個社區居委會。
中國共產黨組織在和縣建立較早,1927年4月,中共和縣第一個黨支部成立。同年5月,由於反革命逆流波及至縣,境內一些共產黨員仍然以各種形式,堅持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斗爭。抗日戰爭時期,和縣黨組織逐步恢復建立起來。
自1938年9月開始,先後建立和含臨時前委、和含全縣委、和江中心縣委、和含工委、江和全工委、和含中心縣委。1942年,在和含境內,建立擁有1000人槍的含和獨立團,1943年,擴建為3000人武裝的含和支隊,七師參謀長孫仲德兼任支隊人和政委,馬長炎任副支隊長。
同時,在和含中心縣委的基礎上,相繼建立了和含地委、和含專員公署。從而使這塊根據地逐漸鞏固、發展,成為集聚革命力量的一塊基地,又是溝通新四軍第二師和第七師的重要通道。1945年9月,和含根據地黨政幹部遵照中共中央的決定,在含和支隊的掩護下,安全撤離和縣抵達蘇北。
1946年7月,在蕪湖成立中共和含工委,由王訓友任書記,聯系和含地區沒有北撤的黨員和幹部,恢復革命力量。1947年10月,彭醒夢任中共和含工委書記,並組建和含支隊,積極配合華東野戰軍南下先遣支隊,進入和含地區。
1948年6月,南下先遣支隊在和縣南鄉司常庄附近,全殲國民黨安徽省保安第六團,打開了和含地區的斗爭局面。1949年2月,人民解放軍抵達長江北岸,約計35000人,分駐在烏江至裕溪口長達60公里的沿江地區。
同年4月上旬,為掃清渡江戰役的障礙,三野三十軍九十師二七〇團,參加進攻西梁山敵軍陣地。朱慕萍團長親自指揮主攻,光榮犧牲。
1949年4月23日,和縣全境解放。中共和縣縣委下轄7個區委、42個支部。7月,屬江全縣、臨江縣管轄的原和縣地域全部劃歸和縣。全縣共建7個區,1個直屬鎮,75個鄉鎮。
Ⅹ 馬鞍山介紹資料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與六朝古都南京毗鄰,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眾所周知,萬里長江自天門山起折為北上,「碧水東流至此回」,江南變為江東。馬鞍山由此得名為「江東第一城」。馬鞍山地區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屬越國和楚國;秦統一時,屬丹陽。馬鞍山悠久的歷史積淀了璀璨的文化,歷代名人薈萃。1956年馬鞍山建市後,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社會安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當我們以國家衛生城,全國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稱號為榮的同時,還要自豪地強調:地處「江東第一城」的馬鞍山還是一座文化名城!
一、歷史悠久
馬鞍山地處和縣猿人、湯山猿人、繁昌人字洞三處。古人類遺址的中心位置,屬長江流域中華文明搖籃的中心地帶。通過市內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可以把歷史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37處文物保護單位和1000多件珍貴的出土文物,准確地展示了馬鞍山地區悠久的歷史。
(一)馬鞍山地區早期遺址豐富多彩,文化信息豐富。
煙墩山、七畝塘、高個山、鄭家等新石器時期遺址表明,馬鞍山地區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發達的農業文明。煙墩山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銅器等400多件文物充分證明了馬鞍山地區早在5000多年前,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就已十分顯赫。五擔崗、鄧家、船墩、荒廟墩等遺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時期,馬鞍山地區手工業文明已達相當高度,人們開始使用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物品,根據五擔崗遺址出土的文物類別和遺址布局,可以初步判斷這里是早期的中心城池。
(二)馬鞍山市的源頭可以上溯到三國的姑孰城和東晉的牛渚誠。
公元222年,三國孫權築城姑孰。347年,東晉鎮西將軍謝尚築城牛渚(今採石一帶)。雖然,這「城」與現代的「市」內涵有別,但是,其軍事地位、政治地位顯赫,且有較大的地域規模(牛渚城達10多平方公里),別處無可比擬。由此,我們可以把這兩城視作馬鞍山城市的源頭。
(三)採石磯為群雄逐鹿之地。
馬鞍山市與六朝古都南京近在咫尺。採石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南京的天然屏障,也同時成為著名的古津渡、古戰場,此地曾發生過數十次戰爭,史冊中載有許多劍影刀光、金戈鐵馬的採石大戰故事。
(四)館藏文物類別齊全。
馬鞍山文物管理部門珍藏著豐富多彩、類別齊全的珍貴文物,其中經過鑒定的珍貴文物1028件(套),這些文物絕大部分為我市出土,文化信息准確,文化內涵豐富。其中春秋勾連紋大鐃,三國青瓷雞首罐、青瓷虎子、青瓷羊、 孟府 君墓誌磚、季扎掛劍圖漆盤等一、二級文物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審美價值。
二、古文化璀璨
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馬鞍山地區勞動、生息,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使這一地區以太白墓、朱然墓為代表的墓葬,廣濟寺為代表的寺廟,太白樓為代表的樓台亭閣等古文化資源俯拾皆是。主要有:
(一)朱然墓轟動全國。
馬鞍山地區曾先後出土大量三國、兩晉時期的古墓葬,其中1700多年前的三國東吳名將朱然墓尤其引人注目。其墓葬為目前已發掘的300多座三國東吳古墓中墓主身份最高的大型墓葬。其墓的結構與墓中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令世人矚目。尤其是60多件精美的漆器及其繪畫作品,填補了漢代至三國時期漆器工藝及美術的空白。其文物在日本展出期間,曾引發「三國熱」。此墓的發掘,被列為80年代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二)廣濟寺名冠江南。
位於翠螺山南麓的廣濟寺,又名資福院,始建於三國時間,後毀於戰火。清光緒年間,重新建造山門、大雄寶殿和觀音閣,氣勢壯觀,為江南名剎之一,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譽。
(三)黃山塔鎮守市口。
此塔位於寧蕪路東側的黃山之頂,為當塗進入市區的標志物。此塔由南朝宋武帝劉裕建造。原塔前有凌敲台,後有懷古亭,為武帝避暑離宮,李白有「長嘯倚天梯」詩句贊其雄姿。
(四)謝公宅爭輝青山。
謝公宅位於當塗青山,為南朝宣城太守謝脁故宅。環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謝脁詩、書、文俱佳,尤擅五言山水詩,有山水詩祖之稱,李白對其推崇備至,曾明確表示死後要與謝脁結為「異代芳鄰」,留下了文壇千古佳話。
(五)太白墓古樸典雅。
太白墓園位於當塗青山西麓,佔地6公頃。李白逝後初葬龍山,後人遂其「與謝脁為鄰」之願遷葬青山。園前立挺拔的牌坊,園內有李白墓、太白祠、青蓮池、十詠亭等古跡,其古樸典雅的布局與李白曠達的情懷、浪漫的詩風相得益彰。啟功、趙朴初、林散之、舒同、司徒越等書畫大師的題額更使墓園增色。宋碑「大唐翰林李公新碑」2000餘字,是今人研究李白最重要的資料。
(六)謫仙樓輝煌壯美。
謫仙樓,太白樓別稱。因李白人稱「謫仙人」而得名。此樓始建於唐元和年間,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合稱「長江三樓一閣」,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美譽,為歷代文人雅士所鍾情。李白祠、清風亭,同風閣等建築與太白樓相互呼應,構成了別具特色的太白樓古建築群。
(七)昭明閣遺跡猶存。
昭明,南朝梁武帝蕭衍長子蕭統謚號。蕭統博覽群書,編纂現存最早的詩文選集《昭明文選》。昭明閣,系昭明太子讀書處,位於慈姥山,原有閣、廳、樓和碑刻,現留殘碑一塊,上刻有昭明讀書的形象。
(八)三元洞臨江欲飛。
三元洞原為採石江邊懸崖絕壁中的天然石洞,清康熙年間,一僧人依崖造屋,設天、地、水三官神位於內,三元洞由此得名。整修後的三元洞,三面臨江,躍躍欲飛。遊人入洞後,可直達江底;返登其上,既可極目遠眺,也可俯視江流。三元洞的有關傳說,折射著中國文化人的道德追求、政治想往和價值取向。
(九)峨眉亭江月盡攬。
峨眉亭與三元洞緊鄰,因亭飛檐如峨眉而得名。北宋沈括詠其「雙峰秀山兩眉彎,翠黛依然鑒影間」。此外,文天祥、趙孟兆頁等人均登亭攬勝,留下佳作名篇。現亭內存碑五塊,元碑《過采江詩》尤為珍貴,郭沫若稱其為不可多得之物。
(十)翠螺山古跡薈萃。
翠螺山一面臨江、三面環河,其山上的燃犀亭、醉月齋、赤烏井、懷謝亭等文物古跡隨處可見,尤其是與李白有關的李白衣冠冢、捉月台更具文化韻味。更值得一說的是翠螺山的自然景觀十分幽美。長江三磯之首的採石磯突兀江流,有「千古一秀」之美稱,是如今長江下游唯一的岸蝕景觀。歷代文人孟浩然、劉禹錫、王安石、陸游、蘇軾……均到此漫遊。李白曾多次登磯游覽,寫下《橫江詞》、《牛渚磯》等不朽詩章。
(十一)明皇窯遙傳輝煌。
當塗青山有兩座窯場遺址。南窯專制琉璃,北窯專制磚瓦,是明洪武年間為燒制鳳陽皇陵而特建的皇家窯場。現此窯已廢,但透過窯址隨處可見的琉璃瓦碎片及斷磚,不難發現其昔日的輝煌。
(十二)古詩文爭奇斗艷
馬鞍山地區的山水為歷代文人雅士推崇備至。著名南齊山水詩人宣城太守謝朓迷戀當塗青山,稱其為「山水都」並築室鑿井,作《治宅》《游山》詩作,當為名人為馬鞍山地區留下的較早的佳作。李白一生酷愛山水,尤其鍾情馬鞍山地區,給馬鞍山留下了60多首(篇)詩文。其中的《登天門山》、《姑孰十詠》、《橫江詞六首》、《夜泊牛渚懷古》等成為千古絕唱,廣為傳誦。李白逝世後,劉禹錫、白居易、賈島、李紳、杜牧、韋庄、梅堯臣、杜荀鶴等一大批詩人即到馬鞍山拜謁李白墓,李白祠和李白衣冠冢,留下了大量的華章佳句。其中劉禹錫的《泊牛渚》、白居易的《李白墓》、杜牧的《牛渚》等詩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李白的仰慕之情。截止清末明初,馬鞍山地區已積淀了贊詠李白及其勝跡的詩文1100餘首(篇),楹聯130多幅,各類碎文、序文、祭文數百篇,涉及文化名人和文臣武將600多人。
(十三)古碑刻豐富多彩。
大量的古碑刻散落在城鄉各地。其中太白墓內的李白全身像碑、唐李華《古文翰林學士 李 君墓誌》、劉全白《唐古文翰林學士 李 君碣記》和裴敬的《翰林學士李公墓碑》以及范傳正撰寫的《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為考證李白生平創作與思想提供了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採石峨眉亭內的宋碑、元碑、明碑,被 郭沫若 先生稱之為「不可多得之物」。此外,橫山「石門、慈姥山「昭明太子碑」、太白樓內的重修太白樓記碑、梅花碑、虎字碑、然犀亭碑等均有極高的文化價值。馬鞍山麓的「江東第一城」雖然為當代人所刻,但其社會價值也絕不可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