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比哪三點可知,敢單挑馬超大戰張飛的許褚為何會怕趙雲
這還要分別從他們兩個人的來歷本事說起。許褚是曹操手下八大虎將的猛將之一,而且作為老大的許褚在東漢末年,戰亂紛飛的時候他就有過號召鄉親共同抵禦盜寇的本事,甚至可以雙手拉著兩頭牛倒行百餘步,嚇退盜寇許褚的名字威震淮汝。
這么厲害的人又怎麼會沒有幾分審時度勢的本領在其中呢?建安二年曹操佔領淮汝的時候看見他能力不錯就拋出了誘人的橄欖枝,這邊的許褚呢,也乾脆利落的帶著族人投靠曹操,這一點從許褚能活到曹操孫子繼位就知道他是個識時務的人。
其一,單從他們兩個忠於自家主公的目的上來說,就可以看出誰高誰低。首先許褚是個明哲保身的人,不會為了不想乾的人付出任何時間功夫和代價的。就好比說許褚團結鄉鄰抵禦盜寇也是為了可以保自身安危,數次救護曹操也是因為對方是自己的老闆。畢竟人家可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丞相大人,自己的升職加薪和身家性命都在曹操身上,他能不走點心嗎?而不理會曹仁也是因為他知道,誰才是真正掌握著自己生殺大權的人。
趙雲的性子就要淡泊直率得多了,他的出發點算是是一心為了主公劉備的。畢竟劉備可是白手起家的人,在他身上可沒有什麼利益可圖。為了劉備,趙雲可以孤身去救被劉備拋棄的少主阿斗,也可以不顧劉備怒火的勸誡不要被仇恨迷失了雙眼,更可以指出劉備占據房屋的不妥之處。所以對於許褚這種徘徊在靠算計謀生邊界的人來說,就是非常不想遇到趙雲這種毫無無名利追求的人了,畢竟你看歷代的忠臣和一般牆頭草合不合?
其二,可以從他們兩個對自己性命的看重。許褚之所以在張綉死後急著想要比試,但是後來還是被趙雲的槍桿打到背上,趴在馬鞍山逃跑。主要是因為當時許褚需要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而很不湊巧,倒霉催的他踢上了趙雲這塊鐵板就此敗績。試想一下,許褚這個這么看重前途的一個人會不珍惜自己的性命嗎?顯然不能啊。
而趙雲就簡單得多了,因為心中沒有太多慾望就無所畏懼啦,那打起仗來就可以用不要命的打法。所以能力相當的許褚遇到不要命的趙雲,輸給他也就是必然了,畢竟誰都怕不要命的纏上。而在輸給趙雲之後果斷的選擇和他避開,這不就是像許褚這樣的人該做的事嗎?難不成還傻乎乎的送上自己性命去。所以許褚害怕趙雲也就是常理之中的事了。
其三,他倆所屬的陣營不同,所侍奉的主公也不同。首先,對於許褚來說,曹操的胸口氣度讓他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以及扶大廈將傾的地位。可曹操多疑也是眾所周知的,試想中國歷來將軍猛將就是被上位者,被看做是雙刃劍。許褚能力非凡是可以讓曹操陣營如虎添翼,可也有可能會成為曹操如鯁在喉的心腹大患。
不要以為曹操信任自己就可以為所欲為,那雞肋的楊修不就鋒芒太露最後死了嗎?聰明如許褚又怎麼會想不到這一點呢?而唯一可以讓曹操放下心思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有剋星。不過許褚是曹營的猛將老大,說自己不敵他們似乎說不過去,而且還有可能影響自己的發展。
讓他們踩著自己上位不劃算,那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目光放到其他陣營里去。最後在許褚一番比較之下選中了的趙雲,反正自己被趙雲打敗了,害怕他也是正常。而且這樣的話曹操也算找到了自己弱點,加上自己在曹營武功最好,那也就安全了。
❷ 對戰過蜀漢「五虎上將」人數最多的武將是誰能不能說說呢
蜀漢五虎將,關張趙馬黃,個個都武藝高強,勇猛善戰,能與其中之一交手還能活下來就算是幸運了,而能與蜀漢五虎中的多位交手,還能撿回條命,可以算是奇跡了。
但確實存在這樣的奇人,咱們就來逐個檢點一下,曾經有哪些厲害角色曾經對戰過不止一個五虎將。
一、張郃(對戰過五虎將五人)
張郃可以說《三國演義》中的一枝奇葩,蜀漢五虎將,他全部對陣過,更神的是,他居然沒有被幹掉,還活到了五虎將全部謝世,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十一、朱然
麥城之戰,被關羽擊退;馬鞍山追擊劉備,被趙雲一合刺死。
十二、馬忠
臨沮絆馬索擒關羽;猇亭暗箭射黃忠。
十三、紀靈
盱眙之戰,戰關羽三十合不分勝負;徐州之戰,被張飛“戰不十合”,一矛挑翻。
十四、邢道榮
零陵之戰,“戰不數合”被張飛打跑;後又被趙雲刺死。
❸ 諸葛亮對劉備准備伐東吳(夷陵之戰)當時是什麼意見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劉備永遠地失去了荊州。這對於劉備來說,是重大損失,絕不會善罷甘休。荊州丟失以後,關羽被殺以後,按說劉備應該沉下心來總結經驗,休養生息,厲兵秣馬,這樣才能夠報仇雪恨。但是他沒有,他做了什麼呢?急忙稱帝。公元221年四月份,劉備在現在的成都市雙流縣的武擔山即皇帝位。六月份就開始調兵遣將,七月份御駕親征去打孫權。
這個時候劉備下了一道命令,讓張飛趕到江州,也就是現在的重慶,和他匯合。誰知道張飛的軍隊還沒有出發,張飛本人就被部下殺了,而且把張飛的首級送到了孫權那裡。張飛的死對於劉備又是一個重大損失。我們知道現在劉備的情況怎麼樣呢?關羽、張飛、黃忠三個,都已經死了,黃忠是病死的,他的重要謀士龐統早就不在了,法正也去世了。戰將這邊,還有馬超、趙雲、魏延,謀臣這邊只有諸葛亮。魏延和馬超要防曹操進攻,在北邊。趙雲不受信任。為什麼趙雲不受信任呢?因為趙雲不贊成劉備打孫權,趙雲出來勸阻劉備說,國賊是曹操,所以我們應該先打曹魏,而不是先打孫吳;而且一旦打下了曹魏,孫吳不在話下。現在我們一旦和孫吳之間展開了戰爭,那是不可收拾的。劉備不聽,不信任他,不讓他隨行。所以跟著劉備一起去打孫權的,文武兩邊都沒有什麼像樣的人物,所以劉備這場戰爭是叫做「出師不利,將帥乏人」。
趙雲不得隨行,諸葛亮要鎮守成都,走不開身,那麼這樣一個情況下,劉備為什麼還要堅持打這場戰爭呢?傳統的說法,是為關羽報仇,哥們義氣。但是這種哥們兒義氣恐怕是小說家言,並非政治家的真實想法,這一點呂思勉先生也早就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實際上在我看來,劉備發動這場戰爭,有為關羽報仇的成份,不能說沒有。這一點,曹魏集團的謀士劉曄已經指出了。劉曄說,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害不報仇這是說不過去的;但不要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劉曄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劉備集團的整個戰略的特徵就是以攻為守,就是他必須打仗,他必須打仗來顯示他的實力。而他為什麼不打曹魏,要打孫吳呢?呂思勉先生認為,和呂蒙主張不打徐州打荊州的道理是一樣的,說得白一點就是「吃柿子撿軟的捏」,曹魏不好對付,而孫劉雙邊都認為對方好對付,所以孫權不打徐州打荊州,劉備也不接受趙雲的建議,他也不打曹魏打孫吳,這是第二個原因。那麼第三個原因呢,我認為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荊州必須奪回,荊州畢竟是戰略要地。那麼由於這三個原因,劉備堅持要發動這場戰爭。
但是即便如此,在我們看來,你要打這一仗是可以的,你可以打得從容一點吧?當時隨劉備出征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叫做黃權。黃權就建議劉備說,吳軍向來就很英勇善戰,吳軍不是那麼好對付的;而我軍順江直下,易進難退。我順水下去我前進容易,我退回去是很困難的。黃權說:為臣懇請陛下批准,做一個先鋒探探路,探探對方的虛實,請陛下在大後方坐陣指揮。這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劉備不聽。不但不聽,也不要黃權了,把黃權打發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駐防。所以,在這一點上看,劉備這個時候表現出來的情緒就是兩個字——浮躁。
*公元219年,東吳集團奪回了荊州,逞了一時之快。但是,這次婁子真是捅大了。孫權深知殺死了劉備的左膀右臂關羽,絕對是與劉備結下了血海深仇,這場孫劉之間災難性的火拚終究是不可避免的,只不過是早晚的問題。於是,劉備不顧一切地要發動進攻孫吳的戰爭,哪怕是在將帥乏人的情況下也要也要御駕親征。這種要拚命的架勢,讓東吳的孫權也未免有些汗顏。所以,在決定背後向關羽捅刀子的那一刻早就料到劉備會來進攻的孫權,奪得荊州之後就在未雨綢繆,從政治上、軍事上積極備戰。那麼孫權是如何應對這場山雨欲來鳳滿樓的危機,做到最大化地避免風險的呢?
關羽被殺之後,孫權把關羽的首級送給了曹操。意思很明顯,就是想讓曹操來承擔這個責任,向天下人宣布,我孫權殺關羽是曹操讓殺的。曹操很明白,孫權這小子沒安好心,於是曹操按諸侯的禮節厚葬了關羽,他也不認這個賬。但是不管怎麼說,孫權這一回是把劉備得罪到家了,孫劉聯盟徹底破裂。對於這一點,孫權的心裡非常清楚,而他也知道,依靠他的力量單獨對抗劉備是有問題的。因此戰爭之後,孫權就乾脆公開地倒向曹魏,和劉備翻臉。
他做了一件什麼事情呢?他宣布不承認劉備是益州牧。劉備不是從劉璋手上把益州拿過來了嗎,孫權宣布不承認,說益州牧還是劉璋。曹操也馬上表態,宣布荊州牧是孫權。本來這個時候劉備是牧兼二州,荊州牧兼益州牧;現在一家宣布益州牧還是劉璋,另一家宣布荊州牧是孫權,那劉備什麼牧都不是了。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公元220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繼承了魏王的爵位,同年逼劉獻帝禪位,自己當了皇帝,這就是魏文帝。這件事情發生以後,劉備集團一片聲討,大罵曹丕是漢賊,篡漢。孫權不表態,沉默;到了公元221年八月份,孫權就上表稱臣,乾脆稱臣了;到了十一月份,就接受了曹丕給他的吳王的封號。那麼這件事情,對於孫權來說是很不容易的,它意味著兩點:第一,意味著他承認曹丕的篡漢是正當合法的,他向曹丕稱臣;第二,它意味著孫權承認曹丕和他的關系是君臣關系。所以他邁出這一步並不容易,而且當時有部下明確表示反對。孫權說,不要緊嘛,想當年我們高皇帝不也接受了項羽的封號,當了漢王嗎?也就是說孫權的意思很清楚,他承認曹丕稱帝是權宜之計,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聯合曹魏來對抗劉備,這是孫權在政治上做的准備。
孫權在軍事上做的准備,就是遷都武昌。孫權的治所,就是孫權當吳王之前他的那個指揮部所在地叫做治所,他的治所是在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但是為了對抗劉備,孫權把指揮部遷到了武昌,就是現在湖北省的鄂州市,——不是現在湖北省武漢市的那個武昌區,是鄂州,而且孫權改名為武昌。這個事情也是很困難的,當時住在建業的這些人都不願意到武昌去,有一句有名的民謠叫做「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就是這個時候的一個說法。但孫權說,我們必須移到武昌,因為應該居安思危。我們看看地圖就知道,他這個行動是在軍事上做准備對抗劉備,所以孫權是有備無患的。
*孫權在殺死關羽之後,就開始積極地規避戰爭風險。在政治上不惜忍氣吞聲,對曹魏集團稱臣,來換得曹魏集團的支持。同時為了軍事防禦的需要,不顧國人的反對,竟然把指揮部遷移到武昌。在關羽被殺一年半之後,劉備率領蜀國數萬軍隊,全線進攻東吳,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那麼,國難當頭,東吳集團有誰能夠力挽狂瀾,應對這場風雨飄搖的劫難呢?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發動了東征孫權的戰爭,這場戰爭發生的地點是在夷陵和猇亭,所以歷史上稱為夷陵、猇亭之戰,又叫夷陵之戰,又叫猇亭之戰。夷陵猇亭之戰是三國史上三大戰役之一,這三大戰役就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我們知道,劉孫夷陵之戰,或者說猇亭之戰,吳軍的前線總指揮是陸遜,是接替呂蒙的陸遜。呂蒙是在荊州爭奪戰之後,還沒有來得及開慶功會就去世了。我們看看陸遜怎麼指揮這場戰爭。根據史書的記載,公元222年正月,劉備的先頭部隊到達了夷陵,二月,劉備到達了猇亭。這個時候陸遜的軍隊也到達了猇亭,兩軍對峙。這個時候,陸遜的部下紛紛提出來馬上迎擊劉備。因為兩邊的軍隊都開過來了,開到猇亭這個地方了,就應該打他一仗。陸遜說不行,我們不要動。為什麼呢?陸遜說了這樣一段話,他說劉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什麼意思呢?說劉備順江東下,來勢洶洶,士氣是最旺盛的時候,何況他憑借著長江天險和周圍的崇山峻嶺這樣一個地勢,我們去攻打他不是一下子能夠攻下來的。就算我們能夠打勝一仗,也不能夠大獲全勝;相反如果我們出師不利,就壞了整個大局。所以,我們現在應該怎麼樣呢?應該按兵不動。
陸遜說,你看劉備現在的軍隊在什麼地方呢?在崇山峻嶺,山地啊。這樣的一個地形,如果我們拖他一段時候,他一定會疲勞,那個時候我們再想辦法。但是,吳軍的將領都不服氣,哎呀,說這就是個書生,膽小,因為大家心目中,陸遜就是個書生嘛,是沒有打過仗的,膽小。各懷憤恨,但是沒辦法,只好接受命令了。這個時候陸遜就下命令撤退,大步撤退,把幾百里的崇山峻嶺都讓給了劉備。
劉備也就往前推進了。推進了以後,紮下營寨,一看陸遜不出來打仗,就命令下面一個將領在平地上再建立軍營。這時候吳軍將領就說,劉備在山裡的時候,大帥說打不得;現在劉備到平地上,總可以打他一下吧?陸遜說不能打,其中必定有詐。果然,由於吳軍不出來應戰,劉備沉不住氣了,八千伏兵從山谷裡面殺出來。這下子吳軍將領才開始服了這個陸遜,說大帥果然料事如神啊。
那麼這樣相持到當年的閏六月,陸遜決定攻擊劉備。這個時候吳軍將領又不理解了,說打劉備就應該在他剛來的時候,他剛來的時候不是匆匆忙忙,還沒有站穩腳跟嗎?現在我們已經這么長時候了,劉備已經佔了那麼多的地方,都紮下腳跟了,這個時候恐怕是打不得的。陸遜說不對,陸遜說我開始的時候為什麼不打呢?因為備是猾虜,就是劉備這個傢伙狡猾狡猾的,而且他見多識廣,一生征戰,經驗非常豐富,他來的時候一個是氣勢盛,第二個他想法多,這個時候我們去打他,打不下來。而現在好幾個月過去了,劉備自己,我看他也想不出什麼主意了,他手下的那些將士都已經疲勞不堪了,天氣也變得越來越熱了,供給也越來越不足了,士氣就越來越消沉了,這個時候是進攻的最好時候。
我們讀過《曹劌論戰》的都知道,「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劉備一次一次地進攻,陸遜都不理睬他,他這個士氣就消沉了。所以陸遜說,這個時候是反攻的最好時機。但是即便如此,陸遜還是得沉得住氣,他說我們先試一下,就派兵去攻了劉備的一個營寨,結果打敗了。手下的將領又嘩然,你看你看你看,我們說不能打吧,你白送死啊。陸遜說,沒有白送死,我已經知道怎麼對付他了。
*劉備親率大軍東征孫吳,可以說是來勢洶洶,勢在必得。戰爭就像貓捉老鼠的游戲,本來劉備是貓,准備把東吳當作美味的老鼠。可是到了吳地之後,陸遜這只老鼠卻只是按兵不動,讓劉備軍有力使不出來,時間長了,劉備軍就有些急躁了。少年老成的陸遜,盡量地避免和劉備軍決戰,實行龜縮防守的策略,也沒有上劉備誘敵深入的圈套。這時,急躁的劉備反而像一隻四處亂躥的老鼠;陸遜則成了一隻穩坐中軍賬中,在尋找敵軍破綻的貓。就這樣,兩軍兵馬足足對峙了四個月,劉備也趁此得以在吳地紮下了根,並從容地排兵布陣。那麼陸遜究竟發現了劉備軍的什麼破綻呢?
破綻在哪裡呢?這就是七百里連營。因為當時劉備的戰線拉得很長,七百里,幾十座軍營一路連過去。當時他這個布陣方式傳到曹丕那兒的時候,曹丕就說,這劉備不會打仗啊,哪有這樣布陣的,哪有七百里連營可以拒敵的?他說我看孫權的捷報馬上就要到了。陸遜也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而且陸遜還看出來了劉備的一個失誤是什麼呢?就是他把水軍全部也搬到了岸上。陸遜當時給孫權寫信說,我最怕的就是劉備的水陸並進,我最怕這個;現在一看他水軍放棄,全部是變成陸軍,而且七百里連營。陸遜說好了,有辦法了,你們所有的戰士每個人手上拿一把茅草,去打,先攻一個營,攻進去以後就放火。
陸遜手下的將士就按這個辦法去進攻,一進攻就得手了,燒了他一座營寨。陸遜馬上下命令,大家一起來,軍令下達,吳軍齊集猇亭,人人殺敵,各個放火,火燒連營,一口氣連拔劉備四十座營寨。劉備猝不及防,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只好調頭就跑,跑到馬鞍山。跑到馬鞍山以後,陸遜又命令部隊向前推進,把馬鞍山團團圍定。這個時候的情況,把史書的記載,劉備這邊叫做「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劉備只好帶著幾個隨從連夜逃出馬鞍山,逃回巫縣,後來又逃到永安縣,——永安縣原來叫魚復縣,劉備把他改為永安縣,——逃進白帝城。這個時候,劉備仰天長嘆說,我真沒有想到會被陸遜這小子給打擊和羞辱。看來劉備是太小看陸遜了,劉備和關羽都以為陸遜是個書生,他們不知道,陸遜不是書生,是儒將。劉備仰天長嘆說,我敗在陸遜手下,恐怕是天意吧。
*數萬蜀軍在這場戰爭中基本上是傷亡殆盡,損失慘重,劉備靠著眾將領的死保,才勉強逃入白帝城。蜀國經歷了這次災難性的打擊之後,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和魏吳爭奪天下的能力。一生征戰的劉備,在六十歲的時候卻輸給了不到四十歲的後生陸遜,劉備的一世英名從此付之東水;而陸遜,則是靠著火燒七百里的戰績而美名揚。那麼,在這場決定蜀國命運的戰爭中,陸遜究竟是勝在哪裡呢?
陸遜的勝利不是天意,而是人謀。在我看來,陸遜能夠取得勝利,至少有這么幾個原因:
第一是高度重視,志在必得。在猇亭前線,陸遜給孫權寫過一封信,信裡面一開始就說,夷陵、猇亭這兩個地方是國之咽喉,是我們東吳的門戶,這個地方是不能丟的;丟掉了這兩個地方,不僅僅是失掉一郡之地,整個荊州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所以,這場戰爭只許勝,不許敗,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陸遜在給孫權的信裡面分析了劉備必定失敗的三個原因,第一點是劉備勞師遠征,遠離自己的大本營到我們的地盤里來打仗,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他說,縱觀劉備一生,雖然經歷了很多次戰爭,但是總的來說勝少敗多,不是個會打仗的人。第三點就是劉備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舍船就步,本來他最好的辦法就是水陸並進,但是他放棄了。所以陸遜對孫權說,我有把握戰勝劉備,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就是沉著應戰,後發制人。我覺得在夷陵、猇亭之戰裡面,心理戰的成分佔了很大的比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劉備浮躁、陸遜沉著。劉備初戰告捷以後,他曾經派一支軍隊把孫桓將軍團團圍在夷道這個地方。孫桓是什麼人呢?是孫權同族的侄輩。這個孫桓就向陸遜求援了,陸遜說不去,用不著去,為什麼呢?第一,安東中郞將威望很高,他的手下的將士都擁戴他;第二,夷道這個地方金城湯池,守得住,我們不用去救援。等到我這里我的計謀成功之後,他那邊的圍你不救自解。果然,陸遜這邊一放火,夷道那邊的圍就解了。事後孫桓還特地對陸遜說,當時將軍不來救我我確實是很有怨言,很埋怨的,現在才覺得大帥真是指揮若定啊。那麼陸遜做這樣一個決策他是冒風險的,萬一把孫權一侄子弄沒了呢?你開得玩笑的?他真是沉得住氣,那麼這是第三個原因。
第四個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忍辱負重,一心為公。我剛才講了陸遜做這樣一些決策是有風險的,他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有底氣。陸遜本人,我們上一集講過,未有遠名,不是一個名氣很大的人,不是一個元老宿將。而他率領的部下全都是一些有戰功的老將軍,要麼就是親貴,這些人開始不大聽他指揮,叫誰誰不動。陸遜有一次召開會議,把所有的將領都找來,手按著寶劍,站起來說:諸位注意,劉備,天下梟雄,不是一個好對付的人。現在主公把這樣一副重任託付給了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團結起來,都應該振奮自己的士氣,來對付這個厲害的、狡猾的敵人。在軍言軍,令行禁止,請大家好自為之,本帥可是有言在先了。一番義正詞嚴,這些人就開始聽他的話。事後,孫權曾經問過陸遜,說你手下那些將領不聽你指揮,你怎麼不向寡人報告呢?陸遜他說:這些將軍們都是我們國家的棟梁,都是主公今後要依仗的人。陸遜自己也確實沒有什麼本事,只有一條優點,就是忍辱負重。再說了,陸遜雖然愚鈍,但藺相如的故事還是聽過的。就知道大局為重,團隊同志。
所以這就是夷陵、猇亭之戰,陸遜取得勝利,而劉備失敗的原因。那麼這場戰爭形勢的逆轉,也是可以說是在轉眼之間。劉備從猇亭逃到馬鞍山,又從馬鞍山逃到巫縣,最後又從巫縣到了被他改名為永安的魚復縣,也就是現在重慶的奉節。到了這個地方以後,遭受沉重打擊的劉備心力交瘁,一病不起。
❹ 歷史上陸遜追殺劉備,關興、張苞無力護劉備殺出,為何趙雲一出馬就行
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剛剛登基稱帝不到兩個月的劉備起兵伐吳,本次伐吳,劉備動員了相當的兵力,那麼,這個相當的兵力,到底是多少人呢?
在《三國志 魏書 文帝記》中所引《魏書》的記載為:
「劉備支黨四萬人,馬兩三千匹,出秭歸。」
實際上,在這里明確地提到了劉備的部分兵力,是為四萬人,兩三千匹戰馬,而根據《三國志 蜀書 先主傳》、《三國志 蜀書 馬良傳》可知,劉備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二月,以將軍吳班、陳式、馮習、張南等下秭歸,所以,由此可以知道,這四萬人,是劉備的前鋒人馬。
關鍵時刻,都督江州的趙雲率後軍約兩萬星夜趕來,巴西太守閻芝動員本郡五千士兵交給馬忠前往助戰,一瞬間劉備得到了趙雲、馬忠以及兩萬五千生力軍,再加上陸續返回的兵將,此時的劉備麾下至少再次聚集五六萬大軍,這才使得吳軍最終不甘輕舉妄動。
另外,又加之曹丕打算趁機進攻東吳,故而最終東吳撤兵,孫劉兩家也就就此再次重歸於好。
❺ 項羽在戰場上神勇無敵,那麼他胯下的戰馬有多厲害
自古以來,馬背上出英雄,很多英雄都是在馬背的磨練下成就千秋大業的。而自古伯樂識好馬,好馬配英雄,英雄可以馳騁沙場,所向披靡,與一匹好馬也是分不開的。
而據史料記載,歷史上的名馬良駒大多都來自西域,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
一、烏騅:項羽座駕
從西域大宛國橫空出世了一種名馬,奪取一切榮耀與光彩,千金難買,令其他馬種黯然失色。它就是汗血寶馬(大宛馬)。東漢三國名將西涼馬超胯下坐騎乃大宛馬也。
如今,汗血寶馬是土庫曼的國寶,並將其形象繪制在國徽和貨幣上。但根據中國《史記》中記載,汗血馬並不在土庫曼。
張騫出使西域時,在大宛國(今費爾干納盆地)見過一種良馬,這種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驚人,不但能日行千里,更會從肩膀附近位置流出像血一樣的汗液。張騫回報漢武帝說烏孫和大宛國有一種汗血寶馬,是天馬後裔。天馬本來生活在高山之上,人類根本捉不到。當地人就把母馬送過去與之交配,然後生下有天馬血統的小馬駒,外號天馬子。這些天馬子天生神駿,而且一跑起來渾身流的汗如血色一般。
自古以來,西域地區為掠奪此馬不惜發動無數次戰爭。嗜好寶馬的漢武帝特意鑄了一匹金馬,命使者送到大宛國,想用金馬換一 匹汗血寶馬,結果被大宛國王拒絕,漢使也在歸途中被殺。漢武帝怒派大將李廣利率大軍遠征大宛國。大宛國人難以抵擋,於是殺了國王,與漢軍議和,並同意向漢朝提供良馬。漢軍挑選了3000匹良馬運回中原,但這些馬經過長途跋涉後損失慘重,到達玉門關時僅剩下1000多匹。
得到汗血寶馬的漢武帝十分高興,將「天馬」的美名賜予汗血寶馬。漢武帝還讓汗血寶馬等西域良馬與蒙古馬雜交,培育出山丹軍馬。
❻ 戰馬超如果不用張飛而用關羽或趙雲,那麼最終被幹掉的會是誰
馬超最出色的戰績,就是戰平兩個許褚、張飛超一流武將。一個是在潼關,另一個是在葭萌關,都是殺得昏天黑地,從白天殺到晚上,大戰數百回合,不分勝負。連曹操看到馬超之後,都不禁贊嘆道:"馬超不減當年呂布之勇。"劉備看完馬超和張飛的對戰後,也贊嘆道:"人言錦不上關!"馬超也回應道:"我勝你不得,誓不回寨!"
個人認為換成趙雲後,馬超的勝算更小,幾乎可以說是必敗無疑。從馬超與張飛的對戰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馬超並沒有占上風,反而是被張飛掌握著節奏。馬超連張飛都難以戰勝還怎麼對抗趙雲呢?
姜維這樣評價趙子龍: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 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謚雲曰順平侯。
常勝將軍的名號可非浪得虛名,長坂坡之戰中的勇猛更是令世人稱頌。所以,就實力而言,我個人覺得馬超對陣趙雲還是稍遜一籌的,應該是沒有太大勝算可言的。
❼ 三國時期的武將都有誰,其中按照武藝排名的話第一名是誰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各諸侯間彼此征伐不斷,正所謂亂世出英雄,人才層出不窮,武將也是多如牛毛。今天就結合了三國演義給大家盤點一下三國武將排行,看看你都知道哪些?
趙雲。處子綉就是救公孫戰文丑五十合,汝南一對三(許楮、於禁、李典) ,救劉備槍起處高覽落馬,三十合張U敗走。長坂坡單槍匹馬,百萬軍中七進七出。漢水救黃忠,殺的張郃、徐晃心驚膽寒而退。馬鞍山救劉備一合殺朱然,70歲鳳鳴山斬五將,冀縣戰姜維。但考慮到未殺名將和所戰之將不是自己的級別,所以排在馬超之後。但好歹榜上有名。
凡好三國者,讀三國必不下三遍,凡讀三國過三遍者,心中難免會將其中武將默默排名一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估計一百個人排名,就會有一百個結果,以上只是小編粗讀三國後心癢所排,聊為古人擔憂。博諸君一笑。
❽ 為啥馬鞍山么有劃給南京
為什麼要劃給南京,把南京劃給安徽,n年後小馬超南
❾ 馬的戲曲有那些
京劇來《紅鬃烈馬》、《秦瓊源賣馬》、《盜御馬》(也叫坐寨盜馬)、《擋馬》、《寶馬圓情》《賜袍贈馬》《響馬傳》、《馬前潑水》、《路遙知馬力》、《馬鞍山》、《金馬門》、《馬昭儀》、《戰馬超》、《斬馬謖》、《瘦馬御史》、《販馬記》。。。
跟姓馬的有關的也招呼上了。嘿嘿~
❿ 敢大戰趙雲和馬超的許褚,為何見到張飛就認慫
這還要分別從他們兩個人的來歷本事說起。許褚是曹操手下八大虎將的猛將之一,而且作為老大的許褚在東漢末年,戰亂紛飛的時候他就有過號召鄉親共同抵禦盜寇的本事,甚至可以雙手拉著兩頭牛倒行百餘步,嚇退盜寇許褚的名字威震淮汝。
這么厲害的人又怎麼會沒有幾分審時度勢的本領在其中呢?建安二年曹操佔領淮汝的時候看見他能力不錯就拋出了誘人的橄欖枝,這邊的許褚呢,也乾脆利落的帶著族人投靠曹操,這一點從許褚能活到曹操孫子繼位就知道他是個識時務的人。
讓他們踩著自己上位不劃算,那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目光放到其他陣營里去。最後在許褚一番比較之下選中了的趙雲,反正自己被趙雲打敗了,害怕他也是正常。而且這樣的話曹操也算找到了自己弱點,加上自己在曹營武功最好,那也就安全了。
反正說白了也就是許褚怕趙雲或許不是真正在廝殺的戰場上害怕,只不過因為他捨不得功名利祿的羈絆而已,不然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又怎麼會怕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