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國演義》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眾多,其中包括哪些
《三國演義》中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1、兗州之戰:曹操 數萬——數10萬迫降30萬
192年 ,青州黃巾軍余黨入侵兗州,佔領東平和任城。兗州刺史劉岱想進攻他們,被濟北相鮑信諫止。劉岱不聽鮑信警告,正面迎戰黃巾軍,最終敗死。
此時,曹操的謀士陳宮敦促他奪取兗州作為擴張的根據地,並主動說服劉岱舊部歸順曹操。鮑信素與曹操為友,來到東郡請曹操出任兗州刺史。
曹操攻黃巾於壽張,但未能取勝。曹操改革軍制,嚴正軍令,激勵將士。他認識到叛軍靠劫掠養活自己,並沒有穩定的補給線。因此,他突襲叛軍,阻止其劫掠,取得最終勝利,迫使叛軍北退。曹操追擊叛軍並再敗叛軍於濟北。包括10萬百姓在內的30萬黃巾軍投降曹操。曹操改編降卒,組建青州兵,並完善屯田制以使百姓能養活自己和軍隊。
此戰,曹操以少勝過,不僅取得了兗州根據地,而且收編精兵數萬,成為曹操的基幹部隊,為曹操爾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2、官渡之戰:曹操 2萬——10餘萬殲7萬餘人
公元196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公元197年春,袁術(袁紹之弟)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名,討伐袁術。經過幾次戰役,曹操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公元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從而與曹操形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
公元199年,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劉備,並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4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在白馬擊斬袁將顏良,大敗袁軍。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兩軍對壘於官渡,相持數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多虧謀士荀彧的開導,曹操才得以堅持危局。他一方面加強防守,命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10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之後,曹操敏銳地抓到機會,派曹仁、史渙截擊、燒毀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補給困難。
同年10月,袁紹派車運糧,並令淳於瓊率兵萬人護送,將糧食囤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二十公里的故市、烏巢。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糧草。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五千兵馬,冒用袁軍旗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只派輕騎救援,主力則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曹操率兵力戰,大破袁軍,並將袁紹的糧草全數燒毀。袁軍前線聞得烏巢被破,導致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潰散。袁紹倉皇退兵。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兵力。公元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郁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五年之後,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3、赤壁之戰:周瑜 5萬——20餘萬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之後,於公元208年正月回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立即開始為南征做好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備。軍事方面,曹操下令建造了玄武池訓練水軍,派遣張遼、樂進等駐兵許都以南,准備南征;同時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上表漢獻帝封馬騰為衛尉,封其子馬超為偏將軍,繼續代替馬騰統領部隊,令馬騰及其家屬遷到鄴作為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政治方面,自任丞相,進一步維護自己的政治權威。
同年秋天,曹操率領三十萬大軍,號稱八十萬,南下攻打荊州。而劉表也在此時病死,其次子劉琮接位。劉琮軟弱無能,接受了蒯越與傅巽等的勸說,沒有通知屯兵於樊城前線的左將軍劉備,偷偷地投降了曹操。劉備直至曹操大軍已經到達宛城附近時才得知劉琮已向曹操投降。劉備既驚駭又氣憤,為避免陷入孤立,只好立即棄樊南逃。當他撤退的時候,荊州有十多萬百姓跟隨。劉備不舍放棄這些百姓,因此行軍速度很慢,在長坂坡被曹軍追上,大敗,只得逃到劉琦駐守的夏口。
曹操奪得荊州的消息傳到江東,孫權部下文武百官非常震驚,主戰主降,議論不休。後來,孫權聽從周瑜和魯肅的勸說,決定與曹操決一死戰。於是孫權派魯肅以為劉表吊喪為名去荊州探聽劉備等人的意向及消息。魯肅建議劉備將軍隊駐扎到長江南岸的樊口,以便和東吳互通消息。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到江東,雙方結盟,共抗曹軍。
12月,周瑜率領軍隊在樊口與劉備會合。然後兩軍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正在渡江的曹軍相遇。曹軍當時瘟疫流行,而新編水軍及新歸附的荊州水軍難以磨合,士氣明顯不足,因此初戰被周瑜水軍打敗。曹操不得不把水軍「引次江北」與陸軍會合,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操練水軍,等待良機。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隔長江與曹軍對峙。北方士卒不習慣水戰,於是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風浪顛簸。周瑜考慮到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並通過詐降來接近曹軍,得到贊許。黃蓋派部下將投降書送到曹營,曹操不知是計,絲毫沒有懷疑。
到了約定的時間,黃蓋率領二十隻裝滿乾草等易燃物的戰船向對岸駛去。在離曹軍約二里左右時,黃蓋下令將戰船點燃,自己則率領部下乘坐事先預備好的小船。二十隻戰船像飛馳的火龍,順著風駛入曹營。曹營頓時變成了一片火海。在對岸的孫劉聯軍橫渡長江,趁亂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回,引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一直尾隨追擊。
赤壁之戰是古代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4、合肥之戰:張遼 7千——10萬大敗吳軍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後再增築,命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沖突,不過數次也未有勝負。
概述
合肥之戰,張遼戰斗生涯中的巔峰之戰,此一戰張遼可謂威震魏吳,令孫權心有餘悸,即便是在許多年以後,張遼已經年老體病,孫權仍稱:「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公元214年五月,孫權進攻皖城,張遼率軍求援不及,又馬上返回合肥守備,並馬上向遣使向曹操報告。曹操這時正率大軍征討漢中張魯,來不及救援合肥,於是寫了一封密函派護軍薛悌帶至合肥,而且在這封密函上署上「賊至乃發」四字,要求張遼等人要等到東吳進犯時才能拆開來看。
這一年八月,也就在這封密函送到不久後,孫權就來了,「率十萬眾圍合肥」。按照曹操的要求,眾人一起拆封,閱讀了這封密函。密函的內容,是曹操對此次抵禦東吳進犯的人事部署,「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曹操要求張遼、李典出戰,樂進負責守城,薛悌不參與戰事。諸將皆不明白曹操為什麼這樣的安排,張遼大膽的說出了他對曹操這樣安排的理解:「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素與張遼關系不和諧的李典也支持了這一看法,於是作戰方案最終敲定,先戰後守。當晚,張遼便從軍中挑選了八百名志願者組成敢死隊,並殺豬宰牛大宴了一場,准備天一亮就動身大戰東吳。
第二天一大清早,張遼便與李典一起率領著八百人的敢死隊,殺向了東吳陣營。張遼身披盔甲,手持長戟,一如既往的發揮其勇猛向前的作戰風格,率先攻進了東吳軍營中,不僅殺了數十名兵士,還斬了兩名將領級的人物。面對措手不及的東吳軍,張遼是越戰越勇,不僅奮力拚殺,還大呼自己的名字,不知不覺中沖殺到了孫權所在的中央大營。孫權對張遼突如其來的進攻毫無防備,大驚失色,周圍眾人一時間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退到高處防禦,「以長戟自守」。張遼見孫權依託高處及長戟防備,便挑撥孫權軍,「叱權下戰」,孫權沒有輕舉妄動,而是先觀察清楚情勢。由於孫權居於高處,很快便發現張遼所帶領的部隊人數並不多,於是便利用自身兵力上的優勢,「聚圍遼數重」。張遼的左右見狀馬上突擊,打開一個缺口,張遼得以帶領數十名親兵突圍出去。這時還有一部分敢死隊隊員被東吳軍圍困著,他們向張遼呼救:「將軍棄我乎!」張遼聞聲又反沖殺進包圍圈中,並帶領剩下的人員突出重圍。
這一戰,張遼與李典率領敢死隊從清晨沖殺到中午,作為領軍人物的張遼,表現是最突出的一個。面對張遼如此神勇的表現,《三國志·張遼傳》用了九個字來形容東吳軍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也因此,東吳軍隊士氣大跌。反過來,合肥的守軍則因此士氣大振,對張遼更是佩服不已,全軍上下一心一意修築工事,堅守城池。值得一講的是,張遼此次帶出的八百人,不是曹魏擅長的騎兵,而是步兵,曹丕在後來追念張遼、李典的詔文里就清楚地寫到,「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
合肥之戰,可謂張遼巔峰之戰。這一戰,張遼不僅功勞重大,他的才能也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他的勇猛,他的果敢都無一不得到充分展現。
合肥之戰的勝利對曹魏來說意義十分重大,這是因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帶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則可以西問申、蔡,北向徐、壽,而爭勝於中原;中原得合肥,則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也因此,曹操對此戰中立下重大功勞的張遼倍加看重。
5、夷陵之戰: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應達到五萬)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 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扎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所謂的劉備前軍四萬人的說法,主要就依據這時孫權向曹丕寫的求救信上所說的劉備支黨四萬)。
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准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澗,屯兵休整,准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夷陵之戰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蜀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說: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眼下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麼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孫權當即批准了陸遜這一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劃。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五千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御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斗。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系。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近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彤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
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
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傅子》更是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余,劉備僅以身免。
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此時劉備收攏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來援,永安駐軍接近兩萬,陸遜已經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再加上他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襲擊後方,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於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
戰役中失利的蜀漢昭烈帝劉備向西敗逃,但是到了益州東部的永安便不再西進。孫權方面雖然獲勝,但是聽到劉備駐扎在離邊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懼,遣使議和。因長期征戰和兵敗而心力交瘁的劉備同意停戰,次年四月逝世,蜀漢軍政大權全部託付於丞相諸葛亮,後者立即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共同對抗曹魏。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這場戰役之後近40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漢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彝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正因為有著那麼大的影響,因而與曹袁之官渡、魏吳之赤壁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
2. 孫軍的個人履歷
1979.10-1982.07 內江師范專科學校外語系學習
1982.07-1984.05 安岳縣鎮子中學教師
1984.05-1990.08 安岳縣鎮子中學教師、教導處副主任(其間:1987.09-1989.07四川教育學院外語系英語專業脫產學習)
1990.08-1993.08 安岳縣馴龍中學校長
1993.08-1998.03 安岳中學副校長
1998.03-2005.12 安岳縣政府副縣長(其間:2000.09-2002.07在四川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課程班學習)
2005.12-2006.02 資陽市政協副秘書長
2006.02-2006.04 資陽市政協副主席、副秘書長
2006.04- 資陽市政協副主席、市工商聯(商會)主席(會長)
3. 求10個三國人物故事,每個22分
1.趙雲 救阿斗的故事
長坂坡大戰中,趙雲負責保護甘、糜二夫人和阿斗,但由於戰爭混亂趙雲與之走散,於是帶領三、四十隨從回去尋找,找了一圈沒有找到卻殺死淳於導救了糜竺和甘夫人.趙雲把二人送到長坂橋險些被張飛誤解其背叛劉備,虧得簡雍解釋澄清事實.於是趙雲把甘夫人託付於張飛後又回頭尋找阿斗,但此時只有他孤身一人,沒有一個隨從.亂軍之中趙雲又刺死了夏侯恩並奪得了由其佩帶的曹操的寶劍」青罡」,後於一堵矮牆邊尋到了糜夫人及其懷里的阿斗,但是糜夫人已身受重傷行走不便,把阿斗託付於趙雲後不顧趙雲勸阻跳入一口枯井自盡.趙雲把阿斗背於身上,幸得曹操愛才心切,命部下不得放箭,趙雲才得以在數十萬大軍中背負阿斗安全殺出重圍.
2.劉備 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3.諸葛亮 草船借箭
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趕制10萬枝箭。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好,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事後請魯肅幫他借船、軍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去取箭。這天,大霧漫天,對面看不清人。天還不亮,諸葛亮下令開船,並讓軍士擂鼓吶喊。曹操只叫弓弩手朝來船射箭。船兩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下令回師,這時曹操想追也來不及了。10萬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經過後長嘆一聲:我真不如他!
4.周瑜 周瑜打黃蓋
赤壁之戰時,孫權命周瑜為大都督對抗曹操.為了讓使曹操上當,周瑜和黃蓋決定使用苦肉計.於是在軍事會議上,黃蓋假裝與周瑜意見不和,甚至出言不遜.於是周瑜大怒,下令將黃蓋斬首,眾將苦苦求情,周瑜便將黃蓋處於杖刑,將黃蓋打得卧床不起.這正是做給詐降周瑜的蔡中蔡和看的.於是闞澤為黃蓋獻詐降書,蔡中蔡和又恰好將這一假情報傳回了曹營,曹操就相信了黃蓋,之後赤壁之戰爆發,詐降的黃蓋開船來投降曹操,不料曹操中計,曹操的船團被黃蓋的火船擊中而著火,加上龐統的連環計和諸葛亮招來的東風,曹操軍潰不成軍,經過周瑜的奇襲後幾乎全軍覆沒,甚至到了差點要被關羽所殺的地步.之後曹操怕周瑜,一直不敢南下.
其中在打黃蓋時有一個很小的插曲:周瑜要將黃蓋斬首時,魯肅替黃蓋求情,而且暗示一旁觀看的諸葛亮一起求情,但是諸葛亮一點要求情的意思都沒有.等到黃蓋被打五十大板之後,魯肅去營中找諸葛亮質問:"黃蓋被打,我等都去求情,你是貴客,為什麼見死不救?"諸葛亮聽完臉色一變:"子敬(魯肅的字)欺負我啊!"魯肅就疑惑了:"我一直對待你都不錯,哪來欺負你?"諸葛亮大笑著說:這是周瑜和黃蓋在用苦肉計,利用假情報讓蔡中蔡和傳消息,我怎麼可以隨便說出?"魯肅顯得有點不相信,諸葛亮又說:"這事千萬別告訴周瑜.要不他又要找我麻煩了,你只說我也埋怨他就行了."魯肅便答應了.回到周瑜營中,周瑜問魯肅;"諸葛亮對此事有何看法?"魯肅便按照諸葛亮教他的回答:"他說他也埋怨都督做法."周瑜聽完非常高興:"這次瞞過他了."魯肅問怎麼回事,周瑜回答:"這是我和黃蓋為了麻痹曹操使的詐降計,看來諸葛亮完全不知道,這人未必是我對手."魯肅聽完大吃一驚,心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先見之明.
5.關羽 溫酒斬華雄
曹操招兵買馬,會合袁紹、公孫瓚、孫堅等十七路兵馬,攻打董卓。劉備、關羽和張飛追隨公孫瓚一同前往。董卓大將華雄打敗了十八路兵馬的先鋒孫堅,又在陣前殺了兩員大將,非常得意。十八路諸侯都很驚慌,束手無策,袁紹說:「可惜我的大將顏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華雄了。」話音剛落, 關羽高聲叫道:「小將願意去砍下華雄的腦袋!」 袁紹認為關羽不過是個馬弓手,就生氣地說,「我們十八路諸侯大將幾百員,卻要派一個馬弓手出戰,豈不讓華雄笑話。」關羽大聲說:「我如果殺不了華雄, 就請砍下我的腦袋。」 曹操聽了,十分欣賞.於是,就倒了一杯熱酒,遞給關羽說:「將軍喝了這杯酒,再前去殺敵。」關羽接過酒杯,又放在桌上說:「等我殺了華雄再回來再喝吧!」說完,提著大刀上馬去了。
關羽武藝高強,沒一會兒,就砍下了華雄的腦袋。他回到軍營,曹操連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遞給他,此時,杯中的酒還沒涼呢......
6.張飛 九澗七窪槐抱楊
江陵普濟有一個叫候家土當 的村子,村頭有一棵千年古槐,古槐的肚子里,長著一棵白楊樹,就象老婆婆懷里抱著個孫娃,這棵怪樹的附近,有九條水澗和七個水窪。
傳說,張飛有一次行軍路過這里,士兵們舌干口渴,就往村裡去討水喝。張飛怕打擾老百姓,大吼一聲:「站住!就地飲水!」士兵們心裡直叫苦,這里黃土焦枯,蛤蟆尿都沒有一泡,哪來的水?只見張飛手執丈八蛇矛,在地上一劃,劃出一條裝滿清水的深澗,張飛連劃九下,就成了九條深澗。他又用蛇矛在地上跺了幾跺,跺出了七個水窪。
士兵們喝飽水後,未讓戰馬喝。這時,張飛的戰馬被栓在槐樹上,見人在喝水,饞勁大發,一個勁地想喝水,張飛只顧望著士兵們飲水,根本沒看到它。戰馬急了,繞著槐樹打轉,把槐樹扭得象根麻花,裂了好多道口子。張飛一看,活生生的樹被糟踏成這般模樣,心中甚是不忍,狠狠打了戰馬幾鞭子。他怕槐樹歪倒,順手拔起了一棵楊樹,插進槐樹肚子里,又割斷戰馬韁繩,將槐楊捆在一起,還捧了幾捧清水,澆在槐樹根底下。說也怪,這棵被扭斷的槐樹和肚子里的楊樹後來一起都活了,一直長到現在。
7貂蟬 閉月羞花
貂蟬是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寵愛。當時,董卓專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大臣們敢怒而不敢言。王允每天悶悶不樂,茶不飲,飯不進。貂蟬很為主人憂愁。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她在後花園燒香跪地,為主人祈禱:「月亮啊月亮,你雖清白如洗,可哪知我們老爺心中的煩惱!蒼天啊蒼天,你雖那樣深邃,卻難容我們老爺如火如焚的心情。我是老爺的婢女,願為國為民,萬死不辭。」趕巧,王允也來花園散心。頓時,他感情激動,趕忙走上前去將貂蟬扶起。王允說:「你能為我分憂,我憂在何處,你知道嗎?」「知道,大人。」「那你能助我討國賊,殺董卓嗎?」 「只要大人信得過奴婢,奴婢願肝腦塗地。」王允聽罷,兩手一合,當即給貂蟬一拜。從此,便和貂蟬以父女相稱。
貂蟬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7.曹操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
東漢建安五年(200),曹操統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區擊敗袁紹軍隊進攻的一次決戰。東漢末年,豪強擁兵割據,逐鹿中原。時袁紹擁有冀、青、幽、並四州,自恃兵多糧足,圖謀相機消滅僅據兗、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衰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衰紹聯合的劉備,並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於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衰將顏良,敗衰軍。衰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兩軍對壘於官渡,相持數月。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昌(今河南許昌東)。謀士荀彧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衰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制勝。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衰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衰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衰軍,燒毀全部囤糧。消息傳來,衰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余,衰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衰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8.劉備 劉備摔阿斗
三國時期,當陽長坂之戰是曹操、劉備兩軍的一次遭遇戰,驍將趙雲擔當保護劉備家小重任。由於曹軍來勢兇猛,劉備雖沖出包圍,家小卻陷入曹軍圍困之中,趙雲拚死刺殺,七進七出終於尋得劉備之子阿斗,趙雲沖破曹軍圍堵,追上劉備,交還其子。劉備接子,擲之於地,慍而罵之:「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抱起阿斗,連連泣拜:「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這就是《三國演義》中劉備摔阿斗的故事。
9.呂布 三英戰呂布
呂布復引兵搦戰。八路諸侯齊出。公孫瓚揮槊親戰呂布。戰不數合,瓚敗走。
呂布縱赤兔馬趕來。那馬日行千里,飛走如風。看看趕上,布舉畫戟望瓚後心便刺。傍邊一
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須,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
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斗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雲長
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
戰不倒呂布。劉玄德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里也來助戰。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
殺。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著玄德面上,虛刺一戟,玄德急閃。呂
布盪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便回。三個那裡肯舍,拍馬趕來。八路軍兵,喊聲大震,一齊
掩殺。
10.華佗 刮骨療傷
有一次,關羽在戰斗中右臂被敵人射中一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腫,不能動彈。名醫華佗聽說關羽箭傷不愈,表示能為他割開皮肉,刮骨去毒。手術進行中,華佗刮骨的聲音悉悉刺耳,周圍的人心驚膽戰,掩面失色,而關羽卻依然飲酒弈棋,若無其事。等到華佗刮盡骨上的毒,敷上葯,縫上線,手術告成,關羽便大笑而起,高興地說:「先生真是神醫。看,我的手臂已經屈伸自如,毫無痛楚了。」華佗也說:「我一生行醫,沒有見過象您那樣沉著堅強的人,真是大丈夫!
4. 馬鞍山市含山縣歷屆姓谷的縣委書記嗎,全名叫什麼
含山縣沒有姓谷的縣委書記。
建國至今含山縣歷任縣委書記分別是:
張建、王訓友、陸炳昌版、林德江、項朝權亮、唐九奎、項朝亮、唐九奎(第一書記)、周駿(第一書記)、項朝亮、宋惠林、成一波、於建章、安賢佩、王輝、譚布真、張振波、張傳才、黃榮華、洪曉建、王壽林 、陳學東、吳建國、孫軍、卞建秋、田昕。
(田昕2019年9月升任銅陵市組織部長,現在含山縣委書記空缺中,截止2019年10月13日為止)
5. 查三國演義中的以少勝多的戰爭有哪些
1、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2、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3、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6. 三國演義戰役發生及時間
董卓討伐戰
(虎牢關、洛陽)
190年 關東聯軍 盟主袁紹 董卓 董卓 關東聯軍 董卓挾天子遷都長安,地方軍內斗加深,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官渡之戰
(河北南部)
200年 袁紹 袁紹 曹操 曹操 曹操 袁紹戰敗,元氣大傷,不久去世。曹操解除北方危機,奠定統一河北的契機
赤壁之戰
(荊州南部)
208年七月—十一月 曹操 曹操 孫權、劉備 周瑜、程普
劉備 孫權、劉備 曹操統一全國的計畫挫敗,劉備趁機取得荊州,形成三分局勢的雛型
合肥之戰
(徐州、淮南一帶)
208年—253年(共五次) 曹魏(曹軍) 不同將領 東吳(孫軍) 孫權、諸葛恪 不分勝負 東吳與曹魏的城壘爭奪戰,未有勝負
潼關之戰
(關中潼關一帶)
211年三月—九月 曹操 曹操 馬超、韓遂等(關西聯軍) 馬超、韓遂 曹操 曹操戰勝馬超、韓遂等西方群雄,壓制關中
漢中之戰
(漢中)
217年—219年五月 劉備 劉備 曹操 曹操、曹洪
夏侯淵、張郃 劉備 劉備與曹操的漢中爭奪戰,最後劉備大勝,自立為漢中王
夷陵之戰
(荊州南部)
222年 蜀漢 劉備 孫權 陸遜 孫權 蜀漢國力大衰,無力奪回荊州,形成三國鼎立最後形態
諸葛亮南征
(南中)
225年三月—十二月 蜀漢 諸葛亮 南中各部軍團 雍闓、孟獲
高定、朱褒 蜀漢 叛軍雍闓等被殺,孟獲投降,蜀漢平定南方
諸葛亮北伐
(雍州)
228年—234年(共五次) 蜀漢 諸葛亮 曹魏 曹真、司馬懿、張郃 互有勝負 蜀漢諸葛亮病逝,曹魏司馬懿抬頭
姜維北伐
(雍州)
253年—263年 蜀漢 姜維 曹魏 司馬昭集團 互有勝負 蜀漢國力消耗,間接導致蜀漢亡國
魏滅蜀之戰
(益州)
263年 曹魏 鄧艾、鍾會、諸葛緒 蜀漢 劉禪、姜維、諸葛瞻 曹魏 蜀漢滅亡。鄧艾、鍾會、姜維及一些蜀國遺臣在叛亂中被殺
晉滅吳之戰
(荊州南部、揚州)
280年 西晉 賈充 孫吳 孫皓 西晉 孫吳滅亡,西晉統一中國。
7. 有關《三國演義》,速度,慢了沒份!!!!!!!!!!!!!!!!!
皇叔是仁德的;愛民是如子的;特長是會哭的;眼淚是充足的。
孔明是偉大的;治國是有方的;用兵是如神的;放火是專長的。
龐統是可惜的;出場是很少的;長相是挺丑的;死的是很慘的。
雲長是紅臉的;鬍子是很長的;自負是肯定的;倒霉是遲早的。
翼德是莽撞的;粗中是有細的;嗓門是挺大的;睡覺是睜眼的。
子龍是完美的;大家是喜歡的;勝仗是常打的;受傷是沒有的。
孟起是英武的;單挑是不怕的;父仇是想報的;最後是病死的。
漢升是挺老的;鬍子是很白的;經驗是豐富的;射箭是神準的。
魏延是倒霉的;丞相是討厭的;反骨是天生的;造反是必然的。
姜維是好樣的;文武是全才的;打仗是很行的;失敗是可敬的。
阿斗是幸福的;吃喝是不愁的;操心是從不的;強項是玩樂的。
孟獲是皮厚的;造反是沒完的;被擒是經常的;總算是投降的。
曹操是奸詐的;性格是多疑的;手段是毒辣的;下手是無情的。
仲達是小心的;耐心是很好的;大器事晚成的;子孫是厲害的。
郭嘉是可嘆的;才華是出眾的;英年是早逝的;孟德是痛哭的。
楊修是有才的;缺點是多嘴的;風頭是愛出的;被殺是難免的。
張遼是厲害的;死黨是關公的;有勇是有謀的;小孩是嚇到的。
許褚是強悍的;外號是虎痴的;作戰是玩命的;絕招是裸奔的。
典韋是大意的;喝醉是不對的;雙戟是被偷的;戰死是壯烈的。
孫權是中庸的;父業是繼承的;鬍子是紫色的;眼珠是進口的。
周朗是俊美的;老婆是漂亮的;水戰是擅長的;火氣是不小的。
魯肅是老實的;為人是誠實的;荊州是常跑的;結果是徒勞的。
陸遜是斯文的;做人是低調的;本事是不小的;前途是無量的。
甘寧是錦帆的;水賊是做過的;劫營是拿手的;兵多是不必的。
周泰是忠心的;護主是拚命的;傷疤是暴多的;吳侯是稱贊的。
二喬是可憐的;運氣是不好的;丈夫是早死的;守寡是痛苦的。
呂布是英勇的;畫戟是無敵的;人品是不佳的;勒死是可惜的。
董卓是萬惡的;諸侯是共討的;好色是成性的;下場是可悲的。
貂蟬是絕色的;容貌是動人的;風華是絕代的;紅顏是薄命的。
袁紹是兵多的;糧草是充足的;實力是雄厚的;用人是不當的。
袁術是不智的;玉璽是騙到的;稱帝是冒險的;時機是未到的。
陶謙是客氣的;出手是大方的;地盤是不小的;送人是樂意的。
8. 從魏蜀吳三國名將中選取一人發表見解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吳大帝孫權(182-252),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卓越的政治家,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後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208年),孫權三伐黃祖,並於其間收得大將甘寧。同年,曹操南下,大敗劉備,佔領荊州後,並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魯肅、周瑜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與曹操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與曹操決戰。周瑜用黃蓋謀,以三萬人於赤壁大破曹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後,孫權與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須一代對峙,各有勝負。其間孫權聯合劉備,將妹妹嫁入荊州。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暫與劉備。215五月,征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同年劉備取蜀成功,孫權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然曹操於此時拔漢中,劉備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與孫權議和,歸還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這時的孫權看著劉備逐漸做大,並以有相當的兵力與自己叫板,旋即改變戰略,聯合曹操,拔掉門口這顆定時炸彈。以呂蒙為督取下荊州,潘璋、朱然擒殺關羽。220年,曹丕取代漢室稱帝。孫權被冊封為吳王、大將軍、荊州牧。221年,劉備稱帝,興兵問罪,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大都督,迎擊劉備,於彝陵火攻大破敵軍。222年,曹丕三路伐吳,其中兩路各有勝敗,魏軍整體局面占優,然朱桓重創曹仁軍,扭轉了整個戰局,魏軍不如預期,只得引退。(曹丕時代,對孫權四次用兵,皆不如意)223年,劉備病逝,蜀、吳互通使臣,關系緩和。226年,曹丕病逝,孫權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
229年,孫權於武昌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今湖北鄂城),東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
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卻敗於揚州都督滿寵。(229年後,孫權多次出兵北伐,因戰役過多,日後再來補充。)
稱帝後孫權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今台灣)的聯系。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晚年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賦役繁重,刑罰殘酷。立嗣之爭,孫權也犯下極大錯誤,多數名臣死於非命。自孫登夭折後,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後立幼子孫亮,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在位24年。
藉祖蔭、斷東南、世豪強,然不圖逐鹿但求自保、不思教子,權後無雄主,不爭不息,不戰不寧,東吳三世而終,仲謀無遠謀矣。徒富不過三代爾。
9. 《三國演義》中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有:(至少4個);
1.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2.夷陵之戰——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
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3.兗州之戰——兗州之戰是曹操對黃巾軍的戰役,是曹操以數萬兵力迫降黃巾軍30萬大軍,這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兗州之戰發生在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東郡太守曹操在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地區擊敗黃巾軍的作戰。此戰,曹操以少勝多,不僅取得了兗州根據地,而且收編精兵數萬,成為曹操的基幹部隊,為曹操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4.官渡之戰——中國東漢建安五年(200),曹操統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區擊敗袁紹軍隊進攻的一次決戰。東漢末年,豪強擁兵割據,逐鹿中原。時袁紹擁有冀、青、幽、並四州,自恃兵多糧足,圖謀相機消滅僅據兗、豫二州的曹操。
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劉備,並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於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袁將顏良,敗袁軍。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兩軍對壘於官渡,相持數月。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昌(今河南許昌東)。
謀士荀彧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制勝。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軍,燒毀全部囤糧。消息傳來,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余,袁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有名戰例。
5.合肥之戰——公元215年8月,孫權乘曹操用兵西北,率軍10餘萬人進攻合肥。曹將張遼率部7000餘人駐屯合肥(今安徽合肥北)御守。張遼不畏強敵,待敵雲集合肥時,不消極防禦,率精兵800人主動出擊,挫敗吳軍銳氣,然後回城固守。吳軍圍攻10餘日,始終無法攻下合肥城,遂引兵撤退。張遼乘機追擊,大敗吳軍於逍遙津(今安微合肥東)。
(9)馬鞍山孫軍秘書長擴展閱讀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曹操的失誤: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濬下於巴丘」。 曹操的主力部隊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飢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赤壁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中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首當其沖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佔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並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很好地深思的。
對於此戰,歷代名臣、學者也給予各種評價:
曹操評價赤壁之戰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諸葛瑾、步騭認為赤壁之戰:「揚國威德,華夏是震。「
韋昭曾作《伐烏林》,言魏武既破荊州,順流東下,欲來爭鋒。孫權命將周瑜逆擊之於烏林而破走也。曰:「曹操北伐,拔柳城。乘勝席捲,遂南征。劉氏不睦,八郡震驚。眾既降,操屠荊。舟車十萬,揚風聲。議者狐疑,慮無成。賴我大皇,發聖明。虎臣雄烈,周與程。破操烏林,顯章功名。
陸機《辨亡論》:魏氏嘗藉戰勝之威,率百萬之師,浮鄧塞之舟,下漢陰之眾,羽楫萬計,龍躍順流,銳騎千旅,虎步原隰,謀臣盈室,武將連衡,喟然有吞江滸之志,一宇宙之氣。而周瑜驅我偏師,黜之赤壁,喪旗亂轍,僅而獲免,收夡遠遁。
裴松之評價說:「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鋒,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然則魏武之東下,非失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