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國演義》中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有:(至少4個);
1.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2.夷陵之戰——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
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3.兗州之戰——兗州之戰是曹操對黃巾軍的戰役,是曹操以數萬兵力迫降黃巾軍30萬大軍,這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兗州之戰發生在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東郡太守曹操在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地區擊敗黃巾軍的作戰。此戰,曹操以少勝多,不僅取得了兗州根據地,而且收編精兵數萬,成為曹操的基幹部隊,為曹操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4.官渡之戰——中國東漢建安五年(200),曹操統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區擊敗袁紹軍隊進攻的一次決戰。東漢末年,豪強擁兵割據,逐鹿中原。時袁紹擁有冀、青、幽、並四州,自恃兵多糧足,圖謀相機消滅僅據兗、豫二州的曹操。
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劉備,並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於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袁將顏良,敗袁軍。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兩軍對壘於官渡,相持數月。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昌(今河南許昌東)。
謀士荀彧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制勝。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軍,燒毀全部囤糧。消息傳來,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余,袁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有名戰例。
5.合肥之戰——公元215年8月,孫權乘曹操用兵西北,率軍10餘萬人進攻合肥。曹將張遼率部7000餘人駐屯合肥(今安徽合肥北)御守。張遼不畏強敵,待敵雲集合肥時,不消極防禦,率精兵800人主動出擊,挫敗吳軍銳氣,然後回城固守。吳軍圍攻10餘日,始終無法攻下合肥城,遂引兵撤退。張遼乘機追擊,大敗吳軍於逍遙津(今安微合肥東)。
(1)巫山到馬鞍山擴展閱讀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曹操的失誤: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濬下於巴丘」。 曹操的主力部隊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飢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赤壁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中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首當其沖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佔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並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很好地深思的。
對於此戰,歷代名臣、學者也給予各種評價:
曹操評價赤壁之戰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諸葛瑾、步騭認為赤壁之戰:「揚國威德,華夏是震。「
韋昭曾作《伐烏林》,言魏武既破荊州,順流東下,欲來爭鋒。孫權命將周瑜逆擊之於烏林而破走也。曰:「曹操北伐,拔柳城。乘勝席捲,遂南征。劉氏不睦,八郡震驚。眾既降,操屠荊。舟車十萬,揚風聲。議者狐疑,慮無成。賴我大皇,發聖明。虎臣雄烈,周與程。破操烏林,顯章功名。
陸機《辨亡論》:魏氏嘗藉戰勝之威,率百萬之師,浮鄧塞之舟,下漢陰之眾,羽楫萬計,龍躍順流,銳騎千旅,虎步原隰,謀臣盈室,武將連衡,喟然有吞江滸之志,一宇宙之氣。而周瑜驅我偏師,黜之赤壁,喪旗亂轍,僅而獲免,收夡遠遁。
裴松之評價說:「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鋒,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然則魏武之東下,非失算也。」
Ⅱ 重慶巫山到馬鞍山的水運有多少公里
用網路地圖測距,從重慶巫山到馬鞍山經長江的水運有1400多公里,因為水道的曲折,結合有關資料,比較准確的估算,大約在1460公里左右。
希望採納。
Ⅲ 三國時期馬鞍山叫什麼名字啊!
三國古地
都城:
洛陽(今河南省洛陽東)長安(今陝西省西安西北)
許昌(今河南省許昌東)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建業(今江蘇省南京)
古九州:
荊州(佔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兩湖,兩廣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重大戰役地:
赤壁(今湖北省嘉魚東北)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一帶)
其他:
襄陽(今湖北省襄陽縣)江夏(今湖北省黃岡縣南)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當陽(今湖北省當陽縣)
長板坡(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北)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南郡(今湖北省江陵縣境內)鄂縣(今湖北省鄂州市)
華容道(今湖北省監利縣西北)樊口(今湖北省鄂城西北)南陽(今湖北省襄陽縣內)隆中(今湖北省襄陽境內)
烏林(今湖北省洪湖東北)新城(今湖北省房縣)陸口(今湖北省嘉魚西南)房陵(今湖北省房縣)上庸(今湖北省竹山西南)尋陽(今湖北省廣濟東北)公安(今湖北省公安西北油江口)秭歸(今湖北省秭歸)章鄉(今湖北省當陽東北)麥城(今湖北省當陽東南)夷道(今湖北省宜都西北)猇亭(今湖北省宜都北古老背)很山(今湖北省長陽西南)涿鄉(今湖北省宜昌西)馬鞍山(今湖北省宜昌西北)石門山(今湖北省巴東東北)
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穎川(今河南省許昌境內)宛城(今河南省南陽)白馬(今河南省滑縣東北)西鄂(今河南省南陽市北)汝南(今河南省新蔡縣北)滎陽(今河南省滎陽東北)延津(今河南省延津縣北)安眾(今河南省鄧縣東北)鄴城(今河南省安陽北)汝陽(今河南省上蔡西南)黎陽(今河南省浚縣東)故市(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北)舞陰(今河南省泌陽縣西北)
烏巢(今河南省延津東南)東郡(今河南省濮陽縣南)汝陽(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北)雍丘(今河南省杞縣)安豐(今河南省固始東南)南頓(今河南省項城縣西)
零陵(今湖南省零陵縣一帶)泉陵(今湖南省零陵縣境內)武陵(今湖南省常德縣一帶)巴陵(今湖南省岳陽一帶)桂陽(今湖南省彬縣)益陽(今湖南省益陽)巴丘(今湖南省岳陽)
長沙(今湖南省長沙市一帶)
鄱陽(今江西省波陽縣)柴桑(今江西省九江西南)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
吳郡(今浙江省富春縣)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富春(今浙江省富陽縣)
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南)鄴郡(今河北省臨漳西南)巨鹿(今河北省雞澤縣東北)廣宗(今河北省威縣東)曲陽(今河北省晉縣西)徐無山(今河北省玉田縣北)東光(今河北省東光縣東)
琅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北海(今山東省境內)山陽高平(今山東省魚台東北)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
蒼梧(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一帶)
五丈原(今陝西省眉縣西南)右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斜谷(今陝西省周至縣西南)箕谷(今陝西省沔縣北)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
陽平關(今陝西省沔縣西北)郿城(今陝西省周至縣西)武功山(今陝西省興平縣西南)武興(今陝西省略陽)南鄭(今陝西省漢口)陳倉(今陝西省寶雞東)散關(今陝西省寶雞西南)
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京口(今江蘇省鎮江)金城(今甘肅省蘭州西南)街亭(今甘肅省庄浪東南)廣陵(今江蘇省揚州)下邳(今江蘇省雎寧縣北)曲阿(今江蘇省歷陽)
祁山(今甘肅省禮縣東)天水(今甘肅省天水縣一帶)南安(今甘肅省隴西縣一帶)安定(今甘肅省鎮原縣一帶)
冀縣(今甘肅省天水縣一帶)隴西(今甘肅省臨洮縣)建威(今甘肅省西和東北)西縣(今甘肅省天水西南)武者(今甘肅省成縣西北)陽平(今甘肅省文縣西北)木門(今甘肅省天水西南)狄道(今甘肅省臨洮)鍾提(今甘肅省成縣)段谷(今甘肅省天水東南)上邽(今甘肅省天水)
壽春(今安徽省壽縣)譙郡(今安徽省亳州)歷陽(今安徽省和縣)皖城(今安徽省潛山)舒城(今安徽省廬江)
夷洲(今台灣省)
白帝城(今四川省奉節縣東)江陽(今四川省盧縣)葭萌(今四川省昭化縣東南)白水(今四川省昭化縣西北)雒縣(今四川省廣漢縣)江州(今四川省江北縣)綿竹(今四川省德陽縣)閬中(今四川省閬中)巫縣(今四川省巫山北)江油(今四川省江油東)
柳城(今遼寧省朝陽縣南)
交州(今廣東省廣州一帶)
安邑(今山西省夏縣)
沓中(今青海省東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