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某縣工商局認定王某

某縣工商局認定王某

發布時間:2021-01-24 19:32:12

❶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近年來,我國依法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促進依法行政的法律法規,依法行政工作

(1)①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增強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的參與度,強化公民、社會等對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監督。(2分)②規定了行政機關的職責、許可權及程序,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2分)③實施行政問責制、責任追究和賠償制,強化行政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2分)
(2)①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過大,可能為行政執法人員提供權力尋租的空間,容易導致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腐敗。(2分)
②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過大,容易導致行政機關任意裁量,嚴重影響執法的嚴肅性,損害政府公信力。(2分)
③行政處罰裁量權過大,可能會損害老百姓的利益,引發群眾對政府的不滿,不利於社會和諧穩定。(2分)(3)①通過網路留言、電子郵件等渠道向有關政府部門提出意見和建議。②向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行政復議或提出申訴、控告。③可以項法院通過法定程序進行訴訟。④通過新聞媒體等輿論平台發表意見。(每點2分,答出其中兩點可得4分)

❷ 鑫鴻海用眼鏡傳銷發展了多少會員

進價50賣千元宣稱治眼疾,鑫鴻海用眼鏡傳銷發展4萬多會員。

戴眼鏡能治癒
飛蚊症、近視眼、老花眼
青光眼、白內障等多種眼疾
這種話你信嗎?

彭水縣工商局認定,鍾、卓二人的行為屬於傳銷,決定沒收鍾某違法所得2197827元,並處罰款200萬元;沒收卓某違法所得18793元,並處罰款75萬元。
目前,案件的後續調查工作還在進行當中。

來源:澎湃新聞網

❸ 行政法學案例分析題

1.行政訴訟,管理員代表工商管理局執行公務過程中造成損害,工商局為被告。
2.是公務行為,因其是工商管理人員的執法行為
3.廝打應定性為故意傷害,由刑法調整。

❹ 王某,某縣工商局公務員。2006年1月10日在檢查中,將無照攤商李某打傷。縣工商局對王某作出記大過行政處分

1、王某能提起申訴 公務員對其所在機關做出的涉及本人權益的人事處理決版定不服,依法向原處理權機關、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或者作出該人事處理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提出重新處理的意見和要求
2、可以向縣工商局 或者 縣公務員局 或者 市工商局申訴

❺ 司考法律問題

個人認為,一個人把兩個人打了或罵了是普通共同訴訟,被打的那兩個人可以分內別起訴容,也可以共同去起訴。要是兩個人一起把一個人一起打了就是必要共同訴訟。必要共同訴訟與普通共同訴訟的區別是,必要共同訴訟必須合並審理,普通共同訴訟可以合並審理,也可以不合並。

❻ 厚大真題行政2015改了嗎

厚大行政法真題勘誤部分,更多勘誤內容請登錄官網查看!

P96
1.某縣工商局認定王某經營加油站系無照經營,予以取締。王某不服,向市工商局申請復議,在該局作出維持決定後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撤銷取締決定。關於此案,下列哪些說法是正確的?(2010/2/85)[答案]AC
A.市工商局審理王某的復議案件,應由二名以上行政復議人員參加
B.此案的被告應為某縣工商局
C.市工商局所在地的法院對此案有管轄權
D.如法院認定取締決定違法予以撤銷,市工商局的復議決定自然無效
[考點解析]①根據《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32條規定:「行政復議機構審理行政復議案件,應當由2名以上行政復議人員參加。 」故A正確。②根據《行政訴訟法》第26條第2款規定:「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本案中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應以作出原行政行為的機關即縣工商局和復議機關即市工商局為共同被告,故B錯誤。③《行政訴訟法》第18條第1款規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經過復議的案件,既可由原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本案市工商局為復議機關,其所在地法院對案件有管轄權。故C項正確。④依據最高法《關於適用<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條規定「人民法院對原行政行為作出判決的同時,應當對復議決定一並作出相應判決。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原行政行為和復議決定的,可以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重新作出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的,應當同時判決撤銷復議決定。」復議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法院對原行政行為作出判決的同時,應當對復議決定一並作出相應判決。故,如法院認定取締決定違法予以撤銷,則應當同時判決撤銷復議決定。而不是市工商局的復議決定自然無效。故D錯誤。

P100
2.張某與林某同為甲市田山有限公司的股東,林某以個人名義在甲市免稅進口一輛轎車,由張某代辦各類手續,平時歸張某使用。後張某將轎車賣給甲市國浩公司,並將所得款35萬元人民幣劃入田山有限公司的賬戶內。甲市某區工商局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倒賣國家禁止或者限制自由買賣的物資、物品行為,決定沒收張某銷售款,此後又凍結田山有限公司的賬款。張某不服,向甲市工商局申請復議。甲市工商局以張某的行為構成偷稅為由,維持了原處罰決定。張某遂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2005/2/99)[答案] ABC
A.林某也有權對處罰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B.張某可以田山有限公司的名義提起訴訟
C.本案的被告為甲市某區工商局
D.凍結賬款行為不屬於本案的審理對象

思路提示:①本題難度較大,考點豐富。涉及:a.民事法律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的比較;
b.原告資格;c.復議維持被告的確定;d.法院的審理對象。②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在司法考試中幾乎每年都會涉及,掌握該考點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是理解「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含義。例如本題A項,許多考生認為該項是正確的,其理由是因為轎車的所有人為林某,張某出售林某 的轎車所得銷售款當然應歸林某所有,而工商局沒收銷售款則侵犯了林某的財產權。這種想法其實是將兩個法律關系混為一體:林某與張某之間形成的是民事賠償法律關系,而工商局與張某之間形成的是行政處罰法律關系。林某雖然對銷售款享有所有權,但其應該通過民事途徑向張某索賠,而林某與該行政處罰法律關系是沒有任何牽連的,侵犯林某利益的是張某的無權銷售行為,而非工商局的沒收行為,林某無權起訴工商局而通過行政途徑解決民事問題。
[考點解析]①依據《行政訴訟法解釋》第1條第2款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
「公民、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六)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本題中,工商局沒收銷售款的行為,看起來侵犯了林某對於轎車銷售款的所有權,實際上,林某對此銷售款的所有與否,是要與張某通過民事法律來解決的,在此不應認為工商局的行政行為侵犯了其財產所有權。因此林某無權對處罰決定提起行政訴訟,A項錯誤,當選。②依據《行政訴訟法解釋》第 18條規定:「股份制企業的股東大會、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等認為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企業經營自主權的,可以企業名義提起訴訟。 」本題中,張某作為股東之一,不能代表公司,也不具有股東大會、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的權力,因此張某不能以田山有限公司的名義提起訴訟。故B項不正確,當選。③依據《行政訴訟法》第26條第2款規定:「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最高院《關於適用<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是指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處理結果。」可見,只有復議機關改變了原行為處理結果的,才屬於復議改變。本題中,甲市工商局以「偷稅」為由維持處罰決定,雖然改變了處罰的法律依據和原違法行為的定性,也屬於復議維持。本案共同被告應為原機關區工商局和復議機關甲市工商局,故C項錯誤,當選。④行政訴訟中,法院的審理對象應當是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凍結賬款的行為是為執行處罰而採取的行政強制措施,其合法性以行政處罰決定的合法性為前提,張某對處罰決定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而並沒有對凍結賬款的行政強制措施提出訴訟,因此凍結賬款的行為不是本案的審理對象,D項正確,依題意不選。

104
3.某葯廠以本廠過期葯品作為主原料,更改生產日期和批號生產出售。甲市乙縣葯監局以該廠違反《葯品管理法》第49條第1款關於違法生產葯品規定,決定沒收葯品並處罰款20萬元。葯廠不服向縣政府申請復議,縣政府依《葯品管理法》第49條第3款關於生產劣葯行為的規定,決定維持處罰決定。葯廠起訴。關於本案的被告和管轄,下列說法正確的有:(2012/2/97)[答案]1
A.被告為乙縣葯監局,由乙縣法院管轄
B.被告為乙縣葯監局,甲市中級法院對此案有管轄權
C.被告為乙縣政府,乙縣法院對此案有管轄權
D.被告為乙縣政府,由甲市中級法院管轄

思路提示:①本案的陷阱在於當事人起訴經過復議的行為,應當以原機關還是復議機關為被告?結論在於復議維持的,共同告,即原機關和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復議改變的,告復議機關;復議不作為的,可以選擇告。②何為復議機關改變原行為?只有復議機關改變了原行為的處理結果,才屬於復議改變。一些考生被題目中改變法律依據所迷惑,認為屬於復議改變而作出錯誤選擇。
[考點解析]①根據《行政訴訟法》第26條第1~3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 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同時,根據最高院《關於適用<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是指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處理結果。」可見,只有復議機關改變了原行為處理結果的,才屬於復議改變。回答本題的關鍵在於判斷本案中是復議維持還是復議改變。由於縣葯監局以該廠違反《葯品管理法》第49條第1款關於違法生產葯品規定為由作出沒收決定,而復議機關縣政府依《葯品管理法》第49條第3款關於生產劣葯行為的規定決定維持處罰決定。可見經過對法律依據的改變,已經對違法行為的定性產生了直接影響,即從違法生產葯品變更為生產劣葯行為,雖然定性發生改變,但是罰款20萬元的結果被維持了,依法仍屬於復議維持,不屬於復議改變。本案得共同被告為原機關縣葯監局和復議機關縣政府。故A、B、C、D選項錯誤。②關於管轄,從級別管轄的角度看,根據最高院《關於適用<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規定,「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確定案件的級別管轄。」本案共同被告是縣葯監局和縣政府,按照級別管轄的「父隨子」原則,應當以原機關縣葯監局確定級別管轄,所以應當由縣法院管轄。從地域管轄的角度看,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當然,本案的原機關所在地法院和復議機關所在地法院是重合的。故結合級別和地域管轄,本案最終的管轄法院應當確定為縣法院。

P162
4.案情:高某系A省甲縣個體工商戶,其持有的工商營業執照載明經營范圍是林產品加工,經營方式是加工、收購、銷售。高某向甲縣工商局繳納了松香運銷管理費後,將自己加工的松香運往A省乙縣出售。當高某進入乙縣時,被乙縣林業局執法人員攔截。乙縣林業局以高某未辦理運輸證為由,依據A省地方性法規《林業行政處罰條例》以及授權省林業廳制定的《林產品目錄》(該目錄規定松香為林產品,應當辦理運輸證)的規定,將高某無證運輸的松香認定為「非法財物」,予以沒收。高某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沒收決定,法院予以受理。(2009/4/六)
問題:
1.如何確定本案的管轄法院?如高某經過行政復議再提起訴訟,如何確定管轄法院?
(1)依據《行政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直接提起行政訴訟,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的法院管轄。本案的被訴行政行為由乙縣林業局作出,故乙縣法院具有管轄權。
(2)如高某經過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管轄法院的確定則取決於復議機關的選擇和復議結果。
首先,如果高某向縣政府申請行政復議,①縣政府作出維持決定,則縣林業局和縣政府為共同被告,按照「父隨子」規則,級別管轄是基層法院。地域管轄來看,原機關所在地和復議機關所在地法院是重合的。故本案管轄法院是縣法院。②縣政府復議改變,被告為復議機關縣政府,則市中院為本案管轄法院。
其次,如果高某向市林業局申請行政復議,①市局復議維持,則縣林業局和市林業局為共同被告,既可以由縣林業局所在地的基層法院也可以由是林業局所在地的基層法院管轄。②市局復議改變,市局是被告,既可以由縣林業局所在地的基層法院也可以由是林業局所在地的基層法院管轄。

❼ 行政訴訟第三人的幾種情形和行政訴訟舉證和民事訴訟舉證制度的不同

關於行政訴訟第三人的概念,理論界比較通行的看法是,所謂行政訴訟第三人是指與被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通過申請或法院通知的形式;參加到訴訟中來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①

對於行政訴訟第三人的解釋,學者們的觀點則不盡一致。有的將其歸納為三條:1、第三人與本訴所爭議的訴訟標的--具體行政行為有直接的利害關系。2、第三人須是參加到他人訴訟中來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3、第三人在法律上有獨立的法律地位。②也有學者將其歸納為:1、與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2、相對於原告、被告而言,是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及行政機關;3、在訴訟期間參加訴訟;4、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法院通知參加訴訟。③還有的學者將其表述為:1、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根據,是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包括直接的利害關系和間接的利害關系
);2、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3、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時間,必須是在他人訴訟已經開始,終局判決作出之前;4、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方式。是由自己申請或人民法院通知而參加。④

以上學者的觀點,在如下問題上的認識是一致的:一是第三人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二是第三人是在他人訴訟已經開始且尚未結束前參加訴訟,三是第三人有獨立的訴訟地位,四是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方式是由自己申請或人民法院通知而參加。爭議則集中在如下三個方面,而這三個方面基本概括了學界的分歧。
(一)行政訴訟法所稱的"利害關系"是否僅限於直接利害關系?

認為這種利害關系僅指"直接利害關系"的學者認為,由於第三人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即該具體行政行為已經在客觀上調整或涉及到了作為第三人的權利義務,所以該具體行政行為在法律上的存在與變動,就直接決定了被行政行為所調整或涉及的第三人的權利義務變化。所謂直接聯系,就是指該具體行政行為直接調整或涉及第三人的權利義務,而不是通過其他法律關系作為中介予以調整。且這里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只能是行政法律關系,而不是其他法律關系如民事法律關系。⑤
毫無疑問,對利害關系
的這種定性將縮小第三人的范圍。對於非直接受到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不利影響的個人、組織⑥來說,顯然是十分不利的。這種解釋與我國行政訴訟法中最大限度保護個人、組織合法權益的價值目標,顯然是相悖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21條規定:"行政訴訟法第27條中的'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是指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可見,司法解釋沒有把"利害關系"局限在"直接"利害關系的范圍以內。其實,在審判實踐中,人民法院也沒有把第三人范圍局限於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直接利害關系、而是作了擴張性解釋和應用,即把與被具體行政行為有間接利害關系的個人、組織也納入第三人的范疇。間接利害關系包括與具體行政行為所認定的事實有利害關系和與判決結果有利害關系、以及與被訴行政主體的相對方有民事法律關系的個人、組織等。

下述案件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原告袁某到商店購物,與店主發生爭吵、撕打,幫工王某出手毆打了袁某。事後,該縣公安局認定袁某擾亂公共秩序,作出罰款100元的行政處罰;認定王某毆打他人,作出罰款150元的行政處罰。袁某復議後又提起訴訟。王某未提起復議和訴訟。法院認為王某與原告起訴被告的處罰裁決有利害關系,通知其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但是判決結果未改變第三人的權利義務。有人認為,被告分別對袁某和王某作出處罰,是兩項互相獨立的具體行政行為,因而,王某與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沒有關系,至少沒有直接利害關系。將其列為第三人是不合適的。但是,法院認為,王某雖然與被告處罰原告的具體行政行為沒有權利義務上的利害關系,但是存在事實認定上的利害關系,即法院審查被告對原告處罰所認定的事實的同時,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又要審查被告對王某處罰所定的事實。如果法院否定被告對原告所認定的事實,將可能對王某帶來同樣的結果,這種認定事實上的利害關系,也屬於法律上利害關系。⑦顯然,它不是所謂的"直接的利害關系"。

在另一個案件中,人民法院把與判決結果有利害關系(而且是通過民事法律關系作為中介形成的利害關系),與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組織當作第三人。某建安公司與縣公路局簽定了修築一座公路橋的行政合同,之後,某建安公司又與某水泥廠簽定了供應1000噸425號水泥的民事合同,明確規定該水泥將用於前行政合同指稱的公路橋。修橋工程開工後,縣公路局以工程質理要求較高為由,不同意建安公司簽定的供貨合同,要求建安公司購買另一水泥廠的名牌425號水泥,建安公司不同意。縣公路局單方面解除行政合同,導致某建安公司與某水泥廠的民事合同亦不能履行。建安公司提起行政訴訟,某水泥廠要求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訴訟。理由是縣公路局單方面
解除行政合同的行為侵害了其民事合同權益。法院認為,判決結果將影響民事合同的履行,故准許了某水泥廠的請求。⑧本案中,第三人與被具體行政行為的關系,並不是直接利害關系,而是間接利害關系(與判決結果有利害關系),並且這種利害關系是通過民事法律關系為中介。此外,在行政確權引發的行政訴訟案件中,原權屬爭議以外的他人主張權利的,因其權利將受到判決結果的
影響,故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由於行政主體的確權行為具有行政法上的公定力,對確權雙方和他人都具有法律上的確定力,從而使原來的民事法律關系轉化為行政法律關系,利害關系人因此而喪失提起民事訴訟的訴權,只能提起行政訴訟。⑨
所以,理解行政訴訟法關於第三人與被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規定,應以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對
個人、組織的權利義務已經或將會產生實際影響為標准,無需區分利害關系是直接還是間接,更不能將其限制為"以行政法律關系為中介。"
(二)行政主體能否作為行政訴訟的第三人?

當一個行政主體以另一個行政主體的管理相對人,即以民事主體身份出現時,在不涉及裁判職權爭議的前提下,行政主體可以作為行政訴訟的第三人。但是,在行政主體越權爭議的訴訟中,情況會是怎樣呢?請看下面的案例:

1997年3月,張某經某市某區文化局批准,辦理了文化部統一印刷、蓋有文化部套紅印章的"音像製品出租經營許可證",並經該區工商局登記後領取了"營業執照"。某日,市廣播電視局以張某未經該局批准,擅自在文化局辦理執照,違反了省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有關規定,限其在7日內到該局接受處理。處理時,該局通知張某須交出區文化局辦理的證件,並要辦新的許可證,否則將採取措施禁止經營。張
某認為市廣播電視局違法要求履行義務,向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受訴法院認為,雙方爭議涉及兩個職能部門的職權劃分,要想審查廣播電視局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關鍵要廣播電視局與文化局的職權范圍,誰是法定音像製品經營管理的適格行政主體,這可以通過審查廣播電視局提供的法律依據來確認,不必將文化局作為第三人,這樣,也不影響案件的審理。此外,將文化局作為第三人,就要裁判行政機關之間的職權糾紛,這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審查范圍,憲法和法律也沒有授予人民法院此種裁判權。因而沒有將文化局列為第三人。⑩

在另一個案件中,某縣林業局批准原告砍伐公路邊的林木,縣公路局為此對原告作出處罰決定。由於林業局與公路局的行政行為相矛盾,所以當原告起訴公路局時,公路局的處罰決定和林業局之間就形成了特殊的權利義務關系。如法院維持了公路局的處罰行為,就意味著林業局所作出的批准行政行為錯誤的;如人民法院撤銷了公路局的處罰決定,就意味著林業局的批准行政行為是合法正確的。正是基於這種利害關系,所以越權的林業局可以作為本案的第三人參加訴訟。⑾

這兩個案件的共同點是兩個沒有相互隸屬關系的行政機關,作出了相互矛盾的具體行政行為,即一個行政機關的批准行為,導致了另一個行政機關的處罰行為,他們的不同點在於,從實體上看,前一個案件屬於在前的批准行為合法,在後的處罰行為越權;後一個案件屬於在前的批准行為越權,在後的處罰行為合法。當處罰行為被提起訴訟後,批准行為的主
體在訴訟中充當何種角色,當然不可能依據實體問題(即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是否越權)作出判決,因為在案件審判以前,我們無法預知實體問題的結果。那麼,究竟以什麼標准來確定批准機關在訴訟中的角色呢?

一般而言,批准機關主動要求參加訴訟的情況並不多見。只要他主動要求參加訴訟,毫無疑問,他將要求以第三人的身份出現。依據行政訴訟法的原理,他必然維護自身的利益,提出自己的訴訟請求。其請求要麼是請求法院確認其批准行為的合法性。要麼是請求法院確認處罰行為的違法性。就第一個請求而言,如果相對人起訴,任何行政機關都無權直接要求人民法院確認其行為的合法性。就第二個請求而言,由於法院沒有審查行政機關職權爭議的法律依據,因而也是不可行的。所以,批准機關主動要求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於法無據。

另一種情況則比較復雜。當法院認為需要通知批准機關參加訴訟時,批准機關是否可以作為第三人呢?如果法院通知他以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只要批准機關提出有關職權問題的主張⑿,法院就要審查裁判行政機關的職權爭議。正如我們剛才論及的,在邏輯上形成了一個悖論,這顯然是不妥當的。所以,法院通知其作為第三人的唯一依據,就是他與處罰行為有事實上牽連,便於法院認定被訴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屬於越權。第三人自己無權提出有關職權問題的訴訟主張。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涉及兩個行政主體作出互相矛盾的決定,導致相對人對其中一個行政機關起訴的,另一機關主動要求以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的,應當裁定駁回;法院通知其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的,該行政主體也不能提出與職權有關的基本訴訟主張,⒀他只能支持原告的主張(因為不是共同被告,行政訴訟的性質決定了他不能支持被訴行政主體的主張
),並在必要的時候,(即有可能被判決承擔義務的時候)證明自己行為的合法性。其理論依據在於,他有可能因原告的敗訴而承擔相關的實體訴訟義務。這時,第三人正好相當於民事訴訟法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下一問題就是:行政訴訟第三人可不可以被判決承擔義務?這個問題我們將在後面討論第三人的權利義務時進行探討。
(三)參加訴訟的時間是在一審判決作出前還是在終審判決作出之前?

在民事訴訟中,如果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或需要承擔實體義務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由於特殊情況,未在一審判決作出前參加訴訟的,是否喪失了訴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他仍然可以參加二審訴訟。通過兩種方法解決,一是能通過調解結案的,通過調解結案,原審法院的判決視為被撤銷;二是不能調解結案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重審。鑒於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結案,不能機械地套用民事訴訟法的做法。

應該說,一審程序和二審程序只是同一完整訴訟程序的兩階段,只要一審判決沒有生效,第三人隨時可申請參加二審訴訟。這樣做有利於二審人民法院查清案件事實,對一審判決作出客觀正確的評價,避免損害第三人的利益。行政訴訟法第61條對二審判決規定了三種結案方式;1、駁回上訴,維持原判;2、依法改判;3、撤銷原判,發回重審。第一種方式顯然不能採用,第二種方式等於剝奪了第三人的上訴權,對其訴訟主張,實際上形成了一審終審,違背了我國行政訴訟二審終審的原則,也不能採用。唯一的辦法就是以一審法院認定事實不清為由,裁定撤銷原判,發回重審。這樣就保證了第三人享有上訴權,實際上是保護了其合法權益。但是,對於行政賠償訴訟,因為行政訴訟法第67條規定"可以適用調解",因而,可比照民事訴訟的辦法加以解決。

通過以上討論,我認為,行政訴訟第三人的基本特徵有四個:第一,第三人是與本訴所爭議的訴訟標的--具體行政行為有直接或間接的利害關系。這也是第三人參加到訴訟中來的法律根據。第二,第三人是在訴訟已經開始、判決作出以前參加到他人本訴中來的個人或組織(當然應當包括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行政主體)。第三,第三人在訴訟中有獨立的訴訟地位。第四,第三人通過個人申請或者由法院通知的方式參加訴訟。
二、關於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種類

我國行政訴訟第三人制度雖然借鑒了民事訴訟第三人制度的原理,但是並未作有獨立請求權和無獨立請求權的劃分。這是由行政訴訟自己的特點決定的。有的學者認為,在行政訴訟中不存在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這是因為第三人與原告同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而不能把本訴中的原告和被告都作為行政訴訟的被告(把本訴中的原告作為被告時,則不成其為行政訴訟)。實踐中,後參加訴訟的人既不同意原告的訴訟主張,也不同意被告的訴訟主張,而提出自己的訴訟主張是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後參加訴訟的人具備起訴條件,可以列為共同原告。⒁依筆者之見,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因為該觀點以民事訴訟法中關於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理論為依據,自然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事實上,行政訴訟第三人制度和民事訴訟第三人制度是兩種不同的訴訟制度,當然會有同的運作方式。行政訴訟第三人既不同於民事訴訟中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也不同於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民事訴訟中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依據,是"自己認為"對他人爭議的訴訟標的,不論全部或部分,享有獨立的實體權利人的資格。他以起訴的方式參加訴訟,既不同意原告的主張,也不同意被告的主張,把原被告都當作被告。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依據是他與爭議的一方有利害關系,但他對他人爭議的訴訟標的沒有獨立的實體權利,他站在原告或被告的立場上,間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只要他支持的一方敗訴,就有可能承擔某種法律義務。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依據,則是他與他人爭議的標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有直接或間接的利害關系,他提出的主張有兩種可能性:1、既不同意原告主張,也不同意被告的主張;2、同意原告或被告的主張。當然,他也有可能不提出任何主張。當他支持的一方當事人敗訴以後,也有可能被判決承擔某種義務。可見,機械套用民事訴訟第三人制度的"兩分法"來劃分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種類是不合適的。

當前,很多學者在學理上對行政訴訟第三人主要採取列舉式的分類方式,難免掛一漏萬,而且極易引起爭論。我們認為,通過對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科學分析,進行概括式的分類是十分必要的。在這方面,有人已經做了有益的嘗試,如以"利害關系"為標准,有的學者將行政訴訟第三人分為直接利害關系第三人和間接利害關系第三人。⒂也有的學者將行政訴訟第三人分為三種類型:必然性利害關系第三人、或然性利害關系第三人和預決性利害關系第三人。⒃這種分類方法,存在不夠直觀、語意不確定、可操作性不強等缺點。還應探索更科學的分類方法。
根據行政訴訟的基本原理,結合行政訴訟實際特點,以第三人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利害關系為標准,可以對行政訴訟第三人作如下分類:
(一)權利關系第三人;(二)義務關系第三人;(三)事實關系第三人;
(一)權利關系第三人
權利關系第三人是指由於其權利受到了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不利益處分的消極影響,參加到行政訴訟中來,提出自己獨立訴訟主張的個人、組織。

之所以把這種第三人定義務"權利關系第三人",是因為當行政主體所做具體行政行為被確認違法時,該第三人可能會因此而獲得、恢復或增加某種實體性權利。從這個角度看,行政主體因為行政職權爭議參加訴訟,不可能成為權利關系第三人。只有當他以"個人、組織"的身份參加訴訟時,才有可能成為權利關系第三人。

依照行政法學原理,具體行政行為的不利益處分包含兩種情況:一是指行政主體通過具體行政行為使相對一方的個人、組織被剝奪已有某種權利的行為;二是行政主體通過具體行政行為使相對一方的個人、組織承擔一定義務的行為。這兩種具體行政行為使相對方受到了不利益處分的消極影響,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1、治安行政處罰案件中的受害人、被行政主體處罰的一方。如果被處罰人對行政處罰起訴,則受害人為權利關系第三人。如果受害人不服行政處罰作為原告起訴,則被處罰人為權利關系第三人。
2、行政處罰案件中的共同被處罰人。如果只有一部分被處罰人作為原告起訴,另一部分被處罰人屬權利關系第三人。

3、行政確權案件的權屬爭議人。如果一部分權屬爭議人不服行政確權決定而向法院起訴的,沒有被確定為權利主體的權屬爭議人都屬於權利關系第三人。而被確定為權利主體的一方,屬於義務關系第三人。
4、行政裁決案件中強制性補償案件、賠償裁決案件的一方不服 裁決而向法院起訴的,另一方屬於權利關系第三人。

5、行政處罰案件被處罰的利益波及人,即被處罰人租憑他人房屋、租借(租用)他人交通運輸工具、播放工具等實施某種行為被採取查封、扣押、凍結、拍賣等措施的,其利益波及的人,在被處罰人不服處罰行為而向法院起訴時,屬於權利關系第三人。

6、行政許可(一般為排他性行政許可)案件中的未起訴的許可爭議人。如果一部分許可爭議人不服行政許可行為而向法院起訴的,另一部分許可爭議人為權利關系第三人,被許可人為義務關系第三人。
7、行政合同被行政主體單方解除或變更的,如果相對方向法院起訴的,因行政合同解除或變更受到不利影響的利益波及人,為權利關系第三人。

8、行政徵收、行政徵用案件中,被徵收或徵用的人之外對徵收、徵用行為主張權利的他人。如果被徵收、徵用的個人、組織不服而向法院起訴的,該他人屬於權利關系第三人。
9、其他受到不利益處分消極影響的其他人。
(二)義務關系第三人

義務關系第三人是指由於其權利受到了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授益處分的積極影響,或者參與了不利益具體行政行為,而未被列為被告或不具備被告資格,參加到行政訴訟中來,提出自己獨立訴訟主張的個人、組織。

之所以把這種第三人定義為"義務關系第三人",是因為當行政主體所做具體行政行為被判決違法時,該第三人可能會因此而被判決承擔某種實體性義務,即被剝奪、喪失或減少某種實體性權利。

從概念可以看出,義務關系第三人包括兩類:第一類是由於受到了授益處分的積極影響,而參加到訴訟中來;第二類是由於參與了對原告的不利益具體行政行為,而未被列為被告或根本不具備被告資格,而參加到訴訟中來。

❽ 偽稱「馳名商標」應如何定性

工商執法人員隨即對這個加油站進行了檢查,發現其銷售的機油上標注有「馳名商標———齊花」字樣。經進一步調查,證實「齊花」商標取得了《商標注冊證》,是注冊商標,但並未被認定為馳名商標。該種行為應如何定性處罰呢? 第一種意見認為,當事人行為違反了國家工商局制定的《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第三條「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負責馳名商標的認定與管理工作。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認定或者採取其他變相方式認定馳名商標」的規定,依據《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第十二條「未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偽稱商標為馳名商標,欺騙公眾的,由行為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視其情節予以警告,處以違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罰款,但最高不超過三萬元,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萬元以下的罰款」的規定處罰。 第二種意見認為,當事人的行為違反了《產品質量法》第五條、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八條的規定,屬於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行為,應當依據《產品質量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處罰。 那麼,馳名商標是否屬於質量標志呢?《產品質量法》所指的質量標志有:產品質量認證標志、檢驗機構檢驗合格證書及封記、產品合格證明,不包括名優標志。顯而易見,馳名商標不屬於質量標志。因此,本案也不能適用《產品質量法》定性處罰。 第三種意見認為,當事人的行為可以參照《商標法》關於冒充注冊商標行為的規定予以定性處罰。筆者認為,「參照」的發言權屬於具有解釋權的部門或者機構,比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家工商總局等單位。縣級工商機關無權決定能否「參照」。並且本案涉及商標本身就是注冊商標,不存在冒充注冊商標的問題。 第四種意見認為,當事人的行為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九條第一款「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信息,不得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規定,應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條第(六)項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筆者贊同第四種意見。 □山東省鄒平縣工商局 夏延江 日前,某縣工商局執法人員在對一食品加工廠進行日常巡查時,發現該廠所生產的「棒娃娃」牌餅乾的包裝袋及外包裝箱上面都印有「中國馳名商標」字樣。執法人員有所懷疑,於是立案調查,後查明:這個食品廠所用的「棒娃娃」商標取得了《商標注冊證》,是注冊商標,但並未被認定為馳名商標。該廠負責人也證實,之所以這樣做,只是為了顯得該餅乾的名氣大,以有利於銷售。 一種意見認為,當事人在所使用的商標沒有被認定為馳名商標的情況下,擅自在商品的外包裝上印製「中國馳名商標」字樣,已經構成偽造認證標志的違法行為,應依據《產品質量法》第五十三條「……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的規定對其進行處罰。 另一種意見認為,馳名商標是個法律概念,並不是商品上的一種質量認證標志,不像我們常見的方圓認證標志、長城認證標志等。馳名商標是指在中國為相關公眾廣為知曉並享有較高聲譽的商標。當事人擅自在商品的外包裝上印製「中國馳名商標」字樣,足以讓消費者誤認為該商標已經被認定為馳名商標。絕大多數消費者對是馳名商標的商品充滿信賴,這樣當事人就能爭取更多的交易機會,必然會損害同行業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蒙蔽廣大消費者,最終破壞的是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因此這種偽稱「中國馳名商標」的行為應當定性為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違法行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其中的「等」,參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法[2004]96號)其中的解釋———四、關於法律規范具體應用解釋問題……法律規范在列舉其適用的典型事項後,又以「等」、「其他」等詞語進行表述的,屬於不完全列舉的例示性規定。以「等」、「其他」等概括性用語表示的事項,均為明文列舉的事項以外的事項,且其所概括的情形應為與列舉事項類似的事項。由此可見,將普通的注冊商標偽稱為「中國馳名商標」,是對生產者使用在商品上商標的信譽作虛假宣傳,應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四條對當事人進行處罰。 筆者贊同第二種意見。□山東省蒼山縣工商局王紀新

❾ 案例分析題 王某,某縣工商局公務員。2006年1月10日在檢查中,將無照攤商李某打傷。縣工商局對王

1、王某能提起抄申訴 公務員對其襲所在機關做出的涉及本人權益的人事處理決定不服,依法向原處理機關、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或者作出該人事處理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提出重新處理的意見和要求
2、可以向縣工商局 或者 縣公務員局 或者 市工商局申訴

與某縣工商局認定王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