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將在2018年底前基本實現村居法律顧問全覆蓋是真的嗎
中國將在2018年底前基本實現村居法律顧問全覆蓋,讓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解決日常生活版中的法律問權題。司法部部長張軍24日在全國司法廳(局)長會上這樣表示。
司法部部長介紹,在貧困邊遠地區的農村,智能手機、網路的使用已非常普遍。一份權威調研報告統計顯示,有的縣農民人均手機擁有量0.69台,其中智能手機佔66.9%。張軍建議,有關部門要用好這一條件和優勢,在縣、鄉、村建起不同層級的微信群,讓村居法律顧問成為老百姓時刻在線的法律顧問。
② 為何要讓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延伸至基層
司法部近日出台《關於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針對相關問題,司法部有關負責同志回答了記者提問。
在法律治國的國家,美國公民都應該享有平等的法律服務。
③ 法律服務工作者個人工作室怎麼放在網上
在淘寶開店,弄法律服務網店
④ 新的縣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包括哪些服務項目
1,法治宣傳類
發布動態法律資訊服務,法律法規、典型法治案例檢索、咨詢服務,法專治宣傳教育屬陣地服務,推廣法治文化服務。
2,法律服務類
村(社區)法律顧問,7天*24小時在線法律咨詢服務,法律服務行業信用信息查詢服務,特定對象公證減、免費服務,遺囑公證減、免費服務,律師參與信訪接待服務,法律援助來訪咨詢服務,民事、行政案件法律援助服務,代理申訴案件法律援助服務,刑事案件法律援助服務,司法鑒定免費咨詢服務,司法考試考務服務。
3,矛盾糾紛調解類
普通民事糾紛調解服務,專業性糾紛調解服務。
4,特殊人群服務類
刑釋人員回歸接送服務,刑釋人員幫教服務,刑釋人員安置服務,提供遠程親情視頻會見服務,獄務公開服務,後續照管服務。
⑤ 律師調解需要怎麼落地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律師調解試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決定在北京、黑龍江、上海等11個省市開展律師調解試點工作。公眾普遍認為,這是我國訴訟制度和律師制度的一項重要改革,有利於降低司法負荷、化解社會矛盾、提升律師作用。
當然了,律師主持和參與調解工作要想真正發揮實效,還需要更深入的機制改革和更有力的制度配套。
首先,要賦予和強化律師的調查取證權。打官司就是打證據,主持調解同樣離不開最基本的證據支持和事實判斷。目前我國律師的調查取證能力幾乎為零,收集證據幾乎全部依靠公檢法或者行政部門。
民事訴訟中,法官常常因為工作強度太大而不願再去調取證據,當事人又常常因為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和提供相關證據,導致很多案件因為證據問題偏離實體公正。甚至某些情況下,釀成重大的極端事件。律師在調查取證方面的現狀不改變,律師調解工作很可能無法行穩致遠,矛盾最終還是會繞過調解湧向法院。
其次,律師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力量,對律師的角色定位要摒棄工具主義思維。律師在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方面具有獨特的專業優勢、職業優勢和實踐優勢。但律師必須保持民間力量的屬性,避免在調解過程中失去主體性,甚至成為司法或者行政機關的替身。只有信任律師群體的職能作用,真正保障律師的執業權利,提高律師的社會地位,才能夯實律師主持和參與民事調解活動的社會基礎。
律師調解還是非常有必要實施落地的。
⑥ 公益法律服務中心內設部門應該有哪些
據了解,該機構內設法律服務科、綜合協調科等部門,由市公職律師事務所、市專司法局、市律師屬協會等部門根據業務需求派駐專業人員開展工作。以「窗口化、綜合性、一站式」的服務模式,為市民提供公益性法律咨詢,司法考試和司法鑒定咨詢、指引,公正咨詢、受理以及人民調解咨詢等服務。
針對百姓對公共法律服務需求日益增長的現實,該機構將突出公益性、均等性、普惠性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務,使公共法律服務更加專業化、綜合化、便捷化。
⑦ 居民委員會屬於什麼機構
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同城市基層政權的關系居民委員會同城市基層政權的關系是:居民委員會在市轄區人民政府、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街道辦事處的指導下進行工作,市、市轄區人民政府的有關部門也可以對居民委員會有關的下屬委員會進行業務指導。
這些單位如需要居民委員會或其下屬委員會協助工作,應當經市、市轄區人民政府或其派出機關同意並統一安排。
(7)居民委員會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第二條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對居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居民委員會協助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開展工作。
第三條居民委員會的任務:
(一)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愛護公共財產,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二)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的公益事業;
(三)調解民間糾紛;
(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
(五)協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等項工作;
(六)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第四條居民委員會應當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活動,可以興辦有關的服務事業。居民委員會管理本居民委員會的財產,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侵犯居民委員會的財產所有權。
第五條多民族居住地區的居民委員會,應當教育居民互相幫助,互相尊重,加強民族團結。
⑧ 國內公共法律服務熱線電話
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如有幫助,請採納並點贊本回答!
⑨ 法律服務中心是做什麼的
法律服務中心的崗位職責是:
為政府法制工作和依法行政決策提供法律咨詢服務;協調、組織省政府及其部門立法項目的前期調研論證;本省涉及WTO方面法規、規章的收集、整理、編譯;組織開展國內外行政法治領域業務交流、學習考察;負責省政府法制網站的維護管理;提供訴訟、非訴等法律涉訴業務代理;完成上級領導交辦的各項工作。
⑩ 居民委員會的相關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一號)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於1989年12月26日通過,現予公布,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楊尚昆1989年12月26日
第一條為了加強城市居民委員會的建設,由城市居民群眾依法辦理群眾自己的事情,促進城市基層社會主義民主和城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對居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居民委員會協助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開展工作。
第三條居民委員會的任務:
(一)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愛護公共財產,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二)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的公益事業;
(三)調解民間糾紛;
(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
(五)協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等項工作;
(六)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第四條居民委員會應當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活動,可以興辦有關的服務事業。居民委員會管理本居民委員會的財產,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侵犯居民委員會的財產所有權。
第五條多民族居住地區的居民委員會,應當教育居民互相幫助,互相尊重,加強民族團結。
第六條居民委員會根據居民居住狀況,按照便於居民自治的原則,一般在一百戶至七百戶的范圍內設立。居民委員會的設立、撤銷、規模調整,由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決定。
第七條居民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共五至九人組成。多民族居住地區,居民委員會中應當有人數較少的民族的成員。
第八條居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本居住地區全體有選舉權的居民或者由每戶派代表選舉產生;根據居民意見,也可以由每個居民小組選舉代表二至三人選舉產生。居民委員會每屆任期三年,其成員可以連選連任。年滿十八周歲的本居住地區居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按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第九條居民會議由十八周歲以上的居民組成。居民會議可以由全體十八周歲以上居民或者每戶派代表參加,也可以由每個居民小組選舉代表二至三人參加。居民會議必須有全體十八周歲以上的居民、戶的代表或者居民小組選舉的代表的過半數出席,才能舉行。會議的決定,由出席人的過半數通過。
第十條居民委員會向居民會議負責並報告工作。居民會議由居民委員會召集和主持。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十八周歲以上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的戶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組提議,應當召集居民會議。涉及全體居民利益的重要問題,居民委員會必須提請居民會議討論決定。居民會議有權撤換和補選居民委員會成員。
第十一條居民委員會決定問題,採取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居民委員會進行工作,應當採取民主的方法,不得強迫命令。
第十二條居民委員會成員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辦事公道,熱心為居民服務。
第十三條居民委員會根據需要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成員可以兼任下屬的委員會的成員。居民較少的居民委員會可以不設下屬的委員會,由居民委員會的成員分工負責有關工作。
第十四條居民委員會可以分設若干居民小組,小組長由居民小組推選。
第十五條居民公約由居民會議討論制定,報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備案,由居民委員會監督執行。居民應當遵守居民會議的決議和居民公約。居民公約的內容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
第十六條居民委員會辦理本居住地區公益事業所需的費用,經居民會議討論決定,可以根據自願原則向居民籌集,也可以向本居住地區的受益單位籌集,但是必須經受益單位同意;收支帳目應當及時公布,接受居民監督。
第十七條居民委員會的工作經費和來源,居民委員會成員的生活補貼費的范圍、標准和來源,由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規定並撥付;經居民會議同意,可以從居民委員會的經濟收入中給予適當補助。居民委員會的辦公用房,由當地人民政府統籌解決。
第十八條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編入居民小組,居民委員會應當對他們進行監督和教育。
第十九條機關、團體、部隊、企業事業組織,不參加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但是應當支持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的工作。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討論同這些單位有關的問題,需要他們參加會議時,他們應當派代表參加,並且遵守居民委員會的有關決定和居民公約。
前款所列單位的職工及家屬、軍人及隨軍家屬,參加居住地區的居民委員會;其家屬聚居區可以單獨成立家屬委員會,承擔居民委員會的工作,在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和本單位的指導下進行工作。家屬委員會的工作經費和家屬委員會成員的生活補貼費、辦公用房,由所屬單位解決。
第二十條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居民委員會或者它的下屬委員會協助進行的工作,應當經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同意並統一安排。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的有關部門,可以對居民委員會有關的下屬委員會進行業務指導。
第二十一條本法適用於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所在地設立的居民委員會。
第二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本法制定實施辦法。
第二十三條本法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
1954年12月3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條例》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