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元經濟結構對我國經濟影響
二元經濟結構一般是指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並存的經濟結構。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主要表現為:城市經濟以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為主,而農村經濟以典型的小農經濟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衛生和教育等基礎設施發達,而農村的基礎設施落後;城市的人均消費水平遠遠高於農村;相對於城市,農村人口眾多等
受城鄉二元保障結構,和在城鎮又存在明顯的國有和集體二元結構的制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覆蓋范圍狹窄,養老保險只是覆蓋到了城鎮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職工、部分企業職工和少數個體勞動者,醫療保險暫時也還沒有覆蓋各類企業職工和自由職業者。那些沒有參加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基本社會保障的人要使自己病有所依,老有所養,就要靠自己或購買商業保險或投資或增加個人儲蓄的方式為自己保障。但是在我國現階段,商業保險的發展還不是很成熟很規范,並且商業保險是以盈利為目的,對參保人員的范圍有嚴格的限制,讓人們不敢放心購買;另一方面,我國投資渠道的狹窄和投資工具的匱乏以及股票市場的低迷狀態和時而的不規范,使得投資者不敢貿然行動。於是儲蓄成了最安全的資金去處,為了養老,為了突發事件,乃至為了子女的教育,居民選擇了把儲蓄作為了自己的「個人保障」。
通過比較分析,至少可以發現中國居民儲蓄變動的幾個主要社會經濟特點:
(1)中國居民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居世界前列。
(2)個入儲蓄率(每年個入新增儲蓄額/每年個人可支配收入)顯著提高。因而,中國居民儲蓄具有長期行為的動機。
(3)個人儲蓄總余額巨大,與當年個人可支配收入幾乎等額,有些年份甚至超過當年個入可支配收入。並且居民儲蓄支出范圍還比較小,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被迫儲蓄的性質。
(4)由於國民收人分配格局的變化和個人儲蓄率的提高,全國總儲蓄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個人儲蓄上升,而政府儲蓄和企業儲蓄下降。
(5)1988年儲蓄增長率較上年增長率下降13.6個百分點,而1994年儲蓄增長率較上年增長率上升14.9個百分點。1988年和1994年同樣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兩個高通脹年,但在儲蓄增長率上反映出兩個完全不同的態勢。這表明在通脹環境下,由於居民心態及其心理承受力的不同,反映對儲蓄的行為結果不同。
(6)城鄉人均儲蓄存款額相差近10倍之多,說明中國城鄉社區居民在收入、消費以及儲蓄社會心理預期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中國居民儲蓄具有明顯的二元社區儲蓄結構特徵。
(7)邊際儲蓄傾向呈非規則變化,有的年份高達60%,而有的年份出現負值6個百分點,最高和最低之間相差10倍之多。
② 為什麼中國物價那麼高
中國的紙幣越發是全球最嚴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