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股權轉讓協議來的自認定應以股東意思自治為原則,只要協議不違反法律上禁止轉讓的規定,就具有法律效力。工商登記並不是股權轉讓協議的生效要件,未經登記並不能認定股權轉讓協議無效,只是不能產生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
Ⅱ 股權是以工商注冊為准還是股東名冊為准
工商登記的效力大於股東名冊,如果主張工商登記是假,股東名冊才是真實的,需提供其它證據,如出資記錄、協議、會議記錄及章程等。
Ⅲ 我們公司的股東名冊有記載我的名字,但是工商登記沒登記我,這要怎麼辦
你可以要求公司在工商行政部門進行登記變更,否則你是存在項目部分,不存在法律意義的公司整體股份的一部分
Ⅳ 股權轉讓和工商登記,股東名冊發生沖突時,以那個為准
這個涉及股東身份的認定,以哪個證據作為確權的依據,股權轉讓協議、股東名冊、出資證專明、工商登記屬?首先需要弄清楚何為股東,按照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的規定,股東身份的取得可以通過依法受讓股權或者履行出資義務而取得,因此,是否具備股東身份,關鍵性的證據是看是否依法受讓了股權或者依法對公司履行了出資,這是根本。工商登記備案以及股東名冊記載均是在依法受讓或者出資之後隨後產生的登記行為,這些登記行為本身不具有創設股東資格的效力,只具有對外宣示、公示的效果。因此,根本上講應以股權轉讓作為確認股東身份的關鍵性證據,再綜合考慮工商登記等因素而定。當然,如果沒有工商登記是無法對抗善意第三人的。
Ⅳ 是股東協議簽訂後就生效,還是工商變更後生
如果涉及股權向公司股東以外的第三人轉讓股權,如果因沒有履行通知義務,或者表決程序,在障礙沒有排除之前,可能出現合同無法履行的情況,既使履行不能,也並不直接影響協議效力。只是權利人可以選擇解除合同,並可以要求對方賠償損失。
結論:工商登記或者變更登記,並不影響《股東協議》或者《股權轉讓協議》的效力。
Ⅵ 若不在工商登記,是否就不是真正的股東
只有股東名冊才是認定股東資格的首要依據,是否進行工商登記,隻影響內已經取容得的股東資格能否對抗公司、股東之外的第三人。根據公司法第三十三條規定,股權轉讓應當以股東名冊為准,即經載入股東名冊後,出資人或受讓人才能夠成為公司股東,才能夠行使股東的各項權利。
正常股東出資都會被登記在工商局的檔案里。現實中有一些情況,比如出資人不想自己的名字登記在工商局,或者公司不希望有太多的股東登記到工商局,就會將一部分股東的股份登記在別的股東名下。這樣,登記在工商局的股東就俗稱工商股東。
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一般都會簽署股權代持協議以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重點明確隱名股東的股東權利。
Ⅶ 股東未在工商備案,但在公司股東名冊上有占股比例,如果公司上市後能得到那些好處呢
沒有好處。
未經工商局備案的,法律上沒有股東權益。即使公司內部有記錄,未寫入公司章程,「股東」只是說說而已。
Ⅷ 股東名冊沒在工商局登記有效嗎
變更登記申請表 股東會決議 章程修正案 股權轉讓協議 股東身份證復印件
Ⅸ 內部協議與工商登記不一致時股權份額怎麼認定麻煩告訴我
月咫李晨律師、、了J襯蕊60o/o髻黔翼l某的內部協議與「」蜚息不致,應當以哪個為准?讀者專:陳金氏陳金成讀屬者:您好!您來信咨詢所涉及的是實踐中常見的問題,即公司內部約定與工商登記不一致狀態下的股權認定,可以明確回答您的是:工商登記文件不是確認股權份額的唯一依據,若有證據證明登記事項與事實不符,不能僅憑登記文件時爭議事實作出認定。本案中,AAA公司的工商登記手續系委託代理機構辦理,注冊資金的繳付系墊資完成,可見股東在公司設立時並無實際的出資行為,公司章程關於股東出資金額的約定與事實不符。您與王某簽署的合作協議補充協議,是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雖然未經登記不產生時抗第三人的效力,但是在公司內部對您和王某兩位股東具有法律約束力,可以作為確認股東投資比例的文件。本案中,王某提起的是股東權確權訴訟,這類案件是公司內部糾紛,一般發生在股東與股東、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股東與公司之間。時一個規范的有限責任公司而言,股東所簽署的章程、公司的股東名冊、公司簽發的出資證明書,三者對於股東所持股權的記載應當相互一致。因此,公司設立時應當完整置備上述三個文件,且保證相互內容一致,三者都是確認股權的有效證據。然而實
Ⅹ 公司章程、工商登記記載的股東與股權證持有人不一致,股東身份以哪個為准疑難問題,請高手作答。
您好,您的問題已獲悉,我的初步解答如下:
首先,您的問題屬於股東身份確認范疇回,理論上答以是否實際出資為標准分為實質說與形式說兩種觀點;實務中也存在股東協議、公司章程、出資證明書、股東名冊、工商登記、股權轉讓合同等不同證據的沖突。
其次,隨著司法實務的發展,近年來對於股東身份確認的司法審判多以形式說為准,因為股東既然是一種身份、公司既然是一個組織且具有法律人格,那麼股東成為公司的成員必須得到公司的認可,否則其僅為持股人、享有證券持有人的權利。
最後,鑒於司法審判實踐的經驗,以及上述對於身份的要求,理應以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工商登記等「外觀主義法理」之原則加以確認。
順頌商祺
田嘉龍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