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未來的農村的文章
回顧了安徽省臨泉縣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和廣東省南海市土地股份制度的改革歷史後,我們對今年起步的重慶和成都兩市所進行統籌城鄉改革中的類似的土地制度改革模式的利弊分析也就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以重慶市為例。按照重慶市的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的政策,其改革出發點與當初安徽臨泉縣和廣東南海市的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大致相同,即都是力圖在保持現有的土地集體所有制條件下力圖實現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同時便於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但是重慶市的做法卻更加多樣化,也具有了一定的靈活性。
比如,按照重慶市政府辦公廳2007年9月12日發布的一份題為《關於加快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發展的意見(試行)》的文件的第四條,該市「鼓勵多種形式流轉土地」,並且允許「農民在流轉承包土地時,可以採取轉包、轉讓、出租、互換、入股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方式進行。農村土地流轉的受讓方可以是承包農戶,也可以是其他按有關法律及有關規定允許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和個人。」[1] 這一條最後一句限定了土地流轉的受讓方的性質,也就是其它承包農戶或所有合法的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與個人。與臨泉縣經驗相比,受讓方不再那麼具體,而是採取了模糊處理的方式,當然,涉及面則是更寬了。但是與臨泉縣經驗不同的是,由於政府不是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因而政府不再可以受讓或租賃農民的土地了。
該市還允許農民用自己的土地承包權出資入股合作社或有限責任公司、獨資公司以及合夥公司等。[2]這里,合作社好歹不是鄉鎮政府或龍頭企業而是農民自己的經濟組織,而以土地參股有限公司等也起碼是以土地入股的農民自己做了公司的股東,並不是把土地交由其它與農民本身無關的集團或組織去經營。從這個意義上說,重慶市的做法的確是比當年的安徽省臨泉縣的做法要好得多,似乎是更符合農民利益的。而且,重慶市的做法與存在許多缺陷的只有一種入股土地股份公司方式的廣東南海的經驗相比,也讓農民在決定自己擁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去向時擁有了更多的選擇餘地。
重慶市的做法還不止這些。在集體建設用地問題上,重慶市提出要「探索建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制度。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其他有關規劃的前提下,集體經濟組織可以利用已依法批准並取得集體土地使用權證的集體建設用地從事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經依法批准,可以採用土地使用權入股的方式參與農業生產經營和營利性農村基礎設施的開發,也可以單獨或與社會資本、龍頭企業聯合興辦企業,還可以在取得本組織多數成員同意的前提下以各種形式流轉其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積極運用建設用地指標置換與周轉政策,支持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及指標跨區域有償、合理流轉與轉讓。」這里,重慶市的做法汲取了當年南海市入股股份公司甚至還有崑山市的類似的經驗。農民參股的合作社也好,有限責任公司也好,起碼都是合法的法律主體,比南海的那些行政村與股份公司兩塊牌子一種機構的股份公司的法律地位要明確得多。當然,這種將土地使用權入股合作社或有限公司後的法律和市場風險也就更加現實地存在了。
與南海經驗一樣,重慶市也允許農民將自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有償出租,即在土地權屬不變的前提下,農民可以以租賃合同的方式把土地承包經營權出租給業主進行規模化經營,農民按合同收取租金,業主在經營活動中優先安排流轉農民務工。農民不但可以通過出租土地獲取收益,還可以通過在土地上務工獲取勞務收入。這種做法與南海不同的是,它除了也允許集體建設用地集中統一出租開發外,並沒有規定非要以某個集體經濟組織,如土地股份公司的名義去出租農民的土地使用權,而是也允許了農民個體單獨出租土地的可能性。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統籌城鄉綜合改革下的土地流轉制度改革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與臨泉和南海的單項改革不同的是,重慶市的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的重點是擬與現有的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進行配套,根據「社會保障換承包地、住房換宅基地」的思路,還出台了一系列鼓勵農民退出土地轉為市民的新的城市化政策。比如,上述文件第六條規定,「進一步做好農村勞動力和農村人口轉移工作,鼓勵更多的農民進入城鎮轉變身份。鼓勵長期外出遷入城鎮並有穩定職業和固定住所的農民自願放棄承包土地。對自願放棄承包地的農民,各區縣(自治縣)可結合實際,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給予補償、補助。自願放棄承包地並遷入城鎮定居的農民,應享受與遷入地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社會保障。」[3]
但是,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重慶和成都兩市在推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這個改革措施時,都沒有提及被農民「自願放棄」的承包土地最後將歸何處?是屬於拿錢給予補償並提供社會保障來買斷農民土地承包權的城市政府呢?還是仍然屬於土地的原發包方——集體經濟組織?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因為這裡面不僅牽涉到依法行政的問題,其中還有一個很大的經濟利益問題。當然,更是一個土地所有權的歸屬的大是大非的法律問題。這個問題如果不從法律和政策上,也就是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好,重慶市所推出的這類改革設想和措施必將動搖和毀壞我國現行的保護合法的公私財產不受侵犯的憲法和所有民商法體系。所以,我們絕不能繞開土地所有權問題來推行土地的流轉。而且,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好將直接影響這一政策的可操作性。
但不管怎樣,應該說,重慶市的改革措施相對於當年安徽臨泉和廣東南海的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的試驗來說還是有很多進步的,也盡量在克服、避免和減少前兩次改革中所存在問題。而且,重慶和成都兩市將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的改革與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城市化過程中力圖更好地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還是很有意義的。但是盡管如此,由於這些改革沒有觸及現有的土地集體所有制度,而依然是在這個所有制度下的土地的使用權上做文章,重慶和成都兩市的土地流轉制度改革還是存在很多難以克服的問題的。如果將這些問題歸納一下,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蘊藏著難以預料的社會和政治危機
允許承包經營權出資入股合作社或有限公司,也就等於將承包經營權折算成一定的股價,不僅算是參股農民的股金了,也算是合作社或有限公司注冊資金的一部分或叫合作社或有限公司的財產了。根據我國現有法律,合作社與有限公司均為法人,它們對其擁有的資產享有佔有、使用和處分的權力,並以這些財產對其債務承擔責任。[4] [5] 既然要經營,合作社或有限公司就有可能經營虧損或失敗,也有可能破產。也就是說,如果這些經濟組織經營失敗,農民入股的土地使用權也就被抵債清盤了。這種分析並非危言聳聽,因為與南海的大多是非法人形式的股份公司不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參股這些法人性質的經濟組織,破產失地的風險就可能隨時會發生。可以預想,如果我們無視這個問題強行推行下去,不要三五年,這類先天不足的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合作社或有限公司很可能會出現一個破產潮,大批的被允許做了所謂股東的農民將失去土地,淪入破產隊伍,一旦蔓延開來,就可能在我國造成相當嚴重的社會問題。
按照國際合作社運作的通行做法,農民社員一般不會用自己的固定資產去參股合作社,而是用土地和房產等固定資產以外的資產,如資金和技術等入股組建合作社的。這樣,即使今後所參與的合作社經營失敗也不至於讓農民將自己及全家賴以生存的土地和房屋也隨之丟失掉。私人興辦有限責任公司也大多會按此方式處理參股問題。比如,沒有誰會犯傻到用自己的住房去變換成公司股權辦公司的。既便這個世界上可能存在極少數這類帶有賭博性質的以自己賴以生存的固定資產入股經濟組織的案例,那也不過是用自己所有的土地或房屋進行抵押並將貸款來的資金,而不是直接就用所有權派生出來的所謂經營權進行參股的。
本文之所以明確反對這么做的原因至少有三個:一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合作社還是有限公司都不是沒有經營風險的經濟組織。一旦經營失敗,合作社或公司面臨清盤,屆時我們的農民股東還能夠維持起碼的生存條件嗎?不淪落街頭成為社會動盪的根源那才怪哩。二是繞開了土地所有權的所謂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股權價值將如何評估呢?一個全部是用無法抵押貸款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構成股權的合作社或有限公司還是一分錢沒有。它將如何運作呢?可見,這種做法根本就不具有可操作性。三是所謂承包經營權即便在政策允許和鼓勵下轉化成了股權,然後經合作社和有限公司的各種的或多次的抵押或買賣,其股權結構恐怕早已面目全非。那時,如果土地的所有權行使人,即那個所謂的集體經濟組織什麼時候再根據相關法律站出來主張合作社或有限公司的權利時,現有的所有法律體系還不完全亂了套?我真的不知道屆時重慶市政府該如何向農民們交代?
像這種完全有站得住腳的質疑還有許多,這里也不準備一一列舉了。我想說的是,我們即使要支持農民加入合作社或組建有限公司參與市場競爭,我們的政府也的確是沒有任何必要非要將本來非常簡單的事情搞得那麼復雜,也不必無視國際慣例非要創造出這么一個世界獨一、全球無二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社企的而且還可能在未來給自己造成無數理論、實踐和法律麻煩的特色改革措施來的。現在的農民無論參股合作社還是有限公司都缺乏資金,這是事實。但政府完全可以採用提供低息或貼息貸款的方式給予農民以創業支持,實際上也花不了多少錢。而且,向創業農民提供貸款貼息也應該是我們的一直在宣傳自己要向農村提供更多公共服務產品的政府的一個基本的責任啊!可我們的政府放著陽關大道不去走,非要走上這么一條充滿政治和經濟風險而且前面也看不到任何方向的荊棘小路。這是很讓人難以理解的。
如果說,我們這么做是為了土地更好地流轉集中,實行農業的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那也不能這么做。與之目標相同的安徽臨泉改革試驗之所以失敗,其根源就在這里,即用一個聽起來很偉大的目標來掩飾自己實際上很卑下的損害農民土地權益的真實意圖。其實,我們還有更好的路徑去達致這一發展目標。那就是,我們將土地所有權還給農民。地權歸農是解決土地流轉問題並防止潛在社會危機的唯一途徑。政府向願意繼續從事農林牧副漁養業的農民提供資金興辦合作社,讓農民能夠有條件也有能力在保留自己的土地所有權以及這個所有權所派生的所有土地權益的基礎上毫無後顧之憂地去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向願意創業的農民提供資金興辦有限公司或個人獨資或合夥公司並提供社會保障,讓這些脫離土地的農民能夠有條件將土地有償轉讓給其他願意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的農民後,也能毫無後顧之憂地用更多更雄厚的資本去發展工商業市場經濟,這不是政府的最起碼的公共服務職責又是什麼呢?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地權歸農,我們才能可以真正走上體現了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思想的以「個人所有制」為基礎的合作經濟或股份制經濟的社會主義道路。
二、攪亂了現有的民商法體系
如前所述,我國《土地管理法》規定了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根據這一條規定,重慶市工商局的上述文件企圖「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出資入股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和獨資、合夥等企業的試點工作」的規定其實是違背了該法的。[6] 因為該實施意見雖然規定了「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但並沒有限定這些有限公司和獨資、合夥企業的經營范圍。很難想像這些合作社或有限公司,尤其是經營范圍更大更活絡的有限公司,在其今後的經營活動中不會拿這些土地資產幹些除了農業經營以外的別的什麼事情。為此,我們可以說,重慶市工商局的做法已經明顯違法,只是國家有關授權部門對此故意裝作沒看見、不吭聲罷了。當年廣東南海的改革試驗盡管也違背了《土地管理法》的規定,但好歹還有國務院的一個文件庇護著。在一直宣傳要建設一個法治社會的今天,我們的土地流轉改革試驗又一次公開違反國家的法律。分析到這里,作為一個學者,我已經不知道該如何來表達我的遺憾和慍怒了。
另外,我國的《擔保法》第三十七條還明文規定,包括「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能抵押。[7]這就意味著即使農民的承包經營權可以參股入社,但今後這個合作社是不能以自己的股權或資產抵押或質押貸款的。如果都是用這樣的股權資產構成的合作社,它將一分錢運營資金也不會有。即使它能夠幸運地運營起來,在法律上也必然是不完整和有缺陷的。因為根據經濟常識,不能抵押的股權資產屬於不完全的或有缺陷的資產。用這種股權資產構成的經濟組織法人,無論是合作社還是有限公司,也都會是一個不完全的經濟組織法人。由於資產不能抵押,這類先天不足的經濟組織今後將如何融資呢?將股權價值打折後抵押?也不行。因為金融機構恐怕不會為貪此小利而冒著違法的巨大風險。即便有銀行在政府的干預和催促下敢於接受這類資產抵押給予貸款,但是也解決不了這類經濟組織的根本問題的。如果一個經濟體的股權價值不是等價於其評估原值,這個經濟體也就沒有商業信譽,沒有生命力了。
因此,即使重慶等地的所謂改革做法被勉強推行了,所有那些用土地使用權充當股權的合作社或有限公司今後也會是一個先天不足、發育不良的民事法律主體。誰敢和它做生意呢?如果一家有限公司的主要財產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形成的,而這些股權又不能抵押,那它怎麼能按照《公司法》「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呢?如果該公司的財產不能對該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那這家公司還叫有限責任公司嗎?
可以想見,一旦這些違法的或者是有意繞開土地所有權的用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試驗成為現實,這些有農民組建的合作社和有限責任公司、合夥人公司和私人獨資公司開始運作起來,但只要現有法律不變,國家不盡快修改之,那些法律規定就會像一柄達摩克利斯利劍始終懸掛在這些經濟組織及其股東,也就是廣大響應改革號召入股社企的農民們的頭上,讓它們和他們永遠都不得安寧。因此,從各方面看,重慶市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上所做的改革設想是想汲取當年安徽臨泉和廣東南海的經驗教訓,在不變更現有的不合理的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盡量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多給農民一些實惠,但在法律上,他們的這條改革之路最終仍然是走不下去的,除非國家修改以前的所有相關法律並最終將土地所有權還給農民。
還有,在分析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經營或法律風險時,我們絕不應該將土地所有權人及其行使人的主張所有權的法律權利認為是可有可無的事情。重慶和成都兩市汲取了南海的經驗教訓,允許單個的農民出讓或擺弄自己擁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也使得農民有了更多的選擇自由。但是,在所有這些政策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角色沒有吭聲,一直在保持著沉默,那就是土地的所有權人及其法定的行使人。如果什麼時候這個角色不甘寂寞了,非要登台亮相了,那麼這類改革試驗造成的結果也必然會變得比現在的已經非常復雜的股權和債務關系還要復雜得多。一句話,全部都將亂了!
比如,根據我國所有相關法律,農用土地的所有人叫「集體」。雖然這個「集體」在我國始終沒有明確的法律地位,但代表它的土地所有權人,也叫管理者或發包方,卻是具體的組織。比如,按照《土地管理法》第十條規定,這類所有權人就有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小組,或者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等。[8] 與土地承包經營權人——農民相比,這些所有權人的權力那就大多了。按照《物權法》授權,它們對自己負責管理的土地資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9] 同時,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它們作為發包方還擁有「監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以及「制止承包方損害承包地和農業資源的行為」的權利。 [10]另外,《物權法》還規定,用益物權人(等同於承包經營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11] 這些法律條文那一條都是土地所有權人行使自身權力的鐵定的法律依據。
實事求是地說,根據這些法律,我們現在推行的允許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社企的改革措施的確是忽略了土地所有權人的基本權利。倘若這些集體土地所有權人今後某一天不顧地方政府的政策規定非要站出來主張自己的土地所有權利並起訴政府頒行的相關行政法規沒有徵得它們的同意同時也違法時,我不知道我國的民商法體系和司法實踐將會出現怎麼樣的一種混亂局面。我也不知道這些試驗區內的那些已經按照政府的違法的行政規定興辦的那些經濟組織的本來就先天不足的股權結構還會出現怎麼樣的一種崩盤。那時,可真叫一鍋粥了。
為此,我真搞不懂,為何不將土地所有權連同使用權一並還給農民呢?
三、違背了現代法治精神
不僅如此,是次統籌城鄉改革也存在著很大的法律授權不足上的風險。重慶市和成都市這次推行的統籌城鄉改革,僅僅是由國務院的一個部門——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下文授權,其法律效率是明顯不足的。
與上海市和天津市的那兩個局部新區的改革截然不同,我們知道,這次重慶和成都兩市的統籌城鄉改革是該兩市全部近五千萬人口的一次涉及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體制全方位的綜合性改革。這次統籌城鄉的改革甚至比當年白手起家的深圳特區的以經濟體制改革為要義的改革的涉及面還要深廣得多。所以,我們絕不能繼續沿用上海和天津這兩個城市的某個新區的改革的授權方式,即僅僅以國務院的一個職能部門的名義來授權重慶市和成都市的該次改革,而必須參照當年全國人大授權深圳特區的方式,對重慶市和成都市予以必要而適當的國家正式的法律授權。這種必要而適當的國家正式法律授權就是要由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頒行類似於《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的法律性文件,如《重慶市(或成都市)統籌城鄉綜合改革試驗區條例》等等。
1980年,為了更好地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廣東省擬訂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廣東省有深圳和珠海兩個特區,所以沒有專門就某個特區制訂和頒行一個條例),在經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後上報國務院。當時的中央領導人對推行改革的法治意識均比較強。所以國務院對上報來的這一個地方性法律條例也不敢馬虎,沒有自說自話自己下文審批,而是立即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審議意見。為了讓深圳等經濟特區的改革具有必要的合法的地位,並解消特區改革者們所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全國人大常委會於當年8月26日還專門開會(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此文件並最後頒行了《關於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的決議》。在這個最高的尚方寶劍——全國人大常委會決議——出鞘後,深圳等經濟特區的改革便開始走上了一條法治先行的正確道路。這是深圳等特區改革取得成功的一個法律上的重要保證。
因此,我們需要認識到,如果重慶和成都無須全國人大的法律授權就可以開展如此重大的改革,那不諦就是違法,而這種違法行為如果得以默許而不受到必要的懲罰,那麼也就會給今後社會的普遍違法樹立一個惡性示範,將使得中國的目前已經非常艱難的法治進程受到沉重的一擊。總之,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的任何改革不僅需要政府的推動和支持,更需要法律的授權。在相關法律沒有修訂或者沒有授權的情況下,重慶和成都兩市的統籌城鄉綜合改革及其推行者是存在著巨大的法律風險的。
最後,在重慶市的土地流轉制度改革中還有一個所謂創新之舉,那就是在政府給予補償和提供城鎮戶籍和社會保障的條件下鼓勵農民自願放棄承包土地。但是,我們的改革文件卻沒有一個明確規定了這類被農民放棄掉的承包土地所有權將歸誰所有。如果將這類土地收歸國有,也就是說這類土地屬於向農民提供了補償款和社會保障的地方政府,似乎也有法可循。國務院1998年底根據《土地管理法》制定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條(五)中也說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部成員轉為城鎮居民的,原屬於其成員集體所有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的規定。[12] 但是根據該實施條例所依據的《土地管理法》規定,這么做必須有兩個前提條件,一個是國家為了公共利益而徵用這些土地;一個是該「集體經濟組織全部成員轉為城鎮居民」,而不是個別農民自願放棄承包土地。
讓農民掌握自己的命運,去創造中國農村的未來吧!
滿意吧,給分哦,謝謝~!
② 考研:請問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利弊是什麼,提高公共服務效率的措施有哪些
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社會化的利弊剖析
有選擇地將部分公共服務項目進行市場化、社會化的改革,反映了政府職能在公共領域的退縮和市場價值的回歸。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政府面臨著社會需求急劇增長與公共財力相對不足的困境。上述改革是順應政府職能轉變,順應民眾訴求的必然趨勢。
(一)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有利因素
1.實現政府職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在公共服務領域採取市場化的手段和民營化的方式,實質上是引入了競爭機制,從而能有效降低公共服務成本和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實現市場對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而政府通過制定標准和對服務效果進行評估和監督,則又發揮了政府宏觀管理的作用。因此,市場化取向的公共服務項目的改革,有效地解決了政府動作缺乏效率,而市場動作缺乏政府公共支持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紹興縣比較早地使一些私立醫院和學校進入公共服務領域,打開了政府壟斷醫療、教育資源的缺口,增加了民眾對資源的選擇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公立學校、醫院的競爭壓力,對這些行業加強規范管理和提高服務質量,進而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有積極作用的,這些公共服務項目的市場化、社會化改革對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是有一定作用的。
2.提升城市品位與服務普通民眾相結合。公共服務領域的市場化、社會化程度是衡量城市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傳統的以政府「統包」的公共服務,雖然管理秩序井然,但卻缺乏應有的活力,從而使廣大民眾的公共消費維持在較低的基點上。政府主動降低公共服務項目的市場准入門檻,構築起多元化的公共服務項目投入機制,使公共服務領域在橫向上不斷擴展並在此基礎上向縱深發展,有助於形成較為完善的公共服務網路。以社會的力量介入公共服務領域,既是對政府職能的承接和轉移,也是公共管理領域對「小政府、大社會」的呼喚。私立醫院高起點的規劃建設和高規格的醫療服務,私立高中近年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社會影響的擴大,匯聚了城市人氣,集聚起大批人才。一些私立醫院運行以來先後引進了一批碩、博士生;私立高中的舉辦也從外省引進了大批本科生,這對提升城市的知名度進而打造城市品牌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城市品位的根本宗旨是服務民眾,公共服務項目實行市場化運作,有效地緩解了公共服務供給與市場需求的矛盾。
3.節約行政資源與激發民間活力相結合。隨著社會事業的地位凸現,柯橋城市空間的不斷拉大,必然使公共服務的領域不斷拓展,公共服務項目分工的細化。在這種背景下,政府有限的財政資金既要加大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又要不斷充實到公共服務領域,從而使政府資金的支配與使用壓力加重。因此,剝離政府的部分公共服務職能,有利於降低行政成本,便於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與此同時,一些公共服務項目採取市場化的手段,對化解不良資產,卸下財政包袱也確實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民營企業介入公共服務領域,確實是承擔了政府想辦而又無力興辦的某些項目,為推動縣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經濟發達又藏富於民的紹興縣,實現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有其現實的社會基礎,特別是一大批規模以上企業,通過多年的市場拼搏和成功的企業運作,已積累了相當雄厚的經濟實力,從而為企業實現多元化拓展及參與公共項目經營創造了重要條件。
4.轉變政府職能與擴大民主參與相結合。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能達到政府職能卸載和機構精簡的目的。市場化取向的改革,釐定了政府與市場的職能關系:政府的職能主要在於「掌舵」,而「劃漿」的職能則更多地由市場來完成。公共服務採取民營化等形式,實現部分政府職能向市場和社會的轉移,能有效地調整和優化部門職能,有助於建設「廉價政府」。一般而言,凡是可以由私營部門和非政府組織來完成且可以比政府完成得更好的職能,就不應保留在政府公共服務部門,這樣做有助於實現政事分開,管養分離,從而達到精簡機構的目的。公共服務的市場化還能擴大公民的民主參與,促進民主程度的提高。政府通過在公共服務領域引入市場、社會力量,實行多元化服務供給,實際上是政府向社會的「權力返還」和民眾對行政的參與過程,這一過程的本質是社會民主過程的發展。政府與其他市場主體在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過程中,充滿著復雜的利益博弈關系,這有助於政府在未來的決策中做到更加科學有效。
5.轉變執政理念與提高應對能力相結合。從更深層面上看,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是一場觀念層面的革命,它促使人們逐漸擺脫僅從政府自身來拓展公共服務資源的思維定勢,逐步確立起社會良性互動運行的觀念,辯證認識現代社會的三大支柱(政府、企業及社會組織)的功能和作用,真正使政府做到「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促使政府從以權力中心向規則中心的運作方式轉變,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從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轉變。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尤其是在其發展的初期,由於政府本身在公共服務市場化運作的經驗和體制監督方面的欠缺,容易造成大量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的閑置乃至浪費。這深度拷問著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從而促使其提高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
(二)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肯定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正面效應的同時,也應如實尋找其負面因素。市場化不是萬能的,其間出現的政府與投資商之間復雜的利益博弈,良好願望與客觀效果的現實反差,使人領悟到公共服務市場化之路的艱難與曲折。
1.公共責任的嚴重缺失。在公共服務市場化進程中,政府和投資者對公共產品上的價值目標的追求是不盡一致的。作為政府部門不僅要求其有效率,而且更注重社會責任;而私營部門可能在計較投入產出率下,忽略社會責任及公共利益。這始終是一個難以兩全的矛盾。這樣,在運作過程中就會出現「掠奪性」經營和欺詐問題。在實際運作中,一些投資者通過變更合同、欺詐等手段,造成了工程款拖欠、銀行追討貸款、法院查封土地、群眾上訪等問題,這是經營者公共責任的嚴重缺失。在一些私立學校的經營中,由於投資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內在沖動,在安插親戚掌管財、物大權的同時,隨意不履行自己的承諾,又直接干預日常教學管理工作,引發學校內部管理的混亂。因此,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實踐中的「道德風險」的化解,從根本上說是不能寄希望於投資者的良心發現,而行政監管的失范和制度約束的脫離,使道德風險的機會加大。
2.社會資源閑置、虧損嚴重。從私營投入公共服務項目的實際運作情況來看,公共服務項目運作業績令人堪憂。一些私立醫院存在著設備閑置、經營虧損的情況。同時,由於業務不足,引進的高檔次人才大量閑置,影響了人才隊伍的穩定。而與此形成反差的是一些公立醫院服務處於飽和狀態。一些私立學校由於自身辦學定位及內部管理問題,也出現連年虧損甚至停止辦學。造成上述項目經營處於困境及虧損有其自身原因,但從客觀上講,在政府公共服務資源處於強勢地位的發達縣域,尤其是象教育、醫療這樣的領域,私人承擔公共服務項目,生存的空間本來已經不大。在現存體制和行政偏好下,政府直接經營公共服務項目的強力扶持也在情理之中。
3.公共服務市場化思路狹窄、形式單一。在推出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社會化過程中,基本上是採取民營化這一形式,相當程度上是屬於土地「一賣了之」的做法。因此,在產權上割斷了與政府的聯系,從客觀上削弱了政府介入這些服務項目的深度和力度。這顯然是屬於外部鬆散型的政府與市場結合模式。這種做法,看似比較徹底的公共服務的市場化,卻反映了我們對市場化認識的不成熟。在推出項目的具體操作上也沒有做到循序漸進,從而造成一些公共服務項目經營虧損和資源閑置。僅僅採用民營化這一模式,從長遠來看也造成了政府優質資源(包括土地)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對經濟資源的調控和城市整體的規劃;同時,由於私營部門公共服務項目經營的虧損,勢必又會對政府提出利益補償的要求,從而使政府的良好初衷化為泡影。其實,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不僅可採取民營方式,還可以採取政府項目合同外包及政府與民間合作等模式。
4.引進項目監管不力,規劃執行缺乏剛性。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中出現的問題常常與政府對項目監管與規劃的執行有關。在引進該項目時,政府管理沒有步步跟進,沒有嚴格按合同實施,輕易地允許一些投資商調整規劃,關鍵環節上政府職能的缺位,常常成為誘發錢權交易的溫床。同時,這些項目建設中出現的問題也與城建、金融、工商部門等沒有全方位的監管有關,從而使資金抽逃和違規運作有機可乘。從現實的經濟發展階段和投資者的職業操守來看,要使其自覺自願地承擔公共服務項目的社會責任,似乎為時還早,這也是公共服務項目的投資者總是要以「房產捆綁」等形式,向政府提出利益回報的原因。
5.政府後續管理缺乏,內部機制不全。在公共服務市場化的過程中,政府只注重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前期管理,包括規劃、建設等,而對其建成後的實際運作,往往缺乏後續管理制度和措施,常常是在出現問題或投資者提出要求後,以政策性的文件代替規范化的管理,從而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政府和投資者之間經常性的對話和協商機制,造成政府和私營部門信息不暢與不對稱。事實上,在市場化過程中,政府是不能與之完全脫離的,政府仍然負有績效管理與評價的責任。公共服務領域在運作中出現的問題,也與私營部門自身缺乏健全的內部管理機制有關,投資者慣用對企業的那套「老闆管理」模式來管理公共服務項目,以低薪聘用外地人才,不重實際效果,並急功近利要使公共項目早出效益。同時,公共服務領域是高知識人才集聚的地方,而這些被投資者聘用的管理者又是其中的佼佼者,盡管沒有資產,但他們有思想和能力,投資者只有充分激發管理者的積極性,為其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才能實現公共服務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③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未來發展
從2009年起國家制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增加部分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步向城鄉居民提供,到2011年,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機制基本建立,公共衛生服務的城鄉、地區和人群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到2020年,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機制趨於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容進一步增加,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
要實現上述目標,在投入方面,一是完善政府對專業公共衛生的投入機制。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等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的人員經費、發展建設、公用經費和業務經費由政府預算全額安排,服務性收入收繳財政專戶或納入預算管理。二是完善政府對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機制。政府負責其舉辦的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按國家規定核定的基本建設經費、設備購置經費、人員經費和其承擔公共衛生服務的業務經費,使其正常運行。三是建立和完善城鄉基本公共衛生經費保障機制。按項目為城鄉居民免費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准不低於15元,2011年不低於20元。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對困難地區給予補助。四是繼續支持實施重大疾病防控、國家免疫規劃、農村婦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2009年增加為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等項目。
建設方面,一是加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重點改善精神衛生、婦幼衛生、衛生監督、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衛生和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設施條件,提高應對重大疾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二是積極推廣和應用中醫葯預防保健方法和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葯治未病的作用。
管理方面,一是加強規劃。根據區域衛生規劃,合理配置公共衛生服務資源。二是加強績效考核。制定崗位服務規范,細化考核內容,規范考核程序和實施細則,並將人員收入與服務績效掛鉤,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三是轉變服務模式。承擔公共衛生服務任務的機構要深入基層和居民家庭,開展面向人群的主動服務。
④ 在未來幾年內關於中國新農村建設,會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特別是在家庭住宅建設方面會朝哪方面發展請教
這東西不好說,要看你們的地理位置,你們的經濟條件,村民的態度,最主要的是,你專們當地屬政府對新農村建設的態度,黨中央是會大力推廣新農村建設的,就看你們當地對新農村建設的看法了。這種事 涉及太廣,不好妄下結論。求採納,求好評
⑤ 社保卡公共服務在農村基層存在的現狀問題有哪些
人民群眾對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的需求迅速增長
⑥ 鄉村醫生的美好未來是什麼
未來是美好的!
前途是光明的!
⑦ 遲福林關於《強化農村公共服務與統籌城鄉發展》講話的英文翻譯
Our country is from the preliminary well-off to the round off transition, whether it is the development or the reform, is in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new" in where I believe tha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eflect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China's entry into the new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the city. Starting from a new starting point of the history of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hange the al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mak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o share the fruit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o balanc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is important to set up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system reform and system innovation foundation. In the next few years, the rural reform should solve the system securit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public governance.
First, expand the scope of public services to cover the countryside, narrowing the growing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hina is in the key perio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how to ease and graally narrow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s a major economic and social issues. At present, the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are more and more complex, and the important factor is that the public service is not in place and the distribution is unreasonable. For example, these years of ecation and medical costs rose too fast, much higher than the growth rate of low-income families can control the growth rate, and become a major factor in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Some scholars have estimated that in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the ecational factor is about 20%. Therefore, in the next few years to provide effective public services to focus 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redistribution, to ease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mbalance in the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 that farmers, especially for access to basic public services for rural poverty population, and thus lead to some difficulties of the masses to subsistence and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is very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safeguard. At present,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idents' income, but also reflected in the government to provide public health, compulsory ecation, the minimum protection and other basic public procts. 2004, China's nominal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3.2:1, if the compulsory ecation, basic medical and other social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some scholars have estimated the actual income gap has reached 5~ times. According to this analysis, the public service factor in the urban and rural real income gap in the ratio of about 30%~40%.
We should fully estimate an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to ease and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not the gap between small and rural economy, it is important to graally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o enjoy the public services and living standard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Therefore, in the next few years, through for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to provide basic and secure public procts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growing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us to explore a new approach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Recentl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decided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rural areas, and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s to rural areas. In the future, to do new ecation, health, culture and other business expenses are mainly used in rural areas of basic construction funds are mainly used in rural area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land use for rural.
How to configure the state financial resource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ome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focus of improving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China's rural infrastructure is relatively backward, moderate to speed up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is necessary, but from the real needs of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of the next few years the focus of n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should be put on the supply of basic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Two,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changing the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two yuan
From the national situ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new stage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of society. At present, the society of our country is faced with two major contradicti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ith rapid economic growth with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is the majority of members of the social public demand overall rapid growth in contradiction with the public service is not in place, the shortage of public goods. In the face of the first contradiction, it should tak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cent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in the face of the second contradictions,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ople-oriented requirements, to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is will not only have a major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but also make the reform more extensive social support. To break the urban and rural two yuan system structure to effectively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s very important. "Fifteen" period, our country has realized the unifica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tax system, this is a historic breakthrough. "Five eleven" period, if we can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there is substantial progress, will be a major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
How to estimate the establish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to change,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al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system?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e serious lack of serious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has become outstanding problems hindered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become the focus of urban and rural partition. Migrant workers' identity discriminatio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 is difficult to break through, exacerbated the pattern of urban and rural two yuan system, in viol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fair and equitable, and thus lead to many new social contradictions. As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e al system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migrant workers are not covered by the city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 range, their basic needs in terms of social security, employment, compulsory ecation, public health and other is ignoring the city. This kind of situation,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and thus is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e abolition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eliminate the foundation and condi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dentity discrimination.
⑧ 如何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如何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過去傳統上,政府一直想把自己打造成全能政府版,在思維定式當中公共服權務從提供到管理都是政府的事情,這個格局從計劃經濟體制一直延續下來,近年來有所突破。中央提到頂層設計,頂層設計如果是基於現在的政府對職能的認識,因為拘泥於自身傳統思維和職責履行的方式,可能會有很大的局限。在講到引入社會資源這個問題,進一步如何管理的問題,這個問題引起很大的爭議。
再一個就是成本意識。公共服務是否要考慮公共服務提供和管理過程的成本,實際上在這個問題當中,我們講的這種成本不僅僅是政府投入的成本,而是指實際運作過程當中效率效能程序是否繁瑣。
廣大人民群眾需要公共服務需求量是非常大的,簡單看政府職能部門,涉及到公共服務的提供和管理的部門也不少,但是我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公共服務提供的職能部門疊加、職能疊加,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另外一方面,公共服務缺失覆蓋不足嚴重缺失,效率和效能低下這兩個突出問題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當中過去都是長期存在的問題。
⑨ 中國未來農村發展趨勢
現如今農村的發展真的是愈發的好了,以前的農村給人的印象都是比較落後和貧窮的,而現在大家去了農村就會發現並非如此,而且現在國家也對農村發展做出了一系列的規劃,以後的農村也將會更好。
4、自媒體
自媒體其實一個很簡單好理解不需要技術的一個工作,也不需要你有多麼好的文采和文化,其實農村有很多的新鮮事和故事每天都在發生,還有過去的事情,中國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當然有說不盡的故事,而城市或者其他地方的朋友並不了解農村一些風俗習慣,想知道朴實的農民生活狀態或者農村故事,都可以編輯出來讓更多人知道,最起碼有份比較體面的工作,每天也比較自由。
5、土地流轉、宅基地自建房
目前很多農村土地沒人種,被荒廢著,而適度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的趨勢,也是提高生產率和生產質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未來規模流轉土地將成為主要趨勢。
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每年約有500萬棟農村房屋被新建或重建;2017年,農村房屋確權新政頒布,350億㎡農村舊房未來會拆除重建;2015-2018年,每年全國農村自建房面積均超12億平方米。
所以未來提供土地流轉服務和農村自建房服務的都可能迎來新的機遇。
二、未來農村發展的方向
首當其沖的當然就是農村電商的發展,在整個電商行業中,不止是一個半個商人把目光投到了農村上,而且是越來越多的人都把目光投到這里了。而在互聯網的不斷普及中,農村也成為一個很大的商業缺口,而今也得到迅速的彌補。
再者就是對於科技的應用,不僅停留在種植機械化,而且也在更多的方面拓展起來。比如,在大棚技術上,也由原來的利用光合作用變成了深度的智能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