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馬鞍山的劇情簡介
晉大夫俞伯牙出使楚國,舟行至馬鞍山,撫琴自娛,因樵夫鍾子期竊聽,琴弦中斷,版俞邀鍾登舟,共論琴權律,喜得知音,結為兄弟而別。次年伯牙公畢攜琴入山訪鍾,路遇鍾父元甫,始知子期已死,伯牙至其墓前哭祭,感知音難再,碎琴以報,迎養鍾父回晉。
川劇有《五辨琴》,秦腔、同州梆子有《伯牙摔琴》,徽劇、漢劇、滇劇、河北梆子均有此劇目。
② 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項)
一、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 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 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 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 蘇柯爾克孜
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
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
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
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
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雲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
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畲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2 Ⅱ—1 左權開花調 山西省左權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民歌 內蒙古自治區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蒙古自治區
36 Ⅱ—5 當塗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寧德市
39 Ⅱ—8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40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縣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鹹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45 Ⅱ—14 儋州調聲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兒調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 Ⅱ—18 紫陽民歌 陝西省紫陽縣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
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 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
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 縣、樂都縣
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回族山花兒)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 Ⅱ—24 川江號子 重慶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號子 重慶市黔江區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
58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省青川縣
59 Ⅱ—28 侗族大歌 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
自治縣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 Ⅱ—30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壯族民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
64 Ⅱ—33 澧水船工號子 湖南省澧縣
65 Ⅱ—34 古琴藝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68 Ⅱ—37 嗩吶藝術 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四川省茂縣
70 Ⅱ—39 遼寧鼓樂 遼寧省、遼陽市
71 Ⅱ—40 江南絲竹 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宮調 江蘇省連雲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鑼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樂 福建省龍岩市、福州市
(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
音樂)
76 Ⅱ—45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省嘉祥縣
77 Ⅱ—46 板頭曲 河南省南陽市
78 Ⅱ—47 宜昌絲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79 Ⅱ—48 枝江民間吹打樂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廣東音樂 廣東省廣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樂 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 Ⅱ—51 廣東漢樂 廣東省大埔縣
83 Ⅱ—52 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萬盛區
(接龍吹打、金橋吹打)
84 Ⅱ—53 梁平癩子鑼鼓 重慶市梁平縣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樂 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 Ⅱ—56 晉南威風鑼鼓 山西省臨汾市
88 Ⅱ—57 絳州鼓樂 山西省新絳縣
89 Ⅱ—58 上黨八音會 山西省晉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樂 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
(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
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91 Ⅱ—60 銅鼓十二調 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
豐縣
92 Ⅱ—61 西安鼓樂 陝西省
93 Ⅱ—62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陝西省藍田縣
94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回族自治區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縣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樂 山西省五台縣
98 Ⅱ—67 千山寺廟音樂 遼寧省鞍山市
99 Ⅱ—68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100 Ⅱ—69 武當山宮觀道樂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
(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 地區、麥蓋提縣
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間舞蹈(共計41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門頭溝區
105 Ⅲ—2 秧歌 河北省昌黎縣
(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膠 山東省商河縣、膠州市、海陽市
州秧歌、海陽大秧歌、陝北秧 陝西省綏德縣
歌、撫順地秧歌) 遼寧省撫順市
106 Ⅲ—3 井陘拉花 河北省井陘縣
107 Ⅲ—4 龍舞 重慶市
(銅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 廣東省湛江市、汕尾市
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 浙江省浦江縣、長興縣、奉化市
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 四川省瀘縣
壇彩龍)
108 Ⅲ—5 獅舞 河北省徐水縣
(徐水舞獅、天塔獅舞、黃沙 山西省襄汾縣
獅子、廣東醒獅) 浙江省臨海市
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
109 Ⅲ—6 花鼓燈 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潁上縣
(蚌埠花鼓燈、鳳台花鼓燈、
潁上花鼓燈)
110 Ⅲ—7 儺舞 江西省南豐縣、婺源縣、樂安縣
(南豐跳儺、婺源儺舞、樂安儺
舞)
111 Ⅲ—8 英歌 廣東省揭陽市、汕頭市
(普寧英歌、潮陽英歌)
112 Ⅲ—9 高蹺 山西省稷山縣
(高蹺走獸、海城高蹺、遼西高 遼寧省海城市、錦州市
蹺、苦水高高蹺) 甘肅省永登縣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縣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縣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陝西省安塞縣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陝西省洛川縣
118 Ⅲ—15 蘭州太平鼓 甘肅省蘭州市
119 Ⅲ—16 餘杭滾燈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120 Ⅲ—17 土家族擺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22 Ⅲ—19 弦子舞 西藏自治區
(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四川省巴塘縣
123 Ⅲ—20 鍋庄舞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迪慶鍋庄舞、昌都鍋庄舞、玉 西藏自治區
樹卓舞)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熱巴舞 西藏自治區
(丁青熱巴、那曲比如丁嘎熱巴)
125 Ⅲ—22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區
126 Ⅲ—23 苗族蘆笙舞 貴州省丹寨縣、貴定縣、納雍縣
(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
山珠)
127 Ⅲ—24 朝鮮族農樂舞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象帽舞、乞粒舞) 遼寧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 貴州省台江縣
(反排苗族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
129 Ⅲ—26 銅鼓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雲南省瑞麗市
131 Ⅲ—28 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
旗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亞市
136 Ⅲ—33 卡斯達溫舞 四川省黑水縣
137 Ⅲ—34 舞 四川省九寨溝縣
138 Ⅲ—35 僳僳族阿尺木刮 雲南省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139 Ⅲ—36 彝族葫蘆笙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40 Ⅲ—37 彝族煙盒舞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41 Ⅲ—38 基諾大鼓舞 雲南省景洪市
142 Ⅲ—39 山南昌果卓舞 西藏自治區
143 Ⅲ—40 土族於菟 青海省同仁縣
144 Ⅲ—41 塔吉克族鷹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
塔吉克自治縣
四、傳統戲劇(共計92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45 Ⅳ—1 崑曲 中國藝術研究院
江蘇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北京市
湖南省
146 Ⅳ—2 梨園戲 福建省泉州市
147 Ⅳ—3 莆仙戲 福建省莆田市
148 Ⅳ—4 潮劇 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
149 Ⅳ—5 弋陽腔 江西省弋陽縣
150 Ⅳ—6 青陽腔 安徽省青陽縣
江西省湖口縣
151 Ⅳ—7 高腔 浙江省衢州市、松陽縣
(西安高腔、松陽高腔、岳西高 安徽省岳西縣
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 湖南省辰溪縣、瀘溪縣、常德
市
152 Ⅳ—8 新昌調腔 浙江省新昌縣
153 Ⅳ—9 寧海平調 浙江省寧海縣
154 Ⅳ—10 永安大腔戲 福建省永安市
155 Ⅳ—11 四平戲 福建省屏南縣、政和縣
156 Ⅳ—12 川劇 四川省
重慶市
157 Ⅳ—13 湘劇 湖南省衡陽市
158 Ⅳ—14 廣昌孟戲 江西省廣昌縣
159 Ⅳ—15 正字戲 廣東省陸豐市
160 Ⅳ—16 秦腔 陝西省
161 Ⅳ—17 漢調桄桄 陝西省漢中市
162 Ⅳ—18 晉劇 山西省
163 Ⅳ—19 蒲州梆子 山西省臨汾市、運城市
164 Ⅳ—20 北路梆子 山西省忻州市
165 Ⅳ—21 上黨梆子 山西省晉城市
166 Ⅳ—22 河北梆子 河北省
167 Ⅳ—23 豫劇 河南省
168 Ⅳ—24 宛梆 河南省內鄉縣
169 Ⅳ—25 懷梆 河南省沁陽市
170 Ⅳ—26 大平調 河南省濮陽縣、滑縣、延津縣
171 Ⅳ—27 越調 河南省周口市
172 Ⅳ—28 京劇 中國京劇院
北京市
天津市
遼寧省
山東省
上海市
173 Ⅳ—29 徽劇 安徽省、黃山市
江西省婺源縣
174 Ⅳ—30 漢劇 湖北省武漢市
175 Ⅳ—31 漢調二簧 陝西省安康市
176 Ⅳ—32 泰寧梅林戲 福建省泰寧縣
177 Ⅳ—33 閩西漢劇 福建省龍岩市
178 Ⅳ—34 巴陵戲 湖南省岳陽市
179 Ⅳ—35 荊河戲 湖南省澧縣
180 Ⅳ—36 粵劇 廣東省文化廳
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
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
廣東省廣州市、佛山市
181 Ⅳ—37 桂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182 Ⅳ—38 宜黃戲 江西省宜黃縣
183 Ⅳ—39 亂彈 浙江省台州市、浦江縣
184 Ⅳ—40 石家莊絲弦 河北省石家莊市
185 Ⅳ—41 雁北耍孩兒 山西省大同市
186 Ⅳ—42 靈丘羅羅腔 山西省靈丘縣
187 Ⅳ—43 柳子戲 山東省
188 Ⅳ—44 大弦戲 河南省滑縣、濮陽縣
189 Ⅳ—45 閩劇 福建省福州市
190 Ⅳ—46 壽寧北路戲 福建省壽寧縣
191 Ⅳ—47 西秦戲 廣東省海豐縣
192 Ⅳ—48 高甲戲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93 Ⅳ—49 碗碗腔 山西省孝義市
(孝義碗碗腔)
194 Ⅳ—50 四平調 河南省商丘市、濮陽市
195 Ⅳ—51 評劇 天津市寶坻區
河北省灤南縣
遼寧省沈陽市
196 Ⅳ—52 武安平調落子 河北省武安市
197 Ⅳ—53 越劇 浙江省
上海市
198 Ⅳ—54 滬劇 上海市
199 Ⅳ—55 蘇劇 江蘇省蘇州市
200 Ⅳ—56 揚劇 江蘇省揚州市
201 Ⅳ—57 廬劇 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202 Ⅳ—58 楚劇 湖北省
203 Ⅳ—59 荊州花鼓戲 湖北省潛江市
204 Ⅳ—60 黃梅戲 安徽省安慶市
湖北省黃梅縣
205 Ⅳ—61 商洛花鼓 陝西省商洛市
206 Ⅳ—62 泗州戲 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207 Ⅳ—63 柳琴戲 山東省棗庄市
208 Ⅳ—64 歌仔戲 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
209 Ⅳ—65 採茶戲 江西省贛州市
(贛南採茶戲、桂南採茶戲)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
210 Ⅳ—66 五音戲 山東省淄博市
211 Ⅳ—67 茂腔 山東省高密市、膠州市
212 Ⅳ—68 曲劇 河南省
213 Ⅳ—69 曲子戲 甘肅省敦煌市、華亭縣
(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
214 Ⅳ—70 秧歌戲 河北省隆堯縣、定州市
(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朔州 山西省朔州市、繁峙縣
秧歌戲、繁峙秧歌戲)
215 Ⅳ—71 道情戲 山西省右玉縣、臨縣
(晉北道情戲、臨縣道情戲、太康道 河南省太康縣
情戲、藍關戲、隴劇) 山東省萊州市
甘肅省
216 Ⅳ—72 哈哈腔 河北省清苑縣、青縣
217 Ⅳ—73 二人台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山西省河曲縣
河北省康保縣
218 Ⅳ—74 白字戲 廣東省海豐縣
219 Ⅳ—75 花朝戲 廣東省紫金縣
220 Ⅳ—76 彩調 廣西壯族自治區
221 Ⅳ—77 燈戲 重慶市梁平縣
(梁山燈戲、川北燈戲) 四川省南充市
222 Ⅳ—78 花燈戲 貴州省思南縣
(思南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雲南省玉溪市
223 Ⅳ—79 一勾勾 山東省臨邑縣
224 Ⅳ—80 藏戲 西藏自治區
(拉薩覺木隆、日喀則迥巴、日喀則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
南木林湘巴、日喀則仁布江嘎爾、
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瓊結卡卓扎
西賓頓、黃南藏戲)
225 Ⅳ—81 山南門巴戲 西藏自治區
226 Ⅳ—82 壯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227 Ⅳ—83 侗戲 貴州省黎平縣
228 Ⅳ—84 布依戲 貴州省冊亨縣
229 Ⅳ—85 彝族撮泰吉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
縣
230 Ⅳ—86 傣劇 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③ 我國被聯合國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有哪些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雲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畲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2 Ⅱ—1 左權開花調 山西省左權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民歌 內蒙古自治區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蒙古自治區
36 Ⅱ—5 當塗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寧德市
39 Ⅱ—8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40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縣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鹹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45 Ⅱ—14 儋州調聲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兒調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 Ⅱ—18 紫陽民歌 陝西省紫陽縣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寧夏回族山花兒)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 Ⅱ—24 川江號子 重慶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號子 重慶市黔江區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
58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省青川縣
59 Ⅱ—28 侗族大歌 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 Ⅱ—30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壯族民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
64 Ⅱ—33 澧水船工號子 湖南省澧縣
65 Ⅱ—34 古琴藝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68 Ⅱ—37 嗩吶藝術 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四川省茂縣
70 Ⅱ—39 遼寧鼓樂 遼寧省、遼陽市
71 Ⅱ—40 江南絲竹 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宮調 江蘇省連雲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鑼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樂 福建省龍岩市、福州市(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
76 Ⅱ—45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省嘉祥縣
77 Ⅱ—46 板頭曲 河南省南陽市
78 Ⅱ—47 宜昌絲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79 Ⅱ—48 枝江民間吹打樂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廣東音樂 廣東省廣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樂 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 Ⅱ—51 廣東漢樂 廣東省大埔縣
83 Ⅱ—52 吹打(接龍吹打、金橋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萬盛區
84 Ⅱ—53 梁平癩子鑼鼓 重慶市梁平縣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樂 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 Ⅱ—56 晉南威風鑼鼓 山西省臨汾市
88 Ⅱ—57 絳州鼓樂 山西省新絳縣
89 Ⅱ—58 上黨八音會 山西省晉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樂 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91 Ⅱ—60 銅鼓十二調 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豐縣
92 Ⅱ—61 西安鼓樂 陝西省
93 Ⅱ—62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陝西省藍田縣
94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回族自治區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縣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樂 山西省五台縣
98 Ⅱ—67 千山寺廟音樂 遼寧省鞍山市
99 Ⅱ—68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100 Ⅱ—69 武當山宮觀道樂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地區、麥蓋提縣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間舞蹈(共計4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門頭溝區
105 Ⅲ—2 秧歌(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大秧歌、陝北秧歌、撫順地秧歌) 河北省昌黎縣
山東省商河縣、膠州市、海陽市
陝西省綏德縣
遼寧省撫順市
106 Ⅲ—3 井陘拉花 河北省井陘縣
107 Ⅲ—4 龍舞(銅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壇彩龍) 重慶市
廣東省湛江市、汕尾市
浙江省浦江縣、長興縣、奉化市
四川省瀘縣
108 Ⅲ—5 獅舞(徐水舞獅、天塔獅舞、黃沙獅子、廣東醒獅) 河北省徐水縣
山西省襄汾縣
浙江省臨海市
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
109 Ⅲ—6 花鼓燈(蚌埠花鼓燈、鳳台花鼓燈、潁上花鼓燈) 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潁上縣
110 Ⅲ—7 儺舞(南豐跳儺、婺源儺舞、樂安儺舞) 江西省南豐縣、婺源縣、樂安縣
111 Ⅲ—8 英歌(普寧英歌、潮陽英歌) 廣東省揭陽市、汕頭市
112 Ⅲ—9 高蹺(高蹺走獸、海城高蹺、遼西高蹺、苦水高高蹺) 山西省稷山縣
遼寧省海城市、錦州市
甘肅省永登縣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縣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縣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陝西省安塞縣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陝西省洛川縣
118 Ⅲ—15 蘭州太平鼓 甘肅省蘭州市
119 Ⅲ—16 餘杭滾燈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120 Ⅲ—17 土家族擺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22 Ⅲ—19 弦子舞(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西藏自治區
四川省巴塘縣
123 Ⅲ—20 鍋庄舞(迪慶鍋庄舞、昌都鍋庄舞、玉樹卓舞)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熱巴舞(丁青熱巴、那曲比如丁嘎熱巴) 西藏自治區
125 Ⅲ—22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區
126 Ⅲ—23 苗族蘆笙舞(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山珠) 貴州省丹寨縣、貴定縣、納雍縣
127 Ⅲ—24 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乞粒舞)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遼寧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 貴州省台江縣
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
129 Ⅲ—26 銅鼓舞(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雲南省瑞麗市
131 Ⅲ—28 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亞市
136 Ⅲ—33 卡斯達溫舞 四川省黑水縣
137 Ⅲ—34
④ 現在 在我國有多少非物質文化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518項)
一、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雲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畲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2 Ⅱ—1 左權開花調 山西省左權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民歌 內蒙古自治區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蒙古自治區
36 Ⅱ—5 當塗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寧德市
39 Ⅱ—8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40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縣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鹹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45 Ⅱ—14 儋州調聲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兒調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 Ⅱ—18 紫陽民歌 陝西省紫陽縣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寧夏回族山花兒)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 Ⅱ—24 川江號子 重慶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號子 重慶市黔江區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
58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省青川縣
59 Ⅱ—28 侗族大歌 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 Ⅱ—30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壯族民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
64 Ⅱ—33 澧水船工號子 湖南省澧縣
65 Ⅱ—34 古琴藝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68 Ⅱ—37 嗩吶藝術 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四川省茂縣
70 Ⅱ—39 遼寧鼓樂 遼寧省、遼陽市
71 Ⅱ—40 江南絲竹 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宮調 江蘇省連雲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鑼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樂 福建省龍岩市、福州市(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
76 Ⅱ—45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省嘉祥縣
77 Ⅱ—46 板頭曲 河南省南陽市
78 Ⅱ—47 宜昌絲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79 Ⅱ—48 枝江民間吹打樂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廣東音樂 廣東省廣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樂 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 Ⅱ—51 廣東漢樂 廣東省大埔縣
83 Ⅱ—52 吹打(接龍吹打、金橋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萬盛區
84 Ⅱ—53 梁平癩子鑼鼓 重慶市梁平縣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樂 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 Ⅱ—56 晉南威風鑼鼓 山西省臨汾市
88 Ⅱ—57 絳州鼓樂 山西省新絳縣
89 Ⅱ—58 上黨八音會 山西省晉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樂 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91 Ⅱ—60 銅鼓十二調 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豐縣
92 Ⅱ—61 西安鼓樂 陝西省
93 Ⅱ—62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陝西省藍田縣
94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回族自治區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縣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樂 山西省五台縣
98 Ⅱ—67 千山寺廟音樂 遼寧省鞍山市
99 Ⅱ—68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100 Ⅱ—69 武當山宮觀道樂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地區、麥蓋提縣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間舞蹈(共計4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門頭溝區
105 Ⅲ—2 秧歌(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大秧歌、陝北秧歌、撫順地秧歌) 河北省昌黎縣
山東省商河縣、膠州市、海陽市
陝西省綏德縣
遼寧省撫順市
106 Ⅲ—3 井陘拉花 河北省井陘縣
107 Ⅲ—4 龍舞(銅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壇彩龍) 重慶市
廣東省湛江市、汕尾市
浙江省浦江縣、長興縣、奉化市
四川省瀘縣
108 Ⅲ—5 獅舞(徐水舞獅、天塔獅舞、黃沙獅子、廣東醒獅) 河北省徐水縣
山西省襄汾縣
浙江省臨海市
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
109 Ⅲ—6 花鼓燈(蚌埠花鼓燈、鳳台花鼓燈、潁上花鼓燈) 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潁上縣
110 Ⅲ—7 儺舞(南豐跳儺、婺源儺舞、樂安儺舞) 江西省南豐縣、婺源縣、樂安縣
111 Ⅲ—8 英歌(普寧英歌、潮陽英歌) 廣東省揭陽市、汕頭市
112 Ⅲ—9 高蹺(高蹺走獸、海城高蹺、遼西高蹺、苦水高高蹺) 山西省稷山縣
遼寧省海城市、錦州市
甘肅省永登縣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縣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縣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陝西省安塞縣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陝西省洛川縣
118 Ⅲ—15 蘭州太平鼓 甘肅省蘭州市
119 Ⅲ—16 餘杭滾燈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120 Ⅲ—17 土家族擺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22 Ⅲ—19 弦子舞(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西藏自治區
四川省巴塘縣
123 Ⅲ—20 鍋庄舞(迪慶鍋庄舞、昌都鍋庄舞、玉樹卓舞)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熱巴舞(丁青熱巴、那曲比如丁嘎熱巴) 西藏自治區
125 Ⅲ—22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區
126 Ⅲ—23 苗族蘆笙舞(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山珠) 貴州省丹寨縣、貴定縣、納雍縣
127 Ⅲ—24 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乞粒舞)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遼寧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 貴州省台江縣
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
129 Ⅲ—26 銅鼓舞(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雲南省瑞麗市
131 Ⅲ—28 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亞市
136 Ⅲ—33 卡斯達溫舞 四川省黑水縣
137 Ⅲ—34
⑤ 我怎麼不知道呼姓在寧夏已經融入回族了能告訴我他們在那部分嗎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雲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畲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2 Ⅱ—1 左權開花調 山西省左權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民歌 內蒙古自治區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蒙古自治區
36 Ⅱ—5 當塗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寧德市
39 Ⅱ—8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40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縣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鹹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45 Ⅱ—14 儋州調聲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兒調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 Ⅱ—18 紫陽民歌 陝西省紫陽縣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寧夏回族山花兒)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 Ⅱ—24 川江號子 重慶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號子 重慶市黔江區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
58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省青川縣
59 Ⅱ—28 侗族大歌 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 Ⅱ—30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壯族民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
64 Ⅱ—33 澧水船工號子 湖南省澧縣
65 Ⅱ—34 古琴藝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68 Ⅱ—37 嗩吶藝術 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四川省茂縣
70 Ⅱ—39 遼寧鼓樂 遼寧省、遼陽市
71 Ⅱ—40 江南絲竹 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宮調 江蘇省連雲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鑼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樂 福建省龍岩市、福州市(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
76 Ⅱ—45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省嘉祥縣
77 Ⅱ—46 板頭曲 河南省南陽市
78 Ⅱ—47 宜昌絲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79 Ⅱ—48 枝江民間吹打樂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廣東音樂 廣東省廣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樂 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 Ⅱ—51 廣東漢樂 廣東省大埔縣
83 Ⅱ—52 吹打(接龍吹打、金橋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萬盛區
84 Ⅱ—53 梁平癩子鑼鼓 重慶市梁平縣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樂 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 Ⅱ—56 晉南威風鑼鼓 山西省臨汾市
88 Ⅱ—57 絳州鼓樂 山西省新絳縣
89 Ⅱ—58 上黨八音會 山西省晉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樂 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91 Ⅱ—60 銅鼓十二調 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豐縣
92 Ⅱ—61 西安鼓樂 陝西省
93 Ⅱ—62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陝西省藍田縣
94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回族自治區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縣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樂 山西省五台縣
98 Ⅱ—67 千山寺廟音樂 遼寧省鞍山市
99 Ⅱ—68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100 Ⅱ—69 武當山宮觀道樂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地區、麥蓋提縣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間舞蹈(共計4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門頭溝區
105 Ⅲ—2 秧歌(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大秧歌、陝北秧歌、撫順地秧歌) 河北省昌黎縣
山東省商河縣、膠州市、海陽市
陝西省綏德縣
遼寧省撫順市
106 Ⅲ—3 井陘拉花 河北省井陘縣
107 Ⅲ—4 龍舞(銅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壇彩龍) 重慶市
廣東省湛江市、汕尾市
浙江省浦江縣、長興縣、奉化市
四川省瀘縣
108 Ⅲ—5 獅舞(徐水舞獅、天塔獅舞、黃沙獅子、廣東醒獅) 河北省徐水縣
山西省襄汾縣
浙江省臨海市
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
109 Ⅲ—6 花鼓燈(蚌埠花鼓燈、鳳台花鼓燈、潁上花鼓燈) 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潁上縣
110 Ⅲ—7 儺舞(南豐跳儺、婺源儺舞、樂安儺舞) 江西省南豐縣、婺源縣、樂安縣
111 Ⅲ—8 英歌(普寧英歌、潮陽英歌) 廣東省揭陽市、汕頭市
112 Ⅲ—9 高蹺(高蹺走獸、海城高蹺、遼西高蹺、苦水高高蹺) 山西省稷山縣
遼寧省海城市、錦州市
甘肅省永登縣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縣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縣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陝西省安塞縣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陝西省洛川縣
118 Ⅲ—15 蘭州太平鼓 甘肅省蘭州市
119 Ⅲ—16 餘杭滾燈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120 Ⅲ—17 土家族擺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22 Ⅲ—19 弦子舞(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西藏自治區
四川省巴塘縣
123 Ⅲ—20 鍋庄舞(迪慶鍋庄舞、昌都鍋庄舞、玉樹卓舞)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熱巴舞(丁青熱巴、那曲比如丁嘎熱巴) 西藏自治區
125 Ⅲ—22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區
126 Ⅲ—23 苗族蘆笙舞(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山珠) 貴州省丹寨縣、貴定縣、納雍縣
127 Ⅲ—24 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乞粒舞)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遼寧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 貴州省台江縣
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
129 Ⅲ—26 銅鼓舞(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雲南省瑞麗市
131 Ⅲ—28 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亞市
136 Ⅲ—33 卡斯達溫舞 四川省黑水縣
137 Ⅲ—34
⑥ 農歌會上馬鞍山當塗民歌叫什麼名字
大河網訊 2008年11月9日在來農村改革起源自地——安徽省滁州舉行的首屆中國農民歌會上,一位來自安徽當塗的37歲農民女歌手將一首當塗民歌《唱得綠海泛金波》唱得婉轉悠揚,令現場觀眾如痴如醉。這位農民女歌手叫做陶小妹,多次在國家和省市級民歌演唱比賽中獲獎,在當地有「民歌歌後」之稱。
陶小妹家住馬鞍山市當塗縣城關鎮五一村,當塗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譽。生在民歌的海洋,陶小妹自幼便在民歌聲中長大。懷著對當塗民歌的熱愛和執著,從農家走出來的陶小妹在2004年舉行的第二屆全國農民歌手電筒視大賽的舞台上憑著民歌《打麥歌》脫穎而出,摘得大賽二等獎以及優秀新人提名獎。
第二年,陶小妹演唱的當塗民歌《唱得綠海泛金波》榮獲第三屆安徽民歌歌會決賽業余組一等獎。當年底,受安徽省文化廳邀請,陶小妹參加了安徽省新年音樂會。2007年,陶小妹被評為第九屆當塗縣「十佳青年」。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用自己的歌聲,為我們農民自己歌唱,歌唱我們農民自己的生活,展示當塗民歌的風采和新農村的新風貌,讓更多的人去喜歡和關注民歌,讓這些優秀的民間文化能一代代傳承下去。」陶小妹說。
⑦ 岳勇的個人的大事記
《一》: 文學作品的列印文字
本人從1963年開始文學創作至今五十年多來發表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作品不多,各類作品獲獎也不多。五幕話劇本《母親》秦腔劇本《狀告英雄》為獲獎代表作。
2012年3月與中國作家協會北京中作華文數字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十五部長篇報告文學和小說文學作品網路閱讀的作品合同。
《二》長安大學 岳勇各種文學創作獲獎目錄(1959—2012)
1959
一、1959年在高店小學作文《雷鋒教育我》獲全班一等獎
二、1965年在縣中學作文比賽《一次演出的經歷》獲優秀獎
三、1975年在漢中實習隊詩歌比賽《故鄉情》獲優秀獎
四、1989年報告文學《奉獻的價值》獲「長春杯」二等獎
五、1996年長篇報告文學《我不後悔》獲「共和國脊樑杯」提名獎
六、2005年通訊報道《高考狀元紀事》獲地方報紙紀念獎
2006年
一、參加全國真情散文大賽《神在哪裡?》獲二等獎
二、全國綠化散文《樹哭了》獲二等獎
三、報告文學《愛,神氣的力量》獲中國婦女報三等獎
四、報告文學《尋找瞬間的美》主人公西安美術學院教授陳寶生被推薦為中國新時代十大新聞人物候選人
2007年
一、參加全國「新衣裳」散文徵文《難忘母親做新衣》獲二等獎第一名
二、參加西安晚報徵文《我想道的事》獲一等獎
三、參加華商報徵文《陝北下鄉紀事》獲三等獎
四、參加陝西集郵公司散文徵文《百萬富翁消失記》獲優秀獎
五、參加四川短小說徵文《國際金獎》、《下鄉紀事》、《虛構的故事》獲得優秀獎
2008年
話劇劇本《母親》獲陝西省委三等獎散文詩《陝北記事》獲星星刊物優秀獎論文《中學教育》獲陝西省中學教師比賽一等獎
2012年8月秦腔劇本《告狀英雄》榮獲陝西省劇本獎
《三》全國各地媒體報導部分記錄表
1965年鄉政府報導學毛選的事情。
1968年寶雞峽水庫工地簡報導勞動帶頭動人事跡。
1972年寶雞峽水庫總局報導學雷鋒的故事。
1974年寶雞峽水庫總站報導搶險工作的故事。
1975年西鄉實習報導入黨的故事。
1980年火車站學雷鋒演出有事情
1985年咸陽報導前線代表電視機廠演出的故事。
1986年華縣部隊報導慰問部隊演出的事。
1987年四川大巴西周報導老山前線演出事。
1987年中央部隊錄像報導雲南參加八一建軍節前線演出事。
1987年中國地質報導自學成才的故事。
1987年西安晚報導自費慰問老山前線軍營的故事
1988年部隊報導慰問軍人的故事
1989年市總工會張建中出書報導學魔術的故事。
1990年銅川報導暑假自費慰問煤礦工人故事。
1991年中國魔術雜志報導魔術演出故事。
1992年西安晚報導參加市藝術大賽獲獎的報導
1992、年新疆報導魔術演出故事。
1993年參加中國地礦部慰問團全國巡迴演出二十多媒體報導照片與文字報導。
1995年陝北報導下鄉工作的事。
1995年榆林日報。地區電視台、報導廣濟村籌備召開全地區十縣團支部大會
1995年榆林電視台報導召開鄉鎮團支部的事情。
1995年榆林日報導少年宮義務帶學生學習魔術事情。
1995年中國魔術雜志報導下鄉農村教學生學習魔術的事情
1997年中國青年報、榆林日報報導帶大學生下鄉的幫農民的故事
1998年參加大學生慰問團慰問中國地礦全國大學演出十多家媒體進行過
1998年陝北綏德電視台報導五一參加勞模演出的實況
2000年西安晚報導帶大學生找工作的事
2001年陝北報導參加市教育局中學大聯歡的報導
2005年報導魔術情況
《四》岳勇個人工作簡介
1968年4月參加工作,在寶鳮峽水利工地當工人,擔任生產班長。團支部書記。1974年9月至1977年月7月在原西安地質東院測量專業學習。擔任班級團支部書記和學生會生活部長。1977年畢業後留校在校組織部工作。
1978年6月在校辦兼教務工作,1979年在校做財務工作,
1980年在西安地質學院基礎部辦公室分管教務工作,曾連任三屆分會主席,三屆校工會委員,1985年任副主任科員,1986年調學院工會做宣傳工作,任五屆工會簡報主編,。
1997年至1999年在省委黨校學習三年幹部管理專業,
1993—1995年在西安外國語學院脫產學習兩年英語專業.。
1995年隨陝西省委扶貧工作組在陝北榆林廣濟村做黨建群眾掃盲工作,被評為省扶貧工作先進工作者1996年任助理研究員。
1996—1998年在榆林職教中心做扶貧支教工作並擔任副校長,同時被聘為包扶村副村長,連續兩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1999—2001年在陝北中學做扶貧支教工作擔任副校長,連續兩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2002—2003年在陝北第二中學做扶貧支教工作擔任高中語文教師和畢業班的班主任,連續兩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
2004年回校工會工作,主管宣傳和協會組織,勞模工作。
2008年至於2009年在風縣風洲中學支教包扶馬鞍山村扶貧工作。2009年回校工會工作,任主任科員,
2011年12月29日退休。現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聘任藝術顧問。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長安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等十三所大學校的魔術俱樂部魔術顧問。
《五》長安大學校工會岳勇十年下鄉扶貧支教簡介
1995年赴陝北廣濟村扶貧負責掃盲宣傳工作,被評為省先進扶貧工作者優秀教師。
1996-1998年赴陝北榆林職教中心做支教工作擔任副校長,連年評為先進工作者同時兼顧我校包扶煙洞山村扶貧工作。
1999-2001年在陝北綏德中學擔任副校長兼高三班主任,連年被評為先進教師同時兼顧我校包扶煙洞山村扶貧工作。
2001-2003年在陝北榆林南郊第二中學擔任副校長兼高一班主任,連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
2008-2009年在陝南鳳州中學扶貧支教擔任副校長兼初一班主任,連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同時兼顧包扶馬鞍山村的扶貧工作。
《六》個人自傳說明
岳勇 男 漢族, 1952年12月29日出生,陝西興平市大阜鄉窯頭村人,中共黨員,1977年畢業長安大學(原地質東院測量專業),1987年在省委黨校學習三年幹部管理專業,1994年在西安外國語學院脫產學習兩年英語專業。
從1996年起在陝北三所中學擔任副校長和高中生語文教師十年。現任陝西省雜技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魔術委員會委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特邀作家,長安大學工會助理研究員、秦腔協會副會長。主要從事文學創作及魔術藝術創新研究。
在工作中多年來,能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受到了組織的認可,連續二十多年獲先進工
者、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師稱號。西安交通大學,長安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等學校的魔術
俱樂部顧問。在文學創作的陣地上堅持四十年辛勤耕耘如一日,先後創作了長篇小說、長篇
報告文學、長篇散文、長篇詩歌等20餘部,戲劇、秦腔、迷胡、歌舞10多部,先後獲各種
獎項10多次。2001年,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我不後悔》評為共和國脊樑優秀作品題名獎。
話劇《母親》獲取山西省徵集作品入圍獎2004年,中國文學藝術研究會評選為「中國之魂
年度百名優秀人物」。從15歲離開家鄉在外打工,先後擔任過團委部書記,擔任過連隊班
長,上學期間擔任學生會部長,下鄉期間擔任副校長和生產隊隊長。
這些年先後做過搬運工,技術員,測量員,會計,炊事員,任課教師以及各種三
種行政管理工作,先後連續15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學雷峰標兵,優秀團支部書記,在陝
北下鄉期間連續8年被評為省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
本人興趣愛好:熱心於社會的公益活動,熱心做對社會建設和發展有益的事情,熱心參加對人民大眾有好處的事情,有一定的文字寫作能力。
2008年,中國時代新聞人物評選委員評為「中國驕傲第六屆報告文學《中國教師》一等獎」。在三十年魔術實驗表演中多次榮獲一等獎二等獎、全國優秀獎、曾兩次參加中央部屬慰問團全國巡迴演出受到好評。還在中央電視台曾為全國觀眾進行演出。在中南海為中央首長參加演出。
《精品工程》
謹將此書獻給我熱愛的祖國——中華民族
長篇悲情小說《媽媽別原諒我》(字數20萬)長篇報告文學《中國局長》 (字數20萬)長篇詩歌《人類最偉大的愛》 (一萬行)現代戲劇、話劇《縣長的女兒》秦腔《關中漢》歌舞《秦始皇》高校教材《中國魔術教程》(上下冊50萬)
《小人物叢書》目錄
謹將此書獻給我生活所在的城市,獻給栽培我的母校和全體學生,獻給我家鄉的父老鄉親及全國各地的支持關愛幫助我事業的領導和朋友們。
第一部長篇愛情小說《白馬王子消失記》字數20萬
第二部報告文學《國際金獎背後的故事》字數20萬
第三部長篇紀實文學《中國教師》字數20萬
第四部長篇書信《祭母》字數20萬
第五部長篇詩歌《打工漢》5000行
第六部長篇日記《特別的歲月》字數20萬
第七部長篇散文《陝北記事》字數20萬
第八部人物傳記《王峰傳》字數20萬
第九部各長篇隨筆《漫長的日子》字數20萬
第十部各種雜文《漫長的腳印》字數20萬
第十一部理論書籍《活著的選擇》字數20萬
第十二部戲劇集《話劇、歌舞、秦腔、電影小品》字數30萬
(八)長安大學岳勇同志從事魔術演出的簡介
從1963年開始在鄉村中學縣城巡迴演出各種小魔術。1977年,畢業留校在西安工作以後開始在市內和高校進行各種魔術演出。1980年先後在市人民劇院工人俱樂部進行獨人魔術專場演出。1985年在老山前線雲南軍區和成都軍區演出獨人魔術專場20多場。1987年在上海演出獨人魔術專場60多場。1990年在陝北銅川煤礦,在市內廠礦企業和大專院校表演魔術300多場。1991年在中央電視台綜藝大觀欄目為全國觀眾表演魔術。1992年在省高校參加比賽獲得一等獎。1993年兩次參加市絕技大賽獲得二等獎。1994年兩次隨中央部署慰問團和全國大學生慰問團在全國進行魔術演出。1995年在陝北下鄉,在少年宮舉辦培訓班,為五個小學和十個中學義務培訓學員。1996年在陝北培養劉明亞獲得國際魔術金獎。1997年在陝北帶學生兩名走進專業團體。1998年參加寧夏魔術大賽和全國近景魔術比賽獲得優秀獎。1999年在陝北各個貧困地區進行魔術巡迴演出。2000年在陝北五個聾啞學校和孤兒院進行培訓。2001年參加西北五省文藝匯演在新疆獲得好評。2003年重新組建長安大學魔術俱樂部。2004年組織俱樂部參加省市和電視台的比賽,上海電視台進行了專訪。2005年籌備大學生魔術俱樂部的網站,多次參加在區和貧困地區的慰問演出。在各個高校巡迴進行魔術講座。(華商報4月15日刊登演出照片)2006年參加西安交通大學全國科技和平鴿大會文藝演出邀請2007年參加中國數碼公司年會大型演唱會2009年參加省參加省雜協魔術展演2011年參加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慶時裝隊演唱會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元旦晚會演出。2012西安市社區納諒晚會演出。
(八)向各界捐贈文學作品目錄
捐贈作者:長安大學赴陝南鳳洲中學下鄉扶貧幹部 岳勇
向長安大學母校捐贈作品目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教師——胡長順》字數20萬長篇詩歌《青藏高原在哭泣》文學集(戲劇、電影、話劇)20萬字人物傳《長大名師錄》18萬字作者獲獎文學集(散文、詩歌、小說、報告文學)20萬
向家鄉捐贈文學作品目錄長篇小說《路》20萬字長篇詩歌《關中漢》長篇書信《祭》20萬字
向陝北老區人民捐贈文學作品目錄長篇小說《變味的老陳醋》20萬字長篇報告文學《沉重的日子》20萬字長篇詩歌《陝北是個好地方》
向陝南鳳洲中學捐贈文學作品目錄長篇報告文學《國際金獎背後的故事》20萬字長篇詩歌《秦嶺漢子》小說集《良心在哪?》《我是第三者》《血淚仇》長篇散文《在秦嶺山上看世界》長篇日記《我的特別日記》20萬字長篇隨筆《下鄉扶貧紀事》20萬字雜文集《失敗之星》20萬字理論作品《魔術欣賞十講》電影作品集《教授》20萬字
10、(話劇、秦腔、歌舞)戲劇作品集《鳳洲女子》20萬字
《九》雷鋒情結行動記事薄
(六十年代)
1、1963年在興平高店小學捐贈自己在馬路上檢來的牲畜糞十五筐。在縣城小阜村救落水兒童。
2、1964年給窯洞住的工人兒子患病白血病同學兩元錢。(星期天在縣城車站擺書攤換錢給患病同學治療白血病)
3、1965年給興平大阜中學捐贈學生存放面樻一個。(校長大會表楊並承諾破格入團)。
4、1965年給大阜鄉庒頭村長方村五個同學贈送饃三個多次。(在校北河中救落水的同班同學東堡子村的同學)
5、1965年給大阜中學把自己家的架子車捐贈兩月供學生參加一平三瑞勞動。
6、1966年在農村組建《學雷鋒小組》給生產隊捐贈書籍一百多冊,給五保護義務磨面擔水兩年時間被評為學毛選積極分子。
6、1967年借款給隊上組織文藝宣傳隊在鄉村給村民表演節目。
7、1968年在寶鳮峽水利工地上當民工在眉縣給三位老鐵路的有病工人義務幹活買葯打煤炭餅子。
8、1969年在寶鳮峽工地汶家灘村救鄉村落水婦女。用自己的的工資給工地辦學習專欄七十多次。給十多名困難民工購買吃飯的工具。
(七十年代)
9、1970年在水利工地當團支書時,到全縣十二名入團青年家鄉中出來調查時給何志勇等七名困難重重家人買東西護理葯品。給五名家裡困難的民工同志用雷鋒名字郵錢。
10、1971年民兵連連續兩年沒休春節假義務看護國家財產。(給三十多名民工拆洗被子。讓母親給十五位困難民工做鞋。給三十位民工補襯棉襖。給全連每個同志一人做一個蚊帳)。
11、1972年在寶鳮水庫搶險大會戰中(國鎮湖口0)救落水老人。
(十)詩歌創作年表
1、1958年開始用鉛筆寫詩歌一百餘首,被學校稱為「鄉村小詩人」。
2、1965年創作詩歌五本,交與中學史老師進行修改。
3、1968年創作詩歌五十首,送縣教育工會幹部修改。
4、1974年創作悲情詩歌郵寄團省委。
5、1975年創作詩歌在校園朗誦會上讓女同學代替朗誦。
6、1978年創作校園詩歌郵寄中外文學函授班。
7、1985年創作英雄贊歌郵寄解放軍報社。
8、1989年為地礦部慰問團創作詩歌朗誦稿件。
9、1995年為農村團支部文藝演出創作朗誦詩歌。
10、1996年在陝北下鄉期間創作第一本短篇詩集手稿。
11、1997年在陝北暑假大學生三下鄉中為小學生創作詩歌三十首。
12、1998年創作詩歌《我對不起陝北人民》詩集手稿。
13、2000年創作短篇《黨員》詩歌三十首,郵寄人民日報社。
14、2001年創作長篇詩歌《陝北是個好地方》手稿。
15、2002年創作長篇愛情詩歌集《十八歲那年》手稿。
16、2003年創作短篇詩歌《非典》詩歌集手稿。
17、2003年創作長篇民工詩歌《可敬的奉獻者》手稿。
18、2004年創作短篇詩歌《中國教師》詩集手稿。
19、2004年創作長篇詩歌《千首不是》手稿。
20、2005年創作長篇詩歌《雜技之歌》手稿。
21、2005年創作短篇詩歌《校園生活》三十首手稿。
22、2006年創作短篇詩集《漂泊的日子》手稿。
23、2006年第一次創作各種短篇三十首散文詩。
24、2007年創作長篇詩歌《西北漢子》手稿。
25、2007年創作五部秦腔迷糊京劇唱詞選編手稿。
大型現代七幕秦腔劇《關中漢》
故事描寫:長安大學胡長順院長為事業奮斗在青海遇難的經過。
大型現代六幕秦腔劇《九姐妹》
故事描寫:陝北貧困地區九姐妹為生存拼搏的艱難經過。
大型古典神話秦腔劇《紅石頭》
故事描寫:深山老林,七品官奪子養子殺子的經過、
大型現代秦腔劇《女村官》
故事描寫:當代大學生創業的奮斗歷程。
大型現代愛情秦腔劇《陝北漢》
故事描寫:高中畢業農村青年出門打工,被兩個女人愛戀的故事。
大型現代迷糊劇《三朵玫瑰花》
故事描寫:農村女青年為哥哥上大學掙學費出門打工,在城市救人戀愛的故事。
大型現代京劇《新教官》
故事描寫:大學教師在農村下鄉帶領群眾致富的經過。
大型現代秦腔劇《遺孤情》
故事描寫:陝西農業廳長趙錦峰在陝北遇難,被救人留下孤兒成長到美國讀書的經過。
大型兒童現代劇《煙洞山的歲娃們》
故事描寫:陝北失學兒童奪取國際金獎的經過。
大型兒童現代劇《大山的虎子》
故事描寫:陝南災區中學生發明創造與野豬作斗爭的故事。
參加2009年陝西省第二屆大學生戲劇節小品創作大綱目錄 一、過年
長安大學胡長順教授過年在實驗室工作的故事
二母與子
兒子上大學學魔術,母親反對發生矛盾的故事
災難情
大學生下鄉遇到地震的故事
實習
大學生實習期間遇到母親打工的故事
男大學生宿舍
搬家丟了錢包,宿舍發生矛盾的故事
迎接長安大學六十周年捐贈出版文學作品目錄
作者長安大學岳勇
第一部作品長大名人中國教師《胡長順》二十萬字
第二部作品長篇報告文學《沉重的日子》二十萬字
第三部長篇打工題材小說《路》二十萬字
第四部長篇詩歌《西北漢》一萬句
第五部《作者獲獎集》(小說報告文學戲劇散文)二十萬字
第六部作品散文《陝北記事》二十萬字
第七部作品戲劇集《女村官》等十部戲曲
第八部電影劇本《陝北人》二十萬字
第九部各種雜文(名字另起)二十萬字
第十部各種書信集《一瞬間》二十萬字
大型現代十部電影劇本創作目錄
編劇:長安大學岳勇
第一部:《周化一》
內容簡介:描寫陝西著名魔術大師周化一一生創造的精品節目和絕技
第二部:《故鄉人》
內容簡介:描寫大學教師挽救家鄉當年迫害自己的村幹部的經過
第三部:《大山的婚禮》
內容簡介:描寫大學教師到貧困地區十年工作的經歷
第四部:《良心何去何從》
內容簡介:描寫大學教師帶領貧困地區學生考察遇難的經過
第五部:《寡婦村的寡婦》
內容簡介:描寫貧困地區鄉村婦女培養孤兒成才的經過
第六部:《下鄉幹部》
內容簡介:描寫下鄉幹部在農村帶領群眾致富的經過
第七部:《煙洞山小孩的獎章》
內容簡介:陝北失學兒童獲得國際金獎的故事
第八部:《農民的兒子》
內容簡介:長安大學胡院長在青海遇難的故事
第九部:《大山的虎子》
內容簡介:災區留守兒童創造發明的故事
第十部:《媽媽別原諒我》
內容簡介:獨生子迫害親生母親的故事
《中國教師——紅燭之婚》
故事梗概:長安大學胡長順探索科學在青藏遇難的經過。
《母子情》
故事梗概:長安大學胡長順和母親以及姊妹九個的故事。
《男大學生宿舍》
故事梗概:長安大學模範標兵田小東成長經歷。
《女子民兵連長》
故事梗概:陝北女子民兵連治沙造林的故事。
《縣長的女兒》
故事更改:兄妹結婚的故事。
《母親》
故事更改:養育就個兒女成長的故事。
《下鄉幹部》
故事梗概:大學老師在農村下鄉扶貧遇難的故事。
《瞬間時光》
故事梗概:描寫地震秦嶺隧道塌方搶救的故事。
《大山的縣長》
故事梗概:新縣長上任改革的故事。
《秦腔人家》
故事梗概:一家人為秦腔事業奮斗的故事。
長篇報告文學《苦難的歲月》
又一次離家童年回憶民工情欠債的日子怒火燒兄大學期間五次會議陝北人在患疾病的日子終身為理
說明書
1995年隨陝西省委扶貧工作組在陝北榆林廣濟村做黨建群眾掃盲工作,被評為省扶貧工作先進工作者
1996—1998年在榆林職教中心做扶貧支教工作並擔任副校長,同時被聘為包扶村副村長,連續兩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1999—2001年在陝北中學做扶貧支教工作擔任副校長,連續兩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2002—2003年在陝北第二中學做扶貧支教工作擔任高中語文教師和畢業班的班主任,連續兩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
2001年,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我不後悔》評為共和國脊樑優秀作品題名獎。
2004年,中國文學藝術研究會評選為「中國之魂年度百名優秀人物」。
2008年,中國時代新聞人物評選委員會評為「中國驕傲第六屆中國時代作家」,赴陝南下鄉扶貧支教。
在文學創作的陣地上堅持四十年辛勤耕耘如一日,先後創作了長篇小說、長篇報告文學、長篇散文、長篇詩歌等20餘部,戲劇、秦腔、眉胡、歌舞10多部,先後獲各種獎項10多次。
2008-2009年在陝南鳳州中學扶貧支教擔任副校長兼初一班主任,連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同時兼顧包扶馬鞍山村的扶貧工
榮獲先進稱號目錄
1、65年在縣民中榮獲紀念焦裕祿文藝調演表演優秀獎
2、65年選為赴京學生代表參加毛主席和中央首長接見
3、興平民中連年被評為三好學生獲救人英雄光榮稱號,破格入團
4、67年回鄉勞動鍛煉被評為學毛選積極分子
5、68年在寶雞峽水利工程隊被評為勞動積極分子先進個人
6、69年在寶雞峽水利工程隊被評為模範人物、學習標兵
7、70年在寶雞峽水利工程隊被評為生產標兵、先進班長
8、71年在寶雞下水利工程隊被評為優秀團支書「五好班長」
9、72年在寶雞下水利工程隊被評為先進生產能手
10、73年在寶雞下水利工程隊被評為學雷鋒標兵出席寶雞地區學雷鋒表彰大會
11、74年在西安地質學院(前身地校)上學期間三好學生優秀團幹部
12、75年在西安地質學院(前身地校)三好學生優秀團幹部
13、76年在西安地質學院(前身地校)三好學生優秀團幹部
14、77年在西安地質學院工會積極分子
15、78年西安地質學院先進個人
16、79年在西安地質學院校辦優秀工作者
17、80年在西安地質學院基礎部獲得先進個人
18、81年在西安地質學院工會先進個人
19、85年在西安地質學院全院十大新聞人物之一
20、87年獲西安市人口普查先進個人
21、89年省高校文藝演出一等獎
22、90年高校文三等獎
23、91年中國地礦報報道自學成才事跡
24、92年西安絕技大賽二等獎
25、93年中央地礦部慰問演出先進個人
26、95年榆林市扶貧工作少年宮優秀教師
27、95年陝西省扶貧先進個人
28、96年榆林地區扶貧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
29、97年榆林地區扶貧先進工作者
30、98年綏德中學先進工作者
31、99年綏德中學先進工作者
32、2000年綏德中學優秀教師
33、2001年榆林二中先進工作者
34、2002年榆林地區優秀共產黨員
35、2003年陝西省扶貧先進工作者
36、2004中國文學藝術研究會評選為「中國之魂年度百名優秀人物」。
37、2005年,中國時代新聞人物評選委員會評為「中國驕傲第六屆中國時代多產作家」
38、2008年鳳州中學先進工作者
39、2009年鳳州中學優秀教師
中國魔術題材理論研究和文學作品創作目錄
作者:長安大學岳勇
第一部:《中國魔術史》
魔術發源產生的時代古代魔術簡況中國解放前魔術發展情況中國解放後魔術的記錄文化大革命時期魔術發展情況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魔術情況改革開放以後魔術發展情況中國舉辦國際魔術節的簡況中國魔術與世界接軌的情況中國舉辦世界魔術奧運會的情況第二部:《中國魔術》
1、魔術的解釋2、魔術在社會的影響3、魔術揭秘
4、魔術設計5、魔術創新
第三部:《中國魔術的欣賞》
1、十個節目的剖析
2、周化一的炮打真人、田永生的小幻術、姚金鳳的變扇子、付騰龍的大型魔術、曾國真的創新、曾輝的變傘、周良鐵的變臉、提日立的變魚、劉明亞的金獎、陳志立的手彩
3、節目的概述、節目的表演、節目的特色、節目的創新、節目的精華、節目的不足
4、魔術精品節目的表演過程的全部內容
5、手彩和道具
第四部:《世界魔術欣賞》
1、美國、加拿大、英國、紐西蘭、丹麥、日本、瑞典、法國、非洲、澳大利亞
第五部:《中國魔術教程上下冊》
1、魔術簡史2、魔術的美學3、魔術的品味4、魔術的剖析5、魔術的設計 6、魔術的創新7、魔術的構思8、魔術的 表演9、魔術道具的製作10、魔術的借鑒
第六部:《中國魔術名人錄》
第七部:《中國魔術名人傳》
第八部:《中國魔術論文集》
我的第五部作品:長篇詩歌:
《陝北是個好地方》
謹獻給支援西部大開發的大學生志願者
目錄
一引言:我在這里學會了寫詩
二創作詩歌的目錄
三第一篇章:我回到了故鄉
四第二篇章:我在故鄉的土地上
五第三篇章:速寫記事
六第四篇章:生活日記
七第五篇章:我愛這里的人民
八第六篇章:故鄉情
九後記:我會永遠寫下去
第一部.長篇魔術報告文學
《國際魔術金獎背後的故事》內容簡介
主人公從小喜歡魔術,沒有機會學習。人到中年相識了魔術藝術家周化一,師徒二人在探索藝術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周老師去世時要求主人公為國家培養十名魔術師。
主人公經歷了十五年的艱辛都以失敗告終,最後在下鄉遇到了失學兒童,經過精心的培養終於在上海舉辦的國際魔術節上獲得了國際金獎。
第二.部長篇魔術報告文學
《花開有聲》內容簡介
主人公從小對魔術有著深深的情結和愛好,幾十年如一日吃盡苦頭不斷的探索,經歷了許多艱辛和曲折,在經濟陷入困境中,他想用追求創作,擴大經濟來源,一次次都以失敗為結局。
主人公始終不灰心,以飽滿的熱情繼續奮斗,終於掌握了很多的魔術絕技。最後癱瘓在床忍受疾病折磨,他沒有絕望經過奮斗,終於走上了舞台,為社會奉獻了一份智慧。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第三部分.中篇魔術悲劇小說《痴》《三代人》
主人公從幼年對魔術有著特殊的感情,苦於幾十年沒有找到傳教的老師,後來意外的找到了老魔術老師想研製「飛人」的節目,可是老魔術師思想保守不願意收他為徒,沒有把技術傳授給他,拒絕來往,他只好一個人苦苦的探索。這個老魔術師去世後,他的孫子長大成人,意外的與主人公相識。
徒師二人全力以赴的探索新節目「飛人」,在實驗中二人身負重傷,經搶救無效離開了人世。
徒師二人的家庭經不起這沉重的打擊,紛紛自殺,兩個家庭就這樣徹底的毀滅了。
⑧ 譚鑫培的人物生平
10歲隨父到北京,11歲入小金奎科班習武丑,後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歲搭三慶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灘》及八大拿等武生戲為主。曾傍程長庚演《青石山》馬童,得大老闆賞識,委以武行頭。在《同光十三絕》畫中,譚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員。以老生享名劇壇則是光緒十年以後的事了。
1879年,光緒五年(己卯):譚鑫培首次赴滬。
譚鑫培與孫彩珠同赴滬。譚鑫培年三十五,隸金桂茶園,藝名譚金福,專演武生戲。時秦腔方盛於上海,有陳彩林者實執牛耳。彩林本隸京中勝春班,班為某內監所蓄,彩林恃寵勢,不赴其侍御之召,侍御銜之,遂飛章彈劾宦官不得私蓄梨園,班遂報散。彩林至上海,歷金桂,傾倒一時。譚不得志,明春回京,始蓄志研究皮簧劇,譚本充三慶班武行頭,父唱老旦兼老生,其音左嗓,故稱之譚叫天,非美名也。譚早年坐科於金奎班,文武昆亂,皆所兼習,出科後拜程長庚為師,但程為安徽人,而譚籍湖北黃陂,鄉音不改。及後成名,宗譚者反以湖廣音咬字為正宗,而並誤皮簧為黃陂者,可謂數典忘祖矣。(摘自《春申舊聞》:《譚鑫培五次蒞滬》)
1879年9月4日,光緒五年(己卯)七月十八日:三慶班應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會。
農歷七月十八、十九兩日,三慶班應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會,並外串四喜班。
1884年,光緒十年(甲申):譚鑫培二次赴滬。
譚鑫培二赴滬演唱,藝名小叫天,大奎官同行,搭三慶茶園,後改丹桂。老生武生兩門抱,時孫菊仙在滬,出演天仙。
1890年7月11日,光緒十六年(庚寅)五月廿五日:譚鑫培、陳德霖、孫秀華、羅壽山入選昇平署當差
譚鑫培、陳德霖、孫秀華、羅壽山四人,同時以民籍學生的身份入選昇平署當差。
1908年6月29日,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六月初一日:光緒三十四年六月南海傳差
南海傳差。共時二十六刻十。
演出劇目
《福祿壽》(一刻)
《穆柯寨》(三刻十)(楊德福)
《蟠桃會》(三刻)(朱裕康)
《釣金龜》(二刻五)(龔雲甫)
《舉鼎》(二刻五)(王鳳卿,朱素雲)
《水簾洞》(三刻十)(楊小樓)
《教子》(二刻五)(譚鑫培,王瑤卿)
《鐵弓緣》(三刻)(侯俊山)
《青石山》(三刻)(李順亭)
《萬壽無疆》(二刻)
1908年9月5日,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八月初十日: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南海傳差
南海傳差。共時四十刻十分。
演出劇目
《福祿壽》(一刻)
《泗洲城》(二刻十)(朱裕康)
《昭君》(二刻)(陳德霖)
《八大錘》(五刻)(侯俊山,錢金福)
《天齊廟》(四刻)(郎德山,龔雲甫)
《金錢豹》(三刻五)(楊小樓)
《探親》(一刻五)(王瑤卿,張二鎖)
《五人義》(三刻五)(李連仲)
《昭關》(二刻)(王鳳卿)
《長坂坡》(五刻)(楊小樓)
《查關》(二刻)(楊德福,朱素雲)
《竹簾寨》(七刻)(譚鑫培)
《萬壽無疆》(二刻)
1909年,宣統元年(己酉),夏:譚鑫培首次在營業戲中貼演《珠簾寨》。
是年夏,譚鑫培於慶升園貼《珠簾寨》,此為譚氏入宮後首次在營業戲中貼演此劇。言菊朋聞訊急請假往觀,倉促不及更換制服,恰遇學校監督亦在座中,遂得記大過一次。而菊朋渾不為意,只以得觀《珠簾寨》為樂。
1909年3月3日,宣統元年(己酉)二月十二日:德宗與孝欽後雙國孝除。
德宗與孝欽後雙國孝除,各戲園恢復營業戲。譚鑫培因家人弟子促請,勉力登台。言菊朋因之每演必至。
1910年,宣統二年(庚戌):譚鑫培三次赴滬。
譚鑫培三次赴滬,演於丹桂園。專貼老生戲,未久即遄返。
1910年,宣統二年(庚戌):時慧寶搭春慶班及雙慶班。
1910年至1917年,時慧寶搭入譚鑫培的春慶班及俞振亭所組的雙慶班演出,主要劇目有:《馬鞍山》、《魚腸劍》、《烏龍院》、《捉放曹》、《硃砂痣》等。
1910年4月12日,宣統二年(庚戌)三月初三日:1910年4月12日丹桂園演出,當日丹桂園由春慶班演出日場戲。
壓軸:《硃砂痣》(帶賣子)(譚鑫培飾韓員外,陳德霖飾江氏,謝寶雲飾金氏,賈洪林飾吳惠泉)
大軸:《飛叉陣》(余筱琴)
1912年,農歷壬子年:譚鑫培四次赴滬。
譚鑫培四次赴滬,演於新新舞台,始以「伶界大王,內廷供奉」頭銜與滬人相見,並正名為譚鑫培,而年已六十五矣。同行配角,有金秀山、孫怡雲、德珺如、文榮壽、慈瑞泉,陣容之盛,煊赫一時,金秀山、德珺如均以票友下海,與孫菊仙合唱《二進宮》,向有「三羊開泰」之稱(內行稱票友羊毛)。滬人以耳為目,不知輕重,而楊四立方出演丹桂,紅極一時,楊本武丑兼唱老生,演《空城計》讀「昭烈」為「罩笠」;讀「馬謖言過其實」為「馬謖年過七十」笑話不一而足,而滬人喜灑狗血,竟認楊四立為京朝南下,唯一老生;而視譚為瘟功。一日,楊貼《豬八戒盜魂鈴》,學唱各種生、旦、凈、末、丑兼四個台,滬人空巷往觀。譚本擅武功,不甘示弱,次日亦貼《豬八戒盜魂鈴》,滬人亦空巷而往。及唱,無學南北腔調,觀者已漸嘩矣。及登四個台,以年老失功,竟無法翻騰,而緣著桌腳子爬下。有小報界人劉束軒者,少年氣盛,在包廂中大呼倒好。時許少卿為新新舞台主,亦恃勢氣盛,自後摑束軒頸。而風波軒起矣。次日小報界無不攻擊譚鑫培,至於體無完膚,劉許亦相見公堂。譚大憤,不終約而北返,立誓不再至滬唱戲(按余叔岩亦曾立誓不至滬唱戲)。
在滬期間,周信芳曾向譚鑫培學《御碑亭》《打棍出箱》等戲。
1912年,農歷壬子年:周信芳入新新舞台劇場。
周信芳入上海新新舞台等劇場。與譚鑫培、李吉瑞、孫菊仙、金秀山、馮子和、江夢花等名角同台演出,深受熏陶。
1912年,農歷壬子年:梅蘭芳與譚鑫培首次同台演出。
梅蘭芳第一次與譚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劇目《桑園寄子》。
1914年6月7日,農歷甲寅年五月十四日:1914年6月7日慶升園演出,當日譚鑫培、黃潤甫、李順亭、劉春喜在慶升園演《罵曹》。
1914年10月19日,農歷甲寅年九月初一日:1914年10月19日文明園演出,當日譚鑫培、何桂山、李秀峰在文明園合作《罵曹》。
1915年,農歷乙卯年:譚鑫培五次赴滬。
九畝地新舞台二次成立,虧損累累,其婿夏月潤(新舞台老闆)、王又宸(新舞台台柱)親蒞北平,跪求老爺子幫忙。譚鑫培始允南下,為第五次赴滬,演十天,首日《空城計》,末日《珠簾寨》。票價樓上樓下一律五元,滬人始震動,傾市而出。新舞台上下二千一百十五座,座無空椅,立無隙地,而譚年已七十矣。時楊四立亦隸新舞台,唱倒第二,譚上演必誤時,楊輒拉長馬後,以延時間。台下不知,以為楊好賣弄,則鬨堂報以倒好,翌日演《南天門》,台下竟享以茶壺蓋、銅板、桔子皮,楊至頭破流血,然亦無法不唱也。
譚前後來滬凡五次,京戲近百年瑣記稱為六次南下者誤,因譚初次北返以後,未幾即入內廷供奉,清制供奉賞四品白石頂戴,例不得出外演戲。庚子之亂,清後西狩,供奉伶人始有在外演戲以為糊口者;未幾回鑾,孫菊仙已逃滬,不敢返,而禁例亦稍破,則光緒二十六年以後事矣。故鑫培二十七年南下當為第二次,非第三次。
1917年4月14日,農歷丁巳年閏二月廿五日:譚鑫培最後一次演出。
北京官府為了歡迎廣西督軍陸榮庭,在金魚胡同那家花園,設盛宴唱堂會,其時70歲高齡的譚鑫培衰弱多病,只好婉言辭卻,不料,因此觸犯了當局,便傳出話來,如果不去,不但不釋放他的孫子譚霜(曾因犯案在押),還要拉他去一起關押。並且,派了4名巡警上門,名為迎接,實則押送,譚便不得不勉強扶病而去,到場一看,戲碼貼的是《洪羊洞》,又吃了一驚,因為,戲中他演的楊六郎是以死殉職的,而且他的師父程長庚生前最後唱的也是這一出戲,觸景生情,便有大難臨頭的預感。這一次演出實在不能唱全本,經再三請求,從「探病」一場唱起,他拚老命全力以赴,唱做一絲不苟,至終場,還是渾身抖擻,精彩紛呈,但是一到後台,就伏在桌子上,暈倒了。據同台配演八賢王的賈洪林說:「我與老闆一起演唱多年,從來未有見過像他這一次的神情異常,特別是雙目炯炯發光,咄咄逼人,嚇得我不敢正眼看他。」譚回家後,又氣又累,病勢日重,不久去世。
⑨ 皖南的傳統文化
明代中葉,皖南的徽州和池州成為中國東南戲曲文化中心之一,當時著名戲曲聲腔如餘姚腔和弋陽腔已在這一帶流行。嘉靖與萬曆年間,這一帶產生了徽州腔及青陽腔(亦稱池州腔) 、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種聲腔。這一些聲腔興起後,很快風靡各地,比如徽州腔和青陽腔被稱為天下時尚南北徽池雅調 。長期發展而形成今天的徽劇。徽劇是國粹京劇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史稱徽班進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青陽腔又稱「池州腔」,因產生安徽池州青陽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間,江西的弋陽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陽縣一帶,與當地語言、民間戲曲(崑山腔、餘姚腔等)、九華山佛俗說唱、大型宗教戲劇、目連還有民歌小調相結合而產生了青陽腔。
青陽腔是弋陽腔「易腔」之後的一個重要腔種。明末清初盛行,與徽州腔一同被譽為徽池雅調,成為全國主要聲腔,清末衰落。青陽腔由皖南伸展到閩、粵、湘、贛、鄂、蜀、晉、魯等地,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徽劇、贛劇、川劇、黃梅戲等劇種的形成與發展,尤其為「四大徽班」進京形成京劇奠定了基礎,青陽腔被譽為京劇「鼻祖 」,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顯赫的地位。2006年,青陽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徽劇是一種重要的漢族地方戲曲,《中國戲曲志》(安徽卷):「明末清初,徽劇以青陽腔、崑曲及地方俗曲為基礎,徽劇是解放後的定名。徽劇的含義並不等於徽戲,它的聲腔包括青陽腔、徽戲、徽昆和花腔小調幾大部分,以徽戲和青陽腔為主。徽劇是與黃梅戲、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
1790年(乾隆55年),徽班名藝人高朗亭率三慶班入京。接著,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又相繼進京,即所謂「徽班進京」。徽班進京後,又吸取京腔、秦腔、崑曲、漢調等劇種的長處,經程長庚等名藝人的創造改革,大約經過了五十年的孕育,到道光、咸豐年間,遂形成為後來的京劇而流行全國。
2006年,徽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連戲原名弋陽腔,曾經流傳於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省,是中國唯一的歷史宗教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堪稱戲劇鼻祖。蕪湖南陵目連戲。明初,皖南蕪湖市南陵縣已有以搬演目連戲為主的戲班。之後,皖南的涇縣、旌陽、宣城、太平等不少地方都有目連戲班或目連戲演出。徽州目連戲。明萬曆年間,皖南徽州祁門清溪人鄭之珍在過往雜劇、變文及傳說等的基礎上撰寫出《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鄭本目連戲一經產生,便在祁門、休寧、石台、婺源、歙縣等地廣為流傳。祁門目連戲原沒有固定演出場所,以鼓擊節,鑼鈸伴奏,不用管弦,上壽時則用嗩吶。其基本唱腔古樸,為明中葉流行於徽州一帶的「徽池雅調」,即徽州腔、青陽腔,保留「滾調」特點。
2006年,弋陽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儺戲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和戲樂成分的禮儀祀典。大約在宋代前後,儺儀由於受到民間歌舞、戲劇的影響,開始衍變為旨在酬神還願的儺戲。儺戲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被譽為戲曲活化石。以其古樸淳厚的魅力打動人心。池州儺面具吸收和融匯了儒、釋、道、巫的宗教意識和民俗、雕、繪畫等內容,是漢族民間藝術的精華,也是研究古代漢族文化、地域風情、民俗工藝的文物。
2005年5月,池州儺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份,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池州市貴池區為「中國儺文化之鄉」。 當塗民歌,流行於馬鞍山市當塗縣的各類漢族民歌的統稱。當塗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譽。當塗民歌,曲調優美,節奏輕快,富有江南水鄉民歌的獨特風格。民歌在該縣流行極廣,且種類繁多。
2006年5月20日,當塗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蕪湖梨簧戲舊名泥簧,是流行於皖南蕪湖、當塗(含今馬鞍山市)、江北和縣、含山沿江一帶漢族戲曲劇種,其發生、發展和形成職業演唱班子在蕪湖,又稱蕪湖泥簧,已有 200 多年歷史。明清之際,每年上元、端午、中元盛大演出,祈神祝福,故又稱平安戲。由蕪湖語言、音調和漢族民間音樂發展而成,汲取二簧、柳子腔和崑曲等劇種唱腔和音律,形成獨特的具有濃郁的江南風味的板腔體。
2006年蕪湖梨簧戲由安徽省政府審定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南詞又稱文詞戲、文詞腔,黃梅戲的姐妹戲 ,流行於安徽省東至縣、宿松縣等地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戲曲劇流行於安徽安慶宿松、東至等地。原系湖北黃梅一帶的漁鼓小調,清末民初由逃荒賣唱人傳入安徽。在發展中曾受「饒河調」影響,吸收並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鑼鼓。從地攤走上舞台,有近百年的歷史。
2006年,文南詞被列為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類項目。
2008年6月7日,文南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⑩ 滇劇的劇目有哪些
滇劇從劇目方面看,有文字記錄的有960多出。其中一些屬移植劇目,來自崑曲、秦腔、川劇和京劇,如《大賜福》、《單刀赴會》、《秦香蓮》、《烤火下山》、《荊釵記》、《打鼓罵曹》、《馬鞍山》、《捉放曹》、《四郎探母》、《十字坡》等。
而一些滇雲本土創作、改編的劇目,則富有邊疆民族地方特色,如《打漁收子》、《望夫雲》、《逼死坡》、《黑龍潭》、《陳圓圓出家》等,與雲南的史實、傳說相結合,從唱詞到講白,都充滿著雲南生活的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