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權責清單反映出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哪些不足
1、政府缺位、本位、干預市場
2、權大於法
3、權力錯位、權利過大
4、管理混亂內,瞎管亂管,崗位職責不明容確
5、政府工作不透明、監管監督機制不健全
6、辦事效率低
7、不遵循客觀管規律,拍腦袋決定、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
權責清單解決的大概都是這些問題吧
❷ 政府權責清單指什麼
權力清單指明晰每個單位、每個職位的權責,給權力劃定邊界。要公開行政回權力,先得知道一個單位、答一個崗位到底有多少權力。廳長、市長到底有多少權力?處長、科長到底有多少權力?每項權力的運作程序是什麼
職責清單就是該干什麼,不該干什麼,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
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是指政府規定哪些經濟領域不開放,除了清單上的禁區,其他行業、領域和經濟活動都許可。凡是與外資的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或業績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均以清單方式列明
❸ 五單一網權責清單中十二項行政權利的具體內容
行政許可、非行政許可審批、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徵收、行政給付、行政裁決、行政確認、行政獎勵、行政檢查、基本公共服務和其他行政權力
❹ 五單一網權責清單中十二項權利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十二項具體內容
❺ 談談政府公布權責清單,自覺接受監督的好處
不利於專職黨組幹部,因為,他們不行使政府公務員職能,卻由國家財政開支。國家財政來源是稅收,而黨的專職黨組幹部應由黨內經費開支。
❻ 什麼是推進權責清單工作的責任主體
各級政府是推行權力清單的制度的責任主體。
權力清單制度是以「清權、 確權、 配權、 曬權和制權」 為核心內容的權力革命。
根本在於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轉變。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是新一屆中央政府開局要辦的「第一件大事」,同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抓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依據權力清單,向社會全面公開政府職能、法律依據、實施主體、職責許可權、管理流程、監督方式等事項」。前者突出改革方向,後者突出實現路徑。也就是說,要以權力清單制度為核心來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依法公開權力公開運行流程,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也是切實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的前提和基礎。在我國,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權力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清單和邊界不僅社會公眾一頭霧水,有的甚至連行政機關自己也時常模糊不清。此次中央專門發布指導意見,為各級地方政府及其部門規定了公布權力清單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地方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都將會陸續公布量身打造的權力清單,權力的內容和行使主體將會一目瞭然。相比較權力清單的公布,接下來更重要、公眾更關心的是,權力清單到底有什麼用?在規范權力、保障權力方面到底發揮什麼樣的功能?在建設法治政府的背景下,權力清單的價值和功能一方面值得期待,另一方面,在法治思維和法治理念下,也不可不切實際、要求權力清單承載超出本身性質的功能。從理論和實踐來看,准確定位未來地方政府及其部門權力清單的功能,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權力清單的性質是權力的公示,而不是權力的確認。公布權力清單的初衷是解決社會公眾不清楚政府有哪些權力的問題,著力點在於政務公開,是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通過權力清單對政府及其各個部門權力的種類、數量、適用條件和法律依據的統計和公示,本身不是對政府權力的合法確認,即便是納入權力清單的權力,如果源於層級較低的法律規范,不排除經法定程序審查被認定為違法的可能。因此,權力清單的核心功能,是向社會公眾傳遞政府到底管什麼的信號,便於公民確定履行職責的主體,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而且,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公示權力清單也可以為社會提供討論權力資源的基礎信息平台,為「哪些權力該取消、哪些權力該下放、哪些權力該轉移」的公共討論和決策,凝聚社會的共識,為政府轉型和改革提供動力支持。
二是權力清單的價值是權力的梳理,不是權力的賦予,不能作為確定政府權力職責的授權依據。現代法治社會,對政府權力而言,奉行的原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這就意味著,政府權力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必須遵循法定的主體、許可權、條件和程序行使、履行職責。權力清單記載行政機關有哪些權力以及這些權力的行使主體、許可權、程序,不可混淆的是,這些權力由清單記載和羅列,卻不是清單所授予的,支撐清單的是這些權力背後的法律、法規和規章。這也是指導意見特別強調依法律法規審核確認的意義所在。因此,在行政執法和司法審判中,確定政府權力有無、大小及運行機制等,不能只看權力清單,而必須透過清單看到背後的法律法規和規章,這是權力法定的內在要求。
三是權力清單的規制對象是權力行政,不宜作為政府提供服務行政的限制。深化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既包括對行政權力的規制和監督,也包括轉變政府職能,創新行政管理方式。特別是在從過去傳統管制型政府向現代服務型政府轉變的過程中,行政職能的履行日益多元化、多主體化、多方式化。政府行使對相對人不利的權力行為,必須有嚴格的法律依據,不得在法外行政。但服務型政府又提倡和鼓勵政府推行行政指導、行政合同、行政獎勵、行政和解等非權力強制行為方式,而後者由於自身性質及其他客觀原因的制約不太可能被列入權力清單,且現行法律也不可能為這些新型的行政行為方式提供足夠的法律支撐。因此,權力清單的目的主要在於規制權力強制行為,不能成為政府拒絕提供多元化服務,或者排除柔性行政方式的理由和借口。
由此可見,將來權力清單的梳理和公布,具有自身的限度,只是法治政府建設的第一步,為規制和調整政府權力,改進政府行為方式,提供了從源頭治理的基礎。如何將清單上的權力切實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才是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難點和關鍵。
❼ 縣工商聯是否有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
通常沒有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除非縣政府有特殊授權,將個別行政權力授予給縣工商聯行使。
❽ 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的意義內涵主要特點,以及二者的區別和聯系
從功能上看,負面清單與權力清單、責任清單,都旨在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而從指向上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的指向對象為政府部門,而負面清單的指向對象則為市場主體,其實質是規范市場主體的准入標准。負面清單與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的制定和推動工作必須相輔相成。
配套改革措施保證三張清單順利推行。一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事項,確定審批流程,提高審批速度。各省行政機關職權清理效果顯著,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面清理,行政程序標准化、信息化普遍推進。二是商事制度改革推進工商注冊便利化。「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先照後證」等改革手段都已全面推開,工商登記由前置審批改為後置審批,簡化市場主體登記手續,實現企業注冊登記便利化。三是市場監管改革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將政府管理由事前審批更多地轉為事中事後監管,通過強化市場監管行為、夯實監管信用基礎、改進市場監管執法等手段,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推進法治規范的市場環境建設。四是培育社會組織推進政府職能轉移。一些地方已結合本地發展實際,開始就社會組織培育開展多樣化的探索和嘗試。如廣東省深圳市推行社會團體登記制度改革,同時實行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資質申報,推進政府職能轉化;江西省南昌市青雲譜區建立社會組織孵化中心,接受孵化的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活動,分擔部分政府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