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府工作報告知多少答案 最後一公里
來看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文化方面又釋放了哪些信號。
「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創作,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檔案等事業。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
隨著一系列針對智庫建設的指導性政策措施的出台,智庫的發展越來越多地受到管理者和學界的重視。這些智庫在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發揮文化的作用,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筆者認為關鍵在於兩點:
首先,堅持中國特色。打造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必須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發展現狀。批判地繼承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辯證地看待西方智庫的成功發展經驗,充分體現出智庫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並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創新發展,既將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智慧不斷發揚光大,又能夠為我國的文化建設、經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等諸領域建言獻策,謀求發展。
其次,堅持新型路線。新型智庫的建設既要著眼於國家文化建設實際,又要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聽民意、觀實際,得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結論,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言獻策,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努力形成開放融通的學術話語體系,做到中國立場,國際表達,講好、講活、講深中國故事,樹立社會主義中國的良好形象,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除此之外,新型智庫應該集全民智慧,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民營研究機構的作用,做到科學決策,共建共享。
「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發展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檔案等事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倡導全民閱讀。」——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
公共文化服務作為政府面向文化民生的責任擔當,其內容包括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2017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正式實施年,公共文化服務將被提上更加重要的位置。
首先,如何讓公共文化服務深入人心,做出細則。文化建設中,要時刻不忘公共文化權益的保障,努力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與社會化參與。均等化不是整齊劃一和絕對均等,讓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有一種獲得感,讓文化成果能夠看得見、摸得著。除此之外,還應加強關於《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宣傳教育工作,讓它更加深入人心。
其次,致力於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結合我國發展實際,如何充分調動農民進行文化消費的積極性,激發農村文化消費市場,補齊短板,是公共文化服務「打通最後一公里」的重點所在。在這個過程中,鄉賢文化建設將起到關鍵性作用,集中鄉村的賢達人士、知識分子等,培養鄉村文化建設的主力軍。
最後,公共文化服務與社區治理相結合。目前,社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普遍存在利用率低、效益發揮差的問題,社區文化站管理運行機制不協調的痛點,使得本應該是居民盡情享受文化成果的場域失去了應有的功能。社區治理的關鍵在於理念治理和機制治理,堅持「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為民」原則,積極探索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治理新模式,創新服務體制機制建設,激活社區細胞。
「進一步釋放國內需求潛力。推動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相適應、消費升級和有效投資相促進、區域城鄉發展相協調,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持久拉動作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
第一,體制增量,堅持內容為王。以影視劇為例,每年電影的產量高達六七百部,電視劇上萬集,但如電影《湄公河行動》、電視連續劇《琅琊榜》這樣既有口碑、又有票房和收視率的精品不多。文化產業發展的數量、規模固然很重要,但真正決定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是文化產業的質量。應努力實現由量到質的轉化,變工程和業績性的文化產品向實用型、民族型和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產品轉變。
第二,研究消費新形勢,引導新興消費習慣。多元文化抬頭、人口結構調整和數字經濟背景下的文化消費形勢開始發生改變,因此我們因時而變,研究不同消費者群體的消費習慣。90、95後將成文化消費主要群體,同時不能忘記60、70後人群,針對他們研究出適應消費需求的優質產品,全方位、多層次地拓寬消費市場。
第三,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應始終圍繞國家大型戰略而,例如「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大型發展戰略,將文化建設提到應有之義。隨著這些大型戰略的實施和深化,與文化發展相關的專項規劃被陸續納入,後補而入的文化規劃體現了職能部門的意識覺醒,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歷來就是相生相成的兩個方面,今後的發展戰略應該充分考慮文化的發展。
「積極主動擴大對外開放。面對國際環境新變化和國內發展新要求,要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
新的一年,我國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實行文化「走出去」戰略,擴大國際文化交流,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第一,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走腦入心,長期規劃。在文化對外交流的過程中,要注意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發展經驗,為我所用。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工作是在文化「走出去」過程中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精神。
第二,培養翻譯人才,提高對外傳播水平。善於運用新媒體,加大中華文化的線上、線下傳播力度,藉助多方力量與合作機構,宣介、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培養專業譯制人才,吸引國內外優秀翻譯人才,減少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因為語言的阻礙帶來的瓶頸,疏通渠道,促進文化交流。
今日中國的文化建設已經不單單是文化界的事情,而是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及層面,而這些領域也因為文化的介入而獲得了新的發展思路,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新時期,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趨勢將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的滲透特別對新型城鎮化、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現代農業、康養產業以及電子競技等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