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公共設施都包括哪些
公共設施都包括但不限於下面的設備設施、場地等等:
1、綠化及小品(如亭台樓閣、水池噴泉、公共座椅)等等
2、公共照明設備
3、公共消防設備、消防樓梯、通道
4、公共配電設施(高低壓配電室、配電箱、配電櫃、電力管井、電閘箱、表具、線槽等等)
5、公共弱電設施(有線電視設備、電信設備、網路光纖設備、弱電管井、派接室、派接箱等等)
6、公共健身及兒童娛樂設施
7、公共安全設備(圍牆、攝像頭、護欄、園區大門、檔桿等等)
8、公共場地及公共道路
9、公共給排水設施(公共給排水管道、下水渠道、管井、各類水泵、管道閥門、雨水管、污水篦子等等)
10、電梯、電梯等候廳
11、公共樓道、樓梯、單元門廳、共用的樓宇大堂、公共衛生間(非必要)
12、建築物的地基等基礎設施
13、建築物樓頂屋面及共用的外牆
公共設施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提供的、給社會公眾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築或設備,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從社會學來講,公共設施是滿足人們公共需求(如便利、安全、參與)和公共空間選擇的設施,如公共行政設施、公共信息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公共體育設施、公共文化設施、公共交通設施、公共教育設施、公共綠化設施、公共屋等。
『貳』 公安部社會公共安全產品行業綜合信息服務網網員單位
公安部
電話:65202114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長安街14號
『叄』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原則與內容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原則。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特徵及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主要有基礎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和公正性原則。第一,基礎性原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基礎性在於它保障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存權、健康權、受教育權等憲法規定的基本政治權利。第二,系統性原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組成元素應是一個整體,各元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雖然可能隨著經濟社會事業的不斷發展而不斷擴充,但並不能改變其系統性。第三,公正性原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必須要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這是它的核心價值。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內容框架。根據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原則,可以確定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框架主要有四個組成部分,並構成輪輻式模型(見下圖)。
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即A)居於整個模型的核心,它是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即B)、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即C)、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即D)和自身發展性基本公共服務(即E)的集合,B、C、D、E與A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系統。
二、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即B)處於模型的最下方,是整個模型的基礎性模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首先要滿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後才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看,B獨立生成A的子系統。
三、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即C)位於模塊的左方,是A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二者構成對立統一的整體。從公共服務角度看,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盡管在某些領域如基礎設施等方面有所加強,但在與民眾健康相關的公共環境領域取得的成效不大,是今後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努力方向。C也是A的一個重要子系統。從我國國情看,該系統要素應包括道路、通信、供排水等公共設施建設,飲水工程、電網建設、水利建設等公共環境與基礎設施。
四、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即D),居於模塊的右邊。公共安全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要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沒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與措施,整個社會將處於無序狀態。因而維護公共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社會安定和發展的大事。從本質上來講,公共安全問題屬於公共產品范疇,是運用公共權力的政府必須向公民提供的、也必須提供好的一項服務。近幾年公共安全事故頻發,造成巨大的社會危害,給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影響。從當前來看,D應成為A的極其重要的子系統,其子要素應包括食品、葯品、餐飲安全、社會治安、交通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務。
五、自身發展性基本公共服務(即E),居於整個模型的上部,是民眾需求的最高層次。個體自身發展是指個體在身心諸方面及其整體性結構與特徵的連續不斷的變化過程。個體發展總是表現為一種變化,這種變化是在發展主體與周圍環境積極的相互作用中,通過主體的各種活動實現的。事實上,個體發展總是涉及個體自身、周圍環境以及活動等多方面因素。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差異,不同個體的具體發展總是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根據個體發展的特性,我們將E列為A的一個重要子系統。E子要素應包括師資保障、教育資源提供、公共信息發布等義務教育服務;免疫接種、兒童婦女老人保健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公立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
『肆』 廣東省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委員會什麼時候成立的
2004年12月29日。
廣東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專家委員會正式成立,123名專家分九組,為可能發生的災害事故、生物化學恐怖襲擊、傳染病等突發事件提供咨詢服務和指導應對。據悉,這是全國首個應急專家委員會。
該應急專家委員會是廣東省衛生廳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的技術咨詢、指導和服務的專家咨詢機構,在省衛生廳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委員會下設九個專家組,
分別為傳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組、醫療救治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與食源性傳染病)組、職業中毒組、核事故/放射衛生組、災害事故組、生物/化學恐怖組、健康教育與心理防護組和信息情報組。
(4)公共服務行業社會安全事件擴展閱讀
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質、機理和發生過程,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1、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水旱災害,台風、嚴寒、高溫、雷電、灰霾、冰雹、大霧、大風、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火山、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赤潮等海洋災害,重大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
2、事故災難。主要包括民航、鐵路、公路、水運等交通運輸事故,工礦商貿企業、建設工程、公共場所及機關、事業單位發生的各類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響和損失的供水、供電、供油、供氣,通信、信息網路、特種設備等安全事故,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等。
3、公共衛生事件。主要包括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職業危害,動物疫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會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襲擊事件、經濟安全事件和涉外突發事件等。
『伍』 我國的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應包括哪四項基本內容
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居於整個模型的核心,它是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和自身發展性基本公共服務的集合,B、C、D、E與A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系統。
二、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處於模型的最下方,是整個模型的基礎性模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首先要滿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後才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看,B獨立生成A的子系統。
三、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位於模塊的左方,是A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二者構成對立統一的整體。
四、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居於模塊的右邊。公共安全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要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沒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與措施,整個社會將處於無序狀態。
構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是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確保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
政府轉型是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基礎。政府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公共服務職能不斷發展並成為重要職能。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將大大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
首先,政府職能轉型的核心是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於服務型政府來說,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必須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成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住房保障等領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陸』 安全技術防範方面的問題
關於安全技術防範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探討
我國安全技術防範事業的迅速發展,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由於歷史和現實諸多條件的限制,我國安全技術防範工作中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未能得到認真的研究和界定。本文針對實際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提出了筆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議,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不妥之處,歡迎業界同仁批評指正。
一、安全防範的概念
安全防範是一個歷史范疇的概念,它首先是人類生存的一種自然選擇,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其內容、形式也不斷變化,逐步形成了專門的技術和相應的產業,成為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安全防範的一般概念(Security&Protection)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所謂安全,就是沒有危險、不受侵害、不出事故;所謂防範,就是防備、戒備,而防備是指作好准備以應付攻擊或避免受害,戒備是指防備和保護。
綜合上述解釋,是否可給安全防範下如下定義:作好准備和保護,以應付攻擊或避免受害,從而使被保護對象處於沒有危險、不受侵害、不出現事故的安全狀態。
顯而易見,這里,安全是目的,防範是手段,通過防範的手段達到或實現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範的基本內涵。
2.兩種安全解釋(Safety與Security)
中文所說的安全,在英文中有Safety和Security兩種解釋。
牛津大學出版的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辭典對Safety一詞的主體解釋是:安全,穩妥;保險(鎖)、保險(箱)等。而對Security一詞的主體解釋是:安全,無危險,無憂慮;提供安全之物,使免除危險或憂慮之物;抵押品,擔保品;安全(警察),安全(部隊)等。
實際上,中文所講的安全,是一種廣義的安全,它包括兩層涵義:一是指自然屬性或准自然屬性的安全,它對應英文中的Safety;其二是指社會人文性的安全,即有明顯人為屬性的安全,它與Security相對應。自然屬性或准自然屬性的安全的被破壞,主要不是由於人的有目的的參與而而造成的,如自然災害事故(水,旱,震災等)和准自然災害事故(產品設計缺陷、環境、衛生條件惡化等)所產生的對安全的破壞。而社會人文性安全的被破壞,主要是由於人的有目的參與而造成的,如入侵盜竊、搶劫、破壞、爆炸等違法犯罪活動所產生的對安全的破壞。因此,廣義地講,安全應該包括Safety和Security兩層含義,而我們常說的安全防範主要是狹義的安全:Security,國外通常叫「保安」。
3.損失預防與犯罪預防——安全防範的本質內涵
在西方,不用「安全防範」 這個詞,而用損失預防和犯罪預防(Loss Prevention & Crime Prevention)這個概念。正像中文的安全與防範要連在一起使用,構成一個新的復合詞一樣,在西方,Loss Prevention和Crime Prevention也是連在一起使用的。損失預防與犯罪預防構成了Safety/Security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國外,Loss Prevention通常是指社會保安業的工作重點,而Crime Prevention則是警察執法部門的工作重點。這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保證社會的安定與安全。從這個義上說,損失預防和犯罪預防就是安全防範的本質內涵。
綜上所述,安全防範既是一項公安業務(警察執行部門),又是一項社會公共事業和社會經濟行業。它們的發展和進步,既依賴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同時又為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提供創造優越的社會環境。
4.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公共安全科學技術
需要指出的是,損失預防(Loss Prevention)仍然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廣義上講它包括防災減災和公共安全兩大領域。就公共安全而言,它不僅包括以防盜、防劫、防入侵、防破壞、防爆炸為主要內容的「安全防範」,而且包括防火安全、交通全安信息安全、通信安全、人體防護以及法庭科學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由於社會公共安全的需求和防範技術的不斷進步,在社會公共安全事業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中,服務於社會公共安全的科學技術也應運而生,並得到迅速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科學技術體系,這就是社會公共安全科學技術。而「安全防範技術」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
(1)社會公共安全科學技術的定義
社會公共安全科學技術,是一門新興的科學技術,國際上尚無統一的定義。我國公安科技管理部門普組織各方面專家對此命題進行過多次研討。根據我國國情,對社會公共安全科學技術的定義,作了如下界定:它是預防、控制、處理各種社會違法犯罪活動和治安災害事故,維護社會治安、保障社會的正常工作、生活秩序、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綜合性應用科學技術。它包括安全防範、計算機安全、偵察、物證鑒定、治安管理、道路交通管理、消防、信息管理、警用通信指揮、警用武器、防護裝備等專業領域。
(2)社會公共安全科技技術的特性
從「社會公共安全科學技術」的定義可以看出,社會公共安全科學技術的主要特點在於它的綜合性、多學科、實效性。它既包括了西方「損失預防和犯罪預防」(除防災減災之外)的內容,又包括了「法庭科學」(Forensic Science)的內容,既涉及自然科學的諸多學科又涉及社會人文科學的眾多領域,它所要解決的不僅是損失預防(治安災害事故預防)和犯罪預防的問題,還包括對事故和犯罪的控制與處理。
在預防、控制、處理各種損失、犯罪和治安災害事故的每個環節上,都要十分強調手段的實效性,即:要預防得好、控製得住、處理的及時、否則就會釀成大禍,就會造成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甚至影響社會安定,影響社會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二、安全防範技術與安全技術防範
1.安全防範的三種基本防範手段:人防、物防和技防
如上所述,安全防範是社會公共安全的一部分,安全防範技術及其產業是社會公共全科學技術及其產業的一個分支。就防範手段而言,安全防範包括人力防範、實體(物)防範和技術防範三個范疇。其中人力防範和實體防範是古而有之的傳統防範手段,它們是安全防範的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這些傳統的防範手段也不斷融入新科技的內容。
技術防範的概念是在近代科學技術(最初是電子報警技術)用於安全防範領域並逐漸形成一種獨立防範手段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新的防範概念。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應用,「技術防範「的概念也越來越普及,越來越為警察執法部門和社會公眾所認可、所接受,以致成為使用頻度很高的一個新詞彙,技術防範的內容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更新。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今時代,可以說幾乎所有的高新技術都將或遲或早地移植或應用於安全防範工作中,因此「技術防範」在安全防範中的地位和作用將越來越重要,它將帶來安全防範的一次新的革命。
2.安全防範的三個基本防範要素:探測、延遲與反應
探測Detection 感知顯性和隱性風險事件的發生並發出報警
延遲Delay 延長和推延風險事件發生的進程
反應Response 組織力量制止風險事件的發生所採取的快速行動。
在安全防範的三種基本手段中,要實現防範的最終目的,都要圍繞探測、延遲、反應這三個基本防範要素開展工作、採取措施,以預防和阻止風險事件的發生。當然三種防範手段在實施防範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
基礎的人力防範手段,是利用人們自身的感測器(眼,耳等感官)進行探測,發現防害或破壞安全的目標,做出反應:用聲音警告、恐嚇、設障、武器還擊等手段來延遲或阻止危險的發生,在自身力量不足時還要發出救援信號,以期做出進一步的反應,制止危險的發生或處理已發生的危險。
實體防範的主要作用在於推遲危險的發生,為「反應」提供足夠的時間。現代的實體防範,已不是單純物質屏障的被動防範,而是越來越多地採用高科技的手段,一方面使實體屏障被破壞的可能性變小,增大延遲時間;另一方面也使實體屏障本身增加探測和反應的功能。
技術防範手段可以說是人力防範手段和實體防範手段的功能延伸和加強,是對人力防範和實體防範在技術手段上的補充和強化。它要融入人力防範和實體防範之中,使人力防範和實體防範能力在探測、延遲、反應三個基本要素中不斷地增加高科技的含量,不斷提高探測能力、延遲能力和反應能力,使防範手段真正起到作用,達到預期的目的。比如各種高科技的技術防範產品、系統的應用,都離不開實體防護設施,都要靠高素質的操作人員和高水平的組織管理才能充分發揮高科技的威力。
探測、延遲和反應三個基本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的關系。一方面,探測要准確無誤、延遲時間長短要合適,反應要迅速;另一方面,反應的總時間,應小於(至多等於)探測加延遲的總時間,即:T反應≤T探測+T延遲
3.安全防範技術
什麼是安全防範技術,簡言之,用於安全防範工作的專門技術就是安全防範技術。那末,到底哪些技術是安全防範工作經常採用的技術呢?
在國外,安全防範技術通常分為三大類:物理防範技術(Physical Protection)、電子防範技術(Electronic Protection)、生物統計學防範技術(Biometric Protection)。這里的物理防範技術,主要是指實體防範技術,如建築物和實體屏障以及與其相配套的各種實物設施、設備和產品(如各種門窗、櫃、鎖具等)。電子防護技術主要是指應用於安全防範的電子、通信、計算機與信息處理技術及其相關技術,如:電子報警技術、視頻監控技術、出入口控制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以及與其相關的各種軟體、系統工程等。生物統計學防範技術是法庭科學的鑒定技術和安全防範技術中的模式識別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主要是指利用人體的生物學特徵進行安全防範的一種特殊技術門類,現在應用較廣的有指紋、掌紋、眼紋、聲紋等識別 控制技術。
4.安全技術防範
所謂安全技術防範,可以從字面上簡單地理解為利用安全防範的技術手段進行安全防範的一類工作。
根據安全防範的本質內涵,安全技術防範可以從兩個不同的層面來理解和解釋。對於警察執法部門而言,安全技術防範,就是利用安全防範技術開展安全防範工作的一項公安業務;而對於社會經濟部門來說,安全技術防範,就是利用安全防範技術為社會公眾提供安全服務的一種產業,既然是一種產業,就要有產品的研製與開發,就要有系統的設計與工程的施工、服務和管理。因此,要給安全技術防範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並非易事。正因為如此,關於安全技術防範,我國目前尚無嚴格、統一的定義。作為一個建議,筆者在綜合安防管理部門大多數管理專家和產品研發領域大多數技術專家的意見,暫給安全技術防範下如下定義:
安全技術防範是以安全防範技術為先導,以人力防範為基礎,以技術防範和實體防範為物段,為建立具有探測、延遲、反應基本功能並使其有效結合的綜合安全防範服務保障體系而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以預防損失和預防犯罪為目的的一項公安業務和社會經濟產業。
註:預防損失和預防犯罪的具本內容主要包括:預防入侵、盜竊、搶劫、破壞、爆炸等違法犯罪活動和重大治安事故。
5.安全防範技術的專業體系
安全防範技術作為社會公共安全科學技術的一個分支,具有其相對獨立的技術內容 和專業體系。根據我國安全防範行業技術現狀和未來發展,可以將安全防範技術照學科專業、產品屬性和應用領域的不同粗略地進行如下分類:
入侵探測與防盜報警技術
視頻探測與視頻監控技術
出入口目標識別與控制技術
報警信息傳輸/控制/顯示/記錄技術
移動目標反劫防盜報警技術
社區安防與社會救助應急報警技術
實體防護技術
防爆安檢技術
安全防範系統、網路與系統集成技術
安全防範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安全防範技術是正在發展中的新興技術領域,因此上述專業的劃分只具有相對的意義。實際上,上述各項專業技術本身,都涉及諸多不同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的門類,它們之間又互相交叉和互相滲透,專業的界面會變得越來越不明顯,同一技術同時應用於不同專業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多。
三、綜合安全理念與社會公共安全服務保障體系
1.人防、技防、物防相結合,綜合治理保平安
技術防範手段在安全防範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已為眾多的實例所驗證,但是,要真正做好安全防範工作,單靠一種手段是不能完成任務的。
(1)技術防範系統的探測與警示(威懾)作用及其局限性
被防護對象採用了某種級別的技術防範系統之後,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對所遇到的威脅進行准確無誤的探測和報警。技術防範系統的探測和告警功能,可以有效預防損失和扼制犯罪,其警示和威懾作用已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的。但是任何技術設備和系統,都不可能真正做到萬無一失,其本徵可靠性概率是遵從一定統計分布規律的,加上技術的發展永無止境、系統的運行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特別是人的因素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技術防範系統都存在著局限性。
(2)高科技物防設施不可替代的延遲作用
一般來說,物防設施是技術系統的物質載體或實物基礎,它是延遲風險發生或預防犯罪的主要基礎手段,它在安全防範中的「延遲」作用是其它手段難以代替的。但是,物防設施延遲作用的有效發揮,需要高科技的支撐,需要高科技的支撐,需要人來維護和管理,離開技防和人防的有效配合與積極支持,物防的延遲作用是難以發揮的,傳統意義上的「物防」之所以被淘汰,就是這個道理。
(3)人力防範的快速反應作用
人力防範是安全防範的基礎。技防也好,物防也好,都離不開人的作用。但是人的自然力的局限性限制了人防功能的發揮和發展。這里所講的人力防範,已不只是人的自然能力的展現,而是科技人與科技群體有組織的防範行為。它一方面指防衛人員本身,需要高科技知識的武裝和高科技物防的保護(如高素質的防衛人員,高科技的防範手段和高科技的人身防護),另一方面是指,具有高水平防範反應能力和高水平的決策、指揮與群體快速反應的能力。而要做到這些,單靠人海戰術是不行的,傳統「人海戰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防」,相反,是人防工作的一大誤區。
總而言之,要實現真意義上的安全防範,要為社會公眾提供質量的安全服務,必須實施人防、技防、物防的有機結合,才能有效地預防損失、化解風險和扼制、打擊犯罪。
2.現代化的管理與高科技手段的有機結合,是綜合治理、確保平安的根本保證
從更高的層面上來講,所謂三防的結合,就是現代化管理與高科技手段的結合,實現這種結合的現實必要性和緊迫性,是社會安全的需求,是科技強警的需要。就目前而言,對現代化管理的需求,甚至比高科技的手段、設施更為迫切,因為現代化技防系統(設施)由於落後的管理方式而失效、癱瘓、造成巨大浪費的便
例子已屢見不鮮。管理問題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安全技術防範行業的管理、安全技術防範工作的管理等問題,均應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和重視。
3.公安機關在安全技術防範中的特殊地位和核心作用
安全技術防範是一項重要的公安業務。公安機關肩負著維護社會安定,保障公民安全的神聖職責,在安全技術防範工作中,實施人防、技防、物防相結合的方針,建立探測、延遲、反應的有效機制,對安防產品與系統的質量技術監督,對安全防範行業的指導與管理等,都是安全防範公安業務的重要內容。我國安全防範事業發展的實踐證明,公安機關是安全防範工作的領導者、組織者、推動者,其特殊地位和核心作用是無法替代的。
4.確立綜合安全理念,建設社會公共安全服務保障體系
我國目前的發防管理體制不能適應保障公共安全的社會需求。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實施綜合安全的政府工作(或省長、市長工程)。需要指出的是,要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安全防範事業,需要首先確立綜合安全理念,才能構築社會公共安全服務保障體系,進而滿足社會公眾對安全服務的需求。
所謂綜合安全的理念,就是廣義安防的理念,就是要為社會公眾提供時時安全、處處安全的綜合安全服務。所謂社會公共安服務保障體系,就是由政府發動、政府組織、社會各界(決不是公安執法部門一家、更不是公安執法門內部的某一機構)聯合實施的綜合安全系統工程(硬體、軟體)和管理服務體系。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臨近,「安全」作為一項綜合服務,將會形成更大規模的產業。這方面的社會需求記已在逐步升溫。作為政府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障公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的安定,實施「綜合安全服務工程」將會像「環保工程」、「生態農業工程」一樣,受到社會的關注和公眾的歡迎。筆者認為,綜合安全理念的確立和社會公共安全服務保障體系形成之時,將是有中國特色的安防事業步入世界先進行列之日。
『柒』 gis在社會公共安全與應急服務中的應用主要包括哪個方面
電子地圖精準位置定位啊
求救後,及時救援
發生事故、案件時,方便追蹤
『捌』 突發事件包括哪些種類
突發事件包括種類如下:
(1)按照成因:自然性突發事件、社會性突發事件
(2)按照危害性:輕度、中度、重度危害
(3)按照可預測性:可預測的、不可預測的
(4)按照可防可控性:可防可控的、不可防不可控的
(5)按照影響范圍:地方性、區域性或國家性、世界性或國際性地方性突發事件。有限范圍發生,影響范圍小。一般只需當地政府應急處理機構應對,無需外來協助。但當地政府有責任義務及時向上級報告,以備擴大延伸和惡化時提供援助。
(6)2006年1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規定,「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1、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
2、事故災難。主要包括工礦商貿等企業的各類安全事故,交通運輸事故,公共設施和設備事故,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等。
3、公共衛生事件。主要包括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職業危害,動物疫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會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襲擊事件,經濟安全事件和涉外突發事件等。
(7)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等因素,一般分為四級:Ⅰ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和Ⅳ級(一般)。
突發事件特點如下:
第一,引發突然性。突發事件是事物內在矛盾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過程,是通過一定的契機誘發的,誘因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易發現的隱蔽性,它以什麼方式出現,在什麼時候出現,是人們所無法把握的,這就是說突發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實際規模,具體態勢和影響深度,是難以預測的。
第二,目的明確性。任何突發事件(除自然事件外),都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慾望性,因為人們選擇和行為的目標,都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自然事件本身雖無目的性,但是在處理這類事件的過程中,人們的目的性也是十分明顯的。
第三,瞬間的聚眾性。任何一類突發事件,都必然要涉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使其產生心理壓力和變化,引起人們的關注和不安也屬正常。
第四,行為的破壞性。不論什麼性質和規模的突發事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給國家和人民造成政治、經濟和精神上的破壞與損失。
第五,狀態的失衡性。如果我們將社會的正常秩序看作是均衡狀態的話,那麼突發事件則使社會偏離正常發展軌道而出現了失衡。
突發事件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