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聊一聊在馬鞍山生活是什麼體驗
就是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感覺!
『貳』 馬鞍山有那個地方適合兩個聊天比較有情調的地方
安工大校園里,不錯的,安靜,安全,有情調,空氣好,植物多,全免費。
『叄』 和氏璧和傳國玉璽是什麼關系
和氏璧被秦始皇製作成了傳國御璽。
傳國御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傳國御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兩千餘年,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嘆息。
(3)馬鞍山聊擴展閱讀:
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相傳春秋時楚人卞和是著名玉工,善識玉。在楚山發現一塊玉璞,然後獻給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逐出國都。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又被砍去了右腳。
楚文王繼位後,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淚水流盡,繼之以血。文王很奇怪,派人問他:「天下被砍腳人很多,為什麼只有你如此悲傷?」卞和感嘆道:「我並不是因為被砍腳而傷心,而是因為寶石被看做石頭,忠貞之士被當做欺君之臣,是非顛倒而痛心!」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發現果然是稀世美玉。為獎勵卞和的忠誠,美玉被命名為「和氏之璧」,這就是後世傳說的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之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示人。後來,楚國向趙國求婚,和氏璧作為聘禮到了趙國。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聽說趙國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願上當受騙,便派智勇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藺相如和秦王鬥智斗勇,最後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這便是「完璧歸趙」的由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玉璽。秦末戰亂,劉邦率兵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天子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成為皇權象徵。西漢末王莽篡權,玉璽由孝元太後掌管。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後交出玉璽,太後大怒,擲玉璽於地時,玉璽被掉一角,後以金補之。王莽敗後,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並傳於東漢諸帝。
三國鼎立時,玉璽屬魏;三國一統,玉璽歸晉。西晉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頻繁、動盪不安的局面。「傳國玉璽」被不停地爭來奪去。隋亡,玉璽被蕭後帶到突厥,直到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玉璽歸唐。隋唐時,傳國玉璽仍被統治者視為至寶。後唐末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持玉璽登樓自焚,玉璽從此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