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納米技術是誰發現的
已故美國物理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查理·范曼 資料來源: 要理解納米技術的真正涵義還須從納米技術思想的起源開始。納米技術的靈感來自於已故美國物理學家查理·范曼的演講,他在1959年向加州理工學院的同事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從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從磨尖箭頭到光刻晶元的所有技術,都與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數以億計的原子以便把物質做成有用的形態有關。范曼質問道,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從單個的分子甚至原子開始進行組裝,以達到我們的要求呢?實際上這一靈感來自於大自然從單個分子,甚至單個原子創造物質的啟示。如果把人體分解成組成它的基本單元,我們獲得的將是一小桶的氧、氫和氮,一小堆碳、鈣和鹽,微量的硫、磷、鐵和鎂,以及微不足道的20種或更多的其他化學元素。它們的總價值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大自然就是採用它們自己的、科學家們稱之為納米工程的方法,把這些廉價的、豐富的、無生命單元轉成具有自生成、自維持、自修復、自意識能力的生靈,可以行走、扭動、游泳,具有嗅覺和視覺,甚至可以思想和做夢,其價值無與倫比。因此,納米技術就是向大自然學習,力圖在納米尺度精確操縱原子或分子來製造產品的技術,統稱為「由底向上」或「由小到大」的加工技術。
滿意請採納
⑵ 納米技術是誰發明的
已故美國物理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查理·范曼
資料來源:
要理解納米技術的真正涵義還須從納米技術思想的起源開始。納米技術的靈感來自於已故美國物理學家查理·范曼的演講,他在1959年向加州理工學院的同事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從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從磨尖箭頭到光刻晶元的所有技術,都與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數以億計的原子以便把物質做成有用的形態有關。范曼質問道,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從單個的分子甚至原子開始進行組裝,以達到我們的要求呢?實際上這一靈感來自於大自然從單個分子,甚至單個原子創造物質的啟示。如果把人體分解成組成它的基本單元,我們獲得的將是一小桶的氧、氫和氮,一小堆碳、鈣和鹽,微量的硫、磷、鐵和鎂,以及微不足道的20種或更多的其他化學元素。它們的總價值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大自然就是採用它們自己的、科學家們稱之為納米工程的方法,把這些廉價的、豐富的、無生命單元轉成具有自生成、自維持、自修復、自意識能力的生靈,可以行走、扭動、游泳,具有嗅覺和視覺,甚至可以思想和做夢,其價值無與倫比。因此,納米技術就是向大自然學習,力圖在納米尺度精確操縱原子或分子來製造產品的技術,統稱為「由底向上」或「由小到大」的加工技術。
⑶ 納米技術創造的奇跡
納米是一種幾何尺寸的量度單位,長度僅為一米的十億分之一,略等於45個原子排列起來的尺度,一根頭發絲的直徑就有七八萬納米。
在這一尺度范圍內對原子、分子進行操縱和加工的技術稱為納米技術。開發納米技術,就是要生產出能夠在分子水平上治療疾病的手術工具、比人體細胞還小的計算機和具有防污染能力的超高效微型機床等。
科學家們已為我們勾勒了一幅若干年後的藍圖:超強輕型新型材料有可能使太空旅行變得便宜而且容易,甚至像一些作家預測的那樣利用納米技術在火星上製造出大氣。如果新的"納米醫學"能夠在細胞老化時一個分子一個分子地製造出新的細胞,從而把人們的壽命無限地延長,那麼就有必要向太空移民。納米技術已經創造出足夠多的小奇跡,這至少能讓一些科學泰斗們相信這些宏偉的想法也會實現。
納米是長度單位,原稱"毫微米",就是10-9(10億分之一米)。納米科學與技術,有時簡稱為納米技術,是研究結構尺寸在1至100納米范圍內材料的性質和應用。
從具體的物質說來,人們往往用"細如發絲"來形容纖細的東西,其實人的頭發一般直徑為20-50微米,並不細。單個細菌用肉眼看不出來,用顯微鏡測出直徑為5微米,也不算細。極而言之,1納米大體上相當於4個原子的直徑。
納米技術包含下列四個主要方面:
第一方面是納米材料,包括制備和表徵。在納米尺度下,物質中電子的放性(量子力學學性質)和原子的相互作用將受到尺度大小的影響,如能得到納米尺度的結構,就可能控制材料的基本性質如熔點、磁性、電容甚至顏色。而不改變物質的化學成份。用超微粒子燒成的陶瓷硬度可以更高,但不艙裂:無機的超微粒子灰分在加入橡膠後,將粘在聚合物分子的端點上,所做成的輪胎將大大減小磨損和處長壽命。
第二方面是納米動力學,主要是微機械和微電機,或總稱為微型電動機械繫統(MEMS),用於有傳動機械的微型感測器和執行器、光纖通訊系統,特種電子設備、醫療和診斷儀器等。MEMS用的是一種類似於集成電器設計和製造的新工藝。特點是部件很小,刻蝕的深度往往要求數十至數百微米,而寬度誤差很小。這種工藝還可用於製作三相電動機,用於超快速離心機或陀螺儀等。在研究方面還要相應地檢測准原子尺度的微變形和微摩擦等。雖然它們目前尚未真正進入納米尺度,但有很大的潛在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
第三方面是納米生物學和納米葯物學,如在雲母表面用納米微粒度的膠體金固定DNA的粒子,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叉指形電極做生物分子間互作用的試驗,磷脂和脂肪酸雙層平面生物膜,DNA的精細結構等。有了納米技術,還可用自組裝方法在細胞內放入零件或組件使構成新的材料。新的葯物,即使是微米粒子的細粉,也大約有半數不溶於水;但如粒子為納米尺度(即超微粒子),則可溶於水。
第四方面是納米電子學,包括基於量子效應的納米電子器件、納米結構的光/電性質、納米電子材料的表徵,以及原子操縱和原子組裝等。當前電子技術的趨勢要求器件和系統更小、更快、更冷。"更小"是指響應速度要快。"更冷"是指單個器件的功耗要小。但是"更小"並非沒有限度。
納米技術是建設者的最後疆界,它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在1998年的四月,總統科學技術顧問,Neal Lane 博士評論到,如果有人問我哪個科學和工程領域將會對未來產生突破性的影響,我會說該個啟動計劃建立一個名為納米科技。"大挑戰"機構,資助進行跨學科研究和教育的隊伍,包括為長遠目標而建立的中心和網路。一些潛在的可能實現的突破包括: 把整個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資料壓縮到一塊像方糖一樣大小的設備中,這通過提高單位表面儲存能力1000倍使大存儲電子設備儲存能力擴大到幾兆兆位元組的水平來實現。
由自小到大的方法製造材料和產品,即從一個原子、一個分子開始製造它們。這種方法將節約原材料和降低污染。
生產出比鋼強度大10倍,而重量只有其幾分之一的材料來製造各種更輕便,更省燃料的陸上、水上和航空用的交通工具。
通過極小的晶體管和記憶晶元幾百萬倍的提高電腦速度和效率,使今天的奔騰Ⅲ處理器已經顯得十分慢了。
運用基因和葯物傳送納米級的MRI對照劑來發現癌細胞或定位人體組織器官
去除在水和空氣中最細微的污染物,得到更清潔的環境和可以飲用的水。
提高太陽能電池能量效率兩倍。
⑷ 納米科技是在什麼發明後誕生的
一納米等於10億分之一米,自從掃描隧道顯微鏡發明以後世界上便誕生了以0.1納米至。100納米這樣的尺度為研究對象的前沿科學這就是納米技術。
⑸ 科學家用納米技術發明了什麼
1、機器人
根據分子生物學原理,以納米機器人為原型進行設計和製造,使其能夠在納米空間中工作。它們也被稱為分子機器人。納米機器人的研究與開發已成為當今科技領域的一個熱點。
2、防水材料
2014年8月4日,澳大利亞用新發明的面料製作了一件開創性的T恤。無論人們如何浸泡,T恤都能保持良好的防水性能。
3、衣
在紡織和化纖製品中添迦納米微粒,可以除味殺菌。化纖布雖然強度大,但存在惱人的靜電現象,加入少量金屬納米粒子可以消除靜電。
4、食
利用納米材料,冰箱可以抗菌。納米材料無菌餐具和食品包裝製品已經問世。採用納米粉體可使廢水完全轉化為清水,完全達到飲用標准。納米食品具有豐富的色澤、香味和保健功效。
5、住
納米技術的運用,使牆面塗料的耐洗刷性可提高10倍。玻璃和瓷磚表面塗有納米薄層,可製成自潔玻璃和自潔瓷磚,完全不需擦洗。含有納米顆粒的建築材料也能吸收有害的紫外線。
6、行
納米材料可以提高和改進交通工具的性能指標。納米陶瓷有望成為汽車、船舶、飛機等發動機部件的理想材料,極大地提高發動機的效率、使用壽命和可靠性。納米衛星可以隨時為司機提供交通信息,幫助安全駕駛。
7、醫
利用納米技術製成的微型葯物輸送器,可攜帶一定劑量的葯物,准確到達靶點。它能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減少葯物的不良反應。
由比紅細胞還小的納米顆粒製成的微型機器人,可以將腦血管中的血栓注入患者的血管中,從而疏通血栓。去除心臟動脈中的脂肪和沉澱物,還可「嚼碎」泌尿系統的結石等。
⑹ 科學家用納米技術發明了什麼
英國一名商人最近發明了一種瓶子,可以把污水在幾秒之內凈化為飲用水。英國媒體認為,這一發明也許會改變向災區供應飲用水的方式。
發明人邁克爾·普利特查德在英國的伊普斯威奇經營水處理業務。在看到有關2004年東南亞大海嘯以及隨後一年發生在美國路易斯安娜州的卡特里娜颶風的報道後,他有了研發這種水瓶的構想。
傳統的過濾器可以濾除長度大於200納米的細菌,但是對於典型長度為25納米的病毒則無能為力。而普利特查德的瓶子可以凈化任何污水,包括人類排泄物。其使用的過濾器,可以濾除長度大於15納米的任何物體,這意味著無需使用化學葯劑就可以把病毒濾掉。
⑺ 科學家利用納米發明了什麼
納米晶元,納米馬達、納米機器人、、、、、、
⑻ 納米技術是誰發明的
1959年,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預言,人類可以用小的機器製做更小的機器,最後將變成根據人類意願,逐個地排列原子,製造產品,這是關於納米技術最早的夢想。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開始從不同角度提出有關納米科技的構想,1974年,科學家唐尼古奇最早使用納米技術一詞描述精密機械加工。
1982年,科學家發明研究納米的重要工具——掃描隧道顯微鏡,揭示了一個可見的原子、分子世界,對納米科技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990年7月,第一屆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在美國巴爾的摩舉辦,標志著納米科學技術的正式誕生。
1991年,碳納米管被人類發現,它的質量是相同體積鋼的六分之一,強度卻是鋼的10倍,成為納米技術研究的熱點。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莫利教授認為,納米碳管將是未來最佳纖維的首選材料,也將被廣泛用於超微導線、超微開關以及納米級電子線路等。
1993年,繼198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搬走原子團「寫」下斯坦福大學英文名字、1990年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在鎳表面用36個氙原子排出「IBM」之後,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自如地操縱原子成功寫出「中國」二字,標志著我國開始在國際納米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1997年,美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地用單電子移動單電子,利用這種技術可望在20年後研製成功速度和存貯容量比現在提高成千上萬倍的量子計算機。
1999年,巴西和美國科學家在進行納米碳管實驗時發明了世界上最小的「秤」,它能夠稱量十億分之一克的物體,即相當於一個病毒的重量;此後不久,德國科學家研製出能稱量單個原子重量的秤,打破了美國和巴西科學家聯合創造的紀錄。
到1999年,納米技術逐步走向市場,全年納米產品的營業額達到500億美元。
近年來,一些國家紛紛制定相關戰略或者計劃,投入巨資搶占納米技術戰略高地。日本設立納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納米技術列入新5年科技基本計劃的研發重點;德國專門建立納米技術研究網;美國將納米計劃視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美國政府部門將納米科技基礎研究方面的投資從1997年的1.16億美元增加到 2001年的4.97億美元。
⑼ 納米技術發明史
納米技術的靈感,來自於已故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1959年所作的一次題為《在底部還有很大空間》的演講。這位當時在加州理工大學任教的教授向同事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從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從磨尖箭頭到光刻晶元的所有技術,都與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數以億計的原子以便把物質做成有用的形態有關。費曼質問道,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從單個的分子甚至原子開始進行組裝,以達到我們的要求?他說:「至少依我看來,物理學的規律不排除一個原子一個原子地製造物品的可能性。」
70年代,科學家開始從不同角度提出有關納米科技的構想,1974年,科學家谷口紀男(Norio Taniguchi)最早使用納米技術一詞描述精密機械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