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人類會創造文明
人類文明起源包括以物化形態要素為標准和以社會形態要素為標准兩種。物化形態要素如文字、城市、青銅器、復雜的禮儀中心等,其中有的也隱含著社會形態因素,特別是城市。社會形態要素如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組織等,基本都屬於上層建築的范疇,但卻常以某種程度的物化形式表現出來。這兩種要素在研究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又是不同的:物化形態要素是文明起源研究的第一個層次,是低層次的同時也是最基本的研究過程。社會形態要素包括私有制、階級和國家,是文明起源要素研究的第二個層次,屬較高層次的研究內容。所以,在探討文明起源問題時,需要把物化形態要素與社會形態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
物化形態要素是對文明起源研究的低層次的要素,似乎不宜作為文明起源與形成的標准,而只能是文明起源與形成的重要標志或指示器。作為文明起源較高層次的研究要素——社會形態要素,主要是指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起源與形成過程,因而,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誕生作為文明形成的標准,似乎比較合理。
『貳』 為什麼人類會創造出語言
作者丨丹尼爾·L·埃弗里特
摘編丨徐悅東
人類的語言是如何出現的?在語言起源的過程中,語法是最先出現的,還是最後才形成的?這些問題都是語言學研究的大問題。目前比較流行的觀點是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觀點,他提出了「普遍語法」理論,並認為語言的誕生是由於大約5萬年前到10萬年前的單個基因突變而產生的,這種突變使得智人擁有了建構復雜句子的能力。
不過,在《語言的誕生》中,語言學家、人類學家埃弗里特並不認同這個流行的觀點。他認為,語言起源於符號發展。語言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從標引符號逐漸演變成圖像符號,最後演變成象徵符號,這些象徵符號和其他象徵符號結合起來產生語法,構建出更復雜的象徵符號。在這個階段,手勢和語調及意義最終會結合形成完整的人類語言,而這種整合可以傳遞突顯說話者要告訴聽話者的信息,這在語言起源的過程中極為重要,卻備受忽視。
相對於喬姆斯基對語法和語言形式的關注,埃弗里特更強調人類的文化是如何促進語言發展的。不同於在學院中皓首窮經的語言學家,埃弗里特對美洲原始部落進行了近40年的實地考察,並發現語言不是我們這個物種的固有屬性。語言是100多萬年前直立人的發明,文化的發展促使他們需要這樣的工具進行交流。在這一百多萬年中,語言與人類生理、心理和文化共同進化,互相影響,最終形成了今天人類的語言,並讓人類站上了食物鏈的頂端。以下節選自《語言的誕生》第四章,有刪節,經出版社授權刊發。
《語言的誕生》,[美]丹尼爾·L. 埃弗雷特(Daniel L.Everett)著,何文忠/ 樊子瑤/ 桂世豪譯,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4版
什麼是語言?語言確實是直立人發明的嗎?在此應當重申一下基本原則:語言來源於人類發明、歷史、物質和認知發展的融合。將人類引向今天所說的語言的第一個發明是圖像符號,然後是象徵符號。
考古學證據實際上支持了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在符號發展理論中推測的順序—標引符號首先出現,然後是圖像符號,再然後是象徵符號。我們發現,在史前時代的記錄中,標引符號早於圖像符號出現,圖像符號早於象徵符號出現。此外,可能所有生物都會使用標引符號,為數不多的生物可以識別圖像符號,只有人類慣於使用象徵符號。盡管皮爾士其實認為圖像符號比標引符號簡單,但他首先考慮的是人類對標引符號的闡釋,而不是—在我看來—這些符號本身是如何在自然界被發現的。
報紙大標題、商店管理條例、電影字幕和其他非典型現代語言形式偶爾會提醒人們語言可以多麼簡單。有一些著名的語言例子讓人想起電影中出現的早期語言:
你簡。我泰山。
吃。喝。男人。女人。
還有商店的標語:
無襯衫。無鞋子。無服務。
無票。免洗。
甚至布告板上也可以找到這種例子:你喝。你開車。你進監獄。
盡管語法簡單,但我們可以很好地理解這些例子。這樣的短語很有趣,因為它們證明人類可以理解並不具有語法框架的語言。直立人的語言可能和這些例子一樣簡單,不過可能更難以理解。然而,所有這些例子都表明,跟直立人的語言一樣,智人的所有語言在語義欠明的情況下也能被人准確地理解。在理解語言、人或文化時,語境至關重要,解釋必須從整體角度來進行。其有機結構是怎樣的?與環境的關系是怎樣的?它創造的東西又是怎樣的?這些問題都是從整體角度來看待語言的發明和演變的。
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的人類學家奧古斯丁·富恩特斯
(Agustin Fuentes)
對此進行了詳細研究。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擴展演化合成」
(extended evolutionary synthesis)
。富恩特斯的這個術語意為,研究人員不應該談論物種個體特徵的進化,如人類語言之類,相反,他們需要了解整個物種的進化,了解其行為、生理和心理,了解其生態位及其與其他物種的相互影響。富恩特斯主張,人類物種的全貌同時與生物、文化和心理有關,這都是擴展演化合成的一部分。
同時,富恩特斯聲稱目前的文化模型
(文化是什麼以及它與人類心理和身體的相互作用)
是很不發達的,人們至少對於文化是什麼還沒有達成廣泛共識。但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及文化與我們互動的方式似乎確實是存在的。我們將環境的許多特徵和屬性視作語言進化的一部分,並由此對語言進行解釋,但這些特徵和屬性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定義,其含義也沒有得到大多數專家的普遍認同。對語言演變理論而言,理解社會角色、文化及其與個體認知功能的相互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然而,我們對於這些概念的含義幾乎沒有達成任何共識。雖然我們對身體了解得多一點,但即使關於我們的身體構造,也存在很大分歧。
為了更好地理解影響我們進化的環境因素,先對社會環境加以定義會有很大幫助。我們首先來看一看難以捉摸的「文化」。文化理論是理解語言演變的基礎。事實上,沒有一個完備的文化理論,就沒有完備的語言發展理論。
(我)
關於文化的一個想法如下:
文化是一個抽象的網路,塑造和連接社會角色、分層的結構化知識領域以及層級價值觀。文化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並不斷被重新詮釋。文化的作用、知識和價值只存在於其成員的身體
(大腦是身體的一部分)
和行為中。
文化是抽象的,因為它摸不著、看不見、聞不到,是不能直接觀察的。然而,文化的產物,如藝術、圖書館、政治角色、食物、文學、科學、宗教、風格、建築、寬容與偏執,都是具體的、看得見的、有形的。文化作為一種動力,只存在於社會個體中。社會成員在對一系列價值觀和價值觀的相對優先序列達成一致時,他們就共有了一種文化。文化成員反過來會共享知識和社會角色。人們通過社會個體成員的行動,觀察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及其應用,還有不同社會角色的期望。這是行動中的文化。
就像直立人一樣,每一個現代人,都要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了解作為社會成員哪些更重要哪些更不重要,以及所有成員共有的知識。他們通過言傳身教將這些傳授給後代。所有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會學習這些東西,其他生物也一樣。
如今,關於語言起源有一種與我的理論大相徑庭的說法,並且在一些人當中很流行。這種說法認為語言是跟數學公式一樣的無形對象。在這種觀點中,語言只不過是一種特殊的語法。如果在交流系統中找不到這種類型的語法
(分層遞歸語法)
,那麼這種交流形式就不是一種語言。這一觀點的支持者還認為,語法是在大約6.5 萬年前到5 萬年前因為突變而突然出現的。盡管這一說法被人們廣泛接受,但令人吃驚的是它並沒有多少證據,而且與「語言是發明出來的,但後來被人屬不同物種逐漸改變,以適應不同的文化」的說法相比,該說法並不那麼符合事實。
盡管人們最好將語言理解為一項發明,但突變觀點卻很有影響力。這個理論來自諾姆·喬姆斯基
(Noam Chomsky)
從20 世紀50年代末開始出版的著作。有些人認為,喬姆斯基是當今世界頂尖的語言學家。但喬姆斯基認為語言僅僅是一種遞歸語法,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觀點。早在1972 年,美國哲學家約翰·塞爾
(John Searle)
在《紐約書評》上發表的一篇書評中就指出,喬姆斯基的語言概念實際上有多麼奇怪。
喬姆斯基
喬姆斯基的觀點非同尋常,因為我們知道語言不需要復雜的語法結構。有些人可能就像本章開頭的例子一樣,只是將單詞和簡單的短語結合起來,讓語境來引導他們理解。語言就是語法這個觀點存在一個主要問題,那就是缺乏對語言中意義的來源和作用的理解。而本書的觀點是:語法對語言是有幫助的,但是世界上的各種語言的復雜程度各不相同,包括直立人已經滅絕的語言。而且,不同語言的復雜性可能相去甚遠。換句話說,語言並非僅僅是語法的同義詞,它是意義、形式、手勢和音高的組合。語法輔助語言,但其本身並不是語言。
無論其生物基礎如何,語言都是由心理、歷史和文化所塑造的。這里解釋一下圖4-1 的含義。
為了深入了解語言本身如何發展的真實細節,必須對兩種發展觀加以區分,即均變論與災變論。
在大多數科學領域中,被視為基本真理的是均變論,而不是災變論。在物理學領域,很少有人質疑均變論假設。物理定律顯示,至少在「宇宙大爆炸」之後,沒有證據表明宇宙的自然現象發生了變化。在地質學方面,查爾斯·賴爾
(Charles Lyell)
1833年的著作《地質學原理》
(Principles of Geology)
在一定程度上以提倡地球歷史研究中的均變論而聞名。通過均變論的假說,我們可以提出一個自然選擇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古代生命形式是以漸進的「嬰兒蹣跚學步」向現代生命形式轉變的。
而談到語言演變,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拒絕像喬姆斯基那樣的災變論觀點,原因包括這種觀點對相關的遺傳學理論缺乏論述,以及未能解釋文化對語言產生的影響。此外,災變論無法解釋這個事實:突變對於語言是多餘的,因為沒有突變也可以解釋語言的演變。在沒有獨立證據的情況下使用突變理論並沒有說服力。事實上,語言是突變的產物這種說法,根本沒有提供任何有助於理解語言演變的見解。也就是說,在沒有突變的情況下,語言的演變也可以基於漸進、均變的假設得到解釋,因此關於特定語言基因和特定語言突變的說法是多餘的。
當然,人們可以自由地提出突變或其他任何觀點來構建一個理論,突變也確實是進化的驅動因素之一。但根據經驗法則,對進化記錄提出突變說必須遵循「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不要假設發生了奇跡」的原則。提出突變是人類語言演變的一個關鍵環節時,必須完整解釋是什麼樣的進化力量導致突變傳播的,否則不過是在呼喚奇跡。即使語言能力是一種突變,諷刺的是,它也只能在沒有語言的時代產生學習語言的能力。除了需求和突變之間缺乏同步,提出突變說的人還必須解釋,在突變發生時,某一特徵
(如語言)
的生存優勢是什麼。這樣的解釋必須超越推測而訴諸證據,不能僅僅是「語言或語法使思
『叄』 想像21世紀人類還會創造那些發明
修復手套
「修復手套」是一種植入了能模仿人手生物力學的特殊致動器和感測器的裝置。機械手研究實驗室設計「修復手套」的目的是為了製造一種具有人工肌肉的「外衣」。這種「外衣」能夠幫助人體重新運動。全世界的科學家、程序設計員、發明者都在開發復制、替代人體結構或者幫助人體的創新技術。
●仿生心臟
同位移植人工心臟 CATO 是一種能全面模仿人類心臟的裝置,由血液室 心室 、閥 瓣膜 以及能把血液吸入肺動脈和主動脈的特殊致動裝置組成。
科學家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要把包括電源在內的人工心臟裝置移植到心臟通常所處位置的有限空間內。科學家曾經拿母牛做實驗,並獲得巨大成功,這也為他成功給同位移植人工心臟申請專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神經轉化
一位澳大利亞程序設計員開發出一套系統。根據這套系統,遭受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疾病折磨的人今後可以不再受到自身殘疾的限制,只要通過神經信號的提示便能與別人溝通。另一位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的人機聯結界面:一個人可以利用皮膚表面電極接收神經信號,然後在經過人工智慧分析後,便能夠達到交流的目的。兩位科學家合作後,這套系統被稱為神經轉化技術。
●耳朵看世界
萊斯利·凱博士設計出一種聲納裝置,這種裝置能釋放出超聲波,還能發現其他物體和障礙物發出的反射。數據接著被轉化成一連串能夠聽到的聲音,這些聲音在頻率上與遠處物體發出的聲音相對應。經過少許的培訓,人類大腦似乎能下意識地將這些聲音轉化為空間想像。
這項技術贏得了1998年度世界通信創新獎,如今全世界的盲人將利用這項技術自信地行走在他們不熟悉的區域。
『肆』 為何人類會創造出文明
這主要原因是因為人類是高智商的動物。因為這樣高智商的動物,他們有極強的創造力,所以才會創造出自己的文明。
『伍』 人類創造了什麼
縱然寬廣如天空,飛機也偶有相撞。為了避免災難,空中防撞系統(TCAS)應運而生,可以提前警告飛機駕駛者各種災害。得益於一系列復雜的規則設置,系統可以告訴飛行員如何應對相應災害。經過幾十年的開發,這套規則已經高度復雜,能夠理解整套規則的已經人屈指可數。TCAS一旦開發成型,人類就成為次要,相反轉而使用模擬軟體。如果TCAS經過大量測試反饋結果符合預期,工程師們就會批准TCAS投入使用。
如何避免飛機相撞本身已是個復雜度爆表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被設計出的這個系統復雜已經爆了幾十塊表,相信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這套系統,所以即便是這方面的專業人士有時也會對系統做出的反饋給嚇到。這不斷攀升的復雜程度也正是當代社會的普遍現象。人類無法理解的系統正在保護我們的安全,科技發展到了接受檢驗的節點。
復雜系統的發展已經走過了幾個世紀。有日常生活離不開的機器設備的實物,也有讓全球文明凝聚的信息系統和規則。技術正大踏步地在復雜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也讓現代人享受到了我們的父輩祖輩想都不敢想的便利——但是,其中不斷疊加的復雜度,各種技術的互相關聯、各種效應的交織並不總在人類的預期內。意識到技術本身的復雜度不斷提升,制定和維護系統變得越來越復雜是一回事,但是目前的技術實際上已經在無法理解的路上完全失控,這,又是另一回事。
其實早在很久以前技術的復雜度已經影響到了人類生活,這方面最早可以追溯到鐵路的發展。美國境內縱橫交錯的鐵路網需要高度標准化的時區設置以協調如此之多的新增列車。隨後在交通領域發生的演化又更為復雜。汽車已經走出復雜程度有限的機械化發明成為了輪上的計算機工程。據估計,全美交通系統中有超過30萬個帶信號燈路口。這些移動機器不僅僅在這些系統和網路里挪動。200年過去了,從飛機到計算器,人類使用的復雜機器里的零件數量持續以指數翻翻。
計算機賦予人類更加復雜的技術,技術的侵佔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廚房家電到建築器械。結果是人類始料未及的:我們創造了一個人類大腦遠無法掌握的世界。人類擔心的不是天網——而是過於復雜的機器出錯的概率也大——實際上比人類的概率還大。
『陸』 為什麼人類會創造發明
人發明東西就是為了給人享受,所以不懂發明的人沒事,不懂享受生活的人真對不起人。真能發明的人很少,一生都在努力學習鑽研的科學家多如牛毛證明努力也不一定有用。不要自己給自己設置個偉大的目標猶如一座五指山壓著自己,懂得享受生命其實活著就是這意思。
『柒』 人類是靠什麼創造的
在這個美麗的地球上,孕育著千萬的生命。人,可以算是其中突出的一類物種。人類的智慧是其他的動物無法比擬的。在千萬年的演變中,他們不斷改變著自己,同時也改變整個世界。然而,大自然卻和人開了玩笑——人類到底源自哪裡?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又令人琢磨不透,百思不得其解。它是人類至今沒有解開的枷鎖……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追尋著自己的根。然而,古代由於人類對於科學的無知,對自己的認識也只能停留在寄託於幻想。
古代中國在民間,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這樣的故事一直流傳著,人們認為自己只是神仙悶了用泥巴捏出玩偶。他們供奉天神,認為人就源於此。這個思想在神州沃土中埋藏了幾千年……
古代西方,人們信上帝,上帝是無上的真神。人們認為人是從上帝造亞當、夏娃起開始活躍在這大地上的。直至今日,人們對上帝還懷著無比崇敬的心,認為上帝是人類的創造者。這個思想也在西方生根發芽,今日仍枝繁葉茂。
這些就是所謂的「神創論」,是人類在懵懂的童年給自己下的一個定義。它們更是給人類起源這個難題增添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使人類渴望尋根的夢想更為迫切。
時光飛逝,漸漸地,隨著人類掌握了科學知識,世界更是一下子成了人類主宰的天地。但人類的追尋依然未停,也不會停止。直至1860年達爾文提出的大膽理論才打破了人們從前的無知。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類化石的出土,人類對自己的認識逐漸明朗,頭上的霧水也漸漸散去,但又畫上了一個更大的問號。「古猿說」是人類最早確定的一種觀點,即認為人類是從猿經過古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直到智人一步步進化而成的。一些化石為這一理論增添了可靠性。然而,隨著人們對人體更加深入地研究發現,更多的謎團籠罩在人們的頭上,隨之而來的「海猿說」,「外星人說」使人們對自己的研究更為多元化。人們通過自己的鑽研不斷提出新的猜想。至今,仍是眾說紛紜,無法定論。但人們依然把「古猿說」當作人類起源的根基理論,並以此不斷探索。
雖然現在沒有定論,但人們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對自己的認識也會逐漸趨於合理。人類到底是天上神仙的完美傑作,還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產物?人類起源的奧秘最終定會破解。打開這把枷鎖的鑰匙就在不遠處等待著人類的到來……
『捌』 人類為什麼會創造出文明
文明是社會表現出較高發展階段的狀態,這也是人類及其他生物發展的必然,根據美國科學家大數據演繹,就連老鼠,也能經過5000萬年的進化,形成和人類一樣的文明呢
『玖』 人類能創造能嗎
如果硬是要算做創造能的話,核能可以沾上邊。
核能是當一個重核裂變成輕核或幾個輕核聚變成為重核時所放出的能量。這時反應會製造出巨大的能量,但同時會有質量虧損。即是符合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