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世界自動養雞場小雞怎麼才能不被淹死
其實....小雞不是被淹死的...........................
它是被雞蛋砸死的.............................................不信你可以自己試試.
修改一下發射器的方向和脈沖電路的一循環的時間.盡量長一點.就可以解決了.雞在水中是會浮上來的.除非你在海底扔雞蛋.否則它是不會被淹死的
2. 我的世界0.14.1自動養雞場怎麼做
需要水桶*8、沙子+活塞*3(可換成粘性活塞+任意不受重力影響的方塊*3)
任意不受重力影響的方塊若干、紅石*11、箱子*1、漏斗*1,告示牌*7
然後就可以按照游迅網上圖文攻略查看
www.yxdown.com/gonglue/167588.html
《《我的世界》如何製作全自動養雞場?》
3. 我的世界惡魂之淚怎麼得
想了解惡魂之淚的最新玩法及新聞信息么,下面跟著小骨來一起學習關於惡魂之淚的知識吧,希望各位玩家了解後能夠對該游戲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的世界合成表之惡魂,是一種非常巨大的長得像海蜇的生物,它飄浮在空氣中並且會從嘴中吐出火球。它們的身體是底部帶有9根觸手般肢體的4×4×4的方塊。 它們第一次出現在萬聖節更新中. 惡魂可以在下界的任何地方只要有足夠的空間(惡魂出生需要5×5×5的空間)而且游戲也不在和平模式時生成。
行為
惡魂常常閉著眼睛和嘴巴四處漂浮並且定期發出高亢的,像兒童一般的叫聲。當它們發動攻擊時眼睛和嘴巴就會張開。當它們射擊時會發出口哨般的雜訊,在被傷害時還會高聲尖叫。惡魂發出的聲音隨距離衰減的程度最弱,所以當你聽到它們的聲音的時候它們還離你很遠。在 Beta 1.8.1中,當惡魂被殺死時,它們會發出死亡音效,這和僵屍和蜘蛛死亡時的音效是相同的。後來惡魂有了自己的死亡音效:略有氣喘的尖叫。
不像其它主動的生物,惡魂沒有追逐模式:它們不會試著去靠近玩家(也不會試著去遠離)。與其它生物相比,惡魂有著非常遠的搜索范圍,它們能在100個方塊遠的地方就鎖定玩家。[1]當玩家在大約60個方塊以內時,它們會開放范圍並提升自己的高度。當沒有直接看到玩家時,惡魂不會對它射擊,視線可以被玻璃,玻璃板,樹葉,下界傳送門,藤蔓,鐵欄桿,各種柵欄以及蜘蛛網阻攔:因此在下界里弄一條安全的觀光小道是可行的。當它們不移動時,惡魂會面向在攻擊距離內的玩家,給人一種它們可以透過透明材料看到玩家的感覺。惡魂擁有透過岩漿瀑布的視線,而且它們的火球也可以透過岩漿瀑布。這意味著,當玩家在岩漿柱附近時,會遭受到看不見源頭的攻擊。然而,當玩家躲到障礙物後面或者自己建造一個掩體,那麼惡魂可以射擊時“取消”火球。
當惡魂被殺死時,它們將可能掉落惡魂之淚。但是想要收集它們卻並非易事:因為它們經常掉落在岩漿或者其它到不了的地方。
惡魂之淚是一種有正面效果的葯水原料,所以惡魂之淚是很值得擁有的。
惡魂火球
惡魂的火球攻擊擁有不受重力影響的直線彈道,而且實際上可以飛行無限遠或者被下界洞穴的牆壁所阻擋。它們的爆炸聲往往在沒有看到爆炸的情況下被聽到。在近距離內,和爬行者的爆炸一樣,這是Minecraft中最具威力的生物攻擊。一次直接擊中將會造成8.5顆心的傷害。但是傷害會隨著距離的增加額而遞減,而且當玩家只是剛好站在爆炸半徑的時候傷害會更小。另外,火球飛行的很慢並且瞄準位置稍微高於玩家的頭。當兩個惡魂火球碰撞的時候,其中一個會轉向一個隨機的方向而另一個則會在撞擊中爆炸。用箭或者雪球射擊火球時火球將會沿著來時的方向反彈回去。用手或者其他物品也能把火球彈回去,不過難度會高很多。在Beta 1.9 預覽版之前,它看起來像帶著火焰的雪球,現在它和烈焰人的火球使用相同的材質。
如果惡魂的火球打到了下界傳送門或者附近,傳送門將會被關閉,[2] 需要重新啟動。如果玩家成功使得惡魂射擊一個已關閉的傳送門,傳送門可以通過這個火球來開啟。方塊被火球擊中時就會被點燃,這使得攻擊惡魂的行為的風險更大了;然而,一個漏洞使得這火很快就會熄滅。(截至1.9 pre 4這個漏洞已被修復)
吸收所有惡魂的火球的爆炸力的最小爆炸抗性是20.17,這意味著柵欄或者其它抗炸度比較低的方塊將會在一次火球爆炸中被摧毀。
值得一提的是,惡魂火球是可以熄滅地獄門的。也就是當一隻惡魂追逐你的時候,你不要直接往地獄門附近跑。除非你確定你帶了打火石。否則可能你會由於地獄門被熄滅造成相當尷尬的局面。
對抗惡魂
極高的攻擊距離,爆炸般的攻擊力,很強的機動性以及飛行等特性使得惡魂被認為是下界中最難殺的生物。而且它們還十分常見。玩家在開闊的地帶遲早要碰上它們,可能剛一踏出傳送門就會遇到。惡魂的火球對下界的建築有著深刻的影響,一個可靠的建築必須用抗炸的方塊來做外牆或其它在可能著火的位置的配件。由於它們巨大的身軀和室內產生惡魂的悲劇,下界建築的防禦機制在於它們的外牆而不是亮度。當惡魂移動時,它們的火力是相當不確定的。當玩家在下界建造時,它們是最脆弱的,它們可能站在懸崖的上方。惡魂也可以攻擊玩家腳下的方塊,這會導致玩家落入岩漿中或者從高處掉下摔死。
玩家可以通過使用任何物品擊打沒有撞到自己的火球,從而使火球反彈回去,這即便用空手也可以做到。由於火球速度很低,所以常常狂點滑鼠就能反射所有的攻擊。通過將它們的攻擊反彈回去來殺死惡魂是有可能的,但這常常很困難,因為它們很敏捷,而且它們的要害只是它們的觸須。你可通過對火球發射一支箭、甩一下魚竿或者扔一個雪球來使火球彈向你希望的方向。甩魚竿對火球的彈道影響較小。這種關系是雙向的,而且你的弓箭會使得惡魂的火球連發彈道發生混亂(當然,也正是因為雙向的關系,所以如果惡魂發出的火球足夠多,就可以影響你射出的箭的箭道,造成偏移)
由於很明顯的原因,大部分惡魂都是被弓箭所殺。但是惡魂也可以被任意武器所殺死,如果在它跑之前你能離它足夠近的話。當惡魂被抓到地面時,它們是十分脆弱的,因為它們的攻擊會偏轉,而它們的血量卻很低—鑽石劍的兩擊就能殺死一隻。可以通過釣魚竿將一隻惡魂拉到足夠近的位置使得劍可以擊殺它們。較近的距離也使得用弓箭殺死惡魂變得簡單,盡管這時反彈火球的反應時間也相應變短了。當你用弓箭瞄準時,請確保能夠像惡魂一樣快的調整彈道並且可以快速的移動。考慮到惡魂的距離和相對高度,你經常需要瞄準更高的位置以便獲得更遠的射程。如果可能的話,擁有一個高度優勢(比如站在下界的頂部岩層)也會有巨大的幫助。如果彈葯不缺,那麼推薦在很多不同的彈道上射箭來找到命中惡魂的合適的范圍。惡魂的要害主要集中在它們的觸須,瞄得太高可能會使得箭穿過它們的身體,這樣是沒有傷害的。然而,很完美實用的方法是用帶火的弓箭來射穿它們的身體來命中要害。
如同在現世利用其它中立或敵對生物當盾牌來對抗骷髏一樣,在下界,用僵屍豬人來對抗惡魂是可行的。這就有可能在不吸引仇恨的情況下殺傷僵屍豬人。
在下界中,一個有效的對抗惡魂的方法是建立一個庇護所,最好用磚塊,圓石或者其它抗炸材料來建造。在頂部留一個1×1的洞並修一條梯子通到上面。這樣你可以在屋頂上探出半個身子。當一個惡魂靠近時,你可以爬上梯子,向惡魂射擊並快速下降到抗炸庇護所中。這意味著你可以輕易殺死惡魂並只減少很少的生命值。進一步的改造,你可以在主屋頂的這個洞上方1格處再增加一個3×3的小屋頂。這時大部分的惡魂火球都會打到這個屋頂而不是你,這意味著在大部分惡魂的攻擊中,你是安全的。
自Beta 1.9 預覽版3以後,惡魂的直接攻擊將造成10個滿格的傷害,這意味著惡魂會被反彈回來的火球立刻殺死。
抗火性
惡魂也會著火,但是實際上火和岩漿並不會傷害它們。同樣的效應在僵屍豬人身上也可看到。當惡魂遇到岩漿時,它們的活動會受到阻礙,這時用弓箭瞄準它們會更容易。在這段 視頻 的 23:59 時,可以看到一個惡魂被熔岩瀑布所阻礙。
一個被岩漿點著的惡魂 (並不是圖中的熔岩瀑布,而是下面露出的岩漿)。
關於當惡魂持續暴露在岩漿中會被火或者岩漿燒死這個問題目前還存在爭議。這一點被惡魂不斷的飄入和飄出岩漿所支持。有報告稱僵屍豬人會被岩漿燒死,由於惡魂不斷的飄入和飄出岩漿這一事實,這也加深了人們對惡魂和僵屍豬人擁有完全的火焰保護的懷疑。
你知道嗎
當一個惡魂吐出火球的時候它們的紅眼睛會睜開。
和大部分人想的不同,惡魂並不具有在下界傳送門附近生成的能力,因為其附近很少出現惡魂[6],但這一點沒有被證實當成一個特性。
盡管擁有火焰保護,如果在水或者岩漿海下面太長時間惡魂和僵屍豬人還是淹死。這意味著和玩家以及其它生物一樣,它們也需要空氣才能生存。
惡魂會使得其它生物攻擊它,但它卻不會主動攻擊其它生物,它只會瞄準玩家。
有可能通過反射惡魂的火球來殺死僵屍豬人,這也有可能通過火球來產生致命一擊,因為它們也是實體。
在預覽版上,惡魂的火球看起來像一個帶火焰的雪球,後來被更新為一個新的岩漿岩材質。
惡魂是體積最大的生物,它們有最大個頭的史萊姆的八倍大。但是末影龍比它更長一些。
當玩家剛好落到它上面,玩家就能“騎”惡魂了。
如果惡魂被一個方塊阻擋,它射出的火球會穿過這個方塊。這是因為所有的被發射物體,都是在發射體前方一格處被發射的。
由於惡魂火球的爆炸性,它可以被用來在下界開采方塊。
惡魂(像其它飛行生物包括創造模式中的玩家)可以飛到Y坐標128以上的地方去。
用工具將一個生物創生到惡魂上將會讓生物出現在惡魂內部,除非它是個巨人。
當惡魂觸摸仙人掌的時候會受到傷害。
同樣的,當惡魂著火時,火焰材質會被相應的放大。
下界要塞中的某些房間有足夠大的空間使惡魂在其中生成,但是惡魂極有可能被困住。因為這里可能沒有足夠大的出口使它們出去。
惡魂眼中常含淚水,無人知曉它們為何總在哭泣。(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是幽靈 注:幽靈是死的)
即使惡魂會飛,它們也不會在通過作弊手段帶到下界的水上方生成。
漏洞
有時,如果平台之間有1-4格空間,惡魂會被困住,但是它們還會射擊你。
它們的受傷區域好像偏移了。物體會穿過惡魂的頂部,但是對著它們的觸須射擊還是會傷到它們。
當多人游戲中伺服器出現延遲時,箭有時會穿過惡魂。
在多人游戲中,惡魂的火球會來回移動,就像箭一樣,這是伺服器延遲造成的。
如果出生在主世界的玻璃籠子中(通過作弊手段),它們將會飄動並盯著玩家。但是惡魂有時會出人意料的向玩家所在的方向發射一個火球,盡管它們和玩家之間有一層玻璃屏障。這個漏洞不會在下界出現。
當切換到和平模式時,它就像一個飛行中的火球,不會消失。
惡魂在多人生存模式中,其火球傷害的“相關性”與單人生存模式相比較低。出於這個原因,被惡魂火球攻擊到的生物並不會對惡魂發起攻擊,無論是在主世界生成還是追逐玩家抵達世界表面的惡魂都會與其火球之間脫離干係,轉變為無害的生物。類似的,在四周無惡魂的情況下,惡魂火球有時會追隨玩家進入主世界。但這些通常以某種與實際爆炸引起的爆炸效果無關的隨機爆炸形式出現。
可以通過釣魚竿是惡魂火球發生偏轉,這通常會使魚線指向被偏轉的火球。
當玩家在距離惡魂約16方格遠的距離攻擊惡魂時,此時惡魂並不會反擊。
當玩家距離惡魂足夠近可以觸及惡魂時,可以發現自己出現在惡魂之中,其身體和觸須會在底部突出。
在多人生存模式中,如果玩家被下界中被動型生物撞擊後(特別是站在無水的養雞農場中時),惡魂有一定的能力可以透過牆壁向玩家連續不斷地發射火球,如同朝玩家創造了一個火球隧道一樣,直至殺死該玩家。惡魂會在玩家重生之前繼續發射火球,這種火球可以點燃任何可燃物,如箱子會發生爆炸。重生成2次直至地下20格深。
在創造模式中,無論玩家對惡魂造成何種攻擊,惡魂都無任何敵意。
如果玩家在惡魂身體下方放置攝像機,則只能看見惡魂的觸須,而身體並不可見。
當惡魂撞到蜘蛛網時,其AI會發生錯誤,導致惡魂發生快速地旋轉。
4. 世界上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
在美國十多年,回到故土。舊日朋友大都不在學術界,聽說我一直都在搞哲學,都會好奇地問我一些問題,對這些問題在他們看來我也許會有令人滿意的答案。「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就是這類問題中的最常見的一個。雖然這不是現代哲學家討論的典型問題,但人們認為哲學家對其應該有個較明確的說法,也是合乎情理的。不過,我確實沒有仔細查閱過其他哲學家是否對這個問題有過較系統的討論,因為這不是正規的學術論文,我也不妨試著說出一點自己的想法,而毋須考慮是否重復或忽略了他人的觀點而不自知。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當人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明白問者期待的是哪一種答案。當有人問你「先有美國還是先有英國」時,一句簡單的「先有英國」就行了,最多再加上幾句對歷史的解釋。很顯然,雞與蛋的問題要求的不是這類答案,無論你回答的是雞還是蛋,一定都離真正被期待的答案很遠,不然的話,文章的開頭十幾個字就夠了。因為這里問者早已預先認為無論哪個直截了當的回答都似乎同樣有道理,或同樣缺乏道理。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要發問,如果不是早就斷定這個問題沒有答案而故意刁難的話,就是想知道到底哪種答案更有道理,要你幫他解開心中的疑團。所以,這里要你說清的是「為什麼先有雞」或是「為什麼先有蛋」,而不是直截了當的「先有雞」或「先有蛋」。那麼我們要如何回答這里的「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把問題本身可能隱藏的歧義加以澄清。「雞」可以指所有的雞,也可以指某隻確定的雞,「蛋」可以指所有的蛋,也可以指某隻確定的蛋。如果問題中的「雞」是指所有的雞,「蛋」是所有的蛋,顯然我們是找不到答案的,因為有些雞先於有些蛋,另一些雞後於另一些蛋。如果問題中的「雞」和「蛋」指的是某個確定的「雞」和某個確定的「蛋」,那麼哪個在先哪個在後就不能單靠思維推理得知,而是要求我們進行實證性的調查研究,看看究竟哪天的什麼時間哪只雞被孵出來的,而哪個蛋是哪天下出來的。如果你認為在蛋殼里邊雞已存在,在母雞的身體里蛋也已存在,問題會復雜些,但原則上,這樣的問題只能個案處理,我們不可能給出一個普遍的哪個在先的答案。
其實,上面的都是題外話。我們稍作思考,就會知道問題中的「雞」和「蛋」,是指「第一隻雞」和「第一個雞蛋」。所以,問題的較為完整的表述是:「先有第一隻雞還是先有第一個雞蛋?如果有答案,那麼答案的依據是什麼?」 現在,一個「先」字的含義決定了整個問題的性質,如果它指的是時間上的先後,就屬於事實問題,如果指的是邏輯上的先後,就屬於概念問題。比如說,你問我先有汽車還是先有汽車輪,我的回答是事實上先有汽車輪後有汽車,因為在時間順序上,不先做好汽車輪子,完整的汽車就做不出來。但是在概念上,先有汽車,後有汽車輪子。因為在邏輯上只有先理解了什麼是汽車,才能理解什麼叫汽車輪子。那麼在雞與蛋的問題中,我們問的是事實問題還是概念問題呢?
如果把它理解成事實問題,那麼只要你設想自己的壽命很長,從既無雞蛋又無雞的遠古活到今天,且記憶力沒有問題,一直不斷地觀察有關的過程,似乎你就能明白無誤地回答這個問題了,可不是嗎?其實呢,問題要復雜得多,我們稍微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現這種思路問題多多。雞和雞蛋從無到有的過程,無非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像進化論所說的那樣,動物從低級生物演變而來,這樣的演變可以是緩慢漸進的,或者是突變的。第二種可能,就是直接創生的,也即在第一個雞或第一個雞蛋出現之前,沒有導致其出現的從非生物狀態而來的中間狀態。
先討論進化的漸進過程,看看情形如何。因為是漸進,過程中任何一天和與其相鄰的另一天之間不會讓你看到任何物種進化的明顯跡象。這樣的話,你的壽命再長,從遠古無雞無蛋時期活到現在,你就能知道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嗎?那可不一定。想想看,由於在沒有雞和雞蛋的時候你還沒有機會形成何為雞何為雞蛋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就是你一刻不停地觀察進化的整個過程,你都沒有可能在某一天的某一時刻猛然斷定第一隻雞或第一隻雞蛋出現了,所以這條現場斷定的思路是行不通的。那麼,我們可以換一種想法。按照今日我們對雞和雞蛋的定義或一組斷定什麼是雞什麼是雞蛋的充要條件,設想一下進化過程中當時是雞蛋先出現還是雞先出現。其實,只有這樣的思路,才可能有某種可行性,因為當時不存在給雞蛋下的定義,定義只能取今日的。也就是說,我們要用今日的概念理解過去的事情。那麼,我們今日要如何給雞蛋和雞下定義、或採用何種判別標准才最自然合理呢?定義可能比較復雜,但雞蛋一定是要在雞的身體中長成的。今日,如果一個母雞下出一個其他方面都像雞蛋但沒有蛋黃的東西,我們仍可以將其稱作雞蛋,但是如果某個科學家在實驗室造出一個與雞蛋不可分別的東西,我們也可以拒絕稱其為雞蛋。如此看來,按照這種自然的定義,沒有雞就沒有雞蛋。對比之下,雞是如何定義的?判定一個東西是不是雞,是否必然要看它是否從雞蛋中孵化出來?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有人在實驗室里用某種遺傳工程技術繞過蛋的階段培養出一隻各方面都與一般的雞不可分別的東西,我們沒有理由拒絕把它稱為雞。其實這里已把事實問題暫時轉換成概念問題了:在概念上是先有雞後有雞蛋。
概念澄清後,我們還是回到事實問題上來,繼續討論進化過程中的情形。這里,我們可以試圖採取一種不符合原則、但也可以從某種角度理解的用詞方法。按照這種方法,只要世界上出現了一個與我們今日的雞蛋在物理上不可分別的東西,不管它是如何產生的,我們都稱之為雞蛋。也就是說,我們用今日對雞蛋物理性能的內涵描述,去指稱雞蛋概念產生之前的相符的對象,從而「雞蛋」可以指稱不是雞下的蛋。這樣的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呢?
假設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在第一隻雞出現以前,第一個在物理上與現在的雞蛋相同的東西出現了,我們現在就把它稱作「雞蛋」。進一步假設這只雞蛋是受精雞蛋(有點奇怪,但如沒受精這第一隻雞蛋也就永遠不會變成雞了),於是,這只雞蛋在適當的溫度等客觀條件下就很快變成了小雞:這哪是什麼進化呀,這完全是奇跡!因為雞蛋與雞在物理上幾乎沒有什麼特別的相似之處,前者只是承載著後者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的控製程序再攜帶著必要的營養物質,把這樣的先有控製程序後有物理過程的序列理解成自然進化的一個環節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如果在進化過程中首先成型的是雞,而雞經過自然選擇慢慢進化成能把自己的機體信息經產卵的方式傳給後代,倒是不那麼費解了。這樣,雞也就在事實上先於雞蛋。
現在再考慮進化過程中發生突變的情形,那就是,很久以前某隻鳥(或任何其他會下蛋的東西)下了一個基因發生了突變的蛋,孵出來後,有了第一隻雞。這樣的話,那個發生了基因突變的蛋能不能被稱為先於第一隻雞的第一個雞蛋呢?從語言的使用看,把那叫做第一顆雞蛋也許有可以接受的理由,從而我們似乎可以想像雞蛋先於雞的情形。但是,這樣一來,問題的實質卻被掩蓋了。如果我們採取這樣的概念使用方式,一開始的問題,就應該是「先有鳥,還是先有鳥蛋」之類的了。人們對「雞」並沒有特殊的興趣,而是對產蛋動物與這種動物的先後關系感興趣。這里用「雞」這個詞,只是說起來更方便而已。所以,接受這種遺傳突變的可能性,並不影響我們剛才得到的結論的實質,只是把「雞」換成其他的什麼東西就是了,如果說的是鳥,那麼答案就變成:「先有第一隻鳥,後有第一個鳥蛋」。
現在我們再思考非進化的創生的可能性。不管創造的力量是源於上帝還是其他我們不知道的什麼東西,事情都要簡單得多。雞蛋有兩種,受精的和沒有受精的。要先創蛋,這個蛋就必須是在沒有公雞參與的情況下達到受精的狀態,而且由於蛋造出來時沒有母雞,還要創造適宜的條件將蛋孵化。接著,還要重復整個過程,造出第二個受精狀態的雞蛋,孵出一隻異性的雞。然後,讓造出的兩只雞交配,母雞下蛋孵小雞,才能讓繁殖的循環過程開始並繼續下去。這樣的創造過程,雖然不是絕對不可能,但顯然是笨拙混亂、事倍工半的。但是,如果先造雞就是事半工倍了。一開始就造兩只雞,一隻公雞一隻母雞,創造即告完成。它們交配後下蛋再孵出小雞,循環往復樂此不疲… … 這兩個創造過程,到底哪個是實際上發生過的,靠單純的推理是得不出結論的。但是,很顯然,第二個過程,即造了雞再讓雞生蛋育子,要合乎情理得多。不過,無論是第一還是第二個過程為實際發生的過程,我們都可以最後堅持先有雞後有雞蛋的說法。這是因為,如上所述,我們今日定義中的雞蛋不是能孵出雞的蛋,而是雞下的(至少是雞體內產生的)包括沒受精的因而孵不出雞的蛋,也就是說,不能孵出雞的雞蛋還是雞蛋,而不由母雞體內產生的東西不管與雞蛋多麼相似,我們還是有理由堅持不把它叫做雞蛋。就是上帝先造出像雞蛋那樣的東西,我們也不必把它稱作雞蛋。這樣的話,還是先有雞,後有雞蛋。
所以,說到底,這主要還是一個概念問題,其次才涉及到事實問題。在概念上,先有雞,後有雞蛋;在事實上,如果我們允許在概念上做些松動而有了繼續討論的餘地,也是先有雞後有雞蛋比反過來的情形要合理得多。所以,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為:先有雞,後有蛋。
報綜合消息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男人還是先有女人,這似乎是永遠也說不清的問題。然而,日前西班牙《趣味》月刊6月號的一篇文章給出了答案,該文章還就「孰先孰後」這一永恆話題作出一系列解析。
先有貓還是先有狗?
正如所有的貓狗大戰中狗總是戰勝貓那樣,在它們的馴化歷史上也是家養狗早於家養貓出現。原因是對於貓來說,它們經歷了更加漫長和艱苦的努力才脫離野生世界。
現已成為寵物的這兩種動物的祖先都是生活在大約6500萬年前的早期食肉動物,但隨後逐漸沿著兩條軌跡進化,即貓科和犬科,而狗的近期祖先是狼。眾所周知,早在1.5萬年前,狗就已經成為人類的夥伴。但家貓,這一非洲野貓的後代,卻是在大約9000年前才出現。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這似乎是所有人的困惑,但我們還是應該先確定是先有蛋。現在的家養雞源於野生原雞,其馴化歷史至少4000年。早期的家養雞是從一隻原雞產下的蛋中鑽出來的。許多專家認為,原雞是一種野雞,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雞的祖先。但也有人認為,現在的雞是不同種的雞雜交後的產物。從進化論的角度說,不存在到底是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問題,因為,無論是雞還是其他生物,一個物種的早期成員都是其他一種相近物種的後代。
先有翅膀還是先有羽毛?
雖然我們並不完全了解羽毛的發育過程,但一切已掌握的材料都表明,羽毛是在翅膀存在以前就已經出現了。最新發現的化石表明,在將近1.3億年前就有了被羽毛覆蓋全身的陸地動物,其中包括某種恐龍。這證明了現在的禽類是源於這些早期陸地動物的理論。最初的羽毛是從刺進化而來的,具有防禦的作用,並最終適應環境的需要,成為禦寒的工具。隨後,羽毛變得越來越靈活柔軟。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羽毛逐漸具備了在空氣中支撐主體的能力,羽毛使陸地動物變成了可以滑翔的動物,最後成為飛行動物。
先有人還是先有黑猩猩?
這二者彼此沒有關聯。事實上,人和黑猩猩都擁有一個大約生活在2500萬年以前的共同祖先。因此,最初他們的演化歷程是相同的。但是在大約600萬年前,二者開始沿著不同道路進化。在分類學上,現在的黑猩猩屬於猩猩科,人類歸於人科,而二者又同屬於靈長類哺乳動物。現代人類,也就是智人,出現在大約20萬年前的非洲。
先有男人還是先有女人?
答案是女人。包括人在內的所有高級動物都是從雌性開始的,隨後出現了一種異常現象,使得一些個體轉化為雄性。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當一種動物的生存狀況相對穩定的時候,雌性會占據支配力,而當災難威脅到這一平衡的時候,這一物種就會自動轉為雄性占據多數。這正是經歷了無數戰爭的人類所表現出來的。
這個問題決非無聊, 它是物種不變論與生物進化論長期論戰的根本分野.照物種不變論, 雞的祖先永遠是雞, 當然纏不清雞和蛋誰先誰後.
這個問題也並非永遠爭論不清, 早在一百年前就由達爾文徹底解決了.
按照生物進化論, 雞並非從來就有, 它屬於鳥類,而鳥類和哺乳類都是由爬行類進化來的. 爬行類和鳥類有許多不同, 但有一點是相同的, 都是卵生動物, 如蛇, 龜, 甚至恐龍等爬行動物都是下蛋的, 也就是說, 在雞這個種屬未出現之前, 它的祖先就已經先有蛋了. 最原始的雞正是從這些蛋中產生的, 只不過在雞出現之前的蛋不叫」雞蛋」, 而叫做什麼別的蛋罷了.
所以肯定地說, 是先有蛋後有雞.
如果您要問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那我將明確回答你, 是先有雞後有雞蛋.
其實這個問題和」人是由猿猴變來的」同屬一理, 搞清它將有助於我們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
5. mc怎麼養雞
游戲中的MC雞,種子引,用方塊圍個雞圈,切記不要用柵欄。
拿小麥種子喂兩只後就可生出小雞。
只要有成雞就會產蛋,完全自動。
至於收集,有兩個方法:1.建築mod黑曜石管可以收集蛋 2.游戲版本1.5或以上的可以用漏斗。
6.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否是原文原文是什麼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不是原文,原文是: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句話出自魯迅的作品《故鄉》,在原文的最後一段出現。
作者通過這句話,是想要表達「我」懷著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坐船離開故鄉,但「我」並不因此消沉、悲觀,而是寄希望於未來和下一代。
而現在很多人把它改成「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想要表達的則是:不管什麼時候,哪怕前方沒有路,只要自己肯走,就會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來。也指群眾能夠開拓/破壞的力量,把沒有路的地方,都走出一條路來。
拓展資料: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該小說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描寫了故鄉的蕭條景象和作者見到故鄉的復雜心情,並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第二部分又分四層,第一層次(從「第二日清晨」到「收不起錢來」)寫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涼之中;還寫與母親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層次(從「你休息一兩天」到「我得去看看」)寫「我」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情。在這一層次中,作者首先介紹了當時「我」家與閏土家的情況:「我」家的家境不錯,「我」是一個少爺;閏土家境雖然不算好,但也還算過得去,「頸上套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說明閏土的家境還可以,也可以看出當時帝國主義的勢力還沒有來得及滲透到中國的農村。接著作者寫到自己與閏土相交的幾件事,並且和閏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第三層次(從「母親站起身」到「出去了」)寫作者見到了「圓規」楊二嫂。楊二嫂本來被稱作「豆腐西施」,但現在在作者的眼中,她已經成了一個自私、刻薄、尖酸、愛佔小便宜的小市民的代表。「我」從她的外貌、語言、動作等方面刻畫了這樣一個人物。
第四層次(從「此後又有近處的本家和親戚來訪問我」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見到了中年閏土。
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懷著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但「我」並不因此消沉、悲觀,而是寄希望於未來和下一代。第三部分又分兩層,第一層次(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竟也跑得這樣快」),寫「我」及家人乘船離開故鄉,其中插敘了楊二嫂的細節。第二層次(從「老屋離我愈遠了』』到全文結束),寫「我」坐在船上遠離故鄉時的感受。
7. 我的世界怎麼養雞
1.首先圈一塊地,建一個柵欄並安裝柵欄門,作為雞圈。
8. 養牛國家有補貼嗎
國家養牛補貼政策規定:
1:對於個體養殖戶養殖規模在30頭以上的,每頭牛補貼50元。
2:對於個體養殖戶養殖規模在50頭以上的,每頭牛補貼100元:。
3:對於個體養殖戶養殖規模在100頭以上的,每頭牛補貼200元:。
4:對於個體養殖戶養殖規模在200頭以上的,每頭牛最高可獲得當地政府補貼500元。
肉牛、奶牛補貼標准也不太相同,不同地區詳細咨詢當地主管部門。
養殖戶對所養殖牛羊的數目不能虛報、瞞報,必須有正規檢疫手續、消毒手續,出境手續,尿檢合格,憑證才能取得補貼,所以選擇引種養羊場一定要選擇正規的養羊基地。
常見種類:
1、普通牛(Bos taurus)。分布較廣,數量極多,與人類生活關系極為密切。
2、氂牛(B.run-niens)。毛長過膝,耐寒耐苦,適應高原地區氧氣稀薄的生態條件,是中國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種,所產奶、肉、皮、毛,是當地牧民的重要生活資源。
3、野牛(Bison),如美洲野牛(B.bison)、歐洲野牛(B.bonasus)等。可與牛屬中的普通牛種雜交,產生雜交優勢和為培育新品種提供有用基因。
4、水牛(Bubalus bubalus)是水稻地區的主要役畜,在印度則兼作乳用。
5、黃牛(Bos taurus domestica)角短,皮毛多為黃褐色或黑色,毛短。多用來耕地或拉車,肉供食用,皮可以製革,是重要役畜之一。
9. 急!!!!!!!!!!!!!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我的答案是:先有雞後有蛋。何解?且聽我慢慢道來。
在美國十多年,回到故土。舊日朋友大都不在學術界,聽說我一直都在搞哲學,都會好奇地問我一些問題,對這些問題在他們看來我也許會有令人滿意的答案。「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就是這類問題中的最常見的一個。雖然這不是現代哲學家討論的典型問題,但人們認為哲學家對其應該有個較明確的說法,也是合乎情理的。不過,我確實沒有仔細查閱過其他哲學家是否對這個問題有過較系統的討論,因為這不是正規的學術論文,我也不妨試著說出一點自己的想法,而毋須考慮是否重復或忽略了他人的觀點而不自知。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當人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明白問者期待的是哪一種答案。當有人問你「先有美國還是先有英國」時,一句簡單的「先有英國」就行了,最多再加上幾句對歷史的解釋。很顯然,雞與蛋的問題要求的不是這類答案,無論你回答的是雞還是蛋,一定都離真正被期待的答案很遠,不然的話,文章的開頭十幾個字就夠了。因為這里問者早已預先認為無論哪個直截了當的回答都似乎同樣有道理,或同樣缺乏道理。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要發問,如果不是早就斷定這個問題沒有答案而故意刁難的話,就是想知道到底哪種答案更有道理,要你幫他解開心中的疑團。所以,這里要你說清的是「為什麼先有雞」或是「為什麼先有蛋」,而不是直截了當的「先有雞」或「先有蛋」。那麼我們要如何回答這里的「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把問題本身可能隱藏的歧義加以澄清。「雞」可以指所有的雞,也可以指某隻確定的雞,「蛋」可以指所有的蛋,也可以指某隻確定的蛋。如果問題中的「雞」是指所有的雞,「蛋」是所有的蛋,顯然我們是找不到答案的,因為有些雞先於有些蛋,另一些雞後於另一些蛋。如果問題中的「雞」和「蛋」指的是某個確定的「雞」和某個確定的「蛋」,那麼哪個在先哪個在後就不能單靠思維推理得知,而是要求我們進行實證性的調查研究,看看究竟哪天的什麼時間哪只雞被孵出來的,而哪個蛋是哪天下出來的。如果你認為在蛋殼里邊雞已存在,在母雞的身體里蛋也已存在,問題會復雜些,但原則上,這樣的問題只能個案處理,我們不可能給出一個普遍的哪個在先的答案。
其實,上面的都是題外話。我們稍作思考,就會知道問題中的「雞」和「蛋」,是指「第一隻雞」和「第一個雞蛋」。所以,問題的較為完整的表述是:「先有第一隻雞還是先有第一個雞蛋?如果有答案,那麼答案的依據是什麼?」
現在,一個「先」字的含義決定了整個問題的性質,如果它指的是時間上的先後,就屬於事實問題,如果指的是邏輯上的先後,就屬於概念問題。比如說,你問我先有汽車還是先有汽車輪,我的回答是事實上先有汽車輪後有汽車,因為在時間順序上,不先做好汽車輪子,完整的汽車就做不出來。但是在概念上,先有汽車,後有汽車輪子。因為在邏輯上只有先理解了什麼是汽車,才能理解什麼叫汽車輪子。那麼在雞與蛋的問題中,我們問的是事實問題還是概念問題呢?
如果把它理解成事實問題,那麼只要你設想自己的壽命很長,從既無雞蛋又無雞的遠古活到今天,且記憶力沒有問題,一直不斷地觀察有關的過程,似乎你就能明白無誤地回答這個問題了,可不是嗎?其實呢,問題要復雜得多,我們稍微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現這種思路問題多多。雞和雞蛋從無到有的過程,無非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像進化論所說的那樣,動物從低級生物演變而來,這樣的演變可以是緩慢漸進的,或者是突變的。第二種可能,就是直接創生的,也即在第一個雞或第一個雞蛋出現之前,沒有導致其出現的從非生物狀態而來的中間狀態。
先討論進化的漸進過程,看看情形如何。因為是漸進,過程中任何一天和與其相鄰的另一天之間不會讓你看到任何物種進化的明顯跡象。這樣的話,你的壽命再長,從遠古無雞無蛋時期活到現在,你就能知道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嗎?那可不一定。想想看,由於在沒有雞和雞蛋的時候你還沒有機會形成何為雞何為雞蛋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就是你一刻不停地觀察進化的整個過程,你都沒有可能在某一天的某一時刻猛然斷定第一隻雞或第一隻雞蛋出現了,所以這條現場斷定的思路是行不通的。那麼,我們可以換一種想法。按照今日我們對雞和雞蛋的定義或一組斷定什麼是雞什麼是雞蛋的充要條件,設想一下進化過程中當時是雞蛋先出現還是雞先出現。其實,只有這樣的思路,才可能有某種可行性,因為當時不存在給雞蛋下的定義,定義只能取今日的。也就是說,我們要用今日的概念理解過去的事情。那麼,我們今日要如何給雞蛋和雞下定義、或採用何種判別標准才最自然合理呢?定義可能比較復雜,但雞蛋一定是要在雞的身體中長成的。今日,如果一個母雞下出一個其他方面都像雞蛋但沒有蛋黃的東西,我們仍可以將其稱作雞蛋,但是如果某個科學家在實驗室造出一個與雞蛋不可分別的東西,我們也可以拒絕稱其為雞蛋。如此看來,按照這種自然的定義,沒有雞就沒有雞蛋。對比之下,雞是如何定義的?判定一個東西是不是雞,是否必然要看它是否從雞蛋中孵化出來?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有人在實驗室里用某種遺傳工程技術繞過蛋的階段培養出一隻各方面都與一般的雞不可分別的東西,我們沒有理由拒絕把它稱為雞。其實這里已把事實問題暫時轉換成概念問題了:在概念上是先有雞後有雞蛋。
概念澄清後,我們還是回到事實問題上來,繼續討論進化過程中的情形。這里,我們可以試圖採取一種不符合原則、但也可以從某種角度理解的用詞方法。按照這種方法,只要世界上出現了一個與我們今日的雞蛋在物理上不可分別的東西,不管它是如何產生的,我們都稱之為雞蛋。也就是說,我們用今日對雞蛋物理性能的內涵描述,去指稱雞蛋概念產生之前的相符的對象,從而「雞蛋」可以指稱不是雞下的蛋。這樣的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呢?
假設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在第一隻雞出現以前,第一個在物理上與現在的雞蛋相同的東西出現了,我們現在就把它稱作「雞蛋」。進一步假設這只雞蛋是受精雞蛋(有點奇怪,但如沒受精這第一隻雞蛋也就永遠不會變成雞了),於是,這只雞蛋在適當的溫度等客觀條件下就很快變成了小雞:這哪是什麼進化呀,這完全是奇跡!因為雞蛋與雞在物理上幾乎沒有什麼特別的相似之處,前者只是承載著後者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的控製程序再攜帶著必要的營養物質,把這樣的先有控製程序後有物理過程的序列理解成自然進化的一個環節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如果在進化過程中首先成型的是雞,而雞經過自然選擇慢慢進化成能把自己的機體信息經產卵的方式傳給後代,倒是不那麼費解了。這樣,雞也就在事實上先於雞蛋。
現在再考慮進化過程中發生突變的情形,那就是,很久以前某隻鳥(或任何其他會下蛋的東西)下了一個基因發生了突變的蛋,孵出來後,有了第一隻雞。這樣的話,那個發生了基因突變的蛋能不能被稱為先於第一隻雞的第一個雞蛋呢?從語言的使用看,把那叫做第一顆雞蛋也許有可以接受的理由,從而我們似乎可以想像雞蛋先於雞的情形。但是,這樣一來,問題的實質卻被掩蓋了。如果我們採取這樣的概念使用方式,一開始的問題,就應該是「先有鳥,還是先有鳥蛋」之類的了。人們對「雞」並沒有特殊的興趣,而是對產蛋動物與這種動物的先後關系感興趣。這里用「雞」這個詞,只是說起來更方便而已。所以,接受這種遺傳突變的可能性,並不影響我們剛才得到的結論的實質,只是把「雞」換成其他的什麼東西就是了,如果說的是鳥,那麼答案就變成:「先有第一隻鳥,後有第一個鳥蛋」。也就是說,原本的問題相當於:「先有X還是先有X的蛋?」至於X是雞還是其它會下蛋的東西,是無關緊要的。
現在我們再思考非進化的創生的可能性。不管創造的力量是源於上帝還是其他我們不知道的什麼東西,事情都要簡單得多。雞蛋有兩種,受精的和沒有受精的。要先創蛋,這個蛋就必須是在沒有公雞參與的情況下達到受精的狀態,而且由於蛋造出來時沒有母雞,還要創造適宜的條件將蛋孵化。接著,還要重復整個過程,造出第二個受精狀態的雞蛋,孵出一隻異性的雞。然後,讓造出的兩只雞交配,母雞下蛋孵小雞,才能讓繁殖的循環過程開始並繼續下去。這樣的創造過程,雖然不是絕對不可能,但顯然是笨拙混亂、事倍工半的。但是,如果先造雞就是事半工倍了。一開始就造兩只雞,一隻公雞一隻母雞,創造即告完成。它們交配後下蛋再孵出小雞,循環往復樂此不疲… … 這兩個創造過程,到底哪個是實際上發生過的,靠單純的推理是得不出結論的。但是,很顯然,第二個過程,即造了雞再讓雞生蛋育子,要合乎情理得多。不過,無論是第一還是第二個過程為實際發生的過程,我們都可以最後堅持先有雞後有雞蛋的說法。這是因為,如上所述,我們今日定義中的雞蛋不是能孵出雞的蛋,而是雞下的(至少是雞體內產生的)包括沒受精的因而孵不出雞的蛋,也就是說,不能孵出雞的雞蛋還是雞蛋,而不由母雞體內產生的東西不管與雞蛋多麼相似,我們還是有理由堅持不把它叫做雞蛋。就是上帝先造出像雞蛋那樣的東西,我們也不必把它稱作雞蛋。這樣的話,還是先有雞,後有雞蛋。
所以,說到底,這主要還是一個概念問題,其次才涉及到事實問題。在概念上,先有雞,後有雞蛋;在事實上,如果我們允許在概念上做些松動而有了繼續討論的餘地,也是先有雞後有雞蛋比反過來的情形要合理得多。所以,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為:先有雞,後有蛋
10. 打造世界柵欄中的雞如何下蛋
時不時殺幾只雞然後留幾只它們會繁殖的。也會生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