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國時期的機械大師馬鈞都發明了什麼
馬鈞是東漢末年三國曹魏時的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人。平生發明了很多東西,最突出的有還原指南車、改進織綾機、改制諸葛連弩、發明龍骨水車、輪轉式發石機、水轉百戲圖等,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此外,馬鈞在軍事上兵器製造方面也有不少發明創造。蜀國諸葛亮在出師北伐時,曾發明了一種可以把箭接連發射出去的連發射遠器——連弩。它每次可發數十箭,威力很大,當時已經年老的馬鈞,還改進過連弩,使連續發射的威力增加幾倍。馬鈞對中國的貢獻,雖然沒有被封建貴族所重視,但他的發明創造卻得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歡迎,一千多年來,他的功績和美名一直被勞動人民所傳頌。
❷ 三國(東漢末年)有什麼發明創造,建築或兵器 要全!!!
連弩,又稱諸葛弩,相傳為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所制(應為改良),可連續發射弩箭。
木牛專流馬,屬為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分為木牛與流馬。
八陣圖,傳說是由諸葛亮創設的一種陣法。
孔明燈,又叫天燈,傳說是由諸葛亮發明。
輪轉式發石車、新式織綾機、指南車、龍骨水車、水轉百戲,魏國發明家馬鈞改良或發明。
銅雀三台,實際上是軍事營壘。曹操從鄴城遷至洛陽,也建造了與銅雀三台相同功能的金鏞城。
至於各種兵器,大多為後人編纂,比如青龍偃月刀、方天畫戟、丈八蛇矛,三國時期都不存在。也就是用馬矟、馬槊、環首刀、單耳戟、矛一類的武器。
❸ 三國時期有哪些發明創造
比諸葛亮技高一籌的發明家-馬鈞
國外不少發明家如愛迪生等,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令咱中國人驕傲的發明家馬鈞,知道的人卻並不多。這個三國時期魏國的發明家,在洛陽生活期間搞了不少發明,可史料中竟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沒留下來,這實在是遺憾!
馬鈞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他卻以自己的發明而令人欽佩。當時的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也稱贊他「巧思絕世」。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對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才智非常欽佩,他發明的木牛流馬,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其實,對諸葛亮的發明,馬鈞也能看出其不足之處,你說這個馬鈞是不是技高一籌?
當時,魏、蜀、吳三國經常打得不可開交。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發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箭。這種新式武器讓魏軍大感驚奇,有個魏國士兵撿回連弩讓馬鈞看。馬鈞仔細觀察後認為,這種連弩雖然製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可以改進,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進得不到魏國承認,馬鈞只能空抱遺憾。
其實,馬鈞的遺憾太多了。官渡之戰時,曹操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在當時威力巨大。但這種發石車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較慢、只能單發、不能連續拋石等。只要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
聰明的馬鈞經過一番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發石車——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如果使用了這些新式武器,曹軍的作戰能力定會大大增強。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辭,馬鈞的發明被別人攻擊得一無是處,結果人們都嘲笑他。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卻很賞識他的才華,就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他的這一發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絕。傅玄耐心勸導曹羲:「馬鈞發明的是軍隊需要的精良兵器,費一點木材,找幾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議,並把情況轉告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馬鈞的設想當然也就無法實現了。
試驗一下馬鈞的發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幫愚蠢的傢伙,偏偏這些人又在領導崗位上,你說有什麼辦法?難怪傅玄感慨萬端地說:「馬鈞的發明創造才能,就是魯班、墨翟、張衡也比不過,但魯班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馬鈞卻不能發揮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讓水往高處流
馬鈞出身貧寒,幼時一直在鄉下生活,不善於與人交往,一門心思讀書,特別愛動腦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難題。馬鈞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他勤於動手,為其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基礎。
馬鈞長大後,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就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老百姓想在那裡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知道後,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翻車(又稱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
馬鈞製造的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繫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由於運用了杠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從深水井中汲水。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往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效率低,也比較費力。而馬鈞製造的翻車則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❹ 古代有名的兵器來歷和故事!
一弓:馬箭、袖箭、步箭、
二弩:弩箭、諸葛弩、斗子弩、俚弩。
三槍:長槍、叉槍、火槍、蛇槍、看槍、標槍、線槍、神槍、戟槍、勾鐮槍、拒馬槍、飛槍。
四刀:大砍刀(長刀)、斬馬刀、腰刀、桿刀、朴刀、鉤刀、眉刀、匕首、刀、三尖刀。飛刀。
五劍。
六矛。
七盾。
八斧。
九鉞。
十戟。
十一鞭。
十二鐧。
十三槁(撾):骨朵、錘、錐、椎、鏈子錘(流星錘)、蒜頭錘、骨朵錘、卧錘、重錘。
十四棍:雙頭棍、操鉤棍、狼牙棍、悶棍、腳棍、齊眉棍。
十五叉。
十六鈀:鐺鈀、鈀、扒、省鈀、鏟、月牙鏟、馬叉。
十七綿繩套索。
十八白打。
八般兵器——弓
弓為古代兵器之一,激弦發矢,可以及遠,考此法之由來最古,黃帝戰蚩尤於涿鹿,純用弓矢以制勝,此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當時之弓矢,都以竹木為之,雖能及遠,終未能完善,迨後推闡其理,互相發明,加以精密之改造,於是乎弓矢逐成為戰爭之利器,非但發古人射抉之技,抑亦開後世火器之端,雖曰此皆由後人推闡而來,其創作者之功,要亦未可遽沒也。按照弓箭之第一人為揮;考工記雲:古傳黃帝臣揮作弓,荀子則稱倕作弓,而山海經則謂少皞生般,是始為弓。按年代考之,當以揮為創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在當時弓箭之用,誠十百倍於其他兵器,非但力勁及遠,擅是術者,精研而熟嫻之,穿楊貫虱,百步射人,萬無一失,較之現代之火器,無多讓焉,故十八般武藝,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終,其重視之也宜矣。
十八般兵器——弩
弩亦弓屬,相傳為黃帝所造,亦名窩弓、其發矢不仗人力,而用機括,力強而及遠,較弓為烈,獵人恆設置叢莽閶,使虎豹等誤踐其機而中矢,於此可見其力之強也。惟弩之形式,與弓略異,弓背之中,橫置一臂,發矢之機,即置於是,發時先架弦於機,此處名弩牙,然後捩其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木,不過方向相異,此上則彼下,此下則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機括然,故一捩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本,牙即脫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異,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須用足踏,蓋非手之力足以勝任也。其名則有神臂弩,花裝弩,穿鐙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異名。至弩之構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於唐宋之間,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稱也。弩之功用較弓箭為巨,及火器興,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習此者少,並其名稱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獸時出為民害,山居者猶多設窩弓以自衛。獵戶以獵獸為生,火燒之外,亦借窩弓以設伏,一旦火燒失效,亦有以弩殺獸者。故弩箭雖不見用於戰爭,而山陝口外之人,尤多習此者,自衛謀生,兩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雖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則無復能之者矣。
十八般兵器——槍
長槍之物,由來最古,車戰時代,將士利用長兵,弓矢之外,惟以矛為最適宜,故矛有丈八之稱,槍之來,實始於此;惜當時雖為戰斗之具,惟無一定使用之法;兩陣相對,不過藉此兵器,遙相擊刺而己。相傳槍實傳自苗蠻,槍譜載: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著,不論男女,都嫻武藝,藝精者王,群眾慴服,莫敢有違;故武吃氏之族,小兒五六歲,即令習武,孱弱不能軍者,父母棄之,里人不與伍;其族尤以長槍法著,槍長七尺至八尺,金其鋒而以木為柄,舞動時,寒星點點,銀光皪皪,潑水不能入,用以臨敵,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槍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於此法於何時傳入中原,則又各異其說,亦不必深究。總之槍法之起於武吃氏也,可以無疑。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後漢已有載錄,但是刀刃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當時所用的青銅矛頭,體制也較以前略小,已與後世的鐵槍頭相類了。唐代善槍者甚多,《五代史·王彥章傳》說:「彥章為人饒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桿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
十八般兵器——刀
大刀本亦為車戰時代之利器,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己,初無制敵之種種神化也,與丈八蛇矛,殆同其功用。迨夫後代,戰爭變法,易車而馬而步,用大刀之將士,知成法之不足制勝,乃各本其戰之經驗,而想出種種利用大刀之法,俾為殺敵制果之助,於是乎有種種變化矣。大刀之最著者,為關王刀,蓋即關羽之刀法也;三國志載關王刀,重八十二斤,長一丈二尺;古之度制,較今為短,合之今度制,長僅八尺有奇耳;今世之大刀,蓋皆彷此,即刀法亦本此而變化之也。考大刀之種類,亦正不止關王刀一種,如撥風刀、大斫刀、九環刀、兩刃刀等,皆大刀也,其式樣不同,而名亦因之而異。至其用法,則殊途同歸,初無若何之大區別也;故關王刀。可謂之為大刀之祖,其他各刀,皆自此脫胎而出者,雖各有變化,要皆未能及其精密神化,足征完善也。我今即以此刀編為講義,以公同好,抑亦遵古法也。
十八般兵器——劍
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實則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候,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劍與藝,自古常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仁仗義,故流傳至今,仍為世人喜愛,亦以其光榮歷史,深植人心,斯可歷傳不衰。
劍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據黃帝本紀雲:「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又據管子地數篇雲:「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以上兩說,似黃帝與蚩尤,均己制劍為兵。
據以上所述,無論劍之創始人為誰,其出生於黃帝時代,可無置疑。黃帝於民元前四六一五年〔公元前二七0四年〕建廟,國號有熊氏,當時尚系初入青銅器時期,但由此推知,劍之出世極為古遠,歷史悠久,故後人稱之「短兵之袓」,確可當之無愧。
十八般兵器——矛
矛為兵刃中最長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稱;惟所謂丈八者,以周尺計之,合今之通用尺一丈四尺有奇;以此推之,則矛之由來,實在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亦甚悠久,惟當時戰術未精,各種兵刃使用之法,亦極簡單,非若後之武術,以繁取勝,以多矜奇也。車戰時代,兩陣相對極遠,非長兵不能及;故利用槍矛以為進攻之具,而佐之箭弩,矛之所以長丈八者,亦由於是。至馬戰時代,矛已覺其太長,不免有周轉不靈之病,故用矛者已不若用槍者之多矣。以迄近代,火器盛行,古兵刃淘汰殆盡,即習武者亦類多不知矛之使法,不若刀槍等法,尚未絕傳也。茲在舊書攤上得抄本一,題曰「長矛八法,」想系古之有心人,圖繪以示後人者;考其使用之法,與長槍略同,槍中有八母槍,蓋即脫胎於此,槍出於矛,其信然也。
矛屬於刺兵,是槍的前身。原始社會,人類就用獸角、竹片、尖形石塊刺殺動物,後來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可知為主要兵器。
八般兵器——盾
盾,亦為古兵器,其發明也,較弓箭為後,且竟謂為因有弓箭之後,始有盾牌,亦無不可。弓箭之用,既能殺人於百步或數步之外,其利用較之長矛大戟,止能於對面取人者,固不可以同日語,而戰爭之時,利用之者,日多一日,惟雙方如用弓箭以為戰,實不啻以命相搏,有智者出,知人之皮朋尤非戰爭之道,必也得一物以抵抗之,剋制之,使箭失其效用,然後可以自護而取人;甲胄之堅,不足以御箭也,兵刃之利,不足以檔箭也;於是乎盾牌之法尚矣。盾之制,不知始終於何時,但以其功效言之,一定有弓箭以後,始有之也。按時代推之,當在春秋之世;當時之有盾,不過專為抵禦敵人之弓箭者,後世稱之曰擋箭牌,其取義至為明顯,護身御敵,誠足以傲諸兵刃而有餘矣;蓋非特不能傷盾之毫釐,即其他一切兵刃,亦不難為於盾;自盾之出,而各武器,咸斂其鋒芒,而爭相習尚矣;惟當時止用以擋御,極為呆滯,此非盾之不良,實因無靈妙敏捷之法以運用耳;其後逐漸演進,施用亦漸得法,至漢而盾法昌明,習者亦多,非但足以自衛,抑亦可以攻人,其成效乃大著於世,光武部將馬武,有弁目數十人。皆擅盾牌。每戰輒先軀,沖鋒陷陣。所向無敵。矢石如雨。不能傷其毫發,大小數十戰,累建奇功,此可見盾之為功,非但自衛已也。當前之堅甲利兵,破之如催枯拉朽耳。其後人知此物實為戰爭利器,為將者且於一軍中挑選精銳,專練盾牌,另行編為一隊,以為戰爭時之用,亦有全軍習此者,盾之見重於世也如此,累世相傳,以至於清中葉。尚有馮子才劉永福所部之盾牌軍。數與外人戰。皆賴此以取勝。雖外人火之猛,槍械之精,無所懼也。後竟為列強所忌,由海牙和平會禁止編號練,盾牌君隊從此絕滅,殊堪痛惜,今茲已無復擅萴哦詟者矣。
❺ 三國著名的工匠.發明家有哪些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專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屬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人,三國時期人物,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馬鈞年幼時家境貧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談卻精於巧思,後來在魏國擔任給事中的官職。指南車製成後,他又奉詔制木偶百戲,稱「水轉百戲」。接著馬鈞又改造了織綾機,提高工效四五倍。馬鈞還改良了用於農業灌溉的工具龍骨水車(翻車),此後,馬鈞還改制了諸葛連弩,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東漢尚書令裴茂之孫,曹魏光祿大夫裴潛之子。魏晉時期名臣,著名地圖學家。裴秀作《禹貢地域圖》,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制學。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❻ 三國時期有什麼發明
馬鈞:
他發明過:
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翻車(又稱龍骨水車):馬鈞製造的翻車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諸葛亮:
諸葛連弩:改進過的弩,可以一次發射十多跟箭,威力巨大
(馬鈞看到這種連弩後,進行了一番研究,他發現只要進行些須改動,就可以把連弩的威力提高5倍以上,可當時魏國高層並不相信他)
木牛流馬:一種運輸工具,有人猜測這就是手推車
孔明燈
這是諸葛亮北伐被司馬懿困於平陽時所發明的一種用來向救兵傳遞信息的空飄燈,也是熱氣球的起源。在科技不發達的三國時代,諸葛亮仍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熱氣球空飄這個原理的人,真是名副其實的卧龍!
❼ 偃月刀是唐宋時期的發明,那三國時期關羽用的武器究竟是什麼
無論是看沒看過三國演義的小夥伴都聽說過關羽的武器,青龍偃月刀。只聽這名字就相當的霸氣。並且關二爺也憑借這把青龍偃月刀成為當時有名的武將。現在人們更是將關公貼在門面上用來辟邪。青龍偃月刀和丈八蛇矛以及龍鳳雙股劍都是當時有名的武器。但是據史料記載,偃月刀是唐宋時期才出現的,那麼關羽所用的武器是否是青龍偃月刀呢?
雖然關羽的武器並不是青龍偃月刀,但是在三國演義的影響下,關羽就是那個帶著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的關二爺。
❽ 三國,有哪些發明家
最有名的職業發明家是馬均。
附上資料:
馬鈞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機械製造專家,具有高超的製造技巧,發明和製造了織綾機、水車、指南車等多種機械,成為我國古代非常有名的機械發明和製造專家,為古代機械製造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人。生活在三國時代的曹魏時期,生卒年代不詳。他從小不善言辭,說話不多,但是很喜歡讀書、思考問題、善於動腦子,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問題;同時他又非常注重實踐,勤於動手;這樣就養成了善於吸收新知識的習慣,又有比較熟練的實際技能,為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他早年生活比較艱辛、貧困,長時間住在鄉間,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勞動人民,對他們的疾苦和繁重勞動有深切的了解和體會,因而他比較關心生產工具的變革,並決心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術為老百姓服務,改善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馬鈞對機械的研究製造始於改革織綾機,織綾機就是織造"綾"的提花機,"綾"是一種表面光潔的提花絲織品,這是在我國傳統的絲織品基礎上發展起來一種比較高級的產品。我國絲織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商代就已經運用平紋織法和絲織法織造幾何圖形圖案的絲織品。春秋戰國時期的絲織品已達幾十種之多,品質也有很大提高,秦漢時期我國的絲織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現已出土這一時期大量的提花紋紗和以經絲顯花的彩色織錦。絲織技術的發展得力於織造工具的進步,商朝已經出現平紋織機,周朝就出現了提花織機。在戰國末期已經開始使用足踏織機。這是絲織技術劃時代的成就,因為利用腳踏板作提綜開口的裝置,手就能騰出來投梭,手腳配合效率大增。到漢代,絲織機又有了重大改進,出現了一種新的提花機,即120躡•120蹤的織綾機,用這種織綾機60天才能完成一批散花綾,效率相當低,而且織機的構造和操作相當復雜。三國使用的織綾機已經比漢代有所簡化,出現了"50綜•50躡"或"60綜•60躡"的織綾機。但是這種織綾機仍嫌復雜、笨重,操作不便,勞動強度高,生產效率低,織工辛辛苦苦織一匹綾子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馬鈞覺得有必要進一步改進,設計出一種更為簡單、方便實用的織綾機,減輕工匠的勞動,織出更多的"綾"滿足社會需要。為此,馬鈞對織綾機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觀察、研究,對影響織機操作的因素進行了全面分析,他發現"綾"的花色、圖案有許多是對稱重復的,利用這一點可大大簡化綾機的結構和操作。為此,他進行了反復試驗,最後把原有的織綾機一律改為12躡,一下子使織綾機的結構簡化很多,操作也更加方便,勞動生產率提高好幾倍,而且織出的綾的色彩、圖案、質量也有所提高。據說曹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日本使者來訪,魏明帝贈給日本大批絲織品,其中許多就是用馬鈞改進後的織綾機織成的。這種高效的織綾機很快就傳播到其他地區,得到廣泛應用,促進了中國紡織業的發展。
馬鈞的另一突出成就是製成了久已失傳的指南車。指南車又名司南車,是古代帝王出行時的先驅車,車上站一木人,伸展手臂指向南方,不管車子怎樣轉動,手臂總是指向南方,因此利用此車可以指示方向。這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發明創造,最晚在西漢時就已經出現,東漢時著名科學家張衡曾經再次製造指南車,不幸的是,到三國時期指南車再次失傳,許多人已不知道指南車的結構和原理。魏明帝青龍年間(公元233一236年),馬鈞曾在京城擔任小官職。有一天,馬鈞和一部分官員在朝房裡辯論時談到了指南車,他們為此發生了爭論。當時在場的散騎堂侍高堂隆和驍騎將軍秦朗認為:古書上關於指南車的記載是虛構的,不能信以為真,古代並沒有製造過什麼指南車。馬鈞則堅信古代有指南車,不同意他們的看法,他說道:"古代很有可能製造過指南車,只是我們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而已;其實製造指南車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難,只要肯下功夫,認真鑽研,是可以造出來的。"他這一番話遭到了高堂隆和秦朗的譏笑,他們諷刺道:"先生名鈞,字德衡,鈞是器物的模型,衡是用來定物輕重的;可你說話連輕重都不分,難道可以作為模型嗎?"(古代制陶器所用的轉輪叫陶鈞)馬鈞反駁道;"空口爭論有什麼用!莫如試制一下,自然就可以分清誰對誰錯",高堂隆和秦朗同意了馬鈞的要求,並把這件事報告了當時的魏明帝,魏明帝就命令馬鈞進行試制以明是非。馬鈞仔細研究了古書的簡略記載,經過刻苦鑽研,提出了初步設想,然後在許多工匠幫助下,進行了反復試驗,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終於製成了指南車。高堂隆和秦朗在事實面前啞口無言,只好認輸。馬鈞以自己的實際成果結束了人們的爭論,贏得了眾人信服,自此以後,全國都佩服他的才能和技巧。
在馬鈞之後,又有很多人製造過指南車,如南北朝時的大科學家祖沖之曾將一輛只有外殼的指南車予以修補,增添了內部結構。但歷代史書關於指南車的記載都相當簡略,缺乏具體的機械結構和原理,使後人難以進行仿製。指南車失傳後,後人的製造等於再度發明。宋朝時,著名儀器專家燕肅於公元1027年,吳德仁於公元11O7年又先後重新製造了指南車。《宋史》對他們的製造方法和指南車的內部結構作了比較詳細、明確的記載,根據此書人們知道了歷代指南車的大致結構。解放後,中國歷史博物館根據歷史文獻復制了指南車的模型,陳列在中國通史展覽廳,在參觀歷史博物館時就可以看到。根據文獻記載和今人的研究,指南車的結構和原理大致如下:指南車有兩個直徑為6尺的輪子,兩輪之間的間距也是6尺,每一車輪的內側都有一個帶24個齒的小齒輪;車中有一個帶48個齒的大平輪,輪中堅一立軸,軸上有一本人;在大平輪和車輪邊的小齒輪的上端有一小平輪,小平輪由一根繩索通過滑輪和車轅的後端相連。當車直行時,車轅的前端和後端方向沒有變化,兩邊的小平輪懸在大平輪和小齒輪的上端,大平輪不轉動,豎軸上面的小木人手指正南方不變。當車向左轉彎時,車轅前端向左,後端則向右偏,這樣系在車轅後端的繩索就會左緊而右松,右邊的小平輪就在鐵墜子的重力作用下沉,嵌人車上的大平輪和輪內側的小齒輪中間,與二者的齒輪互相咬合;如果轉子向左轉了90度,車子的右輪就會向左轉90度,同時向前轉動半周,輪側的小齒輪則向前轉動12齒(半周),小齒輪帶動小平輪相應向左轉12齒,小平輪則帶動大平輪向右(相反方向)同樣轉動12齒,轉動的角度恰好為90度,大平輪豎軸上的木人同樣向右轉動90度,抵消車子的左轉,使木人始終保持指向南方,指南車設計的關鍵是大平輪和小平輪的自動離合。這種巧妙的設計代表了我國古代機械設計和製造的高超技藝。
馬鈞製造的另一種有名機械是用於農業灌溉用的翻車,這是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我國在東漢以前的主要提水工具有兩種,一是桔槔,一種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應用,它的結構為: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系桶,另一端墜個石塊。當桶向上提水的時候,由於運用了杠桿和墜石的作用,比較省力和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深水井。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向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因此效率比較低,也比較費力。馬鈞住在京城洛陽的時候,看到城裡有一片地可以種菜,但是因為地勢比較高,難以解決引水灌溉問題,為此馬鈞經過查閱古書,深入研究古代的灌溉工具,經過不斷試驗、探索,設計製造了一種新的灌溉機械--翻車。
據史書記載,在馬鈞以前的大半個世紀,東漢的畢嵐曾經製造過一種翻車,但這種翻車是用來取河水噴灑道路的,能否用於灌溉,史書沒有記載。而馬鈞所造的翻車則是可以直接用於農業排灌,它結構精巧方便,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其它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出現以後,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迅速得到推廣,並沿用了1000多年,直到今天在我國一些地區仍然可以見到。在近代水泵發明之前,翻車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提水工具。後來經過歷代勞動人民的不斷改造、更新,又出現了以畜力、水力、風力等作為動力的牛轉翻車、風轉翻車和水轉翻車,它對於灌溉農田、發展農業生產發揮了巨大作用。
馬鈞製造的翻車,因為當時缺乏詳細記載,具體構造已經不得而知。元朝王禎《農書》中有關於翻車的明確記述,並繪有翻車圖;清代麟慶所著《河工器具圖說》記載了翻車的結構。由以上兩書我們可知翻車大致結構為:車身用三塊木板拼成矩形長槽,長槽長約2丈,寬約4到7寸,高約1尺;在長槽一端安裝一個比較大的齒輪軸作主動軸,主動軸較長,兩端各安四個擁木作為踏板;在木槽的另一端安裝一個比較小的齒輪軸,兩個齒輪軸之間裝上龍骨葉板作的木鏈條,木鏈條上拴上串板,穿過長槽。使用時,使木槽斜置在水邊,小輪軸一端浸入水中,人站在架子上,踏動拐木,帶動大輪軸,串板就會在槽中刮水而上,到槽端將水排出,再沿長槽上端返回水中。這樣就可以把水從低處送到高處,實現連續灌溉。
馬鈞製造翻車不久,有人給魏明帝進獻了一種叫"百戲"的木製模型(相當於現在的木偶)。這個模型造型精美、設計巧妙,可惜已經不能活動。魏明帝就問馬鈞,能不能想法讓他活動起來,並且要比以前更加巧妙,馬鈞很有信心地答道:"可以"。於是魏明帝就讓馬鈞對"百戲"進行改進。為此馬鈞對"百戲"的結構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並進行分解以了解了其中的每一個零件,同時參閱了歷史上的有關文獻,在此基礎上確定了基本設想。馬鈞首先用一塊木料做了一個大輪子,平放在地面上,用水力驅動旋轉;然後在輪子上放置許多木人,設計一套傳輸裝置使木人活動起來,表演各式各樣的節目,如樂工們擊鼓的擊鼓,吹策的吹蕭;歌女們或放聲歌唱,或翩翩起舞等。馬鈞還設計出不同的模型,可以表演不同的節目。如山嶽模型,只見有的木人在山間跳丸《古代一種雜技,以手搓丸,雙手交替進行)、擲劍,有的則爬繩倒立,木人進進出出,一派山村娛樂形象,又有百官行暑模型,有的木人在春米磨面,有的則在斗雞雜耍,動作復雜、靈活多變、栩栩如生。這就是古代有名的"水轉百戲"。可惜這種機械已經失傳,古代記載也比較簡略,我們已無法知道它的具體結構和設計,但是可以設想,要使那麼多的木人不斷活動、變化,其中的機械結構一定相當復雜和巧妙,展示了馬鈞高超的設計思想和卓越的製造技巧。
馬鈞還善於製作兵器,有許多獨到的設想,只可惜當時的統治者不重視,有不少設計未能付諸實施。當時,魏、蜀、吳三國之間經常打仗,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式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弩箭,威力比舊式大許多倍,魏軍感到頗為驚奇。後來魏軍撿到一支,讓馬鈞觀看,馬鈞看了之後認為:雖然連弩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有改進餘地,如果他來進行改革,效率還能提高5倍,只是馬鈞因故未能實施製作。三國時官渡之戰,曹操曾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的陣地,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有一定威力。但是這種發石車也存在某些缺陷,如速度較低,只能單發,不能連續射出等,因此如果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攔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因此馬鈞對此進行了改進,設計了一種新的攻城機械--輪轉式連續拋石機。他打算製造一個豎直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大輪迅速旋轉,輪邊的懸石也跟著一起旋轉,等到旋轉速度很大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車輪和幾十塊磚瓦做試驗,在車輪邊拴上石塊,結果磚瓦連續飛射幾百步遠(1步合1.45米左右),威力很大,這證明他的設計是可行的。但是這種設計卻遭到地圖學家裴秀的譏諷和發難。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很賞識他的才華,支持和理解他的設想,並為他多方活動,希望能找到一個支持馬鈞進行試制的機會。傅玄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這一發明,但是曹羲以馬鈞不善言辭,講不出其中的道理而加以拒絕;傅玄又進行了耐心的勸說,說道:"馬鈞先生製造的是國家需要的精利兵器,官兵正等著急需,只要費一點木材,找兩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以免埋沒了有用的東西。"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導下,曹羲才接受了這個建議,並把情況轉告給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是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所以馬鈞的設想始終未能變成現實,這是令人遺憾的。為此馬鈞的好友傅玄感嘆道:"試驗一下,本來是極容易的事,可是象馬先生這樣有名的巧人尚且不被重視,更何況那些懷才的無名之輩呢!後人一定要記住這個經驗教訓啊。"
馬鈞在機械設計和製造方面的才能當時就已聞名於天下,受到人民的欽佩。他的好友、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時寫道:"時有扶風馬鈞,巧思絕世"。這是對馬鈞的恰當評價,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上馬鉤是古代機械製造專家的傑出代表,他的功績和名字將永載史冊,為後人所銘記。
非職業發明家有丞相和劉曄(投石機)。
陳琳不是,他好像就是因為寫了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而出名的。
❾ 曹操在三國時期發明了多少攻城武器
操(上)
最近,隨著中央電視台10套的百家講壇易中天品三國之《曹操》系列的播出,電視和網路出現了對曹操的理解和崇拜,曹操一直是個爭議性人物。很多文學作品對曹操大多數都是貶低的,如《三國演義》和《聊齋志異》等一些作品,易中天教授對曹操的見解,讓我們了解曹操在政治.軍事.文學和生活中真正曹操。我有網路看到很多崇拜曹操的網友,也出現了<曹操>這首歌,有些網友甚至提出中國歷史只有曹操一個人是英雄。崇曹之風日盛,以下是我觀《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後對曹操的理解!以下純屬亂談,只是個人看法,如有擾亂你的耳目請各位原諒!
首先軍事上,曹操在軍事上對中國軍事貢獻是巨大的,曹操在軍事用屯田制來發展自己的隊伍,屯田制雖然不是曹操發明的,但曹操推廣屯田制的時候,田制已經有了一定基礎.而屯田制的產生一方面是曹操迫於當時落後的生產力所做出的改革,另一方面也是他想一統天下,要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所至.就這樣屯田制就在魏發展起來了.這是曹操在軍事一大貢獻,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屯田制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屯田制的建立是對軍事一大創新和模式,游擊戰也是屯田制模式發展而來。但屯田制是政治上一項改革,而不是軍事一項創新。曹操對屯田制的推廣是對政治和軍事上發展有著重大意義的。但曹操並不是天才的軍事家,至少算不上第一流的天才的軍事家,為什麼要這么說呢?理由有三點,其一:曹操在軍事有兩次最大戰役,一次是官渡之戰一次是赤壁之戰,兩次都是中國歷史最著名的以少勝多戰爭案列之一,曹操是一勝一敗,正好打平手。中國歷史第一流的軍事家象姜尚.孫子.孫臏.白起.韓信.項羽.劉秀等等,尤其白起.韓信他們一生從無敗績,而且他們創出多種行軍模式,這點上曹操是比不上的,三國志上也對曹操軍事上作了文學上修飾,有很多地方還值得懷疑。其二:曹操一生敗績太多,征張綉.潼關之役.赤壁之戰.漢中之戰都是九死一生,這幾次戰役都差一點就戰死,按現在的人話就是犧牲了,曹操失誤太多有些失誤都是致命的。其三:軍事理論沒有創新,三國中說曹操所著《孟德新書》,並不是一種全新理念的軍事著作,此書是曹操總結半生軍事生涯、在前人基礎上總結並創新軍事理論的成果,劇楊修說是仿《孫子兵法》而著,此書我們雖然沒有讀過,但我想也不會超過《孫子兵法》,要不然曹操也不會燒掉了。曹操並不沒有突破《孫子兵法》戰爭理念,也沒有突破《孫子兵法》十三篇行軍的模式,也沒有象成吉思汗那樣創出騎兵戰爭理念。此書只能說曹操對自己軍事生涯的一種總結報告,而不是一種全新軍事理論。曹操只是在固有的軍事理論基礎上多打了幾次勝戰而已。曹操是軍事家,但不是中國歷史最一流的天才的軍事家,曹操和很多開國之君都很相
❿ 三國時期都有哪些發明創造軍事的民間的都算上吧
生活方面:第一肯定是龍骨水車,就是那種用腳踩把水從低處拉上來那種
第二當然是麻沸散、五禽戲,因為一個人就算在一起啦
第三饅頭,諸葛祭祀陣亡將士及南民用的祭祀用品,現在叫包子
軍事方面:第一、霹靂車,劉曄發明的,也就是投石車
第二、木牛流馬,現在還在爭論,說不好
第三、孔明燈,最早的信號燈
第四、諸葛連弩,在戰國連弩的基礎上大大改進,使蜀軍戰鬥力大大增強
這是本人心目中排名,請勿鄙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