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諸葛亮發明饅頭包子

諸葛亮發明饅頭包子

發布時間:2021-08-10 02:21:17

① 我們現在吃的饅頭真的是諸葛亮發明的嗎

應該不是諸葛亮發明的,但諸葛亮名氣較大,各種光環集他於一身,一個小小的饅頭也不足為奇。

「饅頭」的記載非常廣泛,例如明代的《七類修稿》,晉代的《餅賦》,也有對饅頭的解釋說明,但對諸葛亮發明饅頭還是持質疑的態度的。人們能夠將饅頭與諸葛亮聯繫到一起,無非是對「饅」與「蠻」的諧音問題,諸葛亮七擒孟獲正好提供了這個機會,人們還不趨之若鶩。

② 諸葛亮發明的應該不是饅頭,是包子吧

在古代饅頭分無餡饅頭和有餡饅頭,所以諸葛亮發明的就是饅頭,沒有異議。

無餡饅頭
在江浙被稱為「白饅頭」、「實心饅頭」等,其它地方則直接稱為「饅頭」,一般是半圓外表平整,每逢節日頂部會印上大紅印。

有餡饅頭
在江浙被稱為「饅頭」,其它地方則叫做「包子」,有些地方在半球頂部捏合處褶皺。肉餡的叫「肉饅頭」(或「肉包子」),菜餡的叫「菜饅頭」(或「菜包子」)。通常有肉餡、豆沙餡、油菜、白菜、粉條、蘿卜絲、南瓜、韭菜雞蛋等各式各樣。

饅頭是中國北方小麥生產地區人們的主要食物,在南方也頗受歡迎,南方一般用來當早點。最初,「饅頭」是帶餡的,而「白面饅頭」或者「實心饅頭」是不帶餡的。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民族的融合,北方話當中發生了變化。在北方稱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

③ 包子是諸葛亮發明的嗎

是的。

包子(steamed stuffed bun)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麵食,一般由麵包裹著餡,主要製作材料有麵粉和餡,起源於四川。相傳由三國時期蜀漢諸葛亮發明(距今1800多年)。

包子這個名稱的使用則始於宋代,饅頭之有餡者,北人謂之包子(意思是說饅頭沒有餡,包子有餡)。包子一般是用麵粉發酵做成的,大小依據餡心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可以稱作小籠包,其他依次為中包、大包。還有灌湯包。

常用餡心為豬肉、羊肉、牛肉、酸菜、粉條、香菇、豆沙、芹菜、茄子、包菜、韭菜、豆腐、木耳、乾菜肉、蛋黃、芝麻、茴香等。三鮮餡分為素三鮮和肉三鮮,其中素三鮮為韭菜、雞蛋、蝦仁,肉三鮮為肉、韭菜、雞蛋。

(3)諸葛亮發明饅頭包子擴展閱讀

天津狗不理包子名稱由來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狗不理包子」創始人高貴友出生在直隸武清縣下朱庄(現天津市武清區)。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

高貴友14歲時,到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伙計。因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三年滿師後,高貴友獨自開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

由於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生意十分興隆。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

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型大小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④ 「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嗎

有人說是
饅頭的起源來自三國時代,當時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於是諸葛亮親自帶兵去征伐孟獲。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瀘水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瀘水的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但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軍中帶的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但是稱為「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這只是傳說,諸葛亮沒有那麼厲害。饅頭估計是歷史中人們慢慢發現的做法,畢竟在戰國之前人們已經有吃麵食的習慣。
也有人說不是
不是他發明的,只是最早他起名叫『蠻頭』,今訛而為饅頭

一 「饅頭」最早的名字叫什麼:

現在我們吃的「饅頭」在古代,最早叫「面起餅」。
後來還有很多叫法,比如,蠻頭,籠餅, 玉柱, 灌漿,餖飣等等。

其實,即使到了現代,饅頭的叫法仍然很混亂。比如我國北方地區把無餡的也叫做「饃」、「卷子」,也有叫做「包子」的。
南方之有焰饅頭的,也有叫做「面兜子」、「湯包」的。

我們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事物紺珠》里有記載「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亦有言,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意思就是「入酵面中,令鬆鬆然也」。
因此,「面起餅」是中國最早的饅頭。

二:饅頭的發展歷史:(以歷史朝代為序)

到了明代,明人加郎瑛的在《七修類稿》一本書里有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之後,饅頭剛開始就成為宴會祭享的陳設之用。晉束晰《餅賦》:「三春之初,陰陽交至,於時宴享,則饅頭宜設。」三春之初,冬去春來,萬象更新。俗稱冬屬陰,夏屬陽,春初是陰陽交泰之際,祭以饅頭,為禱祝一年之風調雨順。當初饅頭都是帶肉餡的,而且個兒很大。

到了晉朝以後,有一段時間,古人把饅頭也稱作「餅」。凡以面揉水作劑子,中間有餡的,都叫「餅」。《名義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饅頭。」

到了唐代,饅頭的形態變小,有叫作「玉柱」、「灌漿」的。
在《匯苑詳注》一本書中也有記載:「玉柱、灌漿,皆饅頭之別稱也。」

南唐時,又有「字母饅頭」。唐人徐堅《初學記》把饅頭寫作「曼頭」,《夢粱錄》中,又作「饅〔設換成飠〕」。《集韻》:「〔設換成飠〕音豆,與餖同,飣也」。」「飣」又作「〔月丁〕」,《玉篇》:貯食之義。《玉海》:「唐,少府監御饌,用九盤裝壘,名『九飣食』。今俗燕會,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飣坐』。古稱『飣坐』,謂飣而不食者。按《唐書·李遠傳》雲:『人目為釘會梨。』今以文詞因襲,累積為餖飣。」這就是說,「飣」其實從「釘」來,「餖飣」是指供觀覺的看席。韓愈有詩;「或如臨食案,餚核紛飣餖。」可見當時饅頭是作為供觀賞的看席。但「餖飣」指的是點心之類,也就是把饅頭列為了點心。

到了宋代,當時的饅頭成為大學生的經常食用的點心,所以《武林舊事》中稱:「羊肉饅頭」、「大學饅頭」。
岳珂有《饅頭》詩:「幾年大學飽諸儒,薄枝猶傳筍蕨廚。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枚白蓮膚。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老去牙齒辜大嚼,流誕才合慰饞奴。」

到了清代,饅頭的叫法出現了分歧:北方把無餡的叫做「饅頭」,有餡的叫做「包子」。
而南方則把有餡的叫做「饅頭」,無餡的也有稱作「大包子」的。
《清稗類鈔》里有記載:「饅頭,一曰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餚饅頭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鶴林玉露》曰:有士人於京師買一妾,自言是蔡大師府包子廚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辭以不能,曰:『妾乃包子廚中縷蔥綠者也。』蓋其中亦有餡,為各種肉,為菜,為果,味亦咸甜各異,惟以之為點心,不視為常餐之飯。」但《清稗類鈔》又把有甜餡者稱「饅頭」。「山葯饅頭者,以山葯十兩去皮,粳米粉二合,白糖十兩,同入擂盆研和。以水濕手,捏成饅頭之坯,內包以豆沙或棗泥之餡,乃以水濕清潔之布,平鋪蒸籠,置饅頭於上而蒸之。至饅頭無粘氣時,則已熟透,即可食。」

三: 饅頭的名字的由來:

饅頭的叫法,知道今天仍然很混亂。
比如北方把無餡的,有的也叫做「饃」、「卷子」,也有叫做「包子」的。
南方的有焰的饅頭,也有叫做「面兜子」、「湯包」的。

現時不管什麼樣的有餡的無餡的饅頭,其實都距諸葛亮當初創制的饅頭相去過遠。饅頭的饅字,最早作「〔曼字的又換成方〕」。盧湛《祭法》:「春祠用〔曼字的又換成方〕頭。」荀氏《四時列饌傳》:「春祠有〔曼字的又換成方〕頭餅。」

查唐趙〔磷字換成王字旁〕《因話錄》,則有另外的說法:「饅頭本是蜀饌(此說,似乎在諸葛亮之前已有饅頭),世傳以為諸葛亮征南時以肉面像人頭而為之。流傳作『饅』字,不知當時音義如何,適以欺瞞同音。孔明與馬謖謀征南,有攻心戰之說。至伐孟獲,熟視營障,七縱而七擒之,豈於事物間有欺瞞之舉,特世俗釋之如此耳。」
本回答由網友推薦

⑤ 饅頭是誰發明的真是諸葛亮發明的么

好像之前聽人說過,今天我們吃的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對於這個問題還是有一定疑問的,諸葛亮發明什麼不好,為什麼要發明饅頭呢?

在《三國演義》第91回則說:「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靜境內豐熟。」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面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

因此民間一般認為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要我說老爺子還真挺不容易的,軍國大事自不必說,有閑功夫的時候還搞搞小發明什麼的,那心真是操稀碎啊!但這個說法並不見於正史記載,僅僅是在一些古人的筆記當中有類似的描述。

⑥ 饅頭真的是諸葛亮發明的嗎

不是他發明的,只是最早他起名叫『蠻頭』,今訛而為饅頭

一 「饅頭」最早的名字叫什麼:

現在我們吃的「饅頭」在古代,最早叫「面起餅」。
後來還有很多叫法,比如,蠻頭,籠餅, 玉柱, 灌漿,餖飣等等。

其實,即使到了現代,饅頭的叫法仍然很混亂。比如我國北方地區把無餡的也叫做「饃」、「卷子」,也有叫做「包子」的。
南方之有焰饅頭的,也有叫做「面兜子」、「湯包」的。

我們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事物紺珠》里有記載「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亦有言,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意思就是「入酵面中,令鬆鬆然也」。
因此,「面起餅」是中國最早的饅頭。

二:饅頭的發展歷史:(以歷史朝代為序)

到了明代,明人加郎瑛的在《七修類稿》一本書里有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之後,饅頭剛開始就成為宴會祭享的陳設之用。晉束晰《餅賦》:「三春之初,陰陽交至,於時宴享,則饅頭宜設。」三春之初,冬去春來,萬象更新。俗稱冬屬陰,夏屬陽,春初是陰陽交泰之際,祭以饅頭,為禱祝一年之風調雨順。當初饅頭都是帶肉餡的,而且個兒很大。

到了晉朝以後,有一段時間,古人把饅頭也稱作「餅」。凡以面揉水作劑子,中間有餡的,都叫「餅」。《名義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饅頭。」

到了唐代,饅頭的形態變小,有叫作「玉柱」、「灌漿」的。
在《匯苑詳注》一本書中也有記載:「玉柱、灌漿,皆饅頭之別稱也。」

南唐時,又有「字母饅頭」。唐人徐堅《初學記》把饅頭寫作「曼頭」,《夢粱錄》中,又作「饅〔設換成飠〕」。《集韻》:「〔設換成飠〕音豆,與餖同,飣也」。」「飣」又作「〔月丁〕」,《玉篇》:貯食之義。《玉海》:「唐,少府監御饌,用九盤裝壘,名『九飣食』。今俗燕會,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飣坐』。古稱『飣坐』,謂飣而不食者。按《唐書·李遠傳》雲:『人目為釘會梨。』今以文詞因襲,累積為餖飣。」這就是說,「飣」其實從「釘」來,「餖飣」是指供觀覺的看席。韓愈有詩;「或如臨食案,餚核紛飣餖。」可見當時饅頭是作為供觀賞的看席。但「餖飣」指的是點心之類,也就是把饅頭列為了點心。

到了宋代,當時的饅頭成為大學生的經常食用的點心,所以《武林舊事》中稱:「羊肉饅頭」、「大學饅頭」。
岳珂有《饅頭》詩:「幾年大學飽諸儒,薄枝猶傳筍蕨廚。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枚白蓮膚。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老去牙齒辜大嚼,流誕才合慰饞奴。」

到了清代,饅頭的叫法出現了分歧:北方把無餡的叫做「饅頭」,有餡的叫做「包子」。
而南方則把有餡的叫做「饅頭」,無餡的也有稱作「大包子」的。
《清稗類鈔》里有記載:「饅頭,一曰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餚饅頭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鶴林玉露》曰:有士人於京師買一妾,自言是蔡大師府包子廚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辭以不能,曰:『妾乃包子廚中縷蔥綠者也。』蓋其中亦有餡,為各種肉,為菜,為果,味亦咸甜各異,惟以之為點心,不視為常餐之飯。」但《清稗類鈔》又把有甜餡者稱「饅頭」。「山葯饅頭者,以山葯十兩去皮,粳米粉二合,白糖十兩,同入擂盆研和。以水濕手,捏成饅頭之坯,內包以豆沙或棗泥之餡,乃以水濕清潔之布,平鋪蒸籠,置饅頭於上而蒸之。至饅頭無粘氣時,則已熟透,即可食。」

三: 饅頭的名字的由來:

饅頭的叫法,知道今天仍然很混亂。
比如北方把無餡的,有的也叫做「饃」、「卷子」,也有叫做「包子」的。
南方的有焰的饅頭,也有叫做「面兜子」、「湯包」的。

現時不管什麼樣的有餡的無餡的饅頭,其實都距諸葛亮當初創制的饅頭相去過遠。饅頭的饅字,最早作「〔曼字的又換成方〕」。盧湛《祭法》:「春祠用〔曼字的又換成方〕頭。」荀氏《四時列饌傳》:「春祠有〔曼字的又換成方〕頭餅。」

查唐趙〔磷字換成王字旁〕《因話錄》,則有另外的說法:「饅頭本是蜀饌(此說,似乎在諸葛亮之前已有饅頭),世傳以為諸葛亮征南時以肉面像人頭而為之。流傳作『饅』字,不知當時音義如何,適以欺瞞同音。孔明與馬謖謀征南,有攻心戰之說。至伐孟獲,熟視營障,七縱而七擒之,豈於事物間有欺瞞之舉,特世俗釋之如此耳。」

⑦ 饅頭到底是諸葛亮發明的,還是在這之前就有了

這個說法並不見於正史記載,僅僅是在一些古人的筆記當中有類似的描述。事實上關於吃饅頭的最早的記載可追溯的戰國時期,《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可能有讀者要問了《事物紺珠》中的是「蒸餅」並非饅頭啊?大家有所不知,根據《名義考》中的說法:「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之饅頭」。 宋代的時候,為了避宋仁宗趙禎的名諱,便將「蒸餅」改稱「炊餅」。所以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炊餅」就是「蒸餅」,其實也就是饅頭。


另外古人所說的餅跟我們現在所吃的餅不是一個概念,古人所說的餅更加籠統,凡是用麥製成的麵食都可統稱為餅,比如古人所說的「湯餅」就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面條什麼的。(以火炕,稱「爐餅」,即今之燒餅;以水淪,稱「湯餅」(或煮餅),即今之切面、面條。——《名義考》)。


但戰國時期石磨還沒有被發明出來,所以當時的人們主要還是把麥子拿來煮粥或者蒸成麥飯,那個年代只能用杵臼來將麥子杵成面,但這樣的製作工具生產出來的面十分有限,所以在那個時候麵食還並不十分普及。到了西漢初年的時候,智慧的勞動人民終於發明出了石磨,由於石磨的廣泛應用,蒸制的麵食才隨之逐漸成為人們普遍的食物。


而「曼頭」(特此聲明這不是錯別字,曼通饅。)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大文學家束皙的一篇《餅賦》,其中有一句寫到「三春之初,陰陽交際,寒氣既消,溫不至熱,於時享宴,則曼頭宜設。」


無論饅頭的發明專利屬於誰,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饅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擔負著祭祀用品的作用。《祭法》中就說:「春祠用曼頭」。明朝人李詡在《戒庵老人漫筆》中也有記載說:「祭功臣廟,用饅頭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江寧、上元二縣供面二十擔,祭畢送工部匠人作飯。」




在唐朝的時候饅頭還被稱之為「玉柱」或「灌漿」,聽起來還蠻文藝的呢。( 「玉柱、灌漿,皆饅頭之別稱也。」——《匯苑詳注》)




而「包子」其實就是指的帶餡的饅頭,《燕翼詒謀錄》中記載:「宋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還在「包子」後註明:「即饅頭別名。」

⑧ 諸葛亮發明饅頭的目的

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六縱蠻將孟獲,使孟獲終於臣服。諸葛亮班師回朝,途中必須經過瀘水。

軍隊車馬准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鬼哭狼嚎,大軍無法渡江。此時諸葛亮召來孟獲問明原因。原來,兩軍交戰,陣亡將士無法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眾將士回程。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49顆蠻軍的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

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豈能再殺49條人命?他想到這兒,遂生一計,即命廚子以米面為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顆人頭。然後,陳設香案,灑酒祭江。

饅頭由此而來,「饅」通「蠻」,「饅頭」即意為「蠻頭」。

(8)諸葛亮發明饅頭包子擴展閱讀

據高承《事物紀原·酒醴飲食·饅頭》記載:「稗官小說雲:諸葛武侯之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一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則向之,為出兵也。』 武侯 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麪,象人頭,以祠。神亦向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

饅頭之稱謂,仍很混亂。如北方之無餡者,有稱作「饃饃」、「卷子」,也有稱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餡者,也有稱作「面兜子」、「湯包」的。現時不管什麼樣的有餡的無餡的饅頭,其實都距諸葛亮當初創制的饅頭相去過遠。

閱讀全文

與諸葛亮發明饅頭包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