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歇後語是誰發明的
歇後語的由來
歇後語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就是說,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後語。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肯定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恆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㈡ 把孩子比喻成科學家的教育學家
關於愛因斯坦的故事 (故事1)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個十分貪玩的孩子.他的母親常常為此憂心忡忡,母親的再三告誡對他來講如同耳邊風.直到16歲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並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 故事是這樣的: 「昨天,」愛因斯坦父親說,「我和咱們的鄰居傑克大叔清掃南邊工廠的 一個大煙囪.那煙囪只有踩著里邊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你傑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後面.我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地終於爬上去了.下來時,你傑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面,我還是跟在他的後面.後來,鑽出煙囪,我發現一個奇怪的事情:你傑克大叔的後背、臉上全都被煙囪里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 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微笑著說:「我看見你傑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臟得象個小丑,於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裡去洗了又洗.而你傑克大叔呢,他看見我鑽出煙囪時乾乾凈凈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干凈呢, 於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 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為你傑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了,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痴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愛因斯坦聽了,頓時滿臉愧色. 愛因斯坦從此離開了那群頑皮的孩子們.他時時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終於映照出他生命的熠熠光輝. 有了正確的參照物,才會有正確的方向與行動,切忌盲目地與別人相比較. (故事2) 面對那麼多成就卓越的人,也許你會自慚形穢地說:「我這么笨,怎麼可能成才呢?」,「我太平凡了,根本不是成為偉大偉人的料!」下面我就給你講述一個老師、校長都認為他很笨的人的成才故事. 這個人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這個當年被校長認為「干什麼都不會有作為」的笨學生,經過艱苦的努力,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創始人和奠基人,成了現代最傑出的物理學家. 1879年3月14日,一個小生命降生在德國的一個叫烏爾姆的小城.父母為他起了一個很有希望的名字: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看著他那可愛的模樣,父母對他寄託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沒過多久,父母就開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開始學說話了,已經三歲的愛因斯坦才「咿呀」學語.後來,愛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兩歲的瑪伽已經能和鄰居交談了,愛因斯坦說起話來卻還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後語…… 看著舉止遲鈍的愛因斯坦,父母開始憂慮.他們擔心他的智能是否會不及常人.直到10歲時,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學.可是,在學校里,愛因斯坦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嘲笑,大家都稱他為「笨傢伙」.學校要求學生上下課都按軍事口令進行,由於愛因斯坦的反應遲鈍,經常被教師呵斥、罰站.有的老師甚至指著他的鼻子罵:「這鬼東西真笨,什麼課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藝課上,老師從學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張做得很不像樣的木凳對大家說:「我想,世界上也許不會有比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鬨堂大笑中,愛因斯坦紅著臉站起來說:「我想,這種凳子是有的!」說著,他從課桌里拿出兩個更不像樣的凳子,說:「這是我前兩次做的,交給您的是第三次做的,雖然還不行,卻比這兩個強得多!」一口氣講了這么多話,愛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驚.老師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裡不知說什麼好. 在譏諷和侮辱中,愛因斯坦慢慢地長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盧伊特波爾德中學.在中學里,他喜愛上了數學課,卻對其餘那些脫離實際和生活的課不感興趣.孤獨的他開始在書籍中尋找寄託,尋找精神力量.就這樣,愛因斯坦在書中結識了阿基米德、牛頓、笛卡爾、歌德、莫扎特……書籍和知識為他開拓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視野開闊了,愛因斯坦頭腦里思考的問題也就多了. 一天,他對經常輔導他數學的舅舅說:「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間里振動著的電磁波呢?」舅舅用異樣的目光盯著他看了許久,目光中既有贊許,又有擔憂.因為他知道,愛因斯坦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同一般,將會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動.此後,愛因斯坦一直被這個問題苦苦折磨著.1895年秋天,愛因斯坦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報考瑞士蘇黎士大學.可是,他卻失敗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後的他沒有氣餒,參加了中學補習.一年以後,他獲得了中學補習合格證書,並且考入了蘇黎士綜合工業大學.這時的他,已經在為自己的未來做准備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課外閱讀和實驗室里.教授們看見他讀和學習無關書、做和考分無關的試驗,非常不滿和生氣,認為他「不務正業」. 愛因斯坦大學畢業時,正趕上經濟危機爆發,由於他是猶太人血統,又沒有關系,沒有錢,所以只好失業在家.為了生活,他只好到處張貼廣告,靠講授物理獲得每小時3法郎的生活費.這段失業的時間,給了愛在斯坦很大的幫助.在授課過程中,他對傳統物理學進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對傳統學術觀點的猛烈沖擊.經過高度緊張興奮的五個星期的奮斗,愛因斯坦寫出了9000字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狹義相對論由此產生.可以說,這是物理學史上的一次決定性的、偉大的宣言,是物理學向前邁進的又一里程碑. 盡管還有許多人對此表示反對,甚至還有人在報上發表批評文章,但是,愛因斯坦畢竟還是得到了社會和學術界的重視.在短短的時間里,竟然有15所大學給他授予了博士證書,法國、德國、美國、波蘭等許多國家的著名大學也想聘請他做教授.當年被人們稱為「笨蛋」,「笨東西」,認為無法成才的愛因斯坦,終於成了全世界公認的、當代最傑出的聰明人物.由「丑小鵝」變為「白天鵝」,這說明了什麼呢? 我想,愛因斯坦的話是最好的答案.當許多年輕人纏住他,要他說出成功的秘訣時,他信筆寫下了一個公式:A=x+y+z,並解釋道:「A表示成功,x表示勤奮,y表示正確的方法,那麼z呢,則表示務必少說空話.」許多年來,愛因斯坦的這個神奇的成功等式一直被人們傳頌著.從愛因斯坦的奮斗歷程中,我們不難看出,正是勤奮、正確的方法和少說空話使愛因斯坦由笨頭笨腦變為巨人的. 可見,一個人不聰明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先泄自己的氣.只要你肯為你的目標付出艱辛的勞動,並配合正確的方法,就一定會得到成功女神的酬勞.許多在事業上有成就的人,在童年時代、少年時代並不一定能顯出鋒芒畢露的優勢,相反,他們卻太平凡,甚至顯出遲鈍、愚笨的樣子,常常要被周圍的人嘲笑、譏諷.如果因為自己笨就灰心喪氣,不再努力,那不是將自己潛在的才華、能力都扼殺在搖籃中了嗎?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才能,每一個人在生命的長河中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星座.如果你覺得自己笨,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尋找到你自己的星座.正如愛因斯坦對別的事物遲鈍,卻對物理和數學特別喜愛一樣,當你找到自己的星座時,你定會放射出與眾不同的異彩. 試試看,盡快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 熱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 (故事3) 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是 一個猶太人.愛因斯坦小時候學習成績不好,但是他非常善於動腦筋,經常會相到一些別人不容易想到的東西.有一次手工課上,老師教大家疊紙盒.正當大家都忙於疊紙盒的時候,老師卻發現愛因斯坦趴在桌子上.老師以為準是小愛因斯坦懶惰,不想動手,於是走過去問愛因斯坦為什麼不動手疊紙盒.愛因斯坦抬了抬,問道:「老師,您知道一張紙的厚度嗎?」老師說:「這個很好測量啊,你先測出100張紙的厚度,然後除以100不就得出一張紙的厚度了嗎?」愛因斯坦拿出直尺,准確地測量了一下,然後計算得出一張紙的厚度是0.08毫米.老師這時候想出一個問題,便問大家:「同學們,現在一張紙的厚度是0.08毫米,那麼我要是把這張紙對折30次以後,該是多高啊?」 聽到老師的問題,同學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大概有10多米吧,」有的同學回答道.老師說:「太少了」 老師是搖頭,到底有多高呢?只見小愛因斯坦站起來說:「應該比阿爾卑斯山還要高.」他剛說完,就招來同學們的一一陣鬨堂大笑,怎麼可能呢?小小的一片紙折了30次就會比一座高山還要高,同學們都以為他在吹牛.這個時候,只有老師沒有笑,因為他已經開始注意到這個小愛因斯坦了.「愛因斯坦的回答是正確的.」老師的一句話把在座的同學都震驚了.「會有那麼高嗎?」同學們都在懷疑.愛因斯坦不慌不忙地站了起來,走到前面,拿了支粉筆開始了他對一張紙對折30次後的厚度計算.只見他在黑板上寫下這樣一個算式: 0.08×(2×2×.×2)=85896米,確實要比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山都要高. 從那以後,同學們都開始對愛因斯坦刮目相看了,直到最後愛因斯坦成為一名著名的科學家. 想像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卻可以包圍世界.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故事4)阿爾伯特爬著山的陡坡,深吸了一口山間清新的空氣.在他前面是溫特勒教授——他是阿爾伯特和一些同學所欣賞的屈指可數的幾個老師之一.溫特勒教授經常帶學生到瑞士的阿爾卑斯山遠足.阿爾伯特看著反射在雪山上的日光,思緒飄開了.他想,「如果人能夠以光速前進,那會是什麼情景呢?」阿爾伯特陷於沉思中,沒有注意前方的路,突然他絆了一跤,滑向了懸崖的邊緣!就在他快要跌下山谷的時候,阿爾伯特抓住了一塊冰冷的岩石,一個朋友用手杖把他拉了上來. 「謝謝!」阿爾伯特抓著手杖說,「你救了我的命!」 愛因斯坦相對論令人震驚的結論是:時間、重量和質量並不是恆定的.高速前進時,時間、重量和質量都會變小.只有光速是恆定不變的.這是因為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E=mc2阿爾伯特· 愛因斯坦因思考科學問題而走神,這可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那一年的晚些時候,16歲的阿爾伯特寫了他的第一篇科學論文,論文題為《對磁場中以太狀態的研究》.這篇論文提出了在阿爾伯特心裡思考了很久而許多科學家卻從沒有考慮過的問題.這為他後來成為一名人類歷史上最卓爾不群的科學家奠定了基礎.這個科學家的理論改變了我們認識宇宙的方式. 空閑的時候,愛因斯坦喜歡拉小提琴和航海.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年生於德國的烏爾姆.他出生時,祖母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太胖了!太胖了!」阿爾伯特的頭大得出奇,家人都擔心他是不是有什麼嚴重的疾病.但阿爾伯特卻長成了一個健康又相當正常的孩子.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靠賣羽絨墊養活全家,母親波林照料阿爾伯特和他的妹妹瑪雅.母親鼓勵阿爾伯特要盡自己所能探究、質疑世界.5歲的一天,母親給了他一個指南針玩.阿爾伯特對針的擺動感到很好奇,覺得肯定有一種力量使針總是指著同一個方向.他突然意識到「在事物背後,深藏著某種東西」. 雖然愛因斯坦才智過人,可他同時又非常粗心:他經常找不到鑰匙,衣服扣從來都扣不齊,他甚至還會忘記吃飯! 好奇心佔領了阿爾伯特.這也使他在學校很難集中精力學習.他時常冥想自然界「隱藏的」力量.他在課上發言時,老師總覺得他講得太慢了.不久大家就開始叫他「笨蛋先生」.就連校長都說他肯定會一事無成.可是對阿爾伯特來說,要在課堂上集中精力簡直是不可能的,課上只有背誦事實,孩子們甚至連提問都不被允許! 後來有一天,家人的朋友給了他一本幾何書看,這可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12歲的阿爾伯特只花了很短的時間就讀完了全書,看完了所有的等式.不久,他便開始看各類科學書籍,只要是他能弄得到的書他都讀,如《力和物質》,《宇宙》等等.13歲時,他已經看完了伊曼紐爾·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這是一本極其復雜深奧的理論書籍,就連一些教授都很難弄懂.阿爾伯特家的一位朋友這樣說道:「康德的著作,對普通人來說晦澀難懂,可是阿爾伯特卻能讀得很透徹.」雖然老師仍把他視為白痴,可家人已經逐漸發現他們的兒子對世界抱有獨特的看法. 後來阿爾伯特勉強地高中畢業了,並進入了瑞士的一所技術學校繼續學習.21歲時,他獲得了學位,可是卻找不到教師工作.於是他便在瑞士專利辦公室找了份活干.阿爾伯特很喜歡這項工作,因為他可以接觸到最新的發明,還能在空餘時間思考物理問題.在專利辦公室工作的頭三年裡,他潛心自己對物理的鑽研思考,最後提出了著名的「相對論」(即E=mc2).這一理論涉及的是人類如何看待時間、空間和現實的重大問題.愛因斯坦的想法徹底推翻了其它已經確立的理論. 科學界驚駭不已.一個底層的專利職員怎麼會提出物理界這么一個革命性的理論呢?盡管人們對愛因斯坦的理論還存在爭議,但他的才華最終得到了認可.他先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得到了教授職位,然後又在德國的柏林獲得教授頭銜,還是被邀請參加在比利時召開的世界物理大會上最年輕的學者.愛因斯坦熱愛教書,不論是教授還是學生,都從歐洲各地趕來聽他的講座.1919年,愛因斯坦的事業已如日中天.那一年,英國的科學家證明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正確的!世界一時間沸騰開了,愛因斯坦也因此舉世聞名.1922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這肯定是他的小學老師連做夢都沒想到的事! 電視和熒光燈的發明來自於愛因斯坦所發現的光電效應理論,該理論證明光能夠像波和粒子一樣運動. 物理並不是愛因斯坦唯一的愛好.他還是個和平主義者,認為戰爭是錯的.居住在歐洲期間,他親眼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和毀滅,他也感覺到了又一場世界大戰正在德國醞釀.他向德國政府提出抗議,但徒勞無功.種族主義者和政治極端主義者希特勒,還有他的納粹黨,正獲得德國的更多控制權,限制猶太公民的權利.愛因斯坦也是猶太人,他擔心自己的生命會受到威脅(實際上,在戰爭結束時,納粹已經殘害了數百萬的猶太人).於是在1933年逃往美國,成為了普林斯坦大學的教授. 1939年,希特勒進攻鄰國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打響了.愛因斯坦擔心納粹會利用他的理論E=mc2來製造一種原子武器,贏得戰爭.他寫信給美國總統弗蘭克林·羅斯福,建議美國資助原子武器研究項目.作為一個反戰主義者,愛因斯坦肯定是經過掙扎才作出了這樣的決定.但是由納粹統治世界的威脅更使他顫栗.羅斯福總統贊成他的提議,於是一群物理學家開始進行「曼哈頓計劃」 ——研製原子彈的絕密任務. 愛因斯坦死後不久就發現了周期表中的第99個元素,人們把它命名為「鎄」元素.(愛因斯坦的英文是Einstein, 鎄的英文是Einsteinium)雖然愛因斯坦的E=mc2等式是該計劃的關鍵所在,但他並沒有直接參與研究.1945年8月,美國向德國盟友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轟炸結束了戰爭,可也殺害了幾十萬無辜的日本人民.此後愛因斯坦從未擺脫過使用原子彈的陰影,在後半生里,他極力主張和平.他說:「和平是無法通過暴力獲得的,只有通過理解才能獲取和平.」 愛因斯坦還是猶太復國政治運動的參與者,該運動企圖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新國家.在該組織的努力下,以色列於1948年建立.1952年,以色列總統傑姆·魏茨曼逝世,以色列人將總統之位獻給了愛因斯坦!雖然愛因斯坦倍感榮幸,但還是拒絕了,他解釋說他年紀太大了,也沒有經驗,不能勝任總統. 三年後,愛因斯坦因心力衰竭而離開了人世.在他的床邊還有幾個為完成的等式.他想用那些等式證明什麼呢?我們永遠都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知道的是,愛因斯坦是世界上最偉大傑出的人之一——一位物理天才,和平的愛好者,猶太人的楷模和領袖.然而對於這一切,愛因斯坦也許會說:「我並沒有什麼天分……我只是非常好奇.」 你將如何震撼世界? 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研究生命動力的生物學家.我要研究活細胞是如何工作、生存和繁殖的,還要研究活細胞的生存環境.是比爾·奈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激發了我的靈感,我希望自己能成為像他們那樣傑出的科學家.作為生物學家我想成就的兩件事是:阻止動物艾滋病和發現一種新的未知生物體. 【軼事】 ■愛因斯坦逃學記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於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義大利與父母團聚. 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麼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裡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麼了.他只是為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成功的秘訣 有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問愛因斯坦關於他成功的秘決.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還是二十二歲的青年時,我已經發現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這公式的秘密告訴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說廢話!這公式對我有用,我想對許多人也是一樣有用.」 ■拒絕出任以色列第二任總統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誕生,但不久以色列與周圍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便爆發了.已經定居在美國十多年的愛因斯坦立即向媒體宣稱:「現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後退了,我們應該戰斗.猶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個對他們存有敵對情緒的世界上生存下去.」1952年11月9日,愛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總統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向愛因斯坦轉達了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請愛因斯坦為以色列共和國總統候選人.當日晚,一位記者給愛因斯坦的住所打來電話,詢問愛因斯坦:「聽說要請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國總統,教授先生.您會接受嗎?」「不會.我當不了總統.」「總統沒有多少具體事務,他的位置是象徵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偉大的猶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人.由您來擔任以色列總統,象徵猶太民族的偉大,再好不過了.」「不,我幹不了.」 愛因斯坦剛放下電話,電話鈴又響了.這次是駐華盛頓的以色列大使打來的.大使說:「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國總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請問一下,如果提名您當總統候選人,您願意接受嗎?」「大使先生,關於自然,我了解一點,關於人,我幾乎一點也不了解.我這樣的人,怎麼能擔任總統呢?請您向報界解釋一下,給我解解圍.」 大使進一步勸說:「教授先生,已故總統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勝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樣的.他能勝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個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個猶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愛因斯坦的確被同胞們的好意感動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絕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們失望,不讓他們窘迫.不久,愛因斯坦在報上發表聲明,正式謝絕出任以色列總統.在愛因斯坦看來,「當總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他還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話:「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恆的東西.」
㈢ 語言是誰發明的
安生的讀書筆記: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
1.譯序:
背景:關於語言起源的討論:17,18世紀的語言神授觀
孔,盧,赫的世俗語言觀
赫駁斥另兩個人的語言觀以及神授語言觀
語言來源於人類本身:
「當人類還是動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語言。」
感覺導致了語言的誕生。語言是為了表達情感而生。
人與動物共有的語言:自然的自發語言
為了創造語言,人類需要「悟性」。
此書的英譯本:F.M.barnard,1969,J.G.Herder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Cul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李 本傑明: Reading in Western Idea of Man,Society and Cultur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第一卷:人類憑借其自然能力,能夠自行發明出語言么?
第一篇:
當人還是動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語言,人的感覺和熱情都通過聲音來表達。
1.個體的感覺之弦是針對其他個體而發的,呼喚著回聲。(安:可見語言具有社會性,是出於交流的需要。)
假定一條自然規律:不要獨自一人感受,要用聲音表達出你的感受。
一個祝願:你用聲音傳達出的感受將為你的同類認可,被感同身受。
生物並不孤立:它與整個自然聯結在一起。
自然為感覺之弦配上了聲音,這便是語言。語言最初為人與動物共有。人為的語言已經排擠了自然的語言。社會文明抑制了激情。但激情仍然在母語中通過重音表達出來。P3(安:重視激情,非理性,也許是盧梭的影響)(母語與民族性有何關系嗎?)
人的本性離動物越遠越難以理解動物。我們只能理解與我們關系密切的種類。自然的語言是每一類動物本身的社群語言(Volkersprache)。
語言應該喚起圖像,圖像會自動說話。
2.形而上學的語言:vs 古老粗野的語言:一切古老民族的語言對於異族來說都是不可名狀的
由字母來表達語音實在太不明確了。一種語言越是生動就越是不可想像通過字母去把握它。P7
語音通過長期的文字使用後就會變得方便而統一,依附於字母。(安:書寫的影響)
語言離起源越近,發音越不清晰,越難記。因此字母其實是很晚才出現的,目的在於方便記憶。P9
詩人,演講家,巫師的魅力在於自然的音。語言是:直接的感覺的語音(兒童的語言)。成人的語言與之完全不同。
駁斥孔的語言觀。駁斥盧梭。
立論:
人以有語言能力而區別於動物
動物的藝術本能與其生存范圍成反比。人的生存范圍大,所以人的藝術能力弱,沒有動物的語言。
動物的生存范圍越大,感覺分工越細。動物的語言表達了強烈的感性的表象,是與生俱來的,絕對自然的。
動物的語言是源於強大專一的本能。P37
第二篇
(語言與第一個區分特徵一起誕生)
1.人類高於動物,不是因為程度上的差別而是種屬的不同。人之為人就在於他有語言。語言是人的本質所在。人的感官與想像力因為有更廣闊領域而自由了。人因此不得不拋棄本能。人因此而以自身為行動的目的。人的力量所具有的這種傾向就是「知性」(Verstand)或理性(Vernunft),或者意識(Besinnung)。是人的感性本質和認知本質、認知本質和意願本質的結合形式,是全部力量擇取的發展方向。P22不論在何處,心靈都是一個不可拆分的整體。
理性能力是人的種屬特徵,是相對感性和本能而言的全部思維力量。
人是一種能悟識的生物。兒童有理性,但是不成熟。P24
2.沒有什麼「純粹的理性能力」。只存在感性與理性的此消彼漲。
當人處在他獨有的悟性狀態中,悟性初次自由地發揮作用,他就發明了語言。所以語言的發明對於人來說是自然的。
思考能力和自然:
確認行為:第一個被意識到的特徵就是心靈的詞。語言就這樣發明了。eg:過來一隻咩咩叫的羊。沒有獅子那樣阻礙認識的本能,沒有強迫遠離的感官,所以人的內在意識可以發揮作用,以人的方式認識到羊。叫聲是一個聽到的符號,心靈通過它想到一個明晰的概念。在心靈中發現語言的起源。認為語言源於社會的預定和協調的說法沒有道理。
人類心靈在沒有語言和社會參與的情況下也必須能夠發明語言。這是他與自己心靈的契約。P29
區分的特徵成了心靈內在的符號。(安:心靈內部應該是有一個結構)
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性和人性,又怎麼能把理性和人性教給他呢?P33
詞的內在而必要的發生是明確的意識行為的標記。
重點:語言乃是我們人類種屬外在的區分特徵,正如理性是人類的內在區分特徵一樣。確認就是命名(安:喜歡這句話,我也是這么認為的)。P36
思想是心靈與自我的對話,與他人的對話。是交往聯系的手段。
結論:第一個區分特徵對於自我是區分的符號,對於他人是傳遞訊息的詞。(個體自己確定能指所對應的所指,人與人通過能指發生交流,但他們各自有自己的所指。由於所指的隱私性使得能指無法完全承載和支撐所指,帶來了交流的障礙,正如不同民族之間語言無法通約:因為每個人有自己心靈的母語。)
第三篇
語言要素的最早標記是什麼?聽覺。大自然通過聽覺向他展示自身。「這樣,他就有了一部小小的詞彙(疑為詞典),等待著發音器官給它們打上印記。」P39
真理就是:「人依靠知性統治自然,而知性也正是語言之母;從物體發出的聲音中,人提取出區分特徵,從而構成一種生動的語言。」
原初的語言里,發聲的動詞是最早的生命要素。只有行為、活動,而沒有行為主體。只有謂語,沒有主語。(安:因為人只有先認識到他者,才能意識到自我的邊界和自我……)
語言的全部構造方式正是人類精神的發展方式,正是人類發現的歷史。動詞是語言的根基,名詞是從動詞發展來的。P41
感性的人邁出的兩步:一,名詞由動詞發展而來;二,具象轉變為抽象。(安:二者是否就是同一回事呢?但動詞其實也有某種概括性。具象轉化為抽象似乎意味著能指和所指的距離變大,符號化。)P42
「人與周圍的所有事物建立起關系,所有的事物似乎都在對他說話,都在為了他的利益行動或與他抗爭;而他則要對它們作出反映,或贊同或反對……人類思維的所有這些痕跡都刻在了最早的名稱上面!」P42正是這類感情決定了語法上的性。(語言發明者)他的感覺和情感匯合在一起。「語言中的詩情畫意和性別區分反映了人類的興趣,而言語彷彿成了人類生殖手段的延續。」P43(安:可見語言本身是帶有非理性因素的,不過,這非理性本身是和理性相融合的。其實人本身就是這樣,不存在純粹理性/非理性的人。)
詩歌比散文古老,是一切生物的自然語言,是心靈的詞典,充滿激情。
最早的人類語言是歌唱。從純粹感覺的發聲中不可能產生出人類語言,因為還缺少每一種生物用它自己的語言進行的命名活動。(安:這就引入了外界,而非只是自我。語言建構起人與世界之間的一種關系,它屬於人,卻又指向外界。)
「整個自然都在鳴響、歌唱,而人要運用其知性,把握其感覺,盡可能地運用其器官,才能形成自己的歌唱,他的歌唱可以說是一台匯集了所有自然聲音的音樂會。……是一切生物的語言在人類語聲的自然音階內獲得的表達!」P45
「知性把語聲鑄成區分特徵,語聲於是成為詞。」P46
那麼那些不發聲的事物呢?
觸覺。
因此得出兩個論點:
(1)一切感官都只不過是心靈的知覺方式,而通過區分特徵,心靈形成明確的概念,與此同時產生了內在的語言。(2)一切感官都只是一個統一的心靈的觸感方式。一旦這種觸覺明晰起來,升級為一個區分特徵,詞作為外在語言的符號就產生了。
結論:聽覺是中介感官,成為通往心靈的門徑。
(1)面對外部刺激,聽覺是人類各種感官的中介。P50(將觸覺作為首要感官的世界太小,將視覺作為首要感官的世界太大。聽覺居中。)通過聽覺,每一種感官都有了語言能力。這樣,人所看到的,觸摸到的,就都可以發出聲來。通向語言的感官於是成為我們的中央聯系感官,我們成了擁有語言的生物。(安:其實未必然,否則怎麼解釋聾子也可以認識世界呢?作者對聽覺如此重視,是因為語言主要表現為語音的形式。他認為人是通過語言來把握世界、跟世界打交道的。其實人內在的理性可以與外在的各種符號(各種感官的對象)相對應,而不只是聲音。於是……人是符號的動物。)P51
(2)就清晰明確性而言,聽覺是適中的感官,因此便是達到語言的首要感官。(觸覺太含混,視覺太明晰)通過多樣性(觸覺含混的多樣性和視覺清晰的多樣性)的統一,通過區分特徵的確立,語言便產生了。
(3)就生動性而言,聽覺強弱適中。(觸覺太熱情,視覺太冷漠)(安:這樣說很勉強。不如說是因為說話最不消耗能量,最便於傳達信息。你可以不摸,你可以不看,但你不能不聽見。)
(4)從作用的時間來看,聽覺長短適中。(觸覺太突然短暫,視覺太繁亂。)(安:突然想到我們的時空觀念,所謂的三維時空,其實只是建立在視覺(空間)和聽覺(時間)的基礎之上。觸覺在其中沒有地位。想像一個瞎子的世界……)
(5)從自我表達的需要看,聽覺適中。(觸覺太含混;自足;視覺不需要表達。)聽覺與運動相連,通過運動獲得表達。(那麼啞語又放在什麼位置呢?)
(6)從發展來看……觸覺最先出現,之後是聽覺,再是視覺。
人類本性的組織因此是註定要造出語言的組織。P54
繼續討論:
(1)語言越古老原始,其詞根就越能看出感官的相似性。(安:就是通感。也許如莊子所說,最初的感官就是一個混沌的整體。)
(2)語言越古老原始,人的感官就在詞根里越交織成一團。最早的語言發明者必須把觀念從一種感覺中強行分離出來,並把它傳遞給另一種感覺。觀念越不能為感覺和聲音所把握,自我表達的需要就越強烈。P56
強烈的自我表達需要。比喻精神活躍在所有的原始語言里。P56(因為想要表達,就努力尋找詞彙。……而我已匱乏這熱情。)
值得注意:
「最貧乏、最古老、最原始的語言無疑是在東方,在它裡面,感覺的轉移最為明顯,比喻的用法根深蒂固。顯然,想要為這樣一種語言編一部詞源詞典,肯定非常困難!一個詞根有不同的意義,它們都從一個詞義派生而來,自然也就應該歸朔至同一源頭;但這些意義是由含混不清的感覺、轉瞬即逝的次要觀念和同時發生的感知行為聯系起來的,而所有這些都發自心靈深處,難以用規則把握!此外,這些意義間的聯系極有民族特點,反映著一個生活在特定地域、特定時期、特定自然條件下的民族(即語言發明者)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觀查方式,所以,北方和西方國家的人們幾乎不可能恰當地表達這類意義,不得不用冗長而又缺乏感情色彩的語句來轉述。(安:民族因此也就成了自然的產物。民族和語言成了捆綁在一起的「本體」。要點在於,他完全忽略了語言也有人造性的一面,也沒有涉及語言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影響。民族亦如是。)(安:他只注意到了語言(方言之別),沒注意到言語。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詞彙。即使個體無可選擇地出生在一個發明語言的民族之中,他還有自己選擇如何運用語言的空間,即使是最平庸最缺乏個性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每個人都發明著自己的語言。歸根結底:語言的分歧是源於生活的分歧,--個體的生活,群體的生活。分歧普遍存在,大小不一而已。)再者,這些意義本是生存所迫的產物,是在激情之中、在感覺的刺激下,為應付表達的不足而生成的;如今要想了解它們,就必須找回同樣的情感,試問誰會有這份運氣?!(安:可見,這樣的語言觀源於東方他者而建構,東方原始民族是高貴的野蠻人,其語言更接近自然。典型的浪漫主義。註定是民粹主義的:社會較低階層也更接近於自然。)最後,在這樣一部詞典里,要把產生自不同時代、不同動機和不同思維方式的詞及其意義搜集起來,即無窮地擴大詞的當前定義--這是一項多麼艱難的工作!要具備多麼敏銳的眼光,才能洞察育成詞義的那種環境和條件;要有何等的判斷力,才能對不同時代的意義作出不偏不倚的解釋!(顯然把詞義看成是穩定的,可以抽離於語境的。於是將語言本體化了。實際上,語言只是我們運用它成的樣子,只在使用中存在:萬物皆流。) 語言源出於人類本身(安:語言與民族、與人相互定義,赫爾德樹立而卡西爾刪除了的是民族這個項,而安德森則解除了語言和民族的項。安德森似乎認為人都是一樣的,只是把自己想像得不同;而我認為正好相反,人是不同的,不同到每個都不一樣,這其實是一回事,表述不同而已)。P58
但鑒於許多原因,我不相信最早的人類語言的起源可以被完全闡釋清楚。
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重要事實:「豪放粗獷的語詞比喻源於最初的語言發明活動。但後來,在迫切的需要不復存在後,出於單純模仿的嗜好或對古典時期的愛好,人們不僅保留下原有德比喻和形象,而且予以了發展和提高。這樣就出現了語言發明之初根本沒有的現象,即貌似崇高的荒誕不經,晦暗不明的詞語游戲。……這就是所有近代語言的命運,而本來它們的初始形式卻那麼剛硬豪放。」「整個法語便是建康理性的散文,一開始就幾乎沒有詩人所特有的詩化語詞。但是,東方民族、希臘人、英格蘭人以及我們德意志人難道也是這樣的嗎?」P58(安:從表達到模仿是語言的墮落)
(3)一種語言越原始,各種感覺在它裡面越是頻繁地纏結混雜起來,對這類感覺就越難以加以精確、邏輯的歸整。(安:由此想到了卡西爾的「前邏輯」)在這樣在一種語言里,同義詞異常豐富;雖然欠缺不少重要的東西,它仍有大量不必要的冗餘成分。P59
「為描述石頭,發明了七十個詞,同時卻沒有詞來表達一切必要的概念、內在的感覺和抽象;一方面充斥著無用的冗餘,另一方面又苦於極度的貧乏,不得不求助於大量的比喻和不合邏輯的詞語,--語言被設計得這么糟糕,而有人卻還以為這是神的安排!」(安:有時候一篇文字只是為了解釋一個詞語;比喻的存在彌補了語言的不足,使描寫的窮形盡相成為可能:我們可以依此逐步去印證)
從人的角度去考慮就好解釋了:先驗的思考越少,感性的創造越多,同義詞也就越豐富。P60
同義詞大量存在這種奢侈現象(語言的形式特徵)反映了民族性格的不同:每一種這樣的同義詞都與特定民族的習俗、性情和起源相關聯,但不論在哪裡,都可以看到人類精神在進行創造。(安:人類精神成了創造的主體,人本主義)
(4)任何語言都是通過聲音和感覺而形成的一種抽象。語言越原始,抽象的東西就越少,感性的東西則越多。P61在語言最深在的內里根本不存在任何一般概念或抽象。觀念若未被用作明確的特徵,便沒有相應的詞。
正是由於人類理性離不開抽象,每一步抽象又都離不開語言,語言才必須包含在每個民族的抽象概念之中,即,語言既是理性的工具,也是理性的映像(Abdruck)。但是,每一種語言里的抽象概念既不多於、也不少於一個民族的能力所及。並且,任何一個抽象概念都是經由感官形成的,在一開始無非就是感性的表達,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說使出於神的安排,語言從頭至尾完全是人的屬物。(安:明顯受到經驗主義的影響:概念來自感官)
(5)語法即關於一種語言的哲學。所以語言越原始語法越少。最古老的語言僅僅是一部自然的詞典。(安:想到詞典的出現就意味著語言的自覺,也意味著語法的自覺)P65
一些說明:
1)變格變位是對名動詞用法的限定或縮簡,語言越原始,限定越不規則,語法的發展顯示出人類理性的成長。
2)動詞先於名詞產生,名詞由動詞抽象而來,故原始的語言變位形式越多,動詞在各種變位之間移來挪去(但那不是真正的變位)。「人類心靈最早的詞典是一部生動的敘事詩,記錄著有聲的、行動的自然,所以,最早的語法可以說就是一種哲學的嘗試,企圖把這部敘事詩變成更規律的歷史。」P66
3)過去時是動詞的基礎,但在初始階段,過去時幾乎也用來表示現在。
4)在所有近代哲學語言里名詞的變化比動詞更加細微,但動詞受到更規律的限定。古老的語言則缺乏規律,搖擺於現實和可能之間。
5)活生生的語言中,詞彙的大量描繪成分起到了語法的作用。
6)利用發音區別使詞義變化。
7)語言藉助理性而發展,當語言邁出了最初的幾步之後,理性也藉助語言而不斷進步。(安:對進步的信仰)
以上從兩方面證明了人類發明語言的能力:從內部,即從人類心靈出發;從外部,即從人的機體組織、從所有語言和民族的相似性出發。後一方面又包括兩個方面的考察:一方面對象是一切言語的構造成分;另一方面,對象是語言與理性一同發展起來的全部過程。
㈣ 誰發明了「=」「()」
運算符號並不是隨著運算的產生而立即出現的。我國在商代就已經有加法、減法運算,但同埃及、希臘和印度等文明古國一樣,都還沒有加法符號,只是把兩個數字寫在一起來表示相加。公元6世紀,印度人開始把單詞的縮當成運算符號。後來歐洲人承襲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紀,義大利科學家N·塔塔里亞用義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
㈤ 發明大王愛迪生中有比喻句嗎
有
㈥ 修辭手法是誰發明的
修辭(figure of speech;rhetoric ),即文辭或修飾文辭。 "修"是修飾的意思,"辭"的本來意思是辯論的言詞,後引申為一切的言詞。 修辭本義就是修飾言論,也就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利用多種語言手段以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具體來說是哪一個發明的這個問題還是比較不好說的呢!
㈦ 誰發明火
遠古人類舊石器時代就發現和使用火.
火的使用,特別是摩擦生火的發明,對遠古人類的生產了重大影響。
火的發現和使用,是舊石器時代原始的人的一項特別重大的成就。對於火的使用,他們經歷了一個從利用自然到火的人工取火的漫長過程。即恐懼—認識|—使用。火山爆發、電閃雷擊引起森林起火,對於原始人來說,都是很可怕的。但是人們在同險惡的自然條件做斗爭中,逐漸了解了烈火析附近比較暖和,被燒死的野獸可以充飢
。於是,他們便試著取回火種,把燃燒的樹枝帶到山洞裡去,用火作為戰勝寒冷防止野侵襲的武器。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摩擦生火的現象。例如,打擊燧石或石器相碰會產生火花;刮木、鑽木時會生熱,甚至冒煙起火。經過若干萬年的摸索、嘗試,他們終於實踐中掌握了打擊、磨、鑽等人工取火的方法。這些,他們就從利用自然過渡到人工取火了。
㈧ 「搬磚」這個比喻是誰最先發明的
一種是網路詞語,源於網路貼吧所創的「屌絲」的工作環境的比喻,也指地下城與勇士中,現實很殘酷,玩家卻仍把賺的錢為游戲買各種東西。另一種是地方方言,就是打麻將的意思。
源於網路貼吧中的「李毅」吧,所創的「屌絲」的工作環境比喻。
「屌絲」是對李毅的球迷的惡搞稱謂,「屌絲」:一個窮B,而又有一個苦又累的工作,沒有一個心儀姑娘的人。搬磚一詞就是比喻「屌絲」那苦又累的工作。
網游中也得到玩家的運用,比如:DNF(地下城與勇士)中比喻:現實很殘酷,賺的錢為游戲買各種東西的玩家。
㈨ 豎中指是誰發明的
中指是手指中最長的指.位置又在五指中間,它象徵男性的JJ.形狀,位置都有相近之處.事物具有二重性.中指是JJ的代言人,也為手語.展現給男性,是對男性陽鋼之氣的肯定,是對男性成功表現的贊美.展現給女性,多為精神取樂,也是對女性不尊和挑逗.說流氓,下流也有道理.除了這些含義用意之外,還有做為暗號使用的.通常是在一個多人的辦公室,說話不便,通過中指把信息傳遞,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多為約會,約交.
豎中指比喻豎陽具
外國最惡毒的罵人手勢是做V字型手勢 但是是手心朝內!
其實,這是美國俚語bird 的動作,有罵人的含義
文章來源:SINA健康與醫學
㈩ 『人』這個稱呼誰發明的為什麼要叫「人」
是什麼時候開始稱呼和因為什麼已經不得而知,但是人這個字最早是甲骨象形文字,人字象側面站立的人形。
人
rén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側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能製造工具改造自然並使用語言的高等動物)
同本義〖humanbeing;person;man;woman〗
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籀文象臂脛之形。——《說文》
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禮記·禮運》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發含齒,倚而食者,謂之人。——《列子·黃帝》
人未有不樂為治平之民者也。——清·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人王(人中之王);人滿(人多);人寰(人世);人慾(人的嗜欲);人人言(人的評論);人色(人的正常面色);人頭號令(用人頭示眾以示儆戒);人淘里(人群里)
某人;某種人;某些人〖〗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智伯說,又令人請地於魏。——《韓誹子·十過》
又如:人兵(兵馬);獵人;主持人;盲人;工人;介紹人;行人;證人;法人;報人;強人;恩人
人材;傑出人物〖talent〗。如:人材(有才學、品貌好的人);人英(俊傑,英傑);人龍(比喻人中俊傑)
指人手,幹事的人〖manpower〗。如:人役(僕役;奴婢;差役,差人);人奴(家奴;奴僕);人匠(工匠;匠人)
別人,他人〖otherpeople〗
與人罕言語。——明·魏禧《大鐵椎傳》
又如:人去不中留(本人堅決要離去,他人要留是留不住的);人皆下之(人家都瞧不起他);人物(別人的東西);人我(他人與我);人言(別人的評議)
民,百姓〖commonpeople〗
吳廣素愛人。——《史記·陳涉世家》
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清·林覺民《與妻書》
又如:人帳(常人);人佚(民佚);人黎(平民,百姓);人聽(即民聽,指老百姓的視聽);人上(眾人之上);人宗(眾人的楷模);人等(眾人,許多人)
智人〖man〗。如:北京人;藍田人;弗洛里斯巴德人
指成年人〖alt;grown-up〗
以一人生三計之。——清·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人種(能傳種接代的男人)
人事,泛指人生所接觸到的一切社會現象〖reason〗。如:人遐世遠(人情世事久遠);人非物換(人和東西都不同於過去的了);人心澆薄(人情淡漠);人功(人事,指人情事故);人故(人事,人之所為);人術(謂處置人事的謀略);人瑞(人事方面的吉祥徵兆);人籍(載有人事內容的典籍);人驗(指可資驗證的人事)
塵世;人世〖thisworld〗。如:人家(人間);人我相(佛教指沒有真正解脫時的狀況);人曹官(人間的官員);人道(佛教六道之一。猶人界);人代(人世);人宇(人間);人封(人間;塵世);人境(塵世)
人的身體〖body〗。如:我今天人不舒服;他人在心不在
指人情事理〖reason〗。如:人功道理(人情事理);人意兒(人情)
男女性交〖sexualintercouse〗。如:人道懼絕(喪失了性交能力);人道(指男女交合);人事(男女間情慾之事)
伴侶〖company〗
上與神明為友,下與造化為人。——《淮南子》
果仁。後作「仁」〖kernel〗
核者,人也。古曰核,今曰人。——《爾雅·釋木》郝懿行義疏
通「仁」。仁愛〖charity〗
謂之好人。——《管子·侈靡》
術禮義而情愛人。——《荀子·修身》
故君子責人則以人,責己則以義。——《呂氏春秋·舉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