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畢升如何發明活字印刷術
雕版印刷發展為木刻水印,主要用來印刷書法、繪畫等藝術品了。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談談在印製書籍方面,印刷術是怎麼發展的。
說起印製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
有什麼辦法改進呢?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於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
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
為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
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
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❷ 活字印刷術是怎麼發明的
畢是一個印刷工,他早就在工作中發現了雕版印刷不太方便,雕好的版只能用一次。於是,他首先試驗用一個一個的木質單字來印刷書,但是,他失敗了。因為小塊的木字粘在一起後,要分散開第二次再用也很不容易,而且,木塊的紋理疏密不一樣,吸水後脹的程度也不一樣,這樣一來就使得版面變得高低不平,印刷效果很差。畢日思夜想,一直也沒有想出一個好辦法。
有一天,畢坐在灶前,幫妻子做飯,他一邊燒火,一邊嘴裡念叨著:「怎樣才能找到既不吸水,又可以刻字的東西呢?」妻子指著旁邊的瓦罐說:「這不就是不吸水的東西嗎?可就是不能刻字。」一句話提醒了畢。他立即跑到附近的一個窯場,在燒窯工人的幫助下,用膠泥製成了一些刻成字的小土坯。然後放在窯里燒成了一個個很硬的單字。接著,他又按照書本的大小,准備了一塊鐵板,在鐵板上面放了松香和蠟,然後拿一個鐵框子放到鐵板上,在鐵框里排滿了他燒出來的泥字,放在火上烤,等板上的松香和蠟開始溶化時,就用一塊平板在活字上面壓一下,把字壓平,於是,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這時,在上面塗上墨就可以印刷了。一頁書全印完後,把鐵板再烤一下,使板上松香和蠟重新溶化,然後用手輕輕一撥拉,活字便一個個掉了下來,准備重新使用。為了提高效率,畢准備了兩塊鐵板交替進行排和印,大大地提高了書的印刷速度。
❸ 活字印刷術是怎樣被發明的
畢A是北宋時期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發明家,發明了活字版印刷術。
畢A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於宋仁宗慶歷年間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其事跡見於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
北宋慶歷年間,畢A為書肆刻工,用新的活字印刷方法,使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幾十倍。
他的師弟們大為驚奇,紛紛向師兄取經。
畢A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發明介紹給師弟們。
他先將細膩的膠泥製成小型方塊,一個個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燒硬,按照韻母分別放在木格子里。
然後在一塊鐵板上鋪上黏合劑,如松香、蠟和紙灰,按照字句段落將一個個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圍上鐵框,用火加熱。
待黏合劑稍微冷卻時,用平板把版面壓平,完全冷卻後就可以印了。
印完後,畢A把印版用火一烘,黏合劑熔化,拆下一個個活字,留著下次排版再用。
師弟們禁不住嘖嘖贊嘆。
一位小師弟說:「《大藏經》5000多卷,雕了13萬塊木板,一間屋子都裝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師兄的辦法,幾個月就能完成。畢A笑著說,「去年清明前,我帶著妻兒回鄉祭祖。
有一天,兩個兒子玩過家家,用泥做成了鍋、碗、桌、椅、豬、人,隨心所欲地排來排去。
我的眼前忽然一亮,當時我就想,我何不也來玩過家家:用泥刻成單字印章,不就可以隨意排列,排成文章嗎?哈哈!這不是兒子教我的嗎?」師兄弟們聽了,也哈哈大笑起來。
「但是這過家家,誰家孩子都玩過,師兄們都看過,為什麼偏偏只有你發明了活字印刷呢?」還是那位小師弟問道。
好一會,師傅開了口:「在你們師兄弟中,畢A最有心。
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哦——」師兄弟們茅塞頓開。
其實在畢A發明活字印刷術前,雕版印刷被廣泛運用。
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此外,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至宋代,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
北宋初期,成都印《大藏經》,刻板13萬塊;北宋朝廷的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10多萬塊。
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
宋代雕版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700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珍視。
這些都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經驗、借鑒。
由此可見,雖然活字印刷術是畢A個人的發明創造,但這裡面確實凝聚著前朝歷代很多勞動者的智慧。
畢A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改進了雕版印刷的這些缺點。
畢A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1041年至1048年間,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A發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
其製作程序為:先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統一的單字,用火燒硬,使其成為膠泥活字。
然後把它們分類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備用幾個至幾十個,以備排版之需。
排版時,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為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一個個從備用的木格里揀出來,排進框內,排滿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烤。
等葯劑稍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待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
印刷時,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紙,加上一定壓力,就行了。
印完後,再用火把葯劑烤化,輕輕一抖,膠泥活字便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又可再用。
畢A發明的活字印書方法,同今天印書的方法相比,雖然原始了些,但是它從刻制活字、排版到印刷的基本步驟,對後代書籍的印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種印刷技術不僅促進了我國古代文化事業的繁榮,而且很早就被介紹到國外,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畢A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刀,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葯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A沒有採用。
畢A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兩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本,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
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代畢A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中間,平民發明家畢A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可是關於畢A的生平事跡,後人卻一無所知,幸虧畢A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跡,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時期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里。
❹ 畢升是怎樣發明「活字印刷術」的
一、畢升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實踐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艱難,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發明活字印刷術。
由於畢升在長期的雕版工作中,發現了雕版時最大缺點就是每印一本書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較長時間,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要雕制一副活字,則可排印任何書籍,活字可以反復使用。雖然製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後排印書籍則十分方便。正是在這種啟示下,畢升才發明了活字版。
二、延伸:
雕版印刷發展為木刻水印,主要用來印刷書法、繪畫等藝術品了。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談談在印製書籍方面,印刷術是怎麼發展的。
說起印製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於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
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
為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
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
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❺ 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印刷術誕生之前,人們出版一本著作完全要靠手工抄寫,質量無法保證。隨著墨和紙的問世,雕版印刷術誕生了。它的操作方法是:將一篇文章用反手刻在木板上。印刷時,在版上刷墨,然後將紙蓋在版上用干凈的刷子輕輕刷實,紙上就會出現黑色的字跡。
20世紀初,考古學家們在甘肅敦煌千佛洞中發現了唐咸通九年雕印的《金剛經》,它成為目前世界上標有確切雕印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實物。
雕版印刷由興到衰,歷經了1000多年的風風雨雨。經過長期的摸索,活字印刷術誕生了。它的問世不但記錄和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文明,更帶動了世界范圍內文化藝術和科學的發展,而所有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現代印刷業的鼻祖—畢A。
活字印刷術首先是制活字。畢A所用的材料是膠泥,刻好字後用火焙燒,使之堅硬如瓷。其次是排版,在鐵板上放鬆香、蠟以及紙灰的混合物和一個鐵框,將揀出來的字排滿一框後即對鐵板進行加熱,使松脂熔化,將泥活字壓平,冷卻固定之後,版即制好。最後,就是印刷,方法與雕版印刷一樣。印刷完後,將鐵板再度加熱,使松香和蠟熔化,將泥活字取下放好,以備下次使用。不難看出,畢A在近千年以前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已經大體上具備了近代活字印刷術所具備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
❻ 活字印刷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中國的畢昇在宋仁宗慶歷年間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版印刷技術。
畢昇用膠泥做戰一個個權四方長柱體,在一面刻上單字,然後用火燒硬,這便是一個個活字。印書時,先預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用火在鐵板下燒,使松香和蠟熔化,另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壓一壓,把字壓平。撤去火以後,待松香和蠟凝固,一塊活字版便製成了,只要在字上塗墨即可印刷。畢昇發明的印刷方法,和今天的印刷方法相比雖然很原始,但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製造成活字、排版和印刷,都是相同的。
今天各種各樣的高科技印刷術不斷推出,但畢昇發明的那種古老的印刷術無疑為它們奠定了基礎。
❼ 歐洲活字印刷術到底是怎麼發明的
現在還沒有找到有說服力的材料來證明中國的活字印刷術傳到了歐洲.盡管如此, 美國著名的漢學家卡特在其名著《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一書中仍然指出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法國學者格斯曼進一步提出活字印刷是中國經俄羅斯傳入歐洲的, 或者是由一群從中亞遷至荷蘭定居的亞美尼亞人帶過去的, 並說歐洲活字印刷發明者古騰堡是在東歐的布拉格學會活字印刷的.他們的觀點不無道理, 因為從畢升到古騰堡, 中間整整有400 年時間.然而由於缺乏證據, 上述觀點只能是一種假說.
在近現代, 確認歐洲活字印刷是在中國雕版印刷的影響和啟發下, 並且經技術改良而形成的卻不乏其人.多數學者認為, 中國的雕版印刷傳到了歐洲, 盡管直接的證據尚不充分, 然而他們還是對此深信不疑.有人提到9 世紀威尼斯就印過《古蘭經》, 但因看不到此書, 人們難以置信.很多東方學專家認為阿拉伯人不喜印刷術, 所以直到蒙古大軍西征時, 中國雕版印刷才傳到歐洲, 那是14 世紀的事了.現存最早的歐洲雕版印刷品是1423 年的《聖克利斯多夫像》.早在1550 年, 義大利的約維斯研究了葡萄牙人從中國帶回的幾本雕版書, 嗣後他斷定歐洲的印刷術淵源於中國.卡特也肯定中國雕版印刷導致了歐洲活字印刷的發明, 理由是從雕版走向活字既是中國人走過的歷程 (但未最後成功) , 也是歐洲人的必經之路.他指出, 歐洲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心德國、荷蘭、義大利等國後來也是活字印刷發展最早的國家.此外, 他還指出雕版不太適用於拉丁字母, 所以在歐洲不太流行, 因而很快為適宜拉丁文的活字印刷所代替.顯然, 鑄造二十幾個字母比鑄造數以萬計的漢字要簡單得多.
西方也有一些人認為歐洲的活字印刷與中國毫無聯系, 它完全是獨自發展起來的.這種抱有明顯偏見的觀點為絕大多數嚴肅的學者所不能苟同.卡特明確指出, 如果說中國和歐洲的`印刷術完全各自獨立發展, 那就更加難於使人相信.'不過, 中國印刷術是怎樣傳到歐洲, 又是怎樣促使歐洲發明活字印刷的, 這個問題還不能得到圓滿解答, 很多地方還是若明若暗.
歐洲又是誰最早發明活字印刷的呢? 傳統的說法是德國的古騰堡.古騰堡是德國美因茲城的金工, 出生在1400 年前後, 經過潛心鑽研, 他鑄造了金屬活字, 並製成了手搖壓印機.1450 年左右, 古騰堡印行了《最後的審判》、《拉丁語語法》、《天文歷書》三種書, 人們普遍認為這標志著近代印刷術的誕生.但上述三本書現在找不到了, 古騰堡1455 年印製的有名的《四十二行聖經》現在還存有48 部, 成為稀世珍寶.古騰堡的發明早已為世界公認, 馬克思高度評價活字印刷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發明, 雨果稱它是`一切革命的胚胎'.
但是法國、荷蘭都宣稱是它們的人最先發明了金屬活字.根據古騰堡早年曾到過法國斯特拉斯堡研究活字印刷的經歷, 有人由此認為法國有人早於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特別是在荷蘭, 15 世紀就流傳哈勒姆城一個叫考斯脫的人發明活字印刷的說法, 並且比古騰堡早得多.考斯脫一直被當作荷蘭民族英雄, 哈勒姆中心廣場至今矗立著他的銅像.1982 年的一份聯邦德國《南德意志報》登的一則報導增加了這一傳說的說服力.人們在一本15 世紀荷蘭手抄本書籍的封面上後頁發現了12 個鉛印的紅色字母.據倫敦一位有名的拍賣鑒定人鑒定, 這些紅色字母是1430 年在荷蘭哈勒姆印出來的.如果真有如此, 那麼荷蘭人比古騰堡還要早20 年就發明了活字印刷.這一發現與荷蘭的傳說互相印證, 對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一說產生了很大沖擊, 但還不足以完全動搖古騰堡的地位, 因為12 個字母說明不了多少問題.不過,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傾向歐洲活字印刷比古騰堡要早的說法.此說能否成立, 還得看以後的研究和發現了.
❽ 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它最早出現於什麼時期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的畢升最早發明的,最早出現於北宋。
北宋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
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對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是一種印刷方法,通過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復使用的印刷版。
活字印刷優越性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版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存放版片又要佔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
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書,版片就成了廢物。此外雕版發現錯別字,改起來很困難,常需整塊版重新雕刻。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
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用活字印刷的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❾ 活字印刷術是怎樣發明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北宋慶歷間(1041-1048)中國的畢升(?-約1051)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發明的泥活字標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J.谷登堡活字印書早約400年。
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葯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葯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葯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採用。 畢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中間,我國的平民發明家畢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
❿ 活字印刷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北宋。
北宋慶歷間,中國的畢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術,這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畢升的活字印刷術的生產工藝是:在膠泥製成的小方塊上刻好一個個的單字,放在火上燒硬,變成陶活字。平時將這些陶活字裝入紙袋,按照字音韻母的次序排列在木格里,需要時單獨撿出。
活字製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10)活字印刷術怎麼發明的擴展閱讀:
活字印刷術的意義
和任何發明創造一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有它的社會需要、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的。中國社會進步到北宋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興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傳播信息。活字印刷術正是為解決這個社會需要所提出的問題而產生的。
印刷術必須用紙和墨。中國早在漢代就發明了紙和油煙、松煙兩種墨。紙和墨的發明為活字印刷術的誕生奠定了物質基礎。戰國秦漢以來出現的印章和拓碑等復制文字、圖畫的方法又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技術條件。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體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術為書籍的傳抄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為書籍及時有效的傳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