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視機的歷史意義
用電的方法即時傳送活動的視覺圖像。同電影相似,電視利用人眼的視覺殘留效應顯現一幀幀漸變的靜止圖像,形成視覺上的活動圖像。電視系統的發送端把景物的各個微細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轉換為電信號後,順序傳送。在接收端按相應的幾何位置顯現各微細部分的亮度和色度來重現整幅原始圖像。
自從80年前首個商業廣播出現以來,電視機就一直統治著我們的世界。對眾多懶散在家的宅男宅女們來說,肥皂劇和真人秀可能是通向幸福生活的車票;而對整個社會來說,電視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變革力量。
自從1928年電視第一次進入公眾視線以來,就以其多媒體組合於一體的魅力走到了傳媒競技場的中央。到2007年,地球上平均每4個人就有一台電視機,到2013年,擁有電視機的家庭還將增加1.5億。從降低貧窮地區人口出生率到減少腐敗的發生,電視機給當今世界帶來日益廣泛的影響。
看看電視在印尼農村的瘋狂擴張吧:在農村開始通電的兩年內,平均30%的人擁有電視;7年內,擁有電視的人口達到60%,而擁有冰箱的家庭卻不到5%。更重要的是,部分地區每天只有兩美元的收入,但電視卻必不可少。在一些還沒有通電的地區,人們就用電池看電視。在貧窮的秘魯,有電視機的家庭已經超過了有電可用的家庭。
現今印度約一半以上的家庭擁有電視,而2001年還不到三分之一;巴西超過五分之四的家庭有電視。相比之下,只有7%的印度人使用互聯網,巴西使用互聯網的人數也不到三分之一。在歐美一些國家,電視的普及率更是達到90%以上,即使在欠發達的越南和阿爾及利亞,也有80%以上的家庭有電視。
如果說電視的普及是個全球性的革命,那麼電視帶來的選擇則是第二次革命。到2013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電視都將有數字信號,這意味著將有更多的信息渠道。在印度有電視的家庭中,約三分之二已經擁有有線電視或衛星連接。在引導全球電視潮流的美國,平均每台電視機有119個頻道,類似的現象在全世界迅速蔓延。
可供選擇的頻道可以打破一些政府對電視頻道的嚴格管制。一項對97個國家的調查研究顯示,在這些國家的前五名電視台中,60%屬於國有,有些國家將國有電視台當做自己政黨的宣傳工具。委內瑞拉最火爆的電視台RCTV在批評政府後,查韋斯便吊銷了其電視網路許可證。另一方面,查韋斯自己經常出現在國有電視台的訪談節目中,宣傳自己的觀點,節目持續的時間少則6個小時,多則創紀錄地達到96個小時。
印度衛生和家庭福利部長納比·阿扎德把電視當成降低生育率的主要手段。「在以前,人們在晚上沒有別的娛樂活動,只有做愛,結果生出很多孩子來。」今年7月,阿扎德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說,「現在,看電視成為最主要的娛樂活動,所以在大部分地區,人們把看電視當成娛樂活動,直至深夜連續劇播放結束。那時,他們都太累了,只想睡覺,根本沒有興趣做愛。」
但是肥皂劇讓巴西人開始產生共鳴。20世紀70到80年代,巴西Globo電視網開始根據美洲開發銀行的研究建議擴展新領域,父母們開始用肥皂劇中的角色來給自己的孩子命名。
相比巴西,肥皂劇在印度鄉村地區的影響力更大一些。學者羅伯特·延森和艾米莉·奧斯特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村莊引入衛星電視後,女孩入學率上升的同時,婦女們的自主權也隨著提高。兩年內,村莊和城市的差異逐漸縮小,45%到70%的生活狀況基本相同。在巴西,隨著Globo肥皂劇的播放,不僅生育率降低,離婚率也大大增加。
電視和肥皂劇的影響遠遠超出生育和兩性平等的范疇。一項調查發現,離開學校後看電視的孩子更不容易吸毒或懷孕。在減少青少年吸毒的效果上,電視和肥皂劇的影響力是一個合格媽媽的兩倍。在迦納,不到4%的婦女會在飯前便後洗手,而在給孩子餵奶前洗手的婦女更是不到1%。不過自從肥皂劇在當地播放以來,這樣的壞毛病正在消失。
電視本來就承擔了教育的功能,很多父母解決不了的問題,電視都能解決。
但是肥皂劇也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在印度尼西亞爪哇的一些村莊引入有線電視後,人們參加的社會活動下降了7%。不過與此同時,人們增加了對政治的認識和興趣。
電視的存在還會增加官員們行賄的成本。電視的存在讓行賄成本明顯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約束一個國家的腐敗行為。
從更遠的角度講,電視在全球范圍內降低了戰爭的威脅。這並不是因為報道越南和伊拉克戰爭有多慘烈,而是通過不斷宣揚全球主義,提高人們對和平的擁護程度。你可能知道,在中國市場,NBA洛杉磯湖人隊超級明星科比·布萊恩特的球衣遠比休斯敦火箭隊姚明的球衣賣得好,而後者可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這足以證明「四海一家」絕不是空談。有電視的存在,全世界都可以看到衣索比亞有多苦難,也可以看到亞洲海嘯有多恐怖,這些畫面把全世界不同國家人民之間的情感拉近,彷彿事情就發生在自己身邊。根據威廉·戴維森研究所的調查,美國每日新聞播放亞洲海嘯的畫面,讓慈善機構收到捐款的數目增長了13%。慘痛的畫面讓觀眾萌生了同情之心。當然,電視在不同地區起什麼樣的作用還要視情況而定。在阿拉伯國家觀看9·11報道的人群與在歐美觀看9·11報道的人群肯定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不久的將來,全世界每天觀看電視的時間可能超過240億小時—平均每人每天4小時。這4個小時的時間可能比植樹造林、扶老太太過馬路、打板球更有意義。當然,這取決於看電視的人。如果能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提供更多的平等和權利,讓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那麼,這樣的梅杜莎女妖其實還蠻有意義。
美國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到1953年設定全美彩電標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電視。 第一台電視機面世於1924年,由英國的電子工程師約翰·貝爾德發明,到1928年,美國的RCA電視台率先播出第一套電視片《FelixTheCat》,從此,電視機開始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信息傳播和思維方式。從此,人類開始步入了電視時代。 襟抱堂網路策劃機構評論,電視機的發明可能不被科學家認為是最偉大的發明,但它應該是涉及人群最大的發明,通過電視機的發明,我們拉近了與世界的距離,由此引發的相關產業的發展是不可想像的,我們必須承認,電視機,徹底改變了人的生活。
第一台電視機面世於1924年,由英國的電子工程師約翰·貝爾德發明,到1928年,美國的RCA電視台率先播出第一套電視片《FelixTheCat》,從此,電視機開始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信息傳播和思維方式。從此,人類開始步入了電視時代。
電視的意識形態作用 當電視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人們便不由自主地把更多的業余時間鎖定在電視屏幕前。盡管作為第四媒體的互聯網與日益風靡的電腦游戲正在分解著人們的注意力與業餘生活,但電視的霸權地位還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廣大受眾的思維乃至行為方式。 經過日常生活的緊張和焦慮,人們期待著坐在電視機旁放鬆、開心和被逗得開懷大笑的時刻。這是英國獨立廣播電視局1978年編寫的手則上的一段話。相信它符合絕大多數人的想法,但它與我對電視的看法相距甚遠。因為娛樂僅僅是電視所承擔的一種最簡單的功能,這種簡單的功能不足以使電視成為控制大多數人的眼球。其他的媒介或手段都很容易實現它。 作為傳播文明的最直接的工具,電視理應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我們很難想像,一種流行的而介於健康與庸俗之間的價值觀,在電視的作用下變得更加庸俗不堪。因此,電視的教育功能更應該得到高度的重視。因為面對龐大的受眾群體,任何一種不利於形成良性思維與行為方式的電視畫面及語言,都會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和效果。
Ⅱ 人為什麼要發明電視
因為生命在於延續和傳播,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而正因有了電視的發明,於是就有與之配套的播放節目的電視台,才有繽紛的電視台製作的節目。作為順應社會的發展,發明電視就是為了有百花齊放的各種迥異的節目,給廣大群眾的欣賞,就像春風傳遍千家萬戶,人心所向。
Ⅲ 電視的發明對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具有什麼重大意義
更方便了解外界信息,也打發時間,增加了生活樂趣
Ⅳ 電視比其他發明起到的作用更重要嗎
可以說重要,因為我們從中了解到很多,看到不曾去過的地方的美景,增長了見識,豐富了知識,也得到了娛樂享受.可對於一些貧困地方的人們來說,沒有電視他們一樣過著自己的生活,這樣看來電視又不是很重要.
Ⅳ 電視機對人類的貢獻意義和作用
電視機誕生後,方便了人們的娛樂、信息生活,電影院、戲院逐漸被淘汰,使人們獲得更多的信息和歡樂,令人們的幸福愉快生活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讓人們可以打發無聊的時間,另一方面,也浪費了很多時間。
使輿論的監督力量更大,另一方面,使輿論更容易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現在,電視正在進行著一場革命。電視技術的現狀:當前電視技術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數字化。首先是節目製作數字化。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英國廣播公司 (BBC)率先在全球建立起了「哥倫布」系統。這個系統使得BBC的電視節目儲存、編輯、播出全面實現數字化,即非 磁帶化,從而極大地提高了BBC的工作效率,節省了製作成本。另外,現在的電視機構正在逐漸淘汰傳統的模擬攝象機和錄象帶,取而代之的是數字攝象機和各種新興的記錄載體。這個變革大大改善了圖像的質量。其次,傳輸技術也多元化起來。除了傳統的無線 微波傳輸外,現在還有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等傳輸方式。這些新興的傳輸方式有效地減輕了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衰減 現象,保證了較好的接收質量。最後是接收技術的數字化變革。聲畫質量的提高和雙向互動是數字化廣泛推廣帶來的兩個最大的好處。
電視機的現狀。現在的大多數人用的電視機體積比起十年前來並沒有小多少。因為顯像管技術依然是現在最常用的顯示技術。這種技術最大的缺點是屏幕的大小與體積成正比。而34英寸是這種技術所能夠達到的最大極限。這顯然與人們的需求背道而馳。於是,更多的顯示技術涌現出來。例如 背投電視、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等。與此同時,伴隨著電視製作和傳輸技術的數字化,接收裝置的數字化也成為了必然。數字電視的顯示效果更好,功能也更多,甚至已經可以實現初步的雙向互動。電視機的另一個趨勢是智能化趨勢,即與其他電器的結合,特別是與電腦的結合。這將使得電視更加「聰明」,具有更多的功能,從而突破電視的傳統含義。
電視傳媒發展飛速,讓人應不暇接,更加迷惑。電視傳媒的兩極化嚴重,知名的,諸如BBC、CNN等幾家電視機構握有強大的話語權,專業化程度加強,面對的受眾面更加狹窄。
【電視的前景】
電視節目製作的前進方向有兩個。一個是更加的真實化。即更加真實地還原事件本身。例如,CNN在新聞事件中大量的直播運用就是其中的一種體現。另一個是更加的戲劇化,例如,與CNN相對的FOX NEWS在其節目中就用大量戲劇化的語言來「渲染」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當然,上述的這兩個方向只是兩種不同的節目製作方向,是歷來有之。只是近來特徵更為突出。而此外的現象還有,節目窄播化、頻道專業化等。
同時,在技術越來越先進的今天,電視作為一種工具正在更多地被國家所使用。因為,現在的國家實力已不僅僅限於經濟、軍事等這些傳統的「硬」實力的范疇。文化等軟實力同樣也要被考慮。因而,電視被認為是提升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很好工具。目前,這種趨勢正在愈演愈烈。
電視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文化。其文化層面當面臨著其他新興媒體(如網路)等的挑戰時,影響力必然會像以前的電影、戲劇一樣有所下降。但是,電視作為一種技術將會有很大的發展。電視這種技術在未來將更加廣泛地與其他技術結合,從而充分地方便人們的生活。例如,最近電視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結合就使得手機電視的提供率先在挪威成為了可能。而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幾年前將電視技術和互聯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其核心網站BBCi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影象資料庫,使其在互動能力上走在了世界媒體的前列。
Ⅵ 電視機是誰出於什麼目的發明的啊
電視機是英國的約翰·貝德在1925年發明的。小時候很愛科學,喜歡動腦筋。長大後,他經過長期努力製成了第一台電視機。在1941年他又研究出了彩色電視機。
Ⅶ 數字電視的發明有什麼意義
如果說從機械電視到電子電視是電視的「第一次革命」的話,那麼從模擬電視到數字電視就是電視的「第二次革命」。它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日本,隨後歐美也積極跟進,投入的研製經費超過幾十億美元。這么大的投入,在一項商品沒有完全市場化之前,是非常罕見的,原因在於看好幾十萬億美元的市場。
Ⅷ 為什麼要發明電視機
電視機是英國的約翰·貝德在1925年發明的。 其實電視不是哪一個人的發明專創造。她是一大群屬位於不同歷史時期和國度的人們的共同結晶。早在十九世紀時,人們就開始討論和探索將圖象轉變成 電子信號的方法。在1900年,「television"一詞就已經出現。 人們通常把1925年10月 2日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象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志,他被稱做「電視之父」。但是,這種看法是有爭議的。因為,也是在那一年,美國人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向他的老闆展示了他的電視系統。 盡管時間相同,但 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與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的電視系統是有著很大差別的。史上將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的電視系統稱做機械式電視,而斯福羅金的系統則被稱為電子式電視。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傳輸和接收原理的不同。
Ⅸ 電視是什麼時候發明和普及呢
英國電器工程師約翰·洛吉·貝爾德發明了電視。 1930年至1940年,是電視成型的時版代。
電視信號權從點到面順序取樣、傳送和復現是靠掃描來完成。各國的電視掃描制式不盡相同,在中國是每秒25幀,每幀625行。
每行從左到右掃描,每幀按隔行從上到下分奇數行、偶數行兩場掃完,用以減少閃爍感覺。掃描過程中傳送圖像信息,當掃描電子束從上一行正程結束返回到下一行起始點前的行逆程回掃線,以及每場從上到下掃完,回到上面的場逆程回掃線均應予以消隱。在行場消隱期間傳送行場同步信號,使收、發的掃描同步,以准確地重現原始圖像。
(9)電視發明意義擴展閱讀:
高頻放大器作用是選擇並放大由接高額調諧器接收到的高頻電視節目信號,經過混頻處理得到圖像中額信號和伴音中頻信號。
中頻(第一中頻)信號聲表面的作用是形成圖像中放的幅頻特性。
預中放的作用:放小信號(20 dB放小量),補償聲表面濾波器對信號的損耗。表面濾波器實現高額調諧器與圖像中放之間的阻抗匹配。
ACC(自動增益控制)電路:通過控制中放和高放電路的增益,從而保持檢波器輸出AGC和ANC的視頻信號電壓幅度基本穩定;
Ⅹ 電視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意義
1817——1929:電視的孕育誕生時期
1884年,俄裔德國物理學家尼普可夫發明用於圖象掃描的轉盤;
1887年,德國人赫茲驗證了電磁波的存在,奠定了無線電廣播電視事業的基礎;
1888年到1946年,英國科學家貝爾德致力於用機械掃描法傳輸電視圖象;
1897年,德國人布勞恩發明陰極射線管;
1900年8月25日電視——Television這個詞首次出現;
1923年,俄裔美國物理學家弗拉基米爾•茲沃爾金申請到光電顯像管、電視發射器及電視接收器的專利,他首次採用全面性的「電子電視」發收系統,成為現代電視技術的先驅;
1925年10月2日貝爾德成功製造出第一台能傳輸圖象的機械電視,這就是電視的雛形;
1927年,費羅•法恩斯沃斯成功用電子技術傳輸圖象;
1928年發明電子圖象攝象機;
1929——1954:黑白電視直播
1930年,英國廣播公司與貝爾德合作,開始有聲電視節目試播;
1933年,弗拉基米爾•茲沃爾研製出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
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建立第一座公共電視台,採用了貝爾德的機械電視系統;
1937年,法恩斯沃斯的電子電視系統壟斷地位確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電視誕生了;
19世紀40年代末,美國東部山區出現共用天線電視,為有線電視的雛形;
1943年,美國廣播公司(ABC)成立,用原NBC藍網開始播出;
1946年,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發明第一部擁有18000個真空管的電腦主機;
1951年,美國情境喜劇《我愛露西》標志著直播電視劇向攝制電視劇的轉變;
1954——1962:彩色電視傳播
1954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首次播出彩色電視節目,採用NTSC制式。60年代,法國發明塞康制式(SECAM),德國發明帕爾制式(PAL),三大技術系統瓜分了世界電視市場;
1956年,美國安培克斯公司推出錄象機;
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個人造衛星;
1959年,日本東芝公司發明螺旋式錄象技術,改變了電視傳播的時空格局;
1962年7月23日,美國第一顆通訊衛星「電星一號」將美國和歐洲電視節目互傳,標志衛星電視出現;
1963年,美國開始發射「同步」衛星;
彩色電視使電視傳播物象信息的保真度和藝術表現力大為提高,較黑白電視表現力更豐富,給人們巨大的視覺沖擊感。電視也在過去向戲劇和電影借鑒的基礎上開始獨立走自己的路,獲得了獨立的品格。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今:有線電視傳播
1972年11月9日,加拿大發射國內通信衛星「阿尼克1號」;荷蘭飛利浦公司推出可錄制一小時節目的卡式錄象帶;
1975年,家庭影院(HBO)開始通過衛星傳送節目至有線電視系統;
1976年,日本勝利公司推出家用型錄象機;
1977年,第一個互動式有線電視系統QUBE在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開始運作;
1984年1月,日本發射世界上第一顆應用直播衛星BS—2a
1991年11月25日,日本正式開播高清晰度電視;
1998年11月,美國正式開辦數字式高清晰度電視節目。
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等新興的傳輸方式不受電波干擾,有效地減輕了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必然產生的衰減現象,保證了較好的接收質量,極大擴展了電視的傳播領域和表現領域;也使電視從業者傳播工具的使用與操縱更加隨心所欲,運用自如,人類跨入了電子圖象與文字元號並駕齊驅的時代。
21世紀:數字電視傳播
當前電視技術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數字化。19世紀90年代末,英國廣播公司率先在全球建立起「哥倫布」系統,這個系統使BBC電視節目存儲、編輯、播出全面實現數字化。
電視機構逐漸淘汰傳統模擬攝象機和錄象帶,取而代之的是數字攝象機和各種新興的記錄載體,不僅提高了電視工作的效率,而且節省了製作成本。同時,數字電視的推廣進一步改善了電視的聲畫質量,也提高了與觀眾之間的雙向互動,能夠根據用戶需求進行針對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