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關稅同盟的貿易創造效應呢怎樣用圖形進行分析啊
1.同盟前,如抄各成員國經濟襲結構間的競爭性大於互補性,同盟後,其專業化生產機會才會增多,貿易額才能擴大。
2.組成關稅同盟規模的大小。如果規模越大,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產者越有可能在同盟內部出現,貿易創造的效果更大。
3.建立關稅同盟前成員國之間的關稅越高,建立同盟後產生的貿易創造效應越大。
4.關稅同盟成員國間地理位置越接近,則運輸成本越低,從而貿易創造的效應也就越大。
Ⅱ [33] 什麼是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
所謂貿易創造,是指由於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成員國之間相互取消了關稅和內與關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容施,造成了他們相互之間貿易規模的擴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我們假設,有三個國家,即甲國、乙國和丙國,在甲國和乙國組成關稅同盟之前,甲國從賣價較低的丙國進口商品A,而不從乙國進口。現在甲國和乙國組建了關稅同盟,由於乙國的A商品再出口到甲國去不向甲國繳進口關稅,而丙國沒有加入關稅同盟,要繳關稅,所以,乙國A 商品在甲國市場上的賣價就要低於丙國,因而甲、乙兩個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規模擴大了。與此同時,甲國的居民享受了較低價格進口商品的利益或曰「福利」。貿易轉移(Trade Diversion),是指形成關稅同盟之後,由於取消了同盟成員國之間的關稅但保留了對非同盟成員的關稅,從而發生了同盟成員的低效率(高成本)生產取代非同盟成員的高效率(低成本)生產,即在差別待遇的影響下,某一同盟成員把原來向非成員國的低成本進口轉向同盟成員國的高成本進口,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進口成本增加的損失。 說的簡單點就是中國人長說的有錢大家賺么~求採納
Ⅲ 自由貿易對中國的影響
1、關稅降低沖擊國內產業,擴大中東貿易逆差
首先,中國與東盟中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業都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出口商品具有較高的重合度。因此,自貿區啟動後關稅的降低,不僅會加劇中國與東盟同類產業與商品的競爭,還將導致東盟具有優勢的產品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從而沖擊中國國內缺乏競爭力的產業。如「早期收獲」安排中,有些是雙邊互免關稅,但更多的是單方面的關稅減讓,這就給我國的農產品造成了沖擊,尤其是對南方水果蔬菜的沖擊更大,如中泰關於荔枝、龍眼、芒果等熱帶水果的零關稅貿易,就使中國南方的水果種植戶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其次,據中國海關統計,自1993年以來中國對東盟已連續11年維持貿易逆差,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將對雙邊的貿易平衡及中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自貿區啟動後關稅與非關稅保護措施的降低,會導致中國從東盟的進口的增加,從而逆差進一步擴大,給中國帶來較大的壓力。
2、服務業受到較大沖擊
由於我國在金融、通訊和專業服務等方面不具備比較優勢,而東盟部分國家如新加坡就在這些方面具有相對較強的比較優勢,因此,中國和東盟啟動自貿區後,對這些行業將會放開,東盟將會進入中國同國內相關行業產生競爭,從而對國內服務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3、投資替代作用可能造成東盟對中國投資的縮減,競爭力加劇可能導致中國企業難以在東盟投資
自由貿易區的貿易創造效應將產生貿易對投資的替代作用。例如,原來一些東盟企業之所以到中國來投資,是因為存在關稅、非關稅壁壘,現在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降低了,就無需再將工廠搬到中國,只需增加對中國的出口即可。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中-東自貿區可能會造成東盟對中國投資的縮減。
同時,歐、美、日等國一直是東盟的主要出口和投資國,其跨國公司基本上壟斷了東南亞的經濟。如印尼、馬來西亞、汶萊等國家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加工,基本上為英國、荷蘭、美國的石油公司所壟斷,日本的企業基本上控制了東盟各國的家用電子電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目前在中-東自貿區的壓力下,歐、美、日等國的跨國公司正進一步加緊調整生產布局,以圖享受到自貿區內的互惠。面對區外眾多強勢競爭對手,我國企業競爭力本身就較弱,因此,競爭的加劇可能會導致中國企業更加難以進入東盟市場。
4、東盟經濟波動可能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中-東自貿區啟動後,中國與東盟將在經濟關繫上更加緊密,雙方的依賴程度將進一步加深,而目前東盟的經濟形勢雖然有所好轉,但是還存在相當多的變數,因此,一旦東盟經濟出現波動,也會對中國相關部門產生沖擊,從而對中國經濟帶來較大的不利影響。
Ⅳ 什麼是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擴大貿易創造的條件有哪些
貿易創造是關稅同盟建立後,成員國之間以新創造的來自同盟內夥伴國的進口,替代原先的國內生產的狀況。其效果是由於內部關稅取消,不再為生產效率低、成本高的國內生產提供保護,以來自夥伴國的低價進口取代高價的國內生產,使消費者提高了福利。
貿易轉移是一個年輕的概念,最早出現的貿易轉移是由加拿大經濟學家瓦伊納在19世紀50年代初提出的,全稱是「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理論」。
指一國產品遭到另一國的貿易保障措施後轉而大量向其他國家出口。關稅同盟的經濟效應集中在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兩個方面。貿易轉移是指產品從過去進口自較低生產成本國轉向從較高成本國進口的過程和現象,這是在一體化過程中應予以注意的情況。
(4)自貿區的貿易創造效應擴展閱讀:
貿易轉移效應成因:
(一)保障措施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青睞。
隨著世界貿易日益自由化,某種程度上貿易保護主義又有抬頭的趨勢。1994年及烏拉圭回合談判前,不少國家更偏愛採用「灰色區域」性質的貿易保護措施來保護其國內市場,比如藉助於雙邊談判說服出口國自願採取限制出口的措施等。
而今,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日益嚴格禁止或限制類似措施,從而,使得保障措施這樣一種「合法化」的補救措施脫穎而出。
(二)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加強
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向縱深發展,並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大潮流。區域集團化及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是世界局勢變化和冷戰結束後經濟矛盾突出和市場競爭加劇的表現。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
(三)非關稅壁壘的日益增多
隨著世界貿易組織在減低關稅上所做努力取得的成效和各國之間雙邊、多邊貿易協定的增多,關稅不再是主要的貿易壁壘,而又因為國家利益的永恆性和最大性,非關稅壁壘就成了各國屢試不爽的限制進口的措施。
Ⅳ 貿易創造效應的介紹
由於關稅同盟取消關稅,成員國由原來自己生產並消費的高成本、高價格產品,轉向購買成員國低成本、低價格的產品,從而使消費者節省開支,提高福利;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Ⅵ 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是共存同時出現的嗎
貿易創造效應是指建立抄關稅同盟後,關稅同盟某成員國的一些國內生產品被同盟內其他生產成本更低的產品的進口所替代,從而使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擴大了生產所帶來的利益;同時,通過專業化分工,使本國該項產品的消費支出減少,而把資本用於其他產品的消費,擴大了社會需求,結果使貿易量增加。貿易轉移效應是指締結關稅同盟之前,某個國家不生產某種商品而從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商品;建立關稅同盟後,如果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被排斥在關稅同盟之外,則關稅同盟內部的自由貿易和共同的對外關稅使得該國該商品在同盟成員國內的稅後價格高於同盟某成員國相同商品在關稅同盟內的免稅價格,這樣同盟成員國原來從非成員國進口的成本較低的商品轉從關稅同盟內部生產效率最高、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來進口。
Ⅶ 求一份《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效應,阻礙及前景分析》論文的開題報告,主要包括 論文研究的目的、意義
最佳答案檢舉 (一)中-東自貿區對中國的正面影響
1、從貿易方面來看,將促進中國擴大出口規模,提升出口競爭力,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
目前,中國與東盟在貿易方面發展很快,據中國海關統計,自1993年以來,東盟已經連續11年成為中國第五大貿易夥伴,中東貿易額從1990年的66.91億美元增至2003年的782.5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20.82%。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後,將會進一步促進中國擴大出口規模,提升出口競爭力,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效果。
(1)通過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的降低擴大出口規模
首先,通過關稅降低導致的貿易創造效應將大於貿易轉移效應,東盟會將從其他國家的進口轉向自中國進口,從而擴大中國的出口規模。中國?東盟經濟合作專家組通過靜態模型分析研究表明,自貿區建成後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將增加106億美元,增幅為55.1%,如果考慮到其他動態因素,可能還會不止於此。
其次,非關稅壁壘的降低也將帶來中國出口的擴大。UNCTAD(1994)研究報告指出,僅與通關相聯系的各種程序所付出的成本相當於貿易總值的7%?10%,如果在這些領域協調一致,那麼這些成本將減少25%,也即將增加相當於貿易總值1.75%-2.50%的收益,以2003年的數據計算,中東自貿區建立後通關程序的協調簡化將使中國至少增加13.7億美元的經濟收益。標准和認證的差別也阻礙了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美國商務部和歐盟委員會1998年的研究指出,與標准和認證相關的技術條例造成的出口損失占總出口值的3.75%?6.25%。因此,如果中東自貿區的建立能夠使標准和認證統一,以2003年數據計算,則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將因此增加11.60億美元。因此,降低非關稅壁壘也將使中國對東盟的出口規模擴大。
(2)通過規模效應提高出口競爭力
據相關資料,到2010年中東自貿區GDP將達到3萬億美元左右,區內人口約20億,這將為中國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因此通過市場擴大引致的規模效應,能夠促使中國出口企業降低成本,從而提高出口競爭力。
(3)通過互補性貿易優化貿易結構
通過與東盟互補商品貿易的發展,將促進貿易結構的進一步優化。中國與東盟在資源構成、產業結構和工農業產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補性很強。具體分析,我國紡織品、服裝、鞋、食品、穀物、建築材料等產品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機械電子設備、精密儀器、鍾表手錶、車輛、金屬產品和化工產品具有潛在優勢,因此伴隨著雙邊貿易的增長,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出口將會增多,機電產品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將會有明顯增大,從而貿易結構也將進一步優化。
(4)降低出口市場波動,實現多元化戰略
東盟已連續11年成為中國第五大貿易夥伴,是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且雙邊貿易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其他主要貿易夥伴。自貿區的啟動將進一步加強中國與東盟國家在貿易上的聯系,從而降低我國對歐美市場的依賴性,減少其市場波動和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出口風險,促進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現。 (待續)
2、中-東自貿區將促進中國吸引外資的增加和「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積極開展經濟合作,雙邊投資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截至今年6月底,東盟國家來華實際投資累計340億美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不包括香港和澳門,中國企業在東盟10國協議投資額近10億美元。
(1)促進對中國吸引外資的增加
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但中-東自貿區所帶來的投資刺激效應將進一步促進中國吸引外資的增加。自貿區建成後,將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到中國投資生產就可以方便地進入東盟市場,而且中國投資的軟硬環境要比大部分東盟國家好,投資中國要比投資東盟更容易取得成效,因此中國在吸引外資的競爭中處於更加有利的位置。
(2)促進中國企業「走出去」到東盟投資,規避貿易壁壘
近年來,中國對東盟的投資雖然以60%以上的年均速度增長,但仍然落後於東盟對中國的投資,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中-東自貿區的啟動將給中國企業帶來一個更加便利廣闊的區域性市場,而且中國企業赴東盟投資達到一定比例,還可以享受到區內的關稅優惠政策,並規避發達國家專門針對我國設置的部分貿易壁壘如「非市場經濟地位」等所帶來的出口風險,這些都將促進中國對東盟的投資。
3、中-東自貿區將促進中國區域經濟結構調整
我國西南省區同東盟國家地理位置相鄰,東盟國家是這些省區的主要出口市場,其與東盟國家的貿易互補性更強,通過與東盟在自由貿易區的框架下加強經濟合作,將大大促進這些省區的出口,為其在更大范圍參與國際分工和分享分工效益創造條件,從而有力地配合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以及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尤其是廣西和雲南與東盟國家毗鄰,歷史上與東盟國家有著密切的經濟和文化交往,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擁有明顯的區位優勢,今後它們將從國內的地理邊緣變成自貿區在物流、商務、投資等方面的中心,從而發揮獨特作用,帶動經濟的發展。
4、中-東自貿區將提升中國整體經濟實力
中-東自貿區將從以下方面提升中國整體的經濟實力。
首先,中-東自貿區啟動後,將通過外貿和投資的增長以及內需的擴大所導致的乘數效應,拉動中國的經濟增長,根據東盟專家「全球貿易分析項目」模型的測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後,中國GDP將增加0.3%,達35億美元。
其次,中-東自貿區啟動後,通過關稅的降低,可以增進國內競爭,推動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並且通過東盟市場化所產生的示範效應,從而促進中國市場化進程的加快。
最後,通過啟動中-東自貿區,可以在東亞地區可以構建新的有利於我國的國際分工,從而形成並加強中國與東亞地區經濟的互動增長關系,進?步促進中國經濟的開放和發展。
5、中-東自貿區將擴大中國的政治影響力
中國與東盟將政治安全也作為自貿區協議的重要內容納入,通過啟動自貿區,與東盟國家建立戰略夥伴關系,能為中國營造良好的區域政治環境,提高中國的國際政治地位,使我國在世界經貿、政治和安全事務中具有更大的發言權,從而擴大中國的政治影響力。
(二)中-東自貿區對中國的負面影響
1、關稅降低沖擊國內產業,擴大中東貿易逆差
首先,中國與東盟中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業都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出口商品具有較高的重合度。因此,自貿區啟動後關稅的降低,不僅會加劇中國與東盟同類產業與商品的競爭,還將導致東盟具有優勢的產品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從而沖擊中國國內缺乏競爭力的產業。如「早期收獲」安排中,有些是雙邊互免關稅,但更多的是單方面的關稅減讓,這就給我國的農產品造成了沖擊,尤其是對南方水果蔬菜的沖擊更大,如中泰關於荔枝、龍眼、芒果等熱帶水果的零關稅貿易,就使中國南方的水果種植戶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其次,據中國海關統計,自1993年以來中國對東盟已連續11年維持貿易逆差,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將對雙邊的貿易平衡及中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自貿區啟動後關稅與非關稅保護措施的降低,會導致中國從東盟的進口的增加,從而逆差進一步擴大,給中國帶來較大的壓力。
2、服務業受到較大沖擊
由於我國在金融、通訊和專業服務等方面不具備比較優勢,而東盟部分國家如新加坡就在這些方面具有相對較強的比較優勢,因此,中國和東盟啟動自貿區後,對這些行業將會放開,東盟將會進入中國同國內相關行業產生競爭,從而對國內服務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3、投資替代作用可能造成東盟對中國投資的縮減,競爭力加劇可能導致中國企業難以在東盟投資
自由貿易區的貿易創造效應將產生貿易對投資的替代作用。例如,原來一些東盟企業之所以到中國來投資,是因為存在關稅、非關稅壁壘,現在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降低了,就無需再將工廠搬到中國,只需增加對中國的出口即可。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中-東自貿區可能會造成東盟對中國投資的縮減。
同時,歐、美、日等國一直是東盟的主要出口和投資國,其跨國公司基本上壟斷了東南亞的經濟。如印尼、馬來西亞、汶萊等國家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加工,基本上為英國、荷蘭、美國的石油公司所壟斷,日本的企業基本上控制了東盟各國的家用電子電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目前在中-東自貿區的壓力下,歐、美、日等國的跨國公司正進一步加緊調整生產布局,以圖享受到自貿區內的互惠。面對區外眾多強勢競爭對手,我國企業競爭力本身就較弱,因此,競爭的加劇可能會導致中國企業更加難以進入東盟市場。
4、東盟經濟波動可能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中-東自貿區啟動後,中國與東盟將在經濟關繫上更加緊密,雙方的依賴程度將進一步加深,而目前東盟的經濟形勢雖然有所好轉,但是還存在相當多的變數,因此,一旦東盟經濟出現波動,也會對中國相關部門產生沖擊,從而對中國經濟帶來較大的不利影響。
Ⅷ 國際貿易中試論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
關稅同盟理論
西方學者將關稅同盟當做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典型形式。因此,對關稅同盟的研究與探討也就比較廣泛而深入。其中令人注愈的是美國經濟學教授維納(J " Viner)和利普西(R " G " Lipsey )等人所集中討論的有關稅同盟的靜態和動態效果。
(一)關稅同盟靜態效果的表現
1.貿易創造效果 貿易創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於取消了同盟內的關稅壁壘,使生產轉向同盟內最有效率的供應者所產生的利益。它由生產利益和消費利益構成。關稅同盟成立後,能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進行更專業化的生產,某成員國的一些國內生產品從其他生產成本更低的國家進口。其結果是:一方面使本國該項產品消費開支降低,從而擴大了需求,增加了貿易量;另一方面使本該用於該種產品的生產資源被更為有效地用於他處,從而提高了生產利益。 例如,某產 品在 A, B, C三國的成本分別為$ 25, 15, 10, A國進口關稅水平為 200 %。關稅同盟成立前,由於關稅的保護,該產品以A國的價格為最低,因而 A國自行生產。AB兩國成立 同盟後,對 B國取消 了關稅壁壘,B國的該產品的價格下降,低於 A國水平,於是,A國從 B國進口該產 品。
2.貿易轉移效果 貿易轉移效果(Trade Diversing Effect)是指由於關稅同盟對外設立統一的關稅壁壘,使某成員國在購買同盟內廉價的產品時可能導致某種轉移性損失。關稅同盟成立前,該國可從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產品;同盟成立後,則通常轉向從同盟內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進口。如果後者不同於前者,則意味著進口成本增加,消費開支擴大,使得同盟內社會福利水平下降。同時,這也意味著關稅同盟外最有效率的生產能力和最有效的資源被閑置,從而降低了世界福利水平。例如,某產品在 A, B, C三國的生產成本仍為$25,$15,$10, A國的進口稅率則為 100%。關稅同盟成立前,C國的該產品的價格(包括關稅)最低,因此,A國從 C國進口。AB國關稅同盟成立後,AB兩國之間廢除關稅,B國的該產品價格低,於是,A國改從 B國進口。這樣,就從成本最低的 C國轉變到了同盟內成本最低的B國,這便是貿易轉移效果。
(二)對關稅同盟靜態效果的討論
1.關稅同盟產生 「貿易創造效果」與 「貿易轉移效果」的可能性分析
前面討論貿易創造效果與貿易轉移效果時,是假定 A, B,C三國都生產某產品,且成本各不一樣。事實上,還有以下可能。(1)建立關稅同盟前,A, B兩國都不生產該產品,而從生產成本最低的C國進 口。那麼,A, B結成同盟後,不會引起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果。 (2)建立關稅同盟前,A, B兩國都生產該產品,且比 C國成本要高,即各國在關稅保護下重復性地自行生產並進行競爭。關稅同盟建成後,則在同盟內進行專業分工,由生產效率較高的B國生產該產品並滿足 A國的播要。這樣,在同盟內實現了生產的專業化和自由貿易,從而在內部創造和擴大了貿易,這就形成了貿易創造效果。(3)建立關稅同盟前,A國不生產該產品,B國較 C國以更高的成本生產,這時,A國從 C國進口。A, B結成同盟後,A,B間廢除關稅並對C國採取共同的關稅,此時,本從 C國進口就轉向了從同盟內的 B國進 口,這就意味著在關稅同盟內保護了落後工業。因此,要在形成 「貿易轉移效果」的同時,表現出貿易保護的傾向。
2.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之間關系的分析 關稅同盟既是同盟內自由貿易的政策工具,又是對同盟進行貿易保護的工具。從整體范圍來講,貿易創造增加社會整體福利,而貿易轉移則在某種意義上降低了這種福利。對此,米德、利普西等經濟學家利用供求曲線進行了更為精密而深入的闡述與分析。
如圖 8一1所示,假定三個國家:本國(H),同盟國(C),同盟外國家(W)。S, D分別為 H國某產品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P為該產品的價格,Q為產品的數量,生產該產品的成本從低到高的次序為W, C, H。
最初,H國從 C國進口,價格為 Pwr(進口價格Pw與關稅T組成),消費量為 ob,國內生產為 oa,進口量為 ab (ob - oa) 。
現在,H國與 C國結成同盟,該產品在 H國的價格下降到Pc(取消了關稅),於是,消費最擴大到od,國內生產下降到oc,進口量為cd。此時,ca + bd為創造出來的貿易量。△efg與△hij為貿易創造帶來的經濟效益。△efg表明國內生產該產品的數量下降,使本該用於此方面的資源得到了更為有效的利用,它被稱為貿易創造的生產效應。△ hij說明價格下降後,需求量增加,從而被稱為貿易創造的消費效應。但同時,由於進 口從成本最低的 W 國變成 C國,貿易量 ab從全球最有效率的生產者進口轉向同盟內效率最高的生產者。這種貿易轉移意味著 H國利益的損失和全球效率的損失。將 H國作為整體考慮(即徵收的關稅亦是福利之一),結成同盟後,必須對 ab最的進口支付高價格Pc以代替Pw 。 Pc與Pw的差額就是韌外付出的單位產品的成本。因此,矩形gilk就是貿易轉移帶來的福利的損失。 因此,維納指出,建立關稅與否,取決於這兩者的實際效果 。同盟成立後 ,可能會發生 貿易創造得利大於 貿易轉移的損失,也可能相反,它取決於△efgf△hij與矩形gilk的面積大小。 3.關稅同盟靜態效果大小的分析 關稅同盟成立後,其靜態效果所產生的福利的大小受到多因家的影響 : (1)同盟前關稅水平越高,同盟後貿易創造效果越大; (2)關稅同盟成員的供求彈性越大,貿易創造效果越大; (3)關稅同盟成員的生產效率越高,貿易創造效果越大;(4)關稅同盟成員與非成員的產品成本差異愈小,貿易轉移的損失愈小; (5)關稅同盟成員對非成員的進 口需求彈性愈低,非成員對成員的出口供給彈性愈低,則貿易轉移的可能性愈小; (6)關稅同盟成員對外關稅愈低,貿易轉移的可能性愈小; (7)關稅同盟的成員愈多,貿易轉移的可能性愈小; (8)關稅同盟成員間的貿易量愈大(或與非成員之間的貿易量愈少),貿易轉移的可能性愈小; (9)一國國內貿易比重越大,對外貿易比重越大,則參加關稅同盟獲利的可能性越小,即貿易創造效果越大; (10)關稅同盟成員間的經濟結構越相似(或互補性越小),貿易創造效果越大。因此,關稅同盟往往在經濟發展水平與經濟結構相似的國家間建立,以獲得較多的貿易創造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