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簡要談談你對四大發明的看法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版火葯、活字印刷術。此權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①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②印刷術的發明: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改變了歐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讀書的狀況。
③指南針的發明: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④火葯武器的發明: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㈡ 關於古代四大發明的事
四大發明
指南針
在發明指南針之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是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
中國在北宋時期就發明了人工磁化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沈括所說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的方法,另一種是利用地球磁場的作用使鋼鐵磁化。
人們把經過磁化的鋼針,穿過幾根燈草,放在一個乘滿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為航船指明方向,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來指示方向的儀器--指南針。
火葯
火葯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為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自秦漢以後,煉丹家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葯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葯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葯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o以後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磁現象的發現
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已經積累了許多這方面的認識,在探尋鐵礦時常會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這些發現很早就被記載下來了。《管子》的數篇中最早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其他古籍如《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就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那時的人稱「磁」為「慈」他們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
漢以前人們把磁石寫做「慈石」,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鐵,那麼是否還可以吸引其他金屬呢?我們的先民做了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之類的物品。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磁石只能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當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時,有時候互相吸引,有時候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體有兩個極,一個稱N極,一個稱S極。同性極相互排斥,異性極相互吸引。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對這個現象還是能夠察覺到的。
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製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騙了漢武帝。
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體,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這個道理古人不夠明白,但這類現象他們很清楚。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指南針的發明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沈括還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後,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後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並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於磁針的裝置方法,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於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夢溪筆談》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關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書中談到磁學和指南針的一些問題。
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製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麼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向魚頭,用蠟封好後,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於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准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向,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年代不晚於1325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羅盤定位
要確定方向除了指南針之外,還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針時,可能沒有固定的方位盤,隨著測方位的需要,出現了磁針和方位盤一體的羅盤。羅盤有堪輿用的羅經盤和水羅盤、旱羅盤。
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這樣一來只要看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斷定出方位來。南宋時,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是有關羅經盤最早的文獻記載。文獻中所說的「地螺」,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日影確定的地理南北極方向)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就是磁偏角。
盤面周圍刻二十四方位,內中盛水,磁針橫穿燈草,浮於水面。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地球的兩個磁極和地理的南北極只是接近,並不重合。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磁極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極,這樣磁針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這個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針指向磁極時必向下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稱為磁傾角。不同地點的磁偏角和磁傾角都不相同。成書於北宋的《武經總要》在談到用地磁法製造指南針時,就注意利用了磁傾角。沈括在《夢溪筆談》談到指南針不全指南,常微偏東。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使指南針的指向更加准確。
磁性質的應用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成書年代略晚於《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只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時候才使用指南針,可見指南針剛開始使用時,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後,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採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指南針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質,並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傳說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兵當場捕獲。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晉書.馬隆傳》記載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麼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東漢的《異物志》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矯志詩中也用了「磁石引鐵,於金不連。」的句子。可見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質。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磁力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產在南方,磁性很強,能吸引三、四根鐵針,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掛在磁石上。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測量方法。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中國是大國嘛,所以也就牛一點啊。
㈢ 古代中國四大發明的認識與西漸
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戰勝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總之,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
關於古代四大科技發明在推動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作用,英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中國-------發現和發明的過度》一書中指出:現代世界賴以建立的基本的發明創造,幾乎有一半是源於中國。馬克思認為「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政治方面,火葯,尤其是火葯武器的使用,使靠冷兵器耀武揚威的騎士階層日益衰落,而騎士是維護西歐封建制度的軍事支柱。因此,可以說火葯起到摧毀舊的統治的作用。在經濟方面,羅盤針的使用是遠洋航行成為可能,在此基礎上有了新航路的開辟及早其殖民活動,從而為資本主義發展准備了原始積累和市場條件。印刷術的推廣是書籍等印刷品變得非常便宜,這就是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新教得以在社會下層迅速傳播,從而推動了反封建斗爭的發展。所以說,火葯,羅盤針,印刷術在歐洲的使用,一方面起到了打擊動搖封建統治的作用,另一番方面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從而推動了歐洲社會的進步。
一 造紙術的發明改變了以往歐洲中世紀用羊皮紙書寫的歷史,有利於知識文化的傳播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在前人造紙術的基礎上,改革和推廣了造紙技術。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在前人造紙術的基礎上,改革和推廣了造紙技術。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最傑出的成就。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它作為一種新的信息載體在中國率先出現,使中國漢代的文明勃興超過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紀左右,阿拉伯人才開始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造紙術經由阿拉伯人引入葡萄牙,13世紀以後,廉價耐用的紙張很快取代了歐洲中世紀長期使用的書寫材料羊皮紙和小牛皮紙。中世紀許多典籍在當時就是 由文士手工抄錄在羊皮紙上,然後做成經卷,然後存放我國的紙和造紙方法,最先傳到越南和朝鮮,又從朝鮮傳到日本。西晉太康六年(公元二八五年),朝鮮半島的百濟國,有個學者叫王仁博士,帶了《論語》等書到日本去,這些書都是寫在紙上的手抄本。隋煬帝大業六年(公元六一0年),有一個朝鮮和尚曇徵到日本去,他把從中國學到的造紙方法和造墨方法傳給了日本人。不久,日本也能大量造紙了。公元七五一年,我國的造紙方法,又向西傳到了阿拉伯。那時候,阿拉伯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在我國的歷史上叫大食。大食的疆域一度擴展到中亞細亞。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七五一年),唐朝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帶領軍隊,和大食的齊牙德·衣布·噶利帶領的軍隊打了一仗,結果,高仙芝被打敗,好多唐朝的士兵被俘虜去了。這些士兵中有不少造紙工人,因此,我國的造紙方法也就傳到了大食國。大食國人就在撒馬爾罕和其它一些城市裡開辦造紙廠,大量生產紙,並且把紙出口到歐洲各國去。當時歐洲各國所用的紙,都是阿拉伯人製造供應的。
紙傳到歐洲以前,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歐洲人把字寫在石頭、蠟板、紙草、羊皮上。紙草-經折疊就會斷裂,不容易保存。羊皮價錢很貴,抄寫一部《聖經》,就要用三百多隻羊的皮。這種用羊皮抄成的書,一般人誰買得起呀,太貴了。
阿拉伯人把紙輸送到歐洲各國,歐洲人也就得到了便宜的書寫材料。他們普遍用起紙來,不再使用紙草和羊皮寫字了。公元一一五0年,阿拉伯人在歐洲的西班牙設立了造紙廠。這樣,中國的造紙方法就傳到了西班牙。而這時,離開蔡倫改進造紙法已經有一千年了。以後,紙又從西班牙陸續傳到了歐洲其他各國;到十七世紀末,才傳到了美洲大陸。我國的紙和造紙方法,最後終於傳遍了全世界。各國人民都用上了紙來,這樣,就大大促進了各國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中國的造紙術的發明並傳播到世界各地,特別是歐洲,他從此便改變了以往用羊皮紙,蠟板,紙草書寫的歷史,也便於文化的傳播,這樣才使得古代希臘,羅馬文明在用羊皮紙寫的經典從而轉抄到紙上,從而更便利於保存整理,使古代文明得以繼承和傳播,這樣才有了希伯來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中的優秀成果用紙繼承傳播,文明的傳承也才會有後開14---17世紀的文藝復興,一批坯的人文主義者在吸收借鑒前人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為新興資本主義,資產階級思想文化掃除障礙,開辟道路,這樣才使人們從中世紀的黑暗蒙昧中走出來,此時在各個領域中涌現出了一批傑出的人文主義者,有科學,哲學,文學,藝術,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歐洲近代自然科學也從此勃然興起。
二 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
我國隋唐時期,就已掌握雕版印刷術。唐代留下的《金剛經》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868年印)。11世紀中期的宋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使印刷術得到普遍推廣。我國的雕版印刷大約在公元8世紀傳到日本,12世紀左右傳到埃及,13世紀左右歐洲的旅行家接觸到中國的印刷術,14至15世紀歐洲開始流行印刷術。歐洲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國南部的《聖克利斯托菲爾》畫像(1423年印),晚於我國約600年。1450年前後,德國人受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創制了歐洲拼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比畢升晚了400年。
大約在唐朝時候,我國的印刷術首先傳到了朝鮮,到十世紀的時候,朝鮮人民也用雕版印刷的方法來印書了。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採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十六世紀末年,日本侵入朝鮮,把朝鮮的銅活字和木活字搶去不少。於是,日本人也學會了活字印刷術。我國的印刷術還傳到了越南。十五世紀的時候,越南開始用雕版印刷術的方法印書。十八世紀初,他們也開始用木活字印書了。
歐洲印刷術的產生,也受了我國印刷術的深刻影響。元朝時候,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他們看到元朝政府印的紙幣可以代替金銀使用,覺得非常新奇。在他們寫的游記中,對於中國的紙幣記載得很詳細。當時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住在杭州等地。杭州的書坊非常多,刻印工人的技巧也非常熟練。有的歐洲人在那裡住過好幾年,所以很自然地就把印刷術帶回歐洲去了。
造紙和印刷術對歐洲文化的傳播,對社會,整治,經濟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印刷術傳到歐洲以後改變了只有僧侶能讀書和接受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科學從漫長黑暗夜之後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
三 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戰勝封建貴族。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葯時發明的。北宋的唐福發明了火蒺藜,南宋時的陳規發明了火槍,這是火槍史上的一大進步,因為它們能發出子彈打人,二者都是管形火器,威力不大,但它們是近代槍炮的老祖宗。近代的槍炮,就是從它們慢慢發展來的。後來明朝人又發明了兩級火箭,飛彈。四世紀末,我國還有人幻想利用火箭的力量來飛行。這件事寫在外國人赫伯特·瑟姆的書中。他寫道,十四世紀末年,有一個中國官吏,曾經在一把椅子後面,裝上四十六支大火箭,人坐在椅子上,兩手拿著兩個大風箏。然後叫人用火把這些火箭點著,他想借著火箭推進的力量,再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使自己飛向前方,結果沒有成功。這位官吏的幻想雖然沒有實現,但是十分可貴,它和現在噴氣式飛機的原理,是非常相近的。
我國在唐朝時期就已發明了火葯,並最早用於軍事。10世紀初的唐末,出現了火炮,火箭,宋史普遍用於戰爭。蒙古人與宋金戰中學會了製造火葯,火器的方法,阿拉伯人從與蒙古人作戰中學會了製造火器。13世紀40年代,蒙古軍隊西征中歐時,把中國的火葯帶到歐洲,從14世紀開始,歐洲人首次在戰爭中使用火炮。大炮和毛瑟槍的使用,是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靠冷兵器耀武揚威的騎士階層日益衰落。火器的進步更促進了采礦業和金屬製造業的發展,相對充足的金屬供應,反過來又刺激了武器製造業。15世紀中期起,歐洲在武器製造方面開始居於世界領先地位。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圍攻君士坦丁堡時,特地僱用歐洲工匠在城外鑄造巨型火炮,轟塌了城牆,滅亡了東羅馬帝國。同時,火葯也在歐洲城市市民反對封建斗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恩格斯指出:「火器一開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為依靠的新型軍政整體反對封建貴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可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火炮;市民的槍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跟身穿鎧甲的貴族騎兵隊同歸於盡了。」
當然火葯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對歐洲的影響還包括對後來的新航路開辟的巨大作用。新航路的條件中:西歐生產力的發展,知識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遠洋航行中海船裝上了羅盤針,同時火葯的傳人,使海船裝上了火炮,軍事威力大大增強,使海洋探險家信心倍增。直到後來新航路開辟後,歐洲冒險家已經不滿足於自己已有的世界范圍,而把目光投向世界,尋求財富,沉溺於「尋金熱」把東方看成是遍地黃金的「人間天堂」,加緊了對外擴張的步伐,從此以後,資本主義從對外擴張中,找到了更多的殖民地,也掠奪了大量的財富。作為資本原始積累它是血腥的屠殺和野蠻的掠奪而獲得的,所以馬克思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都是骯臟的,血淋淋的,充滿血腥的。
四 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它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
早在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就製成了最初的指南針——司南。後來到北宋初年,又創立一種指南工具——指南魚。宋代是,指南針用於航海。阿拉伯人從與中國商船交往中學到了使用指南針來導航,約12世紀,傳播到了歐洲。指南針在航海應用,導致了以後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這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我國的海上交通,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在指南針發現之前,遠航如果方向導航錯誤,就會遇到危險,直到指南針發明後,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明朝時候,我國是世界上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需要同海外各國加強經濟文化交流。明朝初年,政府就曾經派鄭和進行了大規模的遠航。從公元一四零五年到一四三三年共航海七次。所以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西洋」指南洋群島和印度洋一帶稱為西洋。鄭和下西洋海船之大,數目數量之多。這些大規模海船就是因為裝有羅盤針再加上有航海圖,所以才航行遠達印度支那半島,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許多地方。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前後經過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這樣多次大規模遠航中,羅盤針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的。
羅盤針的發明不僅對中國航海事業起到巨大作用,而且也為歐洲資產階級時代,提供了重要工具,從此開辟了西方遠洋航海的新時代,使資本主義從此便走向了解世界。發現美洲使世界聯系為統一整體,打破了1500年前彼此隔絕的時代,從此世界歷史才成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人類歷史。並為後來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中發現更多世界各地,拓展殖民地,為資產階級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中國的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弗蘭西斯.培根曾說:「我們若要觀察新發現的力量,效能和結果,最顯著的例子便是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了……歷史上沒有任何帝國,宗教或顯赫人物能比這三大發明對人類的事物有更大的影響力。」馬克思更精闢地指出:「火葯、羅盤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羅盤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殖民地,而印刷術卻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四大發明在歐洲文明產生以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
㈣ 如何認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火葯是一種黑色或棕色的炸葯,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磺機械混合而成,最初均製成粉末狀,以後一般製成大小不同的顆粒狀,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採用無煙火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軍用發射葯。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早期的印刷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木版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刻版印刷術」(亦稱「雕版印刷術」)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後來出現的拓印碑石等。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之後,逐漸發明了刻版印刷技術。刻版印刷的始創時間,眾說紛紜,尚未定論。眾多群眾認為它始創於東漢,發祥在洛陽,盛行於隋唐。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物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製的《金剛經》(它全鄭長4877毫米,高244毫米,由七張粘連起來而成一卷。卷首有釋迦說法圖,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題記。原藏於甘肅敦煌千佛洞,1899年發現。1907年為英國人斯坦因盜去,現存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它與造紙術一樣對知識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響。另外,印刷術的發展與早期的印章無直接關系,古代印章在古埃及、古希臘、兩河流域都有使用。美國考古學家在中亞土庫曼安納烏曾於2000年10月發掘出距今4300年的中亞印章,其文字仍有待考。
1.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了一場人類文字載體的革命。
2.印刷術的出現,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改變了歐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讀書的狀況。
3.指南針應用於航海,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新大陸提供了重要條件。
4.火葯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
㈤ 古代四大發明的具體資料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2]。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Compass)的國家。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針是司南。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造紙術(也稱蔡侯紙)蔡倫改進。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改進了造紙術,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對紙的概念有個統一認識。什麼樣的物品叫「紙」。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早期的印刷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木版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刻版印刷術」(亦稱「雕版印刷術」)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後來出現的拓印碑石等。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之後,逐漸發明了刻版印刷技術。刻版印刷的始創時間,眾說紛紜,尚未定論。我認為它始創於東漢,發祥在洛陽,盛行於隋唐。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物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製的《金剛經》(它全鄭長4877毫米,高244毫米,由七張粘連起來而成一卷。卷首有釋迦說法圖,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題記。原藏於甘肅敦煌千佛洞,1899年發現。1907年為英國人斯坦因盜去,現存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它與造紙術一樣對知識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響。另外,印刷術的發展與早期的印章無直接關系,古代印章在古埃及、古希臘、兩河流域都有使用。美國考古學家在中亞土庫曼安納烏曾於2000年10月發掘出距今4300年的中亞印章,其文字仍有待考。火葯是中國漢族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葯,火葯的發明是副產品。煉丹家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葯,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唐初的名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唐朝中期有個名叫清虛子的,在「伏火礬法」中提出了一個伏火的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里內,煙漸起。」他用馬兜鈴代替了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碳起燃燒作用的。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這說明煉丹家有意要使葯物引起燃燒,以去掉它們的猛毒。雖然煉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採取措施控制反應速度,但是因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時有發生。㈥ 我們能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出現及傳播歷程中得到哪些認知
1,許多重大發明是社會實踐經驗的總結,我們要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為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2,社會實踐的需要是推動科技進步的動力。
3,和平交往有利於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造福於各國人民。
4,發進文明的相互交流,有利於推動社會的進步。
㈦ 論述題: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的貢獻。
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跡,是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徵
1、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2、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3、指南針的發明: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提供了條件;
4、火葯武器的發明:火葯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7)對古代四大發明的認識擴展閱讀:
火葯的歷史沿革: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葯,火葯的發明是副產品。煉丹家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葯,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
唐初的名醫兼道士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
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著名道士清虛子,在「伏火礬法」中提出了一個伏火的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里內,煙漸起。」他用馬兜鈴代替了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碳起燃燒作用的。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這說明煉丹家有意要使葯物引起燃燒,以去掉它們的猛毒。雖然煉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採取措施控制反應速度,但是因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時有發生。
㈧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有什麼歷史意義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葯武器。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回的答歷史意義:
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了一場人類文字載體的革命。
印刷術的出現,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改變了歐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讀書的狀況。
指南針應用於航海,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新大陸提供了重要條件。
火葯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 歷史進程。
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葯武器是中國奉獻給世界的偉大技術成果,對世界歷史的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
造紙的發明,是人類有了紙,紙是人類離不開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書寫資料。
印刷技術的發明,是人類有了書寫的工具。能記錄一切,促進了人類文化、科學、藝術的巨大進步。
指南針(司南)的發明推動了航海業的大發展,使人類認識了世界,認識了地球。促進了各國之間的交往。
火葯的發明,炸葯使人類能開山架橋修路,征服自然界,極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火葯在軍事的應用,戰爭使世界格局一次又一次發生重大變化。
㈨ 你如何認識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為中國取得了飛躍性進步。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中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歐洲擺脫天主教控制以及自由主義的誕生,使歐洲思想和學術界徹底解放,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突飛猛進,超越中國,領先於世界。從此,中國的科學發展就一直落後於西方國家。以至於最後,西方列強利用中國發明的指南針,火葯,直接打到了中國。在清朝,強迫中國割地賠款,使中國成為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中國人都知四大發明,因此而津津樂道。但是,千百年已經過去,國人是否還有其他什麼值得誇耀的大發明呢?與此同時,在世界各地,改變人類歷史的大發明卻層出不窮,不計其數。例如:蒸汽機,電力,電燈,電腦,汽車, 飛機,互聯網,等等。尤其是美國人和歐洲人改變世界的大發明真是數不勝數,大家是否看到他們因為自己國家的大發明而沾沾自喜,樂此不疲得到處宣揚呢?他們的大發明是不是也是同樣的屈指可數,就這四個呢?了解自己國家過去的光輝歷史,固然重要,但是死抱著過去,就會導致裹足不前,故步自封,自我麻痹。中國人的大發明不應該只有這四個,應該隨著歷史發展,不斷增加才對。所以四大發明的正確稱呼應該是四大古發明。
㈩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2007年,英國《獨立報》評出了改變世界的101個發明。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及另一發明算盤赫然在列。本文著重介紹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造紙術
西漢初年我國發明了造紙術。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漢景帝時的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紙。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稱「蔡侯紙」。造紙術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倫有才學,盡心敦慎,數犯嚴顏,匡弼得失。……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後漢書·蔡倫傳》
印刷術
隋唐時出現了雕版印刷。868年印製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11世紀初,北宋平民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發明早四個多世紀。東傳朝鮮、日本,西傳埃及、歐洲,印刷術的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保存,是一個重大貢獻。
宋元時期,我國已有套色印刷技術。山西應縣木塔內,發現了遼代的紅、黃、藍三色佛像版畫,這是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早的雕版彩色套印印刷品。
《夢溪筆談》中關於畢升的記載
轉輪排字(元朝科學家王楨發明轉輪排字盤。排版時,只要轉動放活字的輪盤,就可以揀出要用的字)
(畢升的活字印刷)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沈括《夢溪筆談》
火葯
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唐中期書籍記載了製成火葯的方法。唐末運用於軍事。南宋時發明「突火槍」,13世紀傳入阿拉伯和歐洲。火葯的發明和傳播,改變了中世紀的戰爭模式,是軍事上劃時代的一件大事。
指南針
戰國時人們製作出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後來用磁石指南原理製成指南針。北宋指南針運用於航海。13世紀傳入阿拉伯和歐洲。指南針的發明和傳播,為歐洲航海家探索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