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艾青詩選的詩歌風格
詩歌風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筆觸詛咒黑暗,謳歌光明;
建國後,又一如既往地歌頌人民,禮贊光明,思考人生。
他的「歸來」之歌,內容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渾厚,情感更為深沉,手法更為多樣,藝術更為圓熟。
建國後出版的詩集有《歡呼集》、《寶石的紅星》、《海岬上》、《彩色的詩》、《域外集》、《雪蓮》、《艾青詩選》等。艾青以其充滿藝術個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實踐著他「樸素、單純、集中、明快」的詩歌美學主張。
(1)艾青詩歌創造的獨特風格擴展閱讀
寫作特點:
艾青的詩歌以它緊密結合現實的、富於戰斗精神的特點繼承了「五四」新文學的優良傳統,又以精美創新的藝術風格成為新詩發展的重要收獲。
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藝術才能,又銘記下他嚴肅的、艱苦的藝術實踐。在他的詩歌中,飽滿的進取精神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帶來鮮明。
艾青的詩歌具有鮮明深刻的形象,隨著詩歌結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艾青的詩在形式上不拘泥於外形的束縛,很少注意詩句的韻腳和字數、行數的劃一,但是又運用有規律的排比、復沓,造成一種變化中的統一。
2. 分析艾青詩歌藝術特點
艾青的詩歌具有鮮明深刻的形象,隨著詩歌結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艾青的詩歌以它緊密結合現實的、富於戰斗精神的特點繼承了「五四」新文學的優良傳統,又以精美創新的藝術風格成為新詩發展的重要收獲。
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藝術才能,又銘記下他嚴肅的、艱苦的藝術實踐。在他的詩歌中,飽滿的進取精神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帶來鮮明。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寫太陽、火把、黎明等有象徵性的事物,表現出艾青對舊社會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嚮往與追求。
艾青的詩在形式上不拘泥於外形的束縛,很少注意詩句的韻腳和字數、行數的劃一,但是又運用有規律的排比、復沓,造成一種變化中的統一。
艾青在30年代初走上詩壇,他作品深沉而憂郁的抒情風格受到了人們普遍的注意。抗戰爆發後,艾青事實上已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
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以稱之為"艾青的時代",他的創作不僅開了一代詩風,而且深刻影響了這一時期乃至40年代後期的詩界。
3. 簡述新時期艾青詩歌創作的基本特點
艾青早期的詩歌,注重通過描寫具體可感的事物來引起感覺、發揮聯想、捕捉和選擇意象以凝結成形象,形成了他早期詩歌藝術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採用豐富多彩的意象表現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抒發深沉憂郁的感情,使抒情形象更加豐滿生動,充分體現了艾青獨到的藝術特色。
艾青詩歌意象的外延豐富多彩是與其內涵的深刻相一致的。
樸素、凝練、想像豐富、意象獨特、講究哲理,是艾青詩歌的一貫特點。
4. 試評析艾青詩歌獨特的意象與主題
蘆笛:一支憂郁的苦難之歌
艾青一生寫過土地遭受蹂躪的痛苦呻吟,也寫過那游弋於地心的沸騰熱氣;他描摹寒冷乾涸土地上農民悲苦不堪的日子,也熱切歡呼帶給大地光明溫暖的黎明與太陽。作為詩人,他總是「置身在探求出路的人群當中」,與他們「共呼吸、共悲歡、共生死……使自己的歌成為發自人類的最真實的呼聲。」[2] 可以說,詩人浸潤流溢於詩篇中的憂郁是為著貧苦農民的痛苦,振奮是由於土地的蘇醒,歡欣來自民族的解放。正因為這樣,時代題材和詩人個性心理氣質的糅和,構成了艾青前後期詩歌不同的詩美風格。
1932年初,艾青在法國寫了一第一首詩《會合》。「12·8」事變、那天,他從馬賽動身回國,「從彩色的歐羅巴 / 帶回一支蘆笛」[3],開始吹著憂郁的蘆笛為「依然呻吟在屈辱中」[4]的祖國深情地和鳴。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是這一時期詩美風格的集中。他憂郁的詩情里積淀了早期生命歷程的坎坷與不幸,也是發自內心他置身於黑暗大地上的痛苦的生命情懷:幼年時缺乏父母親情的冷漠凄清,少年時飄泊異鄉的辛酸孤苦,三年囚徒生涯的悲憤傷感,以及人世間的苦難不平、對中華民族生存危機的深思憂慮……這一切自然而然地流注在他血淚凝成的字里行間,形成他許多詩歌沉鬱的底色。在這首帶有自敘敘傳記性質的長詩中,艾青用豐厚的感情,朴實的口語,大量的排比,細膩的筆觸,形象的語言,凄楚地敘寫了自己的身世經歷,並懷著虔誠而深切的情感,回憶了自己深愛的乳母大堰河生前的凄苦和死後的悲涼,艾青成了家庭與時代的叛逆者。他在詩中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勤勞善良、受盡人間凌辱、最後與世長辭的農村女形象,表現了詩人「對於母性的不幸的人的愛」[5],對自己家庭所屬地主階級和整個不公道世界的強烈不滿和詛咒。
形成艾青詩歌震撼人心力量的,當然不是單純的憂郁和傷感,而是一種將自己融匯於深重的民族苦難之中所顯現出的對於國家民族的深切關注與思考,對苦難人民命運的同情與召喚。尤其是抗戰初期寫的大量詩歌,與他的「土色的憂郁」和「農民的憂郁」共存的是時代的憂郁和民族的憂郁。特別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一詩中,詩人以「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 寒冷封鎖著中國呀」這一旋律中,反復地傾訴著民族的苦難與不幸:
5. 艾青的詩歌具有什麼風格
艾青的詩歌以它緊密結合現實的、富於戰斗精神的特點繼承了「五四」新文學的優良傳統,又以精美創新的藝術風格成為新詩發展的重要收獲。
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藝術才能,又銘記下他嚴肅的、艱苦的藝術實踐。在他的詩歌中,飽滿的進取精神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帶來鮮明。艾青的詩歌具有鮮明深刻的形象,隨著詩歌結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艾青說,「目前中國新詩的主流,是以自由的、樸素的語言,加上明顯的節奏和大致相近的腳韻作為形式。」在他所理想的自由和樸素還不那麼失控的情況下,艾青寫出了他最能持久的作品,這便是1942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的《北方》。
在這個薄薄的詩集中,艾青充分體現了他對「豐富的現實的緊密而深刻的觀照」。艾青本來是學繪畫的,所以他戲稱自己「母雞下了鴨蛋」,但即使在《北方》的詩中,也能領略到他的繪畫藝術修養。
主要作品:
《歸來的歌》、《北方》、《他死在第二次》、《曠野》、《反法西斯》、《黎明的通知》、《願春天早點來》、《雪裡鑽》、《獻給鄉村的詩》、《走向勝利》、《歡呼集》、《艾青選集》、《新文藝論集》、
《寶石的紅星》、《海岬上》、《春天》、《彩色的詩》、《落時集》、《雪蓮》、《海戀花》、《啟明星》、《域外集》、《向太陽》、《吳滿有》、《黑鰻》、《大堰河—我的保姆》、《下雪的早晨》、《太陽的話》、《我愛這土地》、《太陽的話》
6. 艾青詩歌的特點
艾青的詩歌具有鮮明深刻的形象,隨著詩歌結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艾青的詩歌以它緊密結合現實的、富於戰斗精神的特點繼承了「五四」新文學的優良傳統,又以精美創新的藝術風格成為新詩發展的重要收獲。
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藝術才能,又銘記下他嚴肅的、艱苦的藝術實踐。在他的詩歌中,飽滿的進取精神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帶來鮮明。
(6)艾青詩歌創造的獨特風格擴展閱讀
生平事跡:
1928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1929年在林風眠校長的鼓勵下到巴黎勤工儉學,在學習繪畫的同時,接觸歐洲現代派詩歌。比利時詩人凡爾哈侖給他的影響最大。1932年創作第一首詩《會合》,此詩以筆名「莪伽」發表於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並組織春地畫社。7月,被捕入獄,在獄中翻譯凡爾哈侖的詩作並創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著創作了《蘆笛》、《巴黎》等。1935年10月,經保釋出獄。
1937年抗戰爆發後到武漢,寫下《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區,創作了《北方》等著名詩篇。同年到桂林,任《廣西日報》副刊編輯,又與戴望舒合辦詩刊《頂點》,此間較重要作品有《詩論》。
1940年到重慶任育才學校文學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工作。此時代表作有《向太陽》等。1944年獲模範工作者獎狀,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共產黨黨員。
1945年10月隨華北文藝工作團到張家口,後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領導工作,寫有《布穀鳥》等詩。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龍江農墾農場勞動,1959年轉到新疆石河子墾區。1979年徹底平反後,寫下《歸來的歌》、《光的贊歌》等大量詩歌。
7. 艾青的創作特點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寫太陽、火把、黎明等有象徵性的事物,表現出艾青對舊社會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嚮往與追求。艾青從對農村勞動人民的熱愛和接近他們的要求出發,十多年來,一直向他們呈獻著自己最真切的詩情。
艾青的詩歌以它緊密結合現實的、富於戰斗精神的特點繼承了「五四」新文學的優良傳統,又以精美創新的藝術風格成為新詩發展的重要收獲。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藝術才能,又銘記下他嚴肅的、艱苦的藝術實踐。在他的詩歌中,飽滿的進取精神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帶來鮮明。艾青的詩歌具有鮮明深刻的形象,隨著詩歌結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艾青的詩在形式上不拘泥於外形的束縛,很少注意詩句的韻腳和字數、行數的劃一,但是又運用有規律的排比、復沓,造成一種變化中的統一。
1928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1933年第一次用筆名發表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曾赴黑龍江、新疆生活和勞動,創作中斷了二十餘年。1979年平反後,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偉大的抗日戰爭為詩歌創作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艾青隨之擴大了政治視野和精神天地,他所創作的長詩《向太陽》和《火把》,以磅礴的氣勢表現了中華民族所煥發出的振奮精神和英雄氣概。
8. 艾青詩歌的藝術特點
艾青是五四以來新詩史上一位著名的詩人。他的作品具有較強的時代性,以深沉憂郁的筆調表現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合著時代的節拍,反映著歷史的真實。他的詩作豐富和發展了新詩的現實主義精神,可以說,自他起步開始就走在了堅實的革命現實主義道路上。在這里,我想就艾青三十年代的詩歌創作,探討一下其詩的藝術特色。我認為,無論在豐富的意象,還是巧妙的抒情,亦或是形象化的語言等方面,艾青早期的詩歌在那個時期詩壇中都是別具一格的。
一
艾青早期的詩歌,以革命的現實主義手法,深沉憂郁地唱出了祖國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和不幸,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悲慘命運,同時他的詩篇又激勵著千千萬萬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為神聖的國土不可侵犯而英勇斗爭。由於詩歌這一特殊的文學形式所表現的內容要高度概括集中,在表達上,要求有飽滿強烈的感情和豐富飛騰的想像,因而採用豐富多彩的意象可使形象更加豐滿生動。所謂意象,就是能寄託出某點感覺的事物、景色,是經過了主觀再創造的形象,是「具體化了的感覺」。由此可見,詩的形象化離不開具體生動的描寫,也離不開作者的主觀感受。艾青早期的詩歌,注重通過描寫具體可感的事物來引起感覺、發揮聯想、捕捉和選擇意象以凝結成形象,形成了他早期詩歌藝術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在閱讀艾青早期詩歌中,我發現,艾青所採用的意象,其外延相當豐富,就是說,他的詩歌中以現實主義手法對生活作真實的再現,所攝取的物象品種多,表現的范圍廣,象徵的東西豐富。譬如一九三七年初的作品《太陽》一詩有這樣幾句:「震驚沉睡的山脈,若火輪飛旋於沙丘之上,太陽向我滾來。」就是一種光明來臨的具體化感覺,它暗示著光明時代的到來那種不可阻擋的雄偉氣勢。作為《太陽》起點的《春》這首詩一開頭就說:「春來了,龍華的桃花開了。」大家知道,龍華是蔣介石在上海屠殺革命者的刑場,那裡淤積著無數革命烈士的鮮血,詩人在這里發現了詩,激起了詩情,展開他的藝術構思,採用了一系列的意象向我們啟示:龍華的桃花是在「東方的深黑的夜裡」爆開的,那些深黑的夜是「血斑點點」的,那些也里「沒有星光」、「刮著風」,人們「聽著寡婦的咽泣」。烈士的殷紅的鮮血爆開了龍華桃樹上的蓓蕾,孕育了江南的春天。這一從「墓窟」中走來的春,是詩人透過暗夜與血跡對象徵自由、勝利的春天的呼喚,是詩人生活信念的結晶。再如《死地》里有句「大地已死了……它死在絕望里;臨終時依然睜著枯乾的眼,巴望天頂落下一顆雨滴……」這就是以大地作象徵的形象,刻畫出人民在大旱之年痛苦絕望的情緒。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更是運用意象的典範,全詩多處運用意象表現某些感覺的事物景色,給人以情景交融的感覺境界。在詩中,詩人開門見山地點出了大堰河與「我」的特殊關系後,引入了對大堰河的回憶,集中描述了她一生悲苦的經歷:「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壓著的草蓋的墳墓,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園地,你的門前的長了青苔的石椅……」幾個意象分別以墳墓、瓦菲、荒園、石椅這些物象的直觀表現烘托出詩人對保姆大堰河悲慘身世的感念。我們知道,艾青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自幼被寄養在一位貧苦的農婦家中,直到5歲才回到自己家中,這使他從小就感受到了農民的艱苦生活並把自己的命運同農民聯系在一起。因而,當他在這天清晨,透過監獄的窗口看到了漫天的大雪,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家鄉,也想起了曾經用自己的乳汁哺育過他而今已埋進了「被雪壓著的草蓋的墳墓」的保姆——大堰河。這些意象注入了作者的主觀感受,融入了詩人的情與感,經過艾青的主觀再創造,使我們讀起他的詩,感受到艾青筆下的意象描寫已經不是單純的寫實了。
採用豐富多彩的意象表現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抒發深沉憂郁的感情,使抒情形象更加豐滿生動,充分體現了艾青獨到的藝術特色。五四啟蒙時代的郭沫若,他的詩也常用比喻、象徵等手法,藉助某一形象抒發感情,但他的詩中所表現的自然景物,表現的意象,大都被人化和神化了,藉以直抒胸臆地表現自我感情。這與艾青將意象與情與感交融、主觀與客觀有機結合的表現手法是不同的。與艾青同一時代的臧克家,他的詩執著於現實,取材於現實,他比較注重以客觀的准確意象代替主觀情緒的直接發泄,從現實生活中捕捉具體可感的畫面構成意象時,更傾向於單純寫實。
艾青詩歌意象的外延豐富多彩是與其內涵的深刻相一致的。同樣是寫太陽、春天、黎明、夜晚,同樣是寫某一具體可感的事物,艾青能夠賦予它深刻的思想內容,從而使其詩歌在藝術與思想內容方面形成了有機的統一。例如在《雪落在中國是土地上》這首詩一開頭就創造了一種富有象徵意義的陰冷、凄愴的氣氛和意象:「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接下來用擬人的手法寫道:「風,/象一個太悲哀的老婦,/緊緊地跟隨著/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著行人的衣襟,/用著象土地一樣古老的話/一刻也不停地絮聒著……」這里的「風」和「雪」既是對大自然景象的如實描寫,又是對當時慘遭戰亂的現實作的藝術寫照,不僅僅表現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對政治氣候和民族命運的暗示,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內容,為詩篇後面傾訴心曲,抒發憂國憂民的深情作了鋪墊。再如《乞丐》一詩,為了表現中國勞動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蹂躪下流離失所至於淪為乞丐的慘狀,對乞丐的神態和一些特徵性的動作做了細致的刻畫:「在北方乞丐用固執的眼/凝視著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齒的樣子。」我們從這些意象中可以感受到乞丐那種飢餓的痛苦和渴求食物的慾望,同時使我們對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後的舊中國黑暗現實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